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88350 上传时间:2020-05-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代动力学必做作业一、 选择题1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 (D ) A .逆浓度差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B.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C.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D.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E .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2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该药物( D)A半衰期短 B吸收速度常数ka大 C表观分布容积大 D表观分布容积小 E半衰期长 3静脉注射某药物500mg,立即测出血药浓度为1mgmL,按单室模型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B)A05 L B5 L C25 L D50L E500L 4药物的消除速度主要决定( C)A 最大效应 B不良反应的大小 C作用持续时间 D 起效的快慢 E剂量大小 5 、能避免首过作用的剂型是( D)A.骨架片 B.包合物 C.软胶囊 D.栓剂 6 、进行生物利用度试验时,整个采样时间不少于(C ) A .1-2 个半衰期 B. 2-3 个半衰期 C . 3-5 个半衰期 D.5-8 个半衰期 E.8-10 个半衰期 7 、药物剂型与体内过程密切相关的是(A )A .吸收 B .分布 C.代谢 D.排泄 8 、药物疗效主要取决于(A )A .生物利用度 B.溶出度 C .崩解度 D .细度 9 、影响药物吸收的下列因素中不正确的是(A ) A .解离药物的浓度越大,越易吸收 B .物脂溶性越大,越易吸收 C .药物水溶性越大,越易吸收 D.药物粒径越小,越易吸收 10、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是(B) A.胃 B.小肠 C .结肠 D .直肠 11 、下列给药途径中,除(C)外均需经过吸收过程 A .口服给药 B.肌肉注射 C .静脉注射 D .直肠给药 12 、体内药物主要经(A)排泄 A .肾 B .小肠 C .大肠 D .肝 13 、体内药物主要经(D)代谢 A .胃 B .小肠 C .大肠 D .肝 14 、同一种药物口服吸收最快的剂型是(C )A .片剂 B.散剂 C .溶液剂 D .混悬剂 15 、药物生物半衰期指的是(D ) A . 药效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B. 吸收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C. 进入血液循环所需要的时间 D. 血药浓度消失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6 、下面的转运方式当中,逆浓度梯度的是(A );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是(B );小于膜孔的药物分子通过膜孔进入细胞膜的是( D)A .主动转运 B .促进扩散 C .吞噬 D .膜孔转运 E.被动转运17、大多数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为(B)A.主动转运 B.被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经离子通道 E.滤过18、关于药物的转运,正确的是 ( D)A.被动转运速度与膜两侧浓度差无关 B.简单扩散有饱和现象C.易化扩散不需要载体 D.主动转运需要载体 E.滤过有竞争性抑制现象19、下列关于药物体内生物转化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 )A.药物的消除方式主要靠体内生物转化 B.药物体内主要代谢酶是细胞色素C.肝药酶的专一性很低 D.有些药可抑制肝药酶活性 E.巴比妥类能诱导肝药酶活性20.以下选项叙述正确的是(C )A.弱酸性药物主要分布在细胞内 B.弱碱性药物主要分布在细胞外C.弱酸性药物主要分布在细胞外 D.细胞外液pH值小 E.细胞内液pH值大21.易出现首关消除的给药途径是(C )A.肌内注射 B.吸入给药 C.胃肠道给药 D.经皮给药E.皮下注射 22.首关消除大、血药浓度低的药物,其(E )A.治疗指数低 B.活性低 C.排泄快 D.效价低 E.生物利用度小 23.从胃肠道吸收的脂溶性药物是通过(D )A.易化扩散吸收 B.主动转运吸收 C.过滤方式吸收 D.简单扩散吸收 E.通过载体吸收 24.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将(D) A.转运加快 B.排泄加快 C.代谢加快 D.暂时失活 E.作用增强 25.在酸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D) A.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B.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C.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快 D.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 E.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26.吸收较快的给药途径是(C) A.透皮 B.经肛 C.肌内注射 D.皮下注射 E.口服27.口服给药,为了迅速达到坪值并维持其 疗效,应采用的给药方案是(D) A.首剂加倍(2D),使用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为2D-2tl2 B.首剂加倍(2D),使用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问为D-2t l2 C.