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代词的发展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2831880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称代词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称代词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称代词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称代词的发展(一)殷商时代1.甲骨文的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 我 卬 言 余 予 台 朕 第二人称:女 汝 尔 若 而 戎 乃 2.甲骨文的指示代词:之 、兹 (二)春秋战国时期:1.之:最初是指示代词,春秋战国已开始指代人,表现: 作定语的频率的减少。 在定语位置上的“之”一定是指示代词。定语位置上的指示代词为别的指示代词取代,如“此、是、斯”。如,之二虫又何知? (庄子)充当定语的“之”:诗经38例,墨子4例,庄子5例。宾语位置上的“之”:指代具体事物、抽象事物、不明确的事物具体的事物: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抽象的事物: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战国策齐策)指代不明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人称代词:不仅是第三人称:他、我、你 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若从君之惠而免之(我,知罃),以赐君之外臣首(知罃父亲,荀首)。(左传)谏而不入,则莫之(你,赵盾)继也。(左传)2.兹:泛指性指示代词,未见指代人的用法。我王来,既爰宅于兹。(尚书盘庚)3.其:特指代词 春秋战国时期:“其”一般作定语。 A特指代词那、那个、那里的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山木)B人称代词他、他的定语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仇也。(左传)取消独立性,一般充当主谓短语的主语,很少见到用于句子主语。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32年) 师之入=定语 汉代开始作主语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史(三)汉代之后“其”开始取代“之”,可以指代第三人称。表现:“其”的功能增多:介词宾语:不忍与其战。 (说苑)上古时期在上述例句的“其”的位置上,应该是“之”,汉代之后,才可以用“其”。双宾语的间接宾语:有人遗其双鹤。(世说新语言语)兼语:可率勉之,令其为善。(论衡率性篇) 句子主语:南北朝其为阿谁?子以言之。(吴越春秋,27)小结:汉代之后“其”继续向第三人称代词转化,南北朝时已成为第三人称代词。能充当句子主语(但还不能做单宾语),取代了“之”的介词宾语、双宾语、兼语的位置。“之”不能做主语,可以做单宾语。(四)南北朝时期:渠、伊1.渠:第三人称代词。南北朝少见,初唐流行。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 今朝忽见渠姿首,不觉殷勤着口心。(游仙窟)“渠”的来源:“其”的音变。吕叔湘: “渠”大概是“其”的变式。都是群母平声字,分属“之”和“鱼”韵。郭锡良:六朝“其”产生文白两读,文读随“之”韵其他字演变了,白读保存古音,跟“鱼”韵的字韵母接近或相同。方言词汇。从文献看,“渠、伊”早期只出现在南朝作品中,今方言也证明如此。渠:广州、梅县、南昌、永康其:温州、阳江、衡阳、宁波伊:绍兴、福州、厦门、潮州、上海、嘉兴2.伊:来源和时间: 王力:大约在第四世到第五世纪吕叔湘:在魏晋之际,正当“他”字开始向三身代词方面发展的时候, “伊”字已经是个盛行的第三人称代词。如世说新语“伊”在禅宗语录、金元曲文里也很常见,“伊”、“渠”有方言区域的局限, 再加上“他”的出现,因此,到近代汉语后期,就只存在于个别方言中。中古:“其、渠、伊”实际上是一个词。读音不同。(五)唐代:他 1.来源:无定代词(旁指代词)。