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809998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6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检测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填空题1、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2、空气受热时会(向上)流动,受冷时会(向下)流动。3、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4、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不同),各地的(热程度)也就不一样,(冷热)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5、空气主要是由(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等气体混合而成。6、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二、判断题1、因为我们感觉不到空气,所以空气没有质量。 ()2、我们周围空着的空间并不是真正空的,而是充满着空气。 ()3、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4、燃烧用去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7、在大自然中,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着的。 ()三、问答题1、把带胶塞的漏斗拧紧在瓶口上,朝漏斗里倒睡,水能流进瓶子里吗?为什么?答:不能(开始会滴入几滴)。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胶塞封住了瓶口,空气出不来,所以漏斗里的水就流不出去。2、用冰块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冰块还是冰块?答:应把食物放在冰块下方。因为冰块周围的空气受冷会很快下沉,不断下沉的冷空气保卫住要冷却的物体,从而达到尽快冷却的目的。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题一、填空题:1、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2、空气受热时会(向上)流动,受冷时会向下流动。3、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4、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不同),各地的(冷热程度)也就不一样,(冷热)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风。5、空气主要是由(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混合而成。6、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二、判断题(正确的说法画“”,错误的说法话“”)1、因为我们感觉不到空气,所以空气没有质量。()2、我们周围空着的空间并不真正是空的,而是充满着空气。()3、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4、燃烧用去的是空气中的氧气。()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7、在大自然中,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着的。()三、问答题:1、带胶塞的漏斗拧紧在瓶口上,朝漏斗里倒水,水能流进瓶子里吗?为什么?答:不能(开始会滴入几滴)。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胶塞封住了瓶口,空气出不来,所以漏斗里的水就流不进去。2、用冰块冷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冰块上还是冰块下?为什么?答:应把食物放在冰块的下方。因为冰块周围的空气受冷会很快下沉,不断下沉的冷空气包围住要冷却的物体,从而达到尽快冷却的目的。我掌握的科学方法一、列举1、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至少三个例子)答:气锤、喷雾器、气垫船、气垫悬浮列车、气枪、橡皮艇、气压铆钉枪、汽车上的气压开关门等都是利用压缩空气来工作的。2、你有什么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至少三个例子)答:把海绵、饼干、砖头放到水里挤压会看到有气泡冒出。二、简答1、自然界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答;: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2、制冷空调、取暖器安放在什么位置合适?为什么?答:制冷空调应挂在上方,这样,可以利用冷热空气的对流使冷空气自然向下流动,较快降低室内的气温。而取暖器则相反,应放置在下放,让热空气自然上升,较快提高室内气温。我的科学实践1、设计实验证明压缩空气有弹性实验名称:压缩空气有弹性实验材料:充气的气球实验过程:(1)用手压时有什么感受?再用力压感觉又怎样?(2)、松开手后看见什么,怎样解释。实验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2、设计实验证明空气受热会上升实验名称:空气受热会上升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实验过程:(1)、点燃蜡烛(2)、把手分别放在*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觉热空气在那里。 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3、设计实验研究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实验名称: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实验材料:火柴、同样大小的纸杯两个,细线若干、均匀的细木棍一根实验过程:(1)、将纸杯底部各打三个空,用细线固定在细木棍的两端。(2)、在细木棍中间系上细线,调节细线是木棍保持平衡。(3)、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杯内的空气。(4)、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论: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4、设计实验研究冷热空气的对流实验名称:冷热空气的对流实验材料:水槽2个 同样大小玻璃瓶2个 香一根 玻璃片2片,热水、冰块实验过程:1、将一个水槽中放冰块,将另一个水槽中倒入热水。2、将两个空玻璃瓶分别放入两个水槽中。3、在热水瓶中放入点燃的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4、将冷瓶到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板观察烟的流动。5、重复1、2、3步骤。将有烟的热瓶到放在冷瓶上,抽掉玻璃板观察烟的流动。实验结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5、设计实验研究空气的成分实验名称:空气的成分实验材料:水槽、蜡烛、玻璃片、去掉底的饮料瓶、火柴实验过程:(1)把蜡烛放在水槽中点燃,罩上饮料瓶,拧紧瓶塞。观察现象。(2)、把水槽内的水加到饮料瓶里的高度。(3)拧开瓶盖,迅速将火柴插入瓶内,观察现象实验结论: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支持燃烧,另一种气体不支持燃烧。6、设计实验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1)实验名称: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材料: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备用,制取一瓶澄清的石灰水备用、烧杯一个实验过程:1)、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烧杯中,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什么样子的,2)、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摇晃后观察现象。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实验名称: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实验材料:制取一瓶二氧化碳备用,烧杯,细铁丝弯成梯状实验过程:1)安装蜡烛,使蜡烛分别居于烧杯的底部和中部。