首剂加倍(2D),使用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为2D- t l2 D.首剂加倍(2D),使用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为D-t l2 E.首剂加倍(2D),使用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为D-0.5 l2 28.时一量曲线下面积代表(D) A.药物的剂量 B.药物的排泄 C.药物的吸收速度 D.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E.药物的分布速度29.体液pH能影响药物的跨膜转运,这是由于pH改变了药物的(E) A.溶解度 B.水溶性 C.化学结构 D.pKa E.解离度30.关于血脑屏障,正确的是(B) A.极性高的药物易通过 B.脑膜炎时通透性增大 C.新生儿血脑屏障通透性小 D.分子量越大的药物越易穿透 E.脂溶性高的药物不能通过31.关于胎盘屏障,正确的是(C) A.其通透性比一般生物膜大 B.其通透性比一般生物膜小 C.其通透性与一般生物膜无明显的差别 D.多数药物不能透过 E.因有胎盘屏障,妊娠用药不必特殊注意32.pKa是指(C) A.药物解离度的负倒数 B.弱酸性,弱碱性药物引起50最大效应的药物浓度负对数 C.弱酸性,弱碱性药物在解离50时溶液的pH值 D.激动剂增加1倍时所需的拮抗剂对数浓度 E.激动剂增加2倍时所需的拮抗剂对数浓度33.对药物分布无影响的因素是(E) A.药物理化性质 B.组织器官血流量 C.血浆蛋白结合率 D.组织亲和力 E.药物剂型34.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C) A.永久性 B.对药物的主动转运有影响 C.可逆性 D.加速肾小球滤过 E.体内分布加快35.某弱碱性药物的pKa一9.8,如果增高尿 液的pH,则此药在尿中(D) A.解离度增高,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 B.解离度增高,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 C.解离度降低,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 D.解离度降低,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 E.排泄速度并不改变36.药物的灭活和消除速度可决定其(B) A.起效的快慢 B.作用持续时间 C.最大效应 D.后遗效应的大小 E.不良反应的大小37.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t12为2h,在 恒量定时多次给药后要经过多少时间可 达坪值(B) A.5h B.10h C.20h D.30h E.40h 38.肝药酶的特点是(D) A.专一性高,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 B.专一性高,活性很强,个体差异大 C.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小 D.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 E.专一性高,活性很高,个体差异小 39.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用主要经肝脏代谢的药物治疗时需着重注意(E) A.个体差异 B.高敏性 C.过敏性 D.选择性 E.酌情减少剂量 40.下列关于药物被动转运的叙述哪一条是错误的(B) A.药物从浓度高侧向浓度低侧扩散 B.不消耗能量而都需载体 C.可不受饱和度限速与竞争性抑制的影响 D.受药物分子量大小,脂溶性,极性影响 E.当细胞膜两侧药物浓度平衡时转运停止41.药物主动转运的特点是(A) A.由载体进行,消耗能量 B.由载体进行,不消耗能量 C.不消耗能量,无竞争性抑制 D.消耗能量,无选择性 E.无选择性,有竞争性抑制42.药物简单扩散的特点是(E) A.需要消耗能量 B.有饱和抑制现象 C.可逆浓度差运转 D.需要载体 E.顺浓度差转运43.下列关于可以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 A.饭后口服给药 B.用药部位血流量减少 C.微循环障碍 D.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的药吸收少 E.口服首关效应后破坏少的药物强44.决定药物每日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E) A.吸收快慢 B.作用强弱 C.体内分布速度 D.体内转化速度 E.体内消除速度45.血药浓度达到坪值时意味着(D) A.药物的吸收过程又重复 B.药物的分布过程又重复 C.药物的作用最强 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 E.药物的消除过程开始46.药动学中房室模型概念的建立基于(A) A.药物的分布速度不同 B.药物的消除速度不同 C.药物的吸收速度不同 D.药物的分布容积不同 E.药物的分子大小不同47、以下哪条不是促进扩散的特征(D)A. 不消耗能量 B.有结构特异性要求 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 D. 不需载体进行转运 E.有饱和状态48、关于胃肠道吸收下列哪些叙述是错误的(C)A. 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吸收量B. 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C. 一般情况下,弱碱性药物在胃中容易吸收 D. 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加快E.脂溶性,非离子型药物容易透国细胞膜49、药物剂型对药物胃肠道吸收影响因素不包括(E) 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B、粒子大小 C、多晶型 D、解离常数 E、胃排空速率50、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D)A.胃肠液成分与性质 B.胃肠道蠕动 C.循环系统 D.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E.胃排空速率51、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的大致顺序(A)A. 