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810773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东师大版知识精讲 目录: (一)波 1 (二)运动和力 4 (三)浮力及其综合问题 9 (四)简单机械、机械功和机械能 9 (五)电 11 (六)电和磁、生活用电 13 (七)能量转化及守恒定律 14 (八)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16 (九)常见的物质水、空气、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等 19 (十)酸碱盐定义、性质、用途 26 (一)波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2 1. 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 2. 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 知识总结: (一)波的简单知识 1. 波是一种物质。 2. 波的传播就是能量的传播。 3. 声音、光、电磁波等从本质上讲都是波。 4. 波的传播都有一定的速度。 5. 波的传播有的需要媒介(如声音),有的不需要媒介(如光、电磁波)。 (二)光 1. 光的反射 常见的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图1甲)和漫反射(图1乙)。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图2)。 2. 平面镜成像 (1)原理:光的反射。 (2)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它们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 的距离相等(图3)。 3. 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 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某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 角大于入射角(如图4)。 3 4.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原理:光的折射 (2)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如图5)。 当u2f,fv2f,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应用如照相机、人眼睛。 当fu2f,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应用如投影机。 当uf,成放大、正立的虚像,像与物同一侧;应用如放大镜。 5. 人的眼睛 (1)晶状体、房水、玻璃体和角膜共同组成眼球的折光系统。 (2)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图6)。 (3)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前,叫做近视;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后,叫做远视。 (4)矫正近视应该选用凹透镜,矫正远视应该选用凸透镜。 (三)声音 1. 声音的基本知识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能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依赖媒介(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液体和固体物质)。 (3)声音的传播速度叫做声速;空气中声速较小,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2. 乐音的特点 (1)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 (2)响度指声音的响亮程度,跟声源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有关。 (3)不同物体可以发出同样音调、响度的声音,但音色往往不同。 3. 声波范围的划分 (1)人的听觉范围:2020000赫兹。 (2)次声波:低于20赫兹。 (3)超声波:高于20000赫兹。 4. 噪声 (1)噪声危害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是一种污染。 (2)噪声的防治可以从噪声源、声音的传播途径等方面采取措施。 (四)阳光的组成 1. 色散现象 4 (1)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在三棱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出现一条彩色光带,各色光按红、橙、黄、绿、 蓝、靛、紫的顺序依次排列,该现象称为色散现象(图7)。 (2)色散现象是因为不同色光经过棱镜发生偏折的程度不同。紫光偏折程度最大,红光偏折程度最 小。 2. 太阳光谱 (1)太阳光谱包括可见光谱和不可见光谱(图8)。 (2)在可见光谱中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射线叫做红外线,在紫光外侧的不可见射线叫做紫外线。 (3)阳光主要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组成。 (4)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 红外线有致热作用。 紫外线有消毒灭菌、萤光效应等。 (二)运动和力 教学目标: 5 6 重点和难点: 1. 二力平衡 2. 牛顿第一定律 3. 压强的计算 知识总结: (一)机械运动 1. 机械运动和参照物 (1)机械运动是指物体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的一种运动,它是自然界最简单的运动形式。 (2)参照物是研究某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3)由于参照物选择的不同,在机械运动中,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2. 速度 (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2)运动物体速度的大小等于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3)速度的计算公式: (4)速度的单位:米/秒、千米/小时。 3. 匀速直线运动 (1)物体运动的快慢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机械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一路程或任一时间内的速度都相等。 (3)平均速度的计算: (二)力 1. 力的基本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能使物体形变和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力的图示法:用一段带箭头的线段精确表示一个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作图法。 (6)力的示意图法:不需精确表示力的大小,只需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作图法。 7 (7)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2. 二力平衡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 上,则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如图所示。 3. 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惯性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速度 的大小、是否受力等因素均无关。 (三)压力和压强 1. 