2)、沿杯壁慢慢倾倒二氧化碳 观察现象实验结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比空气重。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2、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由快到慢)。3、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4、在固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传导)。在气体和液体中,热主要是靠(对流)的方式传递的。5、糖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固体)。6、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性质叫做(热胀冷缩)。7、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深的比表面颜色浅的吸热(快),散热也(快)。8、液态的水受热后会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9、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凝结)。二、判断并改错。1、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应改为“绝大多数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夏天,自行车胎的气不要打得太足,以免热胀爆胎()3、夏天架电线不要绷得太紧,以免冬天冷缩绷断。()4、不同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5、云和雾就是水蒸气。()应改为“云和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聚在一起的极小水滴。”三、问答题:1、温度的变化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2、在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哪些事情?请举例说明。3、为什么锅把用塑料制作,而锅身用金属制作?4、为什么冬天时人们喜欢穿深色的衣服,而在夏天喜欢穿浅色衣服?5、空气会热胀冷缩吗?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题(卷)一、填空题: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 )。2、( )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3、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 ),水烧开时的温度是(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4、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 )。5、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 ),不要碰到容器的( )。6、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 )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 )保持水平。7、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 )。8、热总是从( )处向( )处传递。9、( )、( )、( )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10、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 )。11、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 )。12、不靠( )、( )或( )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13、在固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 )。在气体和液体中,热主要是靠( )的方式传递的。14、使用酒精灯时,要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 )部分加热。15、糖受热会熔化成( ),冷却后又会凝结成( )。16、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 )的固体。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 )状态。17、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 );( )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 )。18、温度计是利用( )的原理做成的。19、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 )、( )。20、不同物质具有的( )性能不同。21、水和沙子相比,( )吸热和散热的速度快。22、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深的比表面颜色浅的吸热( ),散热也( )。23、( )、( )、( )、( )、( )、( )、( )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24、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 )变成的。25、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会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 )。26、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 )。27、水的蒸发快慢与( )、( )和( )有关。二、判断并改错。1、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夏天,自行车胎的气不要打得太足,以免热胀爆胎( )3、夏天架电线不要绷得太紧,以免冬天冷缩绷断。( )4、不同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5、云和雾就是水蒸气。( )6、颜色深浅不同的物体吸热都一样。( )7、物体加热以后体积会膨胀。( )8、铁垫圈受热体积会变大。()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一、空气的性质1、你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注射器抽气注入水中)( 用塑料袋兜空气)。2、把一团纸紧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不会弄湿) ,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3、把两只气球掉在小棍上,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看到(另一端下沉),说明 (空去有质量) 。4、解开吹满气的气球的绳子,对着自己的脸你有(空气流过)感觉,说明(流动)。5、用手压气垫有(松软)感觉,怎样解释这种现(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6、水和空气相比,相同点(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都要占据空间)不同点(空气容易被压缩、空气比水轻等)。7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压缩空气:(给车轮胎充气)(给篮球充气)(玩空气枪)等。8、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二、热空气和冷空气1、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2、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空气受冷会(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3举例说明热空气的用途:( 三国时中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发明了孔明灯)、(1873年,法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制造出载人热气球)。