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2831952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重难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基于“课程标准”细化的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3.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单元教学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单元教学难点:减法、除法的意义比较难于理解。课时安排:建议用5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教科书2、3页内容 教学目标:1.在已学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对加减法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2.通过知识的迁移理解,掌握新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深刻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应用。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 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内容:教科书5页及6页例3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2.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乘除法和生活的密切联系。3.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在解决问题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时: 课题:和0有关的四则运算教学内容:教科书6页例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会计算和0有关的运算,并理解和0有关的运算的意义。2.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把四则运算的相关知识系统化,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3.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0有关的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第四课时: 课题:括号教学内容:教科书9页内容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对四则运算的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不同作用,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 第五课时: 课题: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P10页内容教学目标:1.利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习惯。 3.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优化意识。教学重点:正确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优化意识。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 2.认识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单元教学重点:1.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 认识到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单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课时安排:建议用2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 课题: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教学内容:教科书P13页内容教学目标:1. 知道物体的前面、左面和上面,能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认识到站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3.在探究图形变化中感受乐趣,学会欣赏数学知识。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教学难点: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第二课时: 课题:观察不同物体教学内容:教科书P14页内容教学目标:1. 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可能不同。学会从相同位置可以看到相同形状的不同摆法。2.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3.在观察比较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体验到在相同的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教学难点:在相同位置正确观察不同的物体。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能够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单元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单元教学难点: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会应用其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课时安排:建议用7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课题: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内容:教科书P17例1 、P18例2教学目标:1.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2.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学难点:对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熟练应用。 第二课时: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内容:教科书P20例3教学目标:1.能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定律,正确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三课时:课题:减法的性质教学内容:教科书P21例4教学目标:1.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体验算法多样化。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难点:会根据数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第四课时:课题: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内容:教科书P24、25页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进行简便计算。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学生的自主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能进行正确的简便计算。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灵活运用。 第五课时:课题:乘法分配律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例7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简便计算。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 第六课时:课题:乘法和连除的简便算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页例8内容教学目标:1. 理解连除的简便算法,并能正确运用。2. 灵活使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炼成的简便计算。3.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理解掌握连乘和连除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选择合理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第七课时:课题:复习与整理教学内容:教科书P30、31页内容。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交运算定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能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5.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单元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以及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小数。单元教学难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和名数的相互改写。课时安排:建议用11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课题:小数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P32、33页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2.在合作探索中,掌握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小数的计数单位。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迁移能力,学生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第二课时:课题: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内容:教科书34页、35页内容教学目标:1. 理解小数数位顺序表,进一步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2. 学生能正确地读写小数。3.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小数数位顺序表,会读写小数。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技术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第三课时:课题:小数的性质和应用教学内容:教科书P38页、39页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2.根据小数的性质,能把小数进行化简或把整数和小数改写成指定位置的小数。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能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及其应用。教学难点:探索发现并概括出小数性质的过程。 第四课时: 课题: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内容:教科书P40页内容。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根据要求排列几个数的大小。2.在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比较、概括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探究并概括小数的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小数的大小比较同整数的大小比较的区别。 第五课时: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教学内容:教科书P43页、44页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2.应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及应用。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第六课时: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P45页内容。教学目标:1.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整十整百人民币的兑换。2.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习惯,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能兑换整十整百数人民币。教学难点:应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课时:课题:小数与单位换算教学内容:教科书P48页、49页内容。教学目标:1.掌握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和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进行名数互化的方法。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掌握名数互相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复名数化单名数用小数表示的方法及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第八课时:课题:小数的近似数(1)例1教学内容:教科书P52页内容。教学目标: 1.能根据题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准确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理解求小数的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不能去掉及保留的小数位数越多结果越精确的意义。3.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感受到求小数的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难点:怎样正确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第九课时:课题:小数的近似数(2)例2、例3教学内容:教科书P53页内容。教学目标:1.掌握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改写。2.学生经历用小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真切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掌握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改写时能根据要求正确取其近似数。 第十课时:课题: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复习1)教学内容:教科书P56页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3.进一步巩固并掌握名数的相互改写。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名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教学难点:名数的改写 第十一课时:课题: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复习2)教学内容:教科书P57、58页内容。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2.掌握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以及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说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根据要求能把小数精确到(保留)一定的位数。 第五单元 三角形单元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索等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学生通过分类、操作活动,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 3.学生通过画、量、折、分等操作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并在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边数增加变化中感悟数学研究方法,发现多边形的内角和,渗透合情推理。教学重点:1.认识三角形的特性。2.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3.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4.能够辨认和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教学难点:1.认识三角形的特性。2.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3.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课时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课题: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内容:P5961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概括三角形的含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2. 会在三角形内画高,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性,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3.通过摆一摆、拉一拉的活动,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教学难点:会在三角形内画三条边上的高,体会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第二课时: 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内容:P62页例3、例4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根据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理解“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2.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在探索体验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会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准确理解“任意”两字的含义。第三课时:课题: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内容:P6364页例5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学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教学难点:学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第四课时: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内容:P67页例6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亲自动手,量、剪、拼等活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2.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教学难点:探索、发现、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第五课时:课题:四边形的内角和教学内容:P68页例7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推理(量、算、剪、割、拼、等活动)、归纳的过程,了解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2.