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肺的认识是怎样的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2830218 上传时间:2020-05-3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5.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对肺的认识是怎样的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医对肺的认识是怎样的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医对肺的认识是怎样的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对肺的认识是怎样的?肺居胸中,上通喉咙,开窍于鼻。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通道;助心行血而贯通血脉,通调水道,参与水液代谢,输精于皮毛,主一身之表。 (1)肺的部位和形态 肺的部位:肺位于胸腔,上连气道,喉为门户,开窍于鼻,为气体出入的器官,在人体脏腑之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灵枢九针论)、“肺者脏之盖也”(素问病能篇)。“心肺独居膈上”(难经十二难)。“喉下为肺,两叶白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脏”(医贯)。指出了肺在人体中的位置。 肺的形态:肺为白色分叶状,质地疏松,“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难经四十二难)。“肺得水而浮”,“肺熟而复沉”(难经十三难),“肺叶白莹、谓为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医宗必读)。这里的“虚如蜂窠”,“得水而浮”,就是说肺脏本身是质地疏松的含气的器官。至于重量问题,难经记载心肺重量之间的比例与现代解剖学讲的心和肺之间的比例,也十分相似,说明古人对肺确有较深刻的了解。 (2)肺的生理和病理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相傅”,傅同辅,有辅佐、协助的意思,是和心为君主之官的君主相对而言的,意即肺对心脏有协助作用。所谓“治节”,就是“治理”、“调节”。就是说,人体的各种生理调节代偿功能,均属于肺的职能范围。“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素问经脉别论)。“四脏”,是指肺以外其余器官;“权衡”,就是调节作用,说明了肺与全身器官的关系。因此,肺是一个对人体各种生理功能具有调节代偿作用的重要器官,所以说:“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故称“相傅之官”。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司呼吸,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肺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为什么说“肺主宣发和肃降”? 肺主宣发:宣发,是宣布、发散的意思。肺主宣发是指由于肺气的推动,使气血津液得以散布全身,内而脏腑经络,外而肌肉皮毛,无处不到,以滋养全身的脏腑组织。肺气宣发通畅,则能主一身之气而呼吸调匀,助血液循环而贯通百脉;通过汗液、呼吸调节水液代谢,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发挥屏障作用。 肺主肃降:肃为清肃、宁静,降为下降。肃降即清肃下降之意,有向下、向内、收敛的特点。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宣清宜降。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通过肺气之肃降作用,才能保证气和津液的输布,并使之下行,才能保证水液的运行并下达于膀胱而使小便通利。肺气必须在清肃下降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其正常的机能活动。 肺的宣发和肃降,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上与下,外与内,散与放,既对立又统一。没有正常的宣发,就不能有很好地肃降;不能很好的肃降,也必然影响正常的宣发。肺有宣有肃才能气道通畅,呼吸均匀,保持人体内外气体的交换;才能使气血津液散布于周身,以濡养各脏腑组织;才能使无用的水液下输膀胱,排出体外,而无水湿痰浊停留之患。如果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遭到破坏,就会引起“肺气不宣”、“肺失肃降”或“肺气上逆”等病理变化,出现咳嗽、喘促、胸闷、尿少、水肿等症。 何谓“肺主气”? 气是人体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所谓肺主气,是指人身之气均为肺所主,所以说:“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五脏生成论)。肺主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肺的呼吸功能,一是指肺在真气生成方面的作用。 (1)肺司呼吸: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机体需要不断地从环境中摄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作呼吸。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自然界的清气(氧气)被吸入,体内的浊气(二氧化碳)被呼出,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机体的正常活动。所以说“天气通于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可见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肺是怎样司呼吸的呢?“肺气通于鼻”(灵枢脉度篇),“咽喉二窍,同出一脘喉在前主出,咽在后主吞。喉系坚空,连接肺本,为气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窍,以激诸脉之行,气之要道也;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道路。水谷同下,并归胃中,乃粮运之关津也。二道并行,各不相犯,盖饮食必历气口而下,气口有一会厌,当饮食方咽,则会厌即垂,厥口乃闭。故水谷下咽,了不犯喉。言语呼吸,则会厌开张,当食言语,则水谷乘气,送入喉腔,遂呛而咳矣。喉下为肺,两叶白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巢,下无透窍,故吸入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本之有源,无有穷也,乃清浊之交运,人身之橐龠”(医贯)。从上述可知,鼻、咽喉、气管、肺构成了呼吸系统,中医称之为“肺系”。