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集体教案).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282993 上传时间:2019-10-13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2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集体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集体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集体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专题训练(集体教案)一、高考趋向解读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选考实用类阅读文本形式一种,也是一种热门文体。因为人物传记对当前青少年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小说和诗歌,因而单独编辑了选修传记选读,所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名人,包括项羽、苏武、文天祥、徐霞客、谭嗣同、孙中山、华罗庚、邓小平、袁隆平、梁思成、富兰克林、爱因斯坦、罗曼罗兰、贝多芬、盖茨等世界级名人的生平事迹或人生观、价值观的篇目。高考之所以特别青睐人物传记类文本,还有一个原因是人物传记往往可以让我学习人类的先进文化、科学思想和美好情操;传记人物的人生经历、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可以对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学习、为人处世起到表率和榜样作用,而且可以理解许多素材,有利于我们的写作、表达和交流。二、传记常识提示1、定义和类型: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品格、成就,表达出对传主的崇敬之情(为反面人物立传则相反)。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根据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传要真实,评要中的”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2、传记的特点:传记属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这两个特点。其中,真实是传记的生命。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合,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3、人物传记类文本的阅读方法:(1)如何快速疏理?理清文本陈述的基本事实,按时间顺序逐一整理,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下面要素去归纳整理,即: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体现了他什么品格、作者有什么评价、这事产生了什么影响、对我们有什么启迪。这一过程是解答阅读题的基础,也是关键。(2)为什么要简要疏理行文思路?A、有利于我们快速读懂文本。B、帮助我们在解题时明确答题区间。三、传记解题提示 :其主要考查目标有:(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或事件)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1、时间变化2、地点变化3、职位(工作)变化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的方法: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2、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3、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4、关注文章的过渡句。(二)鉴赏分析形象要明确传记的第一主角是传主。任何伟大的人物或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是为了塑造传主形象而存在的。方法:A、抓住主要事件,高度提炼。B、联系社会。(三)理解分析重要句子含义。涉及基本含义、特定含义(概括意义、警策意义)、深层含义(象征、比喻、双关、言外之意等)。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透过句子的字面意思所表达的深层内涵。方法:1、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2、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3、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及作用分析,应紧扣语境,明确位置。某些特定段落的作用都需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分两个步骤进行分析。(四)体会评价选材剪裁方法:这方面主要从传主的优越品质出发。看材料和中心、人物、主题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五)领会把握结构安排。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六)分析运用表现手法分析表现手法:A、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B人物描写方法: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对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如不朽的贝多芬:文章开篇写了贝多芬去世时天气的恶劣和“陌生的手替他合上了眼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分别说明。答:(1)渲染贝多芬去世时天气恶劣,象征贝多芬一生遭受的苦难;(2)暗示贝多芬不认识的人也对他无比崇敬,表现贝多芬的伟大。