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2830766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课程标准供临床专业中医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 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中医学二、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72学时,其中理论课64学时,实验课8学时。本标准适用于临床专业。三、课程性质地位 中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学习祖国医学的主要精髓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医学的热爱,达到提高学生医学综合素质的目的。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及其人文背景、主要内容及特点,中医学的认知方法,中医学未来发展展望;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的病因病机;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及治疗概述。四、课程基本理念 本门课程的以课堂讲授为主,力求生动活泼,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采用布置作业,组织讨论,加强辅导及辅助多媒体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中医学概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五、课程设计思路1进一步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2鼓励学生以中医模式对疾病进行分析,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和交流中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合理改革考试模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考核4.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注意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护士素质、专业形象的培养六、课程学习策略与建议1.明确学习目标 2.注重人文修养3.培养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4.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该课程的任务是介绍与专业相关的中医学的相关知识与技术,让学生了解、理解、应用中医的精髓和主要内容,学习中医学一些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常识性知识,掌握中医理论、中药理论,介绍常用的中医与中药方剂的基础理论和常用的方法、药物、方剂等。二、分类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2、利用中医方法对病人进行独立诊断。3、掌握基本的中医治疗原则及用药原则。(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课堂理论教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组织学生展开必要的讨论,以启迪学生思维,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2.在实验和临床见习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注意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医师素质、专业形象的培养。3.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应通过平时测验提问,操作技能考核及考试等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评价。(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刻苦勤奋、严谨求实的态度学习本课程,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一、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篇、章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实验小计绪论绪论22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44第二章气血津液学说22第二章藏象学说88第三章经络学说22第十三章腧穴概论22第十三章常用腧穴44第十三章毫针刺法22 第十三章艾灸疗法22第十三章火罐疗法22第十三章刮痧疗法22第四章病因学说88第五章四诊88第五章八纲辨证22第六章防治原则22第七章中药概论22第七章方剂概论22第八章常见病证1212第十四章常见疾病44合 计64872二、内容要点与基本要求(1) 理论课绪论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中医的发展史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史书记载、生活中常见症进行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中医学的起源中医理论的确立1黄帝内经2.神农本草经3.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1. 晋、隋、唐时期2.宋金元时期3.明清时期 4.近现代1.简述中医的发展史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二)辩证论治辩证:区别证、症、病及其关系论治:(1)同病异治 (2)异病同治2.详解中医的基本特色三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医临床研究中药现代化研究3.了解中医现代的发展第1章 阴阳五行基本要求: 阴阳学说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一阴阳的基本概论:1.定义2阴阳的属性1.简述阴阳的定义及区分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交感(二)阴阳对立制约 (三)阴阳互根互用(四)阴阳相互转换(五)阴阳消长平衡2.解释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4 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5. 用于确定疾病的治疗及护理原则,用于指导养生防病3.阐述阴阳学说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五行学说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1.