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点考点及答题策略.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72478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知识点考点及答题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知识点考点及答题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知识点考点及答题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知识点考点及答题策略一、汉字1、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2、汉字表意文字 包括独体字与合体字3、独体字象形字(山、水、田) 指事字(刃、上、下) 合体字会意字(采、牧、囚) 形声字4、形声字的形旁声旁的组合方式:左形右声 右形左声 上形下声 下形上声 内形外声 外形内声 形旁声旁占一角5、造字六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二、词语1、词语的分类(12): 实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2、词的构成:单纯词 合成词3、合成词构成方式: 并列式 偏正式 补充式 支配式 陈述式 附加式 名量式 重叠式4、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5、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褒词贬用、贬词褒用)6、词语的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科学术语方言 三、短语1、短语类型:并列短语 偏正短语 后补短语(动补、形补) 主谓短语 动宾短语 介宾短语四、句子1、句子类型:单句复句 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按语气分)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2、单句:主谓句非主谓句 3、复句: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因果复句、转折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不是就是(选择复句)不是而是(并列复句) 即使也 (假设复句)既然就 (因果复句)4、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语)5、划句子成分:(定语)+主语中心语+【状语】+谓语中心语+补语+(定语)+宾语中心语6、句子的主干:句子去掉定、状、补枝叶成分后的部分,即主语、谓语、宾语的中心语。(否定词带上)五、病句修改:(1)成分残缺(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缺介词、缺定语、缺状语、缺中心语)(2)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定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3)用词不当(词义不明、词性不明、词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不明、不合语言习惯、介词使用不当、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4)句式杂糅,含糊不清,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指代不明、有歧义)(5)语序不当(词序不当、句序不当)(6)不合逻辑(前后矛盾、分类不当、不合事理、否定不当(7)重复罗嗦六、标点1、标点符号: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2、引号的用法: 表引用语言材料 表特定称谓 表强调 表讽刺或否定 表特殊含义3、破折号的用法:表解释说明 表意思递进 表意思转折 表声音延长 4、省略号的用法:表内容列举省略 表说话停顿断续 表语音延长 欲言未尽 心情矛盾 思维跳跃 正在思考七、修辞方法1、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排比、引用、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互文(1)、比喻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事物的情态(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灵性(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达到生动效果。(2)、排比节奏鲜明,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作者的思想感情(3)、反复强调某种的思想感情或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4)、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5)、反问加强语气,强烈抒情,强调某种感情或意思(6)、引用使文章富有文采,更加生动(7)、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8)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八、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九、文体知识与文学常识: 1文章通常划分为(实用文体)和(文学作品)。实用文体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文学作品有(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四种样式。常见的应用文有(一般书信)(通知)(申请书)(电报)(启事)(公约)(便条)(计划)(倡议书)(感谢信)、会议记录、调查报告、工作总结、日记、读书笔记等。慰问信、祝贺信、表扬信、决心书、挑战书等。2、诗词曲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大类。古代的诗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自由体。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古)、七言诗(简称七古)、杂言诗(诗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当时为了与过去的非格律诗加以区别,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十、记叙文知识要点(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二)、记叙文的分类: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三)、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四)、记叙的顺序:记叙事件时安排材料的先后次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突出结果或最精彩的部分,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丰厚内容,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突出主题或主人翁的品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文章结构曲折如何区别倒叙和插叙?