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_长度单位__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279723 上传时间:2019-10-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_长度单位__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_长度单位__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_长度单位__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第一单元(章节)教学设计 一、课题内容: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三、教材说明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3)培养估测意识。教材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四、教学建议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统一长度单位,教材是从两种情况来说明的。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从一种情况来说明也是可以的。如只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但不论哪一种情况,都确实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改编了教材。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4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本单元共安排了4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例3及相关内容认识米 用米量例4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四、课时安排:6课时第1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总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第1页的例1和第2页的做一做,例1是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测量活动中感悟不同的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从而产生统一测量工具的需要。做一做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观察、操作和估计的水平。教学时要多提供学生身边的素材,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交流的时间。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测量物体等具体操作活动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2学生能用不同的学具测量身边的物体,并能观察到不同的结果,也能主动和同学合作。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教学重点: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难点: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去估测其他物体的长度。教学方法:借助实物教具,让学生在看,摸,摆的活动中直观学习。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回形针、小方块、小刀、新橡皮、小棒、学生尺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情境(大头儿子看到学校的小栏杆坏了,想让小头爸爸帮重做一个,他身边没有任何工具,只好用手指“一拃、一拃”地量起来,正好5拃。)你们觉得,大头儿子的做法可行吗?你想用身边的小东西来量物体的长度吗?二、活动中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以“不同的物品为标准”测量数学书的宽。(1)选用学具盒里的(回形针、小方块、小三角形、1角硬币、小刀、新橡皮)物品,量出数学书的宽是多少?(操作之前适当提醒:要摆成直线)(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交流测量结果、提出疑问。(4)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列表。选择物品回形针小方块硬币橡皮数学书宽你有什么想法(5)为什么同学们的结果都不一样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与思考呢?引导学生发现并表述用不同的物品测量同一物品得到的数量是不同的。2以“相同的物品”为标准量去测量物体长度。(1)用回形针量数学书的长、课桌的宽。(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2)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数学书的长是( )个回形针,课桌的宽是( )个回形针。引导学生归纳:用回形针测同一物品的个数是一样,也就是测量结果是唯一的。(3)质疑追问:全世界的回形针长一样吗?如果是一个外国人看到这个结果会明白吗?(要以相同的物品为标准,“作标准的物品”还必须世界上统一的)3统一认识:体验统一单位的必要性(1)质疑: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想得到一个唯一的结果,必需怎样?(用一个全世界统一标准的长度作测量工具)(2)你认为用什么比较合适?(尺子)(3)你想知道尺子是如何演变的吗?(播放有关尺的由来的资料)三、在操作与练习中增长估测能力1活动:用新铅笔量出课桌的长、宽、高分别有几枝新铅笔的长度。测量后交流各自的方法以及应注意的地方。2独立完成书本P2页做一做第1、3题,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3反馈交流学生的估测结果,重点讲评书本P2页做一做第3题。方法1:可以先直接估测,然后用相同的实物进行实际测量,检验自己的估测是否正确。方法2:可以在第一个方块下面做一个记号,然后按照第一段的长度依次画下去,看能画出几段,就说明有几个四、全课小结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些工具来测量身边物品的长度?五、布置作业1、回家选择4-5件物品,用自己的学具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2、课后继续研究你的小尺子,并用它试着量量上面选定物体的长度。3、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尺产生、应用、演变的历史。第2课时 认识厘米、米(总第2课时)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第3、第4页的例2和例3。主要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会用尺子测量具体实物的长度。不少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尺子,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和交流的机会;探索1米=100厘米,方法要适当多一些,不能简单的告诉。