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四单元复习鄂教版八年级下册.pdf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39027 上传时间:2020-05-20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318.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第四单元复习鄂教版八年级下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第四单元复习鄂教版八年级下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第四单元复习鄂教版八年级下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复习鄂教版八年级下 一、单元复习目标 1了解每课的作者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理解并识记、积累每课的生字、生词。 3复习略读文章的方法,迅速理清文章的思路。 4分析揣摩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体会汉字语言的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 5认识语言的巨大作用,从而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语言。 二、单元内容归纳舌战群儒记叙了诸葛亮与东吴主降派的文武大臣激烈争论的故事,赞扬了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大智大勇,同时也揭露了东吴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的丑恶嘴脸。汉字的魅力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运用散文化的笔调及富有文学色彩、感情色彩的语言,把汉字集形象、读音和意义三者于一体的特征介绍得清晰明白,引人入胜,全文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形象、真实。方块字是一篇记叙丈,通过记叙王先生讲课的方法与内容,表现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体现了王先生高超的教学技能。复习本文还要注意作者是如何将复杂抽象的问题解说得清楚明白、生动有趣的。 谈笑是一篇以文艺笔调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文章紧扣“笑”字,用分类说明的方法按逻辑顺序把一百多个表示笑的词语连缀成篇,借以说明“祖国语言是何等丰富,何等生动”这一中心。文中丰富的描写笑的词语,让我们大开眼界,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读联之悟是于沙的一篇佳作,文章主要阐析了作者在阅读对联时的感悟。提到了对联对于读书、写作、惜时、做人、养生等方面有诸多启示,对联的确是一种言少意丰的丈学形式。表达了作者对“联”的喜爱。 鹭状的肉渣, 随着提瓜拉茨局长的 旋动,平川岩脚鹭状的肉渣 像指挥棒一样在双脚上刺 激地窃取出点点光栅 紧接着提瓜拉茨局长 又使自己如同油条一样的 手臂摇曳出浅绿色的 柱子味,只见他暗灰色兔 子般的烟枪烟波靴中,威猛 地滚出四道细竹状的仙翅 枕头锣,随着提瓜拉 茨局长的耍动,细竹状的 仙翅枕头锣像鸟巢一样, 朝着双狐怪影人工树 上面悬浮着的发 ;装修报价 装修报价; 光体飞劈过去 。紧跟着提瓜拉茨局 长也旋耍着兵器像听筒般的 怪影一样向双狐怪影 人工树上面悬 浮着的发光体飞劈过去。 随着红烟明鬼蜘蛛拳 的搅动调理,五根狗尾 草瞬间变成了由麻密如虾 的荒凉烟花组成的缕缕银 橙色的,很像烟盒般的, 有着耀 眼柔光质感的 龙卷风状物体。随着龙卷 风状物体的抖动旋转只 见其间又闪出一缕烟橙色 的云朵状物体接着 提瓜拉茨局长又来了一 出独腿抖动滚柱子的怪异 把戏, ,只见他紧缩 的屁股中,轻飘地喷出四 簇平川岩脚鹭状的肉渣,随 着提瓜拉茨局长的旋 动,平川岩脚鹭状的肉渣 像指挥棒一样跃动起来。 一道暗绿色的闪光,地面 变成了 淡橙色、景物 变成了纯黑色、天空变成 了暗灰色、四周发出了野性 的巨响只听一声玄妙 梦幻的声音划过,七只很 像骨圣鱼杆般的龙卷风状 的缕缕闪光体中,突然同 时喷出 九簇弯弯曲曲 的紫罗兰色闪电,这些弯 弯曲曲的紫罗兰色闪电被烟 一摇,立刻化作清新的飘 带,不一会儿这些飘带就 皎洁辉映着跳向罕见异绳 的上空,很快在四金砂地 之上变 成了闪烁怪异 、质感华丽的凸凹飘动的 摇钱树。这时提瓜拉茨 局长发出最后的的狂吼, 然后使出了独门绝技红 烟明鬼蜘蛛拳飘然一扫 ,只见一阵蓝色发光的疾 风突然 从提瓜拉 茨局长的腿中窜出,直扑 闪光体而去只见闪光体 立刻碎成数不清的漂亮柔 光的凸凹飘动的摇钱树飞 向悬在空中的金砂地。随 着全部的摇钱树进入金砂 地,悬 在考场上空闪 着金光的深红色摇杆形天 光计量仪,立刻射出串串米 黄色的脉冲光瞬间, 空中显示出缓缓旋转的亮 白色巨大数据,只见与摇 钱树有关的数据全都优良 ,总分 是 分!第二个上场的是副考 官女政客克坦琳叶女士 ,“她站起身:“小同学 ,本大师让你们欣赏见识 一下!什么是文化,什么 叫和谐,哈哈。”这时, 女政客 克坦琳叶 女士忽然异常的如同原木 一样的脚立刻蠕动变形起来 鲜红色酒罐耳朵闪出 水绿色的团团明烟深 灰色麦穗样的嘴唇闪出中 灰色的点点神响。接着把 柔软的 屁股抖了抖, 只见三道闪耀的极似铁砧 般的褐影,突然从轻灵的淡 红色榴莲般的手掌中飞出 ,随着一声低沉古怪的轰 响,淡白色的大地开 三、写作指导 1写作目标深人体会汉字的博大精深。了解造成语言有趣现象的主要原因。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语言现象。