能用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了解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教学难点: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掌握一般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2.学生经历计算、比较、归纳、推理等活动,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增强计算的灵活性。3.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单元教学重点: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小数竖式计算和加减混合运算。2.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单元教学难点: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2.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课时安排:6课时第一课时: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例1教学内容:P72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算理,会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2.在具体环境中会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探究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第二课时: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例2。教学内容:P73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学生根据已有的小数加减法的规律,从中发现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算理,会列竖式计算。2.学生经历计算、比较、归纳、推理等活动,理解不同数位小数加减法运算规律,提高迁移的意识和计算能力。3.在实际生活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价值。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探索并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特别是有关整数与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第三课时: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练习课教学内容:P7475页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根据已有的小数加减法的规律,从中发现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算理,会列竖式计算。2.经历计算,比较,归纳,推理等活动,理解不同数位小数加减法运算规律,提高迁移的意识和计算能力。3.在实际生活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价值。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特别是有关整数与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第四课时: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3教学内容:P76页例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突出小数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体会小数点对齐的必要性。3. 用脱式计算小数连减,学生在计算、比较、推理的过程中发现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运算也同样适用。3.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计算。4.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小数连加的竖式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强化算理。2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发现整数减法的运算性质对小数运算同样适用。教学难点: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五课时:课题: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内容:P79页例4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知道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和加法运算性质,也适用于小数加减法。2.经历实验、观察、猜想、论述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3.在不同算法的比较中体会运算定律在运算中的简化作用。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第六课时: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练习课教学内容:P8182页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把按运算顺序计算和简算的方法进行对比,学生体会简算的优越性,并自觉应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进行简算。2.关注已有知识经验,利用直观分析题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3.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难点: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七单元 图形的运动(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运动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念。单元教学重点: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单元教学难点: 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运动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念。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P82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对称物体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活动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以及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会画其对称轴教学难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第二课时:课题: 根据对称轴补全轴对称图形教学内容:教科书P83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补全对称图形的方法。2帮助学生梳理补全的过程,总结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动手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第三课时:课题:平移教学内容:教科书P86页例3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在方格纸上画出按不同方向、不同格数平移图形的活动,学生了解平移的两个参量:移动的方向、移动的距离。2.通过已知移动的方向(水平方向、竖直方向)移动的格数,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向哪个方向平移多少格的意思,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图形平移前后,大小和形状都不改变),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教学难点:掌握两次连续平移的方法,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第四课时:课题:用平移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科书P87页例4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能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感受“割补法”的作用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2.在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面积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迁移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3.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美。教学重点: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教学难点:探究发现不规则图形的规则之处,采用割补、平移方法转化为规则图形。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单元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3.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单元教学重点: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元教学难点:1.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2.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课题: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教学内容:教科书P90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移多补少”的方式,直观理解平均数的意义。2结合具体情境,学生自主探索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第二课时:课题:用平均数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教学内容:教科书P91页P92页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会用统计表等方式描述数据,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比较处理数据,从而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2通过合理预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会用统计表等方式描述数据,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比较处理数据 第三课时: 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P95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建立数据分析观念。 2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3.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 教学难点: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 第四课时: 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P97页及练习二十二 教学目标: 1.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培养学生绘图及数据分析能力,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借助条形统计图,发现有用的信息,能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与同伴交流。 3.培养学生学习统计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巩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培养学生绘图及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发现有用信息,根据统计图的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交流。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了解列表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了解列表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难点: 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了解列表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鸡兔同笼 教学内容:教科书P104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了解列表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用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理解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算理。 第二课时: 课题:鸡兔同笼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练习二十四 教学目标: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理解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的解题思路,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假设、有序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通过不同的方法研究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对“假设法”的理解和应用,渗透假设的思想方法。第十单元 总复习 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总复习的学习,学生对本学期的知识内容有进一步的 理解,更牢固地掌握。2.通过总复习的学习,学生会梳理并建构本次教材中涉及到的各领域知识内容的脉络图,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养成回顾与整理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3.通过总复习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感受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单元教学重点:1.通过总复习的学习,学生对本学期的知识内容有进一步的 理解,更牢固地掌握。2.通过总复习的学习,学生会梳理并建构本次教材中涉及到的各领域知识内容的脉络图,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养成回顾与整理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单元教学难点:通过总复习的学习,梳理并建构知识脉络图;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感受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课题:复习四则运算及运算定律教学内容:四则运算及运算定律的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的过程构建本部分内容的知识脉络结构,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相互关系。2.进一步巩固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并能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计算。3.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2.整理运算定律,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熟练的应用运算定律、性质,正确的进行四则运算的计算。教学难点:掌握四则运算顺序及运算定律,合理、灵活地应用运算定律、性质,正确的进行四则运算的计算。第二课时:课题:小数及其加减法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9页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合作交流构建知识脉络结构,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意义,读法、写法、比较大小等。2.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够运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行化简和改写,掌握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学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法求小数的近似值,能把较大得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培养学生分类、比较、归纳、概括地能力。4.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能合理灵活的利用小数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能够正确进行化简、改写、求近似数、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等。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能够正确进行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第三课时:课题:复习图形和几何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12页P113页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以及抽象、概括等过程,结合具体生活实例回顾观察物体的方法,进一步加强对三角形的认识,分类以及内角和知识、轴对称、图形平移及特征的理解,构建知识脉络结构图。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经过运动后的平面图形,体会变换的思想。3.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简单描述图形运动形成的过程。 教学重点:1.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空间观念。 2.掌握三角形的相关知识。3.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经过运动后的平面图形,体会变换的思想。教学难点:1.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空间观念。2.会画三角形的高及运动后图形。第四课时:课题:复习统计与数学广角教学内容: 教科书P114页P115页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能比较系统地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处理,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掌握简单平均数的基本计算方法。2.能综合运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类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明确求平均数的方法及作用,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2.以鸡兔同笼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学难点:1.“鸡兔同笼”类题目的解法。2.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掌握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