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宪忠宏观教材ppt1-5章.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2764382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PPT 页数:185 大小:7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俞宪忠宏观教材ppt1-5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5页
俞宪忠宏观教材ppt1-5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5页
俞宪忠宏观教材ppt1-5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Macroeconomics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宏观经济学主编俞宪忠张守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8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18.1均衡产出18.2消费理论18.2.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18.2.218.2.318.2.4,第1章宏观经济学导论,本章主要内容1.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特点1.2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框架1.3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1.4宏观经济学的演化过程1.5主要宏观经济学流派,宏观经济学产生背景,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星期四”。86000家企业破产,5500家银行倒闭,GNP由危机爆发时的1044亿美元急降至1933年的742亿美元,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年。失业人数由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资本家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英国经济学家,因开创了所谓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而称著于世。1883年6月5日生于英格兰的剑桥,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并获得数学学士学位。凯恩斯原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著,直至20年代末仍信奉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他感觉到传统的经济理论不符合现实,必须加以突破,于是便有了年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通论),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反对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首次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凯恩斯三大基本理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性偏好陷阱,宏观经济学的实践基础,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整顿银行与金融系,恢复银行的信用,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复兴工业;调整农业政策:给减耕减产的农发放经济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大力兴建公共工程,推行“以工代赈”;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急救救济署,为人民发放救济金。,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现代宏观经济学实际上是二战后逐步在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最辉煌的时期,也经历了70年代滞胀的沉重打击。到了80年代,自由主义的新古典经济学曾经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造成了重大影响,各国政府一度转向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到90年代后,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和美国进入新经济时期所取得的持续增长,才在重新强调政府干预经济必要性的基础上恢复了宏观经济学的活力。,1.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特点1.1.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主要是对整个社会经济总量决定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它揭示了一个社会的资源充分利用、国民收入变化以及宏观经济增长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即整个社会的国民收入、价格水平、总产量、就业水平和其他经济总量的决定。主要宏观变量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其在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萨缪尔逊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除总量分析外,还有短期和长期,静态比较静态动态的分析,还有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1.1.2二战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特点宏观经济思想与实际经济问题相互促进宏观经济学研究中心由英国转移到美国出现了宏观经济理论融合化的发展趋势,1.2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框架要有产权明晰和决策灵活的微观主体要有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和游戏规则必须明确界定政府定位和政府职能,1.3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的总体行为、考察经济的总体趋势的学问,而经济的总体趋势是经济中数以百万计的单个经济个体的行为加总的结果,因此,宏观经济理论必须与构成经济的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和企业的微观基本行为相一致。