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2830499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辩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医辩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医辩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辩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转载)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俗称“腰突症”,是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而引起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内因:1.椎间盘先天发育异常。2.椎间盘退变髓核含水量减少,弹性和抗负荷能力减退。外因:1.一次较重的外伤。2.反复多次轻度外伤,积累性损伤。3.寒冷刺激。症状与体征:1.腰痛与放射性腿痛特点:根性放射痛;疼痛与腹压有关;疼痛与活动、体位有明显关系。2.跛行:患肢不能正常迈步及负重,常需扶拐行走。3.腰肌痉挛、脊柱畸形和活动受限。4.棘突间旁侧压痛与放射痛。5.神经功能损害。运动:受累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感觉:受累神经根分布区可出现感觉过敏、减退或消失。反射: L4一5胫后肌 L5一S1跟腱 L3一4膝。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中医:本病属偏痹,腰痹,骨痹,腰腿痛范畴。中医学认为:气血、经络与脏腑功能的失调和腰痛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引发本病的原因,一是外伤;二是劳损;三是肾气不足、精气衰微、筋脉失养;四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使经络困阻,气滞血瘀,不通则痛。灵枢?百病始生:“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诸病源候论.腰脚疼痛候:“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风冷与正气交争,故腰脚痛。”素问刺腰痛篇中说: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又云: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医学心悟也说:腰痛拘急,牵引腿足。以上均说明,本病可由外伤引起,咳嗽加重,表现为腰痛合并下肢痛。1.气滞血瘀型:原因:多数因腰部扭伤引起。症状:腰痛症状明显,脊柱侧弯,腰4-5间有明显压痛点,向下肢放射,患者在咳嗽、大笑时症状加重,疾病晚期可见患者肌肉萎缩,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强迫体位,脉弦数或细涩。舌质暗紫。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秦艽15g,川芎15g,桃仁10g,菟丝子10g,补骨脂10g,红花9g,独活12g,没药10g,五灵脂9g,香附子20g,牛膝12g,土元15g,地龙10g,当归20g,杜仲2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3次。