如袁隆平:赴美传授经验是件大事,但袁隆平如何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如何开设讲座等内容作者略过不谈,反而将笔墨重点落在接机时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认错人这个细节上,这样的处理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写袁隆平如何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如何开设讲座是为了表现一个学识丰富的袁隆平,但这一点已经为人们所熟知,所以写作价值不是很大,不符合作者写作意图。作者记录了袁隆平三件“小”事情,是为了突显人们不熟悉的袁隆平的另一面淳朴。一个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站在世界领先科技前沿的科学家如此淳朴,说明他拥有扎根基层,脚踏实地的科研作风和敬业精神。威尔其认错人就是因为袁隆平太淳朴,不像一个名满天下的科学家,此细节描写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需要。(七)标题作用 解题: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线索的作用(小说、散文适用) 突出了叙述评议的对象(传记、小说、散文)等(八)漫谈认识探究问题。结合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结合具体的历史年代,结合现代社会的认识、需要。训练考生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简要概括的能力是复习的一个重点。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对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人物传记类文本往往因为其反应了传主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对一个时代的影响,因而对读者和现代社会有着非同一般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作用。因此,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探究题不仅题型开放,而且连答案也常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紧扣要求,思想健康,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条理清晰,即可符合要求。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总-分-总)。观点:明白无误地亮出。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论述: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小结: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形成答案时要整合信息,分条陈述。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 2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基本要求:(1)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书写工整。(2)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3)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四、答题误区1、归纳失分原因:A、不会审题,表现为所答非所问,不会分点作答;B、不明确对应的答题区间,遗漏较多得分点;C、筛选信息后简要概括能力弱;D、表述混乱,答题不规范。2、针对以上失分情况,我们有哪些对策:A、认真审题,审出答题思路和答题区间;B、就算题目没有明确说明,当分值较大时,注意分点作答;C、筛选信息后,多抓文本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来概括,有时也要抽象概括;D、平时要养成“问什么答什么” 的规范答题的习惯。人物传记阅读训练(一):筛选整合信息要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莫言自述1957年,我家来了个大学生邻居。他讲,当时他在济南的时候,认识一个山东省比较“腐败”的作家。这个作家究竟“腐败”到什么程度呢?一天三顿吃饺子。我们当时一年也吃不上一次饺子。我当时就问他:“叔叔,如果我将来能够写出一本小说来,我是不是能一天三顿吃饺子?”所以,我想我最初对文学对当作家的梦想,就是冲着一天三顿吃饺子开始了。我后来把村里面的书借来看了以后,头脑当中才真正有关于文学的概念。我的想象力还是不错的,为什么不错呢?因为我的想象力是饿出来的。童年时赶上自然灾害,为了填肚子,野草、树皮,什么都吃,甚至连煤块都敢啃。1961年春天,村里的小学拉来了一车亮晶晶的煤块,和小伙伴一拥而上,每人抢起一块煤,咯嘣咯嘣啃起来,觉得那煤块越嚼越香,还说着“味道好极了”。我小学五年级就被学校赶出来了,就一个人牵着两头牛放牧。那时候我就能从牛的眼睛里边看到自己的倒影。有时候躺在草地上,看到天上的白云,听到鸟叫,听到周围青草生长的声音,呼吸大地发出的气味。这种跟大地接触的机会,这种很长时间孤独地跟动物在一起的状态,都让我想入非非。直到现在,我依然动用的还是我二十岁以前积累的生活资源。我二十岁以后的东西,基本上还没有正儿八经地去写。想象力,也有外来接受的地方。我们山东高密这个地方,离写出聊斋志异的蒲松龄的故乡也不远,隔了三百多里路。我听老人讲了很多很多关于鬼神的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死人非常多。我们村子里最高纪录是一天死了18个人。一出门就看到原野里有鬼火在闪烁,而且经常有各种各样火一样的球在天空中飘来飘去。我当医生的姑姑就告诉我,这是狐狸在恋爱。人一旦进入这种环境,就会有一种恐惧,你就觉得你周围充满了一些神秘的生物,你在走路的时候经常听到脚后面有一个声音在跟随着你。我的小说语言也是比较庞杂的,这里面既有古典的书面型的语言,也有一些读西方翻译过来的小说这样的语言,更多的还是来自乡土。我们山东话的许多方言土语,一旦写到书上,是非常典雅古朴的古语,反而能够被人理解。我们说一把刀锋利,不说锋利,而说“风快”。说一个姑娘漂亮,也不说漂亮,我们讲“奇俊”。说今天天气很热,我们不说很热,而说“怪热”。这些方言土语,写到小说里,完全可以看得懂,而且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就是应该千方百计地丰富本民族的语言。不能仅仅把方言土语用到小说人物的对话中,而要把方言土语用到叙述中。