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用).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2804842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7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2013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2013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文言实词推断方法,2,文言实词推断方法,3,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黠儿”为褒义,借助语境,一、想一想,4,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方法一、借助语境法: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5,1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dai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欺骗”,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褒义,顽皮,学以致用:,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江苏)A.一县大耸耸:震惊。B以公少年易之易:更换。C甲不能戟士.戟ji:约束。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蠲juan:免除。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yu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原自新。【答案】B【解析】易,轻视,看不起。,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湖北)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离:遭受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迫卒:急促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死亡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顾:回头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参考答案】D【解析】顾:只是,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福建)A.舟次彭泽次:排列B.芜秽充斥秽:杂草C.乃相与怃然而去怃:失意D.起佐郡起:起任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答案】A,9,丰则贵籴d,歉则贱粜tio你能推断出“籴”和“粜”的意思吗?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籴:买进粮食粜:卖出粮食,二、想一想,借助字形,10,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方法二:借助字形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11,第一板块例题展示:讨论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的词义。,1、“启听淮北取籴d”2、冀得一归觐,加点字“籴”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的粮食。,加点字“觐”虽比较眼生,仔细一想,谭嗣同中有一句“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具体意思可能记不得了,但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12,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3.生而眇miao者不识日4.王以和为诳,而刖yue其左足。,学以致用,田地,绳索,瞎,双目失明,砍,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全国)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执掌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结:聚合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延:招聘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答案】C【解析】延:邀请,14,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点)你能推断出“蚤”的意思吗?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三、想一想,辨明通假,15,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方法三、通假推断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2.风吹草低见牛羊3.张良出,要项伯,通“背”,背叛,通“现”,出现,通“邀”,邀请,16,学以致用,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顾”通“雇”,雇佣),(“翼”通“翌”,第二天),(“趣”通“促”,催促),17,4、秦王还柱而走。5、众皆伏泰之义,“还”通“环”,环绕着。,加点字“伏”,中学里虽没见过,但从各种关系来看,“伏”通“服”是顺理成章的。,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重庆)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籍:登记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趣:通“趋”,前往C使者采木且及柳且:将要D公仰视木顾使者日顾:回头看B项趣:c,通假字“促”,催促,督促的意思。文言实词的理解不仅仅要掌握它的常用义项,更需要娴熟地根据上下文进行甄别,19,1、文过饰非2、前倨后恭你能推断出“文”及“倨”的意思吗?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四、想一想,文,掩饰,倨,傲慢,借助结构分析,20,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方法四、结构观察法: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破下,攻破,终日须臾,片刻,愈弥,更加,21,学以致用,1、追亡逐北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通五经,贯六艺4、庶竭驽钝,攘除奸凶,(亡北,逃亡者),(忧劳逸豫,安逸享乐),(通贯,通晓),(除攘,排除),22,5、急湍甚箭,猛浪若奔6、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飞奔的马,险固的地方,23,(一)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怎样解释?1、“忠不必用,贤不必以”2、“变姓名,诡踪迹”3、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由“用”可以推出“以”为“用”的意思。,由“变”推出“诡”为动词,是“隐蔽”的意思。,“赢”也与上句的“余”处在相同的位置,其意思也是“多”。,能力训练,2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北京)A.有难成而易败者败:毁坏B.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易:平坦C.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反:返回,这里指收回D.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略:简略【答案】D大致的,小节,25,将军身披坚执锐,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坚”解“”,“锐”解“”才能搭配。,坚硬的盔甲,锐利的兵器,借助语法知识,五、想一想,26,方法五:借助语法推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27,信誉,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形容词,为“”之意。,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兵车行)今以蒋氏观之,犹信(捕蛇者说)信义著于四海(赤壁之战),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之意。,确实,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之意。,真实,28,例题展示:解释句子中的“信”。,1、烟涛微茫信难求2、楚王贪而信张仪3、信义著于四海4、欲信大义于天下,“信”为状语,副词,可推断为“实在”的意思。,“信”为谓语,带宾语,应是“相信”的意思。,“信义”为主语,肯定是名词,可推为“信用”的意思。,“信”,谓语不能是名词只能判断为通假字,通“伸”,“伸张”的意思。