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高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版.pdf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46779 上传时间:2020-05-21 格式:PDF 页数:76 大小:628.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高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中医内科学高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中医内科学高级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整理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资料 肺系疾病 一、感冒 (一)风寒束表证: 1、症状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 兼症: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薄色白 舌脉 :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3、治法:辛温解表 4、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或荆防败毒散(外科理 例)加减。 5、常用药: 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 解表散 寒;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 宣通肺气。 (二)风热犯表证 1、症状: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昏胀痛,目胀面赤 兼症: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 舌脉 :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2、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治法:辛凉解表 4、代表方: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5、常用药: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 辛凉 解表,疏风清热;竹叶、芦根 清热生津;牛蒡子、桔梗、甘 草 宣利肺气,化痰利咽。 (三)暑湿伤表证 1、症状: 主症:夏令感邪,身热汗少,微恶风,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 胀痛 兼症: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粘,渴不多饮,胸闷脘痞, 泛恶 舌脉 :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2、证机概要: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3、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4、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本方功能清暑化湿解表。用于夏 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 5、常用药: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 清暑解热;香薷 发汗解表;厚朴、扁豆 化湿和中。 (四)气虚感冒 1、症状: 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 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 而无力。 2、证机概要: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袭。 3、治法:益气解表 4、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5、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 补气扶正以祛邪;苏叶、葛 根、前胡 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枳壳、桔梗 宣肺化痰 止咳。 (五)阴虚感冒 1、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 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 3、治法:滋阴解表 4、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5、常用药:玉竹 滋阴,以资汗源;甘草、大枣 甘润和 中;豆豉、薄荷、葱白、桔梗 疏表散邪;白薇 清热和阴。 二、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 1)症状: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 兼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 表证。 舌脉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 2)证机概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 3)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 4)主方:三拗汤、止嗽散加减。 ( 5)常用药:麻黄 宣肺散寒;杏仁、桔梗、前胡、甘草、 橘皮、金沸草 宣肺利气,化痰止咳。 2、风热犯肺证 ( 1)症状: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 稠或黄,咳时汗出 兼症: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 舌脉 :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 2)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 3)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 4)主方:桑菊饮加减。 ( 5)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 疏风清热;前胡、 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贝母、枇杷叶 清肃肺气,化痰止咳。 3、风燥伤肺证 ( 1)症状: 主症: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 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 兼症: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 舌脉 :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 2)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 3)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 4)方药:桑杏汤加减 、本方清宣凉润,用于风燥伤津,干咳 少痰,外有表证者。 ( 5)常用药:桑叶、薄荷、豆豉疏风解表;杏仁、前胡、牛蒡 子肃肺止咳;南沙参、大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生津润燥。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 ( 1)症状: 主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 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 兼症: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 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 舌脉 :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 2)证机概要:脾湿生痰,上渍 于肺,壅遏肺气。 ( 3)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 4)主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 5)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川朴 燥湿化痰; 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 温肺降气。 2、痰热郁肺证 ( 1)症状 主症: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 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 兼症: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 舌脉 :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 2)证机概要: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 3)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 4)主方:清金化痰汤。本方功在清热化痰,用于咳嗽气急、 胸满、痰稠色黄者。 ( 5)常用药: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 清泄肺热;杏仁、 贝母、瓜蒌、海蛤壳、竹沥半夏、射干 清肺化痰。 3、肝火犯肺证 ( 1)症状 主症: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 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 兼症: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 舌脉 :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 2)证机概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 3)治法:清肺泄肝,顺气降火。 ( 4)主方:加减泻白散 ( 5)常用药:桑白皮、 地骨皮、黄芩 清肺热;山栀、丹皮 泻肝火;青黛、海蛤壳 化痰热;粳米、甘草 和胃气, 使泻肺而不伤脾胃;苏子、竹茹、枇杷叶 降逆气。 4、肺阴亏耗证 ( 1)症状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 兼症: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 神疲。 舌脉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 2)证机概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 3)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 4)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 5)常用药: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 -滋养肺阴;甘草 -甘缓和中;贝母、甜杏仁 -润肺化痰;桑白皮、地骨皮 -清肺泻热。 三、哮证 (一)发作期 1、寒哮 ( 1)症状 主症: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 兼症: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 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 舌脉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 2)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 3)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 4)主方: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 ( 5)常用药:麻黄、射干 宣肺平喘,化痰利咽;干姜、细 辛、半夏 温肺化饮降逆;紫苑、款冬 化痰止咳;五味子 收敛肺气;大枣、甘草 和中。 2、热哮 ( 1)症状: 主症: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阵作。 兼症: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 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 舌脉 :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 2)证机概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 3)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 4)主方: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 5)常用药:麻黄 宣 肺平喘;黄芩、桑白皮 清热肃肺; 杏仁、半夏、款冬、苏子 化痰降逆;白果 敛肺,并防麻 黄过于耗散;甘草 调和诸药。 3、寒包热哮证 ( 1)症状 主症:喉中鸣息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 兼症: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 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 舌脉 :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紧。 ( 2)证机概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 3)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 4)主方: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 5)常用药:麻黄、石膏 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清泄肺热, 二药相合,辛凉配伍,外散风寒,内清里热;厚朴、杏仁 平 喘止咳;生姜、半夏 化痰降逆;甘草、大枣 调和诸药。 4、风痰哮证 ( 1)症状: 主症: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 但坐不得卧 兼症:咯痰粘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 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 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 舌脉 :舌苔厚浊,脉滑实。 ( 2)证机概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 3)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 4)主方:三子养亲汤加味。本方涤痰利窍,降气平喘,用于 痰壅气实,咳逆息涌,痰稠粘量多,胸闷,苔浊腻者。 ( 5)常用药: 白芥子 温肺利气涤痰;苏子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莱菔 子 行气祛痰;麻黄 宣肺平喘;杏仁、僵蚕 祛风化痰; 厚朴、半夏、陈皮 降气化痰;茯苓 健脾化痰。 (二)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 ( 1)症状: 主症: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 兼症: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 少便溏。 舌脉 :舌质淡,苔白,脉濡软。 ( 2)证机概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 权,气 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 3)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 4)主方: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 ( 5)常用药:党参、白术 健脾益气;山药、苡仁、茯苓 甘淡补脾;法半夏、桔皮 燥湿化痰; 五味子 敛肺气; 甘草 补气调中。 2、肺肾两虚证 ( 1)症状: 主症: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 兼症:咯痰质粘起沫,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 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 舌脉 :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 2)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 ,气不归 元,津凝为痰。 ( 3)治法:补肺益肾。 ( 4)主方: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或金匮肾气丸; ( 5)常用药:熟地、山萸肉、胡桃肉 补肾纳气;人参、麦 冬、五味子 补益肺之气阴;茯苓、甘草 益气健脾;半夏、 陈皮 理气化痰。 四 、喘证 (一)实喘: 1、风寒袭肺 ( 1)症状特点: 喘咳气急,胸部胀闷 风寒之邪从口鼻上受,或从皮毛而入, 内合于肺,邪实气壅,肺失宣降咳嗽,痰多稀薄色白 寒邪伤 肺,津液失于输布,停聚成痰;初起多兼恶寒,头痛,无汗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风 寒在 表,尚未化热 ( 2)病机:风寒壅肺,肺气不宣。 ( 3)治法:宣肺散寒平喘。 ( 4)方药:麻黄汤加减。 ( 5)常用药:麻黄、桂枝、细辛 温肺散寒;陈皮、杏仁、 苏子、川朴 化痰利气。 2、表寒里热 ( 1)症状及分析: 喘逆上气、息粗、鼻煽、胸部胀痛 寒邪束表,肺有郁热,肺 气上逆。 咳痰稠粘不爽 痰热蕴肺,肺失清肃。 形寒、发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 热为寒郁,不 得外泄。 苔薄白罩黄边红,脉浮数(滑) 表寒肺热夹杂。 ( 2)病机:外寒里热,肺气壅实,失于宣降 ( 3)治法:宣泄肺热。 ( 4)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3、痰热郁肺 ( 1)症状及分析: 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稠粘色黄 邪热壅肺,蒸液成痰,肃 降无权。 或有血痰 热伤肺络。 伴有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咽干、面红 痰热郁 蒸于肺。 尿赤涩,大便或秘 里热壅盛。舌苔黄腻,脉滑数 痰热之 征。 ( 2)病机:痰热郁肺,肺气壅实,肃降无权 ( 3)治法:清泄痰热。 ( 4)例方:桑白皮汤加减。 ( 5)常用药:桑白皮、黄芩 清肺化痰;黄连、栀子 清 泄里热;杏仁、贝母、半夏、苏子 化痰利气。 4、痰浊阻肺 ( 1)证候特点: 喘 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 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失宣降。 呕恶,纳呆,口粘不渴 痰湿蕴阻中焦,脾胃不和舌苔白腻, 脉滑 痰浊内蕴之象 ( 2)病机:痰浊壅肺,肺气失降。 ( 3)治法:化痰降气平喘。 ( 4)例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5、肺气郁闭 ( 1)证候特点:每因情志刺激而发病,发病较突然;每伴有心 神失常之征。 症状表现:平素忧郁气结,复因精神刺激,突然呼吸短促,咽中 不适,气憋,但喉中痰声不著 郁怒伤肝,肝的气冲逆犯肺, 肺失肃降;甚至胸闷而痛 肝失疏泄,络气不和或伴有失眠, 心悸 心肝气郁苔薄,脉弦 气郁之象 ( 2)病机:肝气犯肺,肺气不降,上逆为喘。 ( 3)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 4)例方:五磨饮子加减。 五磨饮子(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为医方集解方。 (二)虚喘 1、肺虚 ( 1)证候特点:喘促短气,动则加重,言语无力,咳声低弱, 自汗畏风 肺气不足,气失所主, 气不化津,卫外不固;舌 淡红,脉象 软弱 气虚之象或咽喉不利,烦热口干,面部潮红 肺阴不足,虚火上炎舌红苔剥,脉细数 阴虚火旺之象 ( 2)病机:肺气虚弱,气无所主。 ( 3)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 4)例方: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补肺汤永类钤方:(人参、 黄芪、熟地、五味子、桑白皮、紫苑)功能补益肺气,治短气、 喘咳、少气不足以息。 2、肾虚 ( 1)证候特点:肾虚摄纳失常,呼多吸少,动则尤甚。 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喘息尤甚 久病肺虚及肾,气失摄 纳形瘦神惫,气不得续 肾虚精气耗损汗出 肾阳既衰,卫 外之阳不固肢冷面青 阳虚失于温养舌淡 ,脉沉细 肾阳虚 弱之征 ( 2)病机:肾虚精亏,摄纳无权。 ( 3)治法:补肾纳气。 ( 4)例方: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 方中用六味地黄丸补肾精,加附桂温补肾阳。参蛤散济生方: 纳气补肾,用于喘咳乏力,动则为甚,吸气难降者。人参 大 补元气;蛤蚧,补肺益肾。 五 、肺胀 (一)痰浊壅肺证 1、症状: 主证:胸膺满闷,短气喘息,稍劳即著,咳嗽痰多,色白粘腻或 呈泡沫。 兼证:畏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 舌脉 :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 2、证机概要:肺虚脾弱,痰浊内生,上逆干肺,肺失宣降。 3、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4、代表方: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 5、常用药:苏子、前胡、白芥子化痰降逆平喘;半夏、厚朴、 陈皮燥湿化痰,行气降逆;白术、茯苓、甘草运脾和中。 (二)痰热郁肺证 1、症状: 主证: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胀睛突,痰黄或白,粘稠 难咯。 兼证:或伴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口渴欲饮,溲赤,便干。 舌脉 :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2、证机概要:痰浊内蕴,郁而化热,痰热壅肺,清肃失司。 3、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4、代表方: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 。 5、常用药:麻黄宣肺平喘,黄芩、石膏、桑白皮清泄肺中郁热; 杏仁、半夏、苏子化痰降气平喘。 (三)痰蒙神窍证 1、症状: 主证:神志恍惚,表情淡漠,谵妄,躁烦不安。撮空理线,嗜睡, 甚则昏迷。 兼证:或伴肢体瞤动,抽搐,咳逆喘促,咯痰不爽。 舌脉 :苔白腻或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 2、证机概要:痰蒙神窍,引动肝风。 3、治法:涤痰、开窍、熄风。 4、代表方:涤痰汤加减。 5、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胆星涤痰熄风;竹茹、枳实清 热化痰利隔;菖蒲、远志、郁金开窍化痰降浊。另可配服至宝丹 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 开窍。 (四)阳虚水泛证 1、症状: 主证:心悸,喘咳,咯痰清稀,面浮,下肢浮肿,甚则一身悉肿, 腹部胀满有水。 兼证: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 舌脉 :苔白滑,舌胖质黯,脉沉细。 2、证机概要:心肾阳虚,水饮内停。 3、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4、代表方: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5、常用药:附子、桂枝温肾通阳,茯苓、白术、猪苓、泽泻、 生姜健脾利水,赤芍活血化瘀。 (五)肺肾气虚证 1、症状: 主证: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 兼证: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或腰 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尿有余沥。 舌脉 :舌淡或黯紫,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2、证机概要:肺肾两虚,气失摄纳。 3、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4、代表方: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 5、常用药:党参(人参)、黄芪、炙甘草补肺;冬虫夏草、熟地、 胡桃肉、坎脐益肾;五味子收敛肺气;灵磁石、沉香纳气归元; 紫菀、款冬、苏子、法半夏、橘红化痰降气。 六 、肺痨 (一)肺阴亏损证 1、症状: 主症:干咳、咳声 短促,或咯少量粘痰,或痰中带有血丝、色鲜 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或见少量盗汗。 兼症:皮肤干灼,口干咽燥,疲倦乏力,纳食不香。 舌脉 :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 3、治法:滋阴润肺。 