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2761804 上传时间:2020-05-22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教材分析,禾冈小学董春,2、量的计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5、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1、计算,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角的初步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通过具体实例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3、空间与图形,4、统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本册知识要点,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义。,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本册教学目标,本册教学目标,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一、原有知识背景与安排意图:,通过一年级“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三、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四、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估量物体的长度。,五、教学建议:,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4、教学时间:4课时。,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六、课例举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4、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5、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学生汇报量的结果。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生:尺子。二、自主探究:1、认识1厘米。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例),2、认识几厘米。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3、用厘米量。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量松紧带的长。三、拓展运用: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1)没对准0刻度线的。(2)正确的。(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课后小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课例),一、填空:1、量一量手掌宽厘米;1拃(zh)长厘米。2、()厘米()厘米()厘米3、15厘米9厘米()厘米40米6米()米4、填上合适的单位(米、厘米):a.小华的身高125()b.楼房高约27()c.毛巾长65()d.门高约2()e.一辆冷藏车身大约长6()二、找一找,下面哪些是线段(是线段的在内打V):三、数一数,下面图形中有几条线段:()条,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习题),一、知识基础:,本单元重点是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知识网络:,100以内的加减法,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四、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五、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六、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图。,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旧知识学习新知识。,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4、关注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5、沟通口算、笔算、估算的联系。,6、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七、课例举例:,课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2、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3、通过情境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退位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前面情景图,观察统计表。师:你们能根据这个统计表,提出什么问题?生:略。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课题: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二、观察实践,探求新知。1、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5618(教师板书:5618),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课例),2、提出问题: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3、动手实践: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方法。4、集体订正并同时板演竖式计算的正确写法。重点交流退位的过程。同时提出问题: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从而进一步强化减法从个位减起的必要性。5、学生尝试计算6839,并说出计算方法。6、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计算方法,然后全班交流。三、巩固练习:1、完成做一做。2、数学门诊:8178953549381617423089183、课前搜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或周围长辈的年龄,看看他们和你相互之间差多少岁。四、归纳总结,评价发展。师: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请你评价一下自己和班内同学的表现。,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课例),1、在里填上“”、“”,“”或“十”、“”:72864631250763034569655913721834542983743182543183515685863492、下面的计算对吗?对的在里打“V”:7236345370444845292834183481532544623、用竖式计算:82-3318+2960-3759-28+13,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习题),4、解决问题:(1)小明有18支铅笔,爸爸又买来了25支,现在小明有多少支?(2)树上结了74个橘子,已经摘了36个,还剩多少个?(3)选择适当的条件和问题,口述应用题后,再解答:a.连环画有50本,b.科技书有40本,c.借出30本,d.又购进故事书10本,e.连环画比科技书多多少本?f.还剩多少本?g.两种书共有多少本?5、动脑筋:4364,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习题),一、原有知识基础:,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四、教学难点:,会画角和直角。,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五、教学建议:,1、注意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正确把握教学要求。,2、在教学中注意科学性。,3、教学时间:2课时。,六、课例举例:,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3、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4、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三角形卡片。