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免疫学》思考题.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67885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产动物免疫学》思考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水产动物免疫学》思考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水产动物免疫学》思考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绪论(思考题)1、名词解释:免疫: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2、简述免疫的功能。免疫功能是机体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清除抗原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生物学作用的总称。主要有以下三大功能:1)免疫防疫。2)免疫自稳。3)免疫监视。第二章 免疫学基础(思考题1)1、名词解释:天然免疫:机体在种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不断与外界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等抗原相互作用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般性的非特异性的防御机能。特点:与生俱来,具有相对稳定性;反应迅速,特异性不强,具有广泛性;无免疫记忆,具有品种和品系差异,同种差异较小。获得性免疫:又称后天免疫,是动物机体在生活过程中因接触异种免疫原(包括病原体或者其产物)或接受被动免疫而形成的免疫。特点:针对性强;具有特异性,具有免疫记忆。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干扰素(IFN):是干扰诱生剂(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等)作用于机体活细胞合成的一类抗病毒,抗肿瘤的糖蛋白,为一种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因素。2、简述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比较项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相同点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抗体产生自身产生给予的人或动物产生抗体的出现慢(1-2周)快(输入即出现)抗体持续时间长(半年至一年以上)短(2-3周)注射后的反应一般有一般无用途多用于预防多用于紧急预防与治疗效果可刺激机体持续产生抗体,再次接触抗原刺激将表现出再次反应,且反应增强体内抗体数不会增多,再次接触抗原也不会出现增强反应3、简述单核/巨噬细胞的作用。定义:单核细胞是髓系干细胞衍生而来,是不同分化发育阶段的大吞噬细胞。作用:单核-巨噬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具有抗感染、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重要作用。抗感染,吞噬和杀伤作用:非特异性吞噬、杀伤、过滤、清除多种病原微生物,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中的重要细胞。抗肿瘤:巨噬细胞被某些细胞因子如IFN-激活后能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是参与免疫监视的重要效应细胞。免疫调节: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巨噬细胞可分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主要的细胞因子有IL-1和IL-12。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绝大多数TD抗原(胸腺依赖抗原)都需经巨噬细胞吞噬和加工处理,并与其表面的MHC分子形成抗原肽-MHC复合物,表达在细胞膜表面,提呈给T细胞。巨噬细胞表面有很多黏附分子,可与T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结合,产生协同刺激信号,诱导T细胞的活化,启动免疫应答。5)副作用:参与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也有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有时会造成正常组织损伤。4、简述补体系统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作用。(1)多数组分为糖蛋白 (2)总含量相对稳定,约占血浆球蛋白总量的10% (3)血清中各成分含量不等,C3含量最多,D因子最少 (4)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化的形式存在 (5)性质不稳定,加热56 30min失活生物学作用:1)溶细胞功能;2)调理作用;3)引起炎症反应;4)清除免疫复合物;5)免疫调节作用。第二章 免疫学基础(思考题2)1、名词解释:抗原(antigen):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antibody)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抗原具有抗原性应具备两个特性: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集团。由于抗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分子表面,又称作抗原表位。异嗜性抗原:异嗜性抗原又称Forssmann抗原,它是与种族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同抗原(交叉抗原)。交叉反应:指抗原(或抗体)除了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有时会与其他抗体(或抗原)发生反应的现象。