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简答题.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59714 上传时间:2020-05-2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品化学简答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食品化学简答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食品化学简答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分1 简要概括食品中的水分存在状态。 食品中的水分有着多种存在状态,一般可将食品中的水分分为自由水(或称游离水、体相水)和结合水(或称束缚水、固定水)。其中,结合水又可根据被结合的牢固程度,可细分为化合水、邻近水、多层水;自由水可根据这部分水在食品中的物理作用方式也可细分为滞化水、毛细管水、自由流动水。但强调的是上述对食品中的水分划分只是相对的。 2 简述食品中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性质区别? 食品中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性质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食品中结合水与非水成分缔合强度大,其蒸汽压也比自由水低得很多,随着食品中非水成分的不同,结合水的量也不同,要想将结合水从食品中除去,需要的能量比自由水高得多,且如果强行将结合水从食品中除去,食品的风味、质构等性质也将发生不可逆的改变; 结合水的冰点比自由水低得多,这也是植物的种子及微生物孢子由于几乎不含自由水,可在较低温度生存的原因之一;而多汁的果蔬,由于自由水较多,冰点相对较高,且易结冰破坏其组织; 结合水不能作为溶质的溶剂; 自由水能被微生物所利用,结合水则不能,所以自由水较多的食品容易腐败。3 比较冰点以上和冰点以下温度的W差异。在比较冰点以上和冰点以下温度的W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在冰点温度以上,W是样品成分和温度的函数,成分是影响W的主要因素。但在冰点温度以下时,W与样品的成分无关,只取决于温度,也就是说在有冰相存在时,W不受体系中所含溶质种类和比例的影响,因此不能根据W值来准确地预测在冰点以下温度时的体系中溶质的种类及其含量对体系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所以,在低于冰点温度时用W值作为食品体系中可能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理变化的指标,远不如在高于冰点温度时更有应用价值; 食品冰点温度以上和冰点温度以下时的W值的大小对食品稳定性的影响是不同的; 低于食品冰点温度时的W不能用来预测冰点温度以上的同一种食品的W。4 MSI在食品工业上的意义 MSI即水分吸着等温线,其含义为在恒温条件下,食品的含水量(每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的质量表示)与W的关系曲线。它在食品工业上的意义在于: 在浓缩和干燥过程中样品脱水的难易程度与W有关; 配制混合食品必须避免水分在配料之间的转移; 测定包装材料的阻湿性的必要性; 测定什么样的水分含量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预测食品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与水分的含量关系。 5 滞后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MSI的制作有两种方法,即采用回吸或解吸的方法绘制的MSI,同一食品按这两种方法制作的MSI图形并不一致,不互相重叠,这种现象称为滞后现象。产生滞后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解吸过程中一些水分与非水溶液成分作用而无法放出水分; 不规则形状产生毛细管现象的部位,欲填满或抽空水分需不同的蒸汽压; 解吸作用时,因组织改变,当再吸水时无法紧密结合水,由此可导致回吸相同水分含量时处于较高的W; 温度、解吸的速度和程度及食品类型等都影响滞后环的形状。 6 简要说明W比水分含量能更好的反映食品的稳定性的原因。 W比用水分含量能更好地反映食品的稳定性,究其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1)W对微生物生长有更为密切的关系; (2)W与引起食品品质下降的诸多化学反应、酶促反应及质构变化有高度的相关性; (3)用W比用水分含量更清楚地表示水分在不同区域移动情况;(4)从MSI图中所示的单分子层水的W(0.200.30)所对应的水分含量是干燥食品的最佳要求; (5)W比水分含量易测,且又不破坏试样。6 分子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分子流动性指的是与食品储藏期间的稳定性和加工性能有关的分子运动形式,它涵盖了以下分子运动形式:由分子的液态移动或机械拉伸作用导致其分子的移动或变型;由化学电位势或电场的差异所造成的液剂或溶质的移动;由分子扩散所产生的布朗运动或原子基团的转动;在某一容器或管道中反应物之间相互移动性,还促进了分子的交联、化学的或酶促的反应的进行。 分子流动性主要受水合作用大小及温度高低的影响,水分含量的多少和水与非水成分之间作用,决定了所有的处在液相状态成分的流动特性,温度越高分子流动越快;另外相态的转变也可提高分子流动性。碳水化合物1 简述碳水化合物与食品质量的关系。碳水化合物是食品中主要组成分子,碳水化合物对食品的营养、色泽、口感、质构及某些食品功能等都有密切关系。 (1)碳水化合物是人类营养的基本物质之一。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中有70%左右是由糖提供的。 (2)具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还原糖在热作用下可与食品中其它成分,如氨基化合物反应而形成一定色泽;在水分较少情况下加热,糖类在无氨基化合物存在情况也可产生有色产物,从而对食品的色泽产生一定的影响。 (3)游离糖本身有甜度,对食品口感有重要作用。 (4)食品的黏弹性也是与碳水化合物有很大关系,如果胶、卡拉胶等。 (5)食品中纤维素、果胶等不易被人体吸收,除对食品的质构有重要作用外,还有促进肠道蠕动,使粪便通过肠道的时间缩短,减少细菌及其毒素对肠壁的刺激,可降低某些疾病的发生。 (6)某些多糖或寡糖具有特定的生理功能,如香菇多糖、茶叶多糖等,这些功能性多糖是保健食品的主要活性成分。 2 碳水化合物吸湿性和保湿性在食品中的作用。 碳水化合物的亲水能力大小是最重要的食品功能性质之一,碳水化合物结合水的能力通常称为保湿性。 根据这些性质可以确定不同种类食品是需要限制从外界吸入水分或是控制食品中水分的损失。例如糖霜粉可作为前一种情况的例子,糖霜粉在包装后不应发生黏结,添加不易吸收水分的糖如乳糖或麦芽糖能满足这一要求。另一种情况是控制水的活性。特别重要的是防止水分损失,如糖果蜜饯和焙烤食品,必须添加吸湿性较强的糖,即玉米糖浆、高果糖玉米糖浆或转化糖、糖醇等。 3 膳食纤维的安全性。 (1)大量摄入膳食纤维,因肠道细菌对纤维素的酵解作用而产生挥发性脂肪酸、二氧化碳及甲烷等,可引起人体腹胀、胀气等不适反应。 (2)影响人体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膳食纤维的食物充盈作用引起膳食脂肪和能量摄入量的减少,还可直接吸附或结合脂质,增加其排出;具有凝胶特性的纤维在肠道内形成凝胶,可以分隔、阻留脂质,影响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质与消化酶及黏膜的接触,从而影响人体对这些能量物质的生物利用率。 (3)对于一些结构中含有羟基或羰基基团的膳食纤维,可与人体内的一些有益矿物元素,发生交换或形成复合物,最终随粪便一起排出体外,进而影响肠道内矿物元素的生理吸收。(4)一些研究表明,膳食纤维可束缚一些维生素,对脂溶性维生素有效性产生影响。4 蔗糖形成焦糖素的反应历程。 蔗糖是用于生产焦糖色素和食用色素香料的物质,在酸或酸性铵盐存在的溶液中加热可制备出焦糖色素,其反应历程如下。 第一阶段:由蔗糖熔化开始,经一段时间起泡,蔗糖脱去一水分子水,生成无甜味而具温和苦味的异蔗糖酐。这是这是焦糖化的开始反应,起泡暂时停止。 第二阶段:是持续较长时间的失水阶段,在此阶段异蔗糖酐脱去一水分子缩合为焦糖酐。焦糖酐是一种平均分子式为C24H36O18的浅褐色色素,焦糖酐的熔点为138,可溶于水及乙醇,味苦。 第三阶段:是焦糖酐进一步脱水形成焦糖烯,焦糖烯继续加热失水,生成高分子量的难溶性焦糖素。焦糖烯的熔点为154,可溶于水,味苦,分子式C36H50O25。焦糖素的分子式为C125H188O80,难溶于水,外观为深褐色。 5 抗坏血酸褐变的反应历程。 抗坏血酸不仅具有酸性还具有还原性,因此,常作为天然抗氧化剂。抗坏血酸在对其它成分抗氧化的同时它自身也极易氧化,其氧化有两种途径: (1)有氧时抗坏血酸被氧化形成脱氢抗坏血酸,再脱水形成DKG(2,3-二酮古洛糖酸)后,脱羧产生酮木糖,最终产生还原酮。还原酮极易参与美拉德反应德中间及最终阶段。此时抗坏血酸主要是受溶液氧及上部气体的影响,分解反应相当迅速。 (2)当食品中存在有比抗坏血酸氧化还原电位高的成分时,无氧时抗坏血酸因脱氢而被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或抗坏血酸酮式环状结构,在水参与下抗坏血酸酮式环状结构开环成2,3-二酮古洛糖酸;2,3-二酮古洛糖酸进一步脱羧、脱水生成呋喃醛或脱羧生成还原酮。呋喃醛、还原酮等都会参与美拉德反应,生成含氮的褐色聚合物或共聚物类。抗坏血酸在pH5.0的酸性溶液中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速度缓慢,其反应是可逆的。7 淀粉糊化及其阶段。给水中淀粉粒加热,则随着温度上升淀粉分子之间的氢键断裂,淀粉分子有更多的位点可以和水分子发生氢键缔合。水渗入淀粉粒,使更多和更长的淀粉分子链分离,导致结构的混乱度增大,同时结晶区的数目和大小均减小,继续加热,淀粉发生不可逆溶胀。此时支链淀粉由于水合作用而出现无规卷曲,淀粉分子的有序结构受到破坏,最后完全成为无序状态,双折射和结晶结构也完全消失,淀粉的这个过程称为糊化。淀粉糊化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水温未达到糊化温度时,水分是由淀粉粒的孔隙进入粒内,与许多无定形部分的极性基相结合,或简单的吸附,此时若取出脱水,淀粉粒仍可以恢复。 第二阶段:加热至糊化温度,这时大量的水渗入到淀粉粒内,黏度发生变化。此阶段水分子进入微晶束结构,淀粉原有的排列取向被破坏,并随着温度的升高,黏度增加。 第三阶段:使膨胀的淀粉粒继续分离支解。当在95恒定一段时间后,则黏度急剧下降。淀粉糊冷却时,一些淀粉分子重新缔合形成不可逆凝胶。 8 淀粉老化及影响因素。 热的淀粉糊冷却时,通常形成黏弹性的凝胶,凝胶中联结区的形成表明淀粉分子开始结晶,并失去溶解性。通常将淀粉糊冷却或储藏时,淀粉分子通过氢键相互作用产生沉淀或不溶解的现象,称作淀粉的老化。影响淀粉老化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淀粉的种类。直链淀粉分子呈直链状结构,在溶液中空间障碍小,易于取向,所以容易老化,分子量大的直链淀粉由于取向困难,比分子量小的老化慢;而支链淀粉分子呈树枝状结构,不易老化。(2)淀粉的浓度。溶液浓度大,分子碰撞机会多,易于老化,但水分在10以下时,淀粉难以老化,水分含量在3060,尤其是在40左右,淀粉最易老化。 (3)无机盐的种类。无机盐离子有阻碍淀粉分子定向取向的作用。 (4)食品的pH值。pH值在57时,老化速度最快。而在偏酸或偏碱性时,因带有同种电荷,老化减缓。 (5)温度的高低。淀粉老化的最适温度是24,60以上或20以下就不易老化。 (6)冷冻的速度。糊化的淀粉缓慢冷却时会加重老化,而速冻使淀粉分子间的水分迅速结晶,阻碍淀粉分子靠近,可降低老化程度。 (7)共存物的影响。脂类、乳化剂、多糖、蛋白质等亲水大分子可抗老化。表面活性剂或具有表面活性的极性脂添加到面包和其他食品中,可延长货架期。9 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有哪些。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很多,首先是淀粉粒中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含量和结构有关,其他包括以下一些因素。 (1)水分活度。食品中存在盐类、低分子量的碳水化合物和其他成分将会降低水活度,进而抑制淀粉的糊化,或仅产生有限的糊化。 (2) 淀粉结构。当淀粉中直链淀粉比例较高时不易糊化,甚至有的在温度100以上才能糊化;否则反之。 (3)盐。高浓度的盐使淀粉糊化受到抑制;低浓度的盐存在,对糊化几乎无影响。 (4)脂类。脂类可与淀粉形成包合物,即脂类被包含在淀粉螺旋环内,不易从螺旋环中浸出,并阻止水渗透入淀粉粒。因此,凡能直接与淀粉配位的脂肪都将阻止淀粉粒溶胀,从而影响淀粉的糊化。 (5)pH值。当食品的pH4时,淀粉将被水解为糊精,黏度降低。当食品的pH47时,对淀粉糊化几乎无影响。pH10时,糊化速度迅速加快。 (6)淀粉酶。