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上期末复习专题三.pdf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811132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语文八上期末复习专题三.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语文八上期末复习专题三.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语文八上期末复习专题三.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舜文中学八上语文期末复习 专题二 三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名句默写 古诗鉴赏 1 专题二 八上 文言文复习 9三峡 /郦道元 11 与朱元思书 /吴均 10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2 愚公移山 /列子 23 周亚夫军细柳 /司马迁 说 明 :加横线的句子为中考易考名句。 用荧光笔标注易写错的字。 第三单元 三峡 1.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 2.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3.故 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4.(则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 5.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 短文二篇 1.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 2.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 4.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与朱元思书 1.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 2.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 3.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 4.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 5.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 。 6.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 7.鸢飞戾 天者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 唐诗五首 1.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2.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3.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 4.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 5.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6.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 7.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 8.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9.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10.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 舜文中学八上语文期末复习 专题二 三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名句默写 古诗鉴赏 2 11.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 1.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 。 2.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 3.烈士暮年 ,壮心 不已 。 4.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 5.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6.八方各异气 ,千里殊风雨。 第六单元 二章 1.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2.得志 ,与民由之 ;不得志 ,独行其道。 3.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 乱其所 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 诗词五首 1.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 2.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 3.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4.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 5.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 6.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 7.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8.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 9.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 1.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 2.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3.无风水面琉璃滑 ,不觉船移。 4.金陵城上西楼 ,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5.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6.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理解性默写小结 9 三峡 /郦道元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2.三峡中与本文写水流湍急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其间千二百里,有 舜文中学八上语文期末复习 专题二 三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名句默写 古诗鉴赏 3 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澄澈的句子是: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 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是: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 无绝。 (两句分开描写,已用斜杠隔开) 5. 表明诗人志向与处世思想的句子是: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 10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高峰入 云 ,清流见底 。 答谢中书书中赞美江南山水美景的句子是 实是欲界之 仙都 。 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院中月光澄澈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豁达乐观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但少闲 人如 吾 两人者 耳 。 