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习题课后题答案.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57753 上传时间:2020-05-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管理学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管理学习题课后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 沟通 一、习题(一)填充题1. 沟通是指可理解的_或_在两个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类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2.按照功能划分,沟通可以分成_和_。3.按照方法,沟通可以分为:_,_,_,_,_。4.按照组织系统,沟通可分为_和_。5.沟通过程中存在许多干扰和扭曲信息传递的因素,通常将这些因素称为_。6.按照方向,沟通可分为_,_,_-。7.按照是否进行反馈,沟通可以分为_和_。8.非正式沟通的主要功能是_,体现的是职工的_和_,与企业正式的要求无关。9.所谓沟通网络,是指组织中沟通渠道的_和_。10.一种网络不同于另一种网络的基本特征在于:_,_以及_。11. 选择哪一种网络取决于_和_。12.影响有效沟通的个人因素包括_和_。13.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由四个因素决定:_,_,_和_。14.人际因素主要包括沟通双方的_、信息来源的_和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_。15.需要沟通效果的结构因素主要包括_,_,_和_。16.影响沟通效果的技术因素主要包括_,_,_和_。 (二)选择题1.下列情况下,适合使用单向沟通的是_。A.时间比较充裕,但问题比较棘手B.下属对解决方案的接受程度至关重要C.上级缺乏处理负反馈的能力,容易感情用事D.下属能对解决问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A.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需要更多的时间。B.接受者比较满意单向沟通,发送者比较满意双向沟通。C.双向沟通的噪音比单向沟通要大得多D.在双向沟通中,接受者和发送者都比较相信自己对信息的理解。3.下列关于非正式沟通的说法正确的是_。A.非正式沟通传播的是小道消息,准确率较低B.非正式沟通经常将信息传递给本不需要它们的人C.非正式沟通信息交流速度较快D.非正式沟通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4. 在集权网络中,有一个或两个主要的信息发送者,最集权化的网络是_和_。A.轮型 B.风车型 C.圆型 D.星型 E.Y型5. _的网络在完成比较简单的工作中比分权化的网络更快、更准确、也更有效。A.轮型 B.风车型 C.圆型 D.星型 E.Y型6.员工的满意度也与网络的类型有关,普通成员比较满意_的网络。A.轮型 B.风车型 C.圆型 D.星型 E.Y型7. 最分权化的网络是_。A.轮型 B.风车型 C.圆型 D.星型 E.Y型8. 当冲突无关紧要的时候,或当冲突双方情绪极为激动,需要时间慢慢恢复平静时,可采用_策略。A.回避 B.迁就 C.强制 D.妥协 E.合作9.当必须对重大事件或紧急事件进行迅速处理时,可采用_策略。A.回避 B.迁就 C.强制 D.妥协 E.合作10.当维持稳定和谐关系十分重要时,可以采用_策略。A.回避 B.迁就 C.强制 D.妥协 E.合作11.当冲突双方势均力敌、争执不下需采取权宜之计时,可以采用_策略。A.回避 B.迁就 C.强制 D.妥协 E.合作12.当冲突双方势均力敌,争执不下,同时事件重大,双方不可能妥协时,可以采用_策略。A.回避 B.迁就 C.强制 D.妥协 E.合作13.如果发现一个组织中小道消息很多,而正式渠道的消息很少,这是否意味着该组织A.非正式沟通渠道中信息传递很通畅,运作良好B.正式沟通渠道中消息传递存在问题,需要调整C.其中有部分人喜欢特别喜欢在背后乱发议论,传递小道消息D.充分运用了非正式沟通渠道的作用,促进了信息的传递14. 张先生是一家企业的经理,创业初期,公司里只有12个员工,每个人都由张先生直接管理。随着规模的扩大,张先生聘请了一位副经理,由他处理公司的具体管理事物,自己专心于企业的战略经营,有什么事情都有副经理向其汇报。则公司的沟通网络_。A.由轮型变成了Y型 B.由Y型变成了轮型C.由轮型变成了链型 D.由链型变成了星型15. 非正式沟通可以满足职工的哪些需要_。A.生理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社交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16销售部经理说:“我们的销售队伍在竞争对手中是实力最强大的,要不是我们的产品缺乏多样性、不能及时满足消费者需要,我们的销售业绩也不会这么差。”生产部经理说:“一流的熟练技术工人完全被缺乏想象力的产品设计局限了。”研发部经理打断说:“创新思维凝结出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葬送在单调乏味而又机械的低产出生产线上。”上述谈话揭示该企业在组织上存在什么严重问题?_。A.各部门经理的论述都有道理,只是态度过于强硬B.各部门经理对各自角色及其在组织中的作用定位不清晰C.各部门经理过于强调本部门工作的重要性D.各部门经理对组织内各项职能的分工合作缺乏客观而准确的认识 (三)简答题1.如何克服沟通中的障碍?2.如何处理冲突?3.什么情况下适合使用双向沟通?4.什么情况下适合使用单向沟通?5.试比较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6.非正式沟通有何特点?7.企业应如何对待非正式沟通?8.个人因素是如何影响有效沟通?9.比较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 (四)问答题1.什么是沟通?为什么要沟通?沟通的基本步骤有哪些?2.区分沟通的类别,解释企业中的沟通网络。3.非正式沟通有何特点?