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盆地分析分类.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2817750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6.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含油气盆地分析分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含油气盆地分析分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含油气盆地分析分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讲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方法第一节盆地和含油气盆地的概念一、盆地不同的学者曾对盆地下过各式各样的定义。朱夏(1965):“地壳的一定地段在大地构造发展一定阶段的一种洼陷构造”。或“在地质发展历史一定阶段的一定运动体制下形成发展的统一的沉降大地构造单元”。M.W.Bally(1975):指出盆地的定义包含有超过1km厚沉积物的沉降体制,它现今仍或多或少保存有原来的形状。这个定义不包括有厚的和常有复杂变形的沉积物的褶皱带,虽然它们有时也会产出一定数量的油气。,W.R.Dickinson(1974):提出了盆地的两重含义。一种含义是盆地仅仅是一个等深的或地形上的洼陷;另一种更重要的含义在于盆地是形成一厚层沉积层序的岩石棱柱体。R.C.Selley(1976-1985):按三重概念将盆地分为三种,即地貌盆地、沉积盆地和构造盆地。所谓“地貌盆地”是指被天然高地围绕的一块低地大陆地貌盆地可以是较小的山间平原或横贯大陆的河谷等;水下的地貌盆地可以从小型的冰碛湖到大型的大洋盆地。所谓“沉积盆地”是指一个平缓褶曲的沉积层、向中心倾斜的地区,其中岩相带的走向、古水流方向与盆地的形状、构造一致,沉积层的厚度愈向盆地边缘愈薄,说明沉积与盆地的下沉是同时的。所谓“构造盆地”亦称沉积后盆地,其中岩相带的走向与古水流的方向、盆地的现存构造无关,说明形成盆地的沉降运动发生在变形岩层沉积之后。,叶连俊(1980):认为“持续地接受沉积的地区称为沉积盆地”。他根据盆地的沉积作用与盆地形成作用的时间配合关系将盆地分为先成盆地、同生盆地和次生盆地等三类,与赛利的概念相似,但使用的名词不同。张文佑(1984):也强调区别前构造期盆地、同构造期盆地和后构造期盆地的意义。并指出许多现存的含油气盆地都是被改造的后构造期盆地,要寻找最有利的生油地区,必须打破后构造期残余盆地的界限,进行更大范围的构造岩相带划分和对比,进行古气候、古生态和沉积环境等对比研究,恢复前构造期盆地的面貌。结语:就“盆地”而言,以R.C.Selley(1976-1985)的定义较全面。“盆地”应具有三重涵义,即地貌盆地、沉积盆地和构造盆地。而本文所说的“盆地分析”主要指的是沉积盆地分析。关于“沉积盆地”概念的理解,至少应包含三个要素:第一是物质,即沉积盆地是由沉积地层组成的;第二是地质时代,即沉积盆地发生在一定的地质时代;第三是空间,即沉积盆地是具有盆状形态的地壳构造单元。因此,在一定的地质时期中,在盆状的空间中堆积的沉积物(一般认为厚度超过1000m)即是沉积盆地。,二、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盆地是具备成烃要素、有过成烃过程并已发现有商业价值的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含油气盆地是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基本单位。世界上99以上的油气资源是在沉积岩中,那些在非沉积岩中储存的油气也与附近的沉积岩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评价、预测油气远景和寻找油气资源,必须研究沉积盆地。含油气盆地本身是一个整体或实体,有其内在的地质规律,包括地层层序、沉积相和沉积系统、构造、石油地质等,只有对其作整体剖析,才能查明油气在整个盆地中的分布规律,有效地选定最有利的勘探区带和勘探目标。,含油气盆地并非所有的沉积盆地都是含油气盆地。按照含油气性可将含油气盆地分为三级:即具大油气的盆地、只含中小油气田的盆地和仅见油气流的盆地。大油气田是指可采石油储量接近8000104吨(或5108桶)或天然气850108m3。在全球已划定的517个盆地中,具有大油气田的盆地有73个,只有含中小油气田的盆地有137个,仅见油气流的有47个,至今无重要油气发现的盆地有259个。