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主要内容题库.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85459 上传时间:2020-05-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主要内容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生理主要内容题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生理主要内容题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生理 1.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具有生命的生物体具有的一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还有如生殖、遗传和变异等功能。2.新陈代谢:生活在适宜环境中的生物总是在不断地重新建造自身的特殊结构,同时又在不断地破坏自身已衰老的结构,这个过程就叫做3.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映的过程及其表现为兴奋,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受刺激后能较为迅速产生兴奋的组织神经、肌肉、腺体统称为可兴奋性组织。4.适应性:在反复出现的环境变化中。机体的适当的反映克服因这种环境变化造成的危害,保持自身生存的能力或特性,称为适应性。5.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是主导,特点是迅速。局限和短暂。体液(内分泌调节、旁分泌调节、自身调节)调节是辅助,特点是缓慢,广泛和持久。自身调节是局部,特点是幅度较小,不十分灵敏。6.肌纤维同其他细胞一样,有细胞膜(肌膜)细胞核,细胞质(肌浆)肌浆中充满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和复杂的肌管系统,每个肌细胞都含有上千条沿细胞长轴走行的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沿长轴呈现规律的明暗交替,分别称为明节和暗节。暗带的中央有一段相对较亮的区域,称为H带。H带的中央,即暗带中央,有一条横向的线,称为M线,明带中央也有一条线,称为Z线。或者z盘。横管是肌肢在明暗带交界处的的内凹隔而成。7.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刺激使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静息电位存在对细胞膜外正内的状态,称为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称为超极化;静息电位减少称为去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称为复极化。产生静息电位的原因:细胞膜内外Na离子、K离子的分布不均匀。细胞膜具有选择适应性。跨膜电位分为:静息电位实际上是K离子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是NA离子的平衡电位。8.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运动神经冲动传至末梢神经末梢对ca离子通透性增强,ca离子内流入神经末梢内接头前膜内囊胞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乙酰胆碱释放介入接头间隙乙酰胆碱与终极膜受体结合受体构型改变终极膜对na离子、k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产生终极电位终极电位引起肌膜AP兴奋。兴奋传递的特点:化学传递 递质为乙酰胆碱 单向性传递:由运动神经末梢肌纤维 不可传递时间延搁:兴奋传导过度在接头处比在同一细胞中慢0.51.0毫秒9.肌肉收缩的全过程:肌膜的电位变化触发肌肉收缩,即兴奋收缩藕联横桥的运动引起肌丝的滑动肌肉收缩后的舒张基本步骤:电兴奋通过横桥管系统传向肌纤维深处 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肌浆网对ca离子的释放和再聚积10.肌丝滑行过程: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离子进入肌浆ca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构型变化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细肌丝的结合位点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分解释放能量。-横桥摆动-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肌肉舒张也需要能量,用在ca离子泵上11.肌肉具有伸展性、弹性、粘滞性肌肉在外力(牵拉或者负重)作用可被展长的特性称为伸张性当外力取消后,肌肉又能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做弹性粘滞性是由于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所产生12.肌肉具有兴奋性和收缩性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发生反应的能力叫做兴奋性肌肉当兴奋性产生缩短反应的特性叫收缩性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刺激的强度 刺激强度对于时间的变化率 刺激的持续时间13.阈强度: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称为基强度: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电流强度叫做:利用时:用基强度来刺激组织时,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短的作用时间,叫做:兴奋性的指标:强度时间曲线 阈强度 时值时值:从两倍的基强度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称为:14.肌肉收缩根据引起肌肉收缩的刺激频率而分为:单收缩、强制收缩单收缩:肌细胞受到一次短促的刺激时,被刺激的细胞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紧接着进行一次收缩,称为: 分为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宽息期强直收缩:肌肉因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为:强直刺激:引起强直收缩的刺激,称为肌肉收缩的形式: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 等长收缩:当负荷达到或超过某一数值时,肌肉在收缩时,不能缩短。