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就是对构成宏观经济模型基础的单个经济主体家庭和厂商行为规律的理论分析,或者说是指宏观经济模型中对于单个经济行为人理性行为规律的明显的或隐含的假设,1.4宏观经济学的演化过程1.4.11936年凯恩斯革命: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凯恩斯否定了“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信条”,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充分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经济均衡理论;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体系;把国民收入的决定作为宏观经济分析的中心,并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1.4.3各种自由主义学派大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自由主义学派获得迅速发展理性预期学派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新自由主义伦敦学派,1.5主要宏观经济学流派1.5.1新古典综合派新古典综合派(neo-classicalsynthesis)主要代表人物有萨缪尔森、莫迪里安尼、托宾和索洛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实质是将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代表著作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1.5.2新剑桥学派以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理论基础是收入分配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在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分配更加不公,主张改变社会各阶级收入分配不均的状况,因此又有“凯恩斯左派”的称号。理论特点:一是在分析方法上采用历史观,抛弃均衡观;二是特别注重收入分配问题。,1.5.3货币主义学派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出现于1950-1960年代的美国。其政策主张主要有: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过多干预。认为,凯恩斯主义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短期内有效长期内只影响物价;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有挤出效应,政府干预经济是多余的。特别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认为“货币最重要”;主张把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减低到为自由市场经济能自如地活动提供一个稳定框架,典型主张是实行“单一规则”,即,规定一个固定的货币年增长率。,1.5.4新古典学派经济学/理性预期学派,以卢卡斯、萨金特等为代表,以三个基本“假说”:自然率假说,理性预期假说和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假说为前提,其政策主张有:以经济发展的自然水平为政策目标,反对人为刺激产量和就业水平的增加;崇尚自由经营,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论。,1.5.5供给学派以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于1970年代出现于美国,他们竭力主张大幅度减税,其主要论点和政策主张有:崇尚“供给自创需求”的萨伊定律;力主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通过减税刺激投资,从而提高私人投资能力,增加供给;重视智力资本,反对过多社会福利;主张控制货币,反对通货膨胀。,1.5.6公共选择学派以布坎南、塔洛克等人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他们是采用经济学方法研究非市场决策问题的一个重要学派,主张根据公共服务类型选择适当的社会组织进行生产。其理论观点主要有: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在任何活动过程中,个人都是最终的决策者、选择者和行动者;经济人理性原则与利己主义本性;政治具有作为交换过程的特点,类似于市场中的自愿交换。,1.5.7新自由主义与伦敦学派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实质和核心是宣扬个人自由和市场自由的普遍性,主张按照个人意愿和偏好进行自由选择。新自由主义的主要内容有:认为每个人都是很理性的人,倡导个人主义,市场是完全自由的竞争;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认为自由选择是经济和政治活动最基本的原则,主张私有化;崇拜“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认为市场自动调节是最优越和最完善的机制;反对国家干预经济。,1.5.8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1980年代就相对成熟地产生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代表性经济学者有乔治阿克洛夫、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四个基本假设:非市场出清;价格粘性;经济当事人最大化原则;理性限制性预期。,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续),基本主张:坚持政府干预经济。20世纪90年代,巩固性财政政策在各发达国家盛行,基本目标是消除财政赤字,改善经济增长的条件;货币政策基本上以稳定物价为其基本目标。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原凯恩斯主义理论缺陷和新古典综合派解释现实问题的软弱无力。新凯恩斯主义强调各种实际存在的不完全性,更容易为经济学界所接受,其政策主张更具有操作性。,第2章国民收入的核算和决定,本章主要内容,2.1从GDP到DPI2.2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2.3从两部门到四部门的国民收入决定2.4国民收入决定的乘数论2.5国民收入与“幸福之谜”,2.1从GDP到DPI,2.1从GDP到DPI,2.1.1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是用市场价值来计算的,即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是使用货币加以衡量的。计算GDP必须以最终产品为准,中间产品的价值不计入GDP。GDP指的是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不是所出售的最终产品的价值。