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总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807534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仪器分析总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仪器分析总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仪器分析总习题及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试述“仪器分析”是怎样的一类分析方法?有何特点?大致分哪几类?具体应用最广的是哪两类?2、 光谱法的仪器通常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光谱法的仪器由光源、单色器、样品容器、检测器和读出器件五部分组成。作用略。3、 请按照能量递增和波长递增的顺序,分别排列下列电磁辐射区:红外线,无线电波,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微波。能量递增顺序: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波长递增顺序:X射线、紫外光、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4、 解释名词 电磁辐射 电磁波谱 发射光谱 吸收光谱 荧光光谱 原子光谱 分子光谱 特征谱线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一种以巨大速度通过空间传播的光量子流,它即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电磁波谱将电磁辐射按波长顺序排列,便得到电子波谱电子波谱无确定的上下限,实际上它包括了波长或能量的无限范围发射光谱原来处于激发态的粒子回到低能级或基态时,往往会发射电磁辐射,这样产生的光谱为发射光谱吸收光谱物质对辐射选择性吸收而得到的原子或分子光谱称为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在某些情形下,激发态原子或分子可能先通过无辐射跃迁过渡到较低激发态,然后再以辐射跃迁的形式过渡到基态,或者直接以辐射跃迁的形式过渡到基态。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光谱,称为荧光光谱原子光谱由原子能级之间跃迁产生的光谱称为原子光谱分子光谱由分子能级跃迁产生的光谱称为分子光谱特征谱线由于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不同(核外电子能级不同),其共振线也因此各有其特征。元素的共振线,亦称为特征谱线。5、 解释名词: 灵敏线 共振线 第一共振线 共振线由任何激发态跃迁到基态的谱线称为共振线主共振线由第一激发态回到基态所产生的谱线;通常是最灵敏线、最后线灵敏线元素的灵敏线一般是指强度较大的谱线,通常具有较低的激发电位和较大的跃迁几率。 AAS解释下列名词:多普勒变宽、谱线轮廓、光谱通带、释放剂、峰值吸收 积分吸收 锐线光源多普勒变宽又称为热变宽,它是发射原子热运动的结果,主要是发射体朝向或背向观察器运动时,观测器所接收到的频率变高或变低,于是出现谱线变宽。谱线轮廓是谱线强度随波长(或频率)分布的曲线。光谱通带仪器出射狭缝所能通过的谱线宽度。释放剂当欲测元素和干扰元素在火焰中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时,加入另一种物质,使与干扰元素化合,生成更稳定或更难挥发的化合物,从而使待测元素从干扰元素的化合物中释放出来,这种加入的物质称为释放剂。峰值吸收采用发射线半宽度比吸收线半宽度小得多且发射线的中心与吸收线中心一致的锐线光源,测出峰值吸收系数,来代替测量积分吸收系数的方法。6、 试比较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有哪些异同点?