出现交叉反应的原因在于两种不同抗原分子表面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抗体(antibody):是指机体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plasma cell)转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免疫球蛋白(Ig)。2、简述抗原的特性(或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源性: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越远,其免疫原性越强2)一定的分子质量:一般来说分子质量越大,抗原性越强3)化学组成、分子结构与立体构象的复杂性:一般而言,分子结构和空间构象越复杂的物质其免疫原性越强,如结合状态的蛋白质比单体蛋白质免疫原性强。4)一定的物理状态。颗粒型抗原的免疫原性通常较可溶性抗原强。3、画图表示抗体的各部分结构及并标明其名称和功能 。V区的功能: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C区的功能:(1)激活补体;(2)结合细胞的表面的Fc段受体调理作用:是指抗体、补体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的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表达Fc受体的细胞通过识别抗体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介导型超敏反应:IgE的Fc段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IgE的Fc受体结合,促使这些细胞合成和释放生物性活性物质,引起型超敏反应(3)穿过胎盘和粘膜;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4、简述抗体的生物学活性。1)特异性2)激活补体3)与某些细胞的Fc段受体结合4)能通过膜传递作用将抗体传递给后代5)抗体具有双重性,某些抗体也可以作为抗原6)抗体的不均一性。抗体结构多样,一般而言抗体可以分为五大类:IgG.、IgM、IgA、IgE、IgD。第二章 免疫学基础(思考题3)1、名词解释: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指由活化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如骨髓或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合成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的小分子多肽,是除了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之外的又一类分泌型免疫分子。初次应答(primary response):初次接触抗原引起的抗体产生过程称为初次应答。初次应答中主要产生IgM,潜伏期短。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免疫系统对感染病原的首次入侵产生记忆作用,在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时,产生更快和更强的应答,称之为再次免疫应答。潜伏期比初次应答短,产生抗体迅速,主要是IgG,IgM较少。抗感染免疫(anti-infection immunity):是机体抵御和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有害产物的一种生理功能。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可引起感染,同时也会诱发机体对病原微生物产生这种防御性的抗感染免疫。变态反应(allergy):又称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免疫机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发生的反应过度强烈而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的病理性的免疫反应。如过敏性休克。2、简述细胞因子的种类及功能。1)干扰素(IFN):抗病毒,抗肿瘤,参与免疫调节,控制细胞增殖及引起发热等作用2)肿瘤坏死因子(TNF):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引起发热和诱导炎症反应,,促MHC-I类分子表达,增强CTL对靶细胞(如病毒感染细胞)的杀伤。3)生长因子(GF):具有刺激细胞生长的作用。4)集落刺激因子(CSF):刺激骨髓前体细胞的生长与分化,是血细胞发生必不可少的刺激因子。也作用于多种成熟的细胞,促进其功能具有多相性的作用。5)白细胞介素(ILs):能够介导白细胞间及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其在炎症反应中有重要作用。6)趋化因子(CHK):促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参与炎症反应。3、简述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1)致敏阶段 是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2).反应阶段 是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的阶段;3).效应阶段是效应T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阶段。4、简述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区别?1)、潜伏期长短不同,初次应答潜伏期较长,再次应答潜伏期显著缩短。2)、抗体种类不同,初次应答产生最早的抗体为IgM,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大部分为IgG,而IgM很少。3)、抗体量不同,初次应答产生的抗体总量比再次应答产生抗体含量少量。4)、抗原不同,初次应答为TD和TI抗原,再次应答为TD抗原。5)、抗体亲和力不同,初次应答低,后者高。第三章 水产动物的血清学技术(思考题)1、名词解释:等价带:抗体跟抗原比例最合适、结合最充分、复合物最多、反应最明显、结果出现最快时,此称最适比(或等价带)。带现象:当抗原或抗体过量时,由于其结合价不能相互饱和,就只能形成较小的沉淀物或可溶性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无沉淀形成,称为带现象。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抗原过量时称为后带。