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的价值,不是市场交易活动不计入GDP。,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最终产品(finalproducts)是指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而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以消费和投资为目的。中间产品(intermediateproducts)是指再出售,用于继续生产其它产品和服务的产品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差别不是从产品本身的物质属性来区别的,而是从它们在再生产的循环流转中的功能来区分的。如,GDP包括面包而不包括制造面包的小麦;包括汽车而不包括制造汽车的钢材。,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价值等于各个环节新增价值的和,而非各环节全部价值的和。因此,一件最终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就等于该最终产品的价值。,当期生产和消费,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新生产而不是新售卖的的最终产品价值,这是因为一个时期内新售卖的货物可能不是这个时期中生产的,而是早一个时期中生产的。例:若某企业年生产100万美元产品,只卖掉80万美元,所剩20万美元产品可看作是企业自己买下来的存货投资,同样应计入GDP。相反,虽然生产100万美元产品,然而却卖掉了120万美元产品,则计入GDP的仍是100万美元,只是库存减少了20万美元而已。,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是指一国疆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而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GNP)是一国国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GNP中有一部分是本国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如海尔在美国设厂,其产值应计入中国的GNP,而计入美国的GDPGNP=GDP-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本国国民在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名义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GDP)是用当期价格计算的物品和劳务价值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GDP)是用某一特定年份做为基准年计算出的价值。基准年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被用来计算其它年份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基准年价格固定不变,GDP所代表的就是经济中产品和服务数量的变动。GDP平减(价格)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名义和实际GDP计算,假设一个经济体中只生产三种产品:汽车、苹果和服装,2003年和2004年的产量和单位价格下表,名义和实际GDP计算,2003年的名义GDP为:15005210002004017500(元)2004年的名义GDP为:20008110002504027000(元)若以2003年为基期,2004年的实际GDP为:15008210002504024000(元)由此可见,2004年名义GDP的27000元中,6500(2400017500)元是由产量变化引起的,3000(2700024000)元是由价格变化引起的。,(109-106)/106*100%=2.8%,GDP作为总产出测量方式的不足,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价值。如果不是市场交换活动,就不包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保姆和妻子从事家务劳动的差异地下经济:为了规避税收或政府规制,或者产品或服务本身就是非法的,而将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及购买隐匿于政府视线以外。,2.1从GDP到DPI,2.1.2从NDP到PDI国内生产净值(NDP)=GDP-资本折旧国民收入(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个人收入(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费(税)-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非税支出,2010年GDP排名前十位的国家(百万美元),1UnitedStates14,624,1842PeoplesRepublicofChina5,745,1333Japan5,390,8974Germany3,305,8985France2,555,4396UnitedKingdom2,258,5657Italy2,036,6878Brazil2,023,5289Canada1,563,66410Russia1,476,912,2.2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2.2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收入法:从居民户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获得收入的角度看,是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支出法:把一个国家一年期间投入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按购买者支出的金额分类汇总。,2.2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2.2.1使用支出法核算GDP消费(C):居民个人用于购买有形商品和劳务所形成的支出总投资(I):用于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政府购买(G):政府购买产品与劳务的支出净出口(X-M):出口减去进口得到的差额,GDP总支出C+I+G+(X-M),使用支出法核算GDP,个人消费(C)包括购买耐用品(如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品(如食品、衣服等)、劳务(如旅游、医疗、理发等)的支出。注意: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包括在个人消费内,尽管它类似耐用消费支出,但一般归入固定资产投资中。,使用支出法核算GDP,总投资(I):国内私人总投资指新增加或替代资本资产的支出,投资的物品是最终产品,不属中间产品。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由净投资和重置投资构成,包括厂房和建筑物(包括住宅),购买机器设备等存货投资,指存货的增加或减少。