在糊化初期,淀粉粒吸水膨胀已经开始,而淀粉酶尚未被钝化前,可使淀粉降解,淀粉酶的这种作用将使淀粉糊化加速。10 壳聚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壳聚糖的化学名为-(1,4)-2-氨基-2-脱氧-D-葡聚糖,具有诸多的生理作用。 (1)作为食品的天然抗菌剂。壳聚糖分子的正电荷和细菌细胞膜上的负电荷相互作用,使细胞内的蛋白酶和其它成分泄漏,从而达到抗菌、杀菌作用。 (2)作为水果的天然保鲜剂。壳聚糖膜可阻碍大气中氧气的渗入和水果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逸出,但可使诱使水果熟化的乙烯气体逸出,从而抑制真菌的繁殖和延迟水果的成熟。 (3)作为食品的天然抗氧化剂。当肉在热处理过程中,游离铁离子从肉的血红蛋白中释放出来,并与壳聚糖螯合形成螯合物,从而抑制铁离子的催化活性,起到抗氧化作用。 (4)保健食品添加剂。壳聚糖被人体胃肠道消化吸收后,可与相当于自身质量许多倍的甘油三酯、脂肪酸、胆汁酸和胆固醇等脂类化合物生成不被胃酸水解的配合物,不被消化吸收而排出体外。与此同时,由于胆酸被壳聚糖结合,致使胆囊中胆酸量减少,从而刺激肝脏增加胆酸的分泌,而胆酸是由肝脏中胆固醇转化而来的,这一过程又消耗了肝脏和血液中的胆固醇,最终产生减肥的功效。 (5)果汁的澄清剂。壳聚糖的正电荷与果汁中的果胶、纤维素、鞣质和多聚戊糖等的负电荷物质吸附絮凝,该体系是一个稳定的热力学体系,所以能长期存放,不再产生浑浊。(6)水的净化剂。壳聚糖比活性炭能更有效地除去水中的聚氯化联苯,与膨润土复合处理饮用水时,可除去饮用水地颗粒物质、颜色和气味,和聚硅酸、聚铝硅酸及氯化铁复合使用,可明显降低水的COD值和浊度。 11美拉德反应的历程。美拉德反应主要是指还原糖与氨基酸、蛋白质之间的复杂反应。它的反应历程如下。 开始阶段:还原糖如葡萄糖和氨基酸或蛋白质中的自由氨基失水缩合生成N葡萄糖基胺,葡萄糖基胺经Amadori重排反应生成1-氨基-1-脱氧-2-酮糖。 中间阶段:1-氨基-1-脱氧-2-酮糖根据pH值的不同发生降解,当pH值等于或小于7时,Amadori产物主要发生1,2-烯醇化而形成糠醛(当糖是戊糖时)或羟甲基糠醛(当糖为己糖时)。当pH值大于7、温度较低时,1-氨基-1-脱氧-2-酮糖较易发生2,3-烯醇化而形成还原酮类,还原酮较不稳定,既有较强的还原作用,也可异构成脱氢还原酮(二羰基化合物类)。当pH值大于7、温度较高时,1-氨基-1-脱氧-2-酮糖较易裂解,产生1-羟基-2-丙酮、丙酮醛、二乙酰基等很多高活性的中间体。这些中间体还可继续参与反应,如脱氢还原酮易使氨基酸发生脱羧、脱氨反应形成醛类和-氨基酮类,这个反应又称为Strecker降解反应。 终期阶段:反应过程中形成的醛类、酮类都不稳定,它们可发生缩合作用产生醛醇类脱氮聚合物类。脂类1 脂类的功能特性有哪些? 脂类化合物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能量储存形式,体内每克脂肪可产生大约39.7kJ的热量。机体内的脂肪组织具有防止机械损伤和防止热量散发的作用。磷脂、糖脂、固醇等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脂类化合物是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和许多活性物质(前列腺素、性激素、肾上腺素等)的合成前体物质,并提供必需脂肪酸。在食品中脂类化合物可以为食品提供滑润的口感,光洁的外观,赋予加工食品特殊的风味。脂类化合物在食品的加工或储存过程中所发生的氧化、水解等反应,还会给食品的品质带来需宜的和不需宜的影响。此外,过高的脂肪摄入量也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例如增加了患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癌症的风险。 2 油脂的同质多晶现象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用棉子油生产色拉油时,要进行冬化以除去高熔点的固体脂这个工艺要求冷却速度要缓慢,以便有足够的晶体形成时间,产生粗大的型结晶,以利于过滤。 (2)人造奶油要有良好的涂布性和口感,这就要求人造奶油的晶型为细腻的型。在生产上可以使油脂先经过急冷形成型晶体,然后再保持在略高的温度继续冷却,使之转化为熔点较高型结晶。 (3)巧克力要求熔点在35左右,能够在口腔中融化而且不产生油腻感,同时表面要光滑,晶体颗粒不能太粗大。在生产上通过精确的控制可可脂的结晶温度和速度来得到稳定的复合要求的型结晶。具体做法是,把可可脂加热到55以上使它熔化,再缓慢冷却,在29停止冷却,然后加热到32,使型以外的晶体熔化。多次进行29冷却和33加热,最终使可可脂完全转化成型结晶。 3 油脂的塑性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1)油脂的晶型:油脂为型时,塑性最好,因为型在结晶时会包含大量小气泡,从而赋予产品较好的塑性;型结晶所包含的气泡大而少,塑性较差。 (2)熔化温度范围:从开始熔化到熔化结束的温度范围越大,油脂的塑性也越好。 (3)固液两相比:油脂中固液两相比适当时,塑性最好。固体脂过多,则形成刚性交联,油脂过硬,塑性不好;液体油过多则流动性大,油脂过软,易变形,塑性也不好。 4 脂肪酸在三酰基甘油分子中分布的理论。 (1)均匀或最广分布:天然脂肪的脂肪酸倾向于可能广泛地分布在全部三酰基甘油分子中。 (2)随机分布:脂肪酸在每个三酰基甘油分子内和全部三酰基甘油分子间都是随机分布的。 (3)有限随机分布:动物脂肪中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是随机分布的,而全饱和三酰基甘油的量只能达到使脂肪在体内保持流动的程度。 (4)1,3-随机-2-随机分布:脂肪酸在Sn-1,3位和Sn-2位的分布是独立的,互相没有联系,而且脂肪酸是不同的;Sn-1,3位和Sn-2位的脂肪酸的分布式随机的。 (5)1-随机-2-随机-3-随机分布:天然油脂中脂肪酸在甘油分子的3个位置上的分布是相互独立的。5 食品中常用的乳化剂有哪些? 根据乳化剂结构和性质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根据其来源分为天然乳化剂和合成乳化剂;按照作用类型分为表面活性剂、黏度增强剂和固体吸附剂;按其亲水亲油性分为亲油型和亲水型。 食品中常用的乳化剂有以下几类: (1)脂肪酸甘油单酯及其衍生物。 (2)蔗糖脂肪酸酯。(3)山梨醇酐脂肪酸酯及其衍生物。 (4)磷脂。6 影响食品中脂类自动氧化的因素。 (1)脂肪酸组成 脂类自动氧化与组成脂类的脂肪酸的双键数目、位置和几何形状都有关系。双键数目越多,氧化速度越快,顺式酸比反式异构体更容易氧化;含共轭双键的比没有共轭双键的易氧化;饱和脂肪酸自动氧化远远低于不饱和脂肪酸;游离脂肪酸比甘油酯氧化速率略高,油脂中脂肪酸的无序分布有利于降低脂肪的自动氧化速度。 (2)温度 一般说来,脂类的氧化速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因为高温既可以促进游离基的产生,又可以加快氢过氧化物的分解。 (3)氧浓度 体系中供氧充分时,氧分压对氧化速率没有影响,而当氧分压很低时,氧化速率与氧分压近似成正比。 (4) 表面积 脂类的自动氧化速率与它和空气接触的表面积成正比关系。所以当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较大时,降低氧分压对降低氧化速率的效果不大。 (5) 水分 在含水量很低(aw低于0.1)的干燥食品中,脂类氧化反应很迅速。随着水分活度的增加,氧化速率降低,当水分含量增加到相当于水分活度0.3时,可阻止脂类氧化,使氧化速率变得最小,随着水分活度的继续增加(aw=0.3-0.7),氧化速率又加快进行,过高的水分活度(如aw大于0.8)时,由于催化剂、反应物被稀释,脂肪的氧化反应速度降低。 (6) 助氧化剂 一些具有合适氧化-还原电位的二价或多价过渡金属元素,是有效的助氧化剂,如Co、Cu、Fe、Mn和Ni等。 (7) 光和射线 可见光、紫外线和高能射线都能促进脂类自动氧化,这是因为它们能引发自由基、促使氢过氧化物分解,特别是紫外线和射线。 (8) 抗氧化剂 抗氧化剂能延缓和减慢脂类的自动氧化速率。 7、 油炸过程中油脂的化学变化。 油炸基本过程:温度150以上,接触油的有O2和食品,食品吸收油,在这一复杂的体系中,脂类发生氧化、分解、聚合、缩合等反应。 (1)不饱和脂肪酸酯氧化热分解生成过氧化物、挥发性物质,并形成二聚体等。 (2)不饱和脂肪酸酯非氧化热反应生成二聚物和多聚物。 (3)饱和脂肪酸酯在高温及有氧时,它的-碳、-碳和-碳上形成氢过氧化物,进一步裂解生成长链烃、醛、酮和内酯。 (4)饱和脂肪酸酯非氧化热分解生成烃、酸、酮、丙烯醛等。 油炸的结果:色泽加深、黏度增大、碘值降低、烟点降低、酸价升高和产生刺激性气味。8 油脂可以经过哪些精炼过程? (1)脱胶 脱胶主要是除掉油脂中的磷脂。在脱胶预处理时,向油中加入23的水或通水蒸气,加热油脂并搅拌,然后静置或机械分离水相。脱胶也除掉部分蛋白质。(2)碱炼 碱炼主要除去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同时去除部分磷脂、色素等杂质。碱炼时向油脂中加入适宜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混合加热,游离脂肪酸被碱中和生成脂肪酸钠盐(皂脚)而溶于水。分离水相后,用热水洗涤油脂以除去参与的皂脚。 (3)脱色 脱色除了脱除油脂中的色素物质外,还同时除去了残留的磷脂、皂脚以及油脂氧化产物,提高了油脂的品质和稳定性。经脱色处理后的油脂呈淡黄色甚至无色。脱色主要通过活性白土、酸性白土、活性炭等吸附剂处理,最后过滤除去吸附剂。 (4)脱臭 用减压蒸馏的方法,也就是在高温、减压的条件下向油脂中通入过热蒸汽来除去。这种处理方法不仅除去挥发性的异味化合物,也可以使非挥发性异味物质通过热分解转变成挥发性物质,并被水蒸气蒸馏除去。9、 酯交换及其意义。 酯交换是改变脂肪酸在三酰基甘油中的分布,使脂肪酸与甘油分子自由连接或定向重排,改善其性能。它包括在一种三酰基甘油分子内的酯交换和不同分子间的酯交换反应。 酯交换反应广泛应用在起酥油的生产中,猪油中二饱和酸三酰基甘油分子的碳2位置上大部分是棕榈酸,形成的晶粒粗大,外观差,温度高时太软,温度低时又太硬,塑性差。随机酯交换能够改善低温时的晶粒,但塑性仍不理想。定向酯交换则扩大了塑性范围。10 乳有哪些类型? 小分散液滴的形成使两种液体之间的界面面积增大,并随着液滴的直径变小,界面面积成指数关系增加。由于液滴分散增加了两种液体的界面面积,需要较高的能量,使界面具有大的正自由能,所以乳状液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破乳现象,破乳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分层或沉降:由于重力作用,使密度不相同的相产生分层或沉降。当液滴半径越大,两相密度差越大,分层或沉降就越快。 (2)絮凝或群集:分散相液滴表面的静电荷量不足,斥力减少,液滴与液滴互相靠近而发生絮凝,发生絮凝的液滴的界面膜没有破裂。 (3)聚结:液滴的界面膜破裂,分散相液滴相互结合,界面面积减小,严重时会在两相之间产生平面界面。蛋白质1 扼要叙述蛋白质的一、二、三和四级结构。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为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是决定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基础,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则是实现其生物学功能的基础。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多肽链中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布即构象,不涉及侧链部分的构象。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基本形式:-螺旋结构和-片层结构。蛋白质的多肽链在各种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盘曲或折叠形成一定规律的三维空间结构,称为蛋白质的三级结构。除疏水作用外,维系蛋白质的三级结构的动力还有氢键、盐键、范德华力和二硫键等。具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其多肽链间通过次级键相互组合而形成的空间结构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2 试述蛋白质变性及其影响因素,举出几个食品加工过程中利用蛋白质变性的例子。蛋白质分子受到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时,发生生物活性丧失,溶解度降低等性质改变,但是不涉及一级结构改变,而是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改变,这类变化称为变性作用。变性的实质是蛋白质分子次级键的破坏引起二级、三级、四级结构的变化。蛋白质变性的影响因素有:热、辐射、超声波、剧烈振荡等物理因素,还有酸、碱、化学试剂、金属盐等化学因素。例如, 压力和热结合处理使牛肉中蛋白质变性可提高牛肉的嫩度和强化灭菌效果的同时,可以使肌肉的构成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制品的功能性质,如颜色、组织结构、脂肪氧化和风味等。 