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考试批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复习题.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86615 上传时间:2020-05-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师考试批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福师考试批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福师考试批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复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师1103考试批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复习题本复习题主观题答案仅供参考复习题一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涂鸦线参考答案: 涂鸦线指年龄在14岁左右的儿童用笔在纸上涂划,画出一些乱而不规则的线条,包括有直线、斜线、弧线、折线等。2、统整参考答案:统整:指个人的独特性与社会的统一性协调。3、儿童美术参考答案:儿童美术指的是36学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儿童对其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愿望以及审美追求。4、儿童的感知觉参考答案:也称简单知觉。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依照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来划分,则与前述感觉水平种类的外部感觉相接近,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肤知觉五种。二、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1、解释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理论,举例说明。参考答案:阿恩海姆的理论主要集中在研究探索美术如何与视知觉和视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按阿恩海姆的理论,知觉就是形成知觉概念的过程,或者说,知觉就是对物结构特征的把握。儿童美术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儿童具有本能地能够大幅度简约 (尚未分化) 物体的,画出了具有完美简洁(等同物)的对称、统一、和谐的美感的形象。(1)视知觉等同物举例:要求儿童绘制一个人物的头部。阿恩海姆认为,画并不是它所要表达事物的复制品,而是原事物的等同物。这意味着在画面上所出现的东西是原事物的某些性质,而不是全部性质,画面图形的选择和安排,主要取决于原物体的“结构”。(“结构”仅仅包含了原物体的某些性质(形式的等同物),而不是全部性质(物化)。按阿恩海姆视知觉与事物的等同物的理论分析:在画纸上儿童要创作出与他所见的物体具有等同物的形象,比如用圆形性的形状来表示人物的头部,而这个“圆形性”只是代表这个人物的外在“结构”,而不是代表这个人物的内在“物化”(如会说话或会思考和会做事情等人的描绘)。(2)视思维分化在学前儿童早期绘画作品中对所描绘的一切事物(包括所有的形状)所表现出的等同物基本都与圆有关。阿恩海姆以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认为感知力是从整体到局部,通过一个知觉分化的过程发展而来的。知觉的过程是自然赋予有机体的,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感知能力日趋分化。由此阿恩海姆推断,儿童笔下的简化图形并非是儿童缺乏绘画机能,而是其感知能力尚未分化的反映。案例:儿童先会画圆,然后才会画矩形。阿恩海姆分析:“并不是因为他们对圆形的发现比对方形和直线形的发现更早一些。当儿童画处于圆形式样为主的阶段时,他们还根本不能分辨形状。因为对于这些儿童来说,圆圈并不代表圆形性,而是代表事物的更为普遍的性质事物性。” 2、解释里德的艺术与教育完全交融合的理论,举例说明。参考答案: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中主张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认为儿童生来具有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教师应按儿童的类型进行指导,以发展儿童的个性。里德认为儿童的发展应借助艺术教育即:(1)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2)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学习艺术,游戏视为艺术的一种形式。(3)艺术教育不仅是一种完成个人化的历程,而且是一种统整的历程。基于里德对艺术的这种认识,基于里德认定教育不仅是一种完成个人的历程,而且是一种统整的历程,我们不难理解里德的所谓艺术即教育,教育即艺术,艺术与教育完全交互融合,教育应以艺术作为基础的命题。3、从发展眼观看,样式配置与偶发的图形对儿童发展有帮助吗?举例说明。参考答案: 凯洛格将儿童在涂鸦的过程中,逐渐地发展了控制涂鸦动作的能力后,能在绘画时注意到涂鸦线与纸面的配置关系称为样式配置。凯洛格把样式配置归纳为17种类型, 它们是儿童绘画的最为原始的图形。 参照图22在涂鸦期中出现的17种样式配置。 样式配置的图形有半圆、 1/4圆、 矩形、三角形、弧形或其他各种形状。儿童样式配置的这种动作的出现无需成人的指导,是儿童自然发展的结果,是儿童在涂鸦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某种形状的结果。