2、血清学反应的一般规律有哪些?1)特异性和交叉性:由抗原分子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决定2)可逆性:抗原与抗体结合有高度特异性,这种结合虽相当稳定,但为可逆反应。因抗原和抗体两者为非共价键结合的,不形成稳定的共价键,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离。3)抗原、抗体具有一定的结合比例和产生带现象4)抗原抗体反应的阶段性:第一阶段为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需时短。第二阶段为可见反应阶段,需时较长,表现为凝集、沉淀和细胞溶解等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常用哪几种酶和底物?1)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底物:A、邻苯二胺(OPD),产物为黄色,B、四甲基联苯胺(TMB),产物为金黄色。2)碱性磷酸酶(AP)底物:对硝基苯磷酸盐(PNPP),产物为黄色。4、能用来测定血清中抗体效价的试验有哪些?说明其试验过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的步骤1)将已知抗原吸附于酶标板,洗涤掉未吸附的抗原。2)封闭未被抗原吸附的位点,洗涤。3)加入梯度稀释的被检测血清,使抗原与抗体结合,洗涤掉未结合的的抗体。4)加入酶标二抗,使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洗涤掉未结合的二抗。5)加底物显色。6)酶标仪读数。2)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实验直接凝集实验中的试管凝集实验的步骤1)所有试管各加入0.5ml生理盐水,取第1支试管加入0.5ml抗体(溶血素)。混匀,吸取0.5ml混合液加入到第2管,混匀再吸取0.5ml混合液加入到第3管,依次类推,最后一根试管弃去0.5ml混合液,最后一根试管不加抗体.。2)加一定量的已知抗原(0.5ml,2%SRBC)。 3)37孵育12h,使抗原和抗体充分反应。 4)观察每支试管内抗原的凝集程度,通常以产生明显凝集(+)现象的最高血清稀释度为血清中抗体的效价第四章 水产动物免疫(思考题)1、名词解释:凝集素(agglutinin):是一大类对特定细胞多糖具有结合亲和力的、能选择性凝集脊椎动物一些血细胞和某些微生物细胞的、多价构型的糖蛋白。抗菌肽(antibacterial peptide):指在动物或植物细胞中,由特定基因编码的一类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小分子多肽。2、简述鱼类的免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屏蔽作用:鳞片,皮肤和粘液是主要的体表屏障吞噬作用:鱼类吞噬细胞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红细胞等体液中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补体,溶菌酶,干扰素,壳质酶,急性期蛋白等。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真骨鱼类:IgM(四聚体),软骨鱼类:IgM(五聚体),类IgG2)细胞免疫:具有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趋化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3、简述鱼类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1、鱼类抗体形成期哺乳动物的长,抗体效价增高较慢,冷水性鱼类则更慢。2、在初次应答中,鱼类抗体持续时间较长。3、免疫回忆反应略有差别1)获得较强的再次反应要经过较长的记忆时间,2)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效价比哺乳动物的低,或者与初次应答的抗体效价无区别3)还受环境温度的影响。4、相同免疫原不同的进入途径对鱼类产生不同的免疫效应:1)口服疫苗时可使肠粘液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升高,2)注射疫苗可使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升高,3)浸泡途径可使皮肤粘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明显升高。三、几个专有名称的英文缩写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MALT 免疫球蛋白 Ig 补体 C 自然杀伤性细胞 NK 抗体:Ab 干扰素 IFN 膜攻击复合物 MAC 抗原 Ag B细胞受体 BCR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DCC T细胞受体 TCR 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CTL:杀伤性T细胞 ID:迟发型超敏反应T细胞 APC:抗原递呈细胞 DC:树突状细胞 LPS脂多糖填空题1:免疫的三大基本功能:免疫防疫、免疫自稳、免疫监视2:种痘法的创始人:琴纳 。建立人工被动免疫疗法第一人是贝林。3:血液中数目最多的细胞是:红细胞。血液中白细胞数目最多是:中性粒细胞。4:在各种补体成分中以C3的含量最高,D因子的含量最低。5:补体激活的三大途径:经典途径、凝集素途径、旁路途经。6:经典途径的激活剂是Ag-Ab复合物。7:IFN-和IFN-主要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具有抗病毒、抗肿瘤的生物学效应,称为型干扰素IFN-主要由活化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产生,生物学效应以免疫调节为主,称为型干扰素。8:抗原必须包含两个特性: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9:列举常见的抗原递呈细胞三种:树突状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并指状细胞10: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IgG、IgM、IgA、IgD和IgE。11:细胞因子通过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12:根据功能,细胞因子包括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集落刺激因子(造血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IL)和趋化因子。