据1989年的统计,全球已发现大油田311个、大气田127个,其总储量占世界已发现证实储量的80以上。大油气田的形成是由盆地各种地质条件所决定的,各种成烃、成藏要素必须具备,缺一不可,这就使得在进行含油气盆地分析时,必须进行全面系统和精细的研究。,第二节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内容和程序一、盆地分析的内涵20世纪40年代,Pettijohn从沉积学出发提出“沉积盆地分析”的概念,将盆地作为一个整体,对其中充填的沉积物进行全面的研究。A.D.Miall(1984)在沉积盆地分析原理一书中认为以勘探资源为目的的盆地分析是对盆地中的沉积岩层进行研究,涉及许多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地层学、构造学和沉积学。P.A.Allen(1990)在盆地分析原理与应用一书中指出,盆地分析就是将沉积盆地作为实体进行地球动力学综合研究。,盆地分析的内涵盆地的成因分析主要是从地球动力学角度研究各类盆地的形成机理包括板块构造背景、动力来源、类型、方式,深部岩石圈结构和深部构造作用过程,盆山关系等,从而建立各类盆地的成因模式及其相应的地层、沉积、构造模式。盆地的演化史是盆地定量分析的重点和关键,包括多方面内容,如沉降史分析(或称地史分析)、沉积充填史分析、热史分析、埋藏史分析以及盆地演化与成烃史和成藏的关系研究等。最近,在沉降史分析中,也加强了对剥蚀量和剥蚀史的研究。,盆地分析的内涵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是盆地分析的中心内容。一个盆地成烃、成藏的状况取决于油源、储集、封盖、运移、圈闭和保存诸条件的存在及其合理的配置关系,缺乏任一条件都不会有好的含油气远景。而这些条件受控于盆地形成、演化与改造,受控于盆地的各种地质作用。以盆地为基本单元,研究盆地的含油气性、油气分布规律、盆地演化与成烃、成藏关系是盆地分析特有的内容。,二、盆地分析的基本思路朱夏(1981)曾将含油气盆地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为4个M、4个S和3个T。4个M:物质基础(Material),指生油物质的性质和数量;成熟度(Maturation),指有机质转化为石油的成熟程度;运移(Migration),包括运移、圈闭和聚集;保存(Maintenance),指盖层及后期改造的条件。4个S:沉积作用(Sedimentation),指沉积环境、组合和生储盖组合及分布;沉降作用(Subsidence),指断陷和拗陷、沉降速率、沉降原因;应力场和应力条件(StressfieldandStresscondition)构造样式(Structuralstyle),指构造形态,张、压、走滑应力体制下的构造样式。3个T:构造背景(Tectonicsettings);时代或时间(Time),指盆地的发展阶段、构造演化;热史(Thermalhistory)。,盆地分析的基本思路赵重远(1993)强调含油气盆地地质学研究中的3项原则:整体原则,视盆地为一整体;动态原则,不仅研究现状,还要历史地分析盆地和油气的形成和演化;综合原则,研究各种地质作用从而揭示油气分布规律。并将含油气盆地研究分为五个子系统:成盆作用与过程;成烃作用与过程;成藏作用与过程;成藏组合与分析;后期改造与油气再分布。,盆地分析的基本思路陈发景(1989)认为含油气盆地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有沉积、构造和有机地球化学三个方面。在盆地构造分析方面,内容主要有:盆地类型、形成和演化,以及其生油坳陷和生、储、盖层组合的关系;盆地内坳陷、斜坡和隆起的古构造分析及油气运移指向;断裂性质、分布及其在油气运移中的作用;构造样式、圈闭类型和形成时期,以及与油气运移和聚集期的配置关系;不整合面与潜山油气藏。,三、不同尺度的盆地分析盆地分析通常包括三种尺度:即超盆地、盆地整体和盆地内部。(1)超盆地分析主要研究盆地形成演化的区域环境、深部背景、变化规律及其基本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构造位置、盆山关系、盆间关系研究;古气候、古纬度、古地理环境研究;盆地的地质时代及古原型盆地研究;盆地和超盆地的地球动力学、盆地类型研究;盆地深部结构、不同层次构造关系和不同期次盆地叠置关系研究。,不同尺度的盆地分析(2)盆地整体研究将盆地作为一个独立系统,研究该系统内所发生的地质过程或作用及其各种地质响应。包括以下方面:盆地的层序、旋回、幕或地质事件分析,盆地形成演化的阶段或期次研究;盆地构造变形体系、样式、类型、叠加、构造演化和不同时期构造应力场分析,以及不同层次构造变形关系研究;盆地沉降史分析、沉降量及沉降速率特征比较,以及沉降量与变形量相关性研究;盆地构造沉积充填模式分析、构造岩相带划分、构造岩石组合及其序列研究;盆地内部构造岩浆活动、热活动、热史分析。