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论答案.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815600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9.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教学论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课程教学论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课程教学论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以测量或测验为本质的评价方式是()。A、 第二代评价B、 第一代评价C、 第三代评价D、 第四代评价【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第一代评价盛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评价本质上是以测验或测量的方式,测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或某项特质。参见教材P314。2、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称为()。A、 效果评价B、 内在评价C、 量的评价D、 质的评价【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内在评价则是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参见教材P311。3、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称为()。A、 效果评价B、 内在评价C、 量的评价D、 质的评价【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答案正确】【答案解析】:效果评价即是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参见教材P311。4、只就课程计划所涉及的学生经验的类型、课程内容的性质、组织等,来对课程计划作出判断。至于其效果,则在评价关注的范围之外。这类评价是()。A、 效果评价B、 内在评价C、 量的评价D、 质的评价【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内在评价可以只就课程计划所涉及的学生经验的类型、课程内容的性质、组织等。来对课程计划作出判断。至于其效果,则在评价关注的范围之外。参见教材P312。5、人们概括出形成性评价的特征是(),它注重计划的各个组成部分,而且强调重复的过程。A、 重复性和灵活性B、 过程性和灵活性C、 过程性和灵活性和探索性D、 重复性和灵活性和探索性【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人们概括出形成性评价的特征是过程性、探索性和灵活性。参见教材P310。6、18971898年,美国学者()曾对3万多名小学生进行拼字测验,以检验拼字教学时间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评价界一般以此作为评价研究的开端。A、 斯克里文B、 泰勒C、 杜威D、 莱斯【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18971898年,美国学者莱斯曾对3万多名小学生进行拼字测验,以检验拼字教学时间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评价界一般以此作为评价研究的开端。参见教材P313。7、差别模式是由()于1969年提出的。A、 莱斯B、 泰勒C、 帕里斯D、 普罗沃斯【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差别模式是由普罗沃斯于1969年提出的。参见教材P326。8、“课程开发范式”的主要代表是()。A、 泰勒原理B、 概念重建主义C、 结构主义D、 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答案正确】【答案解析】:课程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的程序,以“泰勒原理”为代表。参见教材P332。9、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关系()。A、 二者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B、 二者是相对立的C、 课程理解包涵课程开发D、 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答案正确】【答案解析】: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参见教材P333。10、课程研究方法将会是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A、 整合B、 分离C、 逐渐转向质的研究D、 逐渐转向量的研究【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答案正确】【答案解析】:课程研究方法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参见教材P334。11、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是()。A、 学生B、 教师C、 课程D、 学校【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所谓“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核心,以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为主体进行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参见教材P341。12、下列不属于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是()。A、 学生B、 教师C、 校长D、 课程【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所谓“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核心,以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为主体进行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参见教材P341。13、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课程变革中的权利关系问题。A、 国家与学校B、 教师与学生C、 国家与个人D、 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与学校课程变革中的权利关系问题。参见教材P342。14、建构主义学习策略以()为中心。A、 教师B、 意义C、 会话D、 学习者【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建构主义学习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参见教材P352。15、课程论的研究内容是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统一,这意味着课程论的研究对象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因此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应当是()的。A、 一元化B、 二元化C、 多元化D、 量化【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课程论的研究内容是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统一,这意味着课程论的研究对象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因此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应当是多元化。参见教材P335。