2.寒湿阻络型:原因:无明显外伤史,天气湿潮加重病情。症状:患者腰腿疼痛有沉重感,自觉四肢湿冷,症状随天气变化,脊柱侧弯、椎旁压痛或放射痛,患者喜暖恶寒,脉沉迟,舌苔白腻。治法:温经散寒,化湿通络。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5g,桑寄生15g,秦艽10g,防风10g,细辛6g,当归8g,芍药15g,川芎8g,熟地黄15g,杜仲15g,牛膝15g,人参6g,茯苓15g,土元15g,炙甘草5g,肉桂心4g。水煎服,每日三次。3.湿热下阻型:原因:无明显诱因,遇热症状加重。症状:腰腿疼痛,肢体无力,疼痛处有热感,遇热或者雨天疼痛加重,患者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脉弦数或濡数,舌苔黄腻。治法:清热祛湿、宣通经络。方药:宣痹汤合四妙汤加减。 防己15g, 杏仁15g, 滑石15g,连翘9g,山栀9g, 薏苡15g, 半夏(醋炒)9g, 土元15g,晚蚕沙9g, 赤小豆9克,鸡血藤30g,黄柏12g,苍术10g,怀牛膝12g。4.肝肾两虚型:原因:患病时间长而不愈。症状腰腿疼痛久治不愈,症状反复发作,患者筋骨萎软,按压疼痛处症状有所缓解,劳累后症状明显加重,侧卧时症状减轻,有时腿部发麻时伴有耳鸣耳聋,脉弦细尺脉弱,舌淡苔白。治法:补益肝肾。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肝肾亏虚证的阴虚者还应滋补肾阴,中药方用左归丸加减。肾阳虚者应温补肾阳,药方用青娥丸或右归丸加味。左归丸加减:鹿角片12g、熟地12g、炙龟版12g、杞子12g,净萸肉12g、菟丝子12g、淮山药12g、淮牛膝9g、狗脊15g,骨碎补15g、川杜仲9g、桑寄生9g。右归丸加减:熟地黄20g,菟丝子10g,怀山药10g,枸杞子10g,山萸肉10g,骨碎补15g,狗脊15g,仙灵脾10g,全当归12g,鹿角胶(烊冲)6g,上肉桂4g,熟附片3g,杜仲12g。青娥丸加味:补骨脂(盐炒)15g,核桃仁20g,巴戟天(制)15g,肉苁蓉(酒炙)15g,盐杜仲15g,元胡15g,乳香(醋炙)10g,没药(醋炙)10g。转: 娄绍昆 (浙江温州)六经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太阳病案:郑某,男,50岁,1995年9月20日初诊。慢性腰腿痛10年,时发时愈。近年来症状加剧,下腰部坠痛,臀部酸痛不适,以左侧为甚,行走时呈间歇性跛行。经线拍片、检查,确诊为,“45椎间盘中央型突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刻诊:形体消瘦,肤色苍白,腰腿隐痛麻木,不能直立,腰部前屈与后伸受限。下腰部及臀骶部压痛。时觉畏风、发热(体温正常)、自汗、头眩、纳呆、嗜睡、口淡、便溏、尿黄短、下肢稍有浮肿,舌淡红,苔薄白水滑,脉沉缓无力。腹诊:腹壁浅薄,腹肌扁平拘紧,脐部悸动应手,少腹胀满。此案属太阳经腑合病。营卫失调,风寒湿痹凝阻太阳经脉,水饮停滞太阳之腑。先予桂枝新加汤与五苓散合方加味,以和营卫、利水湿、祛风寒为治。处方:桂枝、党参各15,白芍药30,大枣5枚,炒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各10,炙甘草,砂仁(冲)各5,生姜5片。3剂。服药后,小便量增多,恶风发热稍减,纳增。但腰腿痛无明显改变。针对主症,加强祛寒温阳之力。上方加附片10,再投5剂。服上方后,腰腿痛减轻,但腰部前屈后伸尚不利。上法已经中的,守方5剂,并在腰骶部压痛部位予以按摩,刺血拔罐,以助气血畅通。