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疾病影像检查方法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2830645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疾病影像检查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疾病影像检查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疾病影像检查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l X线检查 平片:评估颅骨的骨质改变,不能直接显示脊髓 造影检查1.脊髓造影 将造影剂引入脊蛛网膜下腔中,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在透视下观察其在椎管内流动情况和形态,诊断椎管内病变的一种检查方法。 显示椎管内有无肿瘤、梗阻以及梗阻的部位和梗阻的程度。 有创,已被MRM代替2.脑血管造影 将造影剂引入脑血管中,使脑血管显影的方法。 脑血管造影主要用于诊断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血管闭塞等症并了解脑瘤的供血动脉。 常用DSA技术。l CT扫描:诊断价值较高,应用普遍 平扫:显示含有钙化、骨化的病变有优势 平扫+增强扫描 CTA:诊断效果类似DSAl MR检查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MRI优点: 软组织分辨率高 由于骨结构没有信号,故没有骨组织的干扰无射线任意平面成像 多种参数、序列成像 平扫:T1上解剖结构较好,T2发现病变敏感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信号病变; 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准确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分辨肿瘤与水肿; 显示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MRA: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等。其他: 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早期脑梗死敏感性极高 磁敏感成像SWI:对于小静脉、小出血灶显示有较大优势 血氧饱和度水平依赖成像BOLD(fMRI):显示功能情况 灌注成像 磁共振波谱分析MRS 正常影像学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正常CT表现脑的解剖 大脑:间脑、颞叶、额叶、顶叶、枕叶 小脑:半球、蚓部、扁桃体 脑干:中脑、桥脑、延髓 脑室:侧脑室、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四脑室CT扫描 平扫:头部CT主要用横断面,有时加用冠状面。横断面CT多以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道中心联线)为基线,依次向上扫描810个层面。CT表现:1、脑白质:密度稍低于灰质,CT值20-30Hu。 2、脑灰质:密度稍高于白质,CT值30-40Hu。 3、脑室脑池(含脑脊液):呈低密度,CT值0-10Hu。 4、颅 骨: 呈高密度,CT值250Hu。 5、生理钙化:点片状致密影。CT值60Hu。 造影增强CT及CTA:经静脉注入含碘水溶性造影剂再行扫描。剂量:成人50100ml;小儿1.52.0ml/kg。中枢神经系统正常MR表现 MR形态:矢状位、冠状位、横断位可清楚显示脑部与脊髓的形态结构,如灰白质、脑室、脑裂、脑干、脑血管、脑垂体等。其效果可与大体标本媲美。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颅内疾病的平扫基本CT征象1、 常规CT通过密度 的变化反应信息1)低密度病变: 脑水肿灶 脑梗死 脑软化 囊肿 慢性血肿2)等密度病变: 部分脑肿瘤 脑梗塞的等密度期 颅内血肿的等密度期3)高密度病变: 颅内血肿,钙化 炎性肉芽肿,部分肿瘤4)混杂密度病变:脑肿瘤(恶性胶质瘤畸胎瘤),出血性脑梗塞,部分炎性病变2.占位表现: 常见于肿瘤、出血等病变 中线结构移位;脑室及脑池移位、变形颅内疾病的CT增强扫描的意义1、病灶是否强化主要与病灶的血脑屏障是否完善或存在有关,同时还与病变局部的供血、局部组织的充血有关。2、应注意是否增强、 增强的程度和形式(包括时相、形状)。类型:(1)均匀强化:见于脑膜瘤、髓母细胞瘤 (2)环形强化:见于脑脓肿、星形细胞瘤 (3)不均匀强化:见于恶性胶质瘤、炎症、血管畸形 (4)脑回状强化:见于脑梗死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颅脑外伤l 头皮颅骨损伤l 原发性颅脑损伤:闭合性颅脑损伤;开放性颅脑损伤l 继发性颅脑损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l 外伤后遗症:脑软化灶 颅脑损伤检查方法头颅平片:可显示颅骨骨折CT:首选的检查方法MRI:脑干、额叶直回、弥漫性轴索损伤1、颅内血肿-急性硬膜外血肿临床与病理: 外力直接作用处,多为加速损伤 常伴骨折,多不伴脑内损伤 动脉性出血为主,也可静脉或静脉窦出血 颞、额顶、颞顶、后颅窝、纵裂 血肿较局限呈双凸透镜形 临床表现:昏迷-清醒-昏迷急性硬膜外血肿CT表现 颅骨内板下方局限性梭形均匀或不均匀高密度区,与脑表面接触缘清楚; 常有轻微占位表现; 血肿局限,多不超越颅缝,若骨折超越颅缝,则血肿可超过颅缝; 常合并颅骨骨折; 可多发。