企业持有净存货(年末年初)如,如果年初全国企业存货为1000亿美元而年末为1200亿美元,则存货投资为200亿美元。存货投资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因为年末存货价值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年初存货。,使用支出法核算GDP,净投资和重置投资(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折旧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和资本技术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例:假定某国家在1998年投资是900亿美元(流量),该国1998年初资本存量是8500亿美元。由于机器厂房等会不断磨损,假定每年要消耗即折旧400亿美元,则上述900亿美元投资中就有400亿元要用来补偿资本消耗,这400亿美元因是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故称重置投资。净增加的投资(净投资,也是流量)只有500亿美元,1998年末资本存量9000亿。,2.2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2.2.2使用收入法核算GDP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非公司制企业主收入公司税前利润间接税与企业转移支付资本折旧,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要素收入)+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同样构成产品市场价值中的生产成本),2.2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2.2.3宏观统计恒等式根据支出法GDP总支出C+I+G+(X-M)根据用收入法GDP总收入C+S+TC+I+G+(X-M)GDPC+S+TIS+(T-G)+(M-X),储蓄投资恒等式,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储蓄和投资的统计结果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是否均衡这里的储蓄定义为国民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而投资是指未归于消费者之手的产品。因此,储蓄等于投资是指未用于购买消费品的收入等于未归于消费者之手的产品价值。在实际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就会引起计划储蓄和计划投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经济的扩张和收缩。,2.2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2.2.4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ofNationalAccounts,简称SNA)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又称为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ofMaterialProductBalances,简称MPB),2.3从两部门到四部门的国民收入决定,2.3.1均衡产出的概念与总需求(或总支出)相一致的产出水平。,两部门的经济均衡条件,对简单经济体所做的假设:不存在政府,也没有对外贸易,只有家庭和企业。消费和储蓄发生在家庭部门,生产和投资发生在企业部门。并且投资是固定的。凯恩斯定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引起产量变化,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即资源存在闲置,没有供给限制,物价不变。(与萨伊定律相对)折旧和未分配利润为零。GDP、NDP、NI、PI、DPI都相等。,两部门的经济均衡条件,Y=AE(AD)=C+I假定企业部门生产1200亿美元产品,但市场实际需要是1000亿美元(居民消费700亿和企业投资300亿=总需求)的产品,于是就有200亿美元产品成为企业中非意愿存货投资或称非计划存货投资。对于GDP核算有yCI=C+i+I非1200cs=1200而对于国民收入决定,存在:AEci=1000S,超额产品需求I:LM,超额货币需求III:LM,超额货币需求IV:LM,超额货币供给,不同区域内的自动均衡调整,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IS和LM曲线的交点上同时实现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然而,这一均衡不一定是充分就业的均衡。在这种情况下,仅靠市场的自发调节,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均衡,这就需要依靠国家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进行调节。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支出和税收来调节国民收入,如果政府增加支出,或降低税收,或二者双管齐下,IS曲线就会向右上移动。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中央银行)用变动货币供应量办法来改变利率和收入,当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时,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国家也可以同时改变税收(t)、政府支出(g)和货币供给量(M)来同时改变IS和LM位置,使二者相交于Yf垂直线上,以实现充分就业。,第4章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本章主要内容,4.1总需求曲线4.2长期与短期4.3总供给曲线4.4一般均衡模型,4.1总需求曲线,4.1.1总需求曲线的决定总需求(aggregatedemand,AD)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经济社会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也是所有的生产部门所愿意提供的产出量。总需求曲线(aggregatedemandcurve)描述的是:在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以国民收入表示的需求总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AD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成反方向变动价格水平通过影响人们的实际财产来影响总需求,这种经济现象或感应过程被称作“实际财产效应”。价格水平通过影响利率最终影响到投资或总需求,这种经济现象或感应过程被称作“利率效应”。由价格水平变化引起汇率变化进而引起的总需求变化,这种经济现象或感应过程被称作“汇率效应”。,根据IS-LM模型来推导出具体的AD曲线假设价格水平下降了,利率效应的影响过程为:价格水平货币实际供给量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利率投资总需求。