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腹泻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2830520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针灸治疗腹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针灸治疗腹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针灸治疗腹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针灸治疗腹泻学生姓名: 王淑聪 专 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学 号:C20120919院(系):中医完成时间:2014.6目录一、临床资料(3)二、中医治疗(3)三、讨论(4)中医针灸治疗腹泻【摘要】正常人大便次数差异较大,自每日23次至每周23次不等,一般重量为每天150200g,含水量6080。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如每日超过3次),排粪量增加(如超过每天200g),粪质稀薄(如含水量超过85)。【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针灸疗法腹泻一、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42例,年龄均在6岁以下。针灸组(针灸+常规治疗)88例,男47例,女4l例;其中伴发热33例,呕吐46例,脱水l4例,抽搐13例,腹痛61例;非感染因素引起的腹泻46例,感染性腹泻42例。对照组54例,男32例,女22例;发热23例,呕吐2l例,脱水9例,抽搐7例,腹痛39例;非感染因素引起的腹泻30例,感染性腹泻24例。(二)诊断腹泻,诊断一般比较明确。首先有明显的化疗史,然后是正常排便与腹泻的分辨。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如每日超过3次),排粪量增加(如超过每天200g),粪质稀薄(如含水量超过85)。大便的形态与水分有关,当水分量为80以下时是成形便,水分量为8090呈泥状便,水分量为90以上呈水样便。可有一些伴随症状:食欲下降,腹痛,恶心,呕吐,口渴,肛周痛等。严重者蓍可出现血性便,或每日排便10次以上。以致出现脱水状态,或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晕、倦怠感、表情淡漠等。二、中医治疗(一)中药治疗化疗引起的腹泻中医辨证为脾虚湿泻或湿热泻泄。脾虚湿泻:(1)证候:泻下稀便或水样便,倦怠乏力,口淡,苔白或薄,脉细。(2)治疗原则:健脾益气、利湿止泻。(3)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6g、茯苓9g、白术9g、扁豆9g、炒陈皮6g、山药20g、砂仁(后下)6g、白芍12g、炒薏仁30g、羌活6g、川芎4g,水煎服。湿热泻泄:(1)证候:便下赤白,里急后重,口粘苦,苔黄或黄腻,脉数。(2)治疗原则:清利湿热,止泻。(3)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煨葛根12g、黄芩6g、黄连2g、茯苓15g、白芍12g、当归9g、陈皮9g、白头翁12g、丹皮9g,水煎服。加减:无论脾虚湿泻还是湿热泻泄,腹泻次数每日达l0余次者,可酌加罂粟壳9g、肉豆蔻12g。(二)针灸治疗体针脾虚湿泻:(1)证候:泻下稀便或水样便,倦怠乏力,口淡,苔白或薄,脉细。(2)治疗原则: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以任脉穴、足太阴脾经穴和背俞穴为主。(3)处方:1)主穴:中脘、水分、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2)配穴:腹痛者加关元、神阙。(4)操作方法。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030035mm的毫针,直刺中脘1002寸,直刺水分0802寸,直刺天枢1002寸,斜刺脾俞0602寸,斜刺胃俞0602寸,直刺大肠俞0901寸,直刺足三里1004寸,直刺三阴交0802寸。2)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关元0802寸,神阙用灸法。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补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虚寒者针用补法,或加用灸法;实寒者针用泻法。(5)方义:中脘、天枢、胃俞、大肠俞为俞募配穴法,以调理胃肠之气。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三阴交、水分化湿止泻。湿热泻泄:(1)证候:便下赤白,里急后重,口黏苦,苔黄或黄腻,脉数。(2)治疗原则:清利湿热,止泻。(3)处方1)主穴:合谷、天枢、上巨虚。2)配穴:曲池、内庭。(4)操作方法1)主穴: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为030035mm的毫针,直刺合谷0602寸,直刺天枢1002寸,直刺上巨虚080.4寸。2)配穴:常规消毒后,直刺曲池100.2寸,直刺关元0802寸。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23次。主穴均用捻转泻法,捻转幅度为23圈,捻转频率为每秒24个往复,每次行针510秒。其他配穴虚寒者针用补法,或加用灸法;实寒者针用泻法。(5)方义:合谷为手阳明之原穴,天枢为大肠之募穴,上巨虚为大肠之下。合穴,腹泻病在大肠,取三穴通调大肠腑气,使气调而湿化滞行。曲池、内庭,清泻肠胃湿热之气。耳针:(1)选穴:大肠、小肠、胃、脾、交感、神门。(2)方法:每日l2次,中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慢性泄泻可隔日1次。三、讨论从病理生理的角度,可将腹泻发病机制分为: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有渗透活性的溶质。肠腔内电解质的过度分泌。炎症所致病理渗出物大量渗出。肠道运动功能失调而致肠蠕动亢进。正常人每24小时有大量液体和电解质进入小肠,来自饮食的约2L,来自唾液腺、胃、肝、胰分泌的约7L,总计在9L以上,主要由小肠吸收,而随粪便排出体外的水分不到200mL,这是水在肠道分泌和吸收过程动态平衡的结果。如平衡失调,每日肠道内只要增加数百毫升水分就足以引起腹泻。肠道水的分泌和吸收一般伴随和继发于电解质的分泌和吸收。肠道通过3种机制进行腔内电解质的转运:被动扩散:主要发生在空肠,电解质只能顺着浓度梯度转运,不能逆浓度梯度转运。主动转运:主要发生在回肠和结肠。此时钠离子在Na-K-ATP酶(即钠泵)作用下,由侧基底膜向细胞外间隙转运,形成肠上皮细胞内钠离子的低浓度(150mmolL)和低电位(-35mV),肠腔内Na因而被动进入肠上皮细胞,并被钠泵持续不断地转运到细胞外间隙。溶质牵拉作用:指继发于水运动的溶质转运。如葡萄糖的吸收刺激水的吸收,水吸收后又通过溶质牵拉作用促进钠的吸收。在空肠,相当多的Na转运继发于水的吸收。在正常情况下,肠道水与电解质的吸收和分泌,受着许多生理因素的调节,包括神经、激素和渗透压等的调节。参考文献:6542穴位注射治疗化疗致腹泻30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2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腹泻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2(6):38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