管理者应该如何对待组织中的非正式沟通? 三、习题答案(一)填充题1.信息,思想;2.工具式沟通,感情式沟通;3.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言语沟通,体态语言沟通,语调沟通,电子媒介沟通;4.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5.噪音6.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行沟通;7.单向沟通,双向沟通;8.传播职工所关心的信息,个人兴趣,利益;9.结构,类型;10.渠道的数量,分布,单向还是双向;11. 外部环境,沟通的目的;12.接受的有选择性,沟通技巧的差异;13.诚实,能力,热情,客观;14.相互信任,可靠程度,相似程度;15.地位差别,信息传递链,团体规模,空间约束16.语言,非语言暗示,媒介的有效性,信息过量; (二)选择题1.C 2.B 3.D 4.A,E 5.AE 6.BCD 7.D 8.A 9.C 10.B 11.DE 12.E 13.B 14.A 15.ACD 16. D 三)简答题1. 明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要学会“听”。创造一种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建立特别委员会,定期加强上下级的沟通。职工代表大会。非管理工作组。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 2. 谨慎地选择你想处理的冲突;仔细研究冲突双方的代表人物;深入了解冲突的根源;妥善地选择处理办法。 3. 双向沟通指有反馈的信息传递,是发送者和接受者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沟通。它比较适合于下列几种情况:时间比较充裕,但问题比较棘手;下属对解决方案的接受程度至关重要;下属能对解决问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上级习惯于双向沟通,并且能够有建设性地处理负反馈。 4. 单向沟通指没有反馈的信息传递。单向沟通比较适合下列几种情况:问题较简单,但时间较紧;下属易于接受解决问题的方案;下属没有了解问题的足够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反馈不仅无助于澄清事实反而容易混淆视听;上级缺乏处理负反馈的能力,容易感情用事。 5. 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需要更多的时间;在双向沟通中,接受者理解信息发送者意图的准确程度大大提高;在双向沟通中,接受者和发送者都比较相信自己对信息的理解;接受者比较满意双向沟通,发送者比较满意单向沟通;由于与问题无关的信息较易进入沟通过程,双向沟通的噪音比单向沟通要大得多。 6. 非正式沟通信息交流速度较快;非正式沟通的信息比较准确;非正式沟通效率较高;非正式沟通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非正式沟通有一定的片面性。非正式沟通中的信息常常被夸大、曲解,因而需要慎重对待。 7. 管理人局必须认识到它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否认、消灭、阻止、打击都是不可取的。管理人局可以充分地利用非正式沟通为自己服务。对非正式沟通中的错误信息必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通过非正式渠道进行更正。 8.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接受的有选择性,二是沟通技巧的差异。所谓接受的有选择性,是指人们拒绝或片面地接受与他们的期望不相一致的信息。沟通技巧上的差异也影响着沟通的有效性。 9. 书面沟通的优点为(1)为读者提供以适合自己的速度、用自己的方式阅读材料的机会; (2)易于远距离传递;(3)易于储存,并在做决策时提取信息;(4)比较准确。因为经过多人审阅。 口头沟通的优点为(1)快速传递信息,并且希望立即得到反馈;(2)传递敏感的或秘密的信息;(3)传递不适用书面媒介的信息;(4)适合于传递感情和非语言暗示的信息。 (四)问答题1. 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整个管理工作都与沟通有关。沟通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沟通也是企业与外部环境建立联系的桥梁。 沟通的过程是发送者需要向接受者传送信息或者需要接受者提供信息。这里所说的信息包括很广,诸如想法、观点、资料等。发送者将这些信息译成接受者能够理解的一系列符号。将上述符号传递给接受者。接受者接受这些符号。接受者将这些符号译为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接受者理解信息的内容。发送者通过反馈来了解他想传递的信息是否被对方准确无误地接受。 2. 按照功能划分,沟通可以分为工具式沟通和感情式沟通。按照方法,沟通可分为: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言语沟通、体态语言沟通、语调沟通及电子媒介沟通等。按照组织系统,沟通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按照方向,沟通可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和平行沟通。按照是否进行反馈,沟通可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所谓沟通网络,是指组织中沟通渠道的结构和类型。一种网络不同于另一种网络的基本特征在于:渠道的数量、分布以及是单向还是双向。 沟通渠道的结构对组织的活动有重大的影响。一个高效的沟通网络能够调节职工的精神状态,鼓励创新,协调工作,指导员工的各项活动。 3. 企业除了需要正式沟通外,也需要并且客观上存在着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的主要功能是传播职工所关心的信息,体现的是职工的个人兴趣和利益,与企业正式的要求无关。