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爱说话的孩子。在我们农村叫做“炮孩子”。后来我写了小说叫四十一炮,里面就有一个“炮孩子”,其中也有我个人的经历。也因为我喜欢说话,喜欢说真话,给我们的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所以过了几十年以后,当我要写小说准备发表时,使用的笔名叫“莫言”,就是告诫自己要少说话。事实证明,我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场合,说出实话来。我觉得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如果一个作家讲假话,不但对社会无益,也会大大影响文学的品格。因为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里边,尤其是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它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部分。所以我的很多小说一旦发表以后,有些读者也不高兴。因为我把有些黑暗暴露得太彻底。当然我不会迎合这样的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我最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指生死疲劳),写了一个后记,最后一句话就是说“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有人说我为获奖,作品特意贴中国标签?什么是中国标签?我不知道。我在檀香刑后记里面说,我想在语言上有我自己的特色,根本不是想写给外国翻译家看。一个作家不可能把自己的写作追求限定在一个什么奖上,也没听说哪一个作家为了得什么奖调整了自己写作的方向,改变了自己写作的方法。而且,即便你想改变,变得了吗?该怎么写,还怎么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文章第一段通过回忆大学生邻居的故事交待了作者文学梦想及文学概念的来源,也让我们对那个历史时期群众物质极其匮乏的生活状态有所感知。B.为莫言的写作源源不断提供素材的是他二十岁以前积累的生活资源,二十岁以后就基本上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东西去写了。C.鬼神妖怪的各种传说在莫言的家乡很盛行,尤其是许多老人讲的鬼神故事对莫言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D.以“莫言”为笔名,意在提醒自己少说话,他却一句话也没少说,这种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属于作者自己要揭示的人性中恶的部分。E.这篇文章是莫言被授予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后的自述,平易如话家常,没有故作深沉的情感和晦涩的词汇,一如作者的小说语言一样平实朴素。(2)文学创作的成功需要作者有非凡的才情和丰富的想象力,莫言的想象力是如何获得的?请结合全文概述。(6分)(3)莫言在写小说时,说自己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请结合原文简析莫言的“胆”体现在哪里?(6分)(4)老托尔斯泰说:“写你的村庄,你就写了世界。”莫言几十年如一日地开垦“高密东北乡”(莫言家乡的象征)的文学王国,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中国文学的启示是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中国的爱因斯坦束星北 张再生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春天,海滨某军港,一派严肃、紧张的气氛。原来这里正在进行航天事业的一项重要试验:卫星回收工程。按照测算,卫星将于2分钟后落入眼前的水域。人们一个个屏住呼吸,两眼直瞪着蔚蓝的天空。2分钟后,“飞物”突然从天而降,落入大海,水柱冲天。快艇迅速劈波斩浪,去迎接这“天外来客”。顿时,岸上、船上的官兵和群众情不自禁地又跳又叫,欢声雷动。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测算卫星落点而熬过许多不眠之夜的首功之臣束星北教授。束星北出生于江苏邗江。其父束曰璐曾是南通张謇实业集团的知名人士。束星北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过人,童年入私塾,深得秀才老夫子魏楚翘钟爱。1924年束星北以优良成绩考取三江大学。两年后又远渡重洋,入美国拜克大学读书。身在异邦,束星北克勤克俭,矢志苦读。当时,他父亲是实业巨子,生母家是江都望族,可他却谢绝长辈们的经济资助,搬住在美国三藩市同乡会馆内,与工人们一道参加体力劳动,挣得收入以支付学费。束星北畅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1929年,他对爱因斯坦相对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几近一年,他屏绝人事,埋首书斋。智慧之树骤然开放出奇葩研究“相对论”的两篇论文脱稿了。探索神秘未知世界的热望,化开了层层坚冰,“四维时空”的科学课题又如一盏神灯在远方闪烁,导引他走向新的境界,去寻找当代物理大师爱因斯坦。此时的爱因斯坦已是如日中天,蜚声全球。他身材矮小,仪容和蔼。对于这个来自东亚的门徒,他一见如故。他们通宵达旦畅谈,大师赞誉了束星北的两篇论文。不久,大师从柏林大学替束星北争得经费,物理界的巨星和新星合作了。作为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助手,束星北工作一年,进步更快,造诣更深,硕果累累,从多方面发展了“相对论”。更大收益是,束星北继承了大师“自由平等讨论的波尔学风”。由于希特勒排犹之风日盛,爱因斯坦被迫离德,束星北经大师安排,于1929年10月转到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继续研究,在天体物理方面颇有创见,获博士学位。1930年登上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大学的讲台,开始了他漫长的物理学教学生涯。身为海外学人的束星北,一直萦怀祖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他毅然辞聘而归,准备投笔从戎,抗日救国。回国后,束星北被浙江大学慕名求聘,请他与王淦昌教授共同研究“衰变”这一尖端课题。在浙大,束星北誉满校园。