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复习答案.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74975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复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复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复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反射波 在不同密度的媒质分界面发生反射的波2.透射波 地球物理学透射波即透过波3.滑行波 由透射定律可知,如果V2V1 ,即sin2 sin1 ,2 1。当1还没到90时,2 到达90,此时透射波在第二种介质中沿界面滑行,产生的波为滑行波。4.折射波 当入射波大于临界角时,出现滑行波和全反射。在分界面上的滑行波有另一种特性,即会影响第一界面,并激发新的波。在地震勘探中,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 ,也叫做首波 。入射波以临界角或大于临界角入射高速介质所产生的波 .5.波前 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振动的那一时刻6.射波前7.均匀介质 反射界面以上的介质是均匀的,即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一个常数。8.层状介质 指地质剖面是层状结构的,在每一层内速度是均匀的,但层与 层之间速度是不相同9.振动图形和波剖面 某点振动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称为振动曲线,也称振动图。 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也称波剖面。10.同相轴和等相位面 同向轴是一组地震道上整齐排列的相位,表示一个新的地震波的到达,由地震记录上系统的相位或振幅变化表示。11.时间场和等时面12.视速度 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速度V,而是视速度Va。即波沿测线方向传播速度。13. 离散付氏变换14. 时间域 把信号表示为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时间域的表现形式。15. 频率域 把信号表示为振幅和相位随频率变化的函数,称为信号在频率域上的表现形式。16. 褶积 由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得到地震记录(输出相应)17. 离散褶积 由离散的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得到地震记录18. 互相关 用来表示两个信号之间相似性的一个度量,通常通过与已知信号比较用于寻找未知信号中的特性。19. 自相关 随机误差项的各期望值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称随机误差项之间存在自相关性20. 离散互相关 21. 离散自相关22. 采样间隔 地震勘探中检波器接受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储存,需要 采样离散化,这个采样间隔就称为地震采样间隔。23. 频率 单位时间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24. 炮检距 激发点(炮)点到接收点(检)点的距离。25.偏移距 指炮点离第一个检波器的距离,等于最小炮检距,x 。26.观测系统 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或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观测系统分单边和双边放炮两大类,以上两观测系统又可根据有无偏移距分为端点观测系统和有偏移距观测系统。27.有效波 在地震勘探中用来解决地质任务的波 干扰波:对有效波起干预和破坏作用的波28.干扰波 地震勘探中妨碍分辨有效波的振动都属于干扰波29.规则干扰波 具有一定频谱和视速度,能在地震记录以上一定同相轴出现的干扰波.30.随机干扰波 表现为无一定频率、传播方向的干扰波,在地震记录上形成杂乱无章的干扰背景。形成形成因素很多,自然条件、激发条件、人为条件,如风吹草动、人的走动等;随机干扰也可能出现重复,如地表不均匀引起的散射。 31.多次波 一些往来于分界面之间几次反射的波32.空间假频 对于最小视波长信号至少要有两个空间采样点,否则对其做傅里叶变换,会出现频谱混叠现象。即出现空间假频。33.有效波和干扰波 (1)在传播方向上不同,即干扰波的最大真速度和有效波的视速度范围不同(2)有效波和干扰波可能在频谱上有差别(3)有效波和干扰波经过动校正后的剩余时差可能有差别(4)有效波和干扰波在出现的规律上可能不同34.面波 波在自由表面或岩体分界面上传播的一种类型的波。35.地震组合法 利用干扰波与有效波在传播方向上的不同而提出的压制干扰波的一种方法。可以压制 规则干扰,也可以压制随机干扰。36.震源组合37.面积组合38.不等灵敏度组合39多次覆盖对整条反射界面进行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40动校正 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 41倾角校正 又称倾角时差校正,由于在反射界面倾斜的情况下,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上接受到同一反射界面的时间不一样,存在倾角时差,对其进行的校正称为倾角时差校正。42倾角时差 当界面倾斜时,在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处,观测到来自该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称为倾角时差43正常时差 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以零炮检距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浅层时距曲线陡,深层时距曲线缓2.