但肌力却达到最大值。这种肌肉收缩称为: 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这种收缩称为: 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肌肉从恒定的速度的最大用力收缩15.运动单位:是有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若干条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分为:运动性运动单位(快肌运动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慢肌运动单位)16.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能力17.体温: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统称为: 人体体重的:60%70%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体内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体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中介循环的血液是具有以下机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运输功能 防御和保护机能 凝血功能血液分为三层:上层淡黄色透明液体为血浆,占全血的50%-60%,中间薄层白色物质为血小板和白细胞,占1%,下层暗红色不透明固体部分为红细胞,占40%-50%正常成年人的血浆总量:简称为血量,约相当于体重的7%-8%18.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种,人的脾脏只储存血小板,占30% 胶体渗透压是指大分子形成的渗透压,晶体渗透压是有小分子或离子形成的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上升、水的含量下降、吸水能力变强19.血液中具有抗酸和抗碱双重作用的成对物质,称为缓冲对血浆中的3对缓冲对于红细胞中的4对缓冲对构成缓冲体系20.通常从每100ml血浆中碳酸氢钠的含量表示碱储备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数量平均5.0*10 n女性: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园碟形,直径约为78um周边最远处:2.um;中央最薄处1um。21. 正常成年人白细胞重数(4.010.0710 9/2,血小板数量(100300)10 9/2 有核,天色 功能;粘着,聚集,释放,收缩,吸附肌凝(球)蛋白-粗肌丝;肌纤(动)蛋白-细肌丝; 调节蛋白-原肌凝蛋白,肌钙蛋白动作电位的传导过程实际上是沿着细胞膜不断产生新的动作电位,因为也称为动作电位的扩 这也是它的幅度和形状在长距离传导中保持不变的原因22. 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称为运动单位动员,也称运动单位募集运动对肌纤维的影响; 1,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2,酶活性的变化;3, 肌纤维类型的变化快肌和慢肌运动单位的比较 特性 快肌(FT) 慢肌(ST)有氧代谢能力 低 高无氧代谢能力 高 低毛细血管密度(运输0) 低 高收缩进度 快 慢收缩力量 大 小运动模式 速度类活动 耐力类活动在运动中的主要分布 非耐力运动量高 耐力运动量高持续工作能力 弱 强形态特征 直径较大; 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比较丰富 肌浆网(内原网) 血液供应较好; 含有较多的收缩蛋白 含有较多的肌红蛋白; 含有较多的线粒体,且体积较大23,心肌组织具有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生理中的特性) 通过 闰盘 传导24,心脏和血管组成肌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在其中按一定方向流动,周而复始,称为血液循环. 功能;1,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使新陈代谢能不断进行. 2,体内各种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或其他体液因素,通过血液运输,才能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 3,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血液防御动能的实现,有利于血液的不断循环活动25, 心肌CELL上有别于骨骼肌CELL的特点 1,对细胞外液CA 2+浓度有明显依据性; 2,全或无式全部收缩 3,不发生强有收缩26,绝对不应期:无论给予多大刺激,心肌CELL应,兴奋性为差,是、称为局部仅应期:给予强刺激可使膜发生部分除极或局部兴奋,但却不能全面去极爆发动作电位,称为有效不应期:从去极开始到复极(过-60MV)这段时间内,给予刺激均不能使心肌爆发动作电位,称,包括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自动节律性:心肌能自动地按一定节律发生兴奋的能力,称为窦性心律:从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称为,(从外部位异位心率)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率:是心脏周期性机械活动的频率,既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 常人安静状态,60100次/分, 新生儿130次/分 以上27,每分钟由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心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每输出量心率=每分摄氧量/动-静脉氧差 (安静60ML80ML)从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舒张末期?100%28,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每搏心输出量, 静脉回心血量, 心率, 心力储蓄 影响因素心室舒张充盈持续时间 脉回流速度29,心力储蓄(心泵功能的储蓄):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增加而增加的能力. 