肺及其辅助结构如鼻、咽喉等一起完成呼吸运动。说明中医对气管、食道、会厌等器官的位置、结构,呼吸及进食时彼此之间的协调运动,肺脏本身的位置,呼吸中的动态变化和作用都有较深刻的理解。 另外,肺司呼吸的功能还需肾的协作。肺主呼,肾主纳,一呼一纳,一出一入,才能完成呼吸运动。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景岳全书)之说。 正常情况下,气道通畅,呼吸调匀。如因病邪致使气机不畅,肺气壅塞,则呼吸功能失调而出现咳嗽、气喘、呼吸不利等症状。 (2)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则指肺与人体真气的生成有关。所谓“真气”,是指肺吸入的自然界的空气(受于天),脾吸收的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谷气)和肾中精气相结合,共同组成人体中的真气以充养机体。真气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它的生成、分布与调节均赖于肺。故曰:“肺主一身之气”,“肺为气之本”,“诸气者皆属于肺”。若肺气不足,不但引起呼吸功能减弱,而且也会影响真气的生成,从而导致全身性的气虚,出现体倦乏力、气短、自汗等症状。若肺失去了呼吸功能,不能吸清呼浊,机体不能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真气不能生成,肺也就失去了主一身之气的作用。随着呼吸运动的停止,生命也就告终了。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何谓“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朝”是朝向、会合的意思,指百脉(经脉)会合于肺,即脉在呼吸过程中,全身血流均须流于肺。“经脉流动,必由乎气,气主于肺,故为百脉之朝会”(类经)。说明肺和经脉中血液运行有密切关系。肺和血液运行有什么关系呢?肺有协助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即助心行血的作用。这种助心行血的作用是肺主气功能的一种表现。肺在真气生成过程中,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和脾吸收的水谷之精气结合起来称为“宗气”。宗气积于胸中,有上走息道(呼吸之道)以助呼吸,贯通心脉,推动血液运行作用。由此可见,肺助心行血的作用是通过宗气来实现的,肺气有贯通心脉的作用,百脉又朝会于肺。肺主气,心主血,肺与心在生理或病理上的密切关系,主要反映在气和血的关系上,肺气壅塞可导致心的血脉运行不利,甚至血脉瘀滞,出现心悸,胸闷,唇青舌紫等症状;心气虚,心阳不振,心的血脉运行不畅,也能影响肺气的宣通,而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何谓“肺主通调水道”? 人体水液代谢的调节,是由脾、肺、肾以及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完成的。“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通调”是疏通调节之意。“水道”是指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途径。肺气能调节和维持水液代谢平衡,这种作用,叫做“通调水道”。 肺通调水道的机制,主要依赖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宣发,就是使水液布散到周身,特别是到皮毛,由汗孔排泄。肃降,就是使无用的水液下归于肾而输于膀胱,排出体外。由于肺有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因此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的说法。如果肺在水液调节方面失于宣散,就会形成腠理闭塞而皮肤水肿、无汗等症状;失于肃降,水液不得通调,就会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可见汗的分泌和小便的通利与否与肺的宣发肃降有密切关系。当肺失宣肃而出现水肿时,可用“宣肺利水”法治之,亦称“提壶揭盖”法。 肺之宣肃失调,则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停聚而为痰饮,可致短气、咳逆喘息不得平卧、尿少水肿等。故善治痰饮者必先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肺气顺,膀胱之气化而水自行。 何谓“肺主声”? 声音出于肺系而根于肾。咽喉是呼吸的门户和发音器官。喉为肺系,肺脉通会厌,会厌为声音之门户。肺主气,声由气发,所以声音的产生与肺的功能有关,又肾脉挟舌本,肾精充足,上承会厌,鼓动声道而出声。因此,有“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直指方)的说法。总之,中医认为声音的产生和肺肾有关。若肺气充足,则声音宏亮;肺气虚弱,则声音低微;风寒袭肺,肺气闭塞,则声音嘶哑或失音等。客邪壅肺者,为金实无声,其病属实;肺气亏损或肺肾阴虚者为金破不鸣,其病属虚,故有“金实则无声,金破亦无声”之说。 何谓“肺主皮毛”? “皮毛”为一身之表,包括汗腺、皮肤与毛发等组织,有分泌汗液、润泽皮肤、调节呼吸和抵御外邪之功能,是人体抵抗外邪的屏障。肺通过其宣发作用能将卫气和气血津液输布全身,温养肌腠皮毛,以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可见皮毛的功能是受肺气支配的,所以说“肺主皮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皮毛者,肺之合”(素问咳论),“肺主一身之皮毛“(素问痿论)。 皮毛的具体生理功能是: (1)调节水液代谢:如肺主通调水道中所述。 (2)调节呼吸:皮肤之汗孔也有散气作用,所以称汗孔为“气门”(素问生气通天论)。后世医家唐容川明确指出皮毛有“宣肺气”的作用,谓:“皮毛属肺,肺多孔窍以行气。而皮毛尽是孔窍,所以宣肺气,使出于皮毛以卫外也。”(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3)调节体温:卫气司汗孔的开合,有调节体温的作用。这种作用是肺气宣发卫气于皮毛的结果。若肺卫气虚,外邪侵袭,体温调节功能失常,则出现发热恶寒等症状。 (4)屏障作用:卫气能温养皮毛,有护卫肌表,抵御外邪的作用。 肺主气,助心行血,通过其宣发作用,将气血津液敷布于皮毛,即所谓输精于皮毛,保证了皮毛充分发挥上述的生理功能。肺气充足,则皮毛润泽,汗孔开合正常,机体不易受外邪的侵袭。若肺气虚弱,则卫外之气不足,肌表不固,易受外邪侵袭而经常感冒。若肺气虚弱不能输精于皮毛,则皮毛因营养不良而憔悴枯槁,不仅可以出现多汗或无汗等症,而且外邪也易侵入。所以说:“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灵枢经脉篇)。因此,临床上,不仅外感病的卫气分证可从肺治,而且一部分皮肤病也可以用治肺的方法治之。如针刺耳部肺穴可治神经性皮炎,用荆芥、防风、麻黄、杏仁、薄荷、浮萍等治疗皮肤病就是肺主皮毛的这一理论的具体运用。 何谓“肺开窍于鼻”? 鼻是气体出入的通道,与肺直接相连,所以称鼻为肺之窍。鼻的通气和嗅觉作用,必须依赖肺气的作用,肺气和畅,呼吸调匀,嗅觉才能正常,所以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灵枢脉度篇)。