儿童2岁后,有能力使所画的图状与画纸保持配置关系,3岁以前能以单线画出十字形、圆、三角形和其他不同的图形。在这两者之间,儿童有可能画出偶发的图形。4、凯罗格把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图形结合而形成的图形成为集合体,在儿童画中,这些集合体特征是什么,有哪些作用?参考答案:集合体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已经具备了属于其个人的绘画能力,能让别人清楚地区别与他人的作品之间的差异。集合体图形的特征表现为在35岁期间的儿童都会自发地与他人迥然不同的方式画出自己最喜爱的图形样式,这种绘画的图形样式既具有儿童绘画的一般特征,具有属于儿童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特征。集合体的美感特征是均衡性和规则性。儿童在画集合体时对图形均衡性和规则性的追求是具有发展意义的。研究者对儿童选择和组合图形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复、简化、对称、旋转等常是儿童选择和组合图形的方式,追求图画整体的组织次序和平衡则是儿童选择和组合图形的基本原则。儿童在对图画整体的均衡性和规则性的追求过程中,知觉和记忆都得到了发展。三、设计题(每题20分,共40分)1、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为大班儿童设计一个泥工活动。参考答案:参考课件第五章内容泥工是运用泥进行的塑造活动, 即以粘土、橡皮泥、面团等为材料, 用搓、团、压、捏、拉等手法来塑造形体的一种形式。通过泥工活动,使儿童掌握用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塑造各种物体形象的方法,帮助儿童认识事物,形成空间观概念。(1)大班泥工活动的内容大班儿童在泥工活动中, 应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辅助材料塑造某些细节部分,学会塑造人物、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动作,表现出主要的情节。(2)儿童泥工的基本技能根据儿童泥工活动的内容,泥工的基本技能包括团圆、搓长、压扁、捏、伸拉、分泥、嵌接。活动设计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活动建议四个部分。2、根据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评价原则,对这一节泥工课,评价幼儿教师在手工活动中的行为该做如何表现?参考答案:参考课件第五章第三节托幼机构美术活动评价内容作答。复习题二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儿童美术参考答案:儿童美术指的是36学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儿童对其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愿望以及审美追求。2、儿童的感知觉参考答案:也称简单知觉。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依照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来划分,则与前述感觉水平种类的外部感觉相接近,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肤知觉五种。3、曼陀罗参考答案:曼陀罗是一种结合体或者集合体。 是儿童和成人共同喜爱的、 具有良好视觉形象的、平衡而协调的图形组合。4、美术本质参考答案:美术的本质都是运用一定手段,通过塑造静态的、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展现的视觉形象来完成作品,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视觉给人们以美的享受。二、论述题(每题10分,共60分)1、解释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理论,举例说明。参考答案:阿恩海姆的理论主要集中在研究探索美术如何与视知觉和视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按阿恩海姆的理论,知觉就是形成知觉概念的过程,或者说,知觉就是对物结构特征的把握。儿童美术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儿童具有本能地能够大幅度简约 (尚未分化) 物体的,画出了具有完美简洁(等同物)的对称、统一、和谐的美感的形象。(1)视知觉等同物举例:要求儿童绘制一个人物的头部。阿恩海姆认为,画并不是它所要表达事物的复制品,而是原事物的等同物。这意味着在画面上所出现的东西是原事物的某些性质,而不是全部性质,画面图形的选择和安排,主要取决于原物体的“结构”。(“结构”仅仅包含了原物体的某些性质(形式的等同物),而不是全部性质(物化)。按阿恩海姆视知觉与事物的等同物的理论分析:在画纸上儿童要创作出与他所见的物体具有等同物的形象,比如用圆形性的形状来表示人物的头部,而这个“圆形性”只是代表这个人物的外在“结构”,而不是代表这个人物的内在“物化”(如会说话或会思考和会做事情等人的描绘)。(2)视思维分化在学前儿童早期绘画作品中对所描绘的一切事物(包括所有的形状)所表现出的等同物基本都与圆有关。阿恩海姆以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认为感知力是从整体到局部,通过一个知觉分化的过程发展而来的。知觉的过程是自然赋予有机体的,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感知能力日趋分化。由此阿恩海姆推断,儿童笔下的简化图形并非是儿童缺乏绘画机能,而是其感知能力尚未分化的反映。案例:儿童先会画圆,然后才会画矩形。阿恩海姆分析:“并不是因为他们对圆形的发现比对方形和直线形的发现更早一些。当儿童画处于圆形式样为主的阶段时,他们还根本不能分辨形状。