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2826043 上传时间:2020-05-29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欢迎专家莅临指导!,欢迎专家莅临指导!,欢迎专家莅临指导!,欢迎专家莅临指导!,欢迎专家莅临指导!,人文关怀和谐共进,执教者:刘小俊,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北周,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东汉,隋朝,北魏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东魏,北齐,南朝,北朝,西魏,北魏统一北方,东晋时,鲜卑族拓跋部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被前秦吞并。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拔部的首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像,北魏虽然凭借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但统治者却寝食不安。到了北魏孝文帝统治时,派你们作特使,到下面进行社会调查,分析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与形成原因,回来后准备上朝如实禀报。,社会调查,知识梳理,改革背景,1阶级矛盾激化,2民族矛盾激化,3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4吏治黑暗,贪污成风,5土地荒芜、经济衰退,6平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宗主督护制,民族歧视、压迫政策,北魏社会制度落后,官无俸禄,任意搜括,中原地区长期战乱,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柔然威胁,社会问题,形成原因,社会调查,知识梳理,孝文帝和冯太后对调查报告非常满意,接下来他们又征询你们的意见。“众爱卿啊,你们看怎么办呢?”,解决方案,迁都洛阳,整顿吏治,汉化政策,实行三长制,均田制租调制,采用汉制,改革内容,知识梳理,出谋划策,知识整合,冯太后,孝文帝,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迁都洛阳,改革内容,结合教材分析北魏孝文帝实施汉化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2、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3、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4、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考古断定,牧马(魏晋墓壁砖画),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感悟历史,改革影响,生产方式农耕化,知识梳理,鲜卑人乐俑,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自身统治。,艺术鉴定,鲜卑人乐俑,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社会制度封建化,你当专家,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服饰上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生活方式汉族化,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民族融合,背景,社会矛盾尖锐,鲜卑族落后,内容,影响,侧重点,通过制度建设缓和社会矛盾,全面推进汉化政策,课堂小结,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深度分析,(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1)改革的必要性:与时俱进,适时改革(2)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措施、权力、个人等等(3)改革的曲折性:利益再分配,既得利益反对,复杂、艰巨性(4)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探究原因,把握规律,总结特点,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孝文帝改革的特点,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请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谈谈你对这一历史观点的看法。,评论观点,链接高考,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各抒己见,链接高考,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1)图中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中哪一现象最能体现民族融合?(2)历史上“金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从中你得出什么启示?(3)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链接高考,2007年南京模拟试题(图片见课本P44),谢谢指导再见!,北魏初期,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地主豪强,只得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但他们趁机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同时,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宗主督护制,农民,宗主,北魏政权,知识梳理,在战争时,鲜卑拓跋贵族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民族歧视政策,知识梳理,我们知道鲜卑人是骑马打天下,武力夺取天下的,一开始它的官员都没有俸禄。比如你在一个地方为官,那么你的收入怎么办?就是你在哪儿收赋税,你自己可以留一部分;另外就是通过打仗掠夺很多东西,然后赏赐。所以它就容易形成这样的局面:一个是对老百姓的剥削的加重,贪污成风;还有一个就是鲜卑人特爱打仗,一打仗他就能得到很多赏赐,尤其是当官的。,吏治黑暗,贪污成风,知识梳理,政治上: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经济上: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上:北方柔然的威胁;地理上:偏居塞上,难以经略中原。,平城的危机,知识梳理,农民,宗主,北魏政权,农民,北魏政权,州郡,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知识梳理,讲汉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改汉姓: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籍贯:迁居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汉化政策,上述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知识梳理,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抑制土地兼并,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均田制和租调制,(颁布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调制,既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保证赋税的征收,徭役和兵役的征发。),前提:,内容:,影响:,知识梳理,设巧计迁都洛阳,平城,洛阳,知识梳理,北魏孝文帝出行图,图中的帝王和大臣们均穿着长袍宽袖,为汉族服装,反映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的情形。,基础过关,民族比较表,相对先进,相对落后,知识梳理,导言这两尊北魏骑马武士陶俑令我们想起北魏骑兵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场景。“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然而,“马背上得天下”不等于可以“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呢?,知识整合,冯太后,孝文帝,建立新制,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迁都洛阳,改革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