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论述题.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73938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论述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代汉语论述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代汉语论述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述题:1、 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条件有哪些?举例说明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条件(一)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另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或主语。如: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二)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所”字是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名词放在“所”字后边也就活用作动词,“罾”本是一种鱼网,“所罾”就是“所网到的”,同样,“所”字后边的形容词也变为动词。(3) 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穷”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4) 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论贵粟疏 “不”是副词,“农”活用为动词。(5) 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高之,下之,小之,巨之,不外是矣。 荀子儒效 “高、下、小、巨”是本是形容词,都活用作动词,后面带了代词宾语“之”。(6) 名词后边带介词结构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驻扎,“于庐柳”是介宾短语,作“军”的补语,表示地点。(7) 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如: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史记项羽本纪 例句中方位名词“东”用“而”连结,活用作动词。2、 什么是被动句?其形式有几种?请举例说明被动句:被动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被动者和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和施事者被动句的类型:A、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句所谓意念被动句,即无标志的被动句,是在形式上没有任何标志,只是意念上的被动。识别的方法要依靠语言环境和历史背景,这种被动句有如下两种情形:1. 可以从句意上来确定的被动句。例如: 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句中的“拘”是被拘禁的意思,“放逐”是被放逐的意思。从上下文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两句主语“文王”和“屈原”分别是动词“拘”和“放逐”的受事者。2.必须从别的角度来考虑、确定的被动句。这类情形若仅从词句的意义上还分辨不出,而必须从别的角度,如方言角度、伦理的角度、训诂的角度等来考虑,才能肯定其为被动是主动。这类情形较少,但也不能不予注意。例如: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孟子)这里的“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小役大,弱役强”四句话,都是被动句,而形式却是主动的。这可以从天下有道、无道上来考虑这里所谓“道”,是孟子儒家的道。按孟子的思想,天下有道时,则德之小者役于德之大者,贤之小者役于贤之大者,这才是正常秩序:凭德、贤之大小。天下无道之时,则是凭力量,凭强弱,所以,力之小者、弱者,役于力之大者、强者,儒家是反对这种秩序的。必须这样来理解,才合孟子儒家思想原意,而不能单从字面上、句式上去考虑。由此可见,判定句子是主动还是被动,有时须从学术思想上来考虑。B、形式被动句 所谓形式被动句,即有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在谓语动词的前后用一些特殊的结构形式来标志和助成被动。常有如下几种情形: 1.“于”字句。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或“乎”),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 “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的被动句式。例如:晏子聘于鲁。(王充论衡知实)就动词“聘”来说,主语“晏子”是被动者,即“被聘”的对象; “鲁”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它是靠介词“于”引进来的。2.“为所”这种被动句是用“为”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把“所”字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所”字的指代作用已经弱化,“所”成为一个符号,可有可无。这种用法的“所”字不能译出。“为所”是由被动式“为”字句发展而来的,这种句式主要是强调了动词。例如: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史记淮阴侯列传)在这个句子中,就动词“禽”来说,“二子”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这个主动者是靠介词“为”引进来的,“为”可译为“被”。“所”字用在动词“禽”之前,指代动词涉及的对象(即被动者),这种指代作用已经弱化,因而也不能译出。在这种被动句中,有时只用“为”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动词前不用“所”字指代这种用法的“为”字都可译为“被”。例如:(1)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在这种只用“为”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被动句中,有时这个主动者隐而不提,这时介词“为”只表示被动。例如:(1) 父母兄弟皆为戮没。(史记刺客列传)例(1)中的动词是“戮没”,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谁戮没)并未出现。在动词的前面,表示被动,也译作“被”。例如:(1) 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例(1)中的“为”、“所”紧紧相连,放在动词“虏”的前面,表示被动。3.“见于” 这种被动句是在动词前面加“见”字表示被动的,同时在动词后面用“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主语“吾”是被动者,在动词“笑”之前加“见”字表示被动关系,可译作“被”;在动词“笑”之后用介词“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大方之家”。如果主动者是不必言明或不可言明的,便可只在动词前面加“见”表示被动,即“见”从不直接用在主动者的前面。如果需要指出主动者,则必须用介词“于”引进。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述例句中“见”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被动,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未出现。这种情况的主动者通常是不可言明或不必言明的。4. “被”字在汉代已经发展为表被动的词,在文言文中偶有所见。例如:晁错卒以被戮。(史记酷吏列传)“被”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被动,这种句式与现代汉语中的句式基本上相似,但在古汉语中却不常见。3、 什么是古汉语的倒装句?主要有几种形式?举例说明倒装句:古今汉语的词序不一致的几种情况: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2、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3、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A、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如上所述,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如:(1) 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2)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B、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例如:(1) 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2) 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例如:(1)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至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例如:(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2)唯利是图。 (=唯图利)4、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1)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2)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C、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1) 中心语+定语+者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2)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3) 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4) 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D、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如:(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2)不拘于时,学于余。(=不于时拘,于余学。)2、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如:(1)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3、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 例如: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