因为对于这些儿童来说,圆圈并不代表圆形性,而是代表事物的更为普遍的性质事物性。” 2、解释罗恩菲尔德的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的理论,举例说明。参考答案:罗恩菲尔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最富系统而且贯穿全书的理论是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的理论。罗恩菲尔德把儿童美术发展分为涂鸦期、前图式期、图式期、写实萌发期、推理期和青春危机期等六个阶段。罗恩菲尔德认为六个阶段是人类发展的自然层面,是遗传程式的自然展开。虽然每个儿童的发展速率各不相同,但是整体的样式和发展的序列却十分相似。这种的相似性不仅表现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内部,而且表现在儿童必须要经过一个阶段,才能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罗恩菲尔德在对儿童美术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个人成长特征进行分析和解释时,从智慧成长、感情成长、社会成长、知觉成长、生理成长、美感成长和创造成长七个方面进行评量。他在充分肯定七个方面成长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了创造性成长的价值,认为“创造性的成长,主要是自由而独立地使用前述的6种成长因素, 而达到统整的效果”。举例:说“我不会画”的孩子阻碍因素有三种。第一,最普遍的是大人们的不当的批评。譬如说画的不像、画的不够好、应该怎么画才好等。第二,儿童的心中无清晰的意象,无法表达。第三,儿童如果习惯于临摹,当没有临摹范本时,就不会画了。罗恩菲尔德强调教师切不可以将成人的表达形式强加于儿童,任何一种美术创造的风格都必须作为创造者个人意向和需要的必然产物来加以理解和给予尊重。 3、解释曼陀罗。儿童是怎样应用曼驼罗的,你能画出几种,举例说明。参考答案:曼陀罗(mandalas)在梵语中是“魔圈”的意思。荣格把曼陀罗看成是人类大脑的结构及人类的意识和无意识的终结根源,是一种最高和谐的印象。里德把曼陀罗看作是几十万年以来残留在人类内心深处的原型遗迹中的一种。曼陀罗具有圆满、完整无缺、统合的映象,它包括了深思熟虑和无限的冥想。曼陀罗是一种结合体或者集合体。 是儿童和成人共同喜爱的、 具有良好视觉形象的、平衡而协调的图形组合。凯洛格认为曼陀罗对儿童具有如此吸引力,其理由之一是在于它的完全均衡。她还认为,曼陀罗是由抽象而达到某种绘画途径的重要一环,而且更是儿童美术与成人美术之间的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儿童所画的曼陀罗形式有:常见的椭圆(含圆)、矩形(含正方形)与正或斜十字形构成的结合体,其次是椭圆、矩形与正、斜两种十字形构成的集合体以及同心圆和同心正方形等结合体或集合体。4、儿童画“太阳”大致有多少种分类,举例说明。参考答案:凯洛格把2岁儿童用直线和曲线组成的不同圆形的图形称为“太阳”。凯洛格认为儿童画太阳是在曼陀罗之后出现的,因此它是儿童画的发展顺序。儿童画的太阳,只是喜爱这种给人以良好视觉形象的图形,并不是真的在画空中的太阳。在儿童美术发展中,太阳的图形也是儿童画和成人画之间的又一座桥梁。凯洛格将各种类型的太阳进行分类有:中空的太阳、太阳的脸、太阳人。5、请描述儿童在绘画中处理事物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参考答案:儿童处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从易到难的过程。年幼的儿童常将事物看作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纸上画的物体往往是一个个单独存在,与其他事物缺乏联系,而且还常是漂浮在空中与地面也没有关系。例如,儿童画一个人戴一顶帽子,这顶帽子可以与人的头部没有任何接触,而是漂浮在天空之中。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儿童在绘画时开始使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发生相互的联系。6、为什么说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并非只在美术游戏的价值方面?参考答案:因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除了游戏学方面的价值,还有审美学方面的价值,即美术教育的教育取向。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能增加儿童对世界的特殊经验和了解。 通过美术教学,使儿童潜移默化地从世俗的现实生活中超脱出来,不再局限于其自身的经验,在对可见、可触的外观的把握中去追求秩序,追求形式美。儿童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对儿童实施美术教学而不是美术游戏得以实现的。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虽然还只能局限于较低的层次上, 但是同样需要通过形体感、 色彩感、线条韵律感、材质感、构图感和空间感等方面的培养,使儿童从视觉形象的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获得审美教育。三、设计(每题10分,共20分)1、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为中班儿童设计一节纸工活动。参考答案:参考课件第五章内容纸工包括折纸、撕纸、粘贴、剪纸。由于使用的工具较多,而且儿童手眼配合不协调,动作不准确,所以常常不能很好地纸、剪、撕、贴。活动设计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活动建议。2、应用美术活动评价标准,来评价你设计纸工活动所预期达到的效果。