压力 (1)压力由物体间相互挤压而产生,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如图所示) 2. 压强 (1)压强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 (2)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3)压强的公式: (4)压强的单位:帕斯卡(Pa)。 (5)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3. 液体的压强 (1)产生的原因: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 (2)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测量用压强计(如图所示)。 8 (4)连通器 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总是在同一水平面上。 常见的连通器有茶壶、过路涵洞、船闸等。 4. 人体的血压 (1)人体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侧壁的压强。 (2)正常的收缩压90140mmHg;正常的舒张压6090mmHg。 (3)收缩压低于90mmHg成为低血压;舒张压高于90mmHg叫做高血压。 5. 大气压强 (1)大气压强是地球周围的大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 (2)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3)用托里拆利实验可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如图所示)。 (4)大气压随海拔的增大而减小;一般说来冬天的气压比夏天高,晴天的气压比阴天高。 (5)1标准大气压=760mmHg=1.013105Pa。 (6)虹吸现象:由于大气压的作用,液体从液面较高的容器通过曲管越过高处而流入液面较低容器 的现象。它发生的条件是曲管里须充满液体。虹吸管我国俗称“过山龙”,用于引水灌溉。 (7)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时,压强增大,体积增大时,压强减小。 6. 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 (2)当流体稳定流动时,在流速越大的地方流体的压强越小,在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如图所 示)。 9 (三)浮力及其综合问题 教学目标: 1. 了解浮力 2. 理解阿基米德定律 3. 掌握浮力计算的四种方法(定义法、公式法、平衡法、示数差法) 4. 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浮力计算 难点:阿基米德定律的理解 知识总结: 1. 浮力产生的原因: 物体浸没或部分浸没在流体(液体或气体)中,因为上下表面所受到的压力不等,下表面受到的向上 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产生一个竖直向上的压力差,这就是浮力。 2. 阿基米德定律: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物体浸没或部分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 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用数学式表达为:FgV,为液体或气体密度,V为物体排开 的液体或气体的体积,g9.8N/kg。 3. 浮力计算方法: 定义法: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F上下表面压力差。 公式法:应用阿基米德定律的公式。值得注意的是式中的 V 是物体被液体包围的体积或浸没的体 积,而不是液体体积也不是物体体积。 平衡法:只要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根据运动和力的关系,若只受重力或浮力 作用,那么必有浮力等于重力。如物体在液体表面漂浮、在液体中悬浮或在液体中匀速直线运动等。 示数差法:一个物体在空中挂在弹簧秤下,弹簧秤示数为 F1,若将该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弹簧秤 的示数为F2,则物体在液体中浸没时受的浮力为F1F2。 4.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时,若 浮力大于重力:物体将上浮至漂浮,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 浮力小于重力:物体将下沉。 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将悬浮于任何深度处或在液体中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中液体或气体中的浮沉由浮力和重力共同决定,只要改变它们的相对大小即可实现浮沉。如:潜 水艇在海中活动时,浮力不变,是通过改变自重即注水或排水来实现浮沉的;气球、飞艇里充入密度 小于空气密度的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从而使球内气体的重力小于同体积空气的重力即它在空气中受 到的浮力,因此它就可以升空。 5. 浮力问题涉及到密度、压强、受力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容易出现综合试题。 (四)简单机械、机械功和机械能 教学目标: 1. 知道杠杆的支点和力臂。理解杠杆平衡条件。了解杠杆的应用,了解人体杠杆。 2.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和作用。了解滑轮组。知道滑轮组拉力的计算。 3. 理解功的原理,并会用功的原理推出斜面公式。了解总功、有用功、额外功。了解机械效率。 4.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单位。 5. 理解功率的概念。知道功率的单位。了解一些机器和生物体的功率。 6. 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涵义。了解机械能,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知识总结: 1. 杠杆的概念:杠杆是一根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固定点”、“硬”是其两个要素。杠杆并不要求 是直的。 10 2. 杠杆平衡条件:平衡是指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 臂。当杠杆满足这个条件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实验表明:杠杆的平衡不同于一般物体(质点)的平衡,杠杆的平衡由力和力臂共同决定。 3. 杠杆的分类: 4. 滑轮:滑轮可看作旋转的杠杆。当滑轮静止或匀速转动时,也满足杠杆平衡条件。 5. 功:物理学上的做功包括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在作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 离,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功的计算公式:WFS,功是一个物理量,它的单位是:焦,1焦1牛米 6. 功率: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功率。 公式:PWt,功率也是一个物理量,它的单位是:瓦特,1瓦特1焦秒 根据公式PWtGht,可知要测定人上楼时的功率,需要测量的量有:人的体重G、楼高h, 上楼时间t。 根据功率的导出式:PFv可知功率一定时,要增大F,必须减小v,即汽车上坡时要换低速档。 7. 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时,动力对机械做的功,一定等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 械都不省功。 这一规律是大自然对人类智慧的制约。人凭智慧可以发明各种各样的机械,可以得到省力的好处, 也可以得到省距离的好处或是改变力的方向,但不可同时既省力也省距离,即永远不会发明能省功的 机械。 8. 