按上方进退加减治疗3周,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腹肌紧张感减轻,但稍长时间的运动,腰腿尚感疲乏。嘱患者每天用艾条自灸腰俞、环跳、关元等穴位,使之徐徐温养阳气,促使机能的康复。坚持治疗月余而痊愈。越4年,腰腿痛没有复发,只是繁重劳动后,腰腿偶感不适。2.少阳太阳合病案:李某,男,35岁。1992年8月16日初诊。2年前在工地劳动时挫伤腰部,引起腰腿麻痛。刻诊:瘦长身躯,痛苦面容,腰部冷痛、沉重、僵硬、拘挛,难以转侧,憎寒烦热,口苦咽干,恶心干呕,小便短涩不畅。舌淡红,苔厚黄腻水滑,脉沉弦。检查:腰部发现脊柱向左侧弯,5棘突向右偏歪,45、1棘突周围压痛,左骶髋关节压痛并触及索状物,左腿抬高试验强阳性;线摄片显示,51间隙变窄,已形成骨桥。诊为左骶髋关节错位引起的腰椎间盘突出。此为风寒湿驻留太阳,由表及里,伤及少阳,致两经合病,法宜解肌散风、和解少阳、祛寒除湿,予以柴胡桂枝汤与肾着汤合方加味:柴胡、黄芩、桂枝、白芍药、党参、干姜、半夏、白术、茯苓各10,甘草5,生姜5片,大枣5枚。剂。并针刺左侧环跳一穴。3剂后,诸症始缓,5剂药尽,腰部冷痛与左腿麻木都明显减轻。药已中的,守方继进5剂,并给予针刺、按摩。3诊后,诸症均缓,加细辛3,以加强散寒温经之效。数法并用,诸症渐失,1个月后恢复如初。2000年偶然相遇,见其身体健康,行动自如。3.太阳阳明合病案:张某,男,14岁。1988年4月6日初诊。2年前与同学戏耍时挫伤腰部,时感左腰腿不适。2月前,不慎淋雨,全身湿透。翌日,畏寒、高热、腰痛、周身不适,自服退热药后出现寒颤、高热不退,并感到左髋关节剧痛、肿胀、不能行走。经各种化验,线摄片等检查后,确诊为“左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住院予以牵引及抗生素等西医药治疗。2周后,仍有低热,左腰髋疼痛不减。刻诊:形体瘦长,精神不衰,面色苍白,痛苦面容,畏风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肢节不适。左腰髋部胀痛,左髂关节周围皮色泛红,肿痛处皮肤稍温而拒按,站立与行走时腰髋疼痛加剧。口渴、纳减、便结、尿浊黄臭、眠欠安、烦燥不宁。舌暗红,苔白腻,脉浮紧数。腹诊:左少腹疼痛延及左腹股沟,按压左少腹疼痛加剧而在深部触及柔软的索状物。此为太阳阳明合病,风寒湿瘀郁闭肢节而化热,法宜解表开闭、散寒除湿、清热活血,予以大青龙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味。处方:生麻黄、桂枝、防风、杏仁、桃仁、苏叶各10,生甘草、苍术、生大黄各5,生石膏50。3剂。服药后微汗,小便、大便量增多,诸症均减,上方加知母、赤芍药、附片各10,生姜5片,即仿大青龙汤、桃核承气汤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合方之意,再投5剂。药后体温恢复正常,左髋部的红、肿、热、痛,减轻十之五六。原方中麻黄减至5,再投5剂;并在左髋关节压痛明显处及皮肤静脉曲张处,刺血后拔火罐。4诊时,左髋关节疼痛已减十之八九,能行走,其他症状几近消失。但腰部前屈还困难,仍有疼痛。上方增损化裁再投;委中刺血拔罐;并用正脊手法纠正紊乱的腰椎后关节。坚持服药,不时给予刺血、正脊。2周后,病除若失。10多年来,再无复发。4.太阴病案:姜某,女,25岁,1999年3月20日初诊。6年前发现腰腿酸痛麻木,经线摄片、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近2月病情加重。刻诊:腰髋松弛无力而酸痛,腰骶部肌肉悸动不安,4、5、1棘突周围压痛。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目光炯炯有神,头疼,烦热,汗多,口渴,容易感冒。