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的承载主体:主导产业群.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2762407 上传时间:2020-05-22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发展的承载主体:主导产业群.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产业发展的承载主体:主导产业群.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产业发展的承载主体:主导产业群.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产业发展的承载主体:主导产业群,3.1主导产业群的概念,主导产业与主导产业群,1,赫希曼,罗斯托,最早提出主导产业概念,进行了明确系统的研究,主导产业(必要条件):能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引入新的生产函数;能形成持续高速的增长率;具有较强扩散效应。,特征,2,3.1主导产业群的概念,主导产业与主导产业群,1,3,3.1主导产业群的概念,主导产业与主导产业群,1,主导产业群产生产生的背景:工业化早起,各产业经济内涵不太丰富,产业结构也比较简单,一两个主导产业就可以拉动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不断提升,经济总量迅速增加,仅靠一两个主导产业难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这是起作用的就是主导产业群。,4,3.1主导产业群的概念,主导产业与主导产业群,1,主导产业群的内涵,行业内涵即主导产业群应包含几个特定的行业,行业的集合不等于由主导产业及其附属产业组成的集合,而是一个同事容纳当前优势和长远优势的战略集合体。群落内涵这是主导产业群的空间概念,即主导产业群能从空间上带到集聚经济效果。,5,可以真正成为产业发展史的时间尚短,主导产业(群)的发展尚不能用周期来描述,或者说会有多种描述方式。,主导产业理论有效性受到质疑的原因,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逆性,我们只知道现在和过去而永远不知道未来,这与技术创新的偶然性观点密切相关。,主导产业与主导产业群,1,6,3.1主导产业群的概念,3.1主导产业群的概念,经济成长阶段与主导产业群,2,经济成长阶段与主导产业群的关系,从历史历史上几次经济长周期的波动来看,每一次均与主导产业群的变迁有着直接联系。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与历史上重大技术变迁引起的经济长波并不拟合,但同样明确了一个道理,即主导产业群在历史上不仅具有单向交替演进的特征,而且具有从农业,工业至服务业,信息业结构升级的特点。,7,3.1主导产业群的概念,主导产业群生命周期,3,产品周期,经济周期,产业群理论,主导产业群周期,8,3.1主导产业群的概念,主导产业群群生命周期,3,主导产业群生命周期,产业群理论,9,3.2主导产业群的演进基础与规律,技术创新,产业分立融合,关联效应,主导产业群演进的基础(产生的影响),从本源上讲,产业的形成,分化是技术创新及技术进步的结果,主导产业群的产生,发展与转移也是有技术创新推动的,并与突破性创新的成果相关联。,10,3.2主导产业群的演进基础与规律,技术创新,1,产业群理论,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本源;是促进产业高速发展且具备高生产率的基本特征;同时推动主导产业的产生和成长,支持整个经济的不断增长。技术创新按其对产出影响的方式和作用大小不同分为三类:突破型技术创新主导产业群迅速增长和扩大规模;改良性技术创新主导产业群进入成熟期后;转移式技术创新推动主导产业依次更替。,11,3.2主导产业群的演进基础与规律,关联效应,2,产业群理论,特征,由技术进步推动而形成的主导产业部门,同过向前,后联系,带动了一系列关联产业的产生或变化,从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由生产者之间通过间接的非市场的相互依赖所产生的。,通过市场机制的相互依赖由价格变工引起的,当一个企业的利润不仅取决于它自己的活动,而且取决于其他企业的活动时,金钱外部性就存在。,12,3.2主导产业群的演进基础与规律,产业的分立与融合,3,背景,自20世纪80年代,第四波中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不同产业及产业群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甚至消失,出现了产业融合的趋势,应用这些新兴技术的的新的主导产业群也不例外。,现象,在技术创新,政府放松经济管制的共同作用下,不同主导产业群之间的边界及同一产业群中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甚至消失。,13,3.2主导产业群的演进基础与规律,产业的分立与融合,3,产业群理论,单个主导产业内部不同子产业之间的融合趋势,如信息产业的融合趋势,以计算机通信和有线电视网络为基础的音频,视频,文字,图像和数值的融合;航天航空业是由卫星制造业,火火箭制造业,测绘技术产业和通信业之间相互融合形成。,某一主导产业群内部个产业之间的产业融合趋势,如第五个主导产业群内部信息产业与生物工程产业之间出现产业融合现象。,主导产业群之间的产业融合现象,如第五个主导产业群中信息产业与第四个主导产业群众汽车产业,石油产业之间出现了产业融合趋势。,主导产的融合趋势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14,3.2主导产业群的演进基础与规律,产业分立与融合,3,新兴主导产业群与先前主导产业群之间的关系,20世纪中期&以前,20世纪后期,随着主导产业群的融合,新兴主导产业群与先前主导产业群之间的替代关系已经转弱。,主导产业群的替代存在严格的演变顺序。,15,3.2主导产业群的演进基础与规律,二。主导产业群演进的规律,16,3.3.1主导产业群的组织特征,主导产业具有以下产业组织特点:,寡头垄断,规模经济,兼并活跃,技术创新,3.2.1建立主导产业群指标体系应考虑的因素,3.2.3主导产业群的指标选择,3.3.2主导产业群的相关指标体系,3.2.2开放经济条件下主导产业群的评价指标,3.3.2建立主导产业群指标体系应考虑的因素,主导产业群的选择基准,赫希曼基准,也称产业关联度基准。