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B. 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C. 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D. 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E. 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52、已知某药口服肝脏首过作用很大,改用肌肉注射后(A)A. t1/2不变,生物利用度增加 B. t1/2不变,生物利用度减少 C. t1/2增加,生物利用度也增加D. t1/2减少,生物利用度也减少E. t1/2和生物利用度皆不变化53、某药物对组织亲和力很高,因此该药物(A)A. 表观分布容积大 B. 表观分布容积小 C. 半衰期长 D.半衰期短 E.吸收速率常数Ka大54、关于表观分布容积正确的描述(B)A. 体内含药物的真实容积 B. 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C、. 有生理学意义 D. 个体血容量 E. 给药剂量与t时间血药浓度的比值55、关于生物半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C)A. 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缩短 B. 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延长 C. 正常人对某一药物的生物半衰期基本相似 D.与病理状况无关 E、 生物半衰期与药物消除速度成正比56、药物的灭活和消除速度主要决定(B)A. 起效的快慢 B. 作用持续时间 C. 最大效应 D. 后遗效应的大小 E. 不良反应的大小57、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指的是下列哪一条(D)A. 吸收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B. 进入血液循环所需要的时间 C. 与血浆蛋白结合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D. 血药浓度消失一半所需要的时间E. 药效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58、关于生物利用度的描述,哪一条是正确的(D)A.所有制剂,必须进行生物利用度检查 B.生物利用度越高越好C. 生物利用度越低越好 D. 生物利用度应相对固定,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医疗应用E.生物利用度与疗效无关 59、下列关于药物在体内半衰期的叙述哪个是正确的(C)A. 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缩短 B. 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延长C.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固定不变,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 D.在任何剂量下,固定不变 E. 与首次服用的剂量有关 60、为迅速达到血浆峰值,可采取下列哪一个措施(C)A每次用药量加倍 B. 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C. 首次剂量加倍,而后按其原来的间隔时间给予原剂量D. 延长给药间隔时间E每次用药量减半二、判断题1.Vd大的药物血浓度高,反之则低。()2.pH与pKa微小变化会显著影响药物的解离度,因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转化。()3.采用每隔一个t12给予半个有效剂量,是比较安全有效的。()4.零级药动学消除的药量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5.每隔一个t12给药一次,首剂加倍,可使血药浓度迅速达Css。()6.每隔一个t12给药一次,则连续给药的Cmax为首次给药Cmax的一倍。() 7.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胆道时经受灭活代谢,进入体循环药量减少, 称首过效应。()8.弱酸性药在pH值低的环境中解离度大。()9.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pH约为70,细胞外液pH约为74,故弱酸性药 在细胞外分布浓度较高。()10.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的百分率。()11.药物t12长短可决定给药间隔时间和消除速率。()12.药物经代谢后毒性都将减弱。()13.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均失去药理活性。()14.药物吸收量能影响血药Css的高低。()15.一级药动学消除的药量与血药浓度无关。()16药动学和化动学都研究药物体外的稳定性和体内的浓度变化。()17同一药物由于实验条件或数据处理不同,划分隔室数不尽相同。()18一段时间后,药物在体内分布总是要达到平衡的,都可采用单室模型的方法来处理。()19加大剂量,可以使药物起效加快。()20. 药物在体内半衰期在任何剂量下,固定不变。()三、填空题1药动学是借助于 化学动力学原理及数学模型定量 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浓度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的一门科学。2实践中,我们通过作 lgC-t曲线 来确定隔室模型的划分。3消除速率常数表示 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药物的分数 ,用字母 K 表示。4一级速率过程: t1/2= 0.693/K ,而零级速率过程: t1/2= C0/2K0。5生物利用度是 剂型中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大循环的速度与程度。6生物利用度的测定方法有: 血药浓度法 、 尿药累积排泄量法 和 药理效应法 。