13:抗细胞外细菌的感染以体液免疫为主,抗细胞内细菌感染以细胞免疫为主。14: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一阶段为: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第二阶段是可见反应阶段。15:凝集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参加反应的抗体称为:凝集素16:沉淀反应中,可溶性抗原称为:沉淀原。抗体称为:沉淀素17:鸟类所特有的淋巴器官是:法氏囊18、能够通过人和兔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是IgG,在黏膜免疫中起重要作用的免疫球蛋白是分泌型IgA,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是IgM,体内免疫反应出现最早的是IgM19:参与细胞免疫的效应产物:TD细胞、TC细胞。参与体液免疫的效应产物是:Ab20B细胞分化的终末效应细胞是浆细胞,介导体液免疫;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发挥作用的效应细胞是杀伤性T细胞和迟发型超敏反应T细胞。21、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致敏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22、免疫荧光技术中最常用到的荧光素是异硫氰酸荧光素;免疫酶技术中最常用到的标记酶是辣根过氧化物酶。23、世界上最早研制成功三大弱毒疫苗的是法国科学家巴斯德。24、最早由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研制成功的三大弱毒疫苗是禽霍乱弱毒疫苗,炭疽弱毒疫苗,狂犬病弱毒疫苗。25、免疫分子包括抗体、补体和细胞因子。26、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和腔上囊。27、凝集试验通常稀释抗体,并以抗体的稀释倍数作为凝集试验的效价。28、免疫应答的特点为具有特异性,记忆性,具有一定的免疫期。29、鱼类的抗体是IgM。30、初次应答时产生的抗体是IgM,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G。31:贝类的吞噬作用主要由颗粒细胞完成五、选择题(1*20=20分)1下列哪一个是中枢淋巴器官( B )A扁桃体 B法氏囊C哈德氏腺 D脾脏2、下列哪一种物质既有非特异性免疫作用也参与特异免疫反应(C)AIgG BI型干扰素C补体 D溶酶体酶3被动免疫是( D )A由疫苗接种诱发德获得性保护作用B由于IgE穿透胎盘引起的免疫C记忆细胞发挥的作用D幼畜从母体获得的抗体产生的免疫作用4下述哪个器官或细胞可对抗原识别与应答( D )A脑 B浆细胞C脾脏和淋巴结中的巨噬细胞 D脾脏和淋巴结中的B细胞5、抗体中与抗原结合有关的部位是( C )A重链的V区 B轻链的V区C重链和轻链的V区 D重链和轻链的C区6、间接ELISA所用的酶标记物是( D )A酶标记抗体 B酶标记抗原C酶标记抗补体抗体 D酶标记抗免疫球蛋白抗体7、补体参与下列哪种反应?( D )A凝集反应 B中和反应CADCC反应 D细胞溶解反应8、病愈后获得的对这种病的抵抗力为( B )A人工被动免疫 B天然主动免疫C人工主动免疫 D天然被动免疫9、血清中含量最高的Ig是( D )AIgE BIgDCIgM DIgG11、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B )A抗原分子量的大小 B抗原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团C抗原的物理性状 D抗原的种类12、IgG分子中能与巨噬细胞上FC受体结合的功能区是( C )ACH1 BCH2CCH3 DCL13、将外毒素转变为类毒素( D )A可增强毒素的免疫原性 B可降低毒素的免疫原性C可改变毒素的特异性 D可脱去毒素的毒性14、下列哪一种免疫作用在无抗体时仍可发生?( A )A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B病毒中和作用C毒素中和作用 DADCC作用15、关于TD抗原的正确描述是( C )A是指在胸腺中加工处理的抗原 B可直接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C既能引起细胞免疫应答,又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D不能诱导产生免疫记忆16、英国乡村医生琴纳最早开创了用牛痘疫苗预防( B )的免疫接种方法A狂犬病 B天花 C炭疽 D霍乱17、关于细胞因子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C )A一种细胞因子可由不同类型细胞产生B细胞因子具有激素样活性作用C细胞因子的作用专一型很强D多数细胞因子以自分泌和旁分泌形式发挥效应18、琼脂扩散反应属于( C )A直接凝集反应B间接凝集反应C沉淀反应D标记抗体反应19、细胞因子不包括( C )A干扰素B白细胞介素C过敏毒素D肿瘤坏死因子20、抗体破坏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是( D )A直接中和细胞内的病毒颗粒B阻止病毒的脱壳C诱导干扰素的释放D与存在于细胞表面的病毒相关抗原表位结合并激活补这两题跟上面一样 只是提供另外一种答题的方法,你背上面也行,看你们自己喜欢哪一种 就背哪一种3、简述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1)致敏阶段 是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2).反应阶段 是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的阶段;3).效应阶段是效应T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阶段。4、简述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区别?特征初次应答再次应答APC树突状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抗原浓度高低潜伏期5-10天2-5天高峰浓度较低较高维持时间短长Ig类别主要是IgM主要是IgG和IgA亲和力低高无关抗体多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