由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此基准的实质是选择并支持那些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筱原基准,由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提出。包括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的实质是选择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代表先进技术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其他基准,罗斯托基准、要素密集度基准、边际储蓄基准、增长后劲基准、短缺替代弹性基准、瓶颈效应弹性基准、可持续性基准、合理性基准,宏观政策环境,自然地理因素,风险性因素,投资额因素,A,B,C,D,3.3.2建立主导产业群指标体系应考虑的因素,影响主导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稳定性、优惠政策等,直接关系到主导产业的发展问题,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的禀赋和分布情况。地区主导产业应是那些能充分发挥其充裕生产要素作用,尽可能回避开那些短缺生产要素的产业,包括政治性风险、经济型风险、政策性风险以及业务性风险。风险性较强的主导产业,如果政府不急于一定政策的支持,该主导产业将难以发展。,包括资金、人力和物力等。在资本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投资额越大的主导产业,越难以发展。,3.3.2开放经济条件下主导产业群的评价指标,出口竞争力和市场主导能力,生态友好与技术进步,产业带动作用,创造就业机会,3.3.3主导产业群的指标选择,1.GDP贡献率市场占有率,其中,和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高层次区域某产业某年销售额,和分别代表研究区域及高层次区域同产业人均年销售额,S是某产业的市场占有率。S数值越大,说明该区域这个产业产品的市场容量越大;反之,说明其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越小。,3.3.3主导产业群的指标选择,2.生产率上升率指标,其中,和分别代表区域某产业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和分别代表区域国民收入总额和劳动力总数,B代表区域某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B1,说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全部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值,该产业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B值越大,则其比较优势越大;反之,越小。,3.3.3主导产业群的指标选择,3.产业关联度指标主导产业与其他非主导产业通过相互影响发生联系,影响方式有两种:一是主导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叫做影响力。影响力的计算公式:,其中,代表某产业纵列矩阵系数的平均值,代表全部产业纵列矩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Y就是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Y1,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Y越大,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越大;反之,越小。,3.3.3主导产业群的指标选择,3.产业关联度指标二是主导产业受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叫做感应度。感应度的计算公式:,其中,代表某产业横行逆矩阵系数的平均值,代表全部产业横行逆矩阵系数的平均值的平均,G是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G1,说明该产业的感应度大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G越大,说明该产业的感应度越大;反之,亦小。,3.3.3主导产业群的指标选择,3.产业关联度指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可以综合为一个指标J,叫做波及效果系数,表示主导产业的波及效果。计算公式为:,其中,Y、G、J分别代表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和波及效果系数。J越大,说明该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越强,它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越大。,3.3.3主导产业群的指标选择,4.关联产业链条长度产业链条越长,其辐射面就越宽,带动和波及效应就越大,它在经济总体中的作用和影响就越大。5.就业容量增长量技术的进步,生产率的提高不意味着必须与失业率的增长相伴随。在评价主导产业选择的恰当与否,必须要考虑该产业对就业岗位的创设能力。,以微电子为基础,以通信、计算机等为主体的信息工业。,生物制药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在能源领域,要十分注意石油、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关键基础机械、基础零部件和重大技术成套设备为重点的机械工业。,1,2,3,4,5,3.4我国当前主导产业群的特征,21世纪我国主导产业群构成的设想,将汽车工业列为消费领域的重点发展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