3 什么叫蛋白质的胶凝作用?它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如何提高蛋白质的胶凝性? 蛋白质的胶凝作用是指变性的蛋白质分子聚集并形成有序的蛋白质网络结构的过程。蛋白质的胶凝作用的本质是蛋白质的变性。大多数情况下,热处理是蛋白质凝胶必不可少的条件,但随后需要冷却,略微酸化有助于凝胶的形成。添加盐类,特别是钙离子可以提高凝胶速率和凝胶的强度。 4 使蛋白质的发泡的方式有哪些? 食品泡沫通常是气泡在连续的液相或含可溶性表面活性剂的半固体相中形成的分散体系。产生泡沫主要有三种方法:最简单的是让鼓泡的气体通过多孔分配器,然后通入低浓度蛋白质水溶液中,最初的气体乳胶体因气泡上升和排出而被破坏,由于气泡被压缩成多面体而发生畸变,使泡沫产生一个大的分散相体积。如果通入大量气体,液体可完全转变为泡沫。第二种起泡方法是有大量气相存在时搅打或振摇蛋白质溶液产生泡沫,与鼓泡法相比,搅打产生更强的机械应力和剪切作用,使气体分散更均匀。第三种产生泡沫的方法是突然解除预先加压溶液的压力,例如在分装气溶胶容器中加工成的掼奶油。5 维持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的作用力有哪几种?各级结构的作用力主要有哪几种? 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作用力主要是氢键、盐键、疏水键和范德华力等非共价键,又称次级键。此外,在某些蛋白质中还有二硫键,二硫键在维持蛋白质构象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蛋白质一级结构的主要是通过肽键连接;维系二级结构的化学键主要是氢键;三级结构的形成和稳定主要靠疏水键、盐键、二硫键、氢键和范德华力。其中疏水键是最主要的稳定力量。疏水键是蛋白质分子中疏水基团之间的结合力,酸性和碱性氨基酸的R基团可以带电荷,正负电荷互相吸引形成盐键,与氢原子共用电子对形成的键为氢键;在四级结构中,各亚基之间的结合力主要是疏水作用,氢键和离子键也参与维持四级结构。 6 简述氨基酸的呈味性质。 (1)甜味和苦味: 一般说来,除了小环亚胺氨基酸以外,D-型氨基酸大多以甜味为主。在L-型氨基酸中,当侧基很小时,一般以甜感占优势,如甘氨酸。当侧基较大并带碱基时,通常以苦味为主,如亮氨酸。当氨基酸的侧基不大不小时,呈甜兼苦味,如缬氨酸。若侧基属酸性基团时,则以酸味为主,如天冬氨酸。 (2)鲜味: 谷氨酸型鲜味剂:属脂肪族化合物,它们的定味基是两端带负电的功能团,助味基是具有一定亲水性的基团。肌苷酸型鲜味剂:属芳香杂环化合物,其定味基是亲水的核糖磷酸,助味基是芳香杂环上的疏水取代基。 7 简述蛋白质的变性机理 天然蛋白质分子因环境的种种影响,从有秩序而紧密的结构变为无秩序的散漫构造,这就是变性。而天然蛋白质的紧密结构是由分子中的次级键维持的。这些次级键容易被物理和化学因素破坏,从而导致蛋白质空间结构破坏或改变。因此蛋白质变性的本质就是蛋白质分子次级键的破坏引起二级、三级、四级结构的变化。由于蛋白质特殊的空间构象改变,从而导致溶解度降低、发生凝结、形成不可逆凝胶、-SH等基团暴露、对酶水解的敏感性提高、失去生理活性等性质的改变。 8 哪些因素影响食品蛋白质的消化率? (1)蛋白质的构象:蛋白质的结构状态影响着它们酶催化水解,天然蛋白质通常比部分变性蛋白质较难水解完全。 (2)抗营养因子:大多数植物分离蛋白和浓缩蛋白含有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以及外源凝集素。 (3)结合:蛋白质与多糖及食用纤维相互作用也会降低它们的水解速度和彻底性。 (4)加工:蛋白质经受高温和碱处理会导致化学变化包括赖氨酸残基产生,此类变化也会降低蛋白质的消化率。 9 为什么蛋白质可作为较为理想的表面活性剂? 蛋白质可作为较为理想的表面活性剂主要是以下原因:一、蛋白质具有快速的吸附到界面的能力;二、蛋白质在达到界面后可迅速伸展和取向;三、达到界面后,即与邻近分子相互作用形成具有强内聚力和黏弹性的膜,能耐受热和机械作用。 10 质的界面性质包括哪些,举例说明。 蛋白质的界面性质包括:乳化性:蛋白质在稳定乳胶体食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存在着诸多因素影响着蛋白质的乳化性质,如仪器设备的类型、输入能量的强度、加油速率、温度、离子强度、糖类和低分子量表面活性剂与氧接触的程度、油的种类等等。起泡性:食品泡沫通常是气泡在连续的液相或含有可溶性表面活性剂的半固相中形成的分散体系。种类繁多的泡沫其质地大小不同,例如蛋白质酥皮、蛋糕、棉花糖和某些其他糖果产品、冰淇淋、啤酒泡沫和面包等。酶1 请简述酶的化学本质及分类。 酶是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酶一般都是球型蛋白质,具有蛋白质所具有的一、二、三、四级结构层次,也具有两性电解质的性质。酶分子的空间结构上含有特定的具有催化功能的区域。1982年核糖酶的发现,表明RNA分子也可能像蛋白质一样,是有高度催化活性的酶。此外,在有些酶中除蛋白质外还含有碳水化合物、磷酸盐和辅酶基团。实际上,生物体内除少数几种酶为核酸分子外,大多数的酶类都是蛋白质。根据蛋白质分子的特点,可将酶分为三类:单体酶、寡聚酶、多酶体系。2 请简述酶的辅助因子分类及在酶促反应中的应用。酶的辅助因子包括:金属离子和辅酶,辅酶又分为辅基和辅底物。金属离子和酶结合,形成金属酶,例如,细胞内含量最多的K能激活许多酶,就是通过和酶结合,从而引起酶分子构象变化,使之变为更有活性的形式。辅酶是有机化合物,往往是维生素或维生素的衍生物。在没有酶存在的情况下,它们也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与酶结合紧密的称为辅基,而结合较为疏松的称为辅底物。常见的辅酶有:辅酶(NAD+)、辅酶(NADP+),是由维生素烟酰胺或烟酸衍生而成,与酶结合疏松;FMN和FAD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辅基;还有参与磷酸转移反应的辅酶ADP;参与共价催化作用的TPP等。 3 请简述酶作为催化剂的特点。 酶与其他催化剂相比具有显著的特性:高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和酶活的可调节性。但酶比其他一般催化剂更加脆弱,容易失活,凡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都能使酶破坏而完全失去活性。在生命体中酶活性是受多方面调控的,如酶浓度的调节,激素的调节,共价修饰调节,抑制剂和激活剂的调节,反馈调节,异构调节,金属离子和其他小分子化合物的调节等。4 影响酶催化反应的因素。 