1,舒张期储蓄 取决与心率储蓄和每搏输出量储蓄2,收缩期储蓄 (是指最高心率与安静心率的差值)(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与收缩末期容积的差值)30,动脉血压:是在心血管系统内有足量的血液(4)充盈的前提下,由心室射血(1),外周阻力(2)和 大动脉弹性(3)的协同作用下产生的 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的最高值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的最低值为舒张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为脉搏压,简称脉压;一个心动周期内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为: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三分之一)脉压 高血压:舒张压90mmhg和/或收缩压140mmhg 低血压:舒张压50mmhg或收缩压糖酵解系统糖氧化脂肪酵氧化49,皮肤散热形成:1,辐射 2,传导 3,对流 4,蒸发50,排泄:肌体将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最终产物,多余的物质和进入体内的的异物(包括药物)通过一定的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无食物残渣)肌体排泄的途径:1,由肺排出CO2和少量水分 2,有消化道排出的主要是经肝脏代谢所产生的胆色素,以及经肠黏膜排除的一些无机盐 3,由皮肤已汗液的形式排出部分水,少量尿素和盐类 4,由肾脏以尿的形式排泄(主要途径)51,肾脏血液循环的特征:血液经过了两次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和形成两套毛细血管网(肾小体和肾小管处的毛细血管网)肾子球是尿液形成的第一步52,尿生成的三个环节: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滤过液的重吸收作用 3,肾小管和集合的分泌和排泄作用滤过:是指当血液流过肾子球毛洗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分和扮物质,包含少量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进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的过程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原因:滤过膜通透性;有效过滤压和肾血浆流量。正常人两侧肾小球毛细血管总面积1.5M2以上,且较恒定,有利于血浆滤过53,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 肾(血+肾) 绝对运动中,尿量,人两侧肾每天比成的肾小球滤过液(原尿)达180L,终尿1.5L进入肾小管的原尿,称小管液,小管液中的成分经肾小管和集合含上皮细胞重新回到含周血液中去的过程,称为重吸收。54,正常血糖浓度(80120MG%),当血糖浓度超过160180MG%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55,由运动引起的无其他原因可以解释的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运动性蛋白,其产生原因一般认为由于运动导致肾小球滤过的通透性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影响运动性尿蛋白排出数量的因素:1,运动强度 2,运动项目和训练手段 3,年龄与环境 4,个体差异 5,情绪 6,身体机能56,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2,感受器的控制作用 接受刺激,把刺激转换为传入神经冲动,3,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从恒定的强度持续刺激感受器时,其传入神经上的动作电位的频率逐渐降低57,本体感受器:机体内埋在肌肉,肌腱和关节囊中有名种样的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统称本体感受器。肌梭是位于肌肉中一种梭形的感受器,长几个毫米,外层为一结缔组织囊,肌梭囊内一般含有612根肌纤维,称为梭内肌纤维;而囊外的一般肌纤维就称为梭外肌纤维肌梭的功能是感受肌肉长度的变化 肌梭的传入神经支配有两类,1类传入纤维直径较粗,2类传入纤维直径较细;中枢有运动传出神经支配梭外肌和梭内肌纤维,前者称为a传出纤维,后者称为r传出纤维腱器官是分布在肌腱较厚的纤维之内的牵张感受器装置,由较细的1类神经纤维支配末梢一般只有几个分支,腱器官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关系腱器官的功能与肌梭的功能不同,它感受肌肉张力的变化腱器官是一种张力感受器,而肌梭是一种长度感受器58,内分泌系统:调节着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基本功能 是由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体内信息传递系统59,激素:由高度分化的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的,经体液运输到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放能生物活性物质非类固醇激素(含?激素)蛋白质激素(肽类激素) 氨基酸激素(胺类激素)类固醇激素激素的生理作用1,直接或间接地加速或减弱体内原有的代谢过程 2,调节和控制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 3,维持内环境平衡,调节营养素,电解质和水分在体内的分布 4,增加集体对有害刺激和环境条件急剧变化的抵抗和适应能力激素作用的特点:1,信息传递 2,相对特异性 3,高效生物活性 4,激素间的相互作用60,非条件反射:先天性的 防御性 食物性 肌紧张 种族所有的 任何条件 固定的 大脑皮层下部位条件反射:暂时性的机能联系 大脑皮层 一定条件 个体所有的经典条件反射:食物引起的唾液分泌 给?食物分泌条件反射增加了机体对环境条件变化的“预见性”大大提高了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61,形成运动技能就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泛化阶段 分化阶段 巩固阶段 自动化阶段动作自动化是运动中,整套动作或动作的某些环节可从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的现象62,运动生理学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事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柔韧和平衡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肌肉力量可表现为 绝对力量,相对力量,静力性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加速运动的能力表现形式为:反映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63,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所需要的时间长短决定动作速度的生理基础是:1,肌纤维的百分组成及面积 