11与朱元思书 /吴均 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奇山异水 , 天下独绝 。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水皆缥碧 , 千丈见底 。 游鱼细石 , 直视无碍 。 写听觉感受的句子是 泉水激石 , 泠泠作响 ; 好鸟相鸣 , 嘤嘤成韵 。 蝉则千转不穷 , 猿则百叫无绝 ;写视觉感受 的句子是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写山 “ 奇 ” 的句子是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 文中 “ 急湍甚箭 , 猛浪若奔 ” 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有时朝发白帝 , 暮到江陵 , 其间千二百里 , 虽乘奔御风 , 不以疾也 。 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鸢飞戾天者 , 望峰息心 ; 经纶世务者 , 窥谷忘反 。 12 诗五首 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树树皆秋色 , 山山唯落晖 。诗中于恬静的景色中流露出孤独抑郁 心情的句子是 相顾无相识 , 长歌怀采薇 。 黄鹤楼一诗中描写了自己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句子是 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诗中情景 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 征蓬出汉塞 , 归雁入胡天 。诗中描绘奇特壮美 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 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 意境的诗句是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 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 钱塘湖春行中写莺燕报春的诗句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家新燕啄春泥 。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句子是 乱 花渐欲迷人眼 , 浅草才能没马蹄 。 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舜文中学八上语文期末复习 专题二 三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名句默写 古诗鉴赏 4 1. 大丈夫的做法: 居天下之广居 , 立天下之正位 , 行天下之大道 。 2.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 得志与民由之 , 不得志独行其道 。 3. 大丈夫的操守: 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 。 4. 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 “ 一怒而诸侯惧 , 安居而天下熄 ” 。 5. 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 “ 以顺为正者 , 妾妇之道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强调,人要承担重大的使命,就要能经受一系列的磨难,其中经受痛苦与劳 累的句子是“ 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 ”。 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强调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下造就的,只有通过艰苦的磨练,才能“ 所以动心 忍性 , 曾益其所不能 ”。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以“ 人恒过,然后能改。 ”两句强调人们都会犯错误 ,但要及时反思 ,及时改 正 ,久而久之就能找到正确的方法。 4.孟子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先强调人要经历各种困苦磨练,后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一旦“ 入则无法家 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家就必定灭亡的论断。 22愚公移山 /列子 1.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惩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也 。 2. 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指通豫南 , 达于汉阴 。 3. 愚公移山的人员是: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4. 愚公移山的工具是: 叩石垦壤 , 箕畚运 5. 愚公移山的结果是: 冀之南 , 汉之阴 , 无垄断 6. 表示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全家拥护的句子是: 杂然相许 。 7. 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 寒暑易节 , 始一反焉 。 8. 愚 公认为两座大山可以搬走的理由是: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而山不加增 。 9. 愚公对智叟是先斥后驳,“斥”的一句是: 汝心之固 , 固不可彻 , 曾不若孀妻弱子 。 10. 标志愚公和智叟辩论取胜的一句是: 河曲智叟亡以应 23、诗词五首 陶渊明在饮酒中表现自己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采菊东篱 下 , 悠然见 南 山 。 杜甫春望一诗,通过 “ 白 头搔 更 短 , 浑 欲不 胜簪 ” 这一动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 界,使其思亲、忧国的形象跃然纸上。 雁门太守行中的 “ 报君黄金台 上意 , 提携玉龙 为 君 死 ” 两句,表现了将 士们以死报国的坚定决心。 杜牧赤壁一诗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对战争的结局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东 风不与周 郎便 , 铜雀 春深 锁 二 乔 。 李清照的渔家傲中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并为全篇的奇情壮采 奠定基调的句子是 天 接云涛 连晓雾 , 星河 欲转千 帆舞 。 舜文中学八上语文期末复习 专题二 三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名句默写 古诗鉴赏 5 专题 三 古诗 鉴赏 原题重现 (三 )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12 13 题。(共 6 分,每小题 3 分) 少年行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 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释】 河湟:黄河和湟水合流地带,这里 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地域。 12诗歌前两句塑造了一个英武勇敢的少年形象,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具体描述。( 3 分) 示例:少年背着如彩霞般明亮的弓箭,腰间宝剑磨得像霜雪一样闪亮,迎着瑟瑟秋风,跨上战马, 出咸阳城奔赴战场。 评分意见:本题 3 分。两句描绘各 1 分,完整具体 1 分。 13诗歌最后一句中的“不拟”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 分) 示例;不拟,不打算的意思,不收复河湟失地,不会回头眺望故乡,表现了戍边少年收复失地的决 心。 评分意见:本题 3 分。解释词语 1 分,理解句意 1 分,表达情感 1 分 。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2 13 题。