鼻为肺窍,因此鼻又成为邪气侵袭肺脏的道路。在病理上,肺部的疾病,多由口鼻吸入外邪所引起。肺气正常,则鼻窍通利,嗅觉灵敏;若肺有病,则可出现鼻塞、流涕、嗅觉异常,甚则鼻翼扇动、呼吸困难等症。故临床上,可把鼻的异常表现,作为推断肺病变的依据之一。在治疗上,鼻塞流涕,嗅觉失常等疾病,又多用辛散宣肺之法,如针刺耳部肺穴可治鼻息肉、慢性鼻炎等疾病就是根据“肺开窍于鼻”这一理论作指导的。 为什么说“肺为娇脏,畏寒畏热”? 肺为华盖,是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通过口鼻直接与外界相通。肺合皮毛,易受外邪侵袭,故在五脏病变中,仅肺有表证。肺不但易受邪侵,而且又不耐寒热。肺体本清虚,其质娇嫩,不能容纳丝毫异物,否则会引起咳嗽等症。故曰:“肺为娇脏,寒热皆所不宜。太寒则邪气凝而不出;太热则火烁金而动血;太润则生痰饮;太燥则耗精液;太泄则汗出而阳虚;太湿则气闭而邪结”(医学源流论)。可见肺不但容易受邪,而且畏寒、畏热、恶燥、恶湿。肺喜清润而苦温燥,喜轻灵而忌重浊。 肺与肝的关系如何? (1)生理 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升肺降则气机调畅,气血上下贯通,所以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血的升降运行上。肺居膈上,其位最高,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以清肃下降为顺;肝位居下,主疏泄,调畅气机,助脾气升清,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疏泄于心脉,其经脉由下而上,贯膈注于肺,其气升发而上。如是,肝升肺降,以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运动。 (2)病理 若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循径上行,灼肺伤津,影响肺之宣肃,形成“肝火犯肺”(又称“木火刑金”)之证,出现咳嗽咽干,咳引胁痛,甚或咯血等。反之,肺失清肃,燥热下行,灼伤肝肾之阴,使肝失调达,疏泄不利,则在咳嗽同时,还可以出现胸胁引痛,胀满,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症。如温热病的秋燥,燥热伤肺,肺热阴伤,清肃无权,导致肝失疏泄,则在干咳无痰,咽喉干燥的同时,又伴有胸满胁痛之症。甚者燥热传入下焦,多伤肝肾之阴,易于造成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或虚风内动。 肺与肾的关系如何? (1)生理 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主一身之气,水液只有经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才能达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下输膀胱,故称“肺为水之上源”。而肾阳为人体诸阳之本,其气化作用有升降水液的功能,肺肾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正常的水液代谢。肺肾两脏在调节水液代谢中,肾主水液的功能居于重要地位,所以有“其本在肾,其标在肺”之说。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司呼吸,肾主纳气,呼吸虽为肺主,但需要肾主纳气作用来协助。只有肾的精气充沛,吸入之气,经过肺的肃降,才能使之下归于肾,肺肾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呼吸的生理活动。 (2)病理 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肾不主水,水邪泛滥,肺肾相互影响,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水液代谢障碍虽然与肺有关,但其根本仍在于肾,所以“水病下为月付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素问水热穴论)。由于肺脾肾三脏在调节水液代谢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治疗水液代谢病变的关键是以肾为本,以肺为标,以脾为中流砥柱。 若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肺气久虚,伤及肾气,而致肾失摄纳,均会出现气短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等症。这种现象称为“肾不纳气”或“气不归根”。它的治疗,也必须用补肾纳气的方法。 此外,肺肾阴液也是互相滋养的(称为金水相生),而肾阴又为人体诸阴之本,因此,肺阴虚可损及肾阴;肾阴虚不能上滋肺阴,则肺阴亦虚,最后导致肺肾阴虚,而见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咽干,颧红,干咳,音哑,男子遗精,女子经闭等症。如为肺痨病人、咳喘患者,病久不愈,均可出现肺肾两虚之候。 肺与脾的关系如何? 肺主气,脾益气;肺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湿,所以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和水两个方面。 (1)生理 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肺主气,脾益气,两者相互促进,形成后天之气。脾主运化,为气血出化之源,但脾运化生的水谷之气,必赖肺气的宣降方能输布全身。而肺所需的津气,要靠脾运化水谷精微来供应,故脾能助肺益气。所谓“脾为元气之本,赖谷气以生;肺为气化之源,而寄养于脾者也”(薛生白医案)。所以,何梦瑶说:“饮食入胃,脾为运行其精英之令,虽曰周布诸脏,实先上输于肺,肺先受其益,是为脾土生肺金,肺受脾之益,则气益旺,化水下降,泽及百体”(医碥)。所谓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就是肺与脾在气的生成和输布方面的相互作用。 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脾应运化水湿,肺应通调水道。人体的津液由脾上输于肺,再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而布散至周身及下输膀胱。脾之运化水湿,赖肺气宣降的协助,而肺的宣降又靠脾之运化以滋助,两者相互合作,参与体内水液代谢。如果脾失健运,则水液停聚,就会酿湿生痰,甚至聚水而为饮为肿,犯肺上逆而为喘等症,所以有“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的说法。 (2)病理 气的方面:肺虚累脾,脾虚及肺。肺气久虚,精气不布,必致脾气虚弱;脾气虚弱,营养障碍,抗病力降低,易患肺病,形成肺虚脾虚肺虚的恶性循环。常出现食少,便溏,消瘦,面色苍白,懒言,咳嗽等脾肺俱虚的证候。临床上对某些肺的疾患,可用补脾的方法进行治疗,如肺气不足者,可采用补脾的方法以益气。又如慢性气管炎的病理传变规律,就是肺虚脾虚肾虚这样的一个过程,当慢性气管炎由肺虚发展到脾虚阶段,常采取健脾的治法而获效。所以说“扶脾即所以保肺,土能生金也”(慎斋遗书)。