机械效率:不同机械在使用时,其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不同,我们把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叫它的机械 效率。 有用功由主观目的而定,总功则是动力对机械做的功。总功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被利用的有用 功,一部分是被机械消耗的额外功。因为机械的摩擦和机械自重不可避免,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9. 机械能:能是物体做功的本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就具有能,但并不一定做了功。 动能是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决定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势能是由于物体被举高或发生弹 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重力势能的大小由物重和高度决定。弹性势能的大小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大小 等因素有关。 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称。在数值上机械能等于动能和势能的和。 能量也是一个物理量,它的单位和功相同,都是焦。 11 10.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一个物体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动能和势能 的大小都会改变,但总机械能不变。实际上动能和势能在转化过程中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成其它形式 的能,虽然总的能量仍然守恒,但机械能减少了。 (五):电 教学目标: 1. 知道物质的电结构并用来解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等电现象。 2. 知道电路的组成及其三种状态。知道电路图。理解串联电路的特点。理解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理解 并联电路的特点。了解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熟悉串并联电路的规律。 3.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了解金属、酸碱盐水溶液的导电过程。了解半导体。 4. 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电量。知道电流及其单位。掌握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5. 了解电压。知道电压单位。掌握电压表的使用规则。 6. 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了解滑动变阻器及其使用。了解电 阻箱。 7. 掌握欧姆定律。 8. 理解电功的概念。掌握电功公式。 9. 理解电功率的概念。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了解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了解电能表。 知识总结: 1. 物质的电结构:物质是由带电微粒组成的。一般物质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组成 的。原子核又是由不带电的中子和带正电的质子组成的。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就是其内质子所带的正 电荷数。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通常情况下,物质内部的电子数等于 质子数,所以整个物体内的正电荷数等于负电荷数,对外不显电性。 质子是存在于坚固的原子核内,一般的物理化学过程不会转移,而原子核外的电子会因某种物理或 化学的原因而转移,造成电子得失,得电子者因电子“过剩”而带负电,失电子者因电子“不足”而 带正电。摩擦起电就是因为摩擦使电子转移使物体带电的。 2. 电路:不管多么复杂或多么简单的电路,都必有四个部分:电源输出电能;导线输送电能; 开关控制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 电路有三种状态:通路电路处处连通,电路中有电流;断路有一处断开的电路,电路中没 有电流;短路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只经导线在电源正负极间构成回路。短路电流很大要损坏电源或 导线,是绝不允许的。某用电器两端用导线连接,没有电流通过这个用电器,但电流仍流过另外的用 电器,称为局部短路,这是允许的。 3. 电路的三个基本物理量: 电流强度:电流是一个物理现象,描述电流强弱的物理量是电流强度。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规定正电荷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 科学上把单位时间里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量叫电流强度。 公式是:I=Q/t,电流强度的单位是:安培。1安培=1库仑/秒。 电流表是测电流大小的工具,使用时一要通过估计或用试触法选合适的量程;二要让电流从“” 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三要将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电压:电压使电荷发生移动形成电流,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用电压表测 电压,使用时要将电压表并联在待测电路的两端。 电阻:电阻反映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的大小与材料、长度、粗细、温度有关,电阻的单位 是:欧姆()。从物理意义上讲,电阻与是否通电没有关系,即与导体的电压、电流无关。电阻与 温度有关,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当温度减小到某一温度时(转变 温度),有些金属的电阻突然消失,这种现象叫超导现象。处于超导状态的导体叫超导体。半导体的 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温度变化不大时(如季节变化)可以忽略。但在温度变化较大时(如白 炽灯点亮前后)要考虑。 欧姆定律: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得到,导体中的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12 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公式I=U/R,使用时要注意公式中的三个量要对应于同一段电路或同一个用电 器的同一时刻。 4. 电功和电功率: 如何灵活运用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电功率的普遍公式有 ,导出公式有 ,在初中阶段,我们常见的灯泡、电阻电路都属于纯电阻电路,因此这四个公式都 可以灵活运用,在运用过程中,常遵循以下原则: 对串联电路,多用公式P=I2R,因为串联电路中电流是一定的,只需比较R的大小,就可以确定P 的大小; 对并联电路,多用公式 ,因为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P与R成反比; 对于非纯电阻电路,初中常提到的多是电动机电路,只能运用公式 ,不能用 ; 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灵活选择公式,如:已知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用公式 很 13 容易算出电阻;这时没必要先算电流,再利用 计算电阻。 5. 串并联电路规律总结:两个电阻R1和R2串联和并联的基本特点(如下表): (六)电和磁、生活用电 教学目标: 1. 熟悉磁场的基本概念。了解地磁场。 2. 熟悉直线电流和通电螺线管(曲线电流)的磁场。