“其他、别的、旁的”义的“他”。诗经用例: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诗经郑风褰裳)2.“他”的发展 汉代:史记有疑似第三人称代词例子。史记外戚世家:“(窦)广国去时虽小,识其县名及姓,又尝与其姊采桑,堕。用为符信,上书自陈。窦皇后言之于文帝,召见,问之,具言其故,果是。 又复问他何以为验。对曰:. 魏晋南北朝、隋代的两可的例子: 由“其他的”到“他人、别人”。夫人食他一物,而有愧色,适来饮他酒脯,宁无情乎?(搜神记) 他贫不得笑,他弱不得欺。(王梵志诗) 确凿的例子: 武后知曰:“阿师当向北门出入,南衙宰相往来,毋犯他。”(隋唐嘉话)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高适:渔父歌)3.第三人称代词演变总结: 起源较晚:周代“之、其”开始向第三人称代词发展。 具有第三人称代词的词义和功能,但没有完成转化过程。 汉代:“其”开始扩大功能,有取代“之”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趋势。 但少见充当句子主语的例子。 六朝:“其”进一步扩大功能。但不能单独作宾语。此时,产生新的形式“渠”。 至此,才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渠”(其)保留在南方方言中。 汉末至南北朝,无定代词(旁指代词)“他”向第三人称代词演变。 先由“别的”发展为“别人”,这是“他”转变的重要阶段。初唐开始具有第三人称代词的功能, 盛唐正式确立地位。(六)反身代词的发展1.“自”的出现:先秦就有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论语)2. 复合式反身代词:自己、自家、自个三种形式在唐五代文献里差不多同时出现。傍看甚可畏,自家困求死。(王梵志:天下恶官职)尚来劝化总须听,各各自家须使意。(敦无常经讲经文)阿奴来日前朝自己宣问。(敦韩擒虎变文)大王自己是万乘之尊,七宝随身,千官拥从。(敦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七)人称代词的复数即形尾“们”的产生数量词的发展(一)基数的发展两1.上古“两”表示天然成双的事物。如,葛屦五两,冠绥双止。(诗)2.先秦时代,“两”字的两种引申义:本来是独一无二的事物,在特殊情况或假设情况下,就以两并称,如,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左传)指两件事物处在同一情况之下。“两”字作为动词的修饰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甲物和乙物都是如此。如,今大王垂拱而两有之。(战国策)今有“两全其美、两败俱伤、势不两立”等。双1.“双”和“两”的区别:前者强调相配成对,后者指天然成双的事物2.先秦“双”字罕见;汉代以后,“两”和“双”的用途有交叉的地方。再 1.上古“再”只表示两次的意义。如女无二归,男有再聘。2.唐代“再”产生了新用法,即在杜甫时代,“再”由“两次”转到“第二次”意义;至于不是第二次的行为,唐代还用“复”,不用“再”。3.“再”何时替代“复”成为“复”的同义词?零数的表示法1.上古汉语,“十”字一般不能直接和零数结合,中间往往用“有”或“又”字。如,十月又一月2.到春秋、战国时代,虽有人沿用“有”,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但也有不用“有”的,如今臣之刀十九年矣。(庄子)3.现代“零”产生比较晚和上古“有”没有联系。古代不用“零”只说“三百六”、“一百八”等。4.“0”号的应用最早见于宋代数学家的著作,但在当时书面语用“单”不用“零”,直到红楼梦里才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二)序数、约数、分数的发展1.上古和中古分母常是“两”、“三”(参)、“十”(什)、“百”,如参国之一、两之一、什一、什九、百一、万一等2.也有“几分之几”说法,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序数的发展1.“第”本作“弟”是“次第”之意2.“第”在汉代用为序数词头?汉末,序数词后可带名词。如,光武帝生于济阳宫后殿第二内中。(论衡)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孔雀东南飞)三)名量的产生与发展1.