影响酶催化反应的因素: 底物浓度的影响: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酶促反应按照一级反应、混合级反应和零级反应变化。 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种酶都有一最适pH值范围,食品中酶的最适pH5.57.5。 水分活度对酶活力的影响:水分活度较低时,酶活性被抑制,只有酶的水合作用达到一定程度时才显示出活性。 温度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与酶反应速率的关系呈钟形曲线,每一种酶有一最适温度范围。 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在pH、温度和底物浓度一定时,酶催化反应速率正比于酶的浓度。 激活剂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无机离子对酶的构象稳定、底物与酶的结合等有影响;中等大小的有机分子使酶中二硫键还原成硫氢基;具有蛋白质性质的大分子物质起到酶原激活的作用。 抑制剂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酶抑制剂与酶结合后,使酶活力下降,但并不引起酶蛋白变性。 其他因素的影响:高电场脉冲及超高压-适温技术影响酶的活性。5 pH对酶催化活性影响的主要原因。 远离酶的最适pH的酸碱环境将影响酶的构象,甚至使酶变性或失活。 偏离酶的最适pH的酸碱环境酶虽然不变性,但由于改变了酶的活性位点上产生的静电荷数量,从而影响酶活力。 pH影响酶分子中其他基团的解离。6 酶的可逆抑制作用与不可逆抑制作用的区别。 不可逆抑制剂和可逆抑制剂的作用机理不同:在不可逆抑制作用中,抑制剂与酶的活性中心发生化学反应,抑制剂共价地连接在酶分子的必需基团上,形成不解离的EI复合物,阻碍了底物的结合或破坏了酶的催化基团,不能用透析、超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恢复酶活性。可逆抑制作用是指抑制剂与酶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可用透析或凝胶法除去抑制剂而恢复酶活性。在可逆抑制剂与游离状态的酶之间仅在几毫秒内就能建立一个动态平衡,因此可逆抑制反应非常迅速。 7 请列举常见的水解酶及简述其应用(两种即可)。 水解酶类是食品工业中采用较多的酶之一,利用食品原料中原有的水解酶,或添加水解酶,是食品工业常用的有效方法。 蛋白酶:食品工业中使用的蛋白水解酶的混合物主要是肽链内切酶,这些酶来源广泛。主要包括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无花果蛋白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凝乳酶等。在生产焙烤食品时往往向小麦面粉中加入蛋白酶以改变生面团的流变学性质,从而改变制成品的硬度。蛋白酶在生面团处理过程中,硬的面筋部分水解后成为软的面筋,蛋白酶可促进面筋的软化,增强延伸性,减少揉面时间与动力,改善发酵效果。 淀粉酶:细菌或酵母能产生淀粉酶,在麦芽制品中也含有淀粉酶。生产啤酒时在麦芽汁中加入-淀粉酶能加速淀粉的降解。此外,利用淀粉酶能够改善或控制面粉的处理品质和产品质量。 8 固定化酶的评价指标及性质。 固定化酶的评价指标: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是指固定化后的固定化酶所显示的活力占被固定的等当量游离酶总活力的百分数。固定化酶的偶联率是指固定化后的固定化酶的蛋白质活力占加入蛋白质的活力的百分率。固定化酶的半衰期指固定化酶活力下降为最初活力一半所经历的连续工作时间。 固定化酶的性质:固定化酶活力大多数情况下比天然酶小,其专一性也可能发生变化;而往往固定化酶的稳定性要较天然酶强。固定化酶的最适条件发生变化,一般要比固定以前提高。固定化酶的米氏常数发生变化,大多数固定化酶要高于游离酶。 9 请简述淀粉酶的作用机制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淀粉酶包括-淀粉酶、-淀粉酶和葡萄糖淀粉酶三种主要类型。 (1)-淀粉酶:水解淀粉、糖原和环状糊精分子内的-1,4-糖苷键,水解物中异头碳的-构型保持不变。它对食品的主要影响是降低黏度,也影响其稳定性,如布丁和奶油沙司。 (2)-淀粉酶:从淀粉的非还原末端水解-1,4-糖苷键,生成-麦芽糖。它能够完全水解直链淀粉为-麦芽糖,有限水解支链淀粉,应用在酿造工业中。 (3)葡萄糖淀粉酶:从淀粉的非还原末端水解-1,4-糖苷键生成葡萄糖。它在食品和酿造工业上应用广泛,如生产果葡糖浆。 10 举例说明酶的分类。 酶通常由几百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量一般在104106。酶中的蛋白质有的是简单蛋白,有的是结合蛋白,后者为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根据酶蛋白分子的特点可分为:单体酶,只有一条具有活性部位的多肽链,相对分子质量为1335K,例如溶菌酶、胰蛋白酶等。寡聚酶,由几个甚至几十个亚基组成,这些亚基可以是相同的多肽链,也可以是不同的多肽链,相对分子量为35K至几百万,例如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等。多酶体系,是由几种酶彼此嵌合形成的复合体,相对分子量一般在几百万以上,例如脂肪酸合成酶复合体。维生素和矿物质1 简要概括维生素及矿物质的主要功能 维生素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作为辅酶或辅酶前体,参与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抗氧化剂;遗传调节因子;具有某些特殊功能,如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促进红细胞生成,参与血液凝固,参与激素的合成等;(5)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矿物质的主要功能有:(1)是人体诸多组织的构成成分;(2)是机体内许多酶的组成成分或激活剂;(3)人体内某些成分只有矿质元素存在时才有其功能性;(4)维持细胞的渗透压、细胞膜的通透性、体内的酸碱平衡及神经传导等与矿质元素有密切关系。 2 从分子水平看,食品中有害金属元素对生物体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害金属元素取代了生物体中某些活性大分子中的必需元素; 有害金属元素影响并改变生物大分子活性部位所具有的特定空间构象,使生物大分子失去原有的生物学活性; 有害金属元素能影响生物大分子的重要功能基团的生物学功能。 