参考答案:参考课件第五章第三节内容评价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的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活动目标2活动内容和工具材料3活动过程(1)教师的活动准备主要包括熟悉活动内容,了解幼儿的知识水平与技能水平的高低,了解幼儿一般水平和个别差异,对活动所需的材料、工具、场所因素的考虑充分。(2)教师的活动设计主要包括活动设计的目标是否明确,结构是否合理,内容是否为幼儿所理解、所接受,是否具有独立性。(3)教师的活动组织主要包括教师能否发挥和调动大多数幼儿的活动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能否有次序地执行教育活动的计划,教师能否灵活地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活动目标与计划等。(4)教师的活动指导主要包括讲解示范是否准确、熟练、清晰,能否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构思,能否通过提问有效地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能否适时地给幼儿以具体帮助,针对个别差异进行指导。4活动效果复习题三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参考答案: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可以通过美术和教育这两方面体现出来。根据对美术和教育这两个方面的不同侧重,可以相应地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分为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2、工具论参考答案:现代美术教育的工具论是里德和罗恩菲而德为代表的,其思想基础是卢梭的自然主义和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 工具论者认为,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因此,美术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发展,并注重过程。4、感官教育论参考答案:感官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36岁是发展感官功能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成人可以直接用感官刺激法促使学前儿童的感觉得到发展,同时也为儿童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打下基础。4、美术的本质参考答案:美术的本质都是运用一定手段,通过塑造静态的、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展现的视觉形象来完成作品,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视觉给人们以美的享受。二、论述题(每题10分,共60分)1、解释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理论,举例说明。参考答案:阿恩海姆的理论主要集中在研究探索美术如何与视知觉和视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按阿恩海姆的理论,知觉就是形成知觉概念的过程,或者说,知觉就是对物结构特征的把握。儿童美术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儿童具有本能地能够大幅度简约 (尚未分化) 物体的,画出了具有完美简洁(等同物)的对称、统一、和谐的美感的形象。(1)视知觉等同物举例:要求儿童绘制一个人物的头部。阿恩海姆认为,画并不是它所要表达事物的复制品,而是原事物的等同物。这意味着在画面上所出现的东西是原事物的某些性质,而不是全部性质,画面图形的选择和安排,主要取决于原物体的“结构”。(“结构”仅仅包含了原物体的某些性质(形式的等同物),而不是全部性质(物化)。按阿恩海姆视知觉与事物的等同物的理论分析:在画纸上儿童要创作出与他所见的物体具有等同物的形象,比如用圆形性的形状来表示人物的头部,而这个“圆形性”只是代表这个人物的外在“结构”,而不是代表这个人物的内在“物化”(如会说话或会思考和会做事情等人的描绘)。(2)视思维分化在学前儿童早期绘画作品中对所描绘的一切事物(包括所有的形状)所表现出的等同物基本都与圆有关。阿恩海姆以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认为感知力是从整体到局部,通过一个知觉分化的过程发展而来的。知觉的过程是自然赋予有机体的,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感知能力日趋分化。由此阿恩海姆推断,儿童笔下的简化图形并非是儿童缺乏绘画机能,而是其感知能力尚未分化的反映。案例:儿童先会画圆,然后才会画矩形。阿恩海姆分析:“并不是因为他们对圆形的发现比对方形和直线形的发现更早一些。当儿童画处于圆形式样为主的阶段时,他们还根本不能分辨形状。因为对于这些儿童来说,圆圈并不代表圆形性,而是代表事物的更为普遍的性质事物性。” 2、解释里德的艺术与教育完全交融合的理论,举例说明。参考答案: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中主张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认为儿童生来具有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教师应按儿童的类型进行指导,以发展儿童的个性。里德认为儿童的发展应借助艺术教育即:(1)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2)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学习艺术,游戏视为艺术的一种形式。(3)艺术教育不仅是一种完成个人化的历程,而且是一种统整的历程。