7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中主要的酶系是 P450 ,与 NADPH(辅酶) 形成一个氧化还原系统。重要的肝药酶诱导剂是 苯巴比妥 ,当与双香豆素使用时,可使后者的 抗凝血 作用减弱。8促进苯巴比妥排泄的方法是 碱化 体液,促进水杨酸钠排泄的方法是 碱化 体液。9体内药物按恒比衰减,每个半衰期给药一次时,经 5 个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达到稳态浓度。某药半衰期为80分钟,如按此方式消除,血药浓度由78mg降到9.75mg需要 4 小时。10苯巴比妥与双香豆素合用及保泰松与双香豆素合用时双香豆素抗凝作用的变化分别是 减弱 和 增强 ,其作用改变的机理分别是 苯巴比妥诱导肝药酶、加速双香豆素的代谢 和 保泰松与双香豆素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使游离的双香豆素增加 。11在一级动力学中,一次给药后经过 5 个t1/2后体内药物已基本消除。12血浆半衰期(t1/2)是指 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连续多次给药时,必须经过 5 个t1/2才能达到稳态血药浓度。13药物跨膜转运的主要方式是 简单扩散 ,其转运快慢主要取决于 膜两侧浓度差 、药物分子量 、 脂溶性 和 解离度和极性 ,弱酸性药物在 酸 性环境下易跨膜转运。 14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 吸收 、分布、 代谢 、排泄 。15被动转运有两种形式,即 滤过 、 简单扩散 。 16药物代谢时的第一相反应是 氧化、还原、水解 反应,第二相反应是 结合 反应。17非线性动力学中两个最基本的参数是 Km 、 Vm 。18药物体内代谢最重要的器官是 肝脏 。19在双室模型中,一般将血液及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称为 中央室 ,将血液供应较少的组织器官称为 外周室 。 20药物的肾排泄是 肾小球滤过 、 肾小管分泌 和 肾小管的重吸收 三者的综合结果。21 小肠 是口服给药吸收的主要部位。22口服给药的药物,药物在到达体循环前,进入体内的相对药量降低的现象称为 首过效应 。23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 不均匀的 。(填均匀或者不均匀的)24有些药物本身没有活性,在体内经过代谢激活才能发挥作用,这种药物称为 前药 。25 AUC是指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是评价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26生物利用度是评价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指标,分为 绝对生物利用度 和 相对生物利用度 。27 代谢 和 排泄 统称消除。四、名词解释 1、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包括外来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简称体内过程)规律的一门学科。2、体内过程(ADME):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即所谓 ADME。3、易化扩散:从浓度低侧向高一侧转运。它需要载体,存在饱和性以及类似物间的竞争性,但不需要能量4、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5、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6、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7、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8、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9、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10、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11、主动转运:指借助载体或酶促进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又称逆流转运。12、首过效应:口服给药,药物在到达体循环之前,经肠道、肠壁和肝脏的代谢分解,使进入体内的相对药量降低,这种现象称之为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13、血脑屏障:指血-脑(blood-to-blood)及血-脑脊液(blood-to-cerebrospinal fluid)构成的屏障。14、肝肠循环;是指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的现象。15、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分量和速度。16、血浆蛋白结合率:指治疗剂量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百分率。17、血浆半衰期: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五、问答题 1. 何为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处置与消除? 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2. 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3. 简述载体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载体转运分为促进扩散与主动转运。促进扩散过程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不消耗能量,存在结构类似物的竞争和载体转运饱和。主动转运过程需要载体,逆浓度梯度,消耗能量,与细胞代谢有关,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结构转运的速率与数量受载体数量与活性影响,结构类似物转运抑制,存在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4. 