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题简答题.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54608 上传时间:2020-05-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考题简答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学考题简答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学考题简答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简答题(共4题,每小题10分)1. 教师的作用:(1)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 教师是人类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2. 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第一、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第二、 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第三、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第四、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所起作用的主要表现。(1)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4. 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5. 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6. 简述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 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7.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其内容。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其中,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8.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1)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事更重过程”。(4) 教学从“关注科学”转向“关注人”。9.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1) 学生是发展的人。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 学生是独特的人。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主要体现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10. 简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 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 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 从教师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11. 简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行为的转变。(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欣赏。(2)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12. 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1)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 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 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 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13. 简述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1) 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2) 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3) 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4) 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5) 依据现有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14. 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练习法;(5)实验法;(6)实践活动法;(7)演示法;(8)参观法:(9)欣赏教学法;(10)情景教学法。15. 简述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第一, 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所提高。第二, 注意启发。在讲授中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第三, 讲究语言艺术。力图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16. 简述运用演示教学法的基本要求。(1) 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2) 注意持续性与引导性。(3) 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4) 进来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17. 学习策略的特征:(1)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有机统一。(2)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3)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18. 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1)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 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 发扬教学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19. 如何贯彻循序渐进原则:(1)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20. 如何贯彻循序渐进原则:(1)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 主义主要矛盾,解决好中点与难点的教学。(3)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21. 简述我国中学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1) 常规管理: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2) 平行管理: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3) 民主管理: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法。(4) 目标管理: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22. 简述培养良好班集体的方法。(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23.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 开展微格教学。(3) 进行专门训练。(4) 反思教学经验。18.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方法有哪些?个体自我调适的目的是通过改变个体自身的某些特点来增强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方法有:放松训练、认知压力管理、时间管理、社交训练、压力管理和态度改变等。18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 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2)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的培养要求。(3) 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24.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1) 操作定向:也称操作的认知阶段,即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2) 操作模仿: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规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3) 操作整合: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4) 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最高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25.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1) 准确的示范和讲解。(2)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26.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1) 建构主义者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3)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27.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 相似性。包括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和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 原有认知结构。一般而言,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反之,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也越差。(3) 学习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定势对迁移有促进和阻碍两种影响。除这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28. 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29.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 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30. 简述教学过程特殊性的表现。(1) 认识的间接性。(2) 认识的交往性。(3) 认识的教育性。(4) 认识的领导性。(5) 认识的简捷性。31. 影响人格发展(身心发展)的因素:(1) 生物遗传因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 社会文化因素。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3) 家庭因素。(4) 学校教育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5) 个人主观因素。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2. 影响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学校教育等。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识等。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影响。33. 中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方法:(1) 有效的说服。(2) 树立良好的榜样。(3) 利用群体约定。(4)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 价值辨析。除上述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也都是非常有效的。34. 简述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 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迅速得到提高,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2) 在整个中学阶段,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占据主导地位。(3) 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35.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 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2) 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3) 中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4) 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5) 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主导地位。36. 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1)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 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3)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4)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5) 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37. 中学生的情绪特点:(1) 爆发性和冲动性。(2)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3) 外露性和内隐性。(4) 心境化和持久性。38. 如何保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3)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 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5) 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6) 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9. 简述性格的结构特征。(1) 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人在对现实环境的稳定态度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2) 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人在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水平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3) 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人在情绪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4) 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人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就是性格的理智特征。40. 课堂行为产生的原因:(1) 学生的因素:适应不良;厌烦;挫折与紧张;寻求注意与地位;性别差异。(2) 教师的因素:要求不当;滥用惩罚手段;教师缺乏自我批评手段。(3) 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41.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教育启示。(1)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这是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2)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这是要求教育要分阶段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上不搞一刀切。(3)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4)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这要求教育要扬长避短。、(5)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这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42. 怎样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1)准确地鉴定、分析课堂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和基础。(2)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3)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43. 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途径包括:(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44. 奥苏泊尔学习动机的分类:(1) 认知内驱力。这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2) 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因自己对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3) 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保持他人(如家长、老师)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的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45.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的七个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知理解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46.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 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材料是指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以及意义性。(2)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一般来说,材料越多,要平均诵读的次数和时间也就越多,不及时复习,就容易遗忘。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3)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于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延长,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则容易遗忘。(4) 识记的方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的多。(5) 时间因素:根据遗忘的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6) 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内容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影响。47.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作用。(4) 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48. 活动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活动中心课程论又叫儿童中心课程论或经验课程论,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其学生克伯屈。基本观点: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49. 简述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分为以下三种主要形式:(1) 群众性活动。群众性课外活动是组织多数或全体学生参加的一种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2) 小组活动。课外活动小组是以自愿结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而组成的,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这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3) 个人活动。个人活动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50. 简述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及条件。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内在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有意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51. 简述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1) 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方法有: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 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方法有: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注重学生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生成;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方法有: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52. 简述课堂行为产生的原因。(1) 学生的因素:适应不良;厌烦;挫折与紧张;寻求注意与地位;过度活动;性别差异。(2) 教师的因素:要求不当;滥用惩罚手段;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精神。(3) 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53.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方法。(1) 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2) 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3) 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4) 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5) 协调同伴关系。(6) 与家长合作。(7) 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54. 简述夸美纽斯的教育观点。(1) 提出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2) 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3) 教学思想:提出了:“泛智教育”,即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4) 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5) 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55. 简述培养心智技能的要求。由于心智技能是按照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养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为提高分阶段训练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为此,应注意以下几方面: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56.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教育启示。(1)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这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2)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这要求教育要分阶段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上不搞一刀切。(3)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4)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这要求教育要扬长避短。(5)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这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57. 简述德育过程中知行统一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知行统一原则指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贯彻要求:(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2)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解除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4)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58. 简述德育过程中疏导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59. 简述德育过程中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要求:(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