基于里德对艺术的这种认识,基于里德认定教育不仅是一种完成个人的历程,而且是一种统整的历程,我们不难理解里德的所谓艺术即教育,教育即艺术,艺术与教育完全交互融合,教育应以艺术作为基础的命题。3、从发展眼观看,样式配置与偶发的图形对儿童发展有帮助吗?举例说明。参考答案: 凯洛格将儿童在涂鸦的过程中,逐渐地发展了控制涂鸦动作的能力后,能在绘画时注意到涂鸦线与纸面的配置关系称为样式配置。凯洛格把样式配置归纳为17种类型, 它们是儿童绘画的最为原始的图形。 参照图22在涂鸦期中出现的17种样式配置。 样式配置的图形有半圆、 1/4圆、 矩形、三角形、弧形或其他各种形状。儿童样式配置的这种动作的出现无需成人的指导,是儿童自然发展的结果,是儿童在涂鸦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某种形状的结果。儿童2岁后,有能力使所画的图状与画纸保持配置关系,3岁以前能以单线画出十字形、圆、三角形和其他不同的图形。在这两者之间,儿童有可能画出偶发的图形。4、凯罗格把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图形结合而形成的图形成为集合体,在儿童画中,这些集合体特征是什么,有哪些作用?参考答案:集合体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已经具备了属于其个人的绘画能力,能让别人清楚地区别与他人的作品之间的差异。集合体图形的特征表现为在35岁期间的儿童都会自发地与他人迥然不同的方式画出自己最喜爱的图形样式,这种绘画的图形样式既具有儿童绘画的一般特征,具有属于儿童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特征。集合体的美感特征是均衡性和规则性。儿童在画集合体时对图形均衡性和规则性的追求是具有发展意义的。研究者对儿童选择和组合图形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复、简化、对称、旋转等常是儿童选择和组合图形的方式,追求图画整体的组织次序和平衡则是儿童选择和组合图形的基本原则。儿童在对图画整体的均衡性和规则性的追求过程中,知觉和记忆都得到了发展。5、请描述儿童在绘画中处理事物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参考答案:儿童处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从易到难的过程。年幼的儿童常将事物看作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纸上画的物体往往是一个个单独存在,与其他事物缺乏联系,而且还常是漂浮在空中与地面也没有关系。例如,儿童画一个人戴一顶帽子,这顶帽子可以与人的头部没有任何接触,而是漂浮在天空之中。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儿童在绘画时开始使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发生相互的联系。6、为什么说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并非只在美术游戏的价值方面?参考答案:因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除了游戏学方面的价值,还有审美学方面的价值,即美术教育的教育取向。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能增加儿童对世界的特殊经验和了解。 通过美术教学,使儿童潜移默化地从世俗的现实生活中超脱出来,不再局限于其自身的经验,在对可见、可触的外观的把握中去追求秩序,追求形式美。儿童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对儿童实施美术教学而不是美术游戏得以实现的。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虽然还只能局限于较低的层次上, 但是同样需要通过形体感、 色彩感、线条韵律感、材质感、构图感和空间感等方面的培养,使儿童从视觉形象的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获得审美教育。三、设计(每题10分,共20分)1、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为中班儿童设计一节纸工活动。参考答案:参考课件第五章内容纸工包括折纸、撕纸、粘贴、剪纸。由于使用的工具较多,而且儿童手眼配合不协调,动作不准确,所以常常不能很好地纸、剪、撕、贴。活动设计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活动建议。2、应用美术活动评价标准,来评价你设计纸工活动所预期达到的效果。参考答案:参考课件第五章第三节内容评价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的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活动目标2活动内容和工具材料3活动过程(1)教师的活动准备主要包括熟悉活动内容,了解幼儿的知识水平与技能水平的高低,了解幼儿一般水平和个别差异,对活动所需的材料、工具、场所因素的考虑充分。(2)教师的活动设计主要包括活动设计的目标是否明确,结构是否合理,内容是否为幼儿所理解、所接受,是否具有独立性。(3)教师的活动组织主要包括教师能否发挥和调动大多数幼儿的活动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能否有次序地执行教育活动的计划,教师能否灵活地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活动目标与计划等。(4)教师的活动指导主要包括讲解示范是否准确、熟练、清晰,能否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构思,能否通过提问有效地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能否适时地给幼儿以具体帮助,针对个别差异进行指导。4活动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