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题.pdf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47006 上传时间:2020-05-21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37.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题 第一章 绪论 名词解释 区域科学 : 区域科学是一门有关区域或空间系统的治理、开发、管理的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 科。 区域 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简答题 简述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要点: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分析; 2.区域经济分析; 3.区域发展分析。 论述题 总结区域分析的概念与主要内容。 要点: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 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 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 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2.区域经济分析。对于任何区域,经济问题都占据核心位置,在区域分析中要将经济问题作为重点来进 行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 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 析。 3.区域发展分析。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 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 性的问题,区域发展的分析也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 第二章 区域资源条件分析与评价 名词解释 自然资源 :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 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 人口密度 : 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域内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反映了一定区域范围内人口疏 密的平均状况。通常以每千平方米或每公顷范围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 适度人口 :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 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技术转让: 指一个国家或企业引进国外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所必须附带的设备、仪器和器材,用来 发展本国的经济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既进口设备,也引进软件。或专指引进软件。 适用技术: 指既满足了引进国或区域发展经济的技术需要,又考虑了引进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的现状、 市场规模、文化社会环境、当前技术状态等因素,而使引进技术的最终效果最大的那类技术 。简言之,就 是符合引进国或区域的特殊条件而且能取得最大效果的技术。 简答题 简述适度人口的概念与特点。 要点: 适度人口 :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 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 (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或占有)水平下的适度人口和资源人口承载力。 2)适度人口因地而异; 适度人口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适度人口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而异;适度人口因时间而异。 简述人口自然增长的四种类型 。 要点: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将人口的自然增长划分为以下 4 种类型。原始型。特点是两高 一低,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年轻型。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还保持在原 始型水平上,使出生率显著地高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大提高,人口总量迅速增多,年龄构成趋于年轻。 成年型。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大致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出生率比过去有了明显降低,人口进入低 速增长阶段,年龄构成由年轻化向老年化演变。衰老型。由于人口的老化,死亡率由低水平回升,出生 率继续下降,终于跌到死亡率以下,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论述题 如何认识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要点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从这两个方面体现作为生产者,人口对区 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 生产规模的大小;区域人口的 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布局。作为消费者, 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 的供给;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简述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 。 要点: 区域自然资源 的评价 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内容 : 1.区域资源的丰饶度。 指资源的质量、数量及相关因素。 2.区域资源的位置。 包括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城市、交通、消费区)和政治地理位置。 3.区域资源合理开发的可能性和方式。 需要从自然可能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全面 分析、研究资源的可能利用方式。 4.资源对社会需求量的保证程度 。分析资源对当前需要量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保证程度。 5.资源利用效果分析。 资源开发利用效果包括经济效果、生态效果和社会效果。 第三章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名词解释 劳动地域分工 :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即各个地 域依据各自的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以其产品与外区交换,又从其他地区进口其所需要 的产品,这种一个地区为另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并相互交换其产品的现象,即是地域分工。 “飞旋镖效应 ”: 或称 “反回头效应 ”,指 “新产品 ”以更低的价格打回本国市场,使原来开 发新产品的国家不得不放弃该产品的生产,输出国变成了输入国。新产品研制国家受到国外 竞争压力的威胁,将转向研究开发更新的产品 。 技术密集型产业 : 又称知识密集型产业,指需要运用复杂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 生产部门。 主导产业 : 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的可以此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由此 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 产品循环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跨国企业问题专家 R.