4、(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各地的冷热程度就一样,冷热的差异造成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5、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三、空气中有什么1、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2、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空气中主要的气体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3、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4怎样制取二氧化碳?答:在一只瓶里放一些小苏打,再倒进一些醋,瓶里出现的泡泡就是二氧化碳,用带有玻璃管的塞子塞紧瓶口,把二氧化碳引到另一只瓶里。四、空气也是命之源1人憋气时很难受、登山运动员要携带氧气瓶、抽掉玻璃罩里的空气,植物会枯萎、给金鱼缸装上曾氧泵等都说明生命离不开(空气)它和(水)一样都是(生命之源)。2、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需要(空气)。清洁的空气有利于我们的(健康)。3、当空气中增加了(有害物质),空气就受到了污染。(交通工具)(工业生产)(生活煤灶)等排放的烟尘废气污染着空气,(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4、污染的空气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空气污染严重时,会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长)。5、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6、净化空气和减少对空气污染的措施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第二单元冷和热一、冷热与温度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光凭感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物体的温度的,(温度计)可以帮我们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2、温度下降的规律是(先快后慢)。二、热的传递1、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2、液体和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互相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3、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三、加热和冷却1、加热和冷却会影响物体的(形态)和(体积)。2、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3、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4、1603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出了(空气温度计)。1714年德国物理学家华兰海特发明了华氏温标,1742年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提出了(摄氏温度)用()表示5、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情(既热胀冷缩的应用)?使瘪了的乒乓球変圆;炼钢;预留铁轨缝隙等。四、吸热和散热1、不同物质具有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一样的。(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2、深色物体升温(快),降温也(快);浅色物体升温(慢),降温也(慢)。3、吸热和散热在生活中的应用:1冰箱后面的散热板漆成黑色是因为深色物体的散热性能更好。2沙漠地区的人们长穿白色长袍吸热性能差,而且宽大的长袍中可以形成气体对流,会使人感到凉爽。3海水和沙的吸热性能不同,在阳光的照射下,沙升温快,海水升温慢,所以水中凉快,沙滩温度高。五、水在加热和冷却后1、(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2、(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凝结)。3、水的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动)和(周围温度)有关。4、水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形态。它们在受热和遇冷的条件下会相互转化。5、在自然界中,海洋和地面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蒸发到天空中变成云和雾、天空中变成云和雾遇冷变成小水滴和小冰晶,落向地面变成雨和雪,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第一单元检测题一、填空题1 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2 空气受热时会( 向上)流动,受冷时会( 向下 )流动。3 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4 因为地球是一个(球 )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 不同),各地的( 冷热程度)也就不一样,( 冷热)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风。5 空气主要是由( 氧气)、( 氮气 )和少量的(二氧化碳 )、(水蒸气)等气体混合而成。6 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 )了。二、判断题(正确的说法画“ ,错误的说法画“ ) 1 因为我们感觉不到空气,所以空气没有质量。( )2 我们周围空着的空间并不真正是空的,而是充满着空气。( )3 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4 燃烧用去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5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 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7 在大自然中,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着的。( )第二单元检测题及部分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湿度 )。2 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 由快到慢 )。3 热总是从( 高温 )处向( 低温 )传递。4 在固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传导 )。在气体和液体中,热主要是靠(对流 )方式传递的。5 糖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 固体 )。6 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性质叫做(热胀冷缩 )。7 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深的比表面颜色浅的吸热( 快 ),散热也( 快 )。8 液态的水受热后会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9 水蒸气遇( 冷)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 凝结 ).二、判断并改错1 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错改正:大部分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 夏天,自行车胎的气不要打得太足以免热胀爆胎。对3 夏天架电线不要绷得太紧以免冬天冷缩绷断。 对4 不同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对5 云和雾就是水蒸气。 错改为:云和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聚在一起的极小水滴。