所谓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后来发生的某件突出的事情提前到前边来写,然后按顺叙的方法叙述事件。所谓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即在一件事情的叙述经过中穿插进另一件事情。二者的主要区别是:插叙不属 于叙述线索,插叙的内容一般只是一个片段,不是情节的主要环节;倒叙则属于主要叙述线索,内容是事件的结构或主干情节中某个最突出、最精彩的部分。(五)、记叙的线索及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以主题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物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情”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六)、记叙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真实可感(便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者也感到真实、亲切。) 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抒情(在人称的转换之中,呈现出情感的起伏跌宕之美。)第三人称叙述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八)、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1、叙述:概括叙述具体叙述2、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某些细小的举止、行为或细微的事件、细小的景物片断作仔细的描绘)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借他人之口对对象进行描写)描写的作用:用来表现人物等,使人、事、景、物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形象生动。还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突出中心;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了把事物说得更准确、更易懂、更形象。 细节描写的作用:从内容与中心角度谈(表现了人物)3、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作用:使文章具有感染力。4、议论: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点明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点明主旨的作用。(九)、分析结构,理清层次。(1)熟读课文,了解全文梗概。 (2)理清内容的排列组合顺序,把握作者表达的思路,抓住主体内容的内在联系,确定划分依据。 (3)划分段落,注意过渡自然节的划分。常用方法:(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4)仔细阅读各段内容,找出重点,概括段意。怎样概括段意:摘句法 合并法 概括法(十)、记叙文的语言特色:朴实无华优美生动。分析时应把握不同类型的语言特色,还要结合作者的感情和态度。可从下列语句中选择:朴实无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十一)、文段、文句在文章中的作用结构方面:开门见山、总领(起)全文、提挈全文、总结上文、设置悬念、埋伏笔、作铺垫、为下文作铺垫、形成照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内容方面: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暗示社会环境、交代背景、点明中心、篇末点题、卒章显志、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升华主题、凸现性格(需结合具体内容来讲)写法方面:拟人手法、比喻手法、夸张、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铺垫、讽刺、欲扬先抑(蓄势)、借物喻人、情景交融、寄情于景、融情于景、寓理于事、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具体)。(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 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小说的三要素?1、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2、情节可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3、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4、环境描写的作用有:(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5、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散文的一般知识:1、形散神不散是散文最主要的特色。“形散”是指散文选材广泛,结构灵活,内容丰富。“神不散”是指散文自始自终紧扣一个中心,有鲜明的主题,材料组织井然有序。 2、如何分析抒情散文的中心?(可按第十问的前四个方法。)3、如何概括抒情散文的中心?主要内容+思想感情(1)借景抒情的散文:运用“描写了抒发了”格式(2)借物喻人的散文:运用“描写了赞美了”格式(3)托物言志的散文:运用“描写了启示了”格式4、艺术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散文经常运用:想象(无中生有)、联想(由此及彼,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象征(托义于物)、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方法)、对比。正确摄取信息、整体感知文段内容序考点及命题趋向能力训练点1基础知识考核(运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正确摄取信息,准确筛选有效信息。2对语言的理解与感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体味、推敲词语的意义,体会其表达作用。3自我独特体验、感受和评价能力考核结合语境体味、感悟句子意义,体会其表达作用。4写作知识、经验、技巧考核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5在阅读中了解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6品味、鉴赏文章语言遣词造句之妙结合文章谈论话题,联系自己生活体验,有所思考,有所启迪。能有理有据发表自我观点。常见题型把握文章内容 常见题型把握文章主旨 常见题型1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2请用凝练的语言(限字)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者写本文的用意3文中写了的哪几件事?请用凝练的语言概括文章歌颂、批评、讽刺4请填空,补全故事情节(限字概括)文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教育)?5概述故事情节画出主旨句,全文的主要观点答题策略1、把握主要内容步骤:浏览标题及内容-找准写作对象-用下面句式套想:什么时间谁干什么?