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和东南亚民间音乐.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2760740 上传时间:2020-05-22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亚和东南亚民间音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东亚和东南亚民间音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东亚和东南亚民间音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亚细亚民间风情,始兴中学:贺汉回,东亚,西亚,中亚,东南亚,南亚,东亚民间音乐东南亚民间音乐,东亚民间音乐,东亚音乐文化是指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在内的东亚温带地区。这些国家的民族音乐一般以五声音阶为主,另外在以琵琶、胡琴、三弦为代表的乐器运用、音乐的曲式结构与体裁形式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的因素。,猜一猜,看下面东亚民间音乐中常见乐器的图片,猜一猜它的名称和流行国家。,尺八,因箫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也有“箫管”和“南音洞箫”之称。管身竹制,音色圆润、柔美,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早在东汉时期,尺八的前身就已流传于民间。到了隋代和唐初,尺八成为宫廷中的主要乐器。尺八目前只流行于闽南和台湾,是福建南音的主要乐器之一;但它却是日本民间主要的吹奏乐器,既能吹奏古典乐曲,也能演奏现代乐曲;还经常与筝和三味线一起合奏,甚至还能与西洋管弦乐队、电子风琴等合作。,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源于秦而盛于唐;近几十年来,发展很快,流行之广,不逊唐时“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的盛况。筝,又称为秦筝、古筝。称为秦筝,是因为它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秦国(今陕西地区);称为古筝,就像七弦琴被称为古琴一样,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筝传到高丽、日本和越南以后,又演变成高丽的伽倻琴、日本的筝道和越南的十六弦琴,在音乐上各具特色。,三味线,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的三弦,大约成形于15世纪左右。中国的传统乐器三弦经过琉球王国(现在的冲绳),产生了早期的冲绳“三线”,之后传到日本本土,逐渐成形。而早期的冲绳三线后来又受本土三味线的影响被改良成现在的冲绳三线。,伽倻琴,又称朝鲜筝,是朝鲜族弹拨弦鸣乐器。朝鲜语称嘎呀高。流行于朝鲜、韩国以及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尤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为盛行。伽倻琴已有1500多年历史,相传是伽倻国嘉悉王仿照中国汉筝制成。形制与筝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现使用的伽倻琴有二十一弦,音阶排列有七声及五声两种,所用右弹左按的技法基本和筝基本一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和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既可以独奏、重奏、合奏,还可以弹唱。,所谓“大笒”(taegum),多用来演奏散调(SANJO)。“大笒”其实是类似我国的笛,只是我国的笛多用竹膜振动,而“大笒”竟是采用金属膜!(最早可能是用芦苇皮)。据说该乐器在朝鲜三国时期发明的。,韩国“大笒”是类似于笛箫的管乐器,在竹筒上打出吹气孔、共鸣孔(贴着芦苇杆的薄膜)和其他调音孔。发出庄重而清亮的声音,芦苇膜共鸣声非常轻快,该可乐器以发出多种音调。,马头琴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莫林胡兀尔”,而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哲黑木、昭乌达盟则叫做“潮尔”。还有“胡兀尔”、“胡琴”、“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叫法。,想一想,通过了解东亚国家流广的乐器,想一想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对东亚区音乐的影响?,听一听,清津浦船歌索兰调,东南亚民间音乐,东南亚音乐文化区的音乐呈现出多元文化混合错杂的现象。其中大陆部分音乐相互渗透融合的现象比较明显,如云南傣族的象脚鼓,在泰国也广泛使用。东南亚大陆的民族吹管乐器“肯”与中国西南流行的芦笙相似。在岛屿地区,像印尼的爪哇岛和巴厘岛,便以佳美兰为代表构成了共同的音乐领域。,喃旺舞,喃旺舞是流行于泰国东北部的一种笙舞。是从老挝传入的以笙作伴奏的舞蹈,这种笙叫做“肯”(khen),有14管,长度在1米至2米之间。舞蹈动作简单,舞姿端庄,手势优美,边舞边唱,在祖先传下来的古老曲调中填入即兴歌词来歌唱。在泰国,传统艺能基本上是口传的,特别是像喃旺舞旋律的细微变化等,对语言能力的要求高,更需要口头传授和长时间的练习、钻研。,佳美兰音乐,佳美兰音乐:印尼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是印尼传统音乐文化的集中体现。佳美兰音乐受到印尼人民的普遍喜爱。它是以金属敲击乐器为主体的合奏音乐,以各种锣为中心,再加上其他金属敲击乐器和少量的管弦乐器而构成的大乐队。除了乐器研究室外,通常还加上一个女声或男声齐唱声部与乐队相配合。,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