,不同尺度的盆地分析(3)盆地内部含油气区带研究通常是指二级构造带或局部构造的解析,研究油气区带的基本要素、某些控制二级构造带的主干断层或断裂带、盆地构造内部二级构造带中各构造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构造演化和形成机理。“油藏描述”也属于盆地内部含油气区带研究的范畴,它已经发展成为含油气盆地分析学科中一种相对独立的技术。,四、不同勘探阶段的盆地分析在不同盆地油气勘探阶段,盆地分析的研究内容是不同的,盆地分析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盆地勘探程度较低,尚未取得工业性油气发现。盆地分析要初步搞清盆地基底结构、盆地构造格局、地层层序、沉积岩分布,初步确定主要烃源岩层系及主要烃源岩区,估算远景资源量,评价盆地勘探前景,并通过对多个盆地的比较,进行分类排队,优选出具有含油气远景的盆地。第二阶段盆地已获得工业性油气发现,并具有地震测线网。以探井为骨干,地震测线为基础,结合其他资料,建立盆地地质模型,重现地史、热史、生烃史、排烃史。查明地层、岩性横向变化,构造形态和断层分布;搞清油源关系、有效烃源岩体和储集岩体的分布;计算盆地的生烃量、排烃量及其分布,预测油气资源数量及其分布,优选有利含油气区带。,不同勘探阶段的盆地分析第三阶段含油气盆地达到较高勘探程度。对各种地质特征和石油地质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特别是通过对已发现的各类油气藏的分析研究,对油气运移聚集规律有了较深入的认识。需进一步充实盆地地质模型,更加准确地再现盆地地史、热史、生烃史、排烃史,还需要再现盆地油气运移聚集史,定量地预测油气资源数量及其三维空间分布,确定各类有利含油气区带及其潜力,特别是要进行对圈闭含油性的评价及地层岩性油气藏和隐蔽油气藏的预测。,五、含油气盆地分析的方法含油气盆地分析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开展多学科综合分析研究工作。其骨架和主线是地球动力学和构造沉积油气演化。含油气盆地分析要求有一套先进的科学研究技术,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要引入各学科的新成就、新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来提高研究水平。充分利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的信息是高水平研究的保证,应吸收包括地面地质、钻井、测井、地震、非地震地球物理测量、大地电磁测深、遥感技术、古地磁测量、同位素地质、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新进展,也包括实验室取得的数据和资料。对于盆地地质条件和石油地质条件的类比是一种常用的有效方法。油气保存、聚集要求的条件很严格,各种成藏要素缺一不可,这就要求进行具体的、逐项的精细对比。,含油气盆地分析的方法,第二讲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第一节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一、地壳与岩石圈,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是借助于地震波研究的成果。地震波主要包括纵波(P波)、横波(S波)和面波,其中对地球内部构造研究有意义的是纵波和横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总体上是随深度而递增变化的。但其中出现2个明显的一级波速不连续界面、1个明显的低速带和几个次一级的波速不连续面。,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M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在该界面附近,纵波的速度从7.0km/s左右突然增加到8.1km/s左右;横波的速度从4.2km/s突然增至4.4km/s。,古登堡不连续面(简称古登堡面,G面)位于地下2885km的深处,从上往下,纵波速度由13.64km/s突然降低为7.98km/s,横波速度由7.23km/s向下突然消失,并且地震波出现极明显的反射、折射现象。,低速带(或低速层)出现的深度一般介于60250km之间,接近地幔的顶部,在低速带内,地震波速度不仅未随深度而增加,反而比上层减小510左右;并且,局部地段横波消失。该圈层称为软流圈。软流圈以上为岩石圈。