16、20世纪中叶以后人类教育进入“大众主义”时代。“大众主义”时代的教育谋求()兼得。A、 平等与高质量B、 共容与高质量C、 平等与民主D、 共容与民主【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答案正确】【答案解析】:20世纪中叶以后人类教育进入“大众主义”时代。“大众主义”时代的教育谋求平等与高质量兼得。参见教材P336。17、所谓“学习化社会”,说到底即是()融合统一了的社会。A、 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B、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C、 教育平等与教育民主化D、 平等与高质量【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答案正确】【答案解析】:所谓“学习化社会”,说到底即是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融合统一了的社会。参见教材P340。18、尽管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向教学领域中渗透,但教学设计者将越来越指向于发展()教学技术观,而不是()教学技术观。A、 学习者中心的、仪器中心的B、 仪器中心的、 学习者中心的C、 教师中心的、仪器中心的D、 仪器中心的、 教师和学生中心的【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尽管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向教学领域中渗透,但教学设计者将越来越指向于发展“学习者中心的”教学技术观,而不是“仪器中心的”教学技术观。参见教材P350。19、20世纪的大多时期,教学和教学设计研究主要是建立在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从一定程度上看,这种教学论是受()所支配。A、 解放理性B、 实用理性C、 科技理性D、 实践理性【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20世纪的大多时期,教学和教学设计研究主要是建立在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从一定程度上看,这种教学论是受“科技理性”所支配。参见教材P350。20、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其中最典型的三个是()。A、 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合作式教学B、 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C、 随机访问教学、合作教学、暗示教学D、 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其中最典型的三个即“情景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参见教材P353。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被翻译为“评价”的是()。A、 assessmentB、 evaluationC、 measurementD、 judgment【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答案正确】【答案解析】:“evaluation”,一般翻译为“评价”。参见教材P307。2、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将其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之依据的评价是()。A、 总结性评价B、 形成性评价C、 诊断性评价D、 内在评价【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参见教材P310。3、搜集资料对课程计划的成效作出整体判断,作为推广采用或不同课程计划之间比较的依据的评价是()。A、 总结性评价B、 形成性评价C、 诊断性评价D、 内在评价【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答案正确】【答案解析】:总结性评价则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资料,对课程计划的成效作出整体的判断,作为推广采用或不同课程计划之间比较的依据。参见教材P310。4、只就课程计划所涉及的学生经验的类型、课程内容的性质、组织等,来对课程计划作出判断。至于其效果,则在评价关注的范围之外。这类评价是()。A、 效果评价B、 内在评价C、 量的评价D、 质的评价【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内在评价可以只就课程计划所涉及的学生经验的类型、课程内容的性质、组织等。来对课程计划作出判断。至于其效果,则在评价关注的范围之外。参见教材P312。5、从评价与预定目标的关系来区分,可以将评价分为()。A、 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B、 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C、 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D、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答案正确】【答案解析】:以评价与预定目标的关系为准,把评价分为目标本位评价与目标游离评价。参见教材P309。6、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斯克里文于1967年提出的两种评价类型是()。A、 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B、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C、 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D、 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斯克里文于1967年提出的两种评价类型: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参见教材P309。7、人们概括出形成性评价的特征是(),它注重计划的各个组成部分,而且强调重复的过程。A、 重复性和灵活性B、 过程性和灵活性C、 过程性和灵活性和探索性D、 重复性和灵活性和探索性【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人们概括出形成性评价的特征是过程性、探索性和灵活性。参见教材P310。8、目标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A、 解放理性或工具理性B、 解放理性或实践理性C、 科技理性或实践理性D、 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目标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参见教材P322。9、“课程理解范式”的主要代表是()。A、 泰勒原理B、 概念重建主义C、 结构主义D、 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课程理解”倾向在70年代表现为课程研究的“概念重建主义范式”。参见教材P333。10、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关系()。A、 二者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B、 二者是相对立的C、 课程理解包涵课程开发D、 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答案正确】【答案解析】: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参见教材P333。11、课程研究方法将会是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A、 整合B、 分离C、 逐渐转向质的研究D、 逐渐转向量的研究【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答案正确】【答案解析】:课程研究方法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参见教材P334。