4、方药:月华丸加减。 5、常用药: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 滋阴补肺; 白芨 补肺生肌止血;百部 润肺止咳、抗痨杀虫。 (二)虚火灼肺证 1、症状: 主症:呛咳气急,痰少质粘,或吐痰黄稠量多,时时咯血、血色 鲜红、混有泡沫痰涎,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 汗 量多。 兼证: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肋掣痛。男子可见 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益消瘦。 舌脉 :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 2、证机概要: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血热妄行。 3、治法:滋阴降火。 4、方药: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5、常用药:南、北沙参、大麦冬、玉竹、百合养阴润肺止咳; 百部、白芨补肺止血,抗痨杀虫;生地、五味子、玄参、阿胶、 龟版、冬虫夏草滋养肺肾之阴,培其本元。 (三)气阴耗伤证 1、症状: 主症: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量较多、偶或夹血, 或咯血,血色淡红。 兼证:午后潮热,伴有畏风、怕冷,自汗与盗汗可并见,纳少神 疲,便溏,面色晄白颧红。 舌脉 :舌质光淡、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 2、证机概要: 阴伤气耗,肺脾两虚,肺失清肃,脾不健运。 3、治法:益气养阴。 4、方药:保真汤、参苓白术散加减。 5、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补肺益脾,培土生 金;北沙参、川百合、大麦冬滋养肺阴;地黄、阿胶、五味子、 冬虫夏草滋肾水以润肺燥;白芨、百合补肺止咳,抗痨杀虫;紫 菀、冬花、苏子温润肺金,止 咳化痰。 (四)阴阳虚损证 1、症状: 主症:咳逆喘息少气,咯痰色白有沫,或夹血丝、血色暗淡,潮 热,自汗,盗汗。 兼证:声嘶或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形寒,或见 五更泄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男子遗精阳痿,女子经闭。 舌脉 :苔黄而剥,舌质光淡隐紫,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 力。 2、证机概要:肺痨病久,阴伤及阳,肺脾肾三脏俱损。 3、治法:滋阴补阳。 4、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 5、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山药补益肺脾之气;麦冬、生 地、五味子滋养肺肾之阴;阿胶、当归、枸杞、山萸肉、龟版培 补阴精;鹿 角胶、紫河车助真阳而填精髓。 心系疾病 七 、胸痹 (一)心血瘀阻证 1、症状: 主症: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 背,背痛彻心。 兼症: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 舌脉 :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或 结、代、促。 2、证机概要:血行瘀滞,心脉不通。 3、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4、例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5、常用药:川芎、桃仁、红花、赤芍 活血化瘀,和营通脉; 柴胡、桔梗、枳壳、牛夕 畅调气机,行气活血;当归、生地 补养阴血;降香 、郁金 理气止痛。 (二)气滞心胸证 1、症状: 主症: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尤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 时容易诱发或加重。 兼症: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 舌脉 :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2、证机概要:情志抑郁,气滞心胸,血脉不和。 3、治法:疏调气机,和血舒脉。 4、例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5、常用药:四逆散 疏肝理气;香附、陈皮 理气解郁; 川芎 活血通脉。 (三)痰浊闭阻证 1、症状: 主症: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 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 兼症: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 舌脉 :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2、证机概要:痰浊盘锯,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3、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4、例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5、常用药:栝蒌、薤白 化痰通阳、行气止痛;半夏、胆南 星、竹茹 清化痰热;人参、茯苓、甘草 健脾益气;石菖 蒲、陈皮、枳实 理气宽胸。 (四)阴寒凝心证 1、症状: 主症: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 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 兼症: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 悸,面色 苍白。 舌脉 :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2、证机概要: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机痹阻,心阳不振。 3、治法:辛温散寒,振通心阳。 4、例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 5、常用药:桂枝、细辛 温散寒邪,通阳止痛;薤白、括萎 化痰通阳、行气止痛;当归、芍药、甘草 养血活血;枳 实、厚朴 理气通脉;大枣养脾和营。 (五)心气不足证 1、症状: 主症: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 兼症: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白光白,易汗出。 舌脉 :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2、证机概要: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瘀滞。 3、治法:益气通脉,鼓动心阳。 4、例方:生脉散合保元汤加减。 5、常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 大补元气,通经利脉;桂 枝 温通心阳;麦冬 滋养心血;五味子 收敛心气。 (六)心肾阴虚证 1、症状: 主症: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 兼症:腰痠膝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 舌脉 :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2、证机概要:心肾阴虚,心失所养,阴虚火旺,血脉不畅。 3、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4、例方:天王补心丹合加减复脉汤。 5、常用药:生地、 玄参、天冬、麦冬 滋水养阴,以泻虚火; 人参、炙甘草、茯苓 益助心气;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 远志 交通心肾,养心安神;丹参、当归身、芍药、阿胶 滋养心血,而通心脉。 (七)心阳虚衰证 1、症状: 主症: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 兼症:面色白光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 舌脉 :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2、证机概要:阳气虚衰,心阳不振,命门火衰,血行瘀滞。 