晨起睑肿,面浮,小便不利,夜卧汗出湿被。月经衍期、经血紫暗有块,经来潮第一天少腹疼痛,白带清稀量多。舌淡白,苔白厚水滑,脉沉弦滑。腹诊:腹肌扁平拘紧,左侧下少腹部触之有抵抗伴有压痛,脐周悸动按之应手,心下有振水音。此案为太阴痹病、阳气被郁,脾虚湿阻、统运失司。以桂枝加黄芪汤与五苓散合方而治之:黄芪30,桂枝、白芍药、白术各15,茯苓、泽泻、猪苓各10,大枣3枚,生姜10片。5剂。服药后,感到全身温煦舒爽,小便清长,浮肿减,腰腿痛稍有减轻。方已中的,守方不变,又5剂。在腰骶部辅以按摩,并针刺环跳。按上方加减变化坚持治疗30多天,沉疴终于向愈。但腹诊时,仍存在腹肌拘紧,左侧少腹下部触之有抵抗、压痛等腹症。嘱其用药艾条熏灸气海穴,并吞服桂枝茯苓丸。2月后停药,临床症状消失,月经周期、颜色正常。随访1年,能胜任繁重劳动。5.少阴病案:钱某,女,30岁,2000年9月28日初诊。2年前因车祸而致腰部外伤,腰骶疼痛延及两腿,近年来日渐加重。经医院、线摄片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隐窝狭窄”。刻诊:腰部强直拘痛难以活动,两腿外侧冷而麻痛;畏寒肢冷,以背部为甚;体型偏胖,精神委靡,痛苦面容,面色晦黄不泽;经常鼻塞,嗅觉迟钝;便溏而细,小便不利,而夜尿频多。舌质胖大暗淡,苔厚白水滑;脉弦细而虚迟。腹诊:腹肌松软,按之无力;但脐周围肌肉拘挛,按之痛而彻背。此为“麻黄体质”的少阴病。阳虚血亏,风寒湿邪驻留背部和腰腿。法当温阳驱寒利湿,予以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汤合方:附片、白术、茯苓、党参、白芍药各10,麻黄、甘草各5。5剂。同时,用正脊手法纠正紊乱的腰椎后关节;并在腰腿痛处予以刺血、拔罐。治疗后,诸症稍有改善。原方加细辛、当归,使药效深入营血,又5剂。并在肩背部与腰骶部辅以按摩手法。守上法治疗半月后,神振肢温,浮肿减退,小便畅利,大便成形,腰腿痛渐趋缓和。转方用阳和汤调理2月而愈。随访半年,步履如常。6.厥阴少阴合病案:王某,男,32岁,2001年1月21日初诊。3年前从高处跌下,腰部挫伤。近年来腰部疼痛加剧,臀腿部麻痛不适。经片、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4椎弓裂”。刻诊:形体消瘦,神色憔悴,巅顶胀痛,腰背冷痛不能前屈,腰骶部隐痛向腿部放射,下肢痛麻无力,活动不利,左腿更甚。下腰段前突增加,腰骶交界处有凹陷,41段棘上韧带剥离。畏风多汗,偶有干呕,时有恶心,胃冷不适,舌淡暗形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脉象细涩。腹诊:腹肌菲薄,两腹直肌挛急强直。此为厥阴少阴合病之痹症伴肝气夹水饮上逆。其病机,既有厥阴经寒凝经络之外寒,又有寒湿凝聚少阴腰背之里寒。法当温阳益气、散寒祛湿、温中降逆为治,本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附子汤合方之意:吴萸、党参、桂枝、当归、白芍药、附子、白术、茯苓各10,细辛、通草5,大枣3枚,生姜5片。3剂。同时施以正脊手法,纠正紊乱的腰椎棘突;用按摩手法纠正剥离的棘上韧带。治疗后,腰骶疼痛加剧,不能转身,不能下床。笔者再三考虑辨证施治的每个环节,认为没有失误,守方不变,再5剂;并继续在腰骶部按摩,纠正棘上韧带;再在压痛点最明显的次穴处针刺,并加以温灸。综合治疗后,腰腿痛逐日减轻,巅顶胀痛、胃冷之感消失,恶呕、肢冷减少,但自觉口苦咽干,烦热畏风。腹诊:腹肌仍扁平拘紧,胸胁支结,心下部紧迫,脐部悸动应手。脉沉弦,舌苔薄黄。厥阴少阴合病已由阴转阳,转变为少阳太阳合病。投柴胡桂枝汤,并嘱咐患者每日坚持用艾条在腰、臀、腿压痛部位自我灸疗。前后调治2个月,腰腿痛逐日减轻。