反之,如果价格水平上升,则总需求减少。,把D1和D2连起来就得到了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AD曲线。线上每一点都是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的组合。,用IS曲线和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来求解价格水平P与国民收入水平Y之间的关系,联立两个方程得:,4.1.2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和位移,总需求曲线可能会有不同的倾斜度,这意味着当价格水平发生同等的变化时,在不同斜率的总需求曲线上,经济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变动程度不同。,AD曲线的移动也会受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引起AD曲线的右移,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引起AD曲线的左移。,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除了政策变量之外,一些经济学家还把影响总需求的讨论扩展到了一些外生变量上。比如在开放性的国际环境下国外需求的增加导致总需求的增加、股票市场上价格普遍走高的财富效应使人们消费增加导致总需求增加、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导致总需求增加,这些都会使AD曲线向右移动。另外还有政治方面或者人们的未来预期等,也会影响到AD曲线的位移。,4.2长期与短期,4.2.1潜在产出的概念:潜在产出(potentialoutput)是在不会引起通货膨胀的压力,经济社会处在充分就业状态下能够持续生产的最大产量。,潜在产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潜在产出也不断增加。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会使潜在产出增加;创新、技术水平提高和效率提升也会使潜在产出增加。潜在产出是一个“可持续”的最大产量,所以潜在产出并不一定是经济能够提供的最大产量。,潜在产出水平和潜在产出水平的提高,4.2.2短期总供给和长期总供给凯恩斯学派(Keynesianschool)认为,总需求的变化对于产出具有重大和持久的影响,如果由于紧缩性政策或消费支出下降引起总需求下降,会引起明显的产出下降和失业增加。如果表现在图形上,即总供给曲线是平缓的古典理论(Classicalapproach)认为市场机制或者价格机制非常有效,市场自己就能够保持经济增长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无需政府的干预,政府干预将会无效。如果表现在图形上,总供给曲线是非常陡峭甚至是垂直,AS曲线在短期内相对平坦,长期是一条垂线,两种理论的提出都有他们各自的背景,关键区别在于分析的时间窗长短不同。“短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平缓的甚至是水平的,这表明如果总需求增加(AD曲线向右移动)厂商愿意增加他们的产出,特别是在经济萧条时期。“长期”中,当生产要素的价格有足够的时间做出相应调整,“长期”的总供给会变成潜在产出,即一条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水平或说产出水平仅与潜在产出有关,与总需求无关。,4.2.3长期与短期不同的原因生产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成本或者说生产要素的价格在“短期”中具有“粘性”。当总需求增加时,厂商迅速反应提高价格、增加产量和增加生产要素的使用,由于生产要素价格的“粘性”,成本不会迅速进行相应的调整,厂商拥有了获利条件。宏观经济学中“短期”和“长期”的含义:两者的分界就在于是否所有生产要素的价格都能针对总需求变化做出调整。在一个时间窗内,当所有成本都能做出充分调整时,我们将其定义为宏观经济学中的“长期”;在一个时间窗内,当至少有一种或一个成本因具有粘性而无法调整时,我们将其定义为“短期”。,4.3总供给曲线,总供给(aggregatesupply)是与总需求相对应的一个经济概念,描述的是经济的生产行为,也就是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或国民收入。根据生产要素特别是对劳动市场假设的不同,各派的经济学家对总供给有不同的观点。,4.3.1古典总供给曲线古典学派认为,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perfectlyflexible)。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的假说认为:第一,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既不存在工会对劳动力供给的垄断,也不存在厂商对劳动力需求的垄断;第二,劳动力的供求取决于实际工资水平(货币工资/价格水平);第三,工资对劳动市场的调节迅速及时,当劳动市场上供大于求时工资会迅速下降,当劳动市场供小于求时工资会迅速上升,经济始终处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根据这一假设,经济的产量水平始终位于充分就业或者潜在产量水平上,不受价格的影响。,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产出)水平的垂线。,政策含义:政府的扩张性政策引起的总需求变动,只能带来价格的上涨甚至是通货膨胀,并不能引起产量的增加,实际上是处于政策失效或无效状态。,4.3.2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凯恩斯认为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向下刚性,不会轻易发生变动,但是也具有向上的伸缩性。这是凯恩斯的工资下限(wagefloor)假说。工资下限假说认为:第一,由于劳动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由于工会的存在,工资会有一个最低限度;第二,决定劳动供求的不是实际工资水平,而是名义工资水平。这两点说明了工资水平无法任意伸缩,并且名义工资与价格水平不会同比例变动。,凯恩斯认为,在达到充分就业之前,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从既定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达到充分就业之后,总供给曲线在充分就业的产出处是一条垂线。,凯恩斯定律:只要国民收入或产出水平小于充分就业水平或潜在产出水平,国家就可以使用扩张性政策来刺激总需求增加,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而在达到充分就业之前,扩张性政策带来的均衡产出增加,并不会带来价格水平的相应上涨。,4.3.3常规的总供给曲线工资既不是完全伸缩,也不是绝对刚性,而是具有“粘性”。常规的总供给曲线既不是垂直型,也不是水平型,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倾斜状态,表现为向右上方倾斜的一条总供给曲线。,用完全竞争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模型来分析总供给曲线为什么会向右上方倾斜?