简述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 五行的各自特性(二)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三) 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1 五行相生2 五行相克3 五行制化(四) 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1 五行相乘2 五行相侮3 五行母子相及2.详述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生克制化及乘侮等概念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1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2 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二)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1 相生关系的传变2 相克关系的传变(三) 用于疾病的诊断1 指导四诊2 推断病情(四) 用于疾病的治疗1 指导脏腑用药2 控制疾病传变3.阐述五行学说在临床上的使用第2章 藏象基本要求: 气、血、津液学说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一气气的基本概念气的生成1 先天之精 2 后天水谷精微 3 自然界清气气的生理功能4 推动5 温煦6 防御7 固摄8 气化气的运动形式气的分类1.元气2.宗气3.卫气 4.营气1.了解气的概念、来源,掌握气的分类、功能及基本的气机二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2.了解血的生成、运行及功能三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及津、液的区别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3.了解津液的生成、输布和功能四气、血、津液的关系 (一)气与血 1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 3气能摄血 4血能载气 (二)气与津液(参考气与血) (三)血与津液津血同源4.掌握气、血、津液间的关系藏象学说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的腑的区别及各自作用1.掌握五脏与六腑的功能二五脏的具体功能以及生理联属心的生理功能及生理联属1.主血脉2.主神志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2.熟悉心的功能及生理联属肺的生理功能及生理联属1.主气、司呼吸(1)主呼吸之气(2)主一身之气2.主宣发肃降宣发水谷精微和津液(1)宣发卫气(2)宣发浊气(1)肃降清气(2)肃降水谷清微及津液(3)肃降呼吸道异物3 通调水道4 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3.熟悉肺的功能及生理联属脾的生理功能及生理联属1 主运化第3章 运化水谷(2)运化水液/水湿2 主升清3 主统血在志为思,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熟悉脾的功能及生理联属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肝的生理功能及生理联属a) 主疏泄(1)疏泄气机(2)疏畅情志(3)助脾运化2主藏血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熟悉肝的功能及生理联属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肾的生理功能及生理联属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2主水3主纳气在志为恐,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在此液为唾熟悉肾的功能及生理联属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一) 胆的生理功能1 贮存和排泄胆汁2 主决断(二) 胃1 主受纳、腐熟水谷2 主通降,以降为和(三) 小肠1 受盛和化物2 泌别清浊(3主水液)(四) 大肠传化糟粕(五)膀胱 贮尿和排尿(六) 三焦 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活动 2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了解六腑的功能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奇恒之府(一)脑 1主宰生命活动 2产生精神活动“脑为元神之府” 3主管感觉和运动(二)女子胞 1天癸 2冲任二脉作用 3心、肝、脾三脏的作用了解奇恒之腑的功能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脏腑间的相互关系(一)五脏间的关系 1心与肺主血脉与主气、朝百脉以及宗气的作用 2心与脾心主血,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3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 4心与肾心属火,肾属水 5肺与脾脾运化精微,肺呼吸清气,肺通调水道,脾运化水液 6肺与肝肝主升,肺主降 7肺与肾肺通调水道,为上源,肾主水,为下源。肺主气,肾纳气 8肝与脾肝疏泄,脾运化,肝藏血,脾统血 9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封藏 10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二)六腑间的关系 1 七冲门 2绘表说明六腑间关系(三)脏与腑间的关系 1心与小肠 2肺与大肠 3脾与胃 (1)脾主运化,胃主运化 (2)脾主升清,胃主降和 (3)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4肝与胆 (1)肝之余气聚而成胆汁(2)胆汁贮存于胆,疏泄靠肝 (3)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5肾与膀胱掌握五脏之间的联系,了解五脏与六腑间的表里联系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第3章 经络基本要求: 经络学说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一 经络概述经络的概念经与络的内容经与络的区别1.简述经络的概念,经与络的区别 二 十二经脉1 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含义2 十二经脉的分布十二经脉的手足分布、躯干分布规律3 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4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5 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2.