,因此,地球的内部构造可以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根据次一级界面,还可以把地幔进一步划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把地核进一步划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及内地核。在上地幔上部存在着一个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的上地幔部分与地壳一起构成岩石圈。,地壳的类型地壳在横向上是极不均一的。可分为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两种类型。,大洋地壳大洋地壳简称洋壳,厚度较薄,一般为510km(不包括海水厚度),在一些洋隆或海山地区可达10km以上。一般而言,厚度在洋中脊地区较薄,远离洋中脊地区厚度有增厚趋势。大洋地壳的结构比较一致,从上到下一般可分为3层:层1或称沉积层。层2或称玄武岩层。层3或称大洋层。大洋层以下进入上地幔。,总体来看,洋壳的厚度变化较小,物质成分主要相当于基性岩,物质的平均密度较陆壳大,约为2.82.9g/cm3。洋壳内部的岩石变形程度较弱,具有较统一的刚性性质。而且,洋壳形成的年代较新,一般形成于距今2亿年以来。,图215水平向和垂直向不均一的大陆地壳结构模型,大陆地壳大陆地壳简称陆壳,其厚度较大,平均厚度约33km,在某些高山地区可厚达70km,在较薄的地方有时仅25km左右。大陆地壳的结构在横向和纵向上均表现出很强的不均一性,总体上看,由上向下亦可分为3层:上地壳、中地壳、下地壳。,总体看,陆壳的厚度变化较大,结构较复杂,物质成分相当于中、酸性岩,物质的平均密度较洋壳小,约为2.72.8g/cm3。陆壳内岩石变形强烈,而且陆壳的形成年代较老,演化时间漫长。据岩石的同位素年龄测定,格陵兰的古老片麻岩年龄达36亿40亿a左右。现在一般认为地球的形成年龄为46亿a。所以陆壳自地球形成的早期便开始发育,并一直演化至今。,岩石圈的流变学特征从力学和流变学角度看,岩石圈有足够的刚度构成比较连续的板块,而软流圈是具有流变学特征的圈层。但岩石圈本身的强度在垂向上和横向上也是有变化的。大洋岩石圈和大陆岩石圈的流变学特征的差异十分明显。,岩石圈的流变学特征,岩石圈的流变学特征不同地区的大陆岩石圈的流变学特征也学差异。一些地区(如华北地区)的大陆地壳内部具有明显的低速层,甚至多个低速层。造成低速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因素,如(1)含水层;(2)破碎的变质岩层;(3)蠕变变形带或韧性剪切带(糜棱岩带);(4)滑脱(面)带等。这些壳内低速层在岩石圈强度上是相对的韧性层,它们在岩石圈构造变形以及地壳表层沉积盆地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二、全球板块构造系统,1968年前后,地球科学家麦肯齐、摩根、勒皮雄和威尔逊等人进一步提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及时吸取当时对地球上部层圈岩石圈和软流圈所获得的新认识,从全球统一的角度,阐明了地球活动和演化的许多重大问题。板块构造的提出,被誉为地球科学上的一场革命。,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两个圈层,即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刚性的岩石圈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一)板块的边界类型及板块的划分板块边界分为三种基本类型。1.分离型板块边界相当于大洋中脊轴部。其两侧板块相背运动,板块边界受拉张而分离,软流圈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上。也称为增生板块边界。这类边界主要分布于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和东南太平洋中隆。大陆裂谷系具有与大洋中脊类似的特征,也属于分离型板块边界。,2.汇聚型板块边界相当于海沟及板块碰撞带。其两侧板块相向运动,在板块边界造成挤压、对冲或碰撞。汇聚型边界是最复杂的板块边界,可进一步划分两种亚型。(1)俯冲边界相当于海沟或贝尼奥夫带,相邻的大洋与大陆板块发生相互叠覆。由于大洋板块比大陆板块密度大、位置低,故一般总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俯冲边界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及印度洋东北边缘,沿这种边界大洋板块潜没消亡于地幔之中,故也称为消减带。