与正式沟通相比,非正式沟通有下列几个特点。 非正式沟通信息交流速度较快;非正式沟通的信息比较准确;非正式沟通效率较高;非正式沟通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非正式沟通有一定的片面性。非正式沟通中的信息常常被夸大、曲解,因而需要慎重对待。 不管人们怎样看待和评价非正式沟通,它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企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管理人局必须认识到它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否认、消灭、阻止、打击都是不可取的。管理人局可以充分地利用非正式沟通为自己服务,管理人员可以“听”到许多从正式渠道不可能获得的信息,“知道”谁在传播这些信息,谁最喜欢这些信息,管理人员还可以将自己所需要传递但又不便从正式渠道传递的信皂,利用非正式沟通进行传递。对非正式沟通中的错误信息必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通过非正式渠道进行更正。 第十四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 一、习题(一)填充题1、控制是为了保证_与_适应的管理职能。2、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_、_和_。3、预先控制的内容包括_和_两个方面。4、成果控制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_提供借鉴。5、成果控制主要包括_、_、_以及_等内容。6、企业应根据_和_来确定控制的范围和频度,建立有效的控制系统。7、适度控制是指控制的_、_和_要恰到好处。8、控制的过程都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的工作:_、_和_。9、一般来说,企业可以使用的建立标准的方法有三种:_、_、_ 。10、工程标准也是一种用统计方法制定的控制标准,不过它不是对历史性统计资料的分析,而是通过对_ 。11、在采取任何纠正措施以前,必须首先对_。12、一般地说,弹性控制要求企业制定_和_。 (二)选择题1、 有效的控制要求_A. 选择关键的经营环节B. 确定恰当的控制频度C. 收集及时的信息D. 合理运用预算或非预算的控制手段2、根据确定控制标准Z值的方法,控制过程可以分为_。A.程序控制B.跟踪控制C.最佳控制D.自适应控制3、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属于跟踪控制性质的有_。A. 税金的交纳B. 利润、工资、奖金的分配C. 信息控制程序D. 资金、材料的供应4、_都是应用了最佳控制原理进行决策和管理。A. 用最小费用来控制生产批量B. 用最低成本来控制生产规模C. 用最大利润率控制投资D. 用最短路程控制运输路线5、财务分析的目的是_A. 了解本期资金占用和利用的结果B. 弄清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维持营运的能力以及投资能力C. 指导企业在下期活动中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向D. 决定缩小或扩大某种产品的生产6、职工成绩评定的作用有_。A. 判断每个职工对企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贡献B. 为企业确定付给职工的报酬(物质或精神上的奖惩)提供了客观的依据C. 通过职工对报酬公平与否的判断,影响他们在下期工作中的积极性D. 评价要求以对职工表现的客观认识和上级每个人的工作要求为依据7、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应认识到_。A. 控制越多越好B. 并不是所有成员的每一项工作都具有相同的发生偏差的概率。C. 并不是所有可能发生的偏差都会对组织带来相同程度的彤响D. 全面系统的控制不仅代价极高,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不必要的8、客观控制要求_。 A. 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B. 控制过程中采用的检查、测量的技术与手段必须能正确地反映企业经营在时空上的变化程度与分布状况C. 企业还必须定期地检查过去规定的标准和计量规范,以使之符合现时的要求D. 在遇到某种突发的、无力抗拒的变化酌情况下仍能发挥作用9、关于控制频度,说法正确的是_。A. 过于频繁的衡量,会增加控制的费用B. 检查和衡量的次数过少,则可能使许多重大的偏差不能及时发现C. 以什么样的频度,在什么时候对某种活动的绩效进行衡量,这取决于被控制活动的性质D. 管理人员可以在他们方便的时候,而不是在工作绩效仍“在控制中”进行衡量10、对下属的工作进行现场监督可以_。A. 使上级有机会当面解释工作的要领和技巧B. 纠正下属错误的作业方法与过程C. 保证计划的执行和计划目标的实现D. 避免已经产生的经营问题对企业不利影响的扩散11、成果控制主要包括_等内容。A. 财务分析B. 成本分析C. 质量分析D. 职工成绩评定12、职工成绩评定包括_。A. 检查企业员工在本期的工作表现B. 分析职工的行动是否符合预定要求C. 判断每个职工对企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贡献D. 给职工委派任务13、质量分析包括_。A. 判断企业产品的平均等级系数B. 了解产品质量水平与其费用要求的关系C. 找出企业质量工作的薄弱环节D. 为组织下期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确定关键的质量控制点提供依据14、根据时机、对象和目标的不同,可以将控制划分_。A. 最佳控制B. 预先控制C. 现场控制D. 成果控制 (三)简答题1、简述控制的基本原理。2、对下属的工作进行现场监督有什么作用?3、成果控制包括哪些内容?4、适度控制应能同时休现哪些方面的要求?5、管理者在衡量工作成绩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问答题1、试述控制的必要性。2、控制有哪些类型?3、有效地控制应具有哪些特征。