3、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4、例方: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 5、常用药:人参 大补元气;附子 温补真阳;桂 枝 振奋心阳;炙甘草 益气通脉。 八 、心悸 (一)心虚胆怯证 1、症状: 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兼症: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 舌脉 :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2、证机概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3、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4、例方:平补镇心丹加减。 5、常用药:朱砂、龙齿、琥珀 镇惊安神;酸枣仁、远志、 茯神 养心安神;人参、茯苓、山药 益气壮胆;天冬、生 地、熟地 滋养心血;配伍少许肉桂 鼓舞气血生长之效, 五味子 收敛心气。 (二)心血不足证 1、症状: 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 兼症: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 舌脉 :舌淡红,脉细弱。 2、证机概要: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3、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4、例方:归脾汤加减。 5、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 益气健脾;熟地黄、 当归、龙眼肉 补养心血;茯神、远志、酸枣仁 宁心安神; 木香 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 (三)阴虚火旺 1、症状: 主症: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 则症状加重。 兼症: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 舌脉 :舌红少津,苔少 或无,脉象细数。 2、证机概要: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 3、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4、例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5、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 滋阴清热;当归、丹 参 补血养心;人参、炙甘草 补益心气;黄连 清热泻 火;朱砂、茯苓、远志、枣仁、柏子仁 安养心神;五味子 收敛耗散之心气;桔梗 引药上行,以通心气。 (四)心阳不振证 1、症状: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 兼症: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舌脉 :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2、证机概要:久病体虚,损伤心阳,心阳不振,无以温养心神。 3、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4、例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5、常用药:桂枝、附片 温振心阳;人参、黄芪 益气助 阳;麦冬、枸杞 滋阴,取阳得阴助其生化无穷之意;炙甘草 益气养心;龙骨、牡蛎 重镇安神定悸。 (五)水饮凌心证 1、症状: 主症: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 兼症: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 舌脉 :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2、证机概要: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 3、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4、例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5、常用药: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 淡渗利水;桂枝、 炙甘草 通阳化气;人参、白术、黄芪 健脾益气助阳;远 志、茯神、酸枣仁 宁心安神。 (六)瘀阻心脉证 1、症状: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 兼症:唇甲青紫。 舌脉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2、证机概要: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 3、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4、例方:桃仁红花 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常用药: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 活血化瘀;延 胡素、香附、青皮 理气通脉止痛;生地、当归 养血活血; 桂枝、甘草 通心阳;龙骨、牡蛎 镇心神。 (七)痰火扰心证 1、症状: 主症: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 兼症:失眠为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脉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2、证机概要: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3、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4、例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5、常用药:黄连、山栀 苦寒泻火,清心除烦;竹茹、半夏、 胆南星、全栝蒌、陈皮 清化痰热、和胃降逆;生姜、枳实 下气行痰;远志、菖蒲、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 宁心安 神。 脾胃系疾病 九 、胃痛 (一)寒邪客胃证 1、症状 主症: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兼症:口淡不渴,或喜热饮;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证机概要:寒邪客胃,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3、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4、代表方:良附丸加味。 5、常用药:高良姜、吴茱萸温胃散寒,香附、乌药、陈皮、木 香行气止痛。 (二) 饮食伤胃证 1、症状: 主症:胃脘疼痛,胀满拒按; 兼症: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 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2、证机概要:饮食滞停,胃气阻塞。 3、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4、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5、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茯苓、半夏、陈皮 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 (三)肝气犯胃证 1、症状: 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 兼症: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多薄白,脉弦。 2、证机 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3、治法:疏肝解郁,理所止痛。 4、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5、常用药:柴胡、芍药、川芎、郁金、香附疏肝解郁,陈皮、 枳壳、佛手、甘草理气和中。 (四)脾胃湿热证 1、症状: 主症:胃脘疼痛,痛势急迫; 兼症: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身重疲倦,纳呆恶 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黄腻,脉滑数。 