结果怎样?2、快速阅读,理解文段抒发的思想感情,蕴含的哲理与启示,把握主旨(1)浏览标题,把握主旨。(注意分析标题中修饰限定的词语)(2)分清要素理清层次认清主旨(3)把握重要信息,分析关键词句,提取文章主旨照应题目及画龙点睛的词句(过度句、警句、抒情议论句、多次出现的句子)作者富有创新意识的观点句具有特殊含义及表明作者感情变化的词句隐含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组合重要信息词句,提取文段主旨)(4)精读首尾,揣摩主旨(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篇末点题、卒章显志)(5)分析人物事件,弄清文章背景,把握主旨(6)归纳文章主旨的套用句式写人的记叙文:记叙了赞扬(批判、斥责)了表达了记事的记叙文:记叙了歌颂(批判、揭示)了表现了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采用手法,借助对的描写,抒发了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理解词语 常见题型理解句子 常见题型1选词填空(近义词辨析)按要求找画句子2解释加点词(引申、比喻义及代词指代)结合上下文说说画线句子含义3体味、推敲词语在文中意义和作用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表达效果)4加点词语有何表达作用(表达效果)画线句子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5加点词语用得是否恰当画线句子能否换个句式?为什么?转换后句式有什么不同6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它词或删掉理解词语答题策略1、联系上下文,推断多义词在文中的特殊含义。2、寻觅指示代词(这,它等)的含义。步骤:读懂语段,找准在文段中位置瞻前顾后,在上下文中找出阐释的词句摘录原句或自行概括,得出答案(承前指代启后指代) 从字形上推断加点词语的本义和与其相关的事物,再联系上下文的语言材料,运用联想的方法,借助自己的知识推论词语的用法、含义。3、(1)认识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透过词语的表面含义,结合作者的感情脉络、说明逻辑、修辞、限定等语言环境,深刻体会作者谴词的用意。还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换词法、设身处地法理解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2)谈词语的表达作用时,不但要谈出词语准确地写出了描写对象的什么特点,而且要以人为本,深入理解词语对表达中心、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理解句子答题策略1、抓关键词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2、分析语法结构理解句子。3、运用修辞,就分析修辞手法特点,结合上下文来谈句子的含义及表达作用。没用修辞,就抓关键词语结合表达方式理解句子,还可以结合表现手法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看表达了写作对象什么样的心理、神态、语气、情感等。4、确认修辞手法,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 根据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特点,结合上下文,分析含义及表达作用。抓住反语、双关、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品味句子的言外之意。5、可结合表现手法来理解句子的意义及作用。6、找找潜在的信息,结合题目、题眼,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时代背景来透彻立即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语言 揣摩技巧 谈论心得 考点、能力训练点常见题型1品位语言。(结合主题,理解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修辞格的妙用,品位语言运用的艺术效果。)从文中选择精彩语句,结合语境作点赏析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文中某个段落作点赏析选出你喜欢的语句鉴赏评析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试举一例作评析结合语境,揣摩句意2体会文章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作用和妙处文章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文章运用了哪些方面的描写?简要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请就本文的写法,谈一点看法或心得3感受评价、质疑辨析文中的观点、态度,个性化表达(理解评析、仿写续写、出谋献策、类比探究)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某个问题的看法结合你你的成长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你受到的启示文中作者对持什么态度?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揣摩材料的语言特点仿写;根据材料内容续写拟制广告、标语,提建议、措施与设想,设计小制作等阅读相关材料,联系本文,说说你的探究结果你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事)吗?你如何看待? 答题策略1、品味语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品味,体会作者准确用词、妙用修辞、灵活选用句式之精妙。(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扣住词义、语境,具体地说出这个词语准确(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物)什么特征。注意品味修饰词语及限定词语的使用。(2)品味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谈论心得(为什么喜欢/好在哪里/有什么表达效果)。要抓住比喻、拟人、夸张句的特点,说出它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事物的什么特征,或突出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欣赏主旨句,谈论心得。要指出主旨句在文中的作用:这句话是否点明了中心,或总结了全文,或说明了什么道理,或表达了什么感情。(4)揣摩近义词,体会作者用词之准确。特别是动词的准确使用。2、揣摩文章的表达技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各种表达方式,特别是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如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2)从选材角度,谈谈文章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生动、真实、新颖。(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谈谈文章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渲染、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等手法。