1年后相逢,言及病愈后一切均好,步履自如。中药外用方:1. 外敷中药方剂组成:生川乌30 克,生草乌30 克,木瓜30 克,透骨草30 克,千斤拔30 克,红花20 克,两面针30克,鸡血藤30 克,十大功劳30 克,元胡30 克,生大黄30 克,川断30 克,樟脑10 克每天1 剂,4 周为一个疗程,急性期或较严重者配合静滴甘露醇加激素和手法推拿。2. 外敷中药方。将中药加工共研成粉末,用锅炒热加少许消肿止痛精,装入小布袋,热敷腰部,每天外敷2 次,每次12 小时,中途将中药加热再敷。2.热敷剂 :制川乌、五加皮、独活、川营、红花、透骨草、乳香、没药、白芷、三棱、获术、木瓜、赤芍各20 克,共研细末,调匀,加食盐和黄酒适量,炒成糊状,然后装入两个棉布袋内,置锅内加热至42 一45 ,再入冰片1 克调匀后敷患处,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度。两袋交替使用,每次30 分钟左右,早晚各1 次,2 周为l 个疗程。药物袋可使用数次。4.药物腰带:取威灵仙、地龙、杜仲、当归、制川乌、川荟、红花、赤芍、牛膝、丹参、乳香、没药各等分,共研细末,用布包好制成袋状,佩戴于腰部,每天6 一8 小时,3 周为1 个疗程。5.酒剂 :将中药制马钱子、川乌、草乌、威灵仙、三七、姜黄、水蛙、乌蛇、冰片等适量,切成粗粒,用75 酒精适量,浸泡7 天备用。涂擦腰椎部,每日4 次,连续用1 个月。6.膏药:川乌、草乌、地龙、大黄、羌活、独活、五加皮、杜仲、狗脊、威灵仙、当归、骨碎补、透骨草、补骨脂、乌蛇、红花、细辛、花椒各30 克,加植物油1000 克浸泡,1 周后进行煎熬,至药物枯黑时去药渣,炼油至滴水成珠加铅丹成膏,待温度低于100 时,取乳香、没药、穿山甲各10 克,冰片5克,共研成细末,加入膏内搅伴均匀,倒入清水中,1 周后取,放置在阴凉处备用。用时取膏药适量,用微火化开后贴穴位或患处。每周换药1 次,连续用1 个月。7.熏洗剂 :用独活、秦荒、防风、艾叶、透骨草、刘寄奴、苏木、赤芍、红花、穿山甲、威灵仙、木瓜各15 克,水煎趁热熏洗患处,每次1 小时,每天2 次,10 天为1 个疗程。8. 热敷:炙川乌10克,红花30克,补骨脂20克,乳香、没药各20克,透骨草40克,细辛10克,桂枝10克,仙灵脾10克,延胡索30克,伸筋草30克,秦艽15克,苍术15克,甘草15克等。功能 透穴温阳通痹,舒筋活血止痛。用法 上药装入布袋,用醋浸湿诸药,放入蒸锅蒸40分钟,然后置于腰部热敷,每日2次。功能锻炼:1.反复搓腰:将双手分别放于同侧腰大肌处,由上向下,再自下而上反复搓 1015 次, 以双侧腰部发热为度。2.爬行训练:四肢呈爬行状,先后做弓腰、沉腰动作。然后侧身左(右)手摸左(右) 足,扬手转身等动作,最后将双手着地,作爬行动作,每天坚持 30 分钟。3.飞燕式锻炼:俯卧于床,先后做双下肢交替抬举、双下肢同时抬举、上半身后伸抬起、 身体两端同时抬离于床等动作,上述动作各十余次,每日坚持 30 分钟锻炼。4.团身运动仰卧于床,先后做屈髋、屈膝、仰卧起坐或仰卧起坐接双手抱膝贴胸等动 作各十余次。此运动可与飞燕式隔日交替进行。5.退走锻炼:在走廊或空旷处倒退走,每次 30 分钟左右。这种锻炼有利于改善腰背肌 状态,恢复腰椎生理弓和腰部小关节滑动,可帮助解除小关节粘连。6.挺腹疗法:每日做挺腹运动数十次,一方面加强腰背肌的锻炼,另一方面使椎间隙及 纤维环、椎间韧带发生旋转、牵拉,产生周边压力,突出物易于回纳,可使椎体关节回复解 剖功能位,达到适应状态。 需要提醒的是,每个人的个体差异不同,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两个方式锻炼。在此 过程中,注意安全,年长者应在家人陪护下进行为妥。腰椎间盘突出症自我锻炼法 :(一)悬垂法 :利用自身重力作牵引治疗。