“土能生金,金亦能生土,脾气衰败,须益气以扶土。”(医法心传)。 水液代谢方面:脾肺均能调节水液代谢,若脾虚不运,水湿不化,聚为痰饮,出现久咳不愈,痰多而稀白之候,病象多表现在肺而病本却在于脾。痰之动主于脾,痰之成贮于肺,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所以临床上治疗痰饮咳嗽,以健脾燥湿与肃肺化痰同用,就是根据了“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的理论。 对肺的现代研究有哪些?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肺”的本质,近年来,对肺的功能已有深入的认识,了解到肺不仅是呼吸器官,而且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医学中肺的多种功能。 (1)肺司呼吸 肺是呼吸的器官,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人的呼吸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着的环节: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它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中的运输。内呼吸,指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又称组织换气。因此,通过与外界交换气体并保证血液中有充足氧分供给全身。所以说,“其大气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泡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灵枢五味篇)。肺的呼吸作用,除我们已熟知的调节机制外,又受神经、激素的调节。如甲状腺是肺成熟和表面张力物质代谢的调节者之一。糖皮质激素对肺的成熟有刺激作用,血中孕酮水平增高后,如妊娠后期,可导致肺部通气过度等。甲状腺素、糖皮质激素、孕酮这一类激素作用于肺部相关的靶器官,作用于受体。激素与受体形成复合物后,再移至靶细胞核,作用于染色体组蛋白上,移去特定组蛋白,使相应DNA裸露出来,通过DNA多聚酶作用把DNA信息转给核糖核酸(mRNA),这步叫转录过程。合成出来的mRNA连在核糖体上,根据mRNA信息在左核糖体上合成相应蛋白质,其中有些蛋白质加上特定辅酶或金属离子等因子形成特定酶,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生化反应,调节肺功能。这种通过核酸方式来调节蛋白合成,比cAMP、cGMP调节公式要慢得多,称慢速调节。cAMP引起酶活性变化常又可以达千分之一秒甚至更快些,通过核酸调节则需数小时,甚至数天后才能完成。因此,肺主呼吸与核酸、cAMP等调节方式有关。 (2)肺主气,助心行血 肺帮助心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可能是肺通过影响血液中某些血管活性物质的水平来实现的,肺是一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肺通过产生升压的血管紧张素,灭活降压的前列腺素E和缓激肽等综合作用,使血压升高,推动血液循环,这可能是“肺朝百脉”原理的一部分。如果肺部这种功能减弱,则血压降低,血液运行速度减慢,导致气滞血瘀。这种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整cAMP、cGMP的相对平衡达到的。 (3)肺主通调水道 肺和皮肤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时起重要作用。每日呼吸道排出水分有250ml,肺泡为水蒸汽所饱和,所以呼吸速度越快,深度越深,失水越多。肺主皮毛,皮肤出汗包括在肺合皮毛功能中,皮肤表面水分蒸发每日可达500ml,而汗腺调节排出水分则变化大,出汗多时一日可达数升以上。汗腺受到cGMP调节,汗腺细胞cAMP/cGMP比值降低时,汗腺分泌增加。人体水分排出,主要是通过肾以尿的形式排出。肾排尿受到多种激素包括前列腺素PGE的调节,而前列腺素的灭活和合成主要在肺脏进行,因此,肺脏通过前列腺素控制肾脏排尿。前列腺素系统和血管紧张素作为一对矛盾对立面,相互作用调节血压、水钠相对平衡,而它们本身受到肺脏调节(合成或灭活)。前列腺素通过cAMP和cGMP起作用,可见肺通调水道功能与肺脏调节肾脏、汗腺等细胞的cAMP、cGMP作用有关。 (4)肺主皮毛 肺主皮毛,包括皮毛、汗腺的调节体温作用。前已述及皮肤汗孔又有散气作用。肺气能推动血液循环,此功能减弱可致微循环障碍,从而引起皮肤供血障碍而枯槁。人体皮肤粘膜血管上有-受体,-受体兴奋后,使细胞内cAMP水平降低;cAMP/cGMP比值降低,使血管收缩。提高血管细胞cAMP,可使血管扩张,改善供血。活血化瘀药可能有提高cAMP的作用,可见肺主皮毛也与cAMP调节有关。 皮肤(包括汗腺)不仅有调节体温和发散汗液作用,也是卫气敷布的地方,起保护作用。 何谓肺气虚证? 肺气虚证是肺脏的功能减弱,治节无权,宣降失职而出现的宗气虚弱,肺气上逆,开合失司,卫外不固等临床表现的概称。本证多由秉赋不足,积劳内伤,或久病耗损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喘咳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畏风,容易感冒,面白神疲,舌肿质淡苔白,脉虚弱。肺气虚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其临床表现同中有异,治疗有所区别,必须加以辨析。如咳嗽病中出现肺气虚证,常以咳嗽气短,痰液清稀,语声低微,疲乏无力,面白自汗为特点,此由肺气虚弱,气失所主,清肃无权而成咳嗽,治宜补益肺气,健脾化痰,方用六君子汤(妇人良方)加减。如哮喘病中出现肺气虚证,可见喘促气短,张口抬肩等少气不足以息之“虚喘”特征,是由肺气不足,肃降失职,肺气上逆所致。证治准绳说:“肺虚则少气而喘。”治宜补益肺气,敛肺定喘,方用四君子汤(和剂局方)加黄芪治之,白果、五味子、罂粟壳等敛肺之品可酌情选用。若自汗病中见肺气虚证,其临床表现常以自汗畏风、动则益甚,不耐风寒、容易感冒等为特点,是由肺气虚弱,腠理不密,开合失司所致,治宜益气固表,敛汗止汗,方选玉屏风散(丹溪心法)加味。多酌情加入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煅龙牡等敛汗之品。若虚劳病中见肺气虚证,常见短气自汗,时寒时热,咳嗽,声音低怯,易于感冒,经久不愈等特征,缘由秉赋不足,久病耗伤,积虚成损,肺气不足,腠理不密所致,治宜补益肺气,方用补肺汤(永类钤方)。总之,肺气虚证在不同疾病中临床表现各具特点,可据此加以辨析。 肺气虚证较多见于年高体弱之人,常见于咳嗽喘促,咳吐痰涎,气短声微,甚则气息不续,张口抬肩,不能平卧。肺气虚证在不同季节表现也不尽相同。暑热季节,人体腠理开泄。素问举痛论说:“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肺气虚证病人常见自汗不止,头晕短气,疲乏无力,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症。寒冬天气,风寒常在,肺气虚卫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多见恶寒畏风,头痛鼻塞,咳嗽气短,倦怠乏力等症。 