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现代文阅读探究题课件.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2804813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37.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现代文阅读探究题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3现代文阅读探究题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3现代文阅读探究题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探究题,一、什么是“探究”和“探究题”?探究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解读和质疑。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理解、分析、鉴赏、评价,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考点解读,就高考而言,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就答题而言,它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一千个读者只能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微妙结合。,套着脚镣跳舞,二、考试大纲对探究的规定: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这是对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方法的规定。,三、探究性试题的主要类型,第一类:理解性探究这类试题一般是就文本的关键处设题,要求结合文本对问题说出自己的理解,作出一定的解释。例1、朱自清荷塘月色开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解析:这属于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探究。这句话处于文章开头,当属文眼。结合全文,可以感受到作者在那轻纱般的荷塘月色中所反应出的微妙而又矛盾的内心世界,苦闷而又无力自拔的观点态度。,例2、2007年重庆卷第18题: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拜祭”,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赵本夫告别三峡相关原文:,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着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参考答案:,不矛盾。前者是从感情的角度着笔,后者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着笔。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向长江、故土磕头祭拜,表明的是与故人故土的难分难舍、依依惜别的情怀;“搬走”“临行”正说明他们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并非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移民们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变化。,规律小结:,找出相关文段,结合文本深入理解主旨,对问题说出自己的理解,作出一定的解释。,第二类分析性探究,这类探究题是围绕问题,对作品作不同角度的阅读和挖掘,以求得作品的丰富意蕴。例3、2009江苏第14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人均2.49分,41%)参考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建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探究的过程:首先要理解上善若水的“水”,它滋润万物,有不与万物争高下、论长短,顺其自然的特点。这接近于老子至高至圣的“道”,最高的善是“上善”。再看文章思路有三个层次:由都江堰而及与之相关的人,进而到一种文化精神。围绕着三个层次,首先指出都江堰顺应自然,符合生态,故能长久,是上善之作;其次由物及人,进一步指出都江堰修建者李冰及其后任维护者“与都江堰同辉”,是上善之人;最后是由物、人而产生的感悟,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规律总结:,1、要善于选择审视角度,进行层面切割。2、紧扣文本,尊重文本。3、答案简明而规范。,第三类鉴赏性探究,这类探究题往往就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主要表达特色或相关的需要思考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发表自己的见解。例4:09辽宁卷11(4)题小说最后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贾平凹小说遗璞简介:深山里有一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据说是当年女娲补天留下的,世世代代以为宝,常有人前来观赏,村民引以为豪。7年前省城老贾因受“四人帮”迫害下放这里劳动,后来当了县委书记,没有忘记这里的人,常拨救济粮款,后来回省城了。被村民夸的“好石头”,却被一群年轻人炸掉,抬到修水渠的工地上去了。(背景: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之初),参考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地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从现实讲,这种结局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理念。,第四类:评价性探究这一类试题往往是就作品的核心内容或某种观点态度进行探究,作出评价、阐发。可以是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作出评价,可以是对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也可以是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的评价等。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属于此类。例6、2012年湖南卷现代文阅读第18题:文章结尾部分鲁迅先生说“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相关文段:是的,但韦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绝不会将他置之度外。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纪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参考答案:1、鲁迅把韦素园比喻为“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赞赏了他认真踏实的精神;并希望中国有更多的像韦素园一样的人。2、当今中国需要大力弘扬这种认真踏实的精神,一方面,我们要像韦素园一样做一个甘于奉献,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另一方面,我们不要忽视干实事的人,要看到他们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和贡献。,规律小结:,1、评价性探究,既要结合文本,又要有所阐发。2、评价写作意图,首先要看作品的基本倾向,其次要注意文章中的议论或抒情的语句,作一定程度的挖掘。,第五类申发性探究这类探究题的特点是对原文的某些观点作出引申发挥,提出自己的见解,写出自己得到的启示。这类探究,既要注意文本的观点,又要参照已有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观点和生活的逻辑。例:09年山东卷(一)22题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6分),周国平记住回家的路:一定不要忘记回家的路,家,就是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既充满机会,又充满压力。把自己完全交给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就会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用无止境,属于每个人的现实可能性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开放的心态只要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做的尽善尽美,不但会有勇气,而且会足够清醒。,简析: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抱有开放的心态,大胆去闯去试;二是抛下自己的锚,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结合全文谈自己的体会。参考答案: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面对现实提供的一切可能性,我们不能闭塞和拒绝,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出去闯荡一番。同时更应保持清醒,坚守自我,早些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解答探究性阅读题,其实就像在写一篇小议论文,行文的结构一般来说应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1、应题,表明观点;2、结合论据,分析论证;3、总结点题。,四、答题思路及规范,答题步骤,1、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2、分点列出事实依据,陈述理由;3、结合文本作合理分析;4、总结自己的观点;注意:语句通顺,表述规范,书写工整。说明:在具体操作中,有时第2点与第3点可以合并。,五、失误预警:,缺乏深入解读,理解肤浅过分个性化解读,脱离文本忽视本文意图,架空分析错误使用术语,分析偏向,表述要求:,1、务必要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才分析(阐述);2、采用提纲挈领式,层次清晰,分点罗列;3、不写错别字,避免出现病句;4、注意安排好字数,答题不超出范围。,关键是审好题,抓住文本主旨,学案参考答案:,一、灯火的温情答案要点: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事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二、灯笼红,简析:对同一个曾祖母,却用两个不同的比喻。首先看在什么情况下设置的,再看他们的区别与联系。参考答案:“灯笼红”的意象(比喻)突出了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意象(比喻)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容,也具有内在关联,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三、荷叶,答案】林黛玉见到残荷想起飘摇零落的经历,有身世之痛;“我”见到残荷想起“新荷”,觉得残荷无诗意可言;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二者身世、阅历(经历)不同:林黛玉少年丧母,寄人篱下,身世凄凉,所以见到残荷犹见自己,将一腔哀怨寄予残荷之上;而“我”那时是初中学生,有着美好的童年,记忆中还有荷叶粥的香甜,二者感受自然迥然不同。【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需要有个前提,就是了解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以及这个人物形象产生的背景,其次从文章中得出二者的不同感受是什么,再次确定二者为何会感受不同,林黛玉的感受基于她的身世,作者的感受来自他的生活,最后分点表述。,四、柴禾,1、重在写柴禾。因为柴禾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柴禾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柴禾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细微生命的关注。2、重在写人。虽然些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禾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对柴禾的生命过程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感情。,五、被时间决定的讲述,1、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或“赞叹”)。2、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与反感。3、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4、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答出1或类似意思,分析得当,可给满分;答出2、3、4或类似意思,酌情给分。),六、母亲的中药铺,【试题解析】1、联系上下文可知,作者这样说是因为,母亲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慰藉“我”的心灵,为我留下无价的精神财富。2、从文章主旨上看,这句话传达出“我”对母亲的真挚感情。3、从结构上看,这句话呼应了标题,前后照应,突出了文章中心。【参考答案】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伤害。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感情。呼应标题,深化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