会用安培定则。 3. 了解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了解电磁铁和继电器的应用。 4. 了解安培力及左手定则,了解电动机的原理和构造。 5. 了解电磁感应现象,了解发电机的原理和构造。 6. 熟悉家庭电路的连接,了解家用电器的电压、功率及使用方法。了解输电网络。 7. 掌握安全用电原则。了解在触电事故中的自救。 知识要点: 1. 磁场的基本概念:磁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它存在于磁体周围。磁场有方向,规定:小磁针北极在 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为该处的磁场方向。人们用一种不存在的闭合有向曲线表示磁场,这种画在纸面上 的假想曲线叫磁感线。 2. 奥斯特实验:1820 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即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磁 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可用安培定则判定它们之间的关系。 3. 电磁铁:在螺线管中插入铁芯可制成电磁铁,电磁铁的磁性有无和大小通过电流的有无和大小来控 制。 4. 安培力: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这种作用力叫安培力。电流方向、磁场方向和导体受 的安培力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左手定则判定。 5. 电动机:利用安培力做功的原理制成,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6. 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感 应电流的方向、磁场方向、导体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可用右手定则来确定。 7. 三大定则: 安培定则:使用右手判定直线或曲线电流磁场方向。 左手定则:使用左手判定安培力的方向。使用条件: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先有电后动) 右手定则:使用右手判定感应电流方向。使用条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先动后有电) 8. 家庭电路的连接: 户外线先进电能表,再进闸刀开关,闸刀开关静触头一定要装在上方。 保险丝要串联在电路中,选择保险丝应使它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电路正常工作电流,保险丝用 电阻率大、熔点低的合金材料制成,绝对不能用铜丝替代。 各用电器及插座均并联,电灯电路火线先进开关,再进灯座。螺旋灯头的螺旋套应接零线。 9. 安全用电: 触电事故是人体直接或间接与火线相碰造成的。辨别零线火线用测电笔。火线能使氖管发光,使用 测电笔时手要接触笔尾金属体。火线零线之间的电压是220伏。 14 安全电压:指不高于36伏的电压,在潮湿环境应在24伏甚至12伏以下。 安全用电原则: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不接触低压带电体。家用电器金属外壳要接地。 (七)能量转化及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 1. 了解几种形式的能量:内能、电能、核能、化学能、太阳能及其转化。 2. 掌握内能、电能、核能、化学能的概念。 3. 掌握能量转化及守恒定律。 4. 掌握焦耳定律,了解电热器的构造和使用。 5. 学会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思想分析自然过程。 6. 学会与能量有关的简单计算。 7. 了解能源与社会。 知识要点: 1. 一种运动形式对应一种能量形式: 2. 几种常见的能量: 内能: 热运动: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 内能:物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物体内所有分子 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之和统称为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也是焦。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也是人类利用内能的两种方法。 热量:在热传递中,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的多少叫热量。热量只有在热传递中才有意义。在没有做 功时,热量其实就是物体改变的内能,它的单位也是焦。 比热:为了表示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等这一 热学性质,引入比热这一物理量。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 这种物质的比热。单位是:焦/(千克) 热量的计算: 吸热公式: 15 放热公式: 热平衡方程: 当热传递过程中无热量损失时,有 燃料的热值: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热值反映该燃料的优劣,热值由燃料本身决定。 内能的利用:人类的发展史包含对内能利用的历史。主要是用来获取热量(热传递,如各种炉灶) 和获取机械能(做功,如各种热机)。热机的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组成。 压缩冲程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做功冲程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炉灶和热机都有个效率问题和环境污染问 题。造成污染的主要是废气、粉尘、噪音。 核能: 原子核在转变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叫核能。核能从原子核内部释放,比化学能大得多,核能释放的 途径是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 地球上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两个方面:太阳能和地球本身的核能。 太阳是通过内部热核聚变反应,不断地向周围空间辐射光和热。 地球对太阳能的吸收:一是升高温度,以内能的形式吸收。二是通过化学作用或植物的光合作用, 将太阳能转化为物体体内的化学能或生物质能储存起来。 电能: 电能是电流运动所具有的能。 电能是众多形式能量中最容易获得也最容易转化为其它形式能量的一种能量。 人类将电能方便地转化成所需要的能量: 电热器电能转化为热能;电灯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 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扬 声器电能转化为声能。 电热器是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电流发热计算公式 若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则 若电能只是部分转化为热能,则 3.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消灭,也不能创生。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物体转移 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重要的规律,它指导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4. 能源与社会发展: 能源家族 化石能源:千百万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能源。 