(4)从结构安排的角度,谈谈文章开头结尾有什么特色,文中是否运用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烘托铺垫等手法。文章结构、情节是否曲折有致,波澜起伏。3、联想迁移感受评价,质疑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个性化表达自己观点。(1)理解评价题要读懂原文,针对具体考题调动自己的生活储备和阅读储备,运用合适语言和表达方式,或叙述,或谈论,或解说。关键要注意表达的有序性。(2)补写实例切忌空谈,要有具体事例;仿写要符合仿写对象特点。(3)出谋献策,要注意语言特点和要求。(4)类比探究题要得出所有材料共具的结论。学科渗透题,要确保答题的科学性。十二、说明文的知识要点1、说明对象和特征:事物的属性特点、构造、成因、类别功用、事理、演变、程序工序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的方法步骤:阅读题目,了解考查内容带问题反复品读相关的局部段落或句子,还可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修饰限定成分画出重点词句,摘录要点,分析综合,获取答案信息。2、说明文的分类与结构: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文的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总分,分总。3、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事理顺序)、(4)程序时间顺序:适用于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一般用时间名词空间顺序:适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方位名词逻辑顺序:适用于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词语4、逻辑顺序:A、由主到次B、由一般到特殊C、由现象到本质 D、由一方面到另一方面(从特点到用途)E、由一方面到另一方面 F、由因及果 G、有表及里 H、由总到分I、从概括到具体、5、说明方法及作用:(1)举例子(2)列数据(3)作比较(4)打比方(5)分类别(6)下定义(7)列图表(8)拟人化(10)作诠释(11)引用说明(引古籍)(12)描写说明(摹状貌)举例子列举典型有代表性的例子有力说明事物,通俗易懂。(常有如、例如)列数据通过详实的数据准确、具体地说明事物(表年、月、日的不是列数据)作比较通过事物与事物的比较,说明了事物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化抽象为具体便于理解分类别全方位、多角度说明事物,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晰。下定义用下定义的方法准确简明的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诠释对事物某一方面特征作解释说明。列图表运用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事物,使事物特点一目了然给词语下定义时首先确定表述结构和事物本质特征。注意从文中摘录说明事物特征要点进行整理归纳,来修饰、限制事物的本质特征。表述结构:是 或:是6、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的说明生动的说明 准确性严密性语言特点:有的是讲究语言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生动,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其准确性体现在两个方面: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严密,表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例如:基本上、大约、左右、一般、大多数、极少、通常情况下等词语。(这些词语能否去掉?不能,先结合语境解释,再说明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副词(几乎、也许、大约)数词(左右、大多数)往往起限制性作用。答题时应答出删掉后或换掉后与原文比有什么不同,看看说话是不是太绝对,与事实符不符,语气有什么变化。十三、议论文的知识要点1、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2、中心论点分论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陈述,结构完整的句子)3、如何找中心论点:标题 开头 篇末 论述过程中 用明确的语句概括 4、论据:事实论据(概括表述的事例)道理论据(名言、定理、阐述道理)概括事实论据: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分析论据的作用:证明某种观点或中心论点。补写论据:要注意论据中的事例的真实性、典型性,以及论据是否能证明论点。5、议论方式:立论驳论6、论证方法及作用: 立 举例论证(例证法、摆事实)、道理论证(讲道理、引证法)、论 比喻论证(喻证法)、 对比论证驳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归谬法驳论的方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通过举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精辟见解、名人的名言警句及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通过讲道理,阐释论述了)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比喻论证:将比作,用人们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将观点、深奥难懂的道理阐释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7、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这种结构又可分为:层进式结构纵式结构:即层层深入地分析,也就“层层深入”式,它采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的方式来证明论点,从而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把道理说深说透。并列式结构横式结构:在论证中心论点时,从几个平行的角度分头论证中心论点,即各层并列展开进行论证。、总分式结构: 是议论文最基本的一种结构模式。它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中心,以不同角度提出分论点,展开论述,最后进行总结。又有“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 概括起来说,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首先要了解文章各段的内容;然后根据邻近段落在内容上的联系,进行合并,成为大于段的层次;最后,弄清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理清论述层次,明确中心论点。 8、议论文语句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总分关系、证明与被证明关系、承接关系、隐喻与明示关系、呼应关系、递进关系等。十四、怎样解答比较阅读类的考题? 1、要考虑两段文字的体裁是否相同。