教学目标:1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2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学生在估测物体长度和实际测量比较中逐步形成估测能力。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量身边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难点:较正确、灵活地估、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活动中亲身经历量一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学准备:各种尺子(学生尺、米尺、卷尺)、学具盒。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认识学生尺。1回家测量过物品的同学谈一谈,用什么测量比较方便?(尺子)2关于尺子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3、请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补充完整板书:(1)学生尺上有:A、数字: 0、1、2; B、刻度线:长线对数字; C、字母:cm表示厘米(2)用学生尺测量时要从左端0刻度线开始量。二、认识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1)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子上指出来吗?(学生尝试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多数为0刻度线到1刻度线,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多找出几个)同桌交流尺子中的1厘米,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尺子中的1厘米(0-1,1-2,5-6等)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每相邻两个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2)比一比、看一看,1厘米究竟有多长。然后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一想大概有多长。(3)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长度大概是1厘米?(4)量一量:把各自找到的物体用尺子量一量,看看是否真的很接近1厘米。2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1)2厘米、3厘米分别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再在尺子里找出2厘米、3厘米;(2)5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再在尺子里找出5厘米;(3)出示1条纸条(7厘米),估计它长多少厘米?再用尺子量一量。(4)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来表示1厘米、3厘米、5厘米和7厘米,再和尺子比较,比一比哪些同学比划得最准。三、用尺子测量,形成基本技能1学生试着用尺子量老师下发的纸条长度(如有不会可以看书本第3页例2),学生代表展示台上演示并介绍量的方法。2课件演示量的基本方法,并引导学生归纳:纸条左端对齐0刻度线,右端到达几,纸条长度就是几厘米。3交换量纸条长度,再集体测量数学书的宽度,并同桌校对。4先估计学生手指宽度、手掌宽度、一拃长度,再用尺子测量出正确的数据并牢记。四、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1请每个学习小组派出一名同学分别用学生尺测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和教室门的高度。然后谈谈体会。教室很长,用学生尺量很麻烦,而且不是很准。2教师追问:那你们想到了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教室的长、宽呢?(米尺)3出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请学生从学具盒里找出1米的尺子,仔细观察,它和学生尺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生同桌交流后集体交流:(可能的答案是)米尺上数字多、刻度多,有100,而学生尺上最多只有20;米尺比学生尺长得多。3双手张开把米尺拉直,看看米尺有多长,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4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然后用米尺核对。5用1米尺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6思考:“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追问:你从哪些途径知道1米=100厘米。五、全课小结:1今天学习了什么?米和厘米各适用量怎样的物体长度?你会用尺子测量吗?2闭眼比划:1厘米、3厘米、1米各有多长。六、布置作业1用学生尺量你喜欢的物体长度,至少4件,并记录在本子上。2完成书本P6页第2至第5题的操作练习。第3课时 认识线段(总第3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教材第5页例4认识线段,并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用尺子量具体实物长度的基础上学习测量和画线段。教学时要提供比较多的素材(如第7页第7小题)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线段的基本特征,通过实际测量和画来形成基本的技能。教学目标:1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直的、可度量的、有两个端点。2学会量、画线段,在量画线段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长度观念,提高估测的能力。3学生在独立和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观察、操作能基本能力。教学重点:知道线段的特征,学会量、画线段(整厘米)。教学难点:估测线段的长度。教学方法:动手操作画一画。教学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播放电视片断:消防员叔叔滑钢管、快速集合的情境。师问:为什么不走楼梯,而滑钢管?生可能的回答是:因为滑钢管是直直的,比较近;走楼梯是弯道,比较远。师:生活中类似这样直的东西很多,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研究。观察体验、自主探究1认识线段(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并交流。(有直的、有弯的、不能拉长)(2)尝试将这些物体用线画出来,并展示学生作品、交流想法。(3)学生自主分类,说明理由,教师适当指导点拨: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直直的,一类是弯曲的。(4)教师课件出示下列线段(图1),请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图1学生观察交流后汇报,教师提炼:直直的,两端有端点,可以测量长度。