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2830544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一概述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口眼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春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手足阳明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中医观点: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僻。 西医观点:相当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由感染、病毒、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等,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二临床表现(一)中医临床表现 1.起病突然,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2.常有受寒史或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3.一侧面肌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4.病侧不能皱眉、闭眼、露齿、鼓颊等。5.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6.肌电图检查:多表现为单向波或无动作电位,多相波减少,甚至出现正锐波和纤颤波。7.病理学检查:面神经麻痹的早期病变为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二)西医临床表现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3.脑CT、MRI检查正常。三中医证候分型1.风寒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风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3.风痰阻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4. 气虚血瘀: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四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五鉴别诊断(一)中医鉴别诊断1.中风病:可有口舌歪斜,同时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偏身麻木。2.口僻:可有口舌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二)西医鉴别诊断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鉴别:面肌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依靠以下几方面鉴别:1.表情运动,周围性瘫痪更加明显,后者哭笑时并不表现瘫痪;2.颏反射,周围性瘫痪时务或减弱,后者时有或亢进,但此法不太可靠;3.将其它体征联系起来判定,则最为可靠。六中医针灸治疗方案(一)针灸第一套治疗方案: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1.体针(1)急性期治法:祛风驱邪,通经活络。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髎等,针刺0.81寸,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列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2)恢复期治法: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循经取穴、头部穴位、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等,针刺0.8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二)针灸第二套治疗方案:1.基本治疗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翳风 合谷方义: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端选穴(面口合谷收),与近部腧穴翳风相配,祛风通络。加减:风寒证加风池祛风散寒;风热证加曲池疏风泻热;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恢复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三)其它疗法1电针 适应于面肌萎软瘫痪者,一般选取阳白太阳、下关-巨髎、颊车地仓。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波形为连续波或断续波,频率1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约30分钟。2刺络拔罐:用三棱针点刺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尔后拔罐。每周2次。适用于恢复期。3.皮肤针:叩刺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以局部潮红为度。适用于恢复期。4.穴位贴敷:选太阳、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将马钱子锉成粉末约1-2分,撒于胶布上,然后贴于穴位处,5-7日换药1次;或用蓖麻仁捣烂加麝香少许,取绿豆粒大一团,贴敷穴位上,每隔3-5日更换1次;或用白附子研细末,加冰片少许做面饼,贴敷穴位。每日1次。5.蜂针疗法:用于恢复期顽固性面瘫。隔日1次,用于面肌痉挛明显处。 七、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一)中医治疗:以中药配合针灸治疗,1周以内多浅刺,一周以后可深刺,加电针治疗。分四个证型。1.风寒袭络证,治法:袪风散寒,温经通络。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兼表虚自汗者,去麻黄,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固表;兼头痛者,加羌活、葛根,以疏风解痉,清利头目;兼痰浊阻络,加胆南星、白芥子以化痰通络。针刺取下关、颊车、地仓、阳白、合谷、风池、列缺。2.风热袭络证,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止痉。以大秦艽汤加减。风热表证明显,去细辛、羌活,加桑叶、蝉蜕以加强疏散风热;兼头痛目赤者,加夏枯草、栀子以清肝泻热;兼风痰者,加白附子、贝母以祛风化痰。针刺取下关、颊车、地仓、阳白、合谷、大椎、曲池。3.风痰阻络证,治法:袪风化痰,通络止痉。以牵正散加减。面肌抽搐频发者,加地龙,龙骨以息风止痉,病久见瘀血,加当归、鸡血藤、川芎。针刺取颊车、地仓、阳白、合谷、风池、丰隆。4.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偏寒者,加桂枝、细辛以辛温解表散寒;兼痰浊,加白芥子、法半夏以助化痰。针刺取下关、颊车、地仓、阳白、合谷、足三里,加以温针灸。(二)西医治疗: 及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局部水肿、炎症减退,缓解面神经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药物治疗:1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强的松 10mg 3次/日,于起病一周内使用。2维生素类 维生素B1 每次10mg,每日3次。维生素B12,每次100ug肌内注射,每日1次。3.抗病毒类:阿昔洛韦每次 100-200mg,每日3次。面瘫诊断比较明确,中西医在治疗上,均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中西医结合,有效率90%以上。此病在治疗上针对性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及并发症的治疗中西医各有优势,从不同角度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协同,弥补各自不足,提高疗效。八、按语(临证注意事项)1.针灸治疗面瘫具有良好疗效,是目前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2.面部应避免风寒,必要时应戴口罩、眼罩;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3.在治疗期间,嘱患者做皱眉、闭眼、鼓颊、口唇成“O”型等动作,每天数次不等,以协助患侧面肌恢复。4.周围性面瘫的预后与面神经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由无菌性炎症导致的面瘫预后较好,而由病毒导致的面瘫(如亨特氏面瘫)预后较差。5.本病应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