讲述十二正经的名称、分布、走行(二)奇经八脉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3.阐述奇经八脉的内容及其功能第13章 针灸基本要求:腧穴概论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腧穴概述(一)腧穴的分类和命名1 分类 1) 经穴 2)奇穴3)阿是穴2 腧穴的命名1.了解腧穴的分类及命名原则(二)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1 腧穴的作用2 腧穴的主治规律2.了解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三)特定穴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交会穴3.了解特定穴的概念(四)腧穴定位法1 体表标志法2 骨度分寸法3 指量法 (三)血与津液津血同源4.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常用腧穴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一)手太阴肺经腧穴天府,尺泽,列缺,太渊,鱼际1.掌握手太阴肺经的常用腧穴(二)手阳明大肠经经腧穴商阳,三间,合谷,曲池,迎香2.掌握手阳明大肠经的常用腧穴(三)足阳明胃经腧穴承泣,地仓,大迎,头维,乳根,天枢,足三里,丰隆3.掌握足阳明胃经的常用腧穴(四)足太阴脾经腧穴三阴交,阴陵泉,血海 4.掌握足太阴脾经的常用腧穴(五)手少阴心经腧穴极泉,少府5.掌握手少阴心经的常用腧穴(六)手太阳小肠经腧穴支正,颧寥6.掌握手太阳小肠经的常用腧穴(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睛明,攒竹,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膏肓,委中 7.掌握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八)足少阴肾经腧穴涌泉,太溪,照海,复溜8.掌握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九)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天池,曲泽,郄门,内关,大陵,劳宫9.掌握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十)手少阳三焦经腧穴外关,支沟,天井,翳风,丝竹空10.掌握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十一)足少阳胆经腧穴瞳子寥,听会,阳白,风池,风市,阳陵泉,阳辅11.掌握足少阳胆经的常用腧穴(十二)足厥阴肝经腧穴行间,太冲12.掌握足厥阴肝经的常用腧穴(十三)任脉腧穴中极,关元,气海,神阙,水分,中脘,膻中,承浆13.掌握任脉常用腧穴(十四)督脉腧穴 命门,灵台,大椎,百会,素寥14.掌握督脉常用腧穴(十五)奇穴四神聪,印堂,鱼腰,太阳,癜风15.掌握常用奇穴毫针刺法主要教学方法:配合教学录像腧穴疗法及实验操作主要教学手段:实训(一)针刺方法 1.毫针结构的讲解2.正确的毫针进针方法。1)单手进针2)双手夹持进针3.进针后晕针等情况的处理 1.掌握毫针的针刺方法(二)行针方法 得气的概念得气后施针者及受针者的感觉不得气下常用的行针方法2.掌握正确的行针手法上肢常用腧穴的针刺主要教学方法:配合教学录像腧穴疗法及实验操作主要教学手段:实训(一)上肢常用腧穴 1.上肢常用腧穴的定位2.正确的进针方法。1)单手进针2)双手夹持进针 1.掌握上肢常用腧穴(二)行针 上肢腧穴针刺后的留针及行针2.正确进行行针下肢常用腧穴的针刺主要教学方法:配合教学录像腧穴疗法及实验操作主要教学手段:实训(一)下肢常用腧穴 1.下肢常用腧穴的定位2.正确的进针方法。1)单手进针2)双手夹持进针 1.掌握下肢常用腧穴(二)行针 上肢腧穴针刺后的留针及行针2.正确进行行针实验考核主要教学方法:抽签考核,考核学生对腧穴的掌握程度及进针、行针手法的掌握主要教学手段:实训(一)腧穴定位的考核1.考核学生对腧穴定位的掌握(二)针刺方法的考核2.考核学生对毫针针刺方法的掌握第4章 病因病机基本要求: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病因学说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1 病因的概念、分类(1) 病因的概念(2) 病因的分类1. 外因2. 内因3. 不内外因4. 病理产物1.简述病因的概念及分类外感六淫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1 外感六淫的概念1. 六淫2. 六气3. 六气转化为六淫的条件4. 六淫的致病特色1.了解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特色1)风a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b 风善行而数变c 风为百病之长2.掌握风的致病特色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2)寒a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b 寒性收引c 寒性凝滞3.掌握寒的致病特色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3)暑a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b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c 暑多挟湿4.掌握暑的致病特色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4)湿a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耗伤阳气b 湿性重浊c 湿性粘滞d 湿性趋下5.掌握湿的致病特色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5)燥a 燥性开涩,易伤津液b 燥易伤肺6.掌握燥的致病特色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6)火a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b 火易耗气伤津c 火易动血生风d 火易致痈疡7.掌握火的致病特色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疫疠之气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疫疠之气的致病特色1.了解疫疠之气的致病特色七情损伤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一七情对脏腑的影响1.喜伤心2.怒伤肝3.思伤脾4.忧伤肺5.惊恐伤肾1.熟悉七情对脏腑的影响二七情对气机的影响1.喜则气缓2.怒则气上3.思则气结4.悲则气消5.惊则气乱6.恐则气下2.掌握七情对气机的影响三七情对疾病发展的影响3.了解七情对疾病发展的影响饮食内伤一饮食不节二饮食不洁三饮食偏嗜1.了解饮食内伤的觉原因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劳逸损伤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一过劳1.