俯冲边界又包括两类:岛弧海沟型,主要见于西、北太平洋边缘,指大洋板块沿海沟俯冲于与大陆以海盆相隔的岛弧之下;山弧海沟型(安第斯型),主要见于太平洋东南的南美大陆边缘,指大洋板块沿陆缘海沟俯冲于山弧之下。,(2)碰撞边界又称地缝合线,是指两个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或焊接线。当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不断俯冲时,大洋板块可逐渐消耗完毕,最后位于大洋后面的大陆与大陆板块之间发生碰撞并焊接成为一体,从而形成高耸的山脉并伴随强烈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以及区域变质作用。现代板块碰撞带的典型例子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构造带,其中喜马拉雅山部分的碰撞边界沿印度河雅鲁藏布江分布,称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它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边界。,3.平错型(剪切)板块边界相当于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相互剪切滑动,通常既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的消亡。它一般分布在大洋中,但也可在大陆上出现,如美国西部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就是一条有名的从大陆上通过的转换断层。上述几类板块边界在全球的分布及相互连接勾画出了全球岩石圈板块的轮廓。,全球十二个主要板块的分布,六大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或称大洋洲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由1968年法国地球物理学家勒皮雄划分。12个板块美洲板块划分为南美板块、北美板块及两者之间的加勒比板块;太平洋板块西侧划分出菲律宾板块;非洲板块东北部划分出阿拉伯板块;东太平洋中隆以东与秘鲁智利海沟及中美洲之间(原属南极洲板块)划分出纳兹卡板块和可可板块。,板块俯冲带与岩浆作用和地震的关系,全球各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和板块边界的分离、走滑、俯冲与碰撞等作用构成了地球动力系统的基本格局。,图914板块俯冲带与变质作用的关系,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岩石变形一般较弱,通常以大面积的长期而舒缓的升降运动为主(即造陆运动);板块边缘是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在分离型及平错型板块边界附近,岩石变形以断裂为主,但在汇聚型板块边界附近,岩石变形异常强烈,同时伴随强烈的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常可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即造山运动)。,大陆破裂和分离的阶段以及被动边缘的发育,(二)威尔逊旋回,从统一的大陆板块发展为大陆裂谷系,一般与岩石圈板块的相背分离运动及热的软流圈物质上涌有关,即具有与洋中脊类似,因此大陆裂谷可视为洋脊发育的胚胎期。如果大陆裂谷沿分离的方向继续发展,进一步变大、变深,中间部位出现新生洋壳,成为狭窄的原始海洋,如非洲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的亚丁湾红海。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发展(即海底扩张),便可形成宽大的海洋,如大西洋,这时的大洋常具有宽广的大陆架、大陆坡及大陆基,是地表沉积最发育的场所,可形成巨厚沉积物。这种大洋边缘尚未出现海沟,大陆与大洋一侧同属一个板块,称为被动大陆边缘。,主要大陆边缘与大陆大陆磁撞造山的发展过程,威尔逊旋回,随着海底扩张不断进行,被动大陆边缘处的洋壳发生断裂并向大陆下俯冲形成海沟,这种具有海沟的俯冲边缘称为主动大陆边缘,如今太平洋。这时的大洋开始衰退、萎缩,由于俯冲作用,在大陆边缘可形成高大山系,成为重要的剥蚀物源地区。随着俯冲作用的进行,大洋最后消亡,大陆与大陆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成为陆上剥蚀的主要场所。