4、在制定和实施纠偏措施的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 三、习题答案(一)填充题1. 企业计划、实际作业动态2. 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3. 检查资源的筹备情况、预测其利用效果4. 未来计划的制定和活动的安排5. 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职工成绩评定6. 活动的规模特点、复杂程度7. 范围、程度、频度8. 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9. 统计性标准 、根据评估建立标准、工程(工作)标准10. 工作情况进行客观的定量分析来进行的11. 反映偏差的信息进行评估和分析12. 弹性的计划、弹性的衡量标准 (二)选择题1. ABCD 2. ABCD 3. ABD 4. ABCD 5. ABCD 6. ABC 7. BCD 8. BC 9. ABC 10. ABCD 11. ABCD 12. ABC 13. ABCD 14. BCD (三)简答题1. 任何系统都是由因果关系链联结在一起的元素的集合。元素之间的这种关系就叫耦合。控制论就是研究耦合运行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 为了控制耦合系统的运行,必须确定系统的控制标准Z。控制标准Z的值是不断变化的某个参数S的函数,即Zf(S)。 可以通过对系统的调节来纠正系统输出与标准值Z之间的偏差,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2. 对下属的工作进行现场监督,其作用有两个: (1)可以指导下属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工作。现场监督,可以使上级有机会当面解释工作的要领和技巧,纠正下属错误的作业方法与过程,从而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2)可以保证计划的执行和计划目标的实现。通过现场检查,可以使管理者随时发现下属在活动中与计划要求相偏离的现象,从而可以将经营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或者避免已经产生的经营问题对企业不利影响的扩散 3. 成果控制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以及职工成绩评定等内容。财务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反映资金运动过程的各种财务资料,了解本期资金占用和利用的结果,弄清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维持营运的能力以及投资能力,以指导企业在下期活动中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向,决定缩小或扩大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分析是通过比较标准成本(预定成本)和实际成本,了解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通过分析成本结构和各成本要素的情况,了解材料、设备、人力等资源的消耗与利用对成本计划执行结果的影响程度,以找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质量分析是通过研究质量控制系统收集的统计数据,判断企业产品的平均等级系数,了解产品质量水平与其费用要求的关系,找出企业质量工作的薄弱环节,为组织下期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确定关键的质量控制点提供依据。 职工成绩评定是通过检查企业员工在本期的工作表现,分析他们的行动是否符合预定要求,判断每个职工对企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贡献。 4. 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 5. 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6、影响企业在一定时期经营成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 关于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假设。资源投入。企业经营成果是通过对一定资源的加工转换得到的。组织的活动 (四)问答题1. (一)环境的变化静态环境是不存在的,企业外部的一切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二)管理权力的分散(三)工作能力的差异 2. 根据确定控制标准Z值的方法,可以将控制过程分为五类。(一)程序控制程序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时间t的函数。(二)跟踪控制跟踪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的函数。(三)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的特点是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z值是过去时刻(或时期)已达状态的函数。(四)最佳控制最佳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构成。(五)目标控制根据时机、对象和目标的不同,可以将控制划分为三类。(一)预先控制。预先控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控制的内容包括检查资源的筹备情况和预测其利用效果两个方面。(二)现场控制。现场控制,亦称过程控制,是指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三)成果控制。