答:相同点:属于原子光谱,对应于原子的外层电子的跃迁;是线光谱,用共振线灵敏度高,均可用于定量分析不同点: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1)原理 发射原子线和离子线基态原子的吸收 自由原子(光致发光)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发射光谱 (2)测量信号发射谱线强度吸光度荧光强度 (3)定量公式lgR=lgA + blgc A=kc If=kc (4)光源作用不同使样品蒸发和激发线光源产生锐线连续光源或线光源 (5)入射光路和检测光路直线直线直角 (6)谱线数目可用原子线和原子线(少) 原子线(少)离子线(谱线多)(7)分析对象多元素同时测定单元素单元素、多元素(8)应用可用作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定量分析(9)激发方式 光源 有原子化装置有原子化装置(10)色散系统 棱镜或光栅 光栅 可不需要色散装置(但有滤光装置)(11)干扰受温度影响严重温度影响较小受散射影响严重(12)灵敏度高中高(13)精密度稍差适中适中7、 为什么空心阴极灯能发射锐线光谱?答:根据空心阴极灯的工作原理可知,其发射的是元素的特征光辐射;由于灯的工作电流一般在几毫安至几十毫安,阴极温度不高,所以Doppler变宽效应不明显,自吸现象小;灯内气体压力很低,Lorentz变宽也可忽略;因此,在正常工作条件下,空心阴极灯发射出半宽度很窄的特征谱线。8、 简述常用原子化器的类型及其特点。答:原子化器主要有以下几类:(1)火焰原子化器:火焰原子化器操作简单,火焰稳定,重现性好,精密度高,应用范围广,但它的雾化效率低;(2)无火焰原子化器:如石墨炉原子化器,它的原子化程度高,试样用量少(1-100L),可测固体及粘稠试样,灵敏度高,检测极限可达10-12g 10-14g ,但其精密度差,测定速度慢,操作不够简便,装置复杂。(3)其它:如汞低温原子化法、氢化物原子化法,其检出限低,选择性好,干扰少。9、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光源应当符合哪些条件?为什么?答: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光源应当符合下列条件:(1)发射谱线的宽度窄(锐线);(2)发射谱线的强度大,背景小;(3)稳定性好;(4)灯的寿命长。10、 简述石墨炉原子化器的升温程序及作用。答:石墨炉的升温程序及各步骤的作用如下:(1)干燥蒸发样品中溶剂或水分;(2)灰化除去样品比分析元素化合物易挥发的基体物质;(3)原子化使分析元素化合物离解成原子;(4)净化除去残留的杂质。11、 关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量条件的选择原则是什么?分析线:通常选择共振线,往往也是灵敏线。有成熟方法参考。HCL灯电流:预热。保证光强的情况下使用低电流。20mA火焰:乙炔焰干扰分析线在220nm以下测定(背景吸收);氧化亚氮焰高温还原性,适用易生成难解离化合物的元素;低温焰(氢、煤气)适用易电离元素。燃烧器高度:元素不同,原子化区在火焰中分布不同。上下调节高度至A值最大时为止。狭缝:如果分析线没有邻近的非共振线干扰或背景小,选择宽狭缝(方法: 调大S至A值大到会减小),可提高信噪比。同时选择小的增益降低噪。12、 石墨炉原子化比火焰原子化灵敏度高的主要原因是( )A 原子蒸气密度大;B原子化温度高;C试样量多; D 有净化步骤13、 空心阴极灯中引起发射线变宽的主要因素是( )A 多普勒变宽;B压力变宽;C场致变宽。D 自然变宽14、 预混合火焰的结构可分为四个区域, 火焰光谱法中最重要的观察区是( )A第一反应区; B第二反应区; C中间区 ;D 外区15、 下面( )是AAS中常用的排除干扰的方法1.使用基体改进剂、释放剂、保护剂 2.加消电离剂 3.塞曼效应校正背景 4.梯度洗脱 5.老化 6.低温原子化16、 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元素M时。由未知试样得到的吸光度为0.435,若9毫升试样中加入1毫升100mgL-1的M标准溶液,测得该混合液吸光度为0.835问未知试液中M的浓度是多少?解:标准加入法解得cx=9.81mgL-117、 测定血浆中Li的浓度,将两份均为0.430mL血浆分别加入到5.00mL水中,然后向第二份溶液加入20.0L 0.0430mol/L的LiCl标准溶液。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上测得读数分别为0.230和0.680,求此血浆中Li得浓度(以g/mLLi表示) 7.08g/mL18、 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水样中Co得浓度。分别吸取水样10.0mL于50mL容量瓶中,然后向各容量瓶中加入不同体积的6.00g/mL Co 标准溶液,并稀释至刻度,在同样条件下测定吸光度,由下表数据用作图法求得水样中Co的浓度。 