如有些地区碰撞尚未进行彻底,还可保留某些残留海盆,如今地中海。上述从大陆裂谷发展到大洋并进一步发展成为造山带的演化过程,反映了大洋形成与消亡的一般规律,被称为威尔逊旋回。,三、板块构造运动与盆地的沉降机制,板块构造理论强调岩石圈板块的巨大水平运动,盆地的沉降是地壳垂向运动的表现。正是板块的水平运动和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派生了地壳和岩石圈的垂向运动。板块的水平运动可直接导致地壳的垂向运动,如板块俯冲和碰撞过程中的垂向运动分量。更主要的是板块运动过程中使岩石圈或地壳的厚度、地温场和均衡条件等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地壳发生垂向运动。,板块构造运动与盆地的沉降机制,沉积盆地的沉降机制可归纳为7个方面:(1)伸展作用、剥蚀或岩浆侵位导致的地壳薄化作用;(2)下地壳和上地幔的冷却作用;(3)地壳和岩石圈的沉积和火山的负载作用;(4)地壳和岩石圈的构造负载作用;(5)岩石圈的板底垫托作用导致的下地壳负载作用;(6)下降岩石圈穿入软流圈的动力流;(7)高压相变导致的地壳密度增大。这些不同机制都是引起地壳或岩石圈均衡条件破坏的原因,地壳的均衡作用则是使不均衡的地壳或岩石圈达到均衡状态。所以,地壳表面沉降一般是由地壳的均衡作用引起的,同时形成了沉积盆地。,第二节沉积盆地类型,一、沉积盆地的分类原则(1)根据盆地的规模;(2)根据盆地的平面形态;(3)根据盆地的剖面形态;(4)根据沉积作用与盆地形成作用在时间上的配合关系;(5)根据盆地基底深浅和起伏;(6)根据盆地的下伏地壳结构;(7)根据槽台学说和地台活化说及其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8)根据板块构造及其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9)根据形成盆地的地球动力学环境;(10)根据盆地形成的地质时代或构造阶段;,沉积盆地的分类原则(11)根据盆地发育的持续时间与经历的旋回性;(12)根据盆地内的充填补偿情况;(13)根据盆地发育的主要沉积体系、沉积环境;(14)根据盆地内的构造岩石组合或建造;(15)根据盆地内的地热流值和地温梯度值等参数;(16)根据盆地含油气性和含矿性。现代流行的分类原则,一般是地球动力学环境与板块构造背景相结合,能反映盆地发育的本质特征。,一、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1早期的盆地分类:布罗德(1959)的盆地分类,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2Dickinson(1974,1976)的盆地分类,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3Bally(1975,1976,1980)的盆地分类,C型俯冲与B型及A型俯冲对比,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4Kingston(1983)的盆地分类,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5Miall(1984)的盆地分类,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6Klein(1987,1989)的盆地分类,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7Ingersoll(1988,1994)的盆地分类离散环境1大陆裂谷(riftvalley):陆壳内裂谷,常伴随双峰火山活动;2原洋裂谷(proto-oceanicrifttrough):初生洋盆,以新洋壳为底,侧向为年轻张裂大陆边缘;板内环境1大陆隆和陆阶(continentalriseandterrace):在陆洋交界板内环境的成熟张裂大陆边缘;2大陆堤(continentalembankwent):在张裂大陆边缘向海一侧建造的推进沉积物;3克拉通内盆地(intracratonicbasin):在轴部下面为古裂谷的宽阔克拉通盆地;,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7Ingersoll(1988,1994)的盆地分类板内环境4大陆地台(continentalplatform):被薄而广泛的沉积覆盖的稳定克拉通;5活动大洋盆地(activeoceanbasin):在离散板块边界形成的以洋壳为底的扩张盆地;6大洋岛屿、无震中脊和洋底高原(oceanicisland,aseimicridgeandplateau):形成于洋内而非岩浆弧;7休眠大洋盆地(dormantoceanbasin):以洋壳