成果控制,亦称事后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结束以后,对本期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 3. 适时控制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偏差只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才能避免偏差的扩大,或防止偏差对企业不利影响的扩散。适度控制适度控制是指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要恰到好处。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客观控制弹性控制 4. 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1)要判断偏差的严重程度,是否足以构成对组织活动效率的威胁,从而值得去分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2)要探寻导致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需要纠正的可能是企业的实际活动,也可能是组织这些活动的计划或衡量这些活动的标准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纠偏措施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使纠偏方案双重优化。充分考虑原先计划实施的影响。注意消除人们对纠偏措施的疑虑。 第十六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一、习题(一)填充题1、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_与_的组合。2、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来考察,可将其分为_和_。3、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可将其分为_与_。4、从创新发生的时期来看,可将其分为_和_。5、从创新的组织程度上看,可分为_与_。6、鉴于创新的重要性和创新结果的_,有效的管理要求有组织地进行创新。7、由于一定的技术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和利用这些载体的方法来体现的,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_、_以及_。8、成功的创新要经历_、_、_、_几个阶段的努力。9、要素组合方法创新包括_和_的时空组织两个方面。10、要素创新包括_与_两方面。11、_是决定企业其他制度的根本性制度,它规定着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企业的权利、利益和责任。 (二)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管理的“维持职能”的是_。A. 组织B. 创新C. 控制D. 领导2、创新与维持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_。A. 维持是创新基础上的发展B. 创新是维持的逻辑延续C. 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D. 创新则是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3、产品创新_。A. 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B. 它受制于技术创新的其他方面C. 影响其他技术创新效果的发挥D. 往往要求企业利用新的机器设备和新的工艺方法4、经营制度确定了_。A. 谁是经营者,谁来组织企业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的行使B. 谁来确定企业的生产方向、生产内容、生产形式C. 谁来保证企业生产资料的完整性及其增值D. 谁来向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负责以及负何种责任5、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_。A. 一般来说,一定的经营制度决定相应的产权制度B. 在产权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具体的经营方式可以不断进行调整C. 在经营制度不变时,具体的管理规则和方法也可以不断改进D. 管理制度的改进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要求经营制度作相应的调整6、就系统的外部说,有可能成为创新契机的变化主要有_。A. 技术的变化B. 人口的变化C.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D. 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转变7、关于机构说法正确的是_。A. 它主要涉及管理劳动的横向分工的问题B. 与不同层次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关C. 它主要涉及管理劳动的纵向分工问题,即所谓的集权和分权问题D. 组织机构完全相同,但机构之间的关系不一样,也会形成不同的结构形式8、下列属于环境创新的是_。A. 通过企业的公关活动,影响社区政府政策的制定B. 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影响社会技术进步的方向C. 通过组织创新,提高管理劳动的效率D. 通过市场创新去引导消费,创造需求9、关于市场创新正确的是_。A. 它主要是指通过企业的活动去引导消费,创造需求B. 新产品的开发是企业创造市场需求的唯一途径C. 市场创新包括通过市场的物理转移,揭示产品新的使用价值,来寻找新用户D. 