是什么决定了总供给曲线的斜率,总供给曲线为什么有的地方平缓而有的地方陡峭?,结论:第一,通常状况下,商品价格水平与产量是同方向变动。第二,如果生产要素价格对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小或者慢,则商品价格引起的产量增加就多;如果生产要素价格对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大或者迅速,则商品价格引起的产量增加就少甚至为零。,4.4一般均衡模型,4.4.1宏观经济的均衡,宏观经济的均衡意味着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4.4.2宏观经济均衡的变动AD曲线的位移AD曲线的右移与通货膨胀,“价格的恢复性上涨”,“通货膨胀”,AD曲线的左移与通货紧缩(经济衰退),价格的持续下跌并伴随着产出水平收缩的经济现象称为“通货紧缩”或“经济衰退”。,4.4.3宏观经济均衡的变动AS曲线的位移AS曲线的左移与滞胀,既有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同时伴随着经济衰退(增长停滞)的现象称为“滞胀”。,AS曲线的右移与创新,一般是出现在宏观经济的“长期”,第5章失业与通货膨胀,价格水平的稳定和充分就业是当代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章主要分析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这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建立和维持一个健康的经济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本章主要内容5.1失业的经济学解释5.2奥肯定律5.3通货膨胀的经济学解释5.4菲利普斯曲线,5.1失业的经济学解释,失业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失业的经济损失一是实际国民收入的减少;二是人力资本的损失。失业的社会影响使失业者及其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下降;使失业者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创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失业者长期找不工作就会悲观失望,甚至失去对生活的信念。,5.1失业的经济学解释,5.1.1失业及其衡量劳动力人口在劳动适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称为劳动力参与率,即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劳动适龄人口)100劳动力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所谓失业,是指符合工作条件和有工作愿望并且愿意接受现行工资的人没有找到工作的状况。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100%=失业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100%,5.1失业的经济学解释,5.1.2失业的类型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失业可划分为非周期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两种类型。经济衰退时失业率上升,经济扩张时失业率下降。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运行处于经济周期的衰退或萧条阶段时,对劳动力的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非周期性失业是指与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关系不大的失业。,5.1.2非周期性失业的类型,摩擦性失业:具有某种熟练技术的工人的短期失业,是指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的过程中处于的失业状态,或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状态。结构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的衰落或某种技术的废弃而产生的失业。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对劳动的需求在不同季节会发生增减而导致的失业。,5.1失业的经济学解释,5.1.3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市场处于供求平衡状态时,每个处在劳动年龄阶段,具有劳动能力且又愿意工作的人,都获得了一个令人较为满意的工作。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如果“非自愿失业”已消失,失业仅限于磨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话,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实现了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当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可以认为经济已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通常称为自愿失业,它们虽然可以通过加强工作信息传递和技术培训等措施而减少,却不可能根本消除。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也称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状态下,失业率并不等于零,它相当于摩擦性失业率与结构性失业率之和。因此,经济学家通常将自然失业视为经济中标准的失业水平底线,围绕自然失业率的波动,主要是因为周期性失业的变动。,5.1失业的经济学解释,5.1.4劳动市场的供求与失业失业的出现是因为工资缺乏弹性使劳动市场不足以出清而造成的。,N2-N1数量的工人,虽然愿意在现有的工资水平(W/P)1时工作,但劳动市场不足以出清,所以他们是非自愿失业的。,工资刚性理论假设货币工资具有刚性。价格刚性,实际上就是说,工资只上涨,不下降,这是凯恩斯提出的理论。在工资刚性的条件下,即使工资可以对劳动力供求的变化做出反应,其调整过程也是非常缓慢的。这种工资刚性的存在,使部分工人无法受雇,从而形成失业。工资粘性理论假设货币工资在短期内具有粘性。即,工资和产品价格能够调整,但调整非常缓慢,缓慢的货币工资调整使劳动市场难以及时出清,失业率就会高于自然失业率。新凯恩斯主义正是持这种观点的。,5.2奥肯定律,充分利用社会上一切可利用资源(当然也达到了充分就业)所能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量值称为潜在的国民收入(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奥肯法则,说明的就是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的经验统计规律。奥肯法则:相对于潜在的国民收入而言,实际国民收入每减少2%,失业率会增加1%;反之,实际国民收入每增加2%,失业率会减少1%。