弗农提出的产品循环学说认为产品创新存在产 品导入期、产品增长期、产品的成熟期、新的循环起点期四个过程。 劳动密集型产业 : 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生产部 门。 简答题 简述主导产业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意义。 要点: 主导产业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的可以此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由此形 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能引导、带动国家和区域全部经 济发展的产业;随着国内外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和市场变动而有不同发展阶段的;具有当时阶段最高的技术 装备,在开发产品、开辟市场方面应走在最前头;应领先增长。 简述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三大影响 。 要点: 一般来说,主导部门可以从三个方面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1.回顾影响,指主导部门对那些向自己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影响。 2.前瞻影响,指主导部门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的出现的诱导作用,即主导部门将促使新 工业、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的出现和发现,以便解决生产中的“瓶颈”问题。 3.旁侧影响,指主导部门对地区经济的普遍影响,如对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简述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具备的特点。 要点: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健康发展的前提。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具备: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技术 先进适用;内部协调;应变能力强;经济效益高。 简述配弟 克拉克定理主要观点。 要点: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经济发展的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 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 移。因此,劳动力在各个产业间分布的总趋势是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逐 步增加。他认为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变化移动,是由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出现收入的相对差异所造 成的,即人们总是向高收入的产业移动 。 该理论奠定了分析产业结构演替的基本框架。 论述题 简述库兹涅斯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 明该理论是如何解释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 库兹涅斯理论认为,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 力中的比重处在不断下降之中;第二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然而 其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呈相对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 对比重不一定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同步上升,基本上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从总体上看,随着经济发展, 各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变化规律是:农业趋于下降,工业趋于上升,服务业变化趋于不明显。 库兹涅斯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解释产业结构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首先,就需求方面来说,随着国 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长幅度是不相同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引起消 费结构的改变,而消费结构又进一步引起产业结构的改变。其次,从供给方面看,主要是技术进步影响着 生产成本及相对价格,影响到劳动力和资本的分配,从而对产业结构发生影响。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 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农业需求收入弹性低,必然使农业处于低价格、低附加值的处 境,从而使农业的国民收入比重相对下降,农业劳动力逐渐向其 他产业转移。 第四章 区域发展阶段分析 简答题 简述以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重要指标的局限性 要点: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规模。 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由于汇率的折算等的差异,有可能使名 义上的 GNP 与实际 GNP 间存在差距; GNP 的统计没有包括非市场或非货币化的经济活动,或地下经济活 动;没有完全反映区域经济福利或居民生活水平。 简述区域 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 要点: 区域经济增长指特定区域(国家或地区)总产出(产品和劳务等)的量的增加以及这种产出能力和水 平的实际提高,其衡量指标之一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之二是实际国民收入或人 均实际国民收入。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特定区域中产出的增加和产出能力的提高,还意味着随之而出 现的经济结构的变革。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具有巨大差别,经济增长只是量的增大,而经济发展还包含着质的飞跃。但二 者又有密切的联系。第一,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动力;第二,经济发展能够反过来促进 经济增长;第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互 相联系、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的运动过程之中的。一般一个区 域由落后经济走向发达经济要经过增长为主 发展为主 增长为主 发展为主的多层次循环。 简述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都是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 GDP 是按照国土原则来核算的,主要指在一个国家范围之内,按所 有的生产者所创造的商品和劳务价值来统计的,无论它是否属于本国的公民,都要核算。而 GNP 是按照国 民原则来核算的,只有本国国民创造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才能核算。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收入概念,而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两者的差距就在于 : 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国外净要素收入 其中,国外净要素收入 =本国公民自外区域获得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 -支付给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和 资产收入。 