急性硬膜外血肿MR表现 MRI:形态同CT所见,信号演变同脑内血肿2、急性硬膜下血肿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 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薄层广泛的均匀高密度区,少数为等或低密度; 范围广泛,可跨越颅缝; 亚急性期,形状不定,但多为高或混杂密度或等密度,后者需依脑沟与脑室改变来确定; 慢性期血肿呈梭形,为高、混杂、等或低密度;急性硬膜下血肿MR表现:信号演变同脑内血肿3、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血部位:多位于大脑纵裂和脑底池 CT表现:脑沟、脑池内(包括外侧裂池、鞍上池环池等)密度增高影,可铸形。 一般在7天左右吸收。4、急性脑内血肿CT表现 脑内圆形或不规则均匀高密度(5090HU),轮廓清楚; 周围水肿及占位表现; 血肿吸收从周边开始。5、脑挫裂伤(cerebral 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 外伤所致脑组织器质性损伤,分为 脑挫伤:皮层或深部白质散发小出血灶、脑水肿及脑肿胀 脑裂伤:包括脑、软脑膜及血管的断裂 力或对冲部位(额极、颞极和额叶直回)病理表现: 早期:数日,脑组织出血、水肿、坏死 中期:数日数周,坏死区液化,瘢痕及肉芽组织修复 晚期:数月数年,瘢痕或形成软化灶临床表现:与部位、程度、范围有关CT表现 损伤区低密度:脑水肿 散在点片状出血,可发展为脑内血肿 占位及萎缩 可伴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骨折、颅内积气6、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与病理: 旋转暴力所致脑内轴索的扭曲、肿胀、断裂及轴索收缩球出现,皮髓质交界区血管破裂。 伤后常即刻意识丧失。弥漫性轴索损伤CT表现 单侧或双侧脑内低密度(20HU) 脑室系统普遍受压变小,脑池、脑沟消失 脑白质、皮髓质交界区、胼胝体、脑干、小脑多发点片状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脑血管意外:(一)高血压性脑内血肿:1、 血肿好发于基底节或(和)丘脑。2、CT表现同血肿的病期有关: 新鲜血肿为边缘清楚,密度均匀的高密区。 约1周后血肿从周边开始吸收, 约4周后则变成低密度灶; 2个月后则成为近于脑脊液密度的边缘整齐的低密度囊腔。(二)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l 血管阻塞引起脑组织缺血、坏死l 分类 缺血性、出血性、腔隙性l 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 栓塞(血栓、脂肪、空气) 血管炎 低血压1、缺血性脑梗塞 脑血管闭塞后24小时内,CT可无阳性发现。 以后则出现低的或混杂密度区,累及髓质和皮质,多为楔形和不规则形,边缘不清。2、出血性脑梗塞 低密度脑梗死灶内出现不规则斑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3、腔隙性脑梗塞1015mm大小低密度灶, 好发于基底节、丘脑、小脑、脑干。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颅脑肿瘤1.胶质瘤 发病率:45个/10万 占颅内肿瘤第一位,40-45% 好发于男性, 男女之比为3 : 2 -2 : 1 好发年龄 35-55岁胶质瘤的分类 星形细胞瘤 恶性星形细胞瘤 少枝胶质瘤 室管膜瘤 未分化性胶质瘤星形细胞瘤 占成人大脑半球胶质瘤25-30% 占儿童小脑肿瘤的30% 好发年龄20-50岁 好发部位: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少见 预后与年龄有关,年轻人生存期长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学 常常侵及脑实质,使灰白质界面不清。 瘤体内常常可见到微小的囊性退变灶,肿瘤内可以有钙化。 成人大脑常常是原纤维型星形细胞瘤。 儿童的小脑原浆型的星形细胞瘤。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 CT平扫密度不均匀的肿块,病变的边界不清楚,肿瘤周围常无明显的水肿。 20%的星形细胞瘤在CT上可见到钙化。 强化通常取决于肿瘤的级别,在星形细胞瘤12级中大约有40%的肿瘤不强化。 肿瘤强化模式多种多样:局灶性,结节性,环形,或均匀强化。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 信号不均匀 水肿检测比CT敏感,常位于白质内 钙化检测CT优于MRI MRI强化与CT相仿恶性胶质瘤的影像特点 肿瘤内有坏死 不规则强化,边界不清 弥漫性生长 跨中线生长 沿室管膜、蛛网膜种植脑胶质瘤:部位,大小,临床 位于大脑深部白质内的胶质瘤:就诊时主要为颅高压,大小35ml左右,相当于直径4cm的肿块,手术难于全切 位于大脑皮层部的胶质瘤:以癫痫为首发征状,直径通常小于2cm 早期诊断,力争全切2、脑膜瘤 好发部位:矢状窦旁、大脑镰、脑突面、嗅沟、鞍结节CT增强扫描后明显均匀强化,邻近脑膜增厚,强化明显,“脑膜尾征”3、听神经瘤4、垂体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