奥肯定律可用下面的公式表示:(Y-Yf)/Yf=-(u-u*)Y为实际GDP,Yf为潜在GDP;u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为大于零的参数。,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总产出(通常用GDP表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奥肯法则为GDP增长率和失业率变动之间相互转换提供了一个近似的估算方法,对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奥肯法则告诉我们,如果初期GDP是潜在GDP的100,失业率为6,若后来下降到潜在GDP的98,失业率就会上升1,即由6上升至7。通过奥肯法则,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结论:要阻止失业率上升,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的增长速度保持一致;若想降低失业率,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5.3通货膨胀的经济学解释,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大致上有物价派和货币派两种。物价派主要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他们用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的过程来定义通货膨胀。货币派用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来定义通货膨胀,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总是个货币现象”。,5.3通货膨胀的经济学解释,5.3.1通货膨胀及其衡量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而显著的普遍上涨。通货膨胀不是指一次性或短期内的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货膨胀不是个别商品价格水平的上涨。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的明显或显著的上升过程。,5.3通货膨胀的经济学解释,通货膨胀率(t年)=t年的价格水平-(t-1)年的价格水平/(t-1)年的价格水平*100%通货膨胀率的价格指数一般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CPI),又称生活费用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priceindex,PPI),又称批发价格指数GDP平减指数(GDPdeflator),5.3通货膨胀的经济学解释,5.3.2通货膨胀的分类按物价上涨的速度划分,有潜(爬)行式、温和式,奔腾式和恶性通货膨胀。按人们对物价上涨的预期划分,有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按表现形式划分,有公开的通货膨胀和隐蔽的通货膨胀。按形成原因划分,有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供给型)通货膨胀以及结构性通货膨胀。,5.3通货膨胀的经济学解释,5.3.3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通货膨胀会给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影响,称之为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这些经济效应包括再分配效应、产出效应、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效应、税收效应以及交易成本效应等。,5.3.3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redistributioneffectsofinflation):即收入和财富在不同的阶层之间的再分配,它与通货膨胀是否被预期到有关。通常,非预期的通货膨胀会引起实际收入的再分配。名义收入的增长快于价格水平上升的人会从通货膨胀中受益,而名义收入慢于价格水平上升的人受损。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通货膨胀对持有货币资产的人不利通货膨胀可以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5.3.3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outputeffectsofinflation):即造成不同商品的产出和相对价格的扭曲,甚至是整个经济的产出和就业的扭曲。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的影响,不同经济学派之间的分歧较大。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使产出增加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引致失业极度膨胀(hyperinflation)导致经济崩溃,5.3.3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长期来说,通货膨胀与产出的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类似倒“U”型的关系。低通货膨胀的国家的经济增长最为强劲,而高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国家的增长趋势则较为缓慢。,5.3.3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通货膨胀的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效应一国发生通货膨胀,会使货币不断贬值,汇率下跌,出口增加。通货膨胀的税收效应通常,政府是通货膨胀的受益者,通货膨胀能够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政府负债的实际价值。通货膨胀的交易成本效应通货膨胀会使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加大,导致交易费用上升。,5.3通货膨胀的经济学解释,5.3.4通货膨胀的成因许多学者认为,纸币发行过多是造成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指供给方面(成本)原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显著的上涨。结构性通货膨胀指由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而出现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从各生产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劳动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各生产部门之间收入水平的赶超速度等角度分析认为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从总需求的角度来分析,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实际总需求由充分就业时的ADF增加到了AD,国民收入已经达到了充分就业水平而不再增加,价格水平由P*上升到P,由于总需求过度而引起了通货膨胀。