3 简述VB1的性质。 VB1又称硫胺素,其盐酸盐为白色结晶体,具有潮解性,能溶于水、甘油及酒精中,不溶于乙醚、丙酮、氯仿或苯。硫胺素在pH3.5中比较稳定,当溶液的pH3.7时不稳定。其主要功能是:参与糖代谢,促进年幼动物的发育,抗神经炎,预防脚气病。4 Vc的主要性质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又称抗坏血酸,主要来源于新鲜水果和蔬菜中,有D-型和L-型两种异构体,但只有L-型的才具有生理活性。具有高度的水溶性、酸性和强的抗氧化作用。 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VC极易受温度、pH、氧、酶、盐和糖的浓度、金属催化剂特别是Cu2+、Fe3+、w、VC的初始浓度以及VC与脱氢VC的比例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降解。5 影响食品中维生素含量的因素有哪些? (1)维生素的稳定性:原料中维生素在收获、储藏、运输和加工过程中损失多少与食品中维生素含量密切相关。 (2)原料成熟度:如西红柿中VC的含量在其未成熟的某一个时期最高。 (3)采后及储藏过程中维生素的变化:许多维生素易受酶,尤其是动物、植物死后释放出的内源酶所降解。 (4)谷类食物在研磨过程中维生素的损失:研磨产生的热作用,研磨后所得食物中各种维生素含量的保留比例不同。 (5)浸提和热烫过程中维生素的损失:在相同的条件下,蒸比煮会保留更多的水溶性维生素。 (6)化学药剂处理过程中维生素的损失:向食品中添加一些化学物质,有的能引起维生素损失。 6 影响维生素的生物利用率的因素有哪些? (1)食品在消费时维生素的含量,而不仅考虑原料中原有的含量。 (2)食品在消费时维生素的存在状态和特性。 (3)食品中维生素的生物利用率,会因不同的人群及个体的代谢有一定的差异。 (4)膳食的组成对维生素的生物利用率也会有较大影响。 7 食品中微量元素的定义及分类。按其营养性人体内存在的元素可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生命必需元素:机体必须通过饮食摄入这种元素,缺乏这种元素就会表现出某种生理性缺乏症,在缺乏早期补充这种元素该症状消失;这种元素都有特定的生理功能,其他元素不能完全代替;在同一物种中这种元素有较为相似的含量范围。 潜在的有益元素或辅助元素:它们在含量很少时对生命体的生理活动是有益的,但摄入量稍大时表现出有害性。 有毒元素:它们在含量很少时对生命体的生理活动无益,但在体积蓄量稍大时就表现出有害性。 若根据其在食品中含量的多少又可分为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超微量元素。 8 食品中的矿质元素的含量及影响因素有哪些? (1)食品原料生产对食品中的矿质元素的含量的影响:植物源食品中的矿质元素的含量受到品种、土壤类型、水肥管理、元素之间的拮抗作用和空气状态等因素影响。动物源食品中的矿质元素的含量受到品种、饲料、动物的健康状况和环境等因素影响。 (2)加工对食品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加工方式、加工用水、加工设备、加工辅料及添加剂等。 (3)储藏对食品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因素有食品与包装材料的接触等。 9 食品中微量元素的营养性或有害性与哪些因素有关?(1)与微量元素在食品中的含量有关。 (2)微量元素之间的协同效应或拮抗作用:两种或几种金属之间可以表现其毒性的增强或抑制作用。 (3)微量元素的价态:有害金属元素的毒性与元素的赋存状态有密切关系。 (4)微量元素的化学形态:有害金属元素的毒性高低同样与其化学形态有关。 10 简要说明食品中矿质元素的营养性。 矿质元素对食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归纳起来,矿质元素对人体的重要性如下:人体诸多组织的构成部分; 机体内许多酶的组成成分或激活剂; 人体内某些成分只要矿物质存在时才具有其功能性; 维持细胞的渗透压、细胞膜的通透性、体内的酸碱平衡及神经传导等食品色素和着色剂1 请简要说明食品中色素的来源。食品中色素主要有三方面来源: (1)食品中原有的色素成分。如蔬菜中的叶绿素、虾中的虾青素等都是食品中的原有的色素,一般又把食品中原有的色素成分称为天然色素。 (2)食品加工中添加的色素成分。在食品加工中为了更好地保持或改善食品的色泽,常要向食品中添加一些色素,这些色素称为食品着色剂。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两种。 (3)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色素成分。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由于天然酶及湿热作用的结果,常会发生酶促的氧化、水解及异构等作用,会使某些化学成分产生变化从而引起色泽的变化。 2 简要说明人工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优缺点。 人工合成色素用于食品加工有很多优点,如色彩鲜艳、着色力强、性质较稳定、结合牢固等,但人工合成色素存在安全性问题。天然食品着色剂安全性高,在赋予食品色泽的同时,有些天然色素还有营养性和某些功能性。但天然色素一般对光、热、酸、碱和某些酶较敏感,着色性差,成本也较高。 3 肌红蛋白的氧合和氧化作用及对肉色的影响。 在新鲜肉中存在的三种血红素化合物,即肌红蛋白、氧合肌红蛋白、高铁肌红蛋白。肌红蛋白颜色为红紫色。三种色素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从而影响肉色。肌红蛋白和分子氧之间形成共价键结合为氧合肌红蛋白使肉色为鲜红色,此过程称为氧合作用;肌红蛋白氧化(Fe2+ 转变为Fe3+)形成高铁肌红蛋白,使肉色转变为棕褐色,此过程称为氧化反应。4 简述食品中色素的分类。 (1)根据来源分为动物色素,如血红素、植物色素、微生物色素; (2)根据色泽分为红紫色系列、黄橙色系列、蓝绿色系列; (3)根据化学结构分为四吡咯衍生物类色素、异戊二烯衍生物类色素、多酚类色素、酮类衍生物类色素、醌类衍生物色素及其他色素。 (4)根据溶解性质分为水溶性和油溶性两类。 5 在腌肉生产中会产生绿色,请简述腌肉变色的原因。 在腌肉加工过程中,肌红蛋白和亚硝酸盐在加热后会产生稳定的亚硝酰血色原,这是加热腌肉中的主要色素。但是过量的亚硝酸盐可以导致产生绿色的硝基氯化血红素。亚硝酸由于具有氧化性,可将肌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肌红蛋白。此外,在腌肉制品加热至66或更高温度时还会发生珠蛋白的热变性,产物为变性珠蛋白亚硝酰血色原。 