已知某药物普通口服固体剂型生物利用度只有5,与食物同服生物利用度可提高近一倍。试分析影响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可能有哪些,拟采用哪些方法改善? 1、影响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有很多,药物本身生物利用度低可能是由于药物的吸收差或受到胃肠分泌的影响。与食物同服,可促进胃排空速率加快,药物进入小肠,在肠内停留时间延长;脂肪类食物可促进胆汁分泌,而胆汁可促进难溶性药物溶解吸收。剂型因素也有很大影响,药用辅料的性质与药物相互作用均影响其生物利用度。2、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将难溶性药物制成可溶性盐、无定形药物或加入表面活性剂;改变剂型增大药物表面积;制成复方制剂或改变制剂促使酶代谢饱和等;制成前体药物。5. 简述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方法。 增加药物的溶出速度: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包括制成可溶性盐、制成无定形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制成亚稳定型状态,采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增加表面积药物,减小粒径:制成固体分散体、采用微粉化技术。 加入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透膜吸收。6. 可采用什么给药途径避免肝首过效应?试结合各给药途径的生理特点说明其避免首过效应的原理。 可通过改变给药途径尽量避免首过效应,尤其是肝首过效应。主要途径有:1) 静脉、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直接进入体循环,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肌肉注射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不经门肝静脉,因此也不存在首过效应。2) 口腔黏膜吸收:口腔黏膜下有大量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可绕过肝首过效应。一般可制成口腔贴片给药。3) 经皮吸收:药物应用到皮肤上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通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的界面,再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到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避开门肝系统。4) 经鼻给药:鼻粘膜内血管丰富,鼻粘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无首过效应。5) 经肺吸收:肺泡表面积大,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因此肺部给药吸收迅速,而且吸收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效应影响。6) 直肠给药:栓剂距肛门2cm处,可使大部分药物避开肝首过效应,给药生物利用度远高于距肛门4cm处。当栓剂距肛门6cm处给药时,大部分药物经直肠上静脉进入静脉-肝脏系统。淋巴循环也有助于药物吸收,经淋巴吸收的药物可避开肝代谢作用。7. 试述影响经皮给药的影响因素。生理因素;皮肤的渗透性存在个体差异,药物经皮给药速率随身体部位而异,这种差异主要由于角质层厚度及皮肤附属器密度不同引起的。身体各部位皮肤渗透性大小为阴囊耳后腋窝区头皮手臂腿部胸部。角质层厚度也与年龄、性别等多种因素有关。老人和男性的皮肤较儿童、妇女的渗透性低。剂型因素:对于经皮给药系统的候选药物,一般以剂量小、药理作用强者较为理想。角质层的结构限制了大分子药物渗透的可能性,分子量大于600的药物不能自由通过角质层。药物的熔点也影响经皮渗透的性能,低熔点容易渗透通过皮肤。透皮吸收促进剂:应用经皮吸收促进剂可提高药物的经皮吸收。8. 药物代谢酶系主要有哪些?简述它们的作用。 药物代谢酶主要位于细胞的内质网、微粒体、胞液、溶酶体,以及核膜和胞浆膜中。药物代谢酶通常又可分为微粒体酶系和非微粒体酶系两大类。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微粒体酶系主要位于肝细胞或其他细胞(如小肠黏膜、肾、肾上腺皮质细胞等)的内质网的亲脂性膜上。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族氧化酶,被称为肝微粒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或称单加氧酶。该酶系催化的氧化反应类型极为广泛,是药物体内代谢的主要途径。非微粒体酶系:在肝内和血浆、胎盘、肾、肠黏膜及其他组织中均有,在体内除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外的其他缩合,以及某些氧化、还原及水解反应均为该酶系所催化。通车凡是结构类似于体内正常物质、脂溶性较小、水溶性较大的药物都由这组酶系代谢。9. 简述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给药系统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药物的光学特异结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酶抑制和酶诱导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10. 药物动力学研究内容有哪些? 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建立;预测不同给药方案下的血浆、组织和尿液的药物浓度;探讨药物浓度与药物疗效或毒性之间的关系;估算药物或代谢产物的可能积蓄;探讨药物结构与药物动力学及药效学之间的关系;探讨生理或疾病的变化如何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探讨药物剂型因素与药物动力学之间的关系,开发新型给药系统;根据药物动力学参数进行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从药物动力学观点对药物质量进行认识和评价;新药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11. 