他开的课,学生爱听,教师也争相入座,他不照课本宣讲,而是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乍听似乎无章,细加揣摩却句句有着。他认为,物理学是一门很美的科学,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都是研究的对象,寻求其中规律,这是十分有趣的。天性率真的束星北有时跳上讲台,有时坐在椅背上,大发宏论,侃侃而谈,一条腿还下意识地晃动着。课堂上,一旦哪位学生指出他的疏漏之处,他便肃然静坐,恭听学生发言。每当学生讲出新的见解,束星北就会情不自禁地捶他一拳,连呼:“妙!”就是这种“波尔”学风,造就了一批物理人才。其中最负盛誉的便是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当年,束星北特别器重这位学生。李政道一度想辍学参军,是束星北切意挽留;李政道因车祸伤腿,束星北又特意把他接到重庆,精心安排治疗调养。难怪,数十年后,李政道仍念念不忘乃师之恩,曾致书问候:“我物理的基础成就归源,都是受先生之益。”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的时候,束星北教授心潮澎湃。他夜以继日,勤奋科研。1952年到山东大学任物理系教授,除了正常教学研究外,还兼研气象学,曾在中国气象学报上发表多篇具有灼见的文章,成了竺可桢、赵如章的好朋友,被聘到中国气象学会青岛研究所负责科研。1980年,他又为航天工业的卫星回收试验立下了赫赫功劳。直到他生命最后一息,还在指导他的学生做“海洋内波研究”。一代大物理学家束星北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英名却永载史册。诚如其学生李政道的唁函所说:束老师是中国物理学界的老前辈,国际闻名,桃李天下(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束星北家境优越,自幼才智过人,凭着自身的聪明好学、父母的严格要求及耳濡目染,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三江大学,后来又进入了美国拜克大学读书。B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束星北怀抱一腔热情,毅然回归祖国,准备投笔从戎,回国后被浙江大学慕名聘请,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物理教学与研究生涯。C束星北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除了物理教学与研究之外,他还兼研气象学,并参与了航天工业的卫星回收试验,准确测算出了卫星的落点,立下赫赫功劳。D束星北器重、爱惜人才,他曾鼓励学生李政道走求学之路,并在其车祸后给予帮助;李政道对这份恩情念念不忘,并将自己的卓越成就归功于束星北。E本文详细记述了中国物理大师束星北热情求学、享誉校园、成就非凡等几方面的事迹及其科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展示了一位德才兼备的科学家的感人形象。(2)作者为什么将束星北比作“中国的爱因斯坦”?请简要分析。(6分)(3)在浙大讲学期间,束星北深受师生欢迎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4)这篇传记中,束北星先后以学生和老师的角色,与爱因斯坦和李政道有过深厚的师生情谊。你认为师生之间应建立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人物传记阅读训练(二):鉴赏分析形象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汪曾祺笔下的沈从文沈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湘西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大都有一股蛮劲、狠劲,做什么都要作出一个名堂。沈先生瘦瘦小小,但是有用不完的精力。他少年当兵,漂泊转徙,很少连续几晚睡在同一张床上。吃的东西,最好的不过是切成四方的大块猪肉。行军、拉船,锻炼出一副极富耐力的体魄。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平来,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经常为弄不到一点东西“消化消化”而发愁。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我1946年到上海,因为找不到职业,情绪很坏,他写信把我骂了一顿,说:“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枝笔,怕什么!”他在信里说了一些他刚到北京时的情行。同时又叫三姐从苏州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安慰我。他真的用一枝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了。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迹。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他对别人的称赞,也常说“要算耐烦”。看见儿子小虎搞机床设计时,说“要算耐烦”。看见孙女小红做作业时,也说“要算耐烦”。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他常流鼻血。血液凝聚力差,一流起来不易止住,很怕人。有时夜间写作,竟至昏倒,伏在自己的一摊鼻血里,第二天才被人发现。我就亲眼看到过他的带有血迹的手稿。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若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是在国文周报上连载的,每期一章,共二十一章,他告诉我,写了半年。这篇东西是他新婚后写的,那时他住在达子营。巴金住在他那里。他们每天写,巴老在屋里写,沈先生搬个小桌子,在院子里树阴下写,巴老写了一个长篇,沈先生写了边城。沈先生称自己的小说为“习作”,并不完全是谦虚。有些小说是为了教创作课给学生示范而写的,因此试验了各种方法。为了教学生写对话,有的小说通篇都用对话组成,如若墨医生;有的,一句对话也没有。月下小景确是为了履行许给张家小五的诺言“写故事给你看”而写的,同时,当然是为了试验一下“讲故事”的方法。同时,也为了试验一下把六朝译经和口语结合的文体。这种试验,后来形成一种他自己说是“文白夹杂”的独特的沈从文体,在四十年代的文字(如烛虚)中尤为成熟。他的亲戚,语言学家周有光曾说“你的语言是古英语”,甚至是拉丁文。沈先生讲创作不大爱说“结构”,他说是“组织”。我也比较喜欢“组织”这个词。“结构”过于理智,“组织”更带感情,较多作者的主观。