论述题 简述并简要评价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要点: 美国经济学家兼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 农业而非工业主导,生产力水平很低;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这是从传统社会阶段向起飞阶段转变的过 渡阶段。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在工业生产和农业革命中发挥作用;金融业、商业开始发展,政治上也应有相 应变革; 3.起飞阶段。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 4.向成熟推 进阶段。这是起飞后经过较长期的经济持续发展所达到的一个新的阶段,经济中已经有效地吸收了当时技 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 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此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的 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的生产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此阶段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 部门成为主导部门。 上述 6 个阶段中,第三个阶段是关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主导部门是各个阶段经济发展 的核心动力,主导部门是不断更替的;传统 社会的主导部门是农业;起飞前阶段的主导部门是食品、饮料、 烟草、水泥等工业部门;起飞阶段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如纺织)和铁路运输业;成熟阶段是重化 工和制造业;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是耐用消费品工业(如汽车);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是服务业部门(如文教、 卫生等)。 罗斯托关于发展阶段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但经济的 发展并不都表现为这种直线模式,各国各地区发展的初始条件、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的模式就可 能不同,在主导部门的选择、发展政策目标的制订等方面就可能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发 达国家的今天不 一定是发展中国家的明天。然而,罗斯托研究中所揭示的投资积累水平和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对不同时期 经济成长的作用规律却对研究区域发展问题很有意义。 第五章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名词解释 区域规划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广义的区域规划包括区际规划和 区内规划(欧美国家);狭义的区域规划仅指区内规划(中国) 。 简答题 简述国外不同时期区域规划发展与其不同的目标取向。 要点:第一阶段:(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区域规划萌芽。 第二阶段:( 20 世纪 20 年代到 40 年代 中期) 第三阶段: (二战后至 20 年代 50 年代末) 其着眼点是经济、是开发。 第四阶段:( 20 世纪 60、 70 年代) 其目的是消除或减少区域差异,促使人口和经济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流动,达到区域共同发展。 第五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区域规划日渐势微。第六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可持续发展为原 则、以为人民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为目的的区域规划成为当前区域规划的主流。 第六章 区域发展战略 名词解释 区域优势 : 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 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 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信息化战略 : 是根据世界性新技术革命的趋势,针对后工业社会而提出来的发展战略模式。其基本思 想是,面对新技术发展的态势,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不再仅仅是工业化,而是比工业化 更为重要的信息化。 经济梯度 : 指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经济梯度推移是指经济发展由高水平地区向低 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 区域发展战略: 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它的核 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出口替代 :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简答题 通常选择哪些方面作为区域发展战略重点? 要点: 区域发展战略重点是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任务,它是关系到区域全局性的战略目标能否达到的重 大的或薄弱的部门或项目。为了达到战略目标,通常从如下几方面考虑战略重点:一是竞争中的优势领域; 二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三是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四是经济转折时期的关键问题或扭转区域局面 的关键因素。 简述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原因。 要点: 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1)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差异。区域自然条件和自 然资源的地区差异是造成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始基因。虽然科技的进步,能够在某种程 度上改变某些自然条件,但 是人们仍无法消除它们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2)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经济增长潜力。由于各区域在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投资环境、产 业结构和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各地的经济增长潜力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3)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促成作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可能从规模经济和集聚 经济中获益,使其在地区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如何理解高速增长战略? 要点: 又被称为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所谓“传统”就是指发达国家经历过的“模式”。发展中国家、经济 比较落后的地区要赶上先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进入现代化的社会,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国民 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作为战略目标,自然会强调不断地加强资本积累,实行扩大再生产;会强调工业化, 强调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发展;会强调高消费,生产更多的高价值的商品。 简述初级产品出口战略的主要缺陷。 