,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从总供给的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使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总需求曲线AD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AS0向左上方移动到AS1,这时,国民收入减少到Q1,价格水平由P0上升到P1。,5.3.5通货膨胀的治理,凯恩斯主义者:控制通货膨胀应该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再用工资物价指导、工资物价管制等收入政策来配合。货币主义者:当货币供给增长率稳定地降低时,会降低通货膨胀率,并降低工人要求的货币工资水平,从而能够使失业率顺利地回到自然失业率水平上。理性预期学派:使用降低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方法来控制通货膨胀。供给学派:认为,通货膨胀会损伤经济的供给能力,导致总供给不足,使总需求相对过剩,加剧通货膨胀。因此,必须增加生产和供给,减税是其政策主张的核心,因为减税可以增强人们工作和储蓄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增强厂商投资的积极性。结果,产出、就业和总供给都会增加,并促进价格水平的下降。,5.3通货膨胀的经济学解释,通货膨胀的治理往往会以暂时降低产出为代价,反通货膨胀的基本方法就是降低总需求的增长。需求政策指采取减少总需求的做法来医治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收入政策又称工资-物价管制政策,指政府在通货膨胀时期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包括强制性限制、指导性限制和以税收为手段的限制等。指数化政策指按通货膨胀率调整各种名义收入,以保持实际价值不变。主要包括工资指数化、利率指数化和税收指数化等。结构调整指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医治通货膨胀。,5.4菲利普斯曲线,5.4.1简单菲利普斯曲线的由来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由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菲利普斯收集和研究了英国1861-1957年的有关资料,发现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具有稳定的负相关关系,并描绘出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来描述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相互变动关系。,5.4.1简单菲利普斯曲线的由来,1960年,萨谬尔森和索洛将菲利普斯曲线改造为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负相关关系的曲线。由于工资是产品成本中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工资增加会直接转换为价格上升,工资与价格的关系:P%W%(Q/L)%这样菲利普斯曲线可以用来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反方向变化关系。如果劳动生产率以2的年率提高,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关系的菲利浦斯曲线可由原菲利浦斯曲线垂直下移2得到。,简单菲利普斯曲线,该曲线通常称为简单菲利普斯曲线,可用公式表示:=-(u-u*)为通货膨胀率;u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为大于零的参数,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率对于失业率的反应程度。,5.4菲利普斯曲线,5.4.2简单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负相关的菲利普斯曲线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分析工具。政策制定者可以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进行权衡,选择不同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组合。,5.4菲利普斯曲线,5.4.3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1968年,费尔普斯和弗里德曼指出,从本质上说,失业和通货膨胀在长期不存在交替关系。他们引入预期和时间因素扩展后的菲利普斯曲线通常称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可用公式表示:=e-(u-u*)e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根据上式,在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仍存在负相关关系;而在长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且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5.4菲利普斯曲线,5.4.3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学家认为,在长期内,实际GDP总是处于其潜在水平,价格水平的高低不会影响到实际GDP水平。因此,长期中的失业率总是等于自然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对失业率没有影响。因此,长期供给曲线是处于潜在实际GDP水平的垂直直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垂直直线。,5.4.3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只有在通货膨胀率的增长不能被正确预期时,通货膨胀率上升才会使失业率下降。预期通货膨胀率和实际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异导致短期内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交替关系。,5.4菲利普斯曲线,5.4.4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在短期内,扩张性总需求管理政策可以减少失业;但从长期来看,扩张性总需求管理政策不能减少失业,只会使通货膨胀率上升。因此,总需求管理政策需要考虑预期和时间因素,动态地考察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最优时间路径,注意政策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