他曾把一篇小说一条一条地裁开,用不同方法组织,看看哪一种方法更为合适。沈先生爱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头地脚页边,都是个性的字迹。沈先生的作品写得最快最顺畅,改得最少的,只有一本从文自传。这本自传没有经过冥思苦想,只用了三个星期,一气呵成。他很爱自己的家乡。他的湘西、湘行散记和许多篇小说可以作证。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谈起枫柳坳,一到秋天满城落了枫树的红叶。一说起来,不胜神往。黄永玉画过一张凤凰沈家门外的小巷,屋顶墙壁颇零乱,有大朵大朵的红花不知是不是夹竹桃,画面颜色很浓,水气泱泱。沈先生很喜欢这张画,说:“就是这样!”八十岁那年,和三姐一同回了一次凤凰,领着她看了他小说中所写的各处,都还没有大变样。家乡人闻听沈从文回来了,简直不知怎样招待才好。他说:“他们为我捉了一只锦鸡!”锦鸡毛羽很好看,他很爱那只锦鸡,还抱着它照了一张相,后来知道竟作了他的盘中餐,对三姐说:“真煞风景!”锦鸡肉并不怎么好吃。沈从文说时大笑,但也表现出对乡人的殷情十分感激。他在家乡听了傩戏,这是一种古调犹存的很老的弋阳腔。打鼓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对年轻人打鼓失去旧范很不以为然。沈先生听了,说:“这是楚声,楚声!”他动情地听着“楚声”,泪流满面。沈先生的两个儿子,小龙小虎,兄弟怡怡。他们都很高尚清白,无丝毫庸俗习气,无一句粗鄙言语,他们都很幽默,但幽默得很温雅。一家人于钱上都看得很淡。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九千多元,大概开过家庭会议,又从存款中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烦恼痛苦的时候,在昆明,在北京,我都见到过,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子。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节选自汪曾祺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沈先生的“耐烦”,意思就是锲而不舍,不怕费劲。他被称为“多产作家”离不开“耐烦”精神。B从沈先生同巴金同住同创作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巴老同沈先生一样,对待作品苦心雕琢,精益求精。C. 本文看似结构平朴,语言素淡,却是巧蕴于朴,浓藏于淡,细读来情真意切,淡远悠长。D. 沈先生动情倾听“楚声”,泪流满面,一方面表明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衰落的悲痛。E. 沈先生用微笑看这个世界的一切,体现了他把得失荣辱置之度外,心地明净,毫无渣滓。(2)第(1)段“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枝笔,怕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6分)(3)通观全文,沈先生是个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4)沈先生逝世后,其妻妹著名书画家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副挽辞,其中有“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评价,你如何理解这个评价?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8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慧眼识英才 陈世豪1956年8月,“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在北京举行。经华罗庚推荐,陈景润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宣读他的论文。这个报告会是中国数学界元老俊杰云集的群英会,能在其中占一席之地,并非易事。陈景润被分配在数论代数组,该组的论文宣读大会在古香古色的北京大学的一个教室中举行。站在讲台上,陈景润发现,与会的30多位数学家的目光,全系在他的身上。他,竟然变成了一只受惊的小鹿,不知如何是好。论文宣读一开始,所有准备好的言辞,全部逃遁得无影无踪,头脑一片空白,勉强说了几句,结结巴巴,不知怎么表达才好,猛然记起,应当在黑板上写个题目。转身写完题目,说了一二句,又急匆匆地转身在黑板上演算起来这就是华罗庚极力赞扬的陈景润么?台下的听众开始摇头,接着,嘀咕开了。当年,陈景润在中学教书,第一堂课也是这样的。思维缜密的数学家,言辞表达委实太让人感到遗憾,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真是急煞人了。满头大汗,背上更是冷汗如洗,台上的陈景润开始痴痴地站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他的老师,厦门大学的李文清自告奋勇地走上讲台,对陈景润的论文作了补充介绍,但人们仍感到不甚满足。这时,一个魁梧的身影在众人的目光中健步移上台去,喔,是华罗庚,这位中国数学界堪称泰斗的大人物,颇有风度地向大家笑了笑,接着,阐述了陈景润这篇论文的意义和不凡之处,充分评价了陈景润所取得的成果。对于陈景润的这篇论文,1956年8月24日的人民日报在报道这次大会时,特别指出:“从大学毕业才三年的陈景润,在两年的业余时间里,阅读了华罗庚的大部分著作,他提出的一篇关于他利问题的论文,对华罗庚的研究成果有了一些推进。”这个评价客观且不乏冷静,陈景润的成果终于得到了公认。貌不惊人的陈景润在宣读论文时出了“洋相”,但他那锐利的进取精神,却使华罗庚深深地感动了。华罗庚是江苏金坛人,家境贫寒,又身患残疾,没有上过大学,精湛的数学造诣和深厚的数学功底全靠自己自学的。当初,只在金坛初中任会计兼庶务,幸有唐培经、熊庆来、杨武之、郑洞荪、叶企荪等人对他的奖掖和帮助,把他调到清华大学工作,并给予无私的帮助和逐步的提携,才使他成为中国数学界的一代宗师。以己推人,华罗庚把期望寄托在仅此见过一面的陈景润身上。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当然我们不鼓励那种不埋头苦干专作嘶鸣的科学工作者,但我们应当注意到科学研究在深入而又深入的时候,而出现的怪僻、偏激、健忘、似痴若愚,不对具体的人进行具体的分析是不合乎辩证法的。鸣之而通其意,正是我们热心于科学事业的职责,也正是伯乐之所以为伯乐。”华罗庚极力推荐陈景润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数学所主动和厦大协商,得到了厦大党委、王亚南校长和数学系的全力支持。1957年9月,陈景润正式调到北京,进入全国最高研究机构,揭开了他生命史上坎坷而最辉煌的一页。