溶液数水样体积/mLCo标液体积/mL稀释最后体积/mL吸光度123456010.010.010.010.010.00 010.0 20.030.040.050.0 50.050.050.0 50.0 50.00.042 0.2010.2920.3780.4670.55410.9g/mLUV19、 试比较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有哪些异同点?答:相同点:二者都为吸收光谱,吸收有选择性,主要测量溶液,定量公式:A=kc,仪器结构具有相似性不同点: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 原子吸收 分子吸收(2) 线性光源 连续光源(3) 吸收线窄,光栅作色散元件 吸收带宽,光栅或棱镜作色散元件(4) 需要原子化装置(吸收池不同) 无(5) 背景常有影响,光源应调制(6) 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7) 干扰较多,检出限较低干扰较少,检出限较低 20、 分别画出原子吸收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方框图,比较两者的不同点,并说明为什么有这些不同。答: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结构方框图如下:锐线光源原子化器单色器检测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的结构方框图如下:光源单色器样品池检测器最主要区别: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单色器位于原子化器(样品)与检测器之间,而紫外可见光度计的单色器位于光源与样品池之间。一方面,由于火焰原子化器本身是一强发射光源和热源,如果与检测器靠近,容易造成检测器饱和,在中间置入单色器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也可以减小杂散光进入检测器;另一方面,紫外光源所使用的波段的波长比较短,其能量很高,如直接照射到样品上,容易造成样品分解(测定对象多为有机物),通过单色器后再照射到样品可减弱这种影响,同时,其吸收池本身并不发光发热,因此没有火焰吸收法中对造成检测器影响的问题。21、 试比较双光束和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在仪器结构上有何不同,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是什么?答:(1) 双光束分光光度计,在单色器的后面放置一切光器,将光分为两路强度相同的两部分,分别通过参比和样品溶液测定。双波长分光光度计,将同一光源发出的辐射通过两个单独调节的单色器,产生两条不同波长的光,分别进行测定。 (2)由于双波长分光光度计采用统一光源,调节仪器使两波长处光强度相等,则两波长处吸光度之差为A= A2 A1 = (2 1)bc即输出信号A浓度c成正比消除了参比溶液和样品溶液组成不同带来的误差。22、 与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较,荧光分光光度计有何不同。答:光源:激发光源强度比吸收测量中的光源强度大。单色器:两个单色器,激发单色器和发射单色器。检测器:荧光强度很弱,检测器有较高的灵敏度。试样池:荧光分析中要求用石英材料。由于荧光强度与透过光强度相比小得多,在测量荧光时必须严格消除透过光的影响,在测量荧光计的仪器中,是在与入射光和透过光垂直的方向上来测量荧光。(荧光光度计有两个单色器,且入射光路与检测系统的光路垂直。)23、 名词解释:K带,红移,生色团,助色团K吸收带:不饱和有机物中 跃迁引起的紫外强吸收,不饱和有机物共轭体系越大K带长移越厉害。红移和紫移:在分子中引入的一些基团或受到其它外界因素影响,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红移)或短波方向(蓝移)移动的现象。生色团:分子中含有非键或p键的电子体系,能吸收外来辐射时并引起pp*和np*跃迁,可产生此类跃迁或吸收的结构单元,称为生色团。主要的生色团有C=O、N=N、N=O等。助色团:含有孤对电子(非键电子对),可使生色团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提高吸收强度的一些官能团,称之为助色团,如OH、OR、NHR、SH、Cl、Br、I等。 