要点: 初级产品出口战略是一最低层次的发展战略,其突出的缺陷是:生产地比较分散,规模较小,常造 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产品深加工少,产业链过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初级产品生产,技术层 次低,科技含量少,能耗物耗一般比较高。总的来说,初级产品出口经济效益比较低。如果长期采用这种 战略,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无多大的好处。 简述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的定义 。 要点: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曾给经济增长一个较完整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 向它的人民提供品种日益增多的经济物品的能力的长期增长,而生产能力的增长所依靠的是技术改进,以 及这种改进所要求的制度上和意识形态上的调整。” 它包含三层意思: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标志,是商品 和劳务总量的持续增加;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是利用先进技术实现经 济增长的保证。库兹涅茨的定义提示了经济增长的实质,是经济增长历史经验的概括。 简述实施出口替代发展战略国家的特征条件。 要点: 所谓出口替代是指以 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 场。这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有了一定程度后采取的战略。这些国家经济一般具有二元结构特征,即一部分 是传统的、落后的经济,而另一部分却具有现代化的经济特征。它们以本地廉价的劳动力与发达国家的资 金、技术相结合,发展出口产品的生产。出口产品中有的是半成品,有的是成品。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 巴西、香港、新加坡、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采用出口替代战略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论述题 简述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与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原因 。 要点: 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是: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状态。地区之间经济 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绝对的、永恒的。因此,每个国家都会有一些地区比别的地区更富裕, 一些地区会比其他地区发展得更快。 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1)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差异。区域自然条件和自 然资源的地区差异是造成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始基因。虽然科技的进步,能够在某种程 度上改变某些自然条件,但是人们仍无法消除它们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2)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经济增长潜力。由于各区域在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投资环境、 产业结构和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各地的经济增长潜力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 异。 3)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促成作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可能从规模经济和 集聚经济中获益,使其在地区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以我国建国后为例试述平衡与不平衡发展战略思想基础与追求目标 。 要点: 平衡发展战略思想首先来源于政治上的“公平”、“平等”等的要求。逐步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 距,平衡布局生产力,使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分配收入水平趋 于平衡,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社会进步 的标志,追求“公平”、“平等”成了许多规划和发展计划的目标。比如 20 世纪 40 年代末期的中国,生 产力分布畸形,工业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为了改变这种极不合理的生产力分布状况。从 50 年代起,国家 便提出了有计划的、均衡地在全国布置工业的指导方针。在片面追求区域平衡发展目标的思想影响和支配 下,我国生产力布局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地推进然而,实践结果表明,平衡发展与经济效益是很难统一的。 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是: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状态。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 客观的、绝对的、 永恒的。因此,每个国家都会有一些地区比别的地区更富裕,一些地区会比其他地区发 展得更快。企图对全国各地都等同对待,或者对全国各地都投入等量的资本,若以此来编制规划,无疑是 不合理、不经济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平衡发展中,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平衡的力量会发生作用, 使地区发展不平衡趋向平衡。 第七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名词解释 点轴开发模式 :是点 -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 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 “点 ”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人口 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 “轴 ”是联结点的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 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组成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其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 形成产业开发带。 简答题 简述城市边缘区的基本特征。 要点: 城市边缘区 : 指 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地轮廓线向外扩展的前缘。其特征主要体现 在 4 个方面: 1)位置上,处于建成区外围,是城镇与乡村的衔接地带。 2)功能上,具有城乡二重性,发生着由乡村向城市的逐渐转变的过程。 3)社会文化上,是城乡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相互交错和衔接地带。 4)空间景观上,是变乡村景观为城市景观。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大量变为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农业居民 点和村庄虽然保留,但范围逐步缩小,甚至被街区包围,出现城市中的 “村庄 ”。 论述题 根据核心 边缘理论,试述在区域规划中如何处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要点: 核心 -边缘理论认为,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发生转化。在发展的初级 阶段,是核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控制,边缘区域对核心区域的依赖。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核心扩 散作用的加强,核心将带动、影响和促进边缘区域的发展。