进京以后,陈景润仍然保持那种孤雁独翔式的科研方式,他习惯于一个人独处,习惯于单枪匹马去叩响科学的殿堂。华罗庚充分理解陈景润这种难以移易的独特个性,他身为研究所所长,给了陈景润充分的自由天地。对于这一切,陈景润感激不尽。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陈景润在自己身患重病住院的日子里,依然牢记着华罗庚当年对他的厚爱之心。华罗庚于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讲学时,心脏病突发而不幸去世,陈景润闻讯悲痛万分。后来,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数学大师,人们在中关村数学研究所门前的院子里竖起了一尊华罗庚铜像。在铜像揭幕仪式上,已是病重住院的陈景润,眼睛睁不开,坐着轮椅,坚持到这里向尊敬的恩师表示感激之情。他终于来了,他把绵绵的思念和无限的崇敬,永远留在了这里。(摘编自沈世豪陈景润)(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在华罗庚的推荐下,陈景润参加了“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并在会上宣读了他的论文,这才使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认可。B陈景润虽然思维缜密,勇于探索,但却是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语言表达能力太差,这使他的研究成果经常难以得到大家的认可。C虽然陈景润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华罗庚胸怀宽广,看重的是陈景润的数学才华和进取精神,极力推荐把陈景润调到数学研究所。D陈景润在科研方式上习惯于独往独来,孤雁独翔,单枪匹马,华罗庚很赞赏他的这种科研方式,给了他充分的自由天地和大力的支持。E陈景润知恩图报,即使自己重病住院,坐着轮椅,也坚持参加华罗庚铜像揭幕仪式,以表达他对华罗庚知遇之恩的无限感激之情。(2).文中介绍华罗庚的出身、简历及唐培经、熊庆来等人对他的提携和帮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3).陈景润身上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4).华罗庚发现了陈景润的数学天才,并且推荐他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大力支持陈景润的研究,使陈景润后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请你就对“发现”、“推荐”、“支持”三三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人物传记阅读训练(三):理解分析句子含义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追随我心并不很久的以前,也就在1979年到1980年间,在哥伦比亚大学,两个政治科学系大一的新生,在课堂上总是没精打采。其中一个是来自台湾的华裔,喜欢窝在教室左后方的一隅,听得无趣,索性呼呼大睡。这个男孩叫李开复,此君并非厌学,而是对政治科学越来越不感兴趣。蹉跎到大二下学期,他终于决定快刀斩乱麻转系,改学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兴趣是什么?兴趣就意味着天赋。李开复在计算机系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两年后毕业,成绩居全系之首。这样的学生用不着按部就班。在教授的推荐下,李开复进入在计算机领域独领风骚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直接攻读博士。计算机学院的院长找他谈话,劈头就问:“读博士的目的是什么?” 李开复大声答:“我从大学带走的将是一篇改变世界的、顶尖的博士论文。”院长予以纠正,说:“你从这儿带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一篇论文,而是你分析、思考的能力,研究、发现真理的经验,以及科学家的胸怀。这样,当你有一天改变研究方向,依然可以在任何一个新的领域出类拔萃。”李开复选定语音识别为攻读方向,经过一年“热恋”,他发现专家系统其冷如冰,远不如统计学有情有义。李开复决心“移情别恋”。他担心导师发怒,谁知得到的回答竟是:“开复,你对专家系统和统计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但我可以支持你用统计的方法去做,因为我相信科学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都是平等的。而且,我更相信一个富有激情的人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李开复从导师的大度悟到科学的真谛,他全力以赴,放手一搏。3年过去了,李开复的研究成果及博士论文,引发了那年语音世界最大的冲击波。26岁的李开复功成名就,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天之骄子,有尊严,有地位,有课题,有经费,出任大公司顾问,飞赴各地讲学,包括去他的祖籍之邦、魂之所系的祖国大陆。“让世界因你而不同!”这是李开复埋在心底多年的梦想。1990年,苹果公司的一个邀请电话让李开复开始审视自己:“开复,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还是想真正地改变世界?”面对苹果公司的召唤,李开复旋即做出回应,走出象牙塔,加盟“改变世界”的大军。在苹果公司,李开复感受到了从纸上谈兵转入实战的无穷乐趣。1995年,33岁的李开复出任苹果公司的副总裁。但是他仍然不满足,依然要跳槽,因为硅谷的另一家公司SGI发出了更有诱惑力的邀请“你想做什么,然后我们根据你的兴趣对公司进行改组。”不是他们缺什么人才,让你去填补,而是诚恳地询问你需要什么平台,以便为你量身搭建。这样的机遇,李开复岂能错过!双方一拍即合,1996年7月,李开复跳槽去了SGI。李开复奉行“自己设计自己”的人生信条,怎奈SGI是一家硬件公司,开复的长处却在软件开发,这就等于在篮球场上跑马,任是赤兔、骅骝,也撒不开四蹄。日复一日,李开复萌生去意。对于下一个选择,他立下两条标准:一是做软件,二是去中国。机会来了。其实机会无处不在,就看你有没有做好准备。彼时,比尔盖茨创立的微软王国要把触角伸向中国,李开复成为它的不二人选。