试述口服给药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的特征?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分为三个时相:1)吸收相,给药后血药浓度持续上升,达到峰值浓度,在这一阶段,药物吸收为主要过程;2)分布相,吸收至一定程度后,以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的分布为主要过程,药物浓度下降较快;3)消除相,吸收过程基本完成,中央室与周边室的分布趋于平衡,体内过程以消除为主,药物浓度渐渐衰减。12. 重复给药与单剂量给药的药物体内过程有何不同? 与单剂量给药不同的是,重复给药时,由于第二次给药前体内药物尚未消除完全,所以体内药物量在重复给药后逐渐积蓄。随着不断给药,体内药物量不断增加,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稳态。稳态时,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率等于给药速率,血药浓度维持在稳态,即在一恒定的范围内波动。13. 何为非线性药物动力学?非线性药物动力学与线性药物动力学有何区别?有些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体内消除过程,并不符合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一些药物动力学参数随剂量不同而改变,这种药物动力学特征称为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线性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特征是血药浓度与体内药物量成正比。在线性药物动力学中,药物的生物半衰期、消除速率常数及清除率与剂量无关,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成正比关系,当剂量改变时,其相应的时间点上的血药浓度与剂量成正比的改变。而非线性药物动力学则表现为血药浓度及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不成正比,药物动力学参数如生物半衰期、清除率等表现为剂量依赖性。 14. 药物在体内哪些过程易出现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1)与药物代谢有关的可饱和的酶代谢过程;2)与药物吸收、排泄有关的可饱和的载体转运过程;3)与药物分布有关的可饱和的血浆/组织蛋白结合过程;4)酶诱导及代谢产物抑制等其他特殊过程。15. TDM在临床药学中有何应用? TDM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有:1)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2)确定合并用药的原则;3)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4)作为临床辅助诊断的手段;5)作为医疗差错或事故的鉴定依据及评价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手段。16. TDM的目的是什么?哪些情况下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其目的是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提高药物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同时也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以及患者是否按医嘱用药提供重要依据。以下情况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1)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如地高辛、茶碱等;2)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如苯妥英、水杨酸盐等;3)肝、肾、心及胃肠功能损害;4)合并用药;5)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难以区分。17. 新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时取样时间点如何确定?根据研究样品的特性,取样点通常可安排913个点不等,一般在吸收相至少需要23个采样点,对于吸收快的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应尽量避免第一个点是Cmax;在Cmax附近至少需要3个采样点;消除相需要46个采样点。整个采样时间至少应持续到35个半衰期,或持续到血药浓度为Cmax的1/101/20。18. 药物转运的机制有哪些,其各自特点是什么? 有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载体转运(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的特点:1、药物从高浓度侧到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能量和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载体转运的特点:1、促进扩散顺浓度梯度转运,需要载体不需消耗能量,膜对药物有特殊选择性和饱和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2、主动转运你浓度梯度转运,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膜对药物有特殊选择性和饱和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有关,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