2,肌肉 3,肌肉组织的兴奋性 4,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短跑训练的主要理论思想:1,两组间保持充分恢复 2,从专项最大强度进行练习64有氧耐力:机体依靠糖,脂肪和蛋白质进行氧化分解供能进行长时间工作的能力生理基础:1,氧运输系统 2,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3,耐高温能力生理学指标:1最大摄氧量2乳酸阈最大摄氧量是人体在心肺功能充分发挥其功能情况下,单位时间里摄入并被身体利用的最大氧量氧运输系统:氧气从体外运输到肌肉组织的整个过程中涉及的器官和系统(由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组成)慢肌纤维中线粒体数目多,体积大,肌红蛋白多,氧化酶活性高,所以利用能力强,快肌能则相反乳酸阈:人体在进行递增负荷运动是,由氧化分解供能来势过滤到大量动用糖醇解供能的临界点(转折点),常用血乳酸含量达到4MOL/L时对应运动强度表示.65. 运动过程中人体技能的变化的整个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1运动前的赛前状态2运动刚开始的进入工作状态3运动过程中的稳定状态4临近运动结束时的疲劳5运动结束后的恢复66. 在训练或比赛前,人体某些器官,系统将产生一系列的机能反应,称为赛前状态。赛前状态的生理本质是条件反射。67. 根据训练或比赛前机能反应的特征可把赛前状态分为准备状态型,起赛热症型和起赛冷淡型。68. 准备活动的作用:1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和促进相关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2使体温升高,提高代谢水平。3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4调节赛前状态。准备活动分为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69. 在运动后开始的一段时间内,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逐步提高,这个过程称为进入工作状态。70. 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1反射活动的协调2结构上的差别71. 极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在进行剧烈运动的开始阶段,往往会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的身体不适的感觉。这种状态称为极点。极点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跟不上肌肉活动的需要,造成肌肉内氧供应不足,糖酵解产生的乳酸以及其他代谢物质在血液中积累,引起呼吸循环系统功能失调(如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动脉血压升高等)。这些机能失调又导致大脑皮层运动中枢抑制过程加强。72. 重新振奋及其产生的原因: 极点出现以后,如果继续坚持运动,一段时间后身体不适的感觉消失,机体重新出现呼吸均匀自如,动作轻松有力,精神振奋等现象,这种状态称为重新振奋(SECOD WIND)。73. (判断题)重新振奋状态的出现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的结束,人体机能活动开始进入稳定状态。对74. 稳定状态:在一定强度的周期性项目运动过程中,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及机体工作能力均处于一个较高的变动不大的水平上,此时的功能状态称为稳定状态。(可分 :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 A真-供O2=需O2 B假-供O2需O2)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75. 运动性疲劳是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不能将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的水平上,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生理现象。76. (填空-简答)A-衰歇学说:依据 在进行长时间运动中机体工作能力下降的同时常伴随着血糖浓度的降低,而且补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认为疲劳的原因是体内能源物质的耗尽(观点)。77. 堵塞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于机体某些代谢产物在肌肉组织中堆积引起的,尤其是乳酸(观点)。78.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运动过程中血液PH值下降,细胞外液水分及离子浓度发生变化,血浆渗透压改变等都可引起运动性疲劳。79. 保护性抑制学说: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的疲劳都是由于大脑皮层保护性抑制发展的结果。80. 突变学说:81. 自由激学说:82. (判断题)运动性疲劳可能发生在脑,脊髓,外周神经,神经-肌肉接点,横管系统及横桥等部位。(通常我们笼统的把它划分为中枢性疲劳和外周性疲劳。自脑到脊髓所产生的疲劳统称为中枢性疲劳;运动神经以下部位所产生的疲劳归为外周性疲劳。)83. 判断的方法:A观察法B主观感觉84. 超量恢复是指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下降了的各系统机能在运动后超过运动前水平的现象。运动后的主要任务是快速消除运动性疲劳,加快机体的恢复。促进恢复的常用措施包括整理活动,睡眠,营养学,物理学和医学手段。85. 反映运动强度常用的指标有心率,血乳酸值,血清肌酸酶含量等。86. 高原训练的特点:在低氧,低压的环境进行训练,目的是为了调动机体浅能,从而期望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的生理反应。反映为:肺通气量增加,酸碱平衡调节,血液运输氧的能力改变。87. 长期的运动训练和人体的反应,必将导致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物化学和机能等多方面产生相应的适应性变化。88. 生理学指标评定训练效果时应注意的问题:1选择符合运动专项生理学特点的指标2运动能力的自然增长现象和自然下降现象3生理学指标反应训练效果的局限性89. 在最大负荷运动过程中,训练水平高者,机能变化的特点是动员快,幅度大和恢复快。90. 运动处方的基本内容:包括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项目和密度,以及运动有关的注意事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