24、 如何区别紫外吸收光谱中的n-* 和 -*跃迁?答:(1)它们的摩尔吸收系数差异很大,故可用摩尔吸收系数不同加以区别;(2)可以在不同极性溶剂中测定最大吸收波长,观察红移或紫移,随溶剂的极性增加n-*跃迁发生兰移和-*跃迁红移,以区别这两种跃迁类型。25、 下面化合物中含生色团的是( )1.CH3CH2OH 2.CH3CH2NH2 3.CH3CCl3 4.CH3CH2COOH 5.CH2CHCHCH226、 在UVVis定量分析中,为确保结果准确,须( )1.射线须单色光 2.测定溶液须稀溶液 3.测定波长应选择吸收曲线平滑区 4.吸收度A读数宜在0.20.8之间 5选择锐线光源 27、 关于吸收系数K的论述正确的是( )1.吸收物质不同,K也不同 2.随入射波长的变化而变化 3.与温度有关 4.其单位表示方法依赖于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28、 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后,产生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其跃迁过程为( )A分子的振动能级跃迁;B分子的转动能级跃迁;C分子的电子能级跃迁;29、 某非水溶性化合物,在200nm250nm有吸收,当测定其紫外可见光谱时,应选用的溶剂为()A.CH3-CH2-CH2-CH3 B.CH3-CH2-OHC.CH2CH-CH2-CHCH2D.CH3-CHCH-CHCH-CH330、 在紫外可见光谱中,以下四种跃迁所需能量最大的是()A. s-s*; B. n-s*; C. p-p*; D. n-p*31、 分子能发生n*跃迁,为227nm(为900)。试问:若在酸中测量时,该吸收峰会怎样变化?为什么?n*跃迁产生的吸收峰消失32、 某化合物的为305nm,而为307nm。试问:引起该吸收的是n*还是*跃迁?为*跃迁引起的吸收带33、 若在下列情况下进行比色测定,试问:各应选用何种颜色的滤光片?(1) 蓝色的Cu()NH3配离子; (2) 红色的Fe()CNS配离子;(3) Ti()溶液中加入H2O2形成黄色的配离子。(1)黄色;(2)蓝绿色;(3)蓝色34、 排列下列化合物的及的顺序:乙烯、1,3,5己三烯、1,3丁二烯。1,3,5己三烯 1,3丁二烯 乙烯35、 紫罗兰酮有两种异构休,a-异构体的吸收峰在228nm(e =14 000),而b-异构体吸收峰在296nm(e=11 000)。试指出这两种异构体分别属于下面结构中的哪一种? 解:共轭体系,吸收峰向长波长方向移动,因此结构I为-异构体,结构II为-异构体36、 已知某Fe()络合物,其中铁浓度为0.5gmL-1,当吸收池厚度为lcm时,百分透光率为80%。试计算:(1)溶液的吸光度;(2)该络合物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3)溶液浓度增大一倍时的百分透光率;(4)使(3)的百分透光率保持为80%不变时吸收池的厚度。解:已知b=1cm, T=80%, c=0.5gmL-1 则molL-1 (1)A= lgT= lg0.80=0.0969 (2)由A=bc得到:Lmol-1cm-1(3)c2=2c, A2=2A=0.1938 即lgT2=0.1938, T2=0.640 (4)A3= lgT3= lg0.80=0.0969, c3=2c, 则A3=A, b3=b/2 cmIR37、 试说明什么是基团频率和“指纹区”?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答:组成分子的各种原子基团都有自己的特征红外吸收的频率范围和吸收峰,称这些能用于鉴定原子基团存在并有较高强度的吸收峰为特征峰,其相应的频率称为特征频率或基团频率。“指纹区”:在1300 cm-1600 cm-1(7.7mm16.7mm)范围的光谱区,分子构型和结构的微小差别,都可引起吸收峰分布的明显改变。这一区域内的光谱对于分子来说就好像“指纹”对人一样,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基团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吸收峰较强,用于鉴定原子基团的存在指纹区:分子构型和结构的微小差别,会引起吸收峰分布的明显改变,可用于区分化合物的精细结构38、 有一种苯的氯化物在900660cm-1区域没有吸收峰,它的可能结构是什么?答:C6Cl6 (六六六)39、 下面两个化合物的红外光谱有何不同?