单杠、门框等可用来进行悬垂锻炼。 利用自身重力作牵引治疗。单杠、门框等可用来进行悬垂锻炼。悬垂动作 要轻缓,慢试进行,避免上下动作过重、猛反而损伤腰椎。 要轻缓,慢试进行,避免上下动作过重、猛反而损伤腰椎。这样可使腰部紧张 的肌肉得到放松,治疗腰背疼痛。 的肌肉得到放松,治疗腰背疼痛。(二)倒走 :选择平坦安全道路,双手叉腰向后倒行, 分钟左右,早晚各一次。 选择平坦安全道路,双手叉腰向后倒行,每次 20 分钟左右,早晚各一次。 这样能加快腰部肌肉的血循环,以改善腰部肌肉的营养供应。 这样能加快腰部肌肉的血循环,以改善腰部肌肉的营养供应。(三)床上锻炼 :1.仰卧位。屈双膝,以脚作支点,腰部用力使身体离开床面,尽量弓起 、仰卧位。屈双膝,以脚作支点,腰部用力使身体离开床面, 身体,抬起骨盆,然后慢慢落下, 该动作能矫下骨盆前倾, 身体,抬起骨盆,然后慢慢落下,反复 20 次。该动作能矫下骨盆前倾,增加腰 椎曲度。 椎曲度。 2.仰卧位,双膝屈曲 ,手抱膝使其尽量靠近胸部,但背部不能攻起离 、仰卧位。双膝屈曲,手抱膝使其尽量靠近胸部, 开床面。 开床面。 3.仰卧位。将双手压在臀下,慢慢直腿抬起双下肢(膝关节可微屈), 、仰卧位。将双手压在臀下,慢慢直腿抬起双下肢(膝关节可微屈), 然后放下, 然后放下,重复 15 次。 4.仰卧位。双腿抬起,在空中模拟骑自行车动作,动作用力但要缓慢 。 仰卧位。双腿抬起,在空中模拟骑自行车动作, 一般练习 2030 次/组,24 组/日。此练习主要锻炼腹肌及腰部的控制能力, 组 日 此练习主要锻炼腹肌及腰部的控制能力, 并可有效提高下肢力量 并可有效提高下肢力量。5、侧卧位。上侧腿可伸直抬高,然后慢慢放下,下侧腿膝微屈,反复 、侧卧位。上侧腿可伸直抬高,然后慢慢放下,下侧腿膝微屈, 数十次。 数十次。 6.俯卧位。手背后,双腿并拢,腰部用力,使头及腿同时远离床面。 俯卧位。手背后,双腿并拢,腰部用力,使头及腿同时远离床面。 背飞” 组 日 锻炼腰背肌肌力。被称为“背飞 保持至力竭为 1 次,510 次/组,23 组/日。锻炼腰背肌肌力。被称为 背飞 练习 。(四)站位锻炼 :1.一条腿放在前面一稳定支撑物上,躯干前倾压腿数次后,交换压另 、一条腿放在前面一稳定支撑物上,躯干前倾压腿数次后, 一条腿。 一条腿。 2.两腿分开与肩同宽,两手掌托住腰部,拇指向前,四指向后,向左 、两腿分开与肩同宽,两手掌托住腰部,拇指向前,四指向后, 然后两手压腰使头部与背部尽量均向后仰,同时吸气, 右各晃 8 次。然后两手压腰使头部与背部尽量均向后仰,同时吸气,然后渐渐 恢复站立位,再向前方做轻度屈曲活动 同时呼气。 前方做轻度屈曲活动, 恢复站立位,再向前方做轻度屈曲活动,同时呼气。重复 9 次。注意事项:1.正确坐姿是髋、膝屈曲 、正确坐姿是髋、膝屈曲90,有靠背,在后腰部放置一软垫,减轻 ,有靠背,在后腰部放置一软垫, 小时左右应起身活动一下腰部, 腰部压力。长久坐位对腰椎不利,坐位工作 1 小时左右应起身活动一下腰部, 腰部压力。长久坐位对腰椎不利, 做腰部后伸运动。这样可减轻腰椎间盘对硬膜的压力,缓解腰肌的紧张。 做腰部后伸运动。这样可减轻腰椎间盘对硬膜的压力,缓解腰肌的紧张。 2.正确站姿:昂首挺胸,腰部轻度前凸,收腹,不弯腰驼背。 正确站姿:昂首挺胸,腰部轻度前凸,收腹,不弯腰驼背。 正确站姿 3.搬东西的正确姿势:搬东西时要用腿部力量。靠近重物站立,双脚 、搬东西的正确姿势:搬东西 时要用腿部力量。靠近重物站立, 分开。屈膝,尽量不弯腰。抱紧重物,使它尽可能靠近身体。 分开。屈膝,尽量不弯腰。抱紧重物,使它尽可能靠近身体。通过伸直膝抬起 重物,起身时不可太猛。站直后 移动脚来转身,避免扭动下腰。 重物,起身时不可太猛。站直后,移动脚来转身,避免扭动下腰。 4.急性发作期卧床休息,停止锻炼。家用绿海治疗仪的主治穴位:环 、急性发作期卧床休息,停止锻炼。