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在区域规划中,要发展城 镇,带动周围乡村。城镇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区域是城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任何一个区 域都要重视核心的发展,要形成和壮大区域的中心城镇。其次,要重视大城市卫星城镇和农村小城镇的发 展。这样既可减轻大城市、特大城市规模过大的压力,又可以使城市 周围区域和广大乡村形成新的增长中 心。第三,要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既要防止城镇数量过多,造成城镇规模过小不经济,又要防止特大 城市规模无限度地发展,区域经济过分集中,造成规模过大不经济,对边远地区的辐射、扩散也 “鞭长莫及 ”。 第四,中心城市的工业和一些服务业,要有步骤地主动向外围扩散,促进本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边缘 区域的发展。 简述在区域规划中,如何确定重点发展轴线? 要点: 区域经济发展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在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轴 线,尤其是高层次的重点发展轴线不应该也不可能很 多。 重点发 展轴的选择,通常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 业带组成。区域发展轴不是一般的交通线,而是经济发展轴线。它是产业、城镇、运输和通 讯等线状基础设施集中成束的地带或走廊。因此经济发展轴首先是城市发展轴。发展轴上的 城市应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是经济活动、产业、人口等优先集聚地带和发达地带。 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交通运输干线及相应的综合运输通道是城市、发展中心、 增长级、经济发达区域的联结线路,对于它们的发展壮大,对于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主要铁路、高等级的公路是构成区域经济空 间结构的基本骨架,经济开发的注意力一般都集 中在这些便利的交通沿线地带,它们也是轴线选择的对象。 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 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 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 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简述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与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要点: 内涵: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的整体中城市 起着经济中心的作用,对区域有吸引功能和辐射功能,但城市对区域各个地方的吸引和辐射 的强度是不相等的,如不考虑自然因素的障碍,其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离 城的距离。城市对 区域的作用受空间相互作用的 “ 距离衰减律 ” 法则的制约,这样就必然导致区域形成以建成 区为核心的集聚和扩散的圈层状的空间分布结构。所谓 “ 圈 ” ,实际上意味着 “ 向心性 ” , “ 层 ” 则体现了 “ 层次分异 ” 的客观特征。圈层结构反映着城市的社会经济景观由核心向外 围呈规则性的向心空间层次分化。 基本特征:圈层结构中,城市是圈层构造的主体,一是各个城镇有各自的圈层状态 。 二是每个城镇都有 较明显的直接腹地,故各个城市对周围圈层的影响范围都是有限的。三是 圈层的大小与城市规模、城市对外交通的便利程度(易达性)、城市对外辐射强度成正比例。 四是在城市密集区,圈层会产生交错叠置现象。五是因城市客观存在着等级系统,故各个以 城市为核心的圈层也有相应的等级层次系统。纵观世界城市和其周围区域,从内到外最少可 以分为三个圈层,即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 简述增长极理论的内涵与其在区域开发中的意义。 要点: 增长极包括部门增长极 推动型企业与地理空间上的增长极。作为部门增长极,不仅本身迅速增长, 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 动其他经济部门增长;作为空间增长极,不仅核心区域迅速增长,还带动其周围腹地 共同发展。 增长极主要是通过其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来影响推动区域发展,在区域规划中得到广泛运用,对区域 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为区域规划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区域经济组织模式。一方面,在区域规划 中强调大型推动型产业的作用,在规划区域建立,大型现代化的推动产业 部门增长极;另一方面,在 区域规划中,强调城市增长极的作用,在规划区域建立和利用其产业以当地资源为依托的城市中心,充分 发挥扩散效应促进区域发展。其次,有利于区域规划中,把部门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增长 极理论不仅使部门增长极有较好的城市依托,有利于部门增长极的发展和作用发挥,而且使城市经济具有 丰富的内涵,有利于城市中心功能发挥和其周围地区的发展,避免形成 “心地 ”“孤岛 ”。 应用核心 -边缘理论来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 要点: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起,许多激进学者用核心 -边缘理论来讨论国际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他们认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发达国家处于核心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边缘地位。核心与边缘处在不平 等的地位上。边缘对核心存在着依附,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有三种形式:一是殖民依附。发展中 国家初级产品出口和工业制成品进口的规模及商品价格受发达国家控制,受其盘剥;二是金融依附。发展 中国家资金短缺,工业资金往往依靠核心区域(即发达国家)的融资弥补,从而形成资金依附;三是技术 依附。发展中国家科技落后,工业发展有赖于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受发达 国家 技术的控制。 发展中国家要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必须改造世界的社会制度,发展中国家要与现存国际体系 脱钩。发展中国家要加强内部合作,走向集体自力更生道路。这些理论揭示了国际上边缘与核心地位国家 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发展民族工业和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联系等的主张,有进步意义。但只注重国家外部 关系,其政策主张的实施也是十分困难的。 第八章 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名词解释 高技术产业 : 相对一般技术或传统产业而言。它是以当代科学技术和新兴生产技术武装 生产出高新产品的部门,不仅生产硬件(物质)产品,也生产软件(信息)产品,这些产品 既有第二产业的,也有第三产业的。 技术城 : 最早来源于日本,是一种具有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和生活居住三种功能组成的 新型的产业城镇。 科技工业园区 :是一种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综合体,是科研成果商品化的区域,其功能表现 为以研究开发为主,包括产品试制和开发生产,而不具有大批量制造、销售、管理或其他实业性功能。 简答题 简述制约加工制造业布局的因素。 要点: 影响加工制造工业布局的因素有: 1)原料供应状况。 2)市场需求。 3)专业化协作。 一般来说区域规划中加工制造业合理的专业化不应导致产品生产数量过分集中而形成长距 离运输;正确的协作也应以区域或城市建设条件的可能为基础,不应出现过度集聚而对环境 的影响。 4)技术基础。技术力量雄厚、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区域是加工制造业布局优选地 区。 论述题 简述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 。 