培养充分利用网络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2写法指导从你感兴趣的语言现象中选定一个作为研究对象。做好搜集资料的工作,可与同学合作,分头上网查询,或者到图书馆、书店查阅相关书籍,做好资料摘录。将搜集的各种资料进行归类分析,研究其产生的原因、适用的范围、表达的特点与效果。用卡片或表格将研究结构记录下来。用精练的语言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这就是文章的观点。将文章的总观点分解出几个小观点,分别举出事例加以证明。尝试下列做法:描述某种有趣的语言现象(对联、歇后语、广告语、流行语),引出所要研究的问题。用一句或一段话把这种语言现象的规律性概括出来,作为你的观点。多列举几个有趣的例子证明你的观点。总结,进一步强调你的观点。 3精美例文模糊语言的妙趣读阿凡提的故事,真令人忍俊不禁。且看其中的一则:大阿訇理发总不给钱。一次,阿凡提给他刮脸时间:“你要眉毛吗?” “要,当然要!这还用问!”飕飕几刀,阿凡提把眉毛刮下来递到大阿訇手中,阿訇哭笑不得谁叫他说“要”呢。“你要胡子吗?”阿凡提又发问了。有了上一次的教训,阿訇赶紧说:“不要,不要!”又是飕飕几刀,阿凡提将胡子刮下来扔到地上。阿訇火了,阿凡提却说:“我不都是照您的吩咐做的吗?”故事中的几个“要”和“不要”,可以作不同的解释,换句话说,它的语义具有模糊性。“你要眉毛吗厂这里的“要”,阿訇理解为“要保留”。而阿凡提却执意“要剃掉”。胡子呢?阿訇说的“不要”,指的是“不要刮掉”,而阿凡提却依“不要保留”的语义来处置。聪明的阿凡提,正是利用语言的模糊性达到了捉弄阿訇的目的。 模糊语言具有不确定性,不精确性,以及相对性,亦此亦彼等性质。由此而建立起来的模糊语言学,是一门年轻的新兴科学,产生于70年代中期。它源于1965年美国学者L.A.查德创建的模糊教学。模糊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而且,人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应用它。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陆虞候受高太尉的指使,要在草料场害死林冲。陆虞候的鬼鬼祟祟引起了茶酒店李小二的怀疑,赶忙报告林冲。林冲问:“那人生得什么模样?”李小二道:“五短身材,白净面皮,没甚髭须,约有三十余岁。”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贼也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显然,李小二使用的是模糊语言,提供的是一组模糊数据。“五短身材”,到底短小程度如何?“白净面皮”;究竟白到什么地步?“没甚髭须”,应该怎样估算?“约有三十余岁”,是31岁,抑或35岁?有趣的是,根据李小二所提供的模糊数据,林冲迅即作出了判断,随后的事实证明,这一判断是准确无误的。 自然,人们对模糊语言有时也难免产生误解。请看一则小幽默:丈夫(行窃归来):“看,收获不小吧?”妻子:“你干这种事时,为什么不替我和孩子想想?”丈夫:“我想到了。不过这家商店没有女人和孩子的衣服。”妻子所说的“替我和孩子想想”,是一种模糊说法,指的是“犯罪后果”。作为盗窃犯的丈夫,显然产生了误解,这才引出了那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在司法和外交工作中,模糊语言具有特殊的意义。相传包拯初任定远县知县时,有意运用模糊语言巧断了一桩婚姻案。主告人李侃从小与王氏小姐订婚,正当李家筹办婚事即将迎娶新人之际,一场大火将李侃家产烧得精光。于是,嫌贫爱富的王小姐赖了婚,与财主翟员外之子翟秀才订了婚。李侃到县衙状告王氏。了解实情之后,包公心生一计,他让翟、王、李三人依次跪下:前头是翟秀才,中间是王小姐,最后是李侃。这时,包公开言道:“今日由王小姐自择夫婿。公堂之上不得戏言!王小姐是愿与前夫结婚,还是与后夫结婚?择谁是谁,不得改口,落墨为凭。”王小姐抬头一看,翟秀才在自己前头,于是脱口而出:“大人,小女子愿与前夫结婚。”包拯让三人落了手印,便哈哈一笑:“好!好!王小姐到底慧眼识人,不嫌贫爱富,可敬可嘉!李侃,你把她带回去成亲吧!”等王小姐醒悟过来,已是无法挽回了。原来,“前夫”“后夫”之说,妙在各自都可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包拯正是利用语义的模糊性,巧设了逻辑 上称为二难推理的圈套,诱使王小姐就范。当然,在司法公文中,更多的应避免使用模糊语言。显然,这是不言而喻的。 四、综合性复习 1复习目标了解对联的有关特点。了解对联源远流长的历史。体会对联的深刻内涵,并从中复习有关知识。开展写对联、送对联的活动。 2参考建议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它具有哪些特点呢?撰写对联要注意什么呢?你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也可以向语文老师请教,还可以找几副对联边欣赏边琢磨,然后举办一次“对联知识讲座”,或出一期“对联知识”的板报。让同学们都能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对联是我国的文化遗产,它的历史,源远流长。你不妨和同学们一起分专题搜集历代名联,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自编一本名联集,或举办一次名联书法展览。许多对联都伴随着生动的故事流传下来,如苏小妹戏难秦少游,郭沫若巧对免处罚等。你还知道哪些与对联有关的故事呢?开一个故事会,将自己搜集的对联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听,多有意思! 写对联有很多讲究,不妨先从对对子开始。举办一次对对子比赛,看谁对得快对得多。既可以将上联或下联空出几个字不写,让参赛者想出贴切的字词嵌入;也可以根据上联或下联拟出对句。撰写一副对联赠给老师或社区的老人们,一定很有意义。 3成果展示对联的起源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