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一、声的音产生1、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2、(弹拨)(敲击)(吹气)(摩擦)都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有震动就有(声音),震动停止声音就(消失)。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不同物质的传声效果(不同)。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较强,而在(空气)中的传播较弱。因为声音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不容易损失,而在空气中传播比较容易损失。4、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5、“伏罂而听” 运用是:(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坛子后引起坛壁的振动,又引起坛内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的道理。)三、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声波能使阻碍物产生(振动)2、耳朵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构成3、声音传递的路径为: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4、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5、(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已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6、我们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戴上耳塞)(捂住耳朵)(离开噪声区)。7、我们应当(同情)(关爱)(理解)(帮助)听力有障碍的人。四、不同的声音1、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声源的(振幅和距离)。当声源(振幅)越大时,声音越强;距离声源(越近)时,声音越强。2、要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关键是(用力的大小造成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不同)。3、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紧短细)的弦发出的声音较高,即振动(快),声音(高),振动(慢),声音(低)。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1 说话声音大小是(a )不同的表现,男高音和男低音是(b )不同的表现,演奏吉他时,琴弦细、紧、短时比粗、松、长的声音来得(c )。 a 音量 b 音调 C 高 d 强2 . “伏婴而听”的故事中,声音主要是借助于(a 、C )传人侦察兵的耳朵。a 土地 b 空气 C 坛子二、判断题1 在一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小口玻璃瓶内装上不等量的水,按水位高低的顺序依次排列好。用嘴使劲向瓶口水平方向吹气,可以发现水装得越多的瓶子发出的声音音调越低;水装得越少的瓶子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不装水的空瓶子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X ) 2 太空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3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消失后声音不会消失。(X ) 4 噪声危害了人的身心健康,它是当代社会四大公害之一。凡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都是噪音。()三、连线题把人耳的主要部分名称与它们的功能用线连接,然后标出人耳各部分听到声音的先后次序。(6 )听神经 收集声波(5 )耳蜗 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2 )外耳道 把振动变成大脑能接收的信号(1 )耳廓 传递振动(4 )鼓膜 传送声波(3 )听小骨 产生振动第四单元 吃的学问一、 我们吃什么1、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2、米饭、面条等淀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可供给我们(能量)支持我们的活动。3、鱼、肉、蛋、豆、奶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是我们长身体的(营养)。4、油脂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可供给我们(能量),保持我们的(体温),但不能多吃。5、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是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6(碘酒)是淀粉探测器,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7、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8、人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二、怎样搭配食物1、为了营养全面合理,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种类应包括:(粮食类)(蔬菜、水果类)(鱼、虾、肉、蛋类)(豆、奶类)(油、盐、糖)这五大类。其中,应该吃得最多的是(粮食类),应该吃得最少的是(油、盐、糖)。2、小胖墩身材的主要原因是(营养过剩),豆芽菜身材的主要原因是饮食缺陷造成的(营养不足)。3、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要做到(合理搭配)(营养均衡)。三、食物的消化1、在人的身体里有一个近(7)米长的消化系统。2人体主要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3、食物在人体内经过的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4、消化道是用(蠕动)的方式使食物前进的,所以倒立吃东西,食物会进到胃里。5、良好的饮食习惯有:(荤素搭配)(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讲究卫生)(保持良好的心情)等。四、我们的食物安全吗1、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分为(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两大类。2、(加工食品)是指经过(机器)或(化学药品)处理过的食品,在处理过程中,往往会添加某些物质,食物也会损失一些(营养成分)。3、(天然食品)是未加工或只经过初级加工、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它保留了大多数的营养成分。4、食用色素是一种(添加剂),食品中添加食用色素,可以改变食品的(外观)和(口味),但多吃含有(人造食用色素)的食品会损害健康。5、加工食品中漂亮的颜色是(色素)。6、怎样注重食品安全:(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多清洗、多浸泡);(少吃腌腊食品);(多吃绿色食品)等。单元检测题及部分参考答案(选自小学科学教学参考书)一、填空题1 人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2 为了营养全面合理,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种类应包括:粮食类,蔬菜、水果类,鱼、虾、肉、蛋类,豆、奶类,油、盐、糖这五大类。其中,应该吃得最多的是粮食类,应该吃得最少的是油、盐、糖。3 食物在人体内经过的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4 加工食品中漂亮的颜色是色素。5 为了安全饮食,蔬菜水果要充分浸泡和清洗,要多吃绿色食品,少吃腌腊食品等。6 购买加工食品时要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值期。二、用线,巴下面的食物和它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连接起来芹菜 牛肉 苹果 米饭 豆浆 玉米蛋白质 矿物质 维生素 碳水化合物三、判断题(正确的说法画“”,错误的说法画“”) 1 食物中的蛋白质对人体的主要作用是供给维生素。( ) 2 蔬菜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热量。