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讲 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一、名词解释(1)重力异常:将实测的重力值减去该点的重力正常值,其差值即为重力异常。(2)地磁异常:实测地磁要素的数据与正常值(地球基本磁场)的差别。(3)地磁场倒转:地磁极出现 “反转”,即南、北极互相颠倒的现象。l 地磁场正向期:与现代地磁场方向一致的时期。l 地磁场反向期:与现代地磁场方向相反的时期。(4)莫霍面:莫霍面(Moho discontinuity)(莫霍洛维奇1909年发现):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深度:大陆地表之下平均33km,大洋地下5-8km;纵波P波速突然增加, 地内温度突然升高。(5)古登堡面:(Gutenberg 1914年提出):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深度: 2900km深度处,纵波P波速急剧降低,横波S波到此中止 (固态转为液态)。(6)地壳;:地壳是岩石圈上部的次级圈层。大陆型地壳:指大陆及大陆架部分的地壳, 具有上部硅铝层(花岗质层)和下部硅镁层(玄武质)层的双层结构, 以康德拉面为分界;大洋型地壳:往往缺失硅铝层, 仅发育硅镁层, 不具双层结构。 (7)岩石圈: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球部分。(8)软流圈:又称低速带, 是指地下60-250km之间,地震波速度减低的地带(塑性流动) 特性: 1、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厚度厚薄不一。2、平均密度3.5g/cm3,物质成分与石陨石相当。3、具有可塑性和流动性。二、简答题(1)地球的内部(固体地球)层圈的划分及其划分依据?固体地球 地壳: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60km -33km 莫霍面 岩石圈 地幔硅镁层 地幔 软流圈 地幔圈(中间圈) 2900km古登堡面 地核:外核 5000km莱曼面 内核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球物理依据 :据地震波波速在地内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划分成若干圈层. 不连续面(discontinuity):地震波的速度在某些深度发生明显的改变,这个深度可以作为上下物质的分界面,称为不连续面。 地质学依据:通过研究深源岩石及其形成时的温压条件来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信息。(2)简述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区别?大陆地壳大洋地壳分布大陆及大陆架洋底平均厚度33km6-8km硅铝层花岗质层厚10-40km缺失硅镁层玄武质层玄武岩质层厚20km玄武岩质层5.5-7km最古老的岩石41亿年 2mm);砂状结构(多数为2-0.05mm);粉砂状结构(多数为0.05-0.005mm);泥状结构(0.005mm)。(2)晶粒结构:主要由晶粒矿物组成一种岩石结构类型。(3)生物结构:由生物遗体或碎屑形成的岩石(生物沉积作用)所具有的结构。生物含量在30%以上,为灰岩和硅质岩的常见结构。(4)交错层理(斜层理):由一系列斜交或交切的层系组成。板状交错层理(层系界面大致平行);楔状交错层理(层系界面不平行);槽状交错层理(细层和界面呈槽状,层系界面呈弧状交切);羽状交错层理。(5)波痕:由于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沙质沉积物表面上所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现象。流水波痕(河);浪成波痕(湖、海);风成波痕(风)。(6)砂岩:粒径为2-0.05mm、含量大于50%的沉积碎屑所组成的岩石。碎屑成分有石英、长石、岩屑,胶结物有钙质、铁质和硅质。常具有斜层理、粒序层理构造。(7)泥岩和页岩:是泥质沉积物在成岩过程中片状矿物定向排列使其具有页理构造的一类泥质岩石 (8)石灰岩:由方解石所组成的碳酸盐岩,可分多种类型。(9)地层:为层状岩石的统称。(10)沉积地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层(由沉积岩构成的地层)称沉积地层。二、简答题(1)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有那几大类?沉积岩: 在地表环境条件下, 由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如河流、湖泊、海洋、冰川等)形成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岩浆岩: 岩浆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由于温度降低而冷凝形成的岩石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地下特定环境中,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因素的作用,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2)什么是沉积岩?沉积岩有那些主要类型?在地表环境条件下, 由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如河流、湖泊、海洋、冰川等)形成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做沉积岩。1. 砾岩:粒径大于2mm、含量大于50%的沉积碎屑物所组成的岩石。2. 