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其气肃降下行,通调水道。肺气虚证在其病机演化过程中常伴见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由于肺气虚弱,卫阳不足,卫外不固,则易感受外邪而见头痛鼻塞,周身酸楚,恶寒畏风,发热咳嗽,咳痰稀白等风寒外束,肺气不宣之证;二是由于肺气虚弱,肃降失职,水道不利,以致水湿、痰浊留滞不行,而致胸闷咳嗽,呕吐痰涎,色白清稀,水肿,小便不利,心悸气短等水饮内停之证;三是由于肺气虚弱,久病耗损,或误汗过汗,而致面色白光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喘促不止,呼吸断续,甚则晕厥,脉虚弱散乱等气脱危证。疾病至此,急当益气固脱,可用独参汤(十药神书),急煎频服。 本证通常应与“肺阳虚证”、“肺气阴两虚证”、“心肺气虚证”、“脾肺气虚证”、“肾不纳气证”相鉴别。 肺阳虚证与肺气虚证:气属阳,肺阳虚证与肺气虚证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上有一定联系,但也有明显区别。一般讲,肺阳虚证是指肺脏虚寒证而言,是由于肺气虚弱,阴寒内生而成。阳虚不能温煦,故形寒肢冷;阳虚不能布津,则水不化气,故咳吐涎沫,质地清稀而量多,其背寒如掌大,舌质胖淡而水滑;肺脏虚寒,故脉虚弱而迟缓,或见迟弦。肺气虚证多由秉赋不足,或积劳内伤,久病耗损,肺气虚弱而成,是肺气功能减弱,尚未达到阳虚而阴寒内生阶段,临床以喘咳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畏风,容易感冒,面白神疲为主证。肺阳虚证除有神疲乏力、头晕气短、小便频数等气虚表现外,尚有形寒肢冷,背寒,咳吐涎沫,质清稀量多,脉迟弦等肺脏虚寒见症。肺阳虚证内寒之象明显,肺气虚证虚寒之象不明显,以此可资鉴别。 肺气阴两虚证与肺气虚证:二者在病因病机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肺气阴两虚证可由肺气虚证汗出过多,阳损及阴;或过服温热,火热劫阴,致肺气阴两虚。若肺阴本虚,久咳久喘,进而耗伤肺气,亦致肺气阴两虚之证。其临床表现除肺气虚证外,尚兼见咳嗽少痰,咽干,声音嘶哑,甚则痰中带血,舌红脉细等,与单纯肺气虚证不难鉴别。 心肺气虚证与肺气虚证:心肺同居上焦,肺主气,心主血脉,气以帅血,血以载气,肺朝百脉,故心肺在生理上有密切联系。心肺气虚证多由劳倦过度,或久病咳喘耗伤所致。亦可由肺气虚弱,宗气不足,心肺血运无力而致心气亦虚;或心气不足,血行不畅,影响肺气的输布和宣降,肺气亦随之而虚造成。临床可见心悸气短,喘咳胸闷,自汗乏力,面色白光白或晦暗,甚则口唇青紫,舌暗淡或见瘀斑,脉细而弱等症状。肺气虚证仅表现为宗气虚弱,肺气上逆,开合失司,肌表不固,而无心悸胸闷,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舌有瘀斑,脉细等心气不足,血行不畅的症状,可借以鉴别。 脾肺气虚证与肺气虚证:脾肺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脾肺气虚证或由久咳肺虚,子盗母气,津液不布,脾运呆滞而成;或脾气不足,运化不及,精微不布,土不生金,而致脾肺两虚。其临床表现除肺气虚证外,尚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浮足肿等脾气损伤之症,与单纯肺气虚证可以鉴别。 肾不纳气证与肺气虚证: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不纳气证多由久病喘咳,肺损及肾,金不生水,气不归源,肾失摄纳所致。如由肺气虚证发展而来者,除有喘促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等肺气虚证的表现外,尚有动则气喘,咳则遗溺,或见冷汗淋漓,脉虚浮无根等肾气虚而气不归元、肾失摄纳等临床表现,与单纯的肺气虚证有明显的区别。 何为肺阴虚证? 肺阴虚证是津液消耗,肺失濡养而出现的阴津不足,宣降失职,虚热内生等临床表现的概称。多因久病亏耗,劳伤过度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干咳,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咽干,声音嘶哑,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肺阴虚证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其临床表现各具一定特点,治法亦不尽相同。如咳嗽病中出现肺阴虚证,则多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潮热颧红等“虚咳”特点,此由肺阴亏虚,肺失濡润,而虚热内生,肺气上逆所致,治宜滋养肺阴,肃肺止咳,方选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减。若肺痨病中见肺阴虚证,其临床表现多以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胸痛,潮热颧红,盗汗,互相染易等“久咳虚损”为特征,此系痨虫蚀肺,阴津耗伤,清肃失职,肺气上逆而为病,治宜养阴清肺,杀虫止咳。方选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酌加百部、十大功劳叶等药。若咳血病中出现肺阴虚证,临床表现每见咳嗽少痰,痰中带血,其色鲜红,胸痛,潮热盗汗,颧红,口干咽燥等特点,此缘肺阴不足,清肃不行,阴虚火旺,火灼肺络所致,治当滋阴润肺,凉血止血,方选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合四生丸(妇人良方)化裁。若肺痿病中出现肺阴虚证,常见咳吐浊唾涎沫,质地粘稠,不易咯出,咳声不扬,气急喘促,形体消瘦,皮毛枯萎,口燥咽干等临床表现,是由肺阴不足,虚火内炽,阴津枯涸,肺气上逆所致,治疗应滋阴润肺清热,方选麦门冬汤(金匮要略)加味,或用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化裁。总之,肺阳虚证在不同疾病中临床表现各具特点,可据此加以辨析。 肺阴虚证常见于久病体弱者,以阴虚火旺,形体消瘦,颧红,午后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症为常见。肺阴虚证每于秋燥季节有所加重,多久病不愈,对人体损伤较甚。 肺为娇脏,主治节,外合皮毛,易寒易热。肺阴虚证在其病机演化过程中常伴见以下三种情况:一是肺阴虚损,久病不愈,影响人体卫外机能,易感受外邪,而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干咳少痰,咽喉疼痛等外感表证;二是由于肺阴虚损,子盗母气,脾胃受累,而见食少纳呆,腹胀便溏,渐致形体消瘦;三是肺阴不足,阴虚火旺,火伤肺络,而见咳嗽咯血,潮热颧红等虚损之症。 本证通常须与“燥邪伤肺证”、“肺气阴两虚证”、“肺肾阴虚证”相鉴别。 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秋季燥邪主令,易伤津液,外感燥邪,则成燥邪犯肺证。本证邪从外入,与阴虚肺燥的临床表现多有类似之处,如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咳而不爽,咽干,心烦等症。但二者在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上有所区别。