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作业答案.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81955 上传时间:2020-05-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作业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学作业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学作业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业一一、 名词解释(2分4=8分)1、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出的,对受教育者的培养规格和素质发展要求的预期设想和规定。2、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3、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具体形式。4、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在与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5、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6、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化、较稳定的教学行为方式。7、道德素质:是学生在掌握各种道德准则,并运用这些道德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言行、评价各种道德现象、调节各种道德关系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文化素质。8、谈活法:是教师和学生通过口头语言以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9教学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10科学素质:是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并运用科学知识去认识自然、改造社会、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文化素质。11德育: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内化与外化,以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12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13狭义的教育: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14教学艺术: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为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而采用的创造性的教学方式与方法。15经验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学生中心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设计的课程。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1、教材的编排一般采用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方式。2、教师备课可分为学期备课、 单元备课 、 课时备课 。3、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分为 科学素质 、 道德素质 、 审美素质 。5、以语言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 讨论法 、 谈话法 、 读书指导法 。6、教学艺术的特征是有效性、 创造性 、 综合性 。7、班级授课的两种变式是 复式教学 、 现场教学 。8、以学生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演示法 、 参观法 。9、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由心理能力、心理动力、 适应性因素 、 创造性因素 构成的。10、我国学校的德育是 政治教育 、 思想教育 、 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的总称。11、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划分,课的类型有新授课、巩固课、 技能课 和 检查课 。12、 教学 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13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两种学制是 壬寅学制 和 癸卯学制 。14教学风格的特征是指教学风格的独特性、 规律性 、 稳定性 。15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 理论。16从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来说, 备课 是上好课的首要条件, 上课 是教学的中心环节。17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由 科学知识 、 科学方法 、 科学精神 构成的。18根据课程的存在方式可以将课程划分为 显课程 和 潜课程 。19学生的审美素质是由 审美经验 、 审美能力 、 审美情趣 构成的。20教学评价的形式有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 诊断性评价 。作业二一、选择题(2分15分=30分)1、“启发”一词来源于 所讲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 (C)A、老子 B、荀子 C、孔子 D、孟子2、校本课程是 的课程。 (D)A、国家规定 B、学校规定C 、学校安排D、学校教师开发3、古代教育具有 。 (A)A、阶级性、等级性 B、生产性、阶级性C、生产性、等级性 D、生产性、科学性4、教育名著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 (C)A、卢梭 B、赫尔巴特 C 、夸美纽斯 D、杜威5、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 。 (C)A、可教性 B、可塑性 C、可能性 D、现实性 6、 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起主导作用。 (D)A、家庭 B、环境C、遗传 D、教育7、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一个 。 (B)A、基本方法 B、基本环节 C、基本途径 D、基本形式8、学科课程论历史悠久,它又称作。 (A)A、分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 核心课程论 D、结构课程论9、“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而组织起来”,这句话是讲的。 (B)A、卢梭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布鲁纳10、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教育论著新教育大纲的作者是。(B)A、陶行知 B、杨贤江 C、徐特立 D、李大钊11、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 (D)A、基本方法B、基本内容C、基本制度D、基本途径12、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这是 的基本涵义。(A)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3、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感知教材 B、理解教材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14、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贯彻的要求。 (C)A、 启发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5、因材施教原则的精神实质是教学在教学中要 。 (A)A、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B、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C、根据不同的教材 D、设置不同的专业、学科16、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因素是 。(C)A、人的发展 B、政治经济制度 C、生产力的发展 D、社会关系17、重视组织学生复习是贯彻 原则的基本要求。(A)A、巩固性 B、直观性 C、循序渐进 D、启发创造18、“应试教育”的根本错误在于 。(B)A、只重智育,忽略了其它各育 B、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C、只增长了知识,忽视了智力的培养 D、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1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效果具有 。(D)A、艰苦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20、因材施教原则的精神实质是教学中要 。(A)A、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B、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C、根据不同的教材 D、设置不同的专业、学科2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就是 。 (A)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22、活动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B)A、孔子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布鲁纳23、把儿童变成教学的中心,是“现代教育”派的主要观点,其代表人物是 。 (B)A、卢梭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布鲁纳24、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 。(B)A、政治的发展B、经济的发展C、文化的发展D、人口的增长25、由于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因而教育具有 。(D)A、服务性B、福利性C、社会性D、生产性26、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课堂及课外作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借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C)A、实验法B、演示法 C、练习法D、实习作业法27、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影响的 。(C)A、周边情况 B、社会面貌 C、外部世界 D、生活氛围28、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A、班杜拉 B、柯尔伯格 C、 拉斯 D、杜威29、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种不同的学科分门别类加以设计的学校课程,它还称为 。(B)A、经验课程 B、学科课程 C、核心课程 D、整合课程30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_。