砂岩:粒径为2-0.05mm、含量大于50%的沉积碎屑所组成的岩石。碎屑成分有石英、长石、岩屑,胶结物有钙质、铁质和硅质。常具有斜层理、粒序层理构造。3. 粉砂岩:粒径为0.05-0.005mm、沉积碎屑物含量大于50%的沉积岩。4. 泥岩和页岩:粒径小于0.005mm的沉积碎屑物或粘土矿物所组成的沉积岩。 5. 石灰岩:由方解石所组成的碳酸盐岩,可分多种类型。6. 白云岩:由白云石所组成的碳酸盐岩,常具刀砍纹。7. 硅质岩:主要由SiO2所组成,多为隐晶质。8. 集块岩:由直径大于64mm的火山弹及熔岩碎块堆积而成,含量大于50%。常分布在火山通道附近。9. 火山角砾岩:由直径为64-2mm的火山碎屑物及熔岩角砾所组成,含量大于50%,多分布在火山集块岩的外围。10. 凝灰岩:由直径小于2mm的火山碎屑物堆积而成,分布广泛。(3)沉积岩的碎屑结构有那4类? 砾状结构(多数碎屑粒径 2mm);砂状结构(多数为2-0.05mm);粉砂状结构(多数为0.05-0.005mm);泥状结构(0.005mm)(4)什么是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两者如何区别? 2角度不整合为分隔下部被褶皱或掀斜地层和上部(近水平)地层间的分隔面。上下地层产状不一致,构造样式不一致,存在长时期的沉积间断平行不整合是指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规则的侵蚀和暴露标志的分隔面。它代表了早期地层的整体上升,遭受风化、剥蚀,而后又接受沉积的演化历史。平行不整合上一般都具有古风化壳,或具底砾岩等。区别:首先不整合指的是地层存在缺失 平行不整合就是缺失两侧的地层相互平行,角度不整合指的是缺失地层两个地层存在一定的角度关系(即不平行).第4章 地球及各圈层的物质组成第三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岩浆岩一、名词解释1.喷出岩的气孔构造:熔岩在冷凝中,尚未逃逸的气体冷凝后留下的成群孔洞。2.火山角砾岩:火山角砾岩为由直径大于4毫米的火山岩片所成,所含熔岩碎片以凝灰岩居多,玻璃细片及整石较少。主要由粒径为2-64毫米的火山角砾组成,也含有其他岩石的角砾及少量的石英、长石等矿物晶屑。3.凝灰岩:凝灰岩是一种火山碎屑岩,其组成的火山碎屑物质有50%以上的颗粒直径小于2毫米,成分主要是火山灰,外貌疏松多孔,粗糙,有层理,颜色多样,有黑色、紫色、红色、白色、淡绿色等。根据其含有的火山碎屑成分,可以分为:晶屑凝灰岩;玻屑凝灰岩;岩屑凝灰岩。凝灰岩是常用的建筑材料,也可以作为制造水泥的原料和提取钾肥的原料。4.花岗岩:: SiO266%,主要矿物:石英(20%), 碱性长石玄武岩;片麻岩;大理岩5.花岗岩类:SiO253%;主要矿物:长石(包括斜长石和碱性长石),石英。包括:中性岩类:SiO25366,酸性岩类:SiO266%。二、简答题1.什么是岩浆岩?主要有那几类?(1)定义:岩浆岩(火成岩) : 岩浆侵入地下(侵入岩)或喷出地表(火山岩),由于温度降低而冷凝形成的岩石。(2)分类:(一) 花岗岩及花岗岩类(侵入岩) 花岗岩: SiO266%; 主要矿物:石英(20%), 碱性长石 花岗岩类: SiO253%;主要矿物:长石(包括斜长石和碱性长石),石英。包括:中性岩类:SiO25366,酸性岩类:SiO266%。(二)玄武岩(火山岩喷出岩) 2.沉积岩和岩浆岩的区别?3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区别? 1代表火成岩 2代表沉积岩 3代表变质岩矿物成分 1均为原生矿物,成分复杂,常见的有石英、长石、角闪石、辉石、橄榄石、黑云母等矿物成分 2除石英、长石、白云母等原生矿物外,次生矿物占相当数量,如方解石、白云石、高岭石、海绿石等 3除具有原岩的矿物成分判尚有典型的变质矿物,如绢云母、石榴子石等 结构 1以粒状结晶、斑状结构为其特征 2以碎屑、泥质及生物碎屑、化学结构为其特征 3以变晶、变余、压碎结构为其特征 构造 1具流纹、气孔、杏仁、块状构造 2多具层理构造、有些含生物化石 3具片理、片麻理、块状等构造产状 1多以侵入体出现,少数为喷发岩,呈不规则状 2有规律的层状 3随原岩产状而定 分布 1花岗岩、玄武岩分布最广 2粘土岩分布最广,其次是砂岩、石灰岩 3区域变质岩分布最广,次为接触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第四章 地球及各圈层的物质组成第四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变质岩 一、名词解释1.板岩:具特征的板状构造的浅变质岩石。由粘土岩、粉砂岩或中酸性凝灰岩经轻微变质作用所形成。原岩因脱水,硬度增高,但矿物成分基本上没有重结晶或只有部分重结晶,矿物颗粒很细,肉眼难以鉴别。有时在板劈理面上有少量绢云母、绿泥石等新生矿物。2.片岩:具明显片状构造的变质岩石。一般以云母、绿泥石、滑石、角闪石、石英和长石等片状、柱状和粒状矿物为主,并呈定向排列。片岩可根据主要的片状或柱状矿物进行分类,如云母片岩、角闪片岩等。3.片麻岩:是矿物有定向排列习性(条带状、片麻状构造)的变质岩。片麻岩主要是中高级区域变质作用或热接触变质作用的产物,但也有一部分是混合岩化作用的产物。 4.大理岩:是经历了重结晶的石灰岩或白云岩。二、简答题1.什么是变质岩?经历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沉积岩和岩浆岩可以通过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变质岩形成后还可经历新的变质作用过程,有的变质岩是多次变质作用的产物。2. 变质岩的分布特征?(1)太古代新近纪,主要分布在前寒武纪。(2)占地壳岩石总量的27.4% (3)地台区的基底主要要由变质岩构成 。(4)板块俯冲带和碰撞造山带是形成变质岩的主要场所。3.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区别?见第三节简答题二。第五章 岩石圈板块运动与地质作用一、名词解释1.