燥邪伤肺证,系感受外邪所致,必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口鼻干燥,脉浮等表证;肺阴虚证是肺之阴津亏耗,津液不足,虚热内生,每由内伤而致,故不兼表证而常见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等阴虚火旺的表现。以上可资鉴别。 肺气阴两虚证既肺阴虚证:二者在病因病机上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所区别。肺气阴两虚证既可由肺阴虚证,阴损及阳,演变而来,也能由肺气虚证,汗出过多,或过服温热,火热劫阴发展而成,临床除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声音嘶哑等肺阴虚表现外,还同时有喘咳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畏风,容易感冒等肺气虚证,可资鉴别。 肺肾阴虚证与肺阴虚证:肾藏精,为水脏,居于下焦,肺主气,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位于上焦。在五行中,肺属金,而肾主水,金水相生,互有影响。因此,肺阴亏损,迁延不愈,金不生水,“母病及子”,久病伤肾,肾阴虚耗,可形成肺肾阴虚证;而肾阴亏损,劳伤过度,肾阴虚竭,阴虚火旺,虚火灼肺,亦可致肺肾阴虚证,肺肾阴虚证除具备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外,还伴有动则咳喘加重,骨蒸盗汗,腰膝酸软,心烦失眠,男子失精,女子月经不调等肾阴虚证的表现,可与单纯肺阴虚证相鉴别。 何谓肺阳虚证? 肺阳虚证,又称肺气虚寒证。是指肺阳不足,气虚卫外不固而出现的证候。多由内伤久咳、久哮、肺气耗损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吐涎沫,质清稀而量多,短气息微,形寒肢冷,自汗,背寒如掌大,易感冒,面白神疲,口不渴,舌质淡胖,苔白滑润,脉迟缓或迟弦。 肺阳虚证如见于肺痿病中,其临床表现以吐涎沫,质清稀量多,短气息微,形寒肢冷,神疲乏力,饮食减少,口干不渴,小便频数,甚则遗尿为特征,此由肺气虚馁,阴寒内生,气不化津,清阳不布所致,治宜温肺健脾,益气化涎,方选甘草干姜汤(金匮要略)合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见于哮喘病中,其临床表现以喘促气短,吸浅呼长,吐痰清稀,言语无力,咳声低弱,自汗形寒,四肢不温,口不渴,脉迟弦或迟缓为特点,此系肺虚有寒,气不温煦所致,治当温肺益气,化痰平喘,方选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合甘草干姜汤,酌加黄芪。 肺阳虚证以年高体弱、阳虚之人为多见,每于冬寒季节病情加剧,甚则咳喘频频,不能平卧。本证亦好发于寒冷高原地区,此与高原气寒凛烈,寒易伤阳有关。 肺主一身之气,气属阳,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肺气虚寒,气不布津,水饮不化,其病机演变可见三种情况:一是肺气虚寒,卫阳不足,易致阳虚外感,症见恶寒,头身疼痛,无汗,四肢不温,语声低弱,脉沉迟无力;二是肺气虚寒,水津不布,聚而为饮、为水,症见咳喘胸满,痰出稀薄,状若白沫而量多,甚则肢体浮肿,头晕目眩;三是肺气虚寒,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症见肢体肿胀,小便不利。 肺阳虚证应与“肺气虚证”、“风寒犯肺证”、“寒痰阻肺证”相鉴别。 肺气虚证与肺阳虚证:气属阳,肺阳虚证是由肺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成。肺阳虚证与肺气虚证相较,除气短、神疲、声怯、自汗、面白等肺气虚弱之表现外,还兼有阴寒内生之形寒肢冷,背寒,咳吐涎沫,脉迟等阳虚表现;肺气虚证病变尚轻浅,没有寒象,而肺阳虚证病变较深较重,有寒象。 风寒犯肺证与肺阳虚证:二者皆为肺之寒证,但一表一里,一实一虚。风寒犯肺证系外感寒邪,肺气失宣所致,其症以咳声重浊,伴头痛、鼻塞、流清涕、骨节酸痛、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等表实症为主;肺阳虚证是肺气虚弱,阴寒内生,其症以咳声低弱,畏寒肢冷,吐涎沫,自觉背部寒冷,脉沉等为主。 寒痰阻肺证与肺阳虚证:前者为实,系感受寒邪,或暴饮寒凉,损伤肺脏,痰湿留滞而成,正如难经四十九难所云:“形寒饮冷则伤肺”,临床可见咳喘胸闷,痰白质稀量多,甚则不能平卧,伴有恶寒发热,浮肿少汗,身痛,脉浮等寒邪束肺之症。后者属虚,乃肺气不足,虚寒内生,水津不布所致,临床可见咳吐涎沫,质稀量多,伴有畏寒肢冷,气短息微,自汗,喘促,神疲乏力,面白等虚寒之症,据此为辨。 何谓肺气阴两虚证? 肺气阴两虚证是肺气不足,津液消耗,宣降失职而出现的宗气虚弱,卫外不固,布津失常,肺气上逆等临床表现的概称。多由久病耗损,邪退正伤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喘咳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盗汗,口燥咽干,神疲乏力,面白,潮热颧红,舌质光红少苔,脉细数而无力。 肺气阴两虚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中,且多见于疾病后期,邪退正伤,或久病耗损,但在不同疾病中的表现与治法不尽相同。如咳嗽病中出现肺气阴两虚证,多表现为咳嗽气短,神疲乏力,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咳”特点,此由久咳不止,肺脏气阴不足,清肃失司;或感受外邪,邪去正虚,气阴耗损所致,治宜益气养阴,清燥润肺,方选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若邪热未尽,气阴耗伤者,治兼清热,可用竹叶石膏汤(伤寒论)。如哮喘病中出现肺气阴两虚证,常见喘促气短,神疲乏力,活动尤甚,头晕,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口干等气阴两虚,肺气上逆的临床表现,治宜益气养阴定喘,方选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加味。若于肺痨病中见肺气阴两虚证,每见咳嗽吐血,自汗盗汗,潮热颧红,面白,声怯气短,神疲,倦怠乏力等“虚损”特点,治宜养阴益气,方选月华丸(医学心悟)加味。肺痿病中见肺气阴两虚证,常出现咳吐浓唾涎沫,粘稠不易咯出,气短喘促,神疲乏力,口燥咽干,形体消瘦,皮毛枯萎等气阴不足,虚火内炽,肺失清肃特点,治当益气养阴,清热润肺,方用麦门冬汤(金匮要略)加味。总之,肺气阴两虚证在不同疾病中的临床表现有所区别,可据此加以辨析。 肺气阴两虚证多见于久病耗损,体质虚弱;或热伤气阴,邪去正虚者,每于劳累后病情加剧,以喘咳气短,神疲乏力,颧红面白,潮热盗汗,口燥咽干为特点。多于夏季及秋季有所加重,系火热伤肺,火克金,以及燥热伤肺所致。 肺为娇脏,主皮毛,开窍于鼻。气阴两虚,正气不足,则易受外邪,常伴见畏风恶寒,发热头痛,鼻塞不利,咽干疼痛等外感表证。在其病机演变过程中,亦常伴见食少纳呆,腹胀飧泄等脾气虚弱之证,系肺虚,子盗母气,久病及脾所致。治疗时须兼顾脾胃,脾胃健则后天充,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而肺虚自可得复。虚痨病中的肺气阴两虚证,若咳血不止,气阴愈伤,可发生阴竭气脱之证,临床表现为咳血不止,气息微弱,颧红烦热,甚至昏厥。