(C) A、强制作用 B、辅助作用 C、主导作用 D、中介作用3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_。(A) A、性质 B、结构 C、设施 D、投入32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_。(C) A、可教性 B、可塑性 C、可能性 D、现实性33学科课程理论又称为_。(A) A、分科课程理论 B、活动课程理论 C、核心课程理论 D、结构课程理论34、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贯彻_的要求。(A) A 、启发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35“启发”一词来源于_所讲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 A、荀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孔子36、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 (C)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37学校教育产生于_。(B)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38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本,强调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理论为_。(C) A、生物起源说 B、个人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心理起源说39、常模参照性测验又称。(B) A绝对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40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_。(D) A、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41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_。(C)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42备课是教学工作的_。(D) A、基本方法 B、基本环节 C、基本形式 D、基本途径43教育活动构成的基本要素有_。(C) A、教师、教材、学生 B、教育者、学校、受教育者C、教育者、教育影响、受教育者 D、教师、教材、校舍44“拔苗助长”违背了什么教学原则_。(C)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45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B)A、复式教学 B、班级授课制、C、个别教学 D、分组教学46教师的根本任务是_。(D)A、传授知识 B、增强技能 C、发展能力 D、教书育人47班主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要对学生_负责。(B)A、思想品质发展 B、全面发展 C、身体发展 D、智力发展48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_。(A)A、生物性 B、永恒性 C、历史性 D、阶级性49校本课程是 的课程。(D)A、国家规定 B、学校规定、C、学校安排D、学校教师开发50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是贯彻的要求。(C)A 、启发创造原则、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3分,共12分)1、教学活动就是智育活动。此命题错误,教学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它既是智育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所以,教学活动不只是智育活动,还是德育活动、体育活动、美育活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活动。1、 教材就是教科书。此命题错误,教科书只是教材的一种形式,教材还包括教学参考书、各种教学参考资料,教材不仅是指文字材料,还包括各种音像材料。2、 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此命题正确,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德育的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学也是德育的主要途径,学校德育必须以教学为主渠道。3、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直接经验。此命题错误,学生主要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这是学校教学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它可以使学生避免重复人类在认识发展中所经历的错误与曲折,如果以学习直接经验,则会重复前人的错误与曲折。5、直观教学必须利用直观教具,否则就不能进行直观教学活动。此命题错误。直观教学不一定要利用直观教具,直观教学分为模像直观、实物直观和言语直观,言语直观就不需要直观教具。6、教学等同于智育。此命题错误。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它不仅是智育的途径,也是德育、体育和美育的途径,智育是教学的组成部分,智育要以教学为基本途径,同时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7、学生的主要认识任务是通过掌握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此命题正确。 通过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条捷径,它可以避免重复人类在认识发展中所经历的错误与曲折。8、教学原则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此命题正确。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原理,它是在总结广大教育者在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不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凭空提出来的,它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概括。9教育具有正功能与负功能。此命题正确,教育按其功能的性质可分为正功能与负功能,也称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前者是针对教育功能产生的积极的良好的效果而言,后者是针对教育功能产生的消极的不良的后果而言。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此命题错误,,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但由于人有能动性,所以,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11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此命题正确,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专业的教育机构,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和自身所担负的任务、学生的年龄与知识水平所制订的具体的教育目标。1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此命题正确,教育的普及化能够推进社会政治的变革,教育可能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教育还可以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13教学原则是人们从教学理论中总结出来的。此命题错误。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原理,它是在总结广大教育者在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不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凭空提出来的,它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概括。14讲授法就是灌输式、就是注入式。此命题错误,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运用讲授法的指导思想不一样,讲授的效果也是不同的。讲授法既可以是启发式讲授,也可以是注入式讲授。15教育是今天的消费,又是明天的生产。此命题正确,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教育培养人才的周期长,所以,教育是今天的消费,又是明天的生产。16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出污泥而不染”是做不到的。此命题错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环境对人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出污泥而不染”则是强调人是有主观能动性,人不是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人有影响,但是,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所以,“出污泥而不染”也是能做到的。作业三一、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简述教育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答:一方面,社会物质生产制约教育发展:其一,社会物质生产制约教育发展的水平与速度,其二,社会物质生产制约着教育的结构与内容。另一方面,教育具有促进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经济功能:其一,教育具有培养劳动力的功能,其二,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其三,教育具有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2、简述教师职业角色定位。答:从教师的社会义务来讲,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者;从教学与管理的层面来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是教学过程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拓展者,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从心理定向这个角度而言,教师是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从自我实现的层面来看,教师是自我成长的研究者和设计者。3、简述学生心理素质的概念及其结构。 答: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个体的心理过程、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综合体现。它首先可以分成产生操作作用的心理能力因素和产生驱动作用的心理动力因素;根据这种力量作用的效果来分析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学生的心理素质又可以分成适应性因素和创造性因素,适应性因素能够使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创造性因素能够使学生运用自己的心理心理活动来产生新颖的有价值的成果。 