6. 试简述五种人工合成色素的名称、性质以及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胭脂红 即食用红色1号,又名丽春红4R,为红色至暗红色颗粒或粉末状物质,易溶于水,水溶液为红色,难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对光和酸较稳定,对高温和还原剂的耐受性很差,遇碱变成褐色。主要用于饮料、配置酒、糖果等。 (2)赤藓红 即食用红色3号,又名樱桃红。为红褐色,易溶于水,水溶液为红色,对碱、热、氧化还原剂的耐受性好,染着力强,但耐酸及耐光性差,吸湿性差。主要用于饮料、糖果、焙烤食品中。在消化道中不易吸收,即使吸收也不参加代谢,是安全性较高的合成色素。 (3)新红 易溶于水,水溶液为红色,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可用于饮料、糖果等。 (4) 柠檬黄 即食用黄色5号,又称酒石黄。易溶于水,不溶于油脂,对热、酸、光及盐均稳定,遇碱变红,还原时褪色。主要用于果汁、糖果等。 (5)日落黄 易溶于水,水溶液为橘黄色,耐光、耐酸、耐热,遇碱变红褐色,还原时褪色。用于饮料、糖果、糕点等。7、 红曲色素的使用及注意问题。 红曲色素对蛋白有较好的着色能力。与亚硝酸盐相比,其产品色泽红润均一,口味独特。在使用红曲色素的时候应注意:因为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变成红棕色,溶解度、色价也会下降,在pH值4.0以下或盐溶液中可能产生沉淀,pH值9.0以上可能会出现絮状物,也不宜用于新鲜蔬菜、水果、鲜鱼等。它的耐光性和水溶性较差。 8 黄酮苷元上取代基是如何影响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类黄酮分子中的苯环、苯并吡喃环以及羰基,构成了生色团的基本结构。其酚氧基取代数目和结合的位置对色素颜色有很大的影响,在3或4碳位上的羟基多呈深黄色,而3碳位上的羟基显灰黄色,并且3碳位上的羟基还能使3或4碳位上的羟基化合物颜色加深。类黄酮的羟基呈酸性,类黄酮在碱性溶液中易开环而呈黄色。 9 试简要分析氧分压与各种血红素的关系。 氧分压与各种血红素的百分比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氧分压高有利于形成氧合肌红蛋白,低氧分压有利于形成肌红蛋白,但低氧分压时,肌红蛋白易被氧化变成高铁肌红蛋白。因此为了保证氧合肌红蛋白的形成,使肉呈红色,通常使用饱和氧分压。如果在体系中完全排除氧,则有利于降低肌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肌红蛋白的速度。 10 试述肉类加工和储藏过程中产生不良色素的原因。细菌繁殖产生的硫化氢在有氧存在下,肌红蛋白会生成绿色的硫肌红蛋白,当有还原剂如抗坏血酸存在时,可以生成胆肌红蛋白,并很快氧化成球蛋白、铁和四吡咯环;氧化剂过氧化氢存在时,与血红素中的铁反应生成绿色的胆绿蛋白。这些不利色素化合物严重影响了肉的色泽和品质。食品风味1 食品中的苦味物质有哪些? 食品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有以下几类: (1)咖啡碱、茶碱、可可碱 都是嘌呤类衍生物,是食品中重要的生物碱类苦味物质。 (2)柚皮苷、新橙皮苷 是柑橘类果实中的主要苦味物质,柑橘皮中含量较多,都是黄烷酮糖苷类化合物,可溶于水。 (3)啤酒中的苦味物质 啤酒所具有的苦味是由于酒花中含有的苦味物质,以及在酿造过程产生的苦味物质形成的。啤酒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是-酸及其异构物。-酸是物中结构相似物的混合物(葎草酮、辅葎草酮、加葎草酮、后葎草酮和前葎草酮),在麦汁煮沸时-酸转化为异-酸,异-酸是啤酒的主要苦味物质。 (4)胆汁 胆汁是动物肝脏分泌并储存在胆囊中的一种液体,味极苦,胆汁中苦味的主要成分是胆酸、鹅胆酸和脱氧胆酸。 2 影响味的因素? (1)温度的影响 最能刺激味觉的温度在10-40之间,其中以30左右最为敏感,低于10或高于50时各种味觉大多变得迟钝。 (2)溶解性的影响 味的强度与呈味物质的溶解性有关,只有溶解之后才能刺激味觉神经,产生味觉。通常,溶解快的物质,味感产生得快,但消失得也快。 (3)呈味物质之间的影响 不同的呈味物质共存时会相互影响,这些作用包括:味的对比作用、味的变调作用、味的消杀作用、味的相乘作用和味的适应现象。3 甜味物质的呈味机理? 对于甜味物质的呈味机理,席伦伯格等人提出了产生甜味的化合物都有呈味单位AHB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有甜味的化合物都具有一个电负性原子A(通常是N、O)并以共价键连接氢,故AH可以是羟基(-OH),亚氨基(-NH)或氨基(-NH2),它们为质子供给基;在距离AH基团大约在0.250.4nm处同时还具有另外一个电负性原子B (通常是N、O、S、Cl),为质子接受基;而在人体的甜味感受器内,也存在着类似的AH/B结构单元。当甜味化合物的AH/B结构单位通过氢键与味觉感受器中的AH/B单位结合时,便对味觉神经产生刺激,从而产生了甜昧。 对于强甜味物质,科尔等对AH/B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他们认为在强甜味化合物中除存在AH/B结构以外,分子还具有一个亲脂区域,一般是亚甲基(-CH2-)、甲基(-CH3)或苯基(-C6H5)等疏水性基团,区域与AH、B两个基团的关系在空间位置有一定的要求,它的存在可以增强甜味剂的甜度。这就是目前甜味学说的理论基础。 4 动物肌肉组织加热时香味化合物的形成途径? 在动物肌肉组织加热过程中,香味化合物的形成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途径:(1)由于脂质的氧化、水解等反应形成醛、酮、酯类等化合物; (2)氨基酸、蛋白质与还原糖反应生成的风味化合物; (3)不同风味化合物的进一步分解或者相互之间反应生成的新风味化合物。 5 动物肌肉组织加热时主要香味化合物有哪些? 煮肉香气化合物主要是中性的,香气特征成分异硫化物、呋喃类化合物和苯环型化合物;而烤肉时则主要生成碱性化合物,特征成分是吡嗪、吡咯、吡啶等碱性化合物及异戊醛等羰基化合物,以吡嗪类化合物为主。 6 食品中的苦味物质呈味机理? 苦味化合物与味觉感受器的位点之间的作用为AH/B结构,苦味化合物分子中的质子给体(AH)一般是-OH、-C(OH)COCH3、-CHCOOCH3、-NH等,而质子受体(B)为-CHO、-COOH、-COOCH3,AH和B之间距离为0.15nm。7 酸味与哪些因素有关? 酸味是有机酸、无机酸和酸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