,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课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同学们都在做早操,同住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抽出实物中的角,问:你们认识他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角。二、自主探究:1、找角。师: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把你看到的告诉你的同桌。2、角的概念。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仔细观察,角是什么样的?生:有一个点,有直直的线。师解释边和顶点。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和边?3、判断下面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课例),(),(),(),(),(),4、做角。利用学具自制角。交流做法,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边不一样长的角,让学生判断哪一个角大。怎样判断?师生共同操作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5、用尺子画角。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学生画角。三、拓展运用:1、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2、自由用角做画。动手画画,动脑想想就会做。在下图中增加两条线段,使它有4个角。,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课例),1、下面图形中,是角的在里画“V”,不是角的在里画“X”:2、下面图形中,比直角大的在里写“大”,比直角小的在写“小”:3、数一数,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直角:4、下图中有多少个角?,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习题),一、知识网络:,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26乘法口诀,用数学,5的乘法口诀,2、3、4的乘法口诀,乘加、乘减,6的乘法口诀,三、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四、教学难点:,4、6的乘法口诀。,五、教学建议:,1、切实加强基础知识教学。,2、组织好教学,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3、认真抓好“用数学”的教学。,4、教学时间:13课时。,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六、课例举例:,教学目标:1、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2、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3、通过找规律、归纳口诀,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能力。4、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和与人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教学难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我们每天做几次眼保健操?(2次)。那一个星期一共要做多少次眼保健操呢?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课例),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和,如果我们每次算乘法时都要把乘法变成加法,求出和来写到积的位置上,真是太麻烦了,我们可以把乘法算式和他们的积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只要牢记这些口诀,大家算起乘法来就会又对又快。板书:乘法口诀二、自主探究:1、请学生用小棒5根摆一把小伞。2、数一数本组同学摆小伞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请数的快的学生说说,怎样数的?强调: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熟的时候可以5个5个数。3、填写5连续加5,每次加得的结果。+5+5+5+55()()()()4、编5的乘法口诀。(1)摆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就是1个5,1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写作1551(分左右两边板书)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板书)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可以根据155或515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2)摆两把小伞用几根小棒?问:2个5相加得10,谁能写出乘法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5105210,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课例),这表示什么意思?(2个5是10)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二五一十”。(3)摆3把小伞用多少根小棒?用乘法算式怎样写?试编出口诀。(4)小组写出4个5相加和5个5相加的乘法算式,并编出口诀。交流,完成板书。5、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熟记5的乘法口诀。三、拓展运用:1、游戏:由“一五”开始,按顺序伸手说口诀。同学合作。一边说:一五得五,一边伸出一只手;一边说:二五一十,一边伸出两只手;一边说:三五十五,一边伸出三只手:2、做“做一做”。先看清图意,再写乘法算式。用哪一句口诀?积是多少?3、答对正确答案,往前跳。05?,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课例),4、对口令:一五()()()()一十四五()()三五()()()()二十五二五()()先师生对,再生生对。5、猪妈妈找孩子。小猪身上写算式,妈妈身上写口诀。6、小猴送信。小房子上写5、10、15、20、25号,小猴的信上写15、35、54、25、51、53、52、53+5、555、45的算式。问学生用的哪句口诀?7、开放题:出示钟面,问:分针走1大格代表几分钟,2大格,能用5的乘法口诀吗?拨分针,说几分钟。拓展:分针指向6、7时,你能编出口诀吗?课后小结:,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课例),1、把口诀补充完整,并写出两个乘法算式:三四()四五()五六()2、看图列式并计算:3、在里封上“”、“”或“”:,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习题),?个,=,=,551044165325420422336,4、想一想,填一填:555333454588434373355544310106225、解决问题:a.把19块饼干分给5人,每人分4块,够分吗?b.一栋楼房共6层,每层楼高3米,这栋楼房高多少米?c.明明今年6岁,她问小芳姐姐:“你今年多大了?”小芳姐姐说:“你的年龄正好是我的年龄的一半。”你说小芳姐姐今年几岁?d.妈妈买来一些鸡蛋,第一天吃了一半,第二天吃了剩下的一半,最后还剩下3个,妈妈买了多少个鸡蛋?,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习题),合作学习,一、适宜采用合作学习方式的几种教学情境。,1、收集和处理信息最适合通过合作学习进行。,2、遇到疑难问题或认识模糊的问题。,3、合作开展探究性学习。,4、共同完成一项较大的实践活动任务。,5、遇到创新性问题。,6、开展合作评估。,7、开展互帮互学。,二、有效分组。,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2、小组成员的“角色互补”。,组内角色分工:组织者、记录者、总结者、发言者。,3、小组的维持时间。,合作学习,三、组织小组学习,要特别注重加强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2、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习惯。,3、培养他们善于倾听的习惯。,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5、培养学生反思总结的习惯。,四、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教师不是等待,也不是观望,更不是去干自己的事情,而是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识的进程,然后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