市场创新包括通过广告宣传等促销工作,影响人们对某种消费行为的社会评价来增加产品销量 (三)简答题1、为什么说“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的组合”?2、创新与维持对系统存在的作用是什么?3、创新与维持有什么样的关系?4、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来考察,可将其分为哪些类型?5、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可将其分为哪些类型? (四)问答题1、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制度创新包括哪些内容?3、简述创新的过程。4、企业如何进行新活动的组织。 二、习题答案(一)填充题1. 适度的维持、适度的创新2. 局部创新、整体创新3. 消极防御型创新、积极攻击型创新4. 系统初建期的创新、运行中的创新5. 自发创新、有组织的创新6.不确定性(或风险性)7. 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产品的创新8. 寻找机会、提出构思、迅速行动、忍耐坚持9. 生产工艺、生产过程10. 材料设备创新、手段创新11. 产权制度 (二)选择题1. B 2. CD 3. ABCD 4. ABCD 5. BCD 6. ABCD 7. BCD 8. ABD 9. ACD (三)简答题1. 从逻辑顺序上来考察,在特定时期内对某一社会经济系统(组织)的管理工作可以概述为:设计系统的目标、结构和运行规划,启动并监视系统的运行,使之符合预定的规则操作;分析系统运行中的变化,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使系统不断呈现新的状态。显然,概述后管理内容的核心就是:维持与创新。任何组织系统的任何管理工作无不包含在“维持”或“创新”中。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的组合。 2. 维持是保证系统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也是系统中大部分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和基层的管理人员要花大部分精力从事的工作。管理的维持职能便是要严格地按预定的规划来监视和修正系统的运行,尽力避免各子系统之间的摩擦,或减少因摩擦而产生的结构内耗,以保持系统的有序性。任何社会系统都要及时根据内外变化的要求,适时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这种为适应系统内外变化而进行的局部和全局的调整,便是管理的创新职能。系统的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系统贡献的需要程度和系统本身的贡献能力;而系统的贡献能力又取决于系统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系统不断改变或调整取得和组合资源的方式、方向和结果,向社会提供新的贡献,这正是创新的主要内涵和作用。 3. 维持与创新作为管理的两个基本职能,对系统的生存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则是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任何管理工作,都应围绕着系统运转的维持和创新而展开,卓越的管理是实现维持与创新最优组合的管理。 4. 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来考察,可将其分为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局部创新是指在系统性质和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系统活动的某些内容、某些要素的性质或其相互组合的方式,系统的社会贡献的形式或方式等发生变动;整体创新则往往改变系统的目标和使命,涉及系统的目标和运行方式,影响系统的社会贡献的性质。 5. 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可将其分为消极防御型创新与积极攻击型创新。防御型创新是指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系统的存在和运行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威胁,为了避免威胁或由此造成的系统损失扩大,系统在内部展开的局部或全局性调整;攻击型创新是在观察外部世界运动的过程中、敏锐地预测到未来环境可能提供的某种有利机会,从而主动地调整系统的战略和技术,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这种机会,谋求系统的发展。 (四)问答题1. 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包括要素创新与要素组合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三方面的创新。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环境创新 2. 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其他制度的根本性制度,它规定着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企业的权利、利益和责任。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也许应朝向寻求生产资料的社会成员“个人所有”与“共同所有”的最适度组合的方向发展。经营制度是有关经营权的归属及其行使条件、范围、限制等方面的原则规定。经营制度的创新应是不断寻求企业生产资料最有效利用的方式。管理制度是行使经营权、组织企业日常经营的各种具体规则的总称,包括对材料、设备人员及资金等各种要素的取得和使用的规定。分配制度的创新在于不断地追求和实现报酬与贡献的更高层次上的平衡。 3.(一)寻找机会创新活动是从发现和利用旧秩序内部的不协调现象开始的。不协调为创新提供了契机。旧秩序中的不协调既可存在于系统的内部,也可产生于对系统有影响的外部。