小结:像这样直的、两边不能延伸的、可以量长度的线,我们叫它线段。(5)学生自己任意画一条线段。选择个别展示,提醒学生画图要注意的问题。(6)练习:书本P7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反馈)2量线段、画线段(1)课件回到图1,请问哪一条线段比较长?你能估测他们分别有多少长吗?(2)学生尝试用尺子量印在练习纸上线段的正确长度,并交流学生的测量方法和结果。(3)教师演示规范的测量过程和方法,然后学生再次选择其中的一条测量。(4)学生练习:书本P7第8题。(5)学生尝试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展示学生作品并介绍方法。集体讲评,注意表上端点并写上具体的长度,有错误的及时修改。(6)练习:画出两条线段,一条长4厘米,另一条比它长2厘米而且方向要不同。学生画,老师巡视批改,并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三、拓展运用1给你四个点,你可以画几条线段。 2家 . . 学校哪条路更近?四、全课小结(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2)你对线段有哪些新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1书本P7第6、10题2画两条长6厘米的线段,一条横着画,一条竖着画,看看有什么视觉不同。3配套作业本。第4课时 单元复习认识线段(总第4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单元复习,以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长度单位厘米、米及相互关系、线段)和基本技能(测量长度、画线段)为核心,通过适量的练习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教学是要认真分析学生前面学习的效果,根据学生的实情设计和组织教学,重点放在确保基础和有效沟通上。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整理,学生建立更清晰的长度观念(1厘米、几厘米、1米)。2通过有意识的估测活动,学生有更好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3通过实际的量画活动,学生有比较熟练的作图技能,并在作图中增进对线段的理解。教学重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巩固,能测量和画图。教学难点:估测能力、灵活的作图能力的形成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练习法。教学准备:各种实物、线段、学生尺、1米尺、断尺、课件教学过程:一、梳理知识:1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学会了哪些新本领?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2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并板书:长度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厘米(cm)量比较长的物体长度:米(m) 1米=100厘米线 段: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长度。 技 能:会量 会画 会比划二、实践操作活动1比划:学生借助手和身体比划1厘米、3厘米、5厘米、7厘米、1米、2米等,并互相检查和比较。2画:学生分别画出长度是1厘米、3厘米、5厘米、7厘米的线段,选择部分展示并实际测量是否标准。3再次比划: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3厘米、5厘米、7厘米的长度4量你身边的短小物体的长度:任意四件(先估、再量,用厘米做单位不到整厘米的取整厘米数)5量教室内窗户、门的长、宽。先估计分别是多少长度并记录;再想用什么工具、使用什么单位,为什么?最后实际测量,并交流测量结果。交流心得:对同学有哪些温馨提示?引导学生小结:测量比较短的物品(如橡皮)用学生尺,厘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品(如黑板)要用米尺,用米做单位。三、综合练习1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1)一枝铅笔长17( ),数学书本宽14( )。(2)教室门高2( ), 黑板长4( )。2(1)画一条长6cm的线段;(2)画一条比6cm短2cm的线段。四、总结全课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本单元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你画线段、量线段的能力有没有提高?应注意些什么?五、布置作业1配套作业本。2实践作业:画出长6厘米的5条线段,并组成一个五角星。第一单元质量检验(总第5课时)测验目的:1、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为学生加深巩固知识。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时安排:1课时测验过程:1、老师宣布测验的目的要求。2、发卷子给学生。3、指导学生查卷。4、交卷子。第一单元检测试题 讲评课教案共1课时(总第6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能熟练运用。2、经历测试及反思,学会分析各试题,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解决。3、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分析问题,并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1、用米和厘米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 2、估算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自主探讨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学准备:单元试卷教学过程:一、 统计分析1、本次检测的成绩不错,绝大数同学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希望下次继续努力。2、通过同学们对试卷的分析以及反馈的信息,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测量问题、估算问题、长度单元综合性问题、实际问题解决等方面需要解决。3、根据同学们课下的讨论与自行解决的情况,本节课我们将集中解决3、5题。 二、 解决问题1.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2.实际操作测量能力差3.对知识的迁移运用不灵活4.对问题缺乏深层次、全面思考5.书写不规范三、小结及反思1、小组进行讨论,说出自己在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及知识的漏洞,在今后的学习中应如何去避免这样的错误。2、交流本节课你又熟练掌握了哪些数学思想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四、课后作业1、将做错的题目重新分析梳理后,重做一遍。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可编辑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