劳力过度2.劳神过度3.房劳过度二过逸1.了解劳逸损伤的常见原因不内外因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一刀枪伤二跌仆伤三扭挫伤四虫兽伤五烧烫伤六冻伤1.了解常见的不内外因痰饮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一痰1.有形之痰2.无形之痰1.熟悉痰的形成原因及致病特色二饮1.痰饮2.悬饮3.支饮4.溢饮2.了解常见的饮及致病特色瘀血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1 瘀血的成因1. 气虚2. 气滞3. 血寒4. 血热5. 内外伤1.了解瘀血的成因2 瘀血的致病特色1. 疼痛2. 青紫3. 出血4. 脉涩2.熟悉瘀血的致病特色第5章 诊法基本要求:望诊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一、望神1、得神 2、失神3、假神1.掌握望神的方法,了解望神的四种常见表现二、望面色1、常色与病色的区别(1)常色(2)病色 2、五色主病的机理和特点(1)青色(2)赤色(3)黄色(4)白色(5)黑色2.掌握望色的基本方法三、望形态1.望形体 (1)强弱 (2)胖瘦 (3)畸形 2.望姿态3.熟悉人体常见的形态4、 望头颈五官 头形,囟门,眼,耳,口,鼻,齿等4.了解望头颈五官的方法5、 望皮肤 斑,疹,痈,疽,疔等5.了解常见的皮肤疾病表现六、望排泄物与分泌物1、观察涕 2、观察呕吐物的临床意义6.了解异常排泄物及分泌物对诊断的影响七、望舌1、正常舌2、望舌质3、望舌质4、望舌态5、望苔色6、望苔质 7.掌握正确的望舌方法闻诊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一、听声音1、音哑与失音 2、谵语、郑声、独语、错语 3、咳嗽、喘、哮 4、呃逆,嗳气 1.了解基本的闻诊方法二、嗅气味2.了解临床常见的异常气味问诊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一问寒热1.恶寒发热2.但寒不热 3.但热不寒 4.寒热往来1.掌握临床的寒热表现对疾病诊断的意义二问汗1.自汗 2.盗汗2.掌握临床上汗出表现对疾病诊断的意义三问疼痛1.胀痛2.刺痛3.固定痛4.游走痛5.绞痛6.掣痛7.冷痛8.灼痛9.重痛10.空痛11.隐痛3.掌握临床上疼痛表现对疾病诊断的意义四问饮食1.问口渴与饮水2.问食欲与食量3.问口味4.掌握临床上饮食异常对疾病诊断的意义五问睡眠1.问失眠2.问嗜睡5.掌握临床上睡眠异常对疾病诊断的意义六问二便1.问大便(1)便秘(2)泄泻2.问小便6.熟悉临床上二便异常对疾病的诊断意义切诊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1 概述 寸口“三部九候”1.了解切诊原理及方法二正常脉象1.平脉 2.脉象胃、神、根的含义(1)胃 (2)神 (3)根 2.了解正常脉象的表现三常见脉象(1)浮 主表证,亦主虚证(2)濡 主虚,主湿(3)芤 主失血,伤阴(4)沉 主里证(5)弱 主气血不足(6)弦 主肝胆病,诸痛,痰饮(7)紧 主寒,痛,宿食(8)滑 主痰饮,食滞(9)涩 主伤精,血少,挟痰,挟食(10)洪 主气分热盛(11)实 主实证(12)细 主气血两虚(13)虚 主虚证(14)微 主阳衰气少(15)长 主肝阳有余,阳盛内热(16)短 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17)缓 主湿,脾胃虚弱(18)迟 主寒证(19)数 主热证(20)结 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21)代 主脏气衰微,风证痛证(22)促 主阳盛实热,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肿痈1.了解常见脉象的临床诊断意义八纲辨证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课件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一、概述八纲辨证在诊断中的地位八纲辨证的内容1.了解八纲辨证二、表里 1.表证与里证的概念2.表证的临床表现3.表证与里证的关系(1)表里同病 (2)表里出入2.掌握表里的辨证方法三、寒热 (1)寒证与热证的表现 (2)寒热的鉴别3.掌握寒热的辨证方法四、虚实 1.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 2.虚证与实证的关系3.鉴别要点4.掌握虚证实证的辨证方法五、阴阳 1.阴阳的鉴别要点2.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5.掌握阴证阳证的辨证方法第6章 防治原则基本要求:预防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1.未病先防(1)调养生体,提高正气的搞邪能力(2)防止病邪的侵害1.了解中医预防疾病的措施2.既病防变(1)早期诊治(2)先安未受邪之地2.了解中医早期的治疗原则治则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1正治与反治 (1)正治(2)反治1.熟悉常用的正治法与反治法2.治标与治本(1)急者治其标(2)缓者治其本(3)标本兼治2.了解常见的标证、本证及处理措施3.扶正与祛邪(1)扶正(2)祛邪(3)先祛邪后扶正(4)先扶正后祛邪3.掌握扶正与祛邪的适应证4.调整阴阳4.了解调整阴阳的方法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 5.调整脏腑5.了解调整脏腑的方法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6.调整气血关系6.了解调整气血的方法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7.三因制宜(1)因时制宜(2)因地制宜 (3)因制宜 7.理解三因制宜的含意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第7章 中药基本要求:四气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1. 寒2. 热3. 温4. 凉1.熟悉中药的四气及作用五味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1. 酸2. 苦3. 甘4. 辛5. 咸1.熟悉五味的特性升降浮沉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1.升2.降 3.浮 4.沉 1.了解中药的升降浮沉及应用毒性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1.大毒2.有毒3.小毒4.无毒1.了解中药的毒性中药七情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1. 单行2. 相须3. 相使4. 相畏5. 相杀6. 相恶7. 相反(1) 十八反(2) 十九畏1.掌握中药的搭配方法及用药禁忌第八章 方剂基本要求:组方原则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君药臣药佐药(1)佐助药(2)佐制药(3)反佐药使药(1)引经药(2)调和药1.