板块:被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古缝合线等边界限定的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块体。2.蛇绿岩:由基性、超基性岩(橄榄岩、堆晶岩、辉长岩、辉绿岩墙群)、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代表洋壳残片 。3.混杂岩:为不同时代、不同成因和不同板块物质的混杂体,是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4.双变质带:指板块碰撞俯冲带附近发育的高压低温变质带(蓝闪石片岩)、高温低压变质带(红柱石、矽线石、兰晶石),它们往往沿缝合线相伴出现。5.构造阶段:发生构造旋回所经历的地质时间。6.构造旋回:地球岩石圈构造演化中存在的规律性旋回现象,包括造山作用、海水进退、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生物演化和发展等方面。二、简答题1.简述3种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离散型板块边界:洋中脊(形成新的岩石圈).会聚型板块边界:海沟(岩石圈消减) .转换断层型板块边界:转换断层(不形成新的岩石圈,也无岩石圈消减)2.什么叫地缝合线?简述地缝合线识别标志地缝合线是板块相互之间在俯冲消减和碰撞过程中,留下其拼合碰撞的标志。地缝合线本身是巨大而复杂的超岩石圈深裂带,其两侧地块的地质发展史往往有大的差异。沿地缝合线断续分布有蛇绿岩(古洋壳残片) 、混杂堆积和高压变质带等特殊的地质记录。 3.简述被动大陆边缘和主动大陆边缘的区别.被动大陆边缘 (大西洋型) 无洋壳俯冲带.主动大陆边缘 (活动大陆边缘 ) (西太平洋型和安第斯型) 有俯冲带3.简述威尔逊旋回威尔逊旋回理论是由加拿大学者威尔逊(J.T. Wilson)从板块构造观点综合归纳出的主要阐述大洋从开裂到闭合碰撞造山运动演化过程。.胚胎期:地壳拉张,形成裂谷(东非裂谷) .初始洋盆期:(红海) .成熟大洋期:(大西洋) .衰退大洋期:(太平洋) .残余洋盆期:(地中海 ) .消亡期:(喜马拉雅)4.简述中国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所经历的5个构造阶段及其分别对应的时段?5.简述中国3大构造域的划分第十章 生物圈一、名词解释 1.伊迪卡拉动物群:无壳的后生动物群,出现于新元古代后期伊迪卡拉纪全球性冰期之后,典型代表是产于澳大利亚南部伊迪卡拉山庞德石英砂岩中, 年龄值为630Ma,故通称伊迪卡拉动物群(Ediacara)。2.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棱管类。3.澄江动物群:我国云南澄江及晋宁地区寒武系下统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无壳和具壳化石混生化石群。包括三叶虫、水母、蠕虫类、甲壳纲及分类位置不明的节肢动物、腕足类、藻类及鱼形动物。意义:是寒武纪初期生物大爆发的典型代表。4.盖雅假说:在地球表层存在的内部自动平衡中,生物界起了关键性的积极作用。20世纪70年代英国地球物理学家J.E.Lovelock提出生物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借用古希腊神话中大地女神Gaia的名字,提出盖雅假说。5.生境:生物或其群体居住地段所有生态因素的总和。6.种群:又名(居群 ),指占据一定环境空间的同种生物的个体群。种群是物种具体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7.生物群落:在一定地段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彼此在发展中有密切联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规律地组合成的种群集合体。8.生态系统: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群落总是通过连续的能量-物质交换与其共存的自然环境形成相互作用和联系的统一整体,这样的生态功能单位就是生态系统。二、简答题1.为什么元古代称菌藻类的时代?出现了微古植物、宏观藻类,叠层石繁盛2.寒武纪最繁盛的带壳动物是什么? 三叶虫寒武纪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3.植物是何时登陆的? 动物是何时登陆的?植物是志留纪晚期登陆的,动物(两栖类)是泥盆纪晚期登陆的。4.从动物演化与繁盛的角度,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和新生代分别称什么时代?泥盆纪:鱼类的时代 石炭纪:两栖类的时代 二叠纪:原始爬行类的时代中生代:恐龙时代 新生代:哺乳动物时代5.从植物演化与繁盛的角度,中生代和新生代分别称什么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7. 举例说明生物的适应性。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植物的根、茎、叶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态。枯叶蝶的拟态,鱼的颜色肚白背黑。是在长期生存斗争中通过自然选择的结果.8.举例说明生物的食物链。 食物链是指同一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之间类似链条式的食物依存关系。例如谷物-老鼠-鼬鼠-老鹰-微生物分解。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例如,植物(第一营养级)-食草动物(第二营养级)-各种食肉动物(第三、第四营养级)-分解者(第五营养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