时间:1998年金秋;职务: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在中国市场的开拓,值得写部书来描述,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创新理念、绝对领先的科学技术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微软只是起用了一个人,就开拓了中国市场;李开复只是“追随我心”,就一跃成为微软王国的副总裁。在你我想来,这该是李开复的最后一站。在微软占据高位,与比尔盖茨亲密共事,坐拥财富和风光,“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人生至此,夫复何求?李开复不这么想,他后来回忆:“我如同一部庞大机器上的零件,在中规中矩、没有任何发挥空间的环境下运行着。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被替换的光鲜零件。那种价值的缺失感以及精神上的落寞占据了我的内心。”微软既然已无成长空间,那就走吧!到哪儿去?他相中了Google。但他清醒地意识到,管理更多的人马,不是自己的所爱,他渴望从无到有的创新,而不是经营一个巨无霸。于是,在2009年9月,李开复又一次选择潇洒地离去。向总部递交辞呈之际,Google高管艾伦尤斯塔斯试图用更优厚的条件予以挽留。李开复真诚地说:“我的人生还有一个缺憾没有实现,现在得去弥补。我可能创办一家创新工场,和中国青年一起创造新的技术奇迹。”如今,李开复正在按照他本人的意愿,在神州大地进行“创新工场”试验。他会成功吗?我想这是毫无疑问的,也是次要又次要的,那么,最主要的一点是什么呢?诚如他自己所言:“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恼。”“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两项(5分)( )( )A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撷取李开复从求学到追求事业过程中的典型事迹,结构严谨,首尾呼应,让我们看到了李开复不平凡的人生历程。B对政治科学不感兴趣的李开复到大二下学期终于决定转系,大学前两年的时光浪费不少,这让他内心充满了痛苦。C从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与李开复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开复对读博士目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D大学象牙塔内的研究只是纸上谈兵,毫无乐趣,这是李开复加盟苹果公司的原因之一;实战的无穷乐趣,让李开复在苹果公司的地位大幅度提升。E文中“赤兔”、“骅骝”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李开复作为软件方面的专家在SGI无法施展的窘境,“自己设计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2)文章中李开复的哪些人生历程体现了他“追随我心”的追求?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6分)(3)文章最后两段引用了李开复的话,请简要概括引用这些话的作用?(6分)(4)李开复曾说:“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或者是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 余秋雨在欧洲,有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那就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作者。 他的生平,连随口讲几句都很不忍心。 他只上过中学,无钱上大学,23岁当兵,第二年在海战中左手残废。他拖着伤残之身仍在军队服役,谁料4年后遭海盗绑架,因交不出赎金被海盗折磨了整整5年。脱离海盗后开始写作,后因父亡家贫,再次申请到军队工作,任军需,又因受人诬陷而入狱。出狱后任税吏,又第二次入狱,出狱后开始写堂吉诃德,但是就在此书出版的那一年,他家门前有人被刺,他因莫名其妙的嫌疑而第三次入狱,后又因女儿的陪嫁事项再一次出庭受审总之,这位身体残废的文化巨人有很长时间是在海盗窝和监狱中度过的,他的命运实在太苦了。 堂吉诃德已经出版,而且引起广泛轰动。但是,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法官,明明知道他的文学才华却不愿凭着一点良知,认真审查他遭受的灾难,给他一点点起码的公平。 当时的西班牙与英国不同,没有让只读过中学的塞万提斯像莎士比亚那样受到一批“大学才子”的审判,审判他的是真的法庭。然而正是这些真的法庭,使他联想到绑架了他5年之久的海盗,他们也有事没事就审判他。当海盗的审判与法庭的审判连在一起组成他的人生过程时,他不能不摇头苦笑。 我一时想不出世界上还有哪位作家比塞万提斯承受过更多的苦难。他无法控诉了,因为每一项苦难来自不同的方向,他控诉哪方? 因此,塞万提斯开始冶炼苦难。一个作家,如果吞入多少苦难便吐出多少苦难,总不是大本事,而且这在实际上也放纵了苦难,居然让它囫囵出入、毫发无损。塞万提斯恰恰相反,他在无穷无尽的遭遇中摸透苦难的心窍,因此对它既不敬畏也不诅咒,而是凌驾于它的头上,俯视它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反躬自问。 终于,他的抵达正是另一个人物的出发,那就是骑瘦马、举长矛的堂吉诃德。这是塞万提斯用自身苦难铸造成的,由此证明他已彻底降伏苦难,获得了一种人类学上的读解。 堂吉诃德一起步,世界破涕为笑。 于是,塞万提斯也就在至高层次上诠释了漫画和寓言。 前一段时间我在马德里看到了塞万提斯的纪念雕像,雕像的下前方便是堂吉诃德的骑马像,后面还跟着桑丘。堂堂一国的首都在市中心以群雕方式来纪念他,而且把这个纪念广场以国名相称,叫做西班牙广场,我看在规格上已超过莎士比亚。这片土地以隆重的骄傲来洗刷以往的无知,很可理解。但遗憾的是,堂吉诃德和桑丘的雕像过于写实,就像是用油画的笔法描摹一幅天才的漫画,成了败笔。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曾娓娓论述,由史诗转换成雕塑是一种艰难的再创造,可惜西班牙历来缺少莱辛这样等级的理论家。 西班牙广场上的这组雕塑,塞万提斯为白色,堂吉诃德和桑丘为黑色。白色的塞万提斯天天注视着眼前黑粗笨拙的这一对宝贝又会暗笑,就凭你们这模样怎么还能流浪远方,把苦难流浪成寓言? 塞万提斯晚年看到了别人伪作的堂吉诃德第二卷,于是赶紧又披挂上阵与文化盗贼搏斗,方式也就是赶写真的第二卷。真的第二卷出版次年,他因水肿病而去世。 说莎士比亚是一个假人,给塞万提斯一本假书,看来异地同理:都想否定他们的真实存在。他们太使周围垂涎,太使周围不安。 直到两百多年后,德国诗人海涅指出: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成了三头统治,在叙事、戏剧、抒情这三类创作里分别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海涅眼里,只有这三头统治,只有这三座高峰。