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及其交换技术.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2763881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9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太网及其交换技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以太网及其交换技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以太网及其交换技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Page1,2020/5/23,1以太网产生与IEEE802.3以太网(Ethernet)是由美国Xerox公司和Stanford大学联合开发并于1975年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把办公室工作站与昂贵的计算机资源连接起来,以便能从工作站上分享计算机资源和其他硬件设备。70年代中期由XeroxPaloAltoResearchCenter(BobMetcalfe)提出,数据率为2.94M,称为Ethernet(以太网)。经DEC,IntelandXerox公司改进为10M标准(DIX标准)。,第四章以太网及其交换技术一、传统以太网,Page2,2020/5/23,1983年IEEE802委员会公布的802.3局域网络协议(CSMA/CD),基本上和Ethernet技术规范一致,于是,Ethernet技术规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局域网的工业标准。1985年定名为IEEE802.3,数据率从1M到10M(现已发展到1000M),支持多种传输媒体。Ethernet是指基带总线LAN。Ethernet和IEEE802.3的帧格式不同。,Page3,2020/5/23,2、Ethernet的主要技术规范,拓扑结构:总线型。介质访问控制方式:CSMA/CD。传输速率:10Mbps。传输介质:同轴电缆(50)或双绞线。最大工作站数:1024个。最大传输距离:2.5km(采用中继器)。报文长度:641518Byte(不计报文前的同步序列)。,Page4,2020/5/23,3、IEEE802.3规范,传统以太网IEEE802.3同轴电缆EthernetIEEE802.3a细缆EthernetIEEE802.3i双绞线IEEE802.3j光纤快速以太网FEIEEE802.3u双绞线,光纤千兆以太网GEIEEE802.3z屏蔽短双绞线、光纤IEEE802.3ab双绞线,Page5,2020/5/23,4、IEEE802.3布线介质标准,10Base5粗同轴10Base2细同轴10BaseT双绞线10BaseF光纤MMF100BaseT双绞线100BaseF光纤MMF/SMF1000BaseX屏蔽短双绞线/MMF/SMF1000BaseT双绞线,Page6,2020/5/23,粗同轴电缆,可靠性好,抗干扰能力强收发器:发送/接收,冲突检测,电气隔离AUI:连接件单元接口总线型拓扑用于网络骨干连接,1)、10Base5,Page7,2020/5/23,1)、10Base5,最大段长度500米每段最多站点数100,两站点间最小距离2.5米,网络最大跨度2.5公里,连接处通常采用插入式分接头(vampiretap),将其触针小心地插入到同轴电缆的内芯。,vampiretap,Page8,2020/5/23,细同轴电缆,可靠性稍差BNCT型接头连接总线型拓扑用于办公室LAN,2)、10Base2,Page9,2020/5/23,2)、10Base2,细缆,BNC接头,NIC,每段最大长度185m每段最多站点数30,两站点间最短距离0.5m,网络最大跨度925m,网络最多5个段,接头处采用工业标准的BNC连接器组成T型插座,,Page10,2020/5/23,10BASE-2以太网连接,Page11,2020/5/23,3)、10BaseT,双绞线介质(UTP)以Hub(集线器)为中心节点。Hub多端口转发器。拓扑结构为星形,逻辑上仍然是总线形。转发器/中继器的作用:将信号放大并整形后再转发,消除信号传输的失真和衰减。转发器/中继器/HUB物理层设备(工作在物理层)。用于小型LAN。,NIC,HUB,段最大长度100m,Page12,2020/5/23,10BASE-T以太网连接,返回本节,Page13,2020/5/23,4)、10BaseF,使用光纤进行长距离连接,例如建筑物间连接。