一次能源: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 二次能源: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 生物质能: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 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中得到补充的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能源的三次技术革命 第一次能源技术革命的标志是钻木取火。人类从利用自然火到利用人工火的转变,导致了以柴薪作 16 为主要能源的时代的到来。 第二次能源技术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人类从此逐步以机械动力大规模代替人力和畜力,人 类的主要能源由柴薪向煤、石油等化石能源转化。 第三次能源技术革命的标志是发明了可以控制核能释放的装置核反应堆。核电已经成为一种相 当成熟的技术,由于核电比火电更清洁、安全、经济,核能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常规能源。 能源的转移和转化的方向性 内能自发地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不能相反。 由于某些摩擦而使动能转化的内能,虽然没有消失,但不能利用。 能量是在转化或转移过程中才能得以利用,是有条件和代价的。 能源与环境 能量失控会造成危害。火灾是一种典型的失控能量释放,大部分火灾是由于不遵守安全规则引起的, 火灾的直接原因是乱丢火种,输电线破损和超负荷运行引起的。 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大量燃烧化石能源势必造成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的加剧。 能源危机和未来的理想能源 由于人类消耗能量迅速增长,化石能源不能长期满足人类的要求,将会出现能源危机,新能源的开 发和利用势在必行。 理想能源的四个条件: 第一,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长期使用;第二,足够便宜,可以保证多数人用得起;第三,相关技 术必须成熟,可以保证大规模使用;第四,必须足够安全、清洁,可以保证不会严重影响环境。 (八)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考点讲解: 1. 物质的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如自然界中水的三态的变化,金属被切割等。 (2)化学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物质在进行化学变化时常伴有发光发热等现象, 但发光、发热的现象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电灯通电发光是物理变化。 (3)物理性质:物质不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如物质的密度、熔点、沸点、导 热性、导电性、比热、颜色、硬度、溶解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酸 性、碱性等。 (5)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反映了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一 般不等这一特性。对于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密度也是可以不同的。如:“热胀冷缩”。密度的计 算公式:m/v,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没有关系。对于物体我们用公 式算出来的是它的体密度,如果它是实心的则为该物质的密度,如果是空心的则为该物体的平均密度。 (6)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不同晶体的熔点不同。非晶体没有熔点。晶体熔化时温度不 变但要不断吸热。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7)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同液面的气压有关。气压 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8)物态变化:自然界中的物质存在的状态常见有三态:固、液、气。物质处于哪种状态与温度有 关。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有来自温度或热量两个方面的条件。在三态之间发生的物态变化有六种: 熔化、汽化、升华(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 17 (9)蒸发和沸腾: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区别是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只要有 液体就在蒸发;而沸腾的发生要两个条件:温度达到沸点、吸热。 (10)溶解性:物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能力的大小,叫做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大小,首先决 定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同时也受温度、压强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 物质的结构: (1)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的质量、体积很小;分子是运动的; 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隙;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2)原子: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利用其它方法可再分。 关于原子结构要注意几点: a. 原子核所带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有关关系式:核 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b. 原子核相对于原子很小,而电子的体积就更小,但原子核却集中了原子的几乎所有质量,而电子质 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1836。 c. 原子中一定有电子和质子,不一定有中子如普通氢原子 。 (3)相对原子量: a.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含有6个质子、6个中子)的质量的1/12(约1.6610 -27 kg)作标准,其他 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b. 要强调是碳-12(含有6个质子,6个中子),因为有碳-14(含有6个质子,8个中子,两者质量不 同。) c. 注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实际质量的比较。 相对分子质量就是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4)元素的概念及其理解。 a.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b. 注意:元素是宏观的概念,只有种类之分,没有数量之别,在描述物质组成时应为“由某元素组成”。 元素与分子、原子之间关系: 18 5)物质的分类: a. 定义: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b. 常见物质的简单分类 (6)化学式及其意义 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a. 单质的书写 注:在非金属中有极少数固体、液体也是双原子分子单质,如 I 2 、Br 2 ;也有少数气体非金属单质也 不是双原子分子,如臭氧O 3 。 b. 化合物的书写 1)这种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如高锰酸钾由钾、锰、氧三种元素组成; 2)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是多少。