( ) 3 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4 要做到合理搭配每天的食物,必须考虑食物的种类和数量。()5 水果可以代替蔬菜。( )6 加工食品能长期保存,所以我们应该多吃它。( ) 7 天然食品都是健康食品,我们可以放心地吃。( ) 8 多清洗、多浸泡,对除去蔬菜、水果上残留的农药有一定的作用。()9 日三餐要定时定量。()第五单元排序与分类一、 一、排序1、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根据物体的(同一种特征)(如物体的轻重、软硬、厚薄、运动快慢等)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排序)。二、分类1、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2、(排序)和(分类)是的整理各种信息的常用方法。3、按二分法分类。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继续一分为二直到不能再分,这种方法叫做(多极二分法)。4、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动物的(外形)和(行为)将动物分成了3类:(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走的、爬的或跑的)。5、1750年,瑞典生物学家(林奈)设计了(双名法)给生物分类。首先是(属名)其次是(种名)。第五单元检测题及部分参考答案(选自小学科学教学参考书)一、填空题1排序和分类是整理资料的常用方法。2.亚里士多德根据动物的外形和行为把动物分成了三类。3.林奈设计了“双名法”给生物分类,还制造出了“花钟”。二、排序题根据给出的资料,给下列花排序,写出你是按什么标准来排序的( l )马齿芜:中午11点开放 (2 )万寿菊:下午3 点开放 ( 3 )蔷薇花:凌晨4 点开放 (4 )荷花:清晨6 点开放 ( 5 )昙花:晚上9 点开放 (6 )剪秋罗:晚上7 点开放( 7 )蛇床花:凌晨3 点开放 (8 )鹅乌菜:中午12 点开放( 9 )牵牛花:凌晨4 点开放 (10 )茉莉花:下午5 点开放(11)烟草花:傍晚6 点开放 (12 )半枝莲:上午10 点开放( 13 )夜来香:晚上7 点开放 (14 )芍药花:清晨7 点开放 排序的标准是一天中开花时间的先后。排序的结果是:( 7 )、(3 )、(9 )、(4 )、(14 )、(12 )、(l )、(8 )、(2 )、(10 )、(11 )、(6) ( 13 )、(5 ) 。三、问答题1 分类的方法有多种,请举例说明。 找相同点分类,如分指纹。 多极二分法,如分动物。2 说出三个需要排序的理由。如:资料混乱、不便交流、查阅困难、挑选或取舍困难、不便安排,等等。科学现象和客观事物: 1. 米饭、面条、面包中含有的营养成分,能够供给我们能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碳水化合物 。2. 淀粉的探测器: 碘酒 。3.碘酒滴在土豆上后的颜色:蓝色。4.人体中具有初步消化功能作用的器官: 胃 。5.人体中具有进一步消化和吸收作用的器官: 小肠 。6.经过机器或化学药品处理过的食品: 加工食品 。7. 天然食品: 豆芽、鱼、橙子 。8.加工食品: 火腿肠、方便面、可乐 。9.将铅笔按照4B、2B、HB、2H、4H进行排列: 排序 。10.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分类 。二.火眼金睛(把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都填写在括号里)1.购买加工食品时要注意看 ABC 。A成分 B.生产日期 C.保质期2.通过给指纹分类,我们发现主要有箕形、 A 、 B 三种指纹。A弓形 B斗形 C圆形 D回形3.在人的身体里有一个近 C 米长的消化系统。A5米 B6米 C7米 D10米4.吃馒头时,感觉有甜味,这是 B 缘故。A蛋白质 B淀粉 C碳水化合物 D糖分5.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的食物是 B A鸡蛋 B. 芹菜 C. 馒头6.下列材料中,导热性能最强的是 C ,最弱的是 B 。A. 木板 B. 棉质毛巾 C. 金属把手 D. 瓷砖 E. 玻璃瓶7.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继续一分为二直到不能再分,这种方法叫做 B 。A. 双明法 B. 二分法 C. 四分法8.人体的消化器官中具有消化功能的器官是 C 。A. 食道 B. 胃 C. 小肠 D. 大肠9.下列物品中属于天然食品的是 BC 。A. 火腿肠 B. 苹果 C. 鱼 D .果冻四.科学探究1、设计实验检验食物的营养。被检验的食物检验方法我的发现检验结果大米饭碘酒碘酒变蓝色大米中含有淀粉肉压、烧纸上留有油迹烧时闻到有焦的味道肉中含有脂肪和蛋白质花生压纸上留有油迹花生中含有脂肪2、请你根据制作的消化系统的模型,制作一份食物在人体消化的旅行路线图。(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五数据分析这是一份幼儿园的一周食谱,你认为这份食谱合理吗?合理的话,说明原因。不合理的话,指出来并改进。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早点豆浆、鸡蛋糕点牛奶、鸡蛋糕点稀饭、鸡蛋糕点牛奶、鸡蛋糕点豆浆、鸡蛋油条午餐米饭、糖醋熘猪肝、炒大白菜、西红柿鸡蛋汤猪脚、鲜虾、香菇面汤、肉包米饭、卤蛋、豆角炒肉肉包、香菇炒米粉、鸭子萝卜汤虾仁、香菇肉包、稀饭、排骨海带豆腐汤午点香蕉豆沙包梨蛋糕柚子绿豆糕桔子蛋卷西瓜葱油饼营养师的评价:营养师的评价: 脂肪太多营养师小建议(如果你认为食谱不合理请提出你的宝贵建议):减少肉类、增加蔬菜第一单元:1、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2、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压缩空气有(弹性)。3、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4、(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5、(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6、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7、制冷空调应挂在房间的(上方);取暖器应放在房间的(下方)。8、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9、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10、(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11、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12、(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13、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植树造林)、(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不焚烧垃圾)等。14、森林有(氧气制造厂)、(天然空调器)、(绿色蓄水库)、(空气净化器)等美誉。第二单元: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摄氏度)、(华氏度)作单位。2、(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3、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4、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5、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6、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7、热在(固体)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8、(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9、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10、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2)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11、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体积)。12、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13、(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14、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15、糖受热会熔化成(液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固体)。