(共 6 分,每小题 3 分) 润州听暮角 李 涉 江城 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 海门 斜去两三行。 【注释】 文宗时,诗人家居洛阳,曾被流放,此诗作于迁谪途中。江城:润州。 海门:大江入海口,形容很远很远的地方 12诗人选取了 、 等典型的意象,营造了一种 意境。 ( 3 分) 答案 :典型的意象:号角、江水、沙漠、鸿雁等。( 2 分)营造了一种荒 凉与寂寞的意境。(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意象和意境,仔细读诗,选取里面的关键词进行概括。 13本诗是李涉很有名的抒情之作,请结合三四句简单分析其借景抒情的写法。( 3 分) 答案: 三四句借写鸿雁受惊吓腾空远飞,表达自己远离家乡思乡却不得归的惆怅,进一步寄托更强 烈的思归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题中已给提示,只需找出借什么景抒发什么感情即可。 舜文中学八上语文期末复习 专题二 三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名句默写 古诗鉴赏 6 常见题型与答案建模 考点梳理 设问示例 解题技巧 概括诗歌 内容 (析意象) 填空,考查诗意理解 ( 1)从语言入手,抓关键词(动词、 形容词、议论抒情句),把握思想感 情; ( 2)从景物、意象入手,理解诗歌 内容大意。 参照题干示例, 找到对应诗句, 提取关键词语。 概括诗歌主 旨 (悟诗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 情感? 初中阶段我们所学过的古诗,按主题可以归为九类: ( 储 备 知识定调调 ) 1 、送别情怀 2 、思乡怀人 3 、表明心志 4 、建功报国 5 、 忧国忧民 6 、感怀身世 7 、恬静悠闲 8 、生活杂感蕴含哲 理 9 、咏物言志 (四条路径很重要!) ( 1)看标题;( 2) 抓住抒情关键句或词 ; ( 3) 捕捉诗中描绘的抒情形象 (意象) ( 4) 联背景 (课内所学与注释提示) 描绘画面 ( 绘诗境 ) 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某一 个句子所展现的画面。 找全景物,细致捕捉语境特征, 添加想象修饰语,保障通顺流 畅。 直译原文定句式, 添加定、状绘形、声, 微调词、序保流畅。 词语赏析 (炼字) 品味某一个富有表现力 的字词。 释词语译句子点明词语的手法及作用诗句所抒发 的情感(或者主旨) 赏名句 (炼句) 某一个句子是千古名 句,试作赏析。 译句子 指出 句子使用的手法名称并分析 指出诗句抒发怎样的情感(或者主旨) 技巧赏析 (析技巧) 请分析本诗运用怎样的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 修辞手法)? 1.指出手法名称; 2.联系原句指出手法的运用; 3.表达效果(用该手法写出的景物特点 + 情感)。 课内知识链接 八上 古诗情感 归类 与写作手法一览表 舜文中学八上语文期末复习 专题二 三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名句默写 古诗鉴赏 7 诗题作者 主题情感 归类 例句 写作手法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1、野望 作者: 感怀身世 1、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2、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1、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 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 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 山遍野,树叶枯 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 独、落寞的情怀。 2、 黄鹤楼 作者: 思乡怀人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 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 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 思之情。 3、 使至 塞 上 作者: 建功报国 1、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2、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1、山高路远,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 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表达了 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的抑郁、愤慨。 2、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直” 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 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 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 色,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4、 渡荆门送别 作者: 送别情怀 山随平野尽,江入 大荒流 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 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 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 图。 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 野的位置逐渐变换、 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 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 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 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5、 钱塘湖春行 作者: 生活杂感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写莺燕,从动物的动态的角度写出了初春给人带来的 生机勃勃的感觉。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 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 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 写燕子那忙 碌而兴奋的神情。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 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使人 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6、 庭中有奇树 作者: 思乡怀人 馨香盈怀袖,路远 莫致之。 此物何足 贵,但感别经时。 一个“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浓,如此香郁的花朵 本应愉悦地欣赏的,但此时心上人却在远方,使一切愉 悦之情又淡然、惨然,更衬托出悲凉孤寂之情。“此物 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主 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 图。 7、 龟虽寿 作者: 表明心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 里; 烈士 暮年,壮 心不已。 这句诗用比喻修辞写出曹操虽然到了晚年,但有志干一 番事业,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的豪情壮志。 8、 赠从弟(其 二) 作者: 咏物言志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又是多么劲挺! 这里反复运用了 “一何”这个词语,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 生动地表现出松柏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 巅的形象,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 美。 