(二)提出构想敏锐地观察到了不协调现象的产生以后,还要透过现象究其原因,并据此分析和预测不协调的未来变化趋势,估计它们可能给组织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后果;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消除不协调、使系统在更高层次实现平衡的创新构想。(三)迅速行动创新成功的秘密主要在于迅速行动。创新的构想只有在不断地尝试中才能逐渐完善,企业只有迅速行动才能有效地利用“不协调”提供的机会。(四)坚持不懈构想经过尝试才能成熟,而尝试是有风险的,是可能失败的。创新的过程是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提高的过程。 4.(一)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二)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三)制定有弹性的计划(四)正确地对待失败(五)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第六篇第十七章 企业技术创新 一、习题(一)填充题1、从生产的物质条件这个角度来考察,要素创新主要包括_和_。2、_创新主要指生产的物质手段的改造和更新。3、与其他类型的创新相比,知识性创新具有最为漫长的_。4、产品创新包括_和_。5、要素的组合包括_ 和_ 的时空组织两个方面。6、企业可供选择的创新对象主要涉及_ 、_以及_等三个领域。7、产品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产品的_与产品的_。 (二)选择题1、根据熊彼特的观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_。A. 资源的丰富程度B. 居民的教育程度C. 投资的多少D. 该国或该地区拥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数量以及这些企业家在实践中的创新努力2、产品创新指_。A. 必须在原理、技术水平和结构上有突破性的改变B. 可以是利用新原理、新技术、新结构开发出一种全新型产品C. 也可以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部分采用新技术而制造出来适合新用途、满足新需要的换代型新产品D. 还可以是对原有产品的性能、规格、款式、品种进行完善3、生产工艺和操作方法的创新要求_。A. 在设备创新的基础上,改变产品制造的工艺、过程和具体方法B. 在不改变现有物质生产条件的同时,不断研究和改进具体的操作技术,调整工艺顺序和工艺配方C. 不断地研究和采用更合理的空间布置和时间组合方式D. 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制造出适合新用途、满足新需要的换代型新产品4、生产过程的组织包括_在空间上的布置和时间上的组合。A. 设备B. 工艺装备C. 在制品D. 劳动5、人口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有_。A. 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决定着劳动市场的供给B. 劳动市场的供给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C. 人口的数量及其构成确定了市场的结构及其规模D. 人口结构的变化可能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契机6、技术创新主要涉及_等不同方面。A. 材料B. 产品C. 工艺D. 手段7、独立开发的优点有_。A. 若能获得成功,企业将可在一定时期内垄断性地利用新技术来组织生产B. 可帮助企业形成某种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高额的垄断性利润C. 不要求企业拥有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技术人员D. 开发不能获得预期的结果,企业将独自咽下失败的痛苦8、联合开发的优点有_。A. 企业可以与合作伙伴集中更多的资源条件进行更为基础性的创新研究B. 企业可以与合作伙伴共同地承担由于此而引起的各种风险C. 开发如果失败,企业将与协作伙伴一道来分担各种损失D. 开发成功,企业不能独自利用研究成果组织产品或工艺的创新 (三)简答题1、在熊彼特的理论中,创新包括几个方面?2、生产手段的创新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3、企业内外的不协调有哪些类型?4、后发制人的战略有什么优势?5、与其他类型的创新相比,知识性创新具有什么样的特点?6、企业可供选择的创新对象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作用?7、“先发制人”给企业带来的贡献有哪些? (四)问答题1、技术创新的内涵包括哪些方面?2、材料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3、试述技术创新的贡献。4、试述技术创新的源泉。 三、习题答案(一)填充题1. 材料创新、手段创新2.手段3. 前置期4. 新产品的开发、老产品的改造5. 生产工艺、生产过程6. 产品、工艺、生产手段7. 成本竞争力、特色竞争力 (二)选择题1. D 2. BCD 3. AB 4. ABCD 5. ABCD 6. ABCD 7. AB 8. ABC (三)简答题1. 在熊彼特的理论中,创新包括五个方面:生产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一种新的来源;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 2. (1)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用于改造和革新原有的设备,以延长其技术寿命或提高其效能, (2)用更先进,更经济的生产手段取代陈旧、落后、过时的机器设备,以使企业生产建立在更加先进的物质基础之上。 3. 根据产生的原因的不同,不协调可分成不同的类型。宏观或行业经济景气状况与企业经营绩效的不符是可以经常观察到的一种现象。