(a) (b) 答:红外光谱不同点:(a)3300cm-1,N-H伸缩振动(宽且强),CH2-伸缩振动峰,苯环骨架振动峰(1600cm-1附近),一取代指纹峰(770730, 710690cm-1) (b)1680cm-1, C=O强伸缩振动峰,甲基的伸缩振动峰(2928cm-1)40、 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5H8O,有下面的红外吸收带:3 020 ,2 900,1 690和1 620 cm-1;在紫外区,它的吸收峰在227nm处(e=104)。试提出一个结构,并说明它是否是唯一可能的结构。答:,否41、 指出红外吸收特征基团频率按波数从高到低的顺序:1.X-H伸缩振动区; 2.三键和累积双键的伸缩振动区; 3.双键伸缩振动区; 4.其他单键伸缩振动5.X-H变形振动区 A:1,2,3,4,5; 42、 判断某物质中官能团的IR吸收峰峰强弱主要考虑官能团的( )1.化学键的力常数 2.键两端原子的折合质量 3. 偶基距变化即极性大小 4.键两端原子振动形式 5.基本振动数GC43、 假如一个溶质的分配比为0.2,则它在色谱柱的流动相中的百分率是多少? k = ns/nm=0.2 nm= 5nsnm/n100% = nm/(nm+ns)100% = 83.3%44、 对某一组分来说,在一定的柱长下,色谱峰的宽或窄主要决定于组分在色谱柱中的A保留值 B扩散速度 C分配比 D理论塔板数B.扩散速度色谱峰的宽窄主要与色谱动力学因素有关。45、 载体填充的均匀程度主要影响A涡流扩散相 B分子扩散 C气相传质阻力 D液相传质阻力A 范氏方程中涡流扩散相A=2dp,为填充不规则因子。46、 若在1m长的色谱柱上测得分离度为0.68,要使它完全分离,则柱长至少应为多少米? L2=(R2/R1)2 L1 完全分离R2=1.5L2=(1.5/0.68)21=4.87(m)47、 在2m长的色谱柱上,测得某组分保留时间(tR)6.6min,峰底宽(Y)0.5min,死时间(tm)1.2min,柱出口用皂膜流量计测得载气体积流速(Fc)40ml/min,固定相(Vs)2.1mL,求:(提示:流动相体积,即为死体积)(1) 分配容量k (2) 死体积Vm (3) 调整保留时间 (4) 分配系数(5) 有效塔板数neff(6) 有效塔板高度Heff(1)分配比k = tR/tm = (6.6-1.2)/1.2=4.5(2) 死体积Vm = tmoFc = 1.240 = 48mL(3) 调整保留时间 VR= (tR-tm) oFc = (6.6-1.2)40 = 216mL(4) 分配系数K=ko=(Vm/Vs)=4.5(48/2.1)=103(4) 有效塔板数neff = 16( tR/Y)2=16(6.6-1.2)2=1866(5) 有效塔板高度Heff =L/neff=21000/1866=1.07mm 48、 已知组分A和B的分配系数分别为8.8和10,当它们通过相比=90的填充时,能否达到基本分离(提示:基本分离Rs=1)= KB/KA = 10/8.8 = 1.14k = KB/= 10/90 = 0.11由基本分离方程式可推导出使两组分达到某一分离度时,所需的理论塔板数为nB = 16Rs2/(-1)2(1 + kB)/kB2=16121.14/(1.14 - 1)2(1 + 0.11)/0.112=1666.31101.83 = 1.08105因为计算出的n比较大,一般填充柱不能达到,在上述条件下,A、B不能分离。49、 某一色谱柱从理论上计算得到的理论塔板数n很大,塔板高度H很小,但实际上分离效果却很差,试分析原因。理论塔板数n是通过保留值来计算的,没考虑到死时间的影响,而实际上死时间tm对峰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当k3时,以导致扣除死时间后计算出的有效塔板数neff很小,有效塔板高度Heff很大,因而实际分离能力很差。50、 根据Van Deemter方程,推导出A、B、C常数表示的最佳线速uopt和最小板高Hmin。Van Deemter最简式为:H = A + B/u + Cu (1)将上式微分得:dH/du = -B/u2 + C = 0 (2)最佳线速:uopt=(B/C)1/2 (3)将(3)式代入(1)式的最小板高:Hmin = A + 2(BC)1/251、 色谱定量分析时,为什么要引入定量校正因子?答:由于组分的峰面积与其重量或百分含量不成正比,也就是说,在同一类型的检测器上,重量或浓度相同的不同物质,在同一条件下,产生的信号是不一样的(得到的色谱峰面积却常常不同);在不同类型的检测器上,同一种物质产生的信号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使产生的响应信号(测出的峰面积)能定量代表物质的含量,就要对峰面积进行校正,即在定量计算时要引入校正因子。