舜文中学八上语文期末复习 专题二 三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名句默写 古诗鉴赏 8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 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气节,诗作融 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 手法象征 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9、 梁甫行 作者: 忧国忧民 柴门何萧条,狐兔 翔我宇。 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象从天 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 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 们的恐惧与凄楚。 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 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 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10、饮酒(其五) 作者: 恬静悠闲 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 “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 在采菊 之时无意间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 融为一体了。用景物描写衬托诗人远离世俗后闲适、自 得、恬淡(或悠然恬静)的心情。“悠然”二字很妙, 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11、 春望 作者: 忧国忧民 1、感时花溅泪, 恨 别鸟惊心 2、烽火连三月, 家 书抵万金。 1、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 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 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 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 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2、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运用夸张,表达 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12、雁门太守行 作者: 建功报国 1、黑云压城城欲 摧,甲光向日金鳞 开。 2、报君黄金台上 意,提携玉龙为君 死 1、首联写景又写事,“黑”、“金”等凝重的色彩,渲染 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这两句运用夸张的修 辞手法(第一句可引申为情况危急。)后句写守城将士 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严阵以待。 2、这句引用黄金台的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期燕昭王 在易水东南修筑的高台,用以招揽天下之士。),以抒写 官军全体将士的心愿的方式, 赞扬了危城将士奋死抗 敌,尽忠报国的精神,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 13、 赤壁 作者: 咏史抒怀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 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14、 渔家傲 作者: 感怀身世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 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 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 (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 有着对现实无能 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15、 浣溪沙(一 曲新词酒一杯) 作者: 生活杂感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从“意象”角度赏析,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 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 时光已逝,物是人非之感。两句话对仗工整 ,音韵和谐; 画面生动 ,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 ,抒发了对青 春易逝的感慨 ,情感浓郁 ,寓意深刻 ,发人深省 , 16、 采桑子(轻 舟短棹西湖好) 作者: 生活杂感 无风水面琉璃滑, 不觉船移,微动涟 漪,惊起沙禽掠岸 飞。 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一、二句风平浪 静,把水 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 “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 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 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 (2 分 )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比喻,把风平浪静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水面的晶 莹澄澈。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惊动沙滩上的水鸟, 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更衬托出西湖的幽静。 (答“动静 结合”“衬托”“反衬”亦可 ) 舜文中学八上语文期末复习 专题二 三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名句默写 古诗鉴赏 9 17、 相 见欢(金 陵 城 上西楼) 作者: 忧国忧民 1、万里夕阳垂地大 江流 2、中原乱,簪缨散, 几时 收 1、寓情于景,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 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词人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 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 地走向没落、衰亡。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沉重。 2、借代;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 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中原乱,簪缨散,几时 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 痛之情;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 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18、 如梦令(常 记溪亭日暮) 作者: 生活杂感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是写人的 活动,“惊起一滩鸥鹭”是写 人的活动带来的动物的反应。结合上文可以想像出,河 面上,一女子划着船,略带着醉意而归,却不知道回家 的路了,直到到了荷塘深处才发觉。尽管周围景色迷人, 还是急着找到正确的路径。她快速地划动着小船,惊动 了已经栖息的水鸟。此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 起,构成了一幅情趣横生的画面。 