掌握君、臣、佐、使的配合原则方剂的变化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1)药味加减变化(2)药量加减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4)药物的相互代替变化1.熟悉方剂的变化方法常用剂型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1)汤剂(2)散剂(3)丸剂(4)膏剂(5)丹剂(6)酒剂(7)露剂(8)捻剂(9)线剂(10)炙剂(11)现代新制剂:针剂、片剂、糖浆剂、冲剂、胶囊剂、气雾剂、口服剂等。1.了解方剂的常见剂型汤剂的熬制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1. 常规熬制方法2. 特殊煎煮方法 1.掌握汤剂的熬制方法第九章 常见病证基本要求:表证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一 风寒束表证1 证候2 病因病机3 证候分析4 治疗方法5 常用方剂6 辨证要点1.掌握风寒表证的辩证及治疗二 风热犯表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 6辨证要点2.掌握风热表证的辨证及治疗热证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一 肺热炽盛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6辨证要点1.掌握肺热炽盛的辨证及治疗二 心火亢盛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6辨证要点1.掌握心火亢盛的辨证及治疗三 肝火炽盛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6辨证要点1.掌握肝火炽盛的辨证及治疗四 胃火炽盛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 6辨证要点化1.掌握胃火炽盛的辨证及治疗寒证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一 寒凝胃脘证1 证候2 病因病机3 证候分析4 治疗方法5 常用方剂6 辨证要点1.掌握寒凝胃脘证的辨证及治疗二 寒凝心脉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6辨证要点1.掌握寒凝心脉证的辨证及治疗三 寒凝肝脉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 6辨证要点1.掌握寒凝肝脉证的辨证及治疗气虚证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一 脾气虚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6辨证要点1.掌握脾气虚证的辨证及治疗二 脾不统血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6辨证要点1.掌握脾不统血证的辨证及治疗三 心气虚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6辨证要点1.掌握心气虚证的辨证及治疗四 肾气虚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 6辨证要点 1.掌握肾气虚证的辨证及治疗血虚证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一 心血虚证1 证候2 病因病机3 证候分析4 治疗方法5 常用方剂6 辨证要点1.掌握心血虚证的辨证及治疗二 心脾两虚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6辨证要点1.掌握心脾两虚证的辨证及治疗三 肝血虚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 6辨证要点1.掌握肝血虚证的辨证及治疗阴虚证一 心阴虚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6辨证要点1.掌握心阴虚证的辨证及治疗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二 肺阴虚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6辨证要点1.掌握肺阴虚证的辨证及治疗三 肾阴虚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6辨证要点1.掌握肾阴虚证的辨证及治疗四 肝肾阴虚证1证候2病因病机 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 6辨证要点1.掌握肝阴虚证的辨证及治疗阳虚证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一 心阳虚证1 证候2 病因病机3 证候分析4 治疗方法5 常用方剂6 辨证要点1.掌握心阳虚证的辨证及治疗二 脾阳虚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6辨证要点1.掌握脾阳虚证的辨证及治疗三 肾阳虚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6辨证要点1.掌握肾阳虚证的辨证及治疗气滞证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一 肝气郁结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6辨证要点1.掌握肝气郁结证的辨证及治疗二 肝郁脾虚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6辨证要点1.掌握肝郁脾虚证的辨证及治疗三 肝胃不和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 6辨证要点1.掌握肝胃不和证的辨证及治疗血瘀证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一 气滞血瘀证1 证候2 病因病机3 证候分析4 治疗方法5 常用方剂6 辨证要点1.掌握气滞血瘀证的辨证及治疗二 气虚血瘀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6辨证要点1.掌握气虚血瘀证的辨证及治疗三 寒凝血瘀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 6辨证要点1.掌握寒凝血瘀证的辨证及治疗湿阴证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一 寒湿困脾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6辨证要点1.掌握寒湿困脾证的辨证及治疗二 脾胃湿热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6辨证要点1.掌握脾胃湿热证的辨证及治疗三 肝胆湿热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 6辨证要点1.掌握肝胆湿热证的辨证及治疗痰证一 痰浊壅肺证1 证候2 病因病机3 证候分析4 治疗方法5 常用方剂6 辨证要点1.掌握痰浊壅肺证的辨证及治疗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二 燥痰阻肺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6辨证要点1.