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反射波的旅行时间差 44全程多次波 :在某一深度界面发生反射的波经过地面反射后,向下在同一界面上又发生反射,并来回多次。 45平均速度 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单程传播所需的总时间之比 46叠加速度 根据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求得的速度叫做叠加速度。47均方根速度 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的当作双曲线,所求出的地震波速度称为均方根速度.48等效速度 地震波在垂直层面的方向旅行总时间与这组地层总厚度之比49层速度 指在层状地层中地震波传播的速度。50. 真倾角 在垂直倾斜面走向的横剖面上测定的倾斜面与水平参考面之间的夹角51. 视倾角 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参考面上的投影线的夹角52. 分辨率: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或沿水平方向可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二、填空题1.物体在作用下,弹性体_在力的作用下_所发生的_形状_或_体积_的变化,就叫做_弹性_形变.2.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_形变_,若去掉外力以后,物体仍旧_保持_其受外力时的形状,这样的特性称为_塑性_.这种物体称为_塑性体 _.3. 弹性和塑性是物质具有两种互相_转换_的特性,自然界大多数物质都_同时_具有这两种特性,在外力作用下既产生_弹性_形变.也产生_塑性_形变.4. 弹性和塑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主要表现为_弹性_形变或_塑性_形变.这取决于物质本身的_物理性质_物质,作用其上的外力_大小_作用力延续时间的_长短_,变化快慢,以及物体所处_温度_、压力等外界条件.5. 地震波遇到岩层分界面时主要产生两种波是_瑞雷波_和_拉夫波_6. 一个谐振动是由_振幅 _、_频率_和_初相位_三个量确定的改变其中的任一个量, 振动波形都会发生改变.7. 描述滤波器的特性有两种方式,在时间域用_时域_响应描述滤波器的特性;在频率域, 则用_频域_响应描述滤波器的特性.8. 由时间域函数到频率域的变换称为_傅里叶正变换_由频率域到时间域的变换称为_傅里叶负变换_.9. 滤波器的输出信号, 等于滤波器的_时域_和_sinc_的褶积.10. 理想低通滤波器,适用无_低频_干扰,而_高频_干扰较严重的地区.11. 如果反射波的频谱S(f)和干扰波的频谱N(f)是_分离_的即当S(f)0 时, 则N(f)=0; 当S(f)=0 时则_N(f)不等于0_,这时可采用频率滤波的方法.要求滤波器的频率响应H(f), 在_反射波_的频谱分布区为1,而在_干扰波_的分布区为零.即:X(t)X(f)=S(f)+N(f),X(f)=X(f)H(f)=S(f).对位置,地震测线分为_纵测线_和_非纵测线_两大类.13.炮点和接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叫_纵测线_;炮点和接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测线叫_非纵测线_.14.地震勘探中,一般在用炮井时,炸药埋藏应在潜水面_以下_,尽量避开_松软地层_,以保证能量损失小些.15.在布置测线时,一般主测线应_垂直_构成走向;联络线应_平行_构造起向.16.野外队施工,可一般要进行工区踏勘, _潜水面_调查,_干扰波_调查和野外_施工设计_.17.野外记录中最常见的规则干扰波为_面波_.由于其衰减很快,所以一般采用_偏移_距或采用_组合_来压制.18.地震波传播到地面时通过_将_转变为_.19.三维地震勘探工中沿构造走向布置的测线称为_联络测线_测线垂直于构造走向的测线称为_主测线_.20. 地震波在石油中传播速度为_1070_M/S 至_1320_M/S;在石灰岩中传播速度为_2500_M/S 至_6000_M/S.21. 地震波的速度与孔隙度成_反比_;同种性质的岩石,孔隙度越大地震波速度越_小_反之则越_大_.22.描述地震波速度与岩石孔隙度经验公式是_时间_平均方程.公式为1/V=(1-)/Vm+/Vl.式中V 是_地震波速度_Vl 是孔隙中_填充物速度_是岩石_孔隙度_.23.地震波在岩石中传播速度与岩石的孔隙度成_反_比例;与岩石的密度成_正比_.24. 岩石孔隙中充满水的时的速度_大于_充满油时的速度,充满油时的速度_大于_充满气时的速度.25.地震波速度,一般随地层深度的_增大_而增大, 随地层压力的增大而_减小_.26. 岩石年代越老, 其速度越_大_,反之则_小_.27. 在速度谱上拾取的速度是_均放根速度_在时一深转换尺上读取的速度是_平均速度_.28. 分析叠加速度谱拾取_均放根速度_速度, 主要的是便于_叠偏剖面_和水平叠加.29. 用VSP 测井能得到的速度资料包括_和_资料.30. 一般进行时深转换采用的速度为_平均速度_.研究地层物性参数变化需采用_层速度_.31 用于计算动校正量的速度称为_叠加速度_速度,它经过倾角校正后即得到_均放根速度_.32. 当反射界面有倾角时, 记录点与_反射点_位置有偏移,_偏移_的大与反射界面的_埋藏深度_及_界面倾角_有关.33. 反射界面埋藏越深,记录点与反射点偏移越_大_,界面倾角越大,移越_大_.34. 地震时间剖面分为两大类,一为_水平迭移_时间剖面,一为_迭加偏移_时间剖面.35. 在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断层表现为层断_波_不断,因为_绕射_波产生.36经动校正和水平叠加,并将所有的新地震道,放在相应的_共中心点_点位置,就构成了该测线的_水平迭加_时间剖面.三、 选择题1. 连续介质中,常见的地震波传播速度与深度Z关系是 AA)V=Vo(1+Z) B)V=Vo(1+Z) C)V=VoZ D)V=(1+2Z)Vo2. 连续介质地震波射线为 A)直线 B)曲射线 C)双曲线 D)抛物线3. 费马原理认为,地震波沿 BA)最大路径传播 B)最小路径传播 C)二次抛物线路径传播 D)双曲线路径传播4. 