2、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阻滞。 3、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4、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5、常用药:黄连、栀子清热燥湿,制半夏、茯苓、草豆蔻祛湿 健脾,陈皮、甘草理气和中。 (五)瘀血停胃证 1、症状: 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 兼症: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 或见吐血黑便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2、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3、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4、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5、常用药:蒲黄、五灵脂、丹参活血散瘀止痛;檀香、砂仁行 气和胃。 (六)胃阴不足证 1、症状: 主症:胃脘隐隐灼痛; 兼症: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 乏力,口渴思 饮,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2、证机概要:胃阴不足,胃失濡养。 3、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4、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5、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养阴益胃,当归养血活 血,川楝子理气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七)脾胃虚寒证 1、症状: 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 兼症: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 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2、证机概要:脾胃虚寒,失于温养。 3、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4、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5、常用药:黄芪补中益气,桂枝、生姜温脾散寒;芍药、炙甘 草、饴糖、大枣缓急止痛。 十 、泄泻 (包括小儿泄泻) (一)寒湿内盛证(风寒泻) 1、症状: 主症: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兼证:脘闷食少,腹痛肠鸣。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 肢体酸痛。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或苔薄白,脉浮。 2、证机概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3、治法:散寒化湿。 4、主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5、常用药:藿香 辛温散寒,芳香化浊白术、茯苓、甘草 健脾化湿;半夏、陈皮 理气祛湿,和中止呕;厚朴、大腹 皮 理气除满;紫苏、白芷、桔梗 解表散寒,疏利气机; (二)湿热伤脾证(湿热泻) 1、症状: 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 兼症: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2、证机概要:湿热互结,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3、治法:清热利湿。 4、主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5、常用药:葛根 解肌清热,煨用且能升清止泻;黄芩、黄 连 苦寒清热燥湿;甘草 甘缓和中;车前草、苦参 清 热除湿、利水止泻 (三)食滞肠胃证(伤食泻) 1、症状: 主症: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兼症: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舌脉: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2、证机概要: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司。 3、治法:消食导滞。 4、主方:保和丸加减。 5、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 消食和胃;半夏、陈皮 和胃降逆;茯苓 健脾祛湿;连翘 清热散结;可加谷芽、 麦芽 增强消食功效 (四)肝气乘脾证 1、症状 主症: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 时,发生腹痛泄泻。 兼症: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 舌脉:舌淡红,脉弦。 2、证机概要:肝气乘脾,气机不利,脾失健运。 3、治法:抑肝扶脾。 4、主方:痛泻要方加减。 5、常用药:白芍 养血柔肝;白术 健脾补虚;陈皮 理气醒脾;防风 升清止泻 (五)脾胃虚弱证(脾虚泻) 1、症状: 主症: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 兼症: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 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 舌脉:舌质淡, 苔白,脉细弱。 2、证机概要: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3、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4、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5、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健脾益气;砂仁、陈 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 理气健脾化湿; (六)肾阳虚衰证(脾肾阳虚泻) 1、症状: 主症: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 兼症: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细。 2、证机概要:命门火衰,脾失温煦。 3、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4、主方:四神丸加减(合附子理中汤)。 5、常用药:补骨脂 温补肾阳;肉豆蔻、吴茱萸 温中散 寒;五味子 收敛止泻; 十 一 、痢疾 (一)湿热痢 1、症状: 主症: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粘稠如胶冻,腥臭。 兼症: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舌脉:舌苔黄腻,脉滑数。 2、证机概要: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瘀滞。 3、治法:清热导滞,调气行血。 4、主方:芍药汤加减。 5、常用药:芍药、当归、甘草 行血和营,以治脓血;木香、 槟榔、大黄 行气导滞,以除后重;黄芩、黄连 清热燥湿 解毒;少佐肉桂 辛温通结;加用金银花 增强清热解毒之 效 ( 二)疫毒痢 1、症状: 主症:起病急骤,大便频频,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后重感 特著。 兼症: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甚者神昏惊厥。 舌脉: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欲绝。 2、证机概要:疫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血。 3、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4、主方: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5、常用药: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 清热化湿,凉血解 毒;金银花、地榆、牡丹皮 增强清热凉血;芍药、甘草 调营和血;木香、槟榔 调气导滞; (三)寒湿痢 1、症状: 主症: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 后重。 