52、 8试述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的要点?答:塔板理论反色谱柱看作一个蒸馏塔,借用蒸馏塔中“塔板”的概念来描述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行为它的贡献在于解释色谱流出曲线的形状,推导出色谱流出曲线方程,及理论塔板数的计算公式,并成功地解释了流出曲线的形状及浓度极大值的位置,还提出了计算和评价柱效的参数。速率理论提出,色谱峰受涡流扩散、分子扩散、气液两相间的传质阻力等因素控制,从动力学基础上较好解释影响板高的各种因素,对选择合适的操作条件具有指导意义根据三个扩散方程对塔板高度H的影响,导出速率理论方程或称Van Deemter方程式:H=A + B/u + Cu式中u为流动相的线速度;A,B,C为常数,分别代表涡流扩散项系数、分子扩散项系数、传质阻力项系数。53、 用热导池检测器时,为什么常用H2和He作载气而不常用氮气作载气?根据热导池检测器的检测原理,载气与待测组分的导热系数相差愈大,则灵敏度愈高,有一般组分的导热系数都比较小,而氢气、氦气导热系数最大,0时, ,故选用热导系数大的H2和He作载气,灵敏度比较高。另外载气热导系数大,在相同的桥电路电流下,热丝温度较低,桥电流可以升高。如果用氮气作载气,除了由于氮和被测组分导热系数差别小(0时 )使热导池检测灵敏度低以外,还常常由于二元体系导热系数呈非线性等原因,有时会出现不正常的色谱峰如倒峰,峰等。54、 在使用火焰光度检测器时,为什么要保持富氢火焰?所谓的富氢火焰指供给的氢气量远超过化学计量,即H2:O23:1,根据火焰光度检测器检测硫、磷的机理,有相当浓度的氢存在才能使SO2还原成S,还原的S在390生成激发态的硫分子S*,返回基态时发射出350-430nm的特征光谱。磷需要在富氢火焰还原成化学发光的HPO,因此在使用火焰光度检测器首先要保证火焰为富氢火焰,否则无激发光谱产生,灵敏度很低,无法检测。55、 在气相色谱分析中为了测定下面组分,宜选用哪种检测器?为什么?(1)蔬菜中含氯农药残留量;(2)测定有机溶剂中微量水(3)痕量苯和二甲苯的异构体;(4)啤酒中微量硫化物(1)蔬菜中含氯农药残留量选用电子捕获检测器,因为根据检测机理电子捕获检测器对含有电负性化合物有高的灵敏度。残留含氯农药是含有电负性化合物,选用电子捕获检测器。(2)溶剂中微量水选用热导池检测器检测,因为热导池检测器是通用型检测器,只要有导热能力的组分均可测定,故可测定微量水。(3)痕量苯和二甲苯的异构体可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因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对含C、H元素的有机化合物有高的响应信号,特别适合。(4)啤酒中微量硫化物选用火焰光度检测器,因为火焰光度检测器是只对硫、磷有响应信号,而且灵敏度高。56、 如何选择气液色谱的固定液?答:对固定液的选择并没有规律性可循。一般可按“相似相溶”原则来选择。在应用时,应按实际情况而定。(i)分离非极性物质:一般选用非极性固定液,这时试样中各组分按沸点次序流出,沸点低的先流出,沸点高的后流出。(ii)分离极性物质:选用极性固定液,试样中各组分按极性次序分离,极性小的先流出,极性大的后流出。(iii)分离非极性和极性混合物: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这时非极性组分先流出,极性组分后流出。(vi)分离能形成氢键的试样:一般选用极性或氢键型固定液。试样中各组分按与固定液分子间形成氢键能力大小先后流出,不易形成氢键的先流出,最易形成氢键的最后流出。(v)复杂的难分离物质:可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固定液。对于样品极性情况未知的,一般用最常用的几种固定液做试验。57、 GC工作条件如何选择:(1)柱长的选择 固然增加柱长可使理论塔板数增大,但同时使峰宽加大,分析时间延长。因此,填充柱的柱长要选择适当。过长的柱子,总分离效能也不一定高。一般情况下,柱长选择以使组分能完全分离,分离度达到所期望的值为准。具体方法是选择一根极性适宜,任意长度的色谱柱,测定两组分的分离度,然后根据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确定柱长是否适宜。 (2)载气及其流速的选择当载气线速度较小时,宜选择相对分子量较大的载气;当载气线速度较大时,宜选择相对分子量较小的载气载气的选择还要考虑与检测器相适应(3)柱温的选择柱温是一个重要的操作参数,直接影响分离效能和分析速度在使最难分离的组分有尽可能好的分离前提下,采取适当低的柱温,但以保留时间适宜,峰形不拖尾为度。具体操作条件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另外,柱温的选择还应考虑固定液的使用温度,柱温不能高于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否则固定派挥发流失,对分离不利。 (4)载体粒度及筛分范围的选择 载体的粒度愈小,填装愈均匀,柱效就愈高。但粒度也不能太小。否则,阻力压也急剧增大。一般粒度直径为柱内径的120l25为宜。在高压液相色谱中,可采用极细粒度,直径在m数量级。 (5)固定液及其配比分离气体及低沸点组分可采用10%25配比,其它组分采用5%20配比为宜。(6)进样量的选择在实际分析中最大允许进样量应控制在使半峰宽基本不变,而峰高与进样量成线性关系。一般说来,气体样品进样量为0.110 mL,液体样品进样量为0.110 mL58、 在气液色谱中,色谱柱的使用上限温度取决于:A样品中沸点最高组分的沸点 B样品中各组分沸点的平均值 C固定液的沸点 D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D 色谱柱的上限温度如果超过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就会出现固定液流失、污染检测器,使基线不稳而无法工作。59、 气相色谱测定样品中乙酸乙酯,丙酸甲酯,正丁酸甲酯的色谱数据见下表,死时间为0.6min。组分乙酸甲酯 丙酸甲酯正丁酸甲酯保留时间tR(min)2.724.929.23峰面积18.143.629.9相对校正因子fis0.600.780.88 (1)计算每种组分的含量。(2) 根据碳数规律,预测正戊酸甲酯的保留时间。(1)用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含量mi%=Aifis/(A1fis+Aifis+Anfns)100mi乙酸甲酯(%)=18.10.60/(18.10.60 + 43.60.78 + 29.90.88)100 = 15.25(2)碳数规律:lgtR = A1n + C1乙酸乙酯 n=3,lgtR乙 = lg(tR-tm) = lg(2.72-0.6) = 0.326丙酸甲酯n=4,lgtR丙 = lg(tR-tm) = lg(4.92-0.6) = 0.635正丁酸甲酯n=5,lgtR丁 = lg(tR-tm) = lg(9.23-0.6) = 0.936 根据丙酸甲酯、正丁酸甲酯的数据0.635 = 4A1 + C10.936 = 5A1 + C1解方程的A1 = 0.301 C1=-0.596正戊酸甲酯有6个碳 n = 6lgtR戊 = 60.301 - 0.569 = 1.237tR戊=17.26 tR = tR + tm = 17.26 + 0.6 = 17.86(min)60、 分别精密称取维生素E标准品和供试样品各0.1998g和 0.2011g,置棕色具塞锥形瓶中,分别精密加入1.0mg/ml正三十二烷的正己烷溶液10ml,密塞,振摇使溶解,分别取1ul注入GC仪。测得对照品瓶中正三十二烷和维生素E峰面积为797469和297456vs;测得供试品瓶中正三十二烷和维生素E的峰面积为805741和296513vs。计算本品维生素E含量。解1:(公式4分;其他步骤各2分。)mi/ms=F*Ai/As先求F= (0.1998/292456)/10/797469)=0.053566再求mi= ms* F*Ai/As=10*0.053566*296513/805741=0.1972mg组分mi/ W样0.1972/0.201198.0解2:(公式4分;其他步骤各2分。)K1=297456/797469=0.3730; K2=296513/805741=0.3680m对0.1998mg;W样0.2011mg组分(0.3680/0.3730)*(0.1988/0.2011)*100%=98.0HPLC61、 高效液相色谱是如何实现高效、快速、灵敏的?气相色谱理论和技术上的成就为液相色谱的发展创造条件,从它的高效、高速和高灵敏度得到启发,采用5-10m微粒固定相以提高柱效,采用高压泵加快液体流动相的流速;设计高灵敏度、死体积小的紫外、荧光等检测器,提高检测灵敏度,克服经典液相色谱的缺点,从而达到高效、快速、灵敏62、 简述液相色谱中引起色谱峰扩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减少谱带扩张,提高柱效?