物理地震学认为,地震波是 CA)一条条射线 B)沿射线路径在介质中传播 C)一种波动 D)面波5. 地震波纵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 A)A)垂直 B)一致 C)相同 D)相反6. 波的传播方向上,单位长度内的波长数目,叫做( C)A)波长 B)周期 C)波数7. 一个地震信号,用它的振幅值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表示出来这种表示叫做(C )表示.A)波数域 B)频率域 C)时间域8. 数字滤波有两个特点一是( B),二是有限性.A)连续性 B)离散理 C)可控性9. 用反子波和地震记录作褶积,就得到( B).A)波阻抗 B)地震子波 C)反射系数10.野外记录中最先到达接收点的波称为(A)A)直达波 B)有效波 C)透射波11. 水平叠加能使(B ).A)反射波能量增强 B)多次波能量增强 C)干扰波能量增强 D)面波能量增强12. 由炮点传播到地面再到界面再到检波点这样的波称为( C).A)绕射波 B)层间多次波 C)虚反射波13. 动校正利用的速度为 DA)平均速度 B)层速度 C) 叠加速度 D)均方根速度14. 叠加速度( B)均方根速度. A)大于或等于 B)小于 C)等于15. 叠加速度转化为均方根速必须进行( A ).A)动校正 B)静校正 C)倾角校正16. 平均速度把地层假设成为( A)A)均匀介质 B)连续介质 C)水平介质17. 用初至波和续至波研究地层的速度,界面岩性含油气情况的测井称为( A)A)VSP测井 B)微地震测井 C)声速波井18. 回转型反射波在水平迭加时间剖面上表现为(A )A)一段凹反射同相轴 B)一个点 C)一段凸反射同相轴 D)一段直反射同相轴19. 当地下界面有倾角时.水平叠加存在着反射层的( B )问题.A)叠加 B)偏移 C)干涉20. 为了解决水平叠加存在的问题,可进行( B)处理A)偏移归位 B)动校正 C)相干加强21. 在偏移归位中如偏移速度小于地震波速度,这时归位后,反射层深度变浅倾角变缓界面位置( B)A) 向下倾方向位移 B)向上倾方向位置 C)不变1 直达波的时距曲线方程和特点?2 均匀介质共中心点时距曲线的特点?A是一双曲线Hyperbola(以X=0,t坐标对称);B曲线顶点坐标(X=0,t=2.h/v),也是极小点tmin=2.h/v;Ct0特征点,他是在t轴上的截距,t0=2.h/v,又称回声时间,自激自收时间,界面法线的双程旅行时,h=t0.V/2,可确定炮点处界面法线的深度;D双曲线以t=X/V为渐近线,直达波是反射波的渐近线,(直达波总是先到达接收点);E时距曲线对应地下一段反射界面。3 水平层状介质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及特点?1。双曲线;t2=t02+X2/V22。深层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比浅层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要缓。 时距曲线方程 t=(X2+4.H 2)1/2/V , t2=t02+X2/V2 , t0=2.H/V 4 假设声波、面波、直达纵波沿界面传播的视速度分别为350、700、1400(m/s),试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它们的时距曲线。5 什么是惠更斯原理?前进的波前成上每一点都可以看作一个二次的震(波)源,且后一时刻的波前面就是基于前一时刻的波前面所激发的所有二次波的包络面。6 什么是费玛原理?由Snell定律可知,波在介质中由一点传播到另一点的可以沿许多条不同路线传播。o费马原理指出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路线,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旅行时为极小)。这条路径正是垂直于波前面的路径,即射线路径。7 什么是反射定律?反射线、入射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线位于入射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线、入射线和法线所构成的的平面为射线平面,垂直与界面。8 什么是折射波的始点和盲区?由于折射波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在地表某个区段观测不到折射波,这个区段称为折射波的盲区。9 什么是视速度?当波的传播方向与观测方向不一致(夹角)时,观测到的速度并不是波前的真速度V,而是视速度Va。即波沿测线方向传播速度。10 均匀介质地震波的波前和射线方程?11 直达波、反射波和折射波的关系?12 写出地震平面波传播中地震视波长与地震真波长的关系(图示注明变量含义),地震视速度与地震真速度的关系,地震速度与波长及频率的关系。震视速度与地震真速度的关系:设一平面波以 角入射到测线上,t1时刻波前到达S1点,波前位置为S1D,t1+t时刻波前到达S2点,波前位置为S2t2, X/ V*= S/ V=t 所有V*=V.X/S=V/sin视速度真速度13 试叙述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按照波动所能传播的空间范围来区分,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传播速度最快。横波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比纵波慢。14 从反射和折射波形成的机制,分析反射和折射波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反射波的条件是:上、下介质界面必须是一个波阻抗界面,即波阻抗差不为零。形成折射波的条件:1) 下面介质的波速要大于所有上面介质的波速2) 入射角是以临界角i入射21.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如何设置及综合平面图的画法。24道接收,单边放炮,偏移距为一个道间距,每放一炮,排列和炮点向前移动二个道间距。这样就可组成一个六次覆盖观测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