要点: 在区域产业规划布局中,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的条件和因素是多方面的: 经济社会因素。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在区域经济水平高度成熟的驱动下发展起 来的,是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自然演化规律的一种必然结果;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必须加以各种 经济和政策扶持的驱动措施,保证在具备一定条件和特殊要求的区域促进其发展,这就是某些区域尚不具 备经济实力和智力资源优势而能建立起高新技术产业的原因。 科学技术和生产因素。科技(智力)密集区域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的重要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一 方面是受区域整体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影响,这关系到其发展布局的背景条件和社会支撑程度;另 一方 面受区域内新技术开发能力的影响,这种开发能力是指具有一种能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 生活环境等因素。优良的生产环境是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的技术上的要求,就国外的高新技术产业来看 其布局趋向于四季温差不大,温湿度适中,空气清新,水质良好的区域。便捷的交通和新的信息传输手段 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优先考虑的重要因素。适宜的生活环境,即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内营造一种拥 有科学文化气氛,以激励科技人员创新思维和企业家创造精神的生活环境。同时,拥有方便、舒适的生活 条件以吸引具有一定专长科技人员长期定居。 简述高技术区的区位选择因素。 要点: 综合各国的经验教训,高技术区的区位选择,应该依次考虑下列各项因素:智力密集程度、开发性技 术条件、信息资源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生产和生活环境。 1.智力密集程度。如大学、研究所等。也就是说,是否具备高水平的研究和开发能力。 2.开发性技术条件。高技术产业能否在某一特定区域健康地发展还有赖于与其发展相关联的市场、服务 等因素。 3.信息资源条件。 4.基础设施条件。高技术产业除了一般的产业发展要求的基础设施条件外,特别强调基础设施的质量。 5.生产和生活环境。高技术产业对于环 境的要求非常严格,这是由其生产特性所决定的。同时在此工作 人员中科学家、设计师、熟练技术工人占绝大多数,他们一方面要求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也追求良 好的生活质量。 从国际经验看,论述高技术区区位选择的因素 和布局特点 要点: 综合各国的经验教训,高技术区的区位选择,应该依次考虑下列各项因素:智力密集程度、开发性技 术条件、信息资源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生产和生活环境。 1.智力密集程度。如大学、研究所等。也就是说,是否具备高水平的研究和开发能力。 2.开发性技术条件。智力资源密集为高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是,高技术产业能否在某一特定特 定区域健康地发展还有赖于与其发展相关联的市场、服务等因素。 3.信息资源条件。 4.基础设施条件。高技术产业除了一般的产业发展要求的基础设施条件外,特别强调基础设施的质量。 5.生产和生活环境。高技术产业对于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这是由其生产特性所决定的。同时在此工作 人员中科学家、设计师、熟练技术工人占绝大多数,他们一方面要求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也追求良 好的生活质量。 高技术园区空间布局特征: 1.高技术区的空间构成。就高技术区本身来说,它在空间上一般由以下五个 方面构成:工业、研究与开发、高等教育、居住以及城市服务。 2.高技术区的规模。不宜大于 10km2,一般以 3 5km2 左右为宜。 3.高技术区的用地比例。高技术区除去生产企业用地外,研究与开发以及教育用地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有 的甚至超过生产企业用地。出于对良好环境质量的要求,区内一般还有大面积的绿化用地,此外一定规模 的居住用地也常常见于各高技术产业区内。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名词解释 城市经济区 :指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心城市及其吸引辐射范围组成的功能性经济区。划分城市经济区的 目的是为了协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提 供依据。 大城市圈: 由连片聚居 50 万以上人口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与之有密切联系的一批郊区城镇组 成。 城镇体系: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 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其系统结构基本上由职能结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组成 简答题 简述我国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类型。 要点: 我国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按照城市作用和区域性质不同,大体有以下四大类型:大城市地区城镇体系 空间布局类型;多中心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类型;以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类型; 行政 -经济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类型。 简述城市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要点: 城市经济区属于功能(枢纽)经济区范畴,它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城市社会地域分工为基础,根 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分布、历史演变、交通状况、经济联系而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城市经济区 划分的基本原则方法如下: 1.依托中心城市。 2.确定适宜的经济腹地范围。 3.确定区域经济专业化发展方向。 4.兼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 5.城市经济区的规划与组织。 论述题 论述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发展的阶段。 要点: 一般情况下,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 1)低水平均衡阶段。区域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城镇的空间分布较均衡,规模小,职 能单一,多以行政、商业服务及地方工业为主。形成若干分散孤立的小城镇为中心,低水平、 低速度、均衡稳态发展的空间格局。( 2)极核发展阶段。在交通条件、经济基础较好的城 镇,形成优势区位,集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极核点或极核地带。城镇体系的特征是:较 高等级的城市发展迅速,但城市经济结构简单,较低等级的城镇变化不大,城镇间联系仍以 不同等级的纵向联系为主,形成单中心式空间格局。( 3)集聚 -扩散阶段。极核城市已有一 定基础,在更高层次经济活动向极核 城市集聚的同时,受极核城市环境容量和经济效益限制, 某些较低层次经济活动开始向下级城镇扩散,核心城市周围的小城市较快地发展。由于核心 城市的部分职能扩散,加强了极核城市与下级城镇的横向联系,形成核心城市吸引和辐射共 同起作用的星座式空间格局。( 4)高水平网络化发展阶段。多职能、综合性的核心城市职 能进一步向外扩散,规模经济的趋势加大和区域交通通信设施的完善使核心城市的优势区位 扩大到周围地区。区域经济结构向多样化发展,强化了城镇职能分异,分异又促进了相互联 系。同级城镇和不同等级城镇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从而形成以一个综合 性中心城市或若干个 职能分异、互补的中心城市为核心,高水平均衡、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