星形拓扑结构最常见的布线标准:10BaseFL-异步点到点链路,链路最长2km,6、10Broad36,使用75电缆连接,拓扑结构为树形用于宽带LAN,Page14,2020/5/23,5、IEEE802.3的体系结构与功能实现,物理层,电缆,连接器,收发器,AUI电缆,网卡,站接口,数据封装/解封(MAC帧),链路管理(CSMA/CD协议),曼彻斯特编码/译码,发送/接收,MAC,LLC,Page15,2020/5/23,6、传统局域网的缺点,传统的局域网技术是建立在“共享介质”的基础上,典型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是CSMS/CD、TokenRing、TokenBus;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用来保证每个结点都能够“公平”地使用公共传输介质;例如,Ethernet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0Mbps,那么它的带宽是10Mbps。如果局域网中有N个结点,那么每个结点平均能分配到的带宽为10Mbps/N;随着局域网规模不断扩大,结点数的不断增加,每个结点平均能分配到的带宽将越来越少。因此,当网络结点数增大、网络通信负荷加重时,冲突和重发现象将大量发生,网络效率将会急剧下降,网络传输延迟将会增长,网络服务质量将会下降。,Page16,2020/5/23,高速局域网的解决方法,第一种方案是:提高Ethernet的数据传输速率:10Mbps100Mbps1Gbps;第二种方案是:将一个大型局域网划分成多个用网桥或路由器互连的子网,这就导致了局域网互连技术的发展;第三种方案是:将“共享介质方式”改为“交换方式”,这就导致了“交换式局域网”技术的发展;高速=高性能?,Page17,2020/5/23,二、高速局域网,1、100Mbps快速以太网简述,又称快速以太网(FastEthernet,FE),包括100Base-TX和100Base-FX。与10Mbps网络的比较:拓扑结构和媒体布线方法几乎完全一样;传输率快10倍;帧结构和介质访问控制方式沿用IEEE802.3。,3种不同的物理层标准:,MAC子层,100BaseFX,100BaseTX,2对5类UTP,光纤,4对3类UTP,100BaseT4,Page18,2020/5/23,快速以太网组成实例,网卡(外置或内置收发器)、收发器(外置)与收发器电缆集线器(双绞线或光纤接口)双绞线及光缆,外置光纤收发器,光纤,100BaseFX集线器,100BaseTX集线器,100BaseTX集线器,光纤,插有光纤接口网卡,UTP5,UTP5,UTP5,UTP5,光纤,UTP5,Page19,2020/5/23,100BASE-TX组网方法,两级交换机快速以太网组网图,Page20,2020/5/23,100BASE-T与10BASE-TMbps的比较,Page21,2020/5/23,2.交换式以太网,以网络交换机为主干的以太网拓扑仍为星形结构(总线/HUBLAN_SWITCH)为何要使用网络交换机?以太网共享介质网络共享介质网络中站点数的增加将导致LAN的性能降低,相当于多个子信道分享通信线路。解决:网络分段(减少站点数)网络交换总线网络或基于集线器的网络:网络总带宽=10Mbps,n个站点共享,每站点平均带宽10/nMbps;基于网络交换机的网络:允许多个信道同时传输信息,不受CSMA/CD的限制,网络总带宽=(n/2n)*10Mbps,每个连接的带宽为10Mbps;,Page22,2020/5/23,使用交换机后,可建立多个并发的通信。例如:8个端口可建立4个并发通信,总带宽=(8/2)*10Mbps=40Mbps在访问服务器的流量非常大的网络中,可在交换机上设置1-2个高速端口(100Mbps/1Gbps),把服务器与该高速端口相连,便可大大提高服务器访问的速度。这种连接服务器的方法又称为Big-Pipe。,10Mbps网络交换机,Page23,2020/5/23,交换机的两种用法(以10Mbps网络交换机为例):(1)端口下接站点:站点独占10Mbps带宽(2)端口下接网段:网段中所有站点共享10Mbps带宽,共享10M,独享10M,共享10M,独享10M,网络交换机Switch,HUB,HUB,Page24,2020/5/23,交换式局域网示例,并发连接;S=N*10Mbps,Page25,2020/5/23,3、千兆以太网(GigabitEthernet,GE),1)千兆以太网的简介两种标准:802.3z和802.3ab802.3z1000BaseX屏蔽短双绞线/MMF/SMF802.3ab1000BaseT无屏蔽双绞线(5类,6类)连接距离较短:1000BaseX:双绞线-25米;MMF-550米;SMF-3km1000BaseT:5类双绞线100米拓扑结构和媒体布线方法同10/100BaseT相同;传输速率比100BaseT快10倍;帧结构和介质访问控制方式仍沿用IEEE802.3。允许网络平滑升级到千兆主干,具有较好的兼容性。,Page26,2020/5/23,2)以太网向千兆位以太网的升级方法,(1)交换机到交换机链路的升级(2)交换机到服务器链路的升级(3)快速以太网骨干网的升级(4)共享式FDDI骨干网的升级(5)高性能工作站的升级,Page27,2020/5/23,3)、IEEE802.3Z千兆以太网的结构模型,Page28,2020/5/23,4)、千兆位以太网的应用,千兆位以太网与多个交换机的连接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