提示: 初中阶段我们所学过的古诗,按主题可以归为九类: 1、送别情怀 2、思乡怀人 3、表明心志 4、建功报国 5、忧国忧民 6、感怀身世 7、恬静悠闲 8、生活杂感蕴含哲理 9、咏物言志 重要 考点解 说 考点 一 悟诗情 (析意 象) 古人云:“诗言志。” “志 ”是指思想、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 理解诗歌内容,体察作者情感,这是 读懂古诗 的 第一步 要 了解古诗写了什么。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目可能会交代时间、地点事件,可能交代描写对象,可能含有作者的感情基调,对理解诗 歌内容有很大帮助。 抒情诗,往往借助于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作者情感。 写景往往是根据抒情需要有所选择的。 这种含 “情”含“意”的景物,即诗中的“情中景”,就叫“意象”。 方法指导 如何 鉴赏诗歌意象 1 分析景物特点; 2 体会景物所营造的氛围; 3 把 握作者借景抒情所抒发的情感。 考点二 绘诗境 方法指导 如何描绘“诗境” “诗境”即诗歌的意境,是“景物”与“情感”的有机组合。描绘画面是诗词鉴赏的常考题型。完成此类题目, 首先要领悟诗情。一般方法如下: 圈画 景物 ,描绘时做到景物 无遗漏(部分重要课下注释要牢记); 体会景物氛围,在 头脑中展开画面,用文字再现画面; 描绘景物时要善于修饰 ,做到 绘形绘色绘声 , 尽量用比喻、拟人等修辞 , 生动、 流畅。 题号 考点 描绘画面 舜文中学八上语文期末复习 专题二 三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名句默写 古诗鉴赏 10 15、请发挥想像,用 自己的话描绘“杨 花”“漫天作雪飞” 的情景。( 3 分) 参考答案 柳絮 朵朵,像白 雪 一样。又轻又白,漫天 飞 舞,随风飘荡。 赋分 1 分 1 分 1 分 答题思路 景物全 抓住景物在句中的 特征 前后连贯 考点三 炼字 “炼字”考察的一般是诗中 最能表现作者情感和最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 。 这样的字往往最“精炼传神”,一 般是 动词 、 形容词 、 数词 、 虚词 。 炼字的思路是“由字到句再到情” : 答案建模如下: 1. 解释 字义; 2.从修辞 表现景物 或人物 特点、表现诗人情感 三个 角度 分析表达效果。 题号 考点 炼字 14、请说出“百般红 紫斗芳菲”中的“斗” 的修辞手法,并简析 其妙处。 ( 3 分 ) 参考答案 运用了 拟人 的修辞 手法, 将 百般红紫的花朵 人格化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晚春时节花草树 木竞相开放、争妍斗 艳的美丽景象) 。 表达了诗人的 喜爱 之情。 赋分 1 分 1 分 1 分 答题思路 指出修辞特点,结合 句子分析是如何运 用的 思考运用这种修辞 写谁,写出了什么特 点 抒发或流露出作者 怎样的感情。 考点四 赏名句 (炼句) 古诗中 有些名句因其隽永而脍炙人口,这类句子也常常作为考察的要点。 方法指导 如何 赏析名句 1.理解句子含义; 2.分析表现手法; 3.把握诗人的情感。 考点五 析技巧(技 巧赏析) 【中考典型试题再现】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唐 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注释】四明山:在浙江省宁波市西南,为天台山支脉。 【问题 】 结合诗歌内容,对三、四句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3 分) 【解析】 反衬(以声衬静) , 第三句中的“无人境”是“幽静、宁静”之意,在这清幽、宁静的夜半时分,一 声“玉箫”打破了夜的宁静,更进一步突出四明山的幽静。(用“相呼”、“箫声”来反衬四明山的幽静),表 达作者平静泊的心态、寄情山水的 雅趣。 舜文中学八上语文期末复习 专题二 三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名句默写 古诗鉴赏 11 赏析诗歌运用的技巧 解答技巧赏析题时,一定要审清题目。如果是“艺术手法”,一般要从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修辞 手法 与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中是经常提及的两个名词术语:它们之间区别很大。 修辞 手法 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 人入胜。 常见的 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 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包括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个方面。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 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这其中 描写、抒情 是重点。 描写方式有肖像描写(相貌描写和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的不同;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寓情于事、托物言志等。 2、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中经常用到的一般有比喻、拟人、 夸张 、对比、衬托、 引用、借代、对偶 等。 3、诗歌表现手法 赋、比、兴、渲染、烘托、 衬 托 (正衬 反衬)、虚实结合(以虚衬实 以 实衬虚)、动静结合(以动衬 静 以静衬动 以声衬静 以静衬声)、正侧、欲抑(欲抑先扬 &先抑后扬)、点面(以点代面 点面结合)、象征、 联想、想像、引用(用典 化用)、白描、留白、一语双关等。 赋 :铺陈叙事。 比 :借一物而喻它物。 兴 :起兴,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物。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中心事物的描写方式。 烘托 :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 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也可以是 物 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 物烘托人,如 泊秦淮 中 “烟笼寒水月笼沙” 。 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 洛城。 ” “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用典 :即引用典故。就是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 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 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 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 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象征 : 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 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 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 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 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 !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 郁了。如果 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 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 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舜文中学八上语文期末复习 专题二 三 课内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名句默写 古诗鉴赏 12 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