如高锰酸钾分子中钾原子1个,锰原子1个,氧原子4个; 3)在化学式中表示原子个数的“小号数字”的书写部位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4)化学式中元素的排列顺序:a. 由金属和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中,金属元素符号写在左边,非金属 元素符号写在右边。如氯化钠NaCl等;b. 在氧化物中氧元素符号写右边,另一元素符号写在左边, 如四氧化三铁Fe 3 O 4 。可归纳为:金属左,非金属右,氧化物中氧在后。 c. 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分子、原子、离子这些微粒都可以构成物质,当物质由分子构成时,化学式的意义有: 宏观上: 1)表示某物质;2)表示某物质组成元素(以及各元素的质量比)。 微观上: 1)表示某物质的一个分子;2)表示某物质一个分子的构成。 以CO2为例: 宏观上: 1. 表示二氧化碳; 2. 表示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19 微观上: 1. 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2. 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二个氧原子构成。 (7)化合价: a.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1)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 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一些元素在不同物质中可显不同的化合价。 2)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因此在单质的分子里,元素的 化合价为零。例如O 2 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 为什么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任何化合物的分子作为一个整体是电中性的,因为在化合物里,某些原子失去多少个电子(我们规定 为正几价),就有另一些原子一定得到多少个电子(我们规定为负几价),有多少共用电子对偏离某些 原子(我们规定为正几价),也就有多少共用电子对偏向另一些原子(我们规定为负几价),所以在化 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b.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号在数字的前面。 如: 等。 1)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与离子符号不同。“头上长着化合价,离子旁边带个把(b)”。 2)有些元素常见化合价为两种,通常低价的称为“亚”,如FeCl 2 称为氯化亚铁,FeCl 3 称为氯化铁。 3)同一种元素在同一种化合物中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如NH 4 NO 3 中N元素分别显3价和5价。 c. 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元素的化合价就是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数目或形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所以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一 般等于它的最外层电子数,非金属元素最高正价等于它的最外层电子数,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等于 最外层电子数。 常见元素化合价的记忆口诀: 一价氢氟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三五氮,铜汞 二价最常见,一五七氯都齐全,单质零价永不变。 d. 原子团 由几个原子组成的集团,在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例如,氢氧化钠 中的氢氧根(OH)、硝酸钠中的硝酸根(NO 3 )都是原子团,也叫做根,根也有化合价,如OH的化 合价为1价,NO 3 的化合价为1价。 1)原子团不是化合物,不能把原子团看成化学式,它只是化合物中的一个部分。 2)有些原子团形式相同,但并不是同一种原子团,如KMnO 4 中的MnO 4 为高锰酸根,其中Mn的化 合价为7价;而K 2 MnO 4 中的MnO4则为锰酸根,其中Mn的化合价为6价。 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九)常见的物质水、空气、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等 考点讲解: 1. 水和溶液: (1)水的组成: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8,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 一个氧原子构成。 20 (2)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4时密度最大,为1000千克/立方米。 化 学性质: a. 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在直流电作用下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b. 能与多种物质反应: 与金属反应: 与非金属反应: 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3)存在的检验:白色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蓝色无水氯化钴遇水变红色,这两个变化可用来检验 水的存在。 (4)水体污染:排放到水中的污染物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并造成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 环境的现象,称水体污染。水体污染使地球上的淡水危机加剧。 (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 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一种溶剂可溶解多种溶质,某种溶质饱和了,仍 能溶解别种溶质。 (6)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可以用溶质在 100 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 质量(克)来表示。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 下,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也是不同的。 (7)溶解度曲线:反映各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是用数学方法来表示化学过程和规 律。 (8)溶解度计算: 溶解度(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计算的前提是溶液达到饱和。 (9)结晶的两种方法: a. 蒸发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态物质。 b. 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固态物质。 (1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百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计算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可以饱和,也可以不饱和。溶质如是结晶水合物,要除去结晶 水。溶质不包括未溶解部分的质量,两种液体混合,因分子间存在间隙,体积会改变,所以一定要根 据质量来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 2. 