急当益气固脱,方用大剂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本证通常与“肺气虚证”、“肺阴虚证”、“心气阴两虚证”相鉴别: 肺气虚证与肺气阴两虚证:二者在病因病机上有一定联系。肺气阴两虚证常由肺气虚弱,阳损及阴发展而成。肺气虚则腠理不固,开合失司,或误投辛散,汗出过多,或过服温热,热盛化火,均能损伤阴液,致肺气阴两虚证;亦可由肺阴虚,阴损及阳演变而来,故与肺气虚证在病因病机上有所区别。从临床表现上分析,肺气虚证是单纯的肺气虚弱,不涉及阴液之耗损,故见喘咳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畏风,面白神疲等症;肺气阴两虚证则见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口燥咽干,颧红盗汗,声音嘶哑等肺阴亏损的表现。 肺阴虚证与肺气阴两虚证:二者在病因病机上有联系,也有区别。肺阴虚证,病变日久,咳喘不止,进而耗伤肺气,阴损及阳,常可演变成肺气阴两虚证。从临床表现上看,肺气阴两虚证兼肺气虚和肺阴虚两组症状。除见干咳痰血,盗汗颧红等肺阴亏损的表现以外,应有喘咳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畏风,面白神疲等肺气不足之症,与单纯肺阴虚证,不难鉴别。 心气阴两虚证与肺气阴两虚证:心肺同居于上焦,宗气贯心脉而行呼吸,心与肺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证可皆为气阴两虚,故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其共同表现为:气短声怯,面白神疲,倦怠乏力,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但肺气阴两虚证,以肺脏表现为主,病变在肺,必见喘促,咳嗽咯血,痰多;而心气阴两虚证,以心脏表现为主,虚损在心,必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脉结代等。据此可鉴别。 何谓寒痰阻肺证? 寒痰阻肺证是寒邪与痰交并壅阻气道而出现的肺失宣降,寒痰扰肺的一组症状的概称。多由外感风寒失治;或胖人痰盛之体,罹感寒邪;或中阳不足,气不化津,寒痰内生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气喘,咳痰色白而清稀,遇冷则甚,喉间痰鸣,胸膈满闷,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脉沉迟等。寒痰阻肺证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之中,其临床表现各具一定特点,治法亦不尽相同。如哮病中出现寒痰阻肺证,临床表现以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痰白而粘,或稀薄多沫,胸膈满闷如窒,面色晦暗带青,苔白滑,脉浮紧等“冷哮”等症状为特点,此由寒痰留伏,肺气闭阻所致,治宜宣肺散寒,豁痰利窍,方用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若胸痛病中出现寒痰阻肺证,临床特点为胸中闷痛,痛时彻背,气短喘促,咳吐痰沫,此由寒痰结聚,肺气受阻,胸阳不展所致,治宜温肺化痰,通阳降逆,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加减。若喘证中出现寒痰阻肺证,临床症状见呼吸喘促,咯痰白稀,喜唾,胸满呕逆,口淡纳呆,畏寒肢冷,此由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聚湿生痰,上干于肺所致,仁斋直指方喘嗽方论指出:“惟失邪气伏藏,痰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喘息。”治宜温化寒痰,降气止咳,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又有寒痰阻肺证,常由风寒犯肺,或患有痰疾,复为风寒所诱发,故亦多见于风寒犯肺所致的感冒、咳嗽等疾病中,表现为咳嗽气喘,咳痰色白清稀,喉间痰鸣,胸膈满闷,苔白滑等,治疗当在疏风散寒宣肺基础上,佐以温肺化痰之品。 寒痰阻肺证在其病机演进过程中常伴见两种情况:一是累及脾(子病犯母)而致运化失职,出现食欲不振,泛恶欲呕,大便溏薄,腹胀肠鸣等湿困脾胃之证;二是累及肾(母病及子)而致肾阳不足,出现腰膝酸软,夜多小便,气短而喘,痰有黑点,量多而稀,两足寒冷,甚则腹胀浮肿,黎明泄泻等症。 本证通常应与“水寒射肺证”、“风寒犯肺证”、“肺阳虚证”相鉴别。 水寒射肺证与寒痰阻肺证:两证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均有相似之处,极易混淆,需加以鉴别。水寒射肺证多由素有水饮内停,外感寒邪,肺气失宣,寒邪引动水饮上逆所致。寒痰阻肺证多由风寒失治、寒入肺腧所致。若由中焦虚寒及久病阳虚导致寒痰上干的,尤易与水寒射肺证误诊。鉴别要点在于水寒射肺证,其标在“肺”,病变之本在脾肾,且有水饮为患病史;寒痰阻肺证,风寒为标,病变之本在肺脾。前者是在饮停胸胁或肾阳虚而引起浮肿的基础上兼见咳嗽、气喘、痰涎多而色白等肺经症状;后者则以上述肺经症状为主,且多伴喉间痰鸣、胸膈满闷等症。 风寒犯肺证与寒痰阻肺证:两者存在着因果联系,临床表现亦常有同处,当须辨析。风寒犯肺证,由风寒外邪侵袭于体表皮毛,内舍于肺,影响肺卫之气的宣通所致,寒痰阻肺证除由中焦虚冷、寒痰上干或阳虚阴盛、寒痰贮肺而来的以外,多由风寒犯肺失于表散、寒入肺腧、凝痰阻络所致。故风寒犯肺证既可单独发病,亦可成为寒痰阻肺证的前期阶段或诱发因素。风寒犯肺证临床特点为: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咳嗽、咯痰清稀,苔薄白,脉浮,进一步发展,则见气急,喉间痰鸣,胸膈满闷,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脉沉迟等症,转化成为寒痰交阻于肺的寒痰阻肺证。若素有寒痰,又感风寒,亦可在寒痰阻肺证基础上合并风寒犯肺证,临床上当鉴别。 肺阳虚证与寒痰阻肺证:两证病性虽有区别,但临床表现易于混淆,须严格加以鉴别。肺阳虚证系由久嗽伤肺,病后伤气以致肺虚有寒酿成,临床上因其肺阳虚,气不化津,通调失司,津液反为涎沫,以吐涎沫,质清稀量多,不咳不渴为主要特点。又肺气不足则气短;水谷不为精微,则神疲而食少;清阳不升则头眩,卫阳不足则形寒;上虚不能制下,膀胱失于约束,故小便数或遗尿;气虚有寒则舌质淡,脉虚弱。这些表现可与寒痰阻肺证相区别。后者由于风寒失治,中焦虚寒,久病阳虚等原因致寒痰内生,贮于肺脏,病理特点为“凝津为痰”,不似肺阳虚证之“津化为涎”。寒痰阻肺证属实证或本虚标实证,咳嗽喘急,咯痰色白清稀,喉间痰鸣,胸膈满闷,而肺阳虚证则无此等症状,肺阳虚引之小便频数、遗尿,正为寒痰阻肺证所不具备。 何谓水寒射肺证? 水寒射肺证是指寒邪和水气侵犯肺脏而出现的肺气失宣,寒水逆阻等临床表现的概称。多由宿罹痰饮或水肿,复感寒邪,寒邪引动水饮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气喘,痰涎多而稀白,面色苍白或晦暗,形寒肢冷,甚则胸满息促,不能平卧,头晕目眩,面目浮肿,苔白腻,脉濡缓或滑。 水寒射肺证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其临床表现各具一定特点,治疗亦不尽相同,必须加以分析。