但是歌德出生太晚,并世而立的只有两头,同在欧洲,却隔着大海,当时两个国家还对立着。 我前面已经说过,似乎是上帝的安排,戏剧家莎士比亚戏剧性地在自己的生日那天去世,使4月23日成为一个奇怪的日子。谁知还有更奇怪的事情,似乎又是上帝,也只能是上帝,觉得两座高峰不能独遗一座,居然把塞万提斯的去世也安排在同一天!那么,1616年的4月23日,也就变得更加奇怪。当时,无论是英国的斯特拉福,还是西班牙的马德里,都没有对他们的死亡有太大的惊讶。人类,要到很多年之后,才会感受到一种文化上的山崩地裂,但那已经是余震。真正的坍塌发生时,街市寻常,行人匆匆,风轻云淡,春意盎然。(1)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几次提及莎士比亚,说明了塞万提斯同莎士比亚一样具有传奇性和伟大的成就,而他的成功的背后却付出了比莎士比亚更多的辛酸。B.堂堂一国的首都在市中心以群雕的方式纪念塞万提斯,说明西班牙人一直很看重塞万提斯。C.西班牙广场上白色的塞万提斯注视着眼前黑粗笨拙的这一对宝贝暗笑,作者提及此处,主要目的是讽刺雕刻家技艺的拙劣。D.塞万提斯的一生,受尽了磨难,然而也正是这些不幸成就了一位伟大的作家。E.本文通过对塞万提斯一生经历的概述,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2)本文标题为“一位让人心疼的大师”,请简要概括塞万提斯哪些方面让人心疼?(6分)(3)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终于,他的抵达正是另一个人物的出发,那就是骑瘦马、举长矛的堂吉诃德。于是,塞万提斯也就在至高层次上诠释了漫画和寓言。(4)联系原文谈一谈塞万提斯被后人敬仰的原因。(8分)人物传记阅读训练(四):体会评价选材剪裁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我是学历史的,不懂美术,但我喜欢吴冠中先生的画。我们同来自“诗画的故乡”宜兴,吴老画中的山、水、树、田、燕子、人家,不管是丰满毕露的,还是柔情似水的,我都熟悉。我觉得吴老的画有中国文化的神韵、意境,却又与中国传统画不同,不是一律的灰,雾霭沉沉,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情谊。那舞动的春之线条、燕之灵动,那河网纵横的江南水乡、白墙灰瓦的江南民居,我也说不出为什么,就是觉得很美,喜欢看,看了很感动。我常想,能画出这样的画的人,一定有一颗至真至美的灵魂。吴老的文字印证了我对他的画的感觉。百日谈是他模仿薄伽丘十日谈来谈自己的身世的,“非年谱,非正传,皆此生活所见所感,啼笑因缘”。我还记得但是一口气读完百日谈的心情,真的是畅快淋漓。心中有真情,胸中有境界,撼动人心,感动人情。这就是吴老。90多页的书稿,描绘90多年的人生。书稿没有多余的话,却有鲜明的思想,最真淳的情谊,读来不仅可以感受吴老几十年来的风雨画程,更可以触摸到一颗激情澎湃的“赤子之心”。在百日谈里,吴老最直率地贡献了他的美术观点。从印象派开始的欧洲现代艺术更加吸引他,尤其是塞尚、凡高和高更。这部分内容和他后来反复申明的形成与抽象的关系一脉相承。吴老说,美术美术,掌握“术”容易,创造“美”却困难.因为形式固然关键,“美”却是在无中生出的有。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气、韵、虚、节奏、运动,是艺术中确确凿凿存在的主要角色。这讲的是无法之法,无用之用,是对灵魂的强调。吴老还谈到“创新”是他的风骨。吴老是以创新型、思想型画家的激进姿态出现在中国画坛的。他的艺术展取名“叛逆的师承”,他的清新的画和犀利的思想带给画坛的影响都不亚于地震。但人们不得不一致承认,他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方向。在打通传统与现代、中与西的隔阂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他要创新,要叛逆,有艺术的新样式,但他既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中体西用”,他说很简单:既学习传统,又吸收外来。他留在法国,学习了西方,却又回到自己的国土上,画自己的乡土和人民,孕育出新时代的中国画,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喜欢的画。我看他是“全盘西化”了!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我看也不能再退缩了,该学学吴冠中!当然,是吴老的百日谈更是给普通读者看的,因为里面有一个最“质朴无华”的人生,真正的人生。很多人看吴老,是因为他头上的光环:他是当代中国最具震撼力,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画家。很多人觉得他很成功,希望从他的成长历程中吸取点经验教训,就是现在最流行的“砺志”。我觉得不能这么看。他以最纯真的心灵,面对污浊的人世,总比别人多出几倍的感受,爱、恨、悲、悯,揉碎了,还能保持最初的样子。所以艺术家的果实,是他流血的纯真的心灵孕育的。吴老自己说:画家,那是路边的野草,被人践踏而仍吐出晶莹的花朵,是黄山石隙中生长的松树,缺乏足够的营养,依然倔强生长而终成风骨。他的伟大,来源于他的“真”。而葆有“真”,是多么不容易!他是孤独的,寂寞的,是老庄笔下的质朴的人。最伟大的其实也是最简单的。质朴,根源于土地,所以才有大爱,才能创造出大美。吴老在巴黎街头每天一个三明治;他和妻子不需多说的无怨无悔;他因为老乡亲切地叫他“老吴”时的快乐;他住在总统套间里的浑身不自在;他对自己画作的爱憎分明处处都让人感动得掉泪。在“人亡道衰”,物质极度丰富,精神极度贫乏,追名逐利的今天,吴老的人生无疑使一副清凉剂。吴老值得我们宣讲的,不是如何成功,而是如何尽情表达自己,按照自己的真性情来生活。在吴老一幅幅瞬间凝聚永恒的惊世画作背后,是一个最普通的人和最平凡的人生。(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吴冠中先生认为美术中的“术”固然关键,但“美”才是艺术中更加重要的,是无中生出的有。那抽象的气、韵、虚等,是艺术中存在的主要角色。B 吴冠中先生的艺术展取名“叛逆的师承”,表明了他的艺术创作思想:既要学习传统的,吸收外来的,又要创新,要反叛,要艺术的新样式。C人们认为吴老是当代中国最具震撼力,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画家,希望从他的成长历程中吸取点经验教训。对于这些认识,作者都进行了否定,认为不能这么看。D吴冠中先生认为,画家“是黄山石隙中生长的松树,缺乏足够的营养,依然倔强生长而终成风骨”。这个生动的比喻是突出强调其艺术上的“创新”风骨。E通过本文的记述,我们能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