上古汉语事物数量的表示有三种方式:数+名(常用),如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庄子)名+数(少用),如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书经召诰)名+数量(少用),如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2.汉语名量词的产生与发展变化汉语名量词起源很早,殷墟卜辞中有“丙”、“朋”、 “升”等,但只限于度量衡及集体量词。原始的天然单位表示是在数词后再加同样的一个名词,如:羌百羌;玉十玉等。天然单位词在先秦萌芽,但汉代以后才较为发达。单位词的发展有三种情况:范围扩大个(箇),原来只是竹的单位,但到唐代其应用范围扩大很多,水果、鸟类和人均可用“个”。只(隻),说文:“鸟一枚也”,最初“只”只是普通名词,后来虚化为量词,开始也只指鸟类。后来,“只”字的用途逐渐扩大到兽类和无生之物。客家话中的量词“只”?条(條),说文:“條,小枝也”,最初普通名词,后来虚化为量词,凡细长、狭长的东西都可以称“条”。范围缩小枚,汉魏六朝,“枚”应用于鸟类、鱼类和一切器物。在现代普通话里,缩小到仅指“一枚针”、“两枚奖章”等。范围转移盏,原用来指酒,现在用来指“灯”。名词、数词和量词三者的位移情况。先秦数词兼带天然单位词或度量衡单位词时,位置是在名词后面的。如“马十匹、幄幕九张”等。但在先秦数词及其容量单位词的位置已经可以放在名词前面。如一箪食,一瓢饮。(论语)汉代以后,不但数词及其容量单位词可以放在名词前面,而且度量衡单位词和天然单位词也都可以放在名词前面。如千足羊、一枝梅等。中古单位词位于名词前的情形更加普遍。如一只履、七条街、两匹绢、一张纸等。中古以后,单位词前面的数词如果是“一”可以省略。如,学者初看文字,只见得个浑沦物事。(朱子语类)名+量词词语 宋元时代如车辆、船只、马匹等量词+子(儿、头)-名词 明清时期如个子、只儿、件头等(四)动量词的产生与发展1.唐代以前,除了“两次”的意义用“再”之外,关于行为的称数,一律用“数+动”格式。如,子三困我于朝。(左传)2.唐代以后,动量词“回”“次”等逐渐应用了。如,一日踏春一百回。(孟郊诗)遭:本指环绕或转动的次数。如,贾客停非久,渔翁转几遭?(僧可朋诗)后来其用法一般化,如走几遭等。遍:本表示读书完毕的次数,如,文字尚看两遍乎?(东坡别集)后来“遍”字一般化。如走了七八遍。场、番:表示时间长久的动量词。助动词的发展(一)助动词“可、能、足、得”的发展1.教材所谈四类助动词可、能、足、得,表可能;当、应、宜、合、须,表应当;欲、愿、肯、敢,表意志;见、被,表被动。2.词尾“得”的虚化过程汉代以前,动词“得”位于动词前,如:先为之极,又焉得立?(左传)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同上)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孙子兵法从汉代开始,动词“得”可以放在动词后面,后代一直沿用。如:民采得日重五铢之金。(论衡)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嵇康养生论)“得”后置以后,有的句子里“得”有“达到行为目的”的意义,这样,“得”意义开始虚化。如:先为之极,又焉得立?(左传)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同上)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孙子兵法从汉代开始,动词“得”可以放在动词后面,后代一直沿用。如:民采得日重五铢之金。(论衡)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嵇康养生论)“得”后置以后,有的句子里“得”有“达到行为目的”的意义,这样,“得”意义开始虚化。如:苍天变化谁料得?万事反复何所无?(杜甫)(料得能料)乱后谁归得?他乡胜故乡。(同上)兄且如何出得身?(季布骂陈词文)天边老人归未得。(杜甫)君主掩面救不得。(白居易)但这种“得”字和动词之间还可被“不”字等隔开,可见还不是真正的词尾,不过词尾“得”字正是从这种“得”发展而来的。真正的词尾“得”是在唐代产生的,到宋代常见。如:旗下依依认得真。( 唐季布骂陈词文)只是见得不完全。(朱子语类)看他里面推得辛苦。(同上)此条记得极好。(同上)以上兼语式动词词尾太子既生之下,感得九龙吐水,沐浴一身。(八相成道变文)王郎才见公主面,唬得魂魄胆飞扬。(丑女缘起变文)以上紧缩句动词词尾。