如饮证病中出现水寒射肺证,临床表现以悬饮为特点者,则胸胁胀满,咳唾,转侧及呼吸时疼痛加重,气短息促,苔白脉沉弦,此由饮倚胸胁,水邪迫肺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云:“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治宜攻逐水饮,体强者用十枣汤(伤寒论),体弱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临床表现为支饮者,则咳喘胸满,甚则不能平卧,痰如白沫量多,久咳则面目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紧,此由饮犯胸肺,肺气上逆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云:“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治宜温肺化饮,方用小青龙汤(伤寒论)。若水肿病中出现水寒射肺证,临床特点为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气促怯寒,腰部冷痛,此由肾阳衰微,水气上逆于肺所致,治宜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方用真武汤(伤寒论)。若癃闭病中出现水寒射肺证,临床特点为小便量少,甚至无尿,面色白光白,神疲腰痛,头晕泛恶,气喘胸闷,此由肾阳衰微,尿毒内攻,迫水逆肺所致,景岳全书癃闭曰:“小水不通是为癃闭,此最危急证也,水道不通,则上侵脾胃而为胀,外侵肌肉而为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治宜温阳益气,利尿降逆,方用济生肾气丸(济生方)加减。若喘证病中出现水寒射肺证,临床特点为咳嗽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喘息更甚,小便不利,甚则肢体浮肿,舌质淡,脉沉细,此由肾阳虚而水逆,上凌于肺所致,治当纳气归肾,温阳行水,方用黑锡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真武汤。 总之,水寒射肺证主要是见于水气为患的疾病中,或阳衰阴盛,水势泛溢而上射于肺,或寒水积滞体内而为外寒引发。病之本责之脾肾,病之标在于肺。在其病机演变过程中,常伴见两种情况:一是水气上逆,停聚胸膈时,每累及心阳,致心阳不振,心气不宁而心悸;二是脾肾阳虚,水气不化,聚而上泛,演变为痰,而出现喉间痰鸣,胸膈满闷等寒痰阻肺见症。 本证通常应与“水气凌心证”、“肾阳虚水泛证”、“寒痰阻肺证”相鉴别。 水气凌心证与水寒射肺证:两证病理相似,症状迥异,常合并出现。在病理上,两证均为脾肾阳虚,气化障碍,水液潴留所致,水气上逆于肺,则为水寒射肺证,上逆于心则为水气凌心证。在病史上,两证均有饮证、水肿等水气病史。在症状上,水气凌心证的症状特点为心悸;水寒射肺证的临床特点为咳唾喘促。以此可资鉴别。 肾阳虚水泛证与水寒射肺证:肾阳虚水泛证系肾阳亏损,不能主水,则膀胱气化不利,小便量少;同时亦影响脾的运化,致水湿泛滥而形成水肿,症见全身浮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腰痛酸重,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润,脉缓。水寒射肺证则多由素体脾肾阳虚,水气停聚,复感寒邪,寒邪引动内饮所致;亦可由肾阳虚水泛证基础上,水邪上凌于肺而发生,其临床特点为咳嗽气喘,痰涎多而色白,胸胁支满等。一为泛滥于肌肤,一为上泛于肺,此为鉴别之要点。 寒痰阻肺证与水寒射肺证:两证病因病理相互影响,临床表现相似,需严加鉴别。寒痰阻肺证多由风寒失治,寒入于肺腧,寒痰交阻所致,亦可由中焦虚寒及久病阳虚而寒痰上干于肺而致;水寒射肺证则多由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外寒引动,逆于肺脏所致。两者一为寒痰犯肺,一为寒水犯肺。在病理上,二者则可互相影响,寒痰阻肺证可累及肾阳不足而致水气泛滥,逆于肺脏;水寒射肺证亦可因水饮聚积而演变为痰,出现寒痰阻肺见证。在症状上,寒痰阻肺证必咳嗽气喘,咯痰色白清稀,喉间痰鸣,胸膈满闷;水寒射肺证则无喉间痰鸣,胸膈满闷等寒痰之症,可资鉴别。 何谓风热袭肺证? 风热袭肺证又称风热犯肺证。本证是外感风热之邪或风寒郁而化热出现的肺气宣降失常临床表现的概称。 主要临床表现为:恶风发热,咳嗽,咯痰黄稠,不易咳出,舌红脉浮数;或兼见咽喉疼痛,鼻流浊涕,口干欲饮等症;重症可见气喘鼻扇,烦躁不安等。 风热袭肺证系风热外感合于肺,本证可见于许多疾病中,其临床表现各具一定的特点,治法亦不尽相同,必须加以鉴别。如感冒病出现风热袭肺证,临床特点为: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涕浊,口干而渴,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粘稠,苔薄黄,脉浮数,此由风热上受,肺失清肃所致。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外感温热篇)治宜辛凉解表,清肺透热,方用银翘散(温病条辨)。若喘症病中出现风热袭肺证,临床特点为:喘促气急,甚则鼻翼扇动,咳嗽,痰稠色黄,难以咯出,此由风热在肺,热盛气壅,肺气上逆所致,治宜清热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伤寒论)。若肺痈病中出现风热袭肺证,临床特点为恶风,发热,咳嗽痰少而粘,胸痛,咳时尤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苔薄黄,脉浮滑而数,由风热所伤,痰热灼肺所致,治宜疏散风热,清肺化痰,方用银翘散加鱼腥草等。若咳血病出现风热袭肺证,临床特点为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舌红,此由外感风热,热伤肺络所致,治宜清热润肺,宁咳止血,方用桑杏汤(温病条辨)。若鼻衄病中出现风热袭肺证,临床特点为鼻干衄血,方用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若水肿病出现风热袭肺证,临床表现为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肢节酸重,小便色黄不利,恶风发热,咽喉红肿疼痛,舌红脉浮滑数,此由风热外袭,肺气失宣,水道通调失司所致,治宜散风清热,宣肺行水,方用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总之,证候虽然相同,但在不同疾病中,其症状表现各有特点,临床可根据上述病证特点,加以辨析。 本证的病机转归,常因人因地而异。体质素盛者,风热袭肺易成热邪壅肺或痰热壅肺之证候;而体质素虚者,易成气阴两虚,或致阳气欲脱之证。岁运和地域之异亦可影响本证之病机转变。风为春之主气,风热袭肺证,每于春季易于发生,是其时令之特点。如岁土太过或南方水湿之地,风热袭肺者亦可因湿从外侵而表现为风热在表之症不典型,呈现出身热不扬,肢体困重之象等。临证时应注意分辨。 风热袭肺在其病程演进过程中常可见三种情况:一是由于热耗津液,以致肺津亏损,出现鼻燥,咽干,干咳,音哑,潮热盗汗,午后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津亏耗之症;二是由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职业技能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