,29,4今行而无信(荆轲刺秦王),4句“无”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是名词,为“”之意。,信物,3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陕西)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迎:面对。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躲藏。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穿透。【答案】C【解析】“敛”是“收拢,收束”之意,此处意为“收兵”。,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仍充岭南采访使充:代理B.庆礼躬至其境躬:亲自C.遂罢镇兵五千人罢:撤去D.都督赵文翙hui政理乖方乖:背离【答案】A【解析】A项的“充”在中学文言文中是个常见的多义词,在这里是“担当”“充任”的意思。因为“仍”是“依然”的意思所以不会原来就“代理岭南采访使”因此“充”是“担当”“充任”的意思。乖方是“违背法度”,乖:背离。,32,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安徽)(3分)A先生欲豫焉豫:参与。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援:引用。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爽:差错D先生赎而归之归:归还。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答案:D因为归的对象是“之”,“之”在这里代人,归即指让他回去,33,相如因持璧却立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后退)望而却步,(倒下,后退),望风披靡;所向披靡,借助成语,六、想一想,34,成语是古汉语遗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活化石”,保留了古代汉语中的众多语言现象。,方法六、借助成语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35,1、斯言虽小,可以喻大2、(07年福建)今姑贷汝,联系: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明白,通晓,联系:成语“严惩不贷”,宽恕、饶恕,学以致用,36,例题展示:讨论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的词义。,1、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2、薄而观之3、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4、“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索求”之意。,可与成语“日薄西山”相联系都是“靠近”“逼近”的意思。,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作“饶恕”讲。,“治”即“长治久安”中的“治”(太平),3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湖南)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病:批评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拔:拔除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绍:继承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加:超过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在文中意思的理解。注意大语境代入法。“拔”解释为“拔除”明显不通。联系成语“出类拔萃”,此处“拔”应是“超出”之义。,38,(山东)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B泽命不渝,信也渝:坚持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修:治理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济:渡过由成语忠贞不渝可判断。从句法结构亦可判断。【答案】B【解析】渝,改变、违背,39,1、除南清河太守,联系课内:李密陈情表“除臣冼马”,授予官职,借助课内积累,2.乃令甲兵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联系课内: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七、想一想,40,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方法七:借助课文推断,41,学以致用,1城之不拔者二耳。2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卫风氓,拔:被攻取。,爽:差错,4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执掌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结:聚合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延:招聘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答案】C【解析】延:邀请,43,活用推断法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广东)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痛苦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腾跃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做官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碰到【答案】C【解析】A项中“苦”在此处应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可解释为“以为苦”或“为而感到痛苦”。B项中的“纵”根据上下文判断,应为“放纵”。C项的“官”字本为名词,名词在句首且不为主语(词句主语为罗提督),那它就必须活用,此处活用为动词,做官;D项中,现代汉语中仍有“抵达”一词,“抵”的意思是“到达”,其后接“关”,则为达到关隘处。考生在作答此题时,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中的“在文中”这一限制语,从翻译的角度来判断实词含义,而并非实词本身具有的某一个词意来决定对错。,44,二、借助字形推断,三、借助通假推断,四、借助对称结构推断,六、借助成语推断,方法小结,五、借助语法推断,一、借助语境推断,七、借助课文推断,45,1、运用这几种方法时要结合语境,多角度思考,仔细推敲,相互验证,作出选择。2、所有的方法都是以深厚的积累为基础的。,注意,勤积累,强记忆各种方法要融会贯通,46,温馨提示:1、教材积累是前提,高考题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词都出自于教材,复习好教材,就能为答好文言考题奠定基础。每当我们阅读课外文言选段时,要想到自己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字词和句式,当然,还要再看一看情况是否相同。总之,教材是本,课外选文是末,所以说牢固的基础是很重要的,建议同学们把各册教材梳理一下,掌握课下注释中重点的实词虚词。,47,“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48,3、归纳总结很重要,例:拜(授予官职)除(授职)擢(提拔)迁(晋升或调离官职,贬谪)徙(调动,流放)辟(征召)左迁(降职)谪(贬官,降职或流放)窜(放逐)掾(古代属官的通称)黜(贬退);遣(贬谪)举(提拔,推举),49,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09年湖南卷)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薄:接近,1题:判断对错,日薄西山:薄,迫近,接近。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课后练习,50,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2题:,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偏爱、偏私),51,3题,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胜:能承受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夺:强迫,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B,迁移,改变,52,4题: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觝di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觝触”“而儿痴,竟不知怪”“其一惧”,庶几:差不多你认为这种解释正确吗?,结合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庶几:希望,(湖北卷),5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课后寄语:,54,厚积薄发古今为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