兼症: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 舌脉: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2、证机概要: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 3、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4、主方: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5、常用药:藿香 芳香化湿;苍术、半夏、厚朴 运脾燥 湿;炮姜、桂枝 温中散寒;陈皮、大枣、甘草 行气散满, 健脾和中;木香、枳实 理气导滞; (四)阴虚痢 1、症状: 主症: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粘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 虚坐努责。 兼症:食少,心烦口干, 至夜转剧。 舌脉:舌红绛少津,苔腻或花剥,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津血热,脉络受损,大肠失职。 3、治法:坚阴泄热,扶正止痢。 4、主方: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 5、常用药:黄连、黄芩、阿胶 清热坚阴止痢;芍药、甘草、 当归 养血和营,缓急止痛;少佐干姜 制芩连苦寒太过; 可加瓜蒌 润肠而滑利气机 (五)虚寒痢 1、症状: 主症: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 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 兼症: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 腰膝酸软。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 弱。 2、证机概要:脾肾阳虚,寒湿内生,阻滞肠腑。 3、治法: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4、主方: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5、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肉桂 温肾暖脾;粳米、炙 甘草 温中补脾;诃子、罂粟壳、肉豆蔻、赤石脂 收涩固 脱;当归、白芍 养血行血;木香 行气止痛 (六)休息痢 1、症状: 主症: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 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粘冻。 兼症:腹胀食少,倦怠嗜卧。 舌脉: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2、证机概要: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 3、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4、主方:连理汤加减。 5、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茯苓、甘草 温中健脾;黄 连 清除肠中湿热余邪;枳实、木香、槟榔 行气化滞; 十 二 、腹痛 (一)寒邪内阻证 1、症状: 主症: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 兼症: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2、证机概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3、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4、主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5、常用药:高良姜、干姜、紫苏 温中散寒;乌药、香附、 陈皮 理气止痛 (二)湿热壅滞证 1、症状: 主症:腹痛拒按。 兼症: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2、证机概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3、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4、主方:大承气汤加减。 5、常用药:大黄 攻下燥屎;芒硝 咸寒泻热,软坚散结; 厚朴、枳实 导滞消痞。 (三)饮食积滞证 1、症状: 主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 兼症:嗳腐吞酸,恶食呕恶,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2、证机概要:食滞内停,气机失调,升降不利。 3、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4、主方:枳实导滞丸加减。 5、常用药:大黄、枳实、神曲 消食导滞;黄芩、黄连、泽 泻 清热化湿;白术、茯苓 健脾助运。 (四)肝郁气滞证 1、症状: 主症: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 止。 兼症:得嗳气、矢气疼痛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情绪急躁易怒。 舌脉: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2、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升降失司。 3、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4、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5、常用药:柴胡、枳 壳、香附、陈皮 疏肝理气;芍药、甘 草 缓急止痛;川芎 行气活血。 (五)瘀血内停证 1、症状: 主症: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 兼症:饮食较差,食后疼痛加剧,大便不爽,或大便色黑。 舌脉:舌质紫黯,脉细涩。 2、证机概要: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3、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4、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5、常用药:桃仁、红花、牛膝、川芎、赤芍 祛瘀活血;当 归、生地、甘草 养血和营;柴胡、枳壳、桔梗 理气止痛。 (六)中虚脏寒证 1、症状: 主症: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 喜按。 兼症: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胃纳不佳,面色无华, 大便溏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2、证机概要: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3、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4、主方:小建中汤加减。 5、常用药:桂枝、生姜温阳散寒,饴糖、大枣甘温补中,芍药、 炙甘草缓急止痛。 十 三 、胁痛 (一)肝气郁结证 1、症状 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 变化而增减。 兼症:胸闷腹胀,嗳气,纳减,口苦。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 2、病机: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3、治法:疏肝理气。 4、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5、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川栋子 疏肝理气止痛;白 芍、甘草 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川芎、郁金 活血行气通 络; (二)肝胆湿热证 1、症状 主症:胁痛胀痛或灼热疼痛。 兼症:口苦口粘,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或身目发黄, 身热恶寒。