家用绿海治疗仪的主治穴位: 承扶、阴陵泉。 跳、承扶、阴陵泉。 5.平时注意:不久坐、不久站、少弯腰、急性期不弯腰、不抱重物、 、平时注意:不久坐、不久站、少弯腰、急性期不弯腰、不抱重物、 穿平跟鞋、尽量不坐矮凳、免劳累、腰部防着凉。 穿平跟鞋、尽量不坐矮凳、免劳累、腰部防着凉。针灸:针灸具有中枢性镇痛及调整植物神经功能及神经递质及体液的作用。常用有体针和耳针,有的加用脉冲电刺激。1.体针:常用穴:肾俞、白环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方法:每次选用35个穴位,用泻法。选穴以常用穴为主,根据其疼痛可加夹脊穴、阿是穴及循经取穴。2.耳针:常用穴:坐骨、肾上腺、臀、神门、腰椎、骶椎。方法用中强刺激,留针1010分钟。针刺疗法取肾俞、环跳、委中等穴,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推拿按摩:推拿手法可使突出的髓核部分还纳;解除肌肉痉挛、调整腰椎间盘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松解神经根粘连、恢复正常的腰椎解剖序列,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常用手法如下:1.组合手法:如点、压、揉、推、摇、抖、扳腿、侧板等。1.揉摩法:患者俯卧,术者立其身旁,以双手拇指和手掌自肩部起循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路线自上而下,揉摩脊筋,过承扶穴后改用揉捏,下至殷门、委中而过承山穴,重复三次。2.按压法:术者双手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以手掌自第一胸推开始,沿督脉向下按压至腰骶部,左手在按压时稍向足侧用力,反复三遍。再以拇指点按腰阳关、命门、肾俞、志室、居髎、环跳、承扶、委中等穴。3.滚法:术者于背腰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施行滚法,直至下肢承山穴以下,反复三次。重点在下腰部,可反复多次。4.抖法:患者俯卧,双手把住床头,术者立于患者足侧,双手握住患者双踝,在用力牵引的基础上,进行上下抖动,左手掌揉按下腰部,反复进行23次。5.斜板法:患者侧卧,卧侧下肢伸直,另一下肢屈曲放在对侧小腿上部。术者站在患者背后,一手扶住病人髂骨后外缘,另一手扶住病人肩前方。同时拉肩向后,推髂骨向前,使腰部扭转,有时可听到或感觉到咔嗒响声。6.滚摇:病人仰卧,两髋膝屈曲,使膝尽量靠近腹部。术者一手扶两膝部,一手挟两踝部,将腰部旋转滚动。并将双下肢用力牵拉,使之伸直。推拿按摩后病人多感舒适轻松,症状减轻。2.牵引按压法:患者俯卧,两助手对抗牵引腰部,术者用手掌或指胺按压椎旁压痛点,按压力量从轻到重。3.单腿后伸压腰法:此法紧按上法进行,在对抗牵引腰部按压同时,将患侧下肢上下起落数十次。4.旋转手法:有坐位手法和卧位手法两种。坐姿手法:患者坐于无靠背的方凳上,两脚分开,一助手固定患者双大腿。术者坐于患者身后,以棘突向右偏为例术者右上肢从患者右腋下通过,将手掌置于患者颈后并扶持左颈部。左手拇指扣住偏右之棘突右手拉患者颈部,使身体前倾6090,同时向右侧弯,达最大侧弯时术者右上肢用力拉患者躯干向后内侧旋转,同时左手拇指顺向左上顶棘突,此时可感觉左拇指下轻微移动,有时可伴响声。俯卧位手法:患者俯卧,两腿分开,术者摸清偏歪的棘突,以向右偏歪为例,术者站于患者右侧,面对侧方,左臂从右大腿下面伸进,将右腿抱起过伸髋膝,以患椎为支点旋转大腿,右手拇指借大腿摇转牵引之力,将偏向右侧的棘突拨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