4、简述贯彻启发创造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贯彻启发创造原则的基本点是: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确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他们创造性地学习;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为贯彻这一原则创造良好的道德心理气氛。5、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答:第一,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第二,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第三,培养学生执著的科学精神。6、简述学生的审美素质的概念和结构。答:学生的审美素质是学生在掌握审美经验,发展审美能力,并运用已有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去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文化素质。学生审美素质是由审美需要、审美经验、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等因素构成的。其中,审美经验、审美能力、审美情趣是几个主要的因素。7、简述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答:第一,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第二,教学内容;第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第四,教学组织形式和结构;第五,教师的教学素质;第六,课堂教学效果。8、简述教育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答:一方面,社会政治制约教育发展,其一,社会政治通过确定国家教育制度实行对教育的制约;其二,社会政治对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制约性;其三,现代社会通过加强教育立法保障与促进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具有十分突出的政治功能,其一,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其二,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其三,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9、教育的主导作用有哪些体现?答:其一,教育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规定着个体发展的方向;其二,学校教育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行,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为全面深刻;其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断强化。10、简述教师专业能力的结构。答:一、设计教学的能力;二,表达能力;三,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五,教育教学机智;六,反思评价能力;七,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八,创新能力。 11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答:第一,发展学生的心理能力;第二,提高学生的心理动力;第三,增强学生的适应性;第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12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答:第一,教育具有培养劳动力的功能,具体表现是:其一,能提高劳动者的科学知识素养与劳动技能素养;其二,能提高劳动者的道德素养;其三,能提高劳动者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其四,能提高劳动者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第二,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第三,教育具有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其一,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其二,教育是促进科技革命与发展的重要手段。13简述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答:第一,个性特征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心理基础;第二,学习模仿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必要途径;第三,独立创新是教学风格成熟的标志。14采用讲授法有哪些基本要求?答:教师要精通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做到融会贯通;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学生听讲的能力;要根据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使讲授内容尽可能与学生的认识基础发生联系,尽可能做到讲授过程的启发性和艺术性;要灵活地变换讲授的具体方式并与其他教学方法相配合,恰当运用板书,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15简述新中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答:首先,新中国的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劳动者”或“建设者”,这是新中国教育目的对培养对象在社会角色上的规定。其次,我国的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是新中国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在政治属性上的要求。第三,社会主义的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新中国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在素质结构方面的培养要求。第四,新时期的教育目的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个性”。新时期的教育目的不仅要求学校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还要求这些人才具有独立的个性。16为什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其一,教育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规定着个体发展的方向。一般说来,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自发性、离散性的特点,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则具有自主性,集中性的特点。 其二,学校教育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行,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为全面深刻。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的。教师是受过专门训练,闻道在先学有专攻的人。学校通过教师,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运用适当的方法,并集中时间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其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断强化。作业四一、综合论述题(13分)1、用比较贴切的两个教育实例分别说明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中的功能,同时要在理论上进行一定的分析。 答:教育实例的陈述得7分,对教育在促进人的观念、人的智力与能力和人的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方面的分析得3分,对教育在促进人的主体性、人的个性特征和人的个体价值实现等方面的分析得3分。2、用比较贴切的三个实例分别说明教育的三种社会功能,同时还要在理论上进行一定的分析。答:三个实例的陈述得分分,对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的理论分析各得2分,共6分。3、一位班主任在日记中写道:“一天早上,路过教室,发现王东海(曾与自己顶牛)正在丢扫帚玩。当他发现我时,赶忙假装用扫帚扫地。我想,如果当场批评他,一来他已改作扫地,理由不充足;二来又会顶起牛来,不如顺水推舟,于是,我假装没有看见。到上课时,我表扬了王东海早上到校自觉打扫教室。他脸红了。第二天,他真的早早来到学校打扫教室了。这样,带动了一批同学,形成了风气,谁早来就先打扫环境卫生。”请运用所学的教育学知识进行分析上述教育现象。答:第一,学生的自我教育在道德素质教育具有特殊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而进行的自觉的规范言行、转化思想的活动。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在教育者的培育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因为,教育者对学生施加的道德教育影响、外界道德现象的刺激,如果没有学生主动的吸收、内化,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需要、道德动机和道德信念,是不会取得预期效果的。第二,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与其批评,不如及时表扬。4、“排名榜”带来了什么?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期末考试刚刚结束,几位学生怯生生地找班主任,几乎是用哀求的语气对老师说:“别给我们排队了。”孩子们的目光里充满了惶恐与不安。这位教了20多年书的教师心头一热,而眼湿润了。事后,他对记者说:“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到了那一份沉重。”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调查专家小组的一项调查显示;96的学校给学生按考试成绩排名次,经常排名次的占68;75的学生对全班公布分数和排名次感到紧张、害怕,甚至讨厌。请运用所学的教育学知识进行分析上述教育现象。答: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教学,查找教学中的不足,进一步改进教学,对学生来讲,主要是寻找自己学习中的缺点,如学生方法、学生策略等的不足,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指导教学,而不是衡量学生或者进行比较的工具。如果教育评价的过程给大部分的学生带来紧张和恐慌的情绪体验,那么这种评价就是失败的。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传统的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过于注重评等、排名。我们应该把“教师评价”改为“教学评价”,把“学生评价”改为“学习评价”,是评“事”,不是评“人”,并借助于“这件事情”的评价来促进“人”(如校长、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因而,新课程应该建立评价项目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又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强调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对教师的发展价值以及对课程本身的改善价值,倡导建立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