液相色谱中引起色谱峰扩展的主要因素为涡流扩散、流动相传质、停留流动相传质及柱外效应。在液相色谱中要减少谱带扩张,提高柱效,要减少填料颗粒直径,减小填料孔穴深度,提高装填的均匀性,采用低黏度溶剂作流动相,流速尽可能低,同时要尽可能采用死体积较小的进样器、检测器、接头和传输管线等63、 流动相为什么要脱气?常用的脱气方法有拿几种?流动相中溶解气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害处(1)气泡进入检测器,引起光吸收或电信号的变化,基线突然跳动,干扰检测;(2)溶解在溶剂中的气体进入色谱柱时,可能与流动相或固定相发生化学反应;(3)溶解气体还会引起某些样品的氧化降解,对分离和分析结果带来误差。因此,使用前必须进行脱气处理。常用的脱气法有以下几种: (1)加热脱气法;(2)抽吸脱气法(3)吹氦脱气法;(4)超声波振荡脱气法。64、 如何根据试样选择HPLC的分离类型。挥发性:挥发性高,采用GC;难挥发,采用HPLC。分子量:大于2000,凝胶色谱;小于2000,其他色谱。小于200, GC。溶解度:溶于非极性溶剂,吸附或正相色谱;溶于水相,反相色谱。离解否:酸碱离子型,离子、离子对、离子交换色谱;中性非离子,反相键合相色谱;离子和非离子:反相离子对色谱。结构性:同系物,吸附、键合相色谱;同分异构体:硅胶吸附色谱;对映异构体:手性柱;生物大分子:凝胶或亲和色谱。65、 HPLC流动相选择原则,什么是梯度洗脱?选择合适的极性(溶剂强度)来获得合适的保留和分离。常采用二元或多元组合(底剂+洗脱剂)溶剂系统。梯度洗脱就是随洗脱时间按一定程序连续改变载液中两种或多种不同极性溶剂的配比,通过载液的极性、溶剂强度或离子强度、pH值的变化来改善分离效果。66、 某人用凝胶色谱分离一高聚物样品,分离情况差,他说改变流动相组成,分离情况可以大为改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不对。凝胶色谱中流动相只起运载作用,不能依靠改变其性质和组成来改善色谱体系的选择性,凝胶色谱的选择性只能通过选择合适的固定相,根据固定相孔隙大小以及孔径分布范围的最佳化来实现。67、 在液相色谱中。常用作固定相,又可用作键合相基体的物质是A. 分子筛 B. 硅胶 C. 氧化铝 D. 活性炭B:要形成化学键合固定相,所用的基质材料应有某种化学反应活性,在四种固体固定相中只有硅胶含有硅醇基,是能进行键合的活性官能团。68、 在1502mm硅胶柱流动相为己烷/甲醇(150:2),紫外检测器色谱条件下分离丙烯酰胺,判断以下组分的出峰次序,为什么? A B 在给定的色谱条件下,组分B先出峰,组分A后出峰。以硅胶为固定相,己烷/甲醇(150:2)为流动相,该体系为正相色谱,样品的极性AB,在正相色谱体系极性小的组分先出峰,极性大的组分后出峰,所以出峰次序为B先出,A后出。69、 在硅胶柱上,用甲苯为流动相,某组分的保留时间为30min,如果改用四氯化碳或乙醚为流动相,试指出选用哪中溶剂能减少该组分的保留时间?为什么?该体系为正向色谱体系。在该体系中流动相的极性增大保留值减少。流动相甲苯、四氯化碳及乙醚的溶剂强度参数分别是0.29、0.18、0.38,因此选用溶剂强度参数大于甲苯的乙醚,可缩短该化合物的保留时间。70、 为了测定邻氨基苯酚中微量杂质苯胺,现有下列固定相:硅胶,ODS键合相,流动相有。水-甲醇,异丙醚-己烷,应选用哪种固定相,流动相?为什么?邻氨基苯酚中微量杂质苯胺测定,为了良好分离,应让苯胺先出峰,由于苯胺的极性小于邻氨基苯酚,因此应采用正相色谱法,选用硅胶为固定相,异丙醚-己烷为流动相。71、 在ODS键合相固定相,甲醇-水为流动相时试判断四种苯并二氮杂苯的出现峰顺序。为什么? 1. 2. 3. 4. 色谱条件为反相键合相色谱体系,在反相色谱体系中极性大的组分k小,首先出峰,按四种苯并二氮杂苯的结构,出峰顺序为4-3-2-1。72、 指出下列各种色谱法,最适宜分离什么物质? (1)气液色谱(2)正相色谱(3)反相色谱(4)离子交换色谱(5)凝胶色谱(6)气固色谱 (7)液固色谱答:(1)气液色谱分离易挥发、受热稳定的物质 (2)正相色谱分离极性亲水性化合物 (3)反相色谱分离疏水性化合物(4)离子交换色谱离子型化合物 (5)凝胶色谱分离相对分子量高的化合物,常用于鉴定聚合物(6)气固色谱分离气体烃类、永久性气体(7)液固色谱极性不同的化合物、异构体73、 在HPLC分析中为了检测低聚糖在总糖中的含量,宜用( )检测器A:紫外吸收 B:荧光 C:.示差折光 D:电化学74、 下面( )是HPLC仪的重要部件1.往复泵 2.撞(冲)击球 3.气化室 4.分流装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