到宋代,由于“得”字和使成式配合,来表示“能够”,词尾“得”又作为能愿式动词词尾。如:若不融,一句只是一句在肚里,如何发得出来?(朱子语类)纵使青春留得住,虚语,无情花对有情人。(六一词二)助动词“了”、“着”、“过”的发展1.助动词“了”的发展“了”在先秦史料未见。说文:“了,尦也,从子无臂,象形。”此处是“了戾”(缠绕),和今天“了”无关;魏晋后,“了”字产生“了解”义(朱骏声认为假借字)。这种“了”南北朝最为常见(如佛家的“了悟”),但此义和完成貌“了”无关。汉代出现的“终了”(不及物)、“了结”(及物)意义的“了”才和完成貌“了”有历史关系。王褒僮约:“晨起早扫,食了洗涤。”;广雅:“了,讫也”。“终了”“了结”意义的“了”在晋代以后的史料中很常见,还是动词性质。如:官事未易了也。/且有小市井事不了。(晋书)若无知足心,贪求何日了?(白居易)唐人诗句中,“了”在很多地方已不作谓词,而是作补语表动作行为的完成,词义开始虚化。如:二三豪杰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杜甫)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李商隐)思惟既了,忽于众中化出大树。(降魔变文)悲歌已了,更复前行。(伍子胥变文)唐代俗文学里的“了”,紧跟在动词后,但不是真正形尾“了”,因为当动词后面带有宾语时,“了”是放在宾语后面而不是跟在动词后面,如:吃了张眉竖眼,怒斗宣拳。(茶酒论)今既赏了,不得久住。(董永行孝)但得上马了,一去头不回。(曹邺诗)作此语了,遂即南行。(伍子胥变文在)真正形尾“了”出现于南唐,紧跟动词且位于宾语前,但此时很少见。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乌夜啼)到宋代,虽然仍像唐代一样,“了”字放在宾语后面,但真正的形尾“了”在宋代已经逐渐多起来了。如:等闲妨了绣功夫。(欧阳修词)如今都教坏了学生,个个不肯读书。(朱子语类)今观孔子弟子,除了颜、曾之外,其他说话便皆有病。(同上)约在宋代“了”有一个新旧规则并用时期,到了元代以后,新规则战胜了旧规则,形尾“了”紧跟在动词后。(人们不说做一件事了,又理会一件,而是做了一件事,再做一件。)如:缘何屈了他?(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我问刘员外借了十个银子。(元曲)我与了他两丸药。(同上)2.形尾“着”的发展“着”本作“著”不见于说文。“著”有四种意义,三种读音:最常见的意义是“显著”的“著”和“著书”的“著”,都读知母御韵;二是“附著”的“著”,读入澄母药韵;三是“著衣”的“著”,读入知母药韵。后人为了要求分别,把入声的“著”写成“着”。形尾“着”是从“附着”的意义演变而来的。“附着”的“着”最初是纯粹动词,此义一直沿用到后代,如:风行而著于土。(左传)甘露如饴蜜者,著于草木不著五谷。(论衡)汉末,“着”字已经有了虚化迹象,它不是句中的谓词,而是放在动词后面和动词构成使成式的结构。如:今钟鼓无所悬著如必有所悬著。(论衡)南北朝以后,“着”开始虚化。一方面,它不用作谓词;另一方面,它在某种程度上保存着“附着”意义。此时,“着”字一般只用于处所状语的前面,且常常和“前、后、上、下、中、边”等字照应。如:长文尚小,载箸车中。(世说新语)文若亦小,坐箸膝前。(同上)雷公若二升椀,放著庭中。(三国志)以绵缠女身,缚着马上,夜自送女出。(同上)此处“着”类似“在”(附着某处就是在于某处),但是连上念的。动词后面不带宾语。到唐代,带“着”字的动词后开始可以带宾语,“着”有“到”的意义。还应说著远行人。(白居易)道著姓名人不识。(同上)日暮拂云堆下过,马前逢著射雕人。(杜牧)这里“着”演变到现代汉语,多数念zhao,也不是形尾。真正形尾“着”产生于宋代,如:见世间万事颠倒迷妄,耽嗜恋著,无一不是戏剧。(朱子语类)如战陈厮杀,擂著鼓,只是向前去,有死无二。(同上)但进行貌的形尾“著”字普遍应用是在元代。如:见一顶轿儿,两个人抬着。(京本通俗小说)撞着八个大汉,担着一对酒桶。(宣和遗事)不要歪厮缠,衙里久等着哩。(元曲)同着殿中侍御史陈师锡共写着表文一道。(宣和遗事)3.“过”的发展“过”字在唐代已萌芽,宋代,逐渐多起来了。(三)趋向动词“起来”“下去”1.“起来”表趋向大约在元代产生。恐怕火盆内有小炭烧起来。(水浒)且说史进就中堂又放起火来。(同上)2.“下去”表情貌,是由于“起来”的类化。其起源很晚(红楼梦中还没有),直到儿女英雄传中才发现用“下去”表示继续貌的例子:便静静儿的听他唱下去。(第三十八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