2、要考虑两段文字的内容是否相似、相关或相反,写作特点分别是什么。3、要考虑两段文字所表达的观点或思想感情是否相同。4、要注意不同体裁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文体特征。如说明文中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语言准确等,议论文中论点、论证、语言严谨等。十五、文言文基础知识 1、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式的判断句:者也 ,也 ,者也 省略句: 省略主语 谓语 宾语 和介词“于”被动句: 翻译时“为”译“被” 倒装句: 宾语前置 谓语前置 定语前置2、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通假字本字(53个)词类活用:名作动(洞、名、宾客)形作动(远、亲、苦、劳、饿)形作名(良实、诚、废)动作名(疑、述)名作状(手、狐、山)使动用法(劳、忿恚、苦)意动用法(奇、乐、美)一词多义:(96个) 古今异义:(76个)3、常见文言虚词:“之”、“其”、 “以”、“于”、 “而”、“然”、4、文言语句翻译(1)、词语释意:组词法、添字法(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同义词法(2)、句子翻译的原则:信(准确)-达(畅达)-雅(生动)句子翻译的方法:留(人名、地名、年号等)补(省略成分)删(不需译的虚词)换(用现代语词替换古汉语词)调(调整语词或语序) 注:抓重点实词,一字一句对译得分高。十六、古典诗歌鉴赏(一)、诗歌类别: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史诗、咏物诗、咏怀诗(羁旅诗、思乡诗、登临诗和闺怨诗)(二)、情感: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三)、诗歌鉴赏答题格式:1、形象:身份+性格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四)、诗歌鉴赏可从4个层面入手:a、语言层面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是使诗文更生动形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整体评估:对语言整体评估的重点是会用一些术语。在诗词的风格上,词有豪放婉约之别,诗曲又何尝不是。专用鉴赏术语有:激越高亢、清婉秀丽等。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用语平易,含义隽永;在语言结构上,倒装一般表强调意象罗列是使描写更具镜头感。b、内容层面内容层面主要指从内容上把握鉴赏诗词,把握诗文的大体意思和艺术手法。所以,在内容上我们还是要“会抓点”,“会术语”。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专用术语:a.借景抒情b.托物言志c.感物伤怀d.情景交融e.以情驭景f.以景显情注意诗词体裁上古今关系:专用术语:a.借古伤今b.借古讽今c.今昔对比d.怀古伤己特殊意象: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象征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把这些特殊象征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这方面对学生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蕴含理趣: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里所蕴含的道理只要求学生稍微点出而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c、扩展层面扩展层面主要指从整体对诗的把握,使自己的鉴赏提高一个层次的内容。意境及思想感情:主要术语有压抑、沉郁、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空灵、直率、自然、风趣、平淡等。此外思想感情有时还有层次,主要术语有:“层层拓展、深入”,“感情渐起波澜”。抒情方式:主要术语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诗文中运用对偶、比喻、比拟、借代、拟人、夸张、双关、映衬等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比喻为更形象生动、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反问为强调、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呼告是为了表达感情更直接等等。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多角度欣赏:有些诗词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方面渲染气氛,丰富了诗文的内容。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借古喻今、烘托渲染、直抒胸臆、以声写静、对比反衬、夸张想象、白描、用典故等、虚实结合、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咏物类托物言志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送别类即事抒情、借景抒情 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d、补充层面同学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注意“三注意”:一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二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毛泽东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画中有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三要注意注释,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三要”作到了,诗歌鉴赏你就成功了一半,此言并不夸张(五)、古典诗歌中景物的固定意义月团圆、思亲、念友落叶、柳絮、飞蓬游子在外、孤单无依柳留念、送别、春天关山路途遥远流水时间、岁月雁书信、思乡落花时间流逝、青春已去、伤感丝相念、思念(六)、古典诗歌的流派与风格现实主义:真实反映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疾苦(沉郁顿挫的杜甫、通俗易懂的白居易)浪漫主义:运用丰富的想像和瑰丽奇特的比喻,通过大胆的夸张、象征等手法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飘逸的李白、豪放的苏轼、辛弃疾曲折委婉、含蓄优美的李清照、柳永)十七、语言表达与语文综合性学习1、语言表达:仿句扩句缩句续写拟对联仿句:看清句式注意修辞善于联想扩句缩句:设计场景组织语言表意清楚对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内容相关2、语文综合性学习(1)策划活动:明确意义,提出方案 (2)写赠言:有感悟,要新颖、便抒情(3)看图说话:表述画面,揭示寓意 (4)新闻标题:概括内容,焦点关注(5)建议看法:有观点,用材料支撑观点,多用因果关系的句子 (6)拟宣传语:说理形象,抓住心理,巧用修辞(广告语、心语、赞语、温馨提示、开场白、结束语、解说辞、评语、序言、卷首语)泉,滋润干涸的心灵。拥有诚信,世界无限大,生活无限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