假设和实际的不协调也是一种常见的不协调类型。企业对消费者价值观的判断与消费者实际价值观的不一致是假设与现实不协调的典型类型,也是企业常犯的一种重要错误。 4. (1)分享先期行动者投入大量费用而开发出的行业市场;(2)根据已基本稳定的需求进行投资;(3)在率先行动者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组织进一步的完善之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 5. 与其他类型的创新相比,知识性创新具有最为漫长的前置期。知识性创新的第二个特点:是这类创新不是以某一单一因素为基础,而是以好几种不同类型的知识的组合为条件 6. 以企业可供选择的创新对象主要涉及产品、工艺以及生产手段等三个领域。产品创新使得产品在结构或性能上有所改进,甚至全部创新,不仅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一种全新的享受,而且可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或者减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使用费用,所以给企业带来的不仅可以是特色的形成,而且可能是成本的优势。工艺创新则既可能为产品质量的形成提供更加可靠的保证,从而加强企业的特色优势,亦可能促进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更具有价格竞争力。 7. 可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可使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可使企业进入最有利的销售渠道。可使企业获得有利的要素来源。可使企业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四)问答题1. 从生产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素创新。从生产的物质条件这个角度来考察,要素创新主要包括材料创新和手段创新。(二)产品创新。产品是企业的象征,任何企业都是通过向市场上提供程度上不可替代的产品来表现并实现其社会存在的,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是企业市场竞争成败的主要标志。(三)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利用一定的方式将不同的生产要素加以组合,这是形成产品的先决条件。要素的组合包括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两个方面。 2. 这几个方面的创新,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材料创新不仅会带来产品制造基础的革命,而且会导致产品物质结构的调整;产品的创新不仅是产品功能的增加、完整或更趋完善,而且必然要求产品制造工艺的改革;工艺的创新不仅导致生产方法的更加成熟,而且必然要求生产过程中利用这些新的工艺方法的各种物质生产手段的改进。反过来,机器设备的创新也会带来加工方法的调整或促进产品功能的更加完善;工艺或产品的创新也会对材料的种类、性能或质地提庄更高的要求。各类创新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归任何一种创新的组织都必然会促进整个生产过程的技术改进,从而带来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3. 从技术创新的内涵分析中不难看出,技术或者依附于物质产品而存在,或者是为物质产品的实体形成而服务的。因此,不论是何种内容的技术创新,最终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产品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产品的成本竞争力与产品的特色竞争力。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便是通过影响产品的成本和特色而起作用的。材料的创新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以数量丰富、价格低廉的原材料去取代价格昂贵的稀缺资源的机会,而且有可能通过材质的改善而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创新既可使企业为消费者带来新的满足,亦可使企业原先生产的产品表现出新的吸引力;工艺创新既可为产品质量的形成提供更可靠的保证,亦可能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物质生产条件的创新则直接带来劳动强度的下降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直接促进着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和价格竞争力的增强。综合起来看,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降低成本而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更具价格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用途、完善功能、改进质量以及保证使用而使产品对消费者更具特色吸引力,从而在整体上推动着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4. 创新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一系列不同的机会。这些机会可能是企业刻意寻求的,也可能是企业无意中发现、但发现后立即有意识地加以利用的。美国学者德鲁克把诱发企业创新的这些不同因素归纳成七种不同的创新来源:意外的成功或失败企业内外的不协调工艺过程的需要产业和市场的改变人口结构的变化人们观念的改变新知识的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