12、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运动的第三种张力是()。A、 国际性与民族性B、 平等与高质量C、 多元主义教育与价值观D、 主体教育观【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困惑20世纪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又一基本问题是如何恰当处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主观教育观。参见教材P338。13、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是()。A、 学生B、 教师C、 课程D、 学校【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所谓“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核心,以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为主体进行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参见教材P341。14、课程论的研究内容是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统一,这意味着课程论的研究对象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因此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应当是()的。A、 一元化B、 二元化C、 多元化D、 量化【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课程论的研究内容是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统一,这意味着课程论的研究对象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因此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应当是多元化。参见教材P335。15、20世纪中叶以后人类教育进入“大众主义”时代。“大众主义”时代的教育谋求()兼得。A、 平等与高质量B、 共容与高质量C、 平等与民主D、 共容与民主【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答案正确】【答案解析】:20世纪中叶以后人类教育进入“大众主义”时代。“大众主义”时代的教育谋求平等与高质量兼得。参见教材P336。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80年代以后响亮地提出了()的口号,它谋求全体公民平等地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标志着教育民主化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A、 “全民教育”B、 “卓越教育”C、 “大众教育”D、 “义务教育”【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答案正确】【答案解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80年代以后响亮地提出了“全民教育”的口号,它谋求全体公民平等地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标志着教育民主化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参见教材P337。17、所谓“学习化社会”,说到底即是()融合统一了的社会。A、 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B、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C、 教育平等与教育民主化D、 平等与高质量【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答案正确】【答案解析】:所谓“学习化社会”,说到底即是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融合统一了的社会。参见教材P340。18、尽管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向教学领域中渗透,但教学设计者将越来越指向于发展()教学技术观,而不是()教学技术观。A、 学习者中心的、仪器中心的B、 仪器中心的、 学习者中心的C、 教师中心的、仪器中心的D、 仪器中心的、 教师和学生中心的【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尽管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向教学领域中渗透,但教学设计者将越来越指向于发展“学习者中心的”教学技术观,而不是“仪器中心的”教学技术观。参见教材P350。19、20世纪的大多时期,教学和教学设计研究主要是建立在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从一定程度上看,这种教学论是受()所支配。A、 解放理性B、 实用理性C、 科技理性D、 实践理性【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20世纪的大多时期,教学和教学设计研究主要是建立在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从一定程度上看,这种教学论是受“科技理性”所支配。参见教材P350。20、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其中最典型的三个是()。A、 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合作式教学B、 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C、 随机访问教学、合作教学、暗示教学D、 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A【答案解析】: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其中最典型的三个即“情景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参见教材P353。我们都喜欢把日子过成一首诗,温婉,雅致;也喜欢把生活雕琢成一朵花,灿烂,美丽。可是,前行的道路有时会曲折迂回,让心迷茫无措。生活的上空有时会飘来一场风雨,淋湿了原本热情洋溢的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到达想去的远方。可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有风雨兼程。也许生活会辜负你,但你不可以辜负生活。匆匆忙忙地奔赴中,不仅要能在阳光下灿烂,也要能在风雨中奔跑!真正的幸福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在前行中成就一个优秀的自己!生命没有输赢,只有值不值得。坚持做对的事情,就是值得。不辜负岁月,不辜负梦想,就是生活最美的样子。北大才女陈更曾说过:“即使能力有限,也要全力以赴,即使输了,也要比从前更强,我一直都在与自己比,我要把最美好的自己,留在这终于相逢的决赛赛场。” 她用坚韧和执着给自己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都无法预测未来的日子是阳光明媚,还是风雨如晦,但前行路上点点滴滴的收获和惊喜,都是此生的感动和珍藏。有些风景,如果不站在高处,你永远欣赏不到它的美丽;脚下有路,如果不启程,你永远无法揭晓远方的神秘。我们踮起脚尖,是想离太阳更近一点儿;我们努力奔跑,是想到达远方欣赏最美的风景。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没有伞的时候,学会为自己撑伞;没有靠山的时候,学会自己屹立成一座伟岸的山!远方有多远?多久能达到?勇敢往前冲的人,全世界都会向他微笑。相信,只要启程,哪怕会走许多弯路,也会有到达的那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