16、不同物质具有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例如(油)吸热和散热比水快;(金属片)吸热和散热比纸板快。17、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例如(沙子)吸热和散热的速度比水快。18、同一种物质,(深色的)比浅色的吸热和散热(快)。19、(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20、(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21、(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22、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凝结)。23、水的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动)和(周围温度)有关。24、水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形态。第三单元: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3、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4、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5、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是(气体)。6、“伏罂而听” 的意思是:人趴在地上,耳朵对着坛子,通过倾听从地下传来的挖掘声来确定方位。运用的科学道理是: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坛子后引起坛壁的振动,又引起坛内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7、耳朵分为 (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8、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等构成,内耳由(耳蜗)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9、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10、声音传递的路径为: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11、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耳廓收集声波后,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12、(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13、(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已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14、保护自己听力的方法:(捂住耳朵)、(离开噪声区)、(戴上耳塞)、(控制物体发声)。15、减少噪声的方法:(汽车上安消声器)、(公路两旁栽树)、(市区设置禁鸣区)、(公路和机场远离居民区)等。16、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17、声音的强弱与(声源的振幅和距离)有关。声源(振幅)越大,声音越强;距离声源(越近),声音越强。18、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19、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紧、短、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较高,即(振动快),声音高。第四单元:1、食物含有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水)。2、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3、(碘酒)是淀粉探测器,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4、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食、挑食)。5、(营养均衡)才能健康成长。6、小胖墩身材的主要原因是(营养过剩),豆芽菜身材的主要原因是饮食缺陷造成的(营养不良)。7、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则是:(1)荤素搭配(2)粗细粮搭配(3)多种食物搭配(4)每天都吃适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5)和适量的水。8、为了健康成长,要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和食物的(摄入量)。(食物金字塔)告诉我们健康饮食的方法。9、为了营养全面合理,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种类应包括:(粮食类);(蔬菜、水果类);(鱼、虾、肉、蛋类);(豆、奶类);(油、盐、糖)这五大类。其中,应该吃得最多的是(粮食类),应该吃得最少的是(油、盐、糖)。10、米饭、面条等淀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可供给我们(能量);鱼、肉、蛋、豆、奶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长身体的(营养);油脂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可供给我们(能量),保持我们的(体温),但不能多吃;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是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11、在人的身体里有一个近(7米)长的消化系统。12、食物在人体内经过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13、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所以倒立吃东西,食物会进到胃里。14、良好的饮食习惯有:(一日三餐有规律)、(吃饭细嚼慢咽)、(不暴饮暴食)、(不乱吃零食)、(不用牙齿咬太硬的东西)等。15、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分为(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两大类。16、(加工食品)是指经过(机器)或(化学药品)处理过的食品,在处理过程中,往往会添加某些物质,食物也会损失一些(营养成分)。17、(天然食品)是未加工或只经过初级加工、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它保留了大多数的营养成分。18、加工食品中诱人的颜色是(色素)。19、食用色素是一种(添加剂),食品中添加食用色素,可以改变食品的(外观)和(口味),但多吃含有(人造食用色素)的食品会损害健康。20、注重食品安全的方法有:(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多清洗、多浸泡);(少吃腌腊食品);(多吃绿色食品)等。21、(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的食品。第五单元:1、(排序)和(分类)是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2、铅笔上的4B、2B、HB、2H、4H标记是按(划痕颜色的深浅)排序的。比如6B字迹最黑、6H写出的字最不明显。3、(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4、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继续一分为二直到不能再分,这种方法叫做(多极二分法)。5、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根据动物的外形和行为将动物分成了3类:(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走的、爬的或跑的)。6、1750年,瑞典生物学家(林奈)设计了(双名法)给生物分类。(属名)标志着与其他生物的(共同特征)和(亲缘关系),(种名)描述了该生物的(个体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