为底的盆地,既无扩张也无俯冲;,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7Ingersoll(1988,1994)的盆地分类聚敛环境1海沟(trench):由大洋岩石圈俯冲作用形成的深海槽;2海沟斜坡盆地(trench-slopebasin):在俯冲杂岩上发育的局部构造坳陷;3弧前盆地(forearcbasin):发育于弧沟间隙内的盆地;4弧内盆地(intraarcbasin):沿岩浆弧台地发育的盆地;5弧后盆地(backarcbasin):在洋内岩浆弧后发育的洋盆(包括活动弧和残留弧间的弧间盆地),和大陆边缘岩浆弧后的大陆盆地,无前陆褶皱冲断带;,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7Ingersoll(1988,1994)的盆地分类聚敛环境6弧后前陆盆地(retraarcforelandbasin):大陆边缘弧沟系大陆一侧发育的前陆盆地;7残留洋盆(remnantoceanbasin):在碰撞陆缘及弧沟系间形成的收缩洋盆,在缝合带中最终被俯冲和变形;8周缘前陆盆地(peripheralforelandbasin):碰撞时拖入俯冲带的被动陆缘上的前陆盆地;9背式盆地(piggybasin):形成和被拖带在移动的冲断层顶部的盆地;10前陆山间盆地(forelandintermontanebasin)或破裂前陆盆地(brokenforeland):在前陆环境的基底隆起中形成的盆地,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7Ingersoll(1988,1994)的盆地分类转换环境(及与走滑断层有关的盆地)1转换拉张盆地(transtensionalbasin):沿走滑断层系拉张而形成的盆地;2转换挤压盆地(transpressionalbasin):沿走滑断层系挤压而形成的盆地;3转换旋转盆地(transrotationalbasin):走滑断层系内地块绕垂直轴旋转而形成的盆地;,国外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7Ingersoll(1988,1994)的盆地分类混合环境1陆内扭动盆地(intracontinentalwrenchbasin):由远距离碰撞效应在陆内形成的各种旋转盆地;2拗拉槽(aulacogen):前期与大陆边缘呈高角度的衰退裂谷,后期聚敛活动时再活化,以致它们与造山带呈高角度相交;3碰撞裂谷(impactogen):与造山带呈高角度相交的裂谷,无前造山期的历史,与坳拉槽不同;4继承盆地(suceessorbasin):在局部造山或地裂活动停止后,于山间环境形成的盆地。,二、国内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一)朱夏的盆地分类(1965,1982,1983):以“两个世代、两种体制”的思想对古生代与中新生代盆地作为双重分类。将古生代盆地分为六种原型,将中新生代盆地分为七种原型。1古生代盆地原型(6种)(1)拗拉槽和台向斜(2)克拉通周边沉降盆地及其后期发育的前渊(3)塌陷盆地(4)克拉通凹陷(5)拉张地堑(6)由于地壳粘性流动而产生的大陆边缘盆地。,国内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一)朱夏的盆地分类(1965,1982,1983):2中新生代盆地原型(7种)(1)A型俯冲(2)基底拆离(3)大陆碰撞(4)导源于壳幔关系的差异沉降(5)拉张断陷(6)断层走向滑移及其引起的拉张与断陷(7)重力滑移的改造作用,国内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二)叶连俊、孙枢的盆地分类(1980):1先成盆地(1)水上先成盆地(2)水下先成盆地2同生盆地(1)同生褶皱盆地(2)同生断陷盆地A单断同生断陷盆地B双断同生断陷盆地3次生盆地(1)断层陷落盆地(2)向斜残余盆地(3)山间盆地,国内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3关士聪的盆地分类:,国内学者的沉积盆地分类4刘和甫的盆地分类(1986):认为从盆地形成的动力学系统看,主要有三种应力环境:(1)裂陷盆地,其最大主压应力轴是垂直的;(2)压陷(挠曲)盆地,其最大主压应力轴是水平的;(3)走滑盆地,其最大主压应力轴与最小主压应力轴都是垂直的。并将张、压、剪三元作为盆地地球动力学分类的三个单元,而将克拉通内盆地视为可能是叠置在早期古裂谷盆地之上的缓慢热沉降盆地,暂置于三元图解中部。,沉积盆地的分类现代流行的分类原则,一般是地球动力学环境与板块构造背景相结合,能反映盆地发育的本质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