空气及其组成: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水蒸气占1% 。 (1)氧气的性质: 21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氧 气具有氧化性,在反应中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氧气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冶炼钢铁、焊接和切割金属、制液氧炸药等。 (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方法一: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方法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方法三: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实验装置:(以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为例,如图所示) 22 操作步骤: a.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把药品装入试管内,使用高锰酸钾作反应物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c. 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将集气瓶装满水并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d. 点燃酒精灯,加热药品。 e. 收集气体。 f. 把导气管从水槽中移出水面。 g. 熄灭酒精灯。 收集方法: a. 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操作要点:把盛满水的集气瓶(无泡)倒立在水中,排水充气,取出放置。 b.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 操作要点:使导气管尽量伸入集气瓶底便于排尽空气。 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证明瓶内气体是氧气。 验满: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时,取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 证明氧气已集满。 放置: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故应正放在桌面上。 a. 在用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原因是防止加热时药品中的湿存水倒流 炸裂试管。 b. 铁夹应夹在距试管口1/3处,原因是利于加热。 c. 导管伸入试管内要刚露出橡皮塞,原因是利于排出产生的气体。 d.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不宜立即收集,待有连续均匀的气泡产生时再收集,原因是开始的气泡是试 管内的空气,若立即收集则氧气不纯。 e.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原因是利于充分排出瓶内空气。 f. 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原因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炸裂试管。 g. 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应塞一小团棉花,原因是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氧气的工业制法: 工业上制大量的氧气,主要是通过使空气液化,再分离液态空气而制得,这是物理方法,其主要过程 为: (4)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23 注意: a. CO 2 能溶于水,CO 2 也能与水反应,两者有本质差异,前者属物理变化,后者属化学变化; b. CO 2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 2 H 2 OH 2 CO 3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生成碳酸,不稳定:H 2 CO 3 CO 2 H 2 O,故H 2 CO 3 只能存在于稀溶液中; c. CO 2 能与Ba(OH) 2 、Ca(OH) 2 、NaOH等发生反应,生成水和含CO 3 2- 的物质,一般吸收CO 2 用NaOH (保证CO 2 被充分吸收); d. 鉴别CO 2 的几种方法: 用燃烧着的木条(注意与N 2 的区别) 通入澄清石灰水 通入石蕊试液(注意与氯化氢气体的区别) e. 下深井、欠未开启的菜窖前的必备知识“灯火实验” (5)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 3 ),稀盐酸。 反应原理: 实验装置:因为上述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不必加热,故气体发生装置如下图所示。 收集方法: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且能溶于水,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检验。 验证:将所得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出现白色浑浊,证明收集到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证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放置: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盖好玻璃片后,要正立放在桌面上。 注意事项: a.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稀盐酸和大理石,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原因是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 后生成的硫酸钙是微溶物,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上,阻止反应继续进行;也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 原因是它与稀盐酸反应速度太快,不易控制;不能用浓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原因是浓盐酸有强烈 的挥发性,会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中混有HCl气体而使制得的气体不纯。 24 b. 制取 CO 2 的装置中,长颈漏斗的下端必须插在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导气 管伸出胶塞的部分不能太长,只露出少许即可,以利于气体的排出;收集气体的导气管必须伸到接近 集气瓶的底部,以利于排尽集气瓶内的空气,收集到较纯净的CO 2 。 3. 金属 具有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有可锻性,密度大,熔点高。常见的金属有铁、 铜、铝、钢、钛等。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高温熔合形成具有金属特 性的物质叫合金。 金属活动性顺序 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 出来。 (钾、钙、钠等活泼金属与盐溶液混合时,先与水反应。) (1)铁的性质: 物理性质: 具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有良好的延展性;有导电性、导热性;具有铁磁性;密度为 7.8103千克/米3。 化学性质: 跟氧气反应: 跟其他非金属反应: 跟水反应: 跟酸反应: 跟盐溶液反应: 2)金属对环境的影响: 废弃金属要破坏土壤结构、造成有毒金属离子污染等。所以要及时回收。 (3)铁的两种合金:生铁和钢 (4)炼铁和炼钢 25 (5)几种常见的金属: 4. 单质和化合物: (1)氢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标准状况下密度为 0.09 克/升,是密度最小的气体。难溶于水。标准大气压 下,-252时,液化成无色的液体,继续降温可凝固成雪花状淡蓝色固体。 化学性质:常温下性质稳定,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跟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a. 可燃性:纯净的氢气能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并有水珠生成。 氢气在氯气中点燃时发出苍白色的火焰,瓶中出现白雾,并产生大量的热。 不纯的氢气点燃时要发生爆炸,所以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听到“扑”的一声才能点燃。 b. 氢气的还原性:在加热的条件下,氢气和氧化铜反应,黑色的氧化铜变成红色的单质铜,同时试 管壁有水珠生成。 2)氢气的用途和制法: 用途:充探空气球、冶炼金属时做还原剂、无污染热值高的新型能源等 26 实验装置: 收集方法: 排水法因为难溶于水或向下排空气法因为在相同条件下 工业上用电解水来大量制取氢 气。 (3)置换反应: 定义: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理解:a. 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一样,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b. 表达式:ABCACB (4)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可燃性: 还原性: 5)碳的单质:有金刚石、石墨、焦炭、活性炭、炭黑,各种碳的单质因结构不同因而物理性质也不 同。 (十)酸碱盐定义、性质、用途 考点讲解: 1. 物质分类 27 2.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1)导电原因:物质能导电,一定是物质内存在自由移动的带电的粒子,如金属中的自由电子等。 (2)物质的导电性 能导电:酸、碱、盐溶液如H 2 SO 4 、NaOH、NaCl 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带电的粒子) 不能导电 (3)电离 定义: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电离。 电离可用电离方程式表示 如: 在任何能导电的溶液中,所有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和所有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数是 相等的,所以整个溶液不显电性。 (4)pH值 溶液的酸碱度用pH来表示 pH和酸碱性的关系 PH=7时,溶液呈中性;pH7时,溶液呈碱性。 测溶液pH的实验操作 用玻璃棒醮取待测溶液滴在置于表面皿上的pH试纸上,然后把试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照, 便可知道溶液的pH。 注意:pH试纸不能用水湿润。 3. 酸碱盐的定义: (1)酸 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如: 理解: 28 a. 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才是酸。如: 电离有H + ,还有Na + ,因此不是NaHSO 4 酸。 b. 酸是化合物。 c. 酸电离出H + 后余下部分是酸根离子。 如:Cl - (盐酸根)、SO 3 2- (亚硫酸根)等。 (2)碱 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的化合物叫做碱。 如: 理解: a. 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才是碱。 如: b. 碱也是化合物。 c. 碱电离时,除去OH 的是金属阳离子。 (3)盐 定义: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如 理解: a.阳离子是金属阳离子如:Na + 、K + 、Ca 2+ 等,但不能是H + ,而NH 4+ 的性质类似金属离子,因此也算 金属阳离子。 b. 盐也是化合物。 4. 酸的通性及几种常见的酸: (1)酸分子结构上的相似性:酸分子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 + ,导致它们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2)酸的通性 酸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作用。 如: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无色酚酞遇酸不变色。 酸能跟多种活泼金属起反应,通常生成盐和氢气。 如: 酸能跟某些金属氧化物起反应,生成盐和水 。 如: a. 碱性氧化物: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b. 金属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的关系 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如:Mn 2 O 7 是金属氧化物,但不是碱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酸能跟某些盐起反应,生成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 如 29 某些盐是指那些能溶于水或溶于酸的盐。 如:AgNO 3 、BaCl 2 、CaCO 3 ,但BaSO 4 、AgCl却不是这一范围。 酸跟碱起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a. 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而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b. 中和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c.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如: (3)几种常见的酸:以盐酸、硫酸为例介绍酸的性质,简单介绍其他几种酸。 盐酸(氯化氢溶液) 重要的物理性质 a. 纯净盐酸是无色液体(工业盐酸由于混有Fe 3+ 而呈黄色),有刺激性气味,有酸味。 b. 易挥发,浓盐酸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原因是: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水蒸气接触,形 成的盐酸的小液滴)。 化学性质(注意性质决定用途这条主线) a. 与指示剂的作用 酸、碱指示剂:能与酸、碱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如:石蕊遇酸变红、 遇碱变蓝,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 酸、碱指示剂可用于检测简单溶液的酸、碱性(用途) 例:如何简单地检验雨水的酸、碱性。 b. 与金属的作用 如: 结论:金属盐酸盐氢气 c. 与金属氧化物作用 如: 注意此实验现象:铁锈渐渐溶解、溶液变黄。 结论:金属氧化物盐酸盐水 d. 与碱的反应 如: 结论:碱盐酸盐水 e. 与某些盐反应 30 如: 注意:Cl-的检验:先加AgNO 3 溶液,再加稀HNO 3 ,如白色沉淀不溶解,则含有Cl - 。 硫酸 物理性质:无色、油状、粘稠液体、不易挥发。 稀H 2 SO 4 有类似稀HCl的化学性质。(对比稀HCl性质学习) 浓H 2 SO 4 的特性 a. 吸水性:可吸收气体含有的水分。(常用作不与它反应气体的干燥剂,如CO 2 等) b. 脱水性:能把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里的氢、氧元素按 2:1 的比例从上述化合物中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