掌握燥痰阻证的辨证及治疗三 痰湿中阻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6辨证要点1.掌握痰湿中阻证的辨证及治疗水饮证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一 寒饮停肺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6辨证要点1.掌握寒饮停肺证的辨证及治疗二 饮停中焦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6辨证要点1.掌握饮停中焦证的辨证及治疗三 水湿内停证1证候2病因病机3证候分析4治疗方法5常用方剂 6辨证要点1.掌握水湿内停证的辨证及治疗第十四章 常见疾病基本要求:支气管炎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病因病机辨证论治1 外寒内饮2 痰热蕴肺3 肺脾气虚4 肺肾阴虚5 脾肾阳虚1.掌握支气管炎的诊断及治疗高血压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病因病机辨证论治1肝阳上亢2肝肾阴虚3痰浊中阻4痰血阻络5阴阳两虚1.掌握高血压的诊断及治疗冠心病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病因病机辨证论治1心脉瘀阻2痰浊痹阻3寒凝心脉4阴虚阳亢5气阴两虚6心肾阳虚1.掌握冠心病的诊断及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病因病机辨证论治1 风寒湿痹2 风湿热痹3 虚痹4 顽痹1.掌握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及治疗月经病主要教学方法:配合图示 利用教学模型详细讲解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模型1月经先期2月经后期3月经先后无定期4痛经5闭经1.掌握月经病的诊断及治疗(二)实验课实验目的:序号实 验 内 容学时要求实验类型分组要求必做选做演示验证综合设计自主1毫针刺法2 35人1组2艾灸疗法2 35人1组3火罐疗法2 35人1组4刮痧疗法235人1组56合 计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一、课程教学实施建议(一)教学组织本大纲对理论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1)了解:知道“是什么”。能够记住学过的知识要点。(2)理解:懂得“为什么”。能领会概念的含义,并能解释知识点的内容。(3)掌握:能够“应用”。能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并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对实践内容的要求仅列一个层次。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正确地进行技术操作和检查,临床见习和病历讨论,能根据收集到的病人资料,在分组讨论后,结合已学的理论知识,列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二)教学方法1.课堂理论教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组织学生展开必要的讨论,以启迪学生思维,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2在实验和临床见习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注意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护士素质、专业形象的培养。3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应通过平时测验提问,操作技能考核及考试等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评价。二、课程考核评价建议1、考核性质:考查课2、考试方式、分制与解释(1)理论成绩的综合评价 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2)实验成绩的综合评价 4、试题类型及权重选择题40%60%、名词解释1525%、简答题2030%、论述题1525%。5、样题与目标定位示例(1)选择题(单项选择):(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识别程度)(2)名词解释(着重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3)简答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4)论述题:(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分析能力)三、教材选编的原则和建议本课程因中医学科的专业特点,教学内容多,而教学时数较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以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及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作为教学的内容,结合各学科特点介绍常见病病人的护理,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和训练,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以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计划和建议除了应用多媒体课件及相应的理论教学手段外,在实验和临床见习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注意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医师素质、专业形象的培养。五、教学必需的保障条件及建议多媒体、模型及必要的实验操作设备第五部分 附录一、课程教材(一)使用教材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中医学(二)参考资料1.王永炎 中医内科学.第2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刘慧珍 中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李佃贵 中医药在社区常病证中的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二、课程标准主要编写人和审核人1、主要编写人 杨赟2、主要审核人 杨赟您好,欢迎您阅读我的文章,本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也可以直接打印。阅读过后,希望您提出保贵的意见或建议。阅读和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坚持下去,让我们共同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