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病机: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3、治法:清热利湿。 4、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5、常用药:龙胆草 清利肝胆湿热;山栀、黄芩 清肝泻 火;川栋子、枳壳、延胡索 疏肝理 气止痛;泽泻、车前子 渗湿清热 (三)瘀血阻络证 1、症状 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 兼症:胁下或见症块。 舌脉:舌质紫暗,脉沉涩。 2、病机:瘀血停著,肝络痹阻。 3、治法:祛瘀通络。 4、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5、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柴胡、枳壳 疏肝理气止痛;五灵脂、延胡索 散瘀活血止 痛;三七 活血通络、去瘀生新。 (四)肝络失养 1、症状: 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 兼症: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2、病机:肝肾阴亏,精血耗伤。 3、治法:养阴柔肝。 4、代表方:一贯煎加减。 5、常用药: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 滋阴柔肝;当 归、白芍、甘草 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川栋子、延胡索 理气和络止痛; 十 四 、黄疸 (一)阳黄 1、热重于湿证 ( 1)症状: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鲜明。 兼症: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憹,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 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 2)病机: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 ( 3)治法:清热通腑,利 湿退黄。 ( 4)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 ( 5)常用药:茵陈蒿 清热利湿退黄之要药;栀子、大黄、 黄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 清热泻下;茯苓、滑石、车前 草 利湿清热 2、湿重于热证 ( 1)症状: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 兼症: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 溏垢,舌苔厚腻微黄。 舌脉:脉象濡数或濡缓。 ( 2)病机:湿遏热伏,中焦受困,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 ( 3)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 4)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 5)常用药:藿香、白蔻仁、陈皮 芳香化浊,行气悦脾; 茵陈蒿、车前子、茯苓、苡仁、黄芩、连翘 利湿热退黄。 3、胆腑郁热证 ( 1)症状 主症:身目发黄,黄色鲜明。 兼症:上腹右胁胀闷疼痛,牵引肩背,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 口苦咽干,呕吐呃逆,尿黄赤,大便秘。 舌脉:苔黄舌红,脉弦滑数。 ( 2)病机:湿热砂石郁滞,脾胃不和,肝胆失泄,胆汁泛溢肌 肤。 ( 3)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 4)代表方:大柴胡汤加减。 ( 5)常用药:柴胡、黄芩、半夏 和解少阳,和胃降逆;大 黄、枳实 通腑泄热;郁金、佛手、茵陈、 山栀 疏肝利胆 退黄;白芍、甘草 缓急止痛。 4、疫毒炽盛证(急黄) ( 1)症状 主症: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搔痒。 兼症: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 便血,或肌肤瘀斑。 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 ( 2)病机: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 ( 3)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 4)代表方:千金犀角散加味。 ( 5)常用药:犀角(用水牛角代)、黄连、栀子、大黄、板蓝根、 生地、玄参、丹皮 清热凉血解毒;茵陈、土茯苓 利湿热 清退黄。 (二)阴黄 1、寒 湿阻遏证 ( 1)症状: 主症: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 兼症:脘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 舌脉: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 2)病机: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外溢肌 肤。 ( 3)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 4)代表方:茵陈术附汤加减。 ( 5)常用药:附子、白术、干姜 温中健脾化湿;茵陈、茯 苓、泽泻、猪苓 利湿退黄。 2、脾虚湿滞证 ( 1)症状: 主症:面目及肌肤淡黄,甚则晦暗不泽。 兼症:肢软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溏薄。 舌脉: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 2)病机:黄疸日久,脾失健运,气血亏虚,湿滞残留。 ( 3)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 4)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本方可温中补虚,调养气血, 适用于气血亏虚,脾胃虚寒之证。 ( 5)常用药:黄芪、桂枝、生姜、白术 益气温中;当归、 白芍、甘草、大枣 补养气血;茵陈、茯苓 利湿退黄。 十 五 、鼓胀 (一)气滞湿阻证 1、症状: 主症: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 兼症: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 舌脉:舌苔薄白腻,脉弦。 2、证机概要:肝郁气滞,脾运不健,湿浊中阻。 3、治法:疏肝理气 ,运睥利湿。 4、方药:柴胡疏肝饮或胃苓汤加减。 5、常用药:柴胡、香附、郁金、青皮 疏肝理气;川芎、白 芍 养血和血;苍术、厚朴、陈皮 运脾化湿消胀;茯苓、 猪苓 利水渗湿。 (二)水湿困脾证 1、症状: 主症: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 兼症:颜面微浮,下肢浮肿,脘担痞胀,得热则舒,精神困倦, 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 舌脉:舌苔白腻,脉缓。 2、证机概要:湿邪困遏,脾阳不振,寒水内停。 3、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4、方药:实脾饮。 5、常用药:白术、苍术、附子、干姜 振奋脾阳,温化水湿; 厚朴、木香、草果、陈皮 行气健脾除湿;连皮茯苓、泽泻 利水渗湿。 (三)水热蕴结证 1、症状 主症:腹大坚满,脘腹胀急, 兼症: 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 便秘结或溏垢 舌脉: 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2、证机概要:湿热壅盛,蕴结中焦,浊水内停。 3、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4、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5、常用药:茵陈、金钱草、山栀、黄柏 清化湿热;苍术、 厚朴、砂仁 行气健脾化湿;大黄、猪苓 、泽泻、车前子、滑 石 分利二便。 (四)瘀结水留证 1、症状: 主症: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结痛如针刺, 兼症: 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出现血痣,口 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或芤。 2、证机概要:肝脾瘀结,络脉滞涩,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