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球上的大气训练习题.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38533 上传时间:2020-05-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2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球上的大气训练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二地球上的大气训练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二地球上的大气训练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 地球上的大气 练习题“合掌造”是日本农村的一种木造建筑物,屋顶以茅草覆盖,呈人字型,如同双手合十,因此得名。该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屋顶厚且陡,1-3:1.下列地理现象与该建筑物的特点相关的是()A 台风频发 B 冬季多暴雪C 夏季多洪涝灾害 D 地震、火山活动频繁2.“合掌造”最有可能位于右上图中的()A a地B b地C c地 D d地3.该地气候类型为()A 温带季风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C 温带大陆性气候 D 地中海气候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雨、雪、雾等现象。图a为“美国五大湖区年平均降雪量(130年)的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4.图b为五大湖区东岸附近一年中气温与水温变化示意图。由大湖效应产生降雪的主要时期是()A B C D 5.与大湖效应产生的降雪过程原理类似的天气系统是()A 气旋B 冷锋C 暖锋D 反气旋6春季,欧洲阿尔卑斯山区,背风坡常常出现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其主要原因是A反气旋控制下沉增温B局地气流下沉增温C西风带南移释放热量D暖锋过境释放热量2015年穹顶之下播出后,大家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左图为我国某地雾霾前后对比图,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786题。7“高处不胜寒”体现了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ABCD8雾霾天气时,右图中的A减弱B减弱C增强D增强2017年11月15日,滁新高速安徽颍上段发生多点多车追尾,部分车辆起火,70多辆车不同程度受损。事故原因为早上突发团雾天气,能见度低于百米。团雾指的是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影响,形成的小范围浓雾,尤其在高速公路上,非常容易影响驾驶人视线,下图为昆明至贵阳高速公路某路段团雾发生时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910题。9推测图示路段团雾多发的季节是A春夏B夏秋C秋冬D冬春10下列关于该路段团雾多发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水平气压梯度小,风力小 水汽充晴天的夜晚地面辐射强、大气逆辐射弱,昼夜温差小 汽车尾气中排放的微粒多 ABCD被称为“葡萄公主”的黑皮诺是一种喜凉的葡萄品种。位于法国东北部46N-48N附近的内陆地区勃艮第,是世界公认的黑皮诺最正宗原产地。目前,美国是世界上仅次于法国的第二大高品质黑皮诺产区,主要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索诺玛县、圣克鲁兹县和圣巴巴拉县等受凉爽海风以及海雾影响的临海地区。据此完成1112题。11和勃艮第地区相比,黑皮诺能够在加州临海地区种植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A地形B纬度位置C洋流D海陆分布12图示临海地区多海雾的主要原因是A沿海地区,水汽充足 B盛行风由海洋吹向陆地C寒暖流交汇,暖湿气流遇冷形成海 D寒流经过,下垫面温度降低13雾与霾的形成均与大气中的微粒(凝结核)和水汽相互作用有关,城市大气中的微粒主要来自于机动车尾气和工业生产排放,结合下图可知A空气中水汽含量越高,微粒越少,越易形成霾B空气中微粒含量越高,水汽越少,越易形成雾C大风、雨雪天气会加剧城市雾、霾的污染程度D同等气象条件,城市规模大更易形成雾、霾天气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出现混浊的现象。我国一般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的预警,称雾霾天气。自2013年1月上旬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发生大范围雾霾天气。据此完成以下两题。14当雾霾笼罩时,下列哪一种自然现象出现后雾霾可能会加剧()A 强风 B 下雪 C 暴雨 D 降温15哪一天气系统的出现会使我国雾霾天气从南向北开始消退()A 冷锋 B 暖锋 C 反气旋 D 气旋简答题: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2分)材料一 纳米布沙漠濒临大西洋,沿岸海雾浓重。附近海域布满了各种失事的船只及其它各种残骸,被人们称为“骷髅海岸”。材料二 纳米比亚沙漠腹地的辛巴族仍然保存着较原始的生活方式,终年不洗澡,也从不穿上衣,代之以用混合着黄油和香料的红土涂抹在身上、头发上,被人们称为“红泥人”。(1)分析纳米比亚沿海浓雾多而不散的原因。(8分)(2)说明“骷髅海岸”形成的原因。(8分)(3)从适应环境角度分析辛巴族人将红土涂抹在身体上的原因。(6分)17读“北半球某地面水平气压分布图”,回答问题。(1)就气压状况而言,图中A与B中低压中心是_,B与C中高压中心是_。(2)若该地气压只受温度影响,则A、B、C中地面温度最高的是_。(3)下图为沿AB作的剖面图,完成AB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气压值PA、PB、PA、PB的大小顺序是_,气温值TA、TB、TA、TB的大小顺序是_。(4)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AB高空等压面状况的示意图是()A. B. C. D. 18.读“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气温变化特点是大致呈_。(2)最暖的年份是在_。(3)造成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原因中,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主要是_;_。(4)按照因果关系将下列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在图中方框内。A全球海平面上升B海洋表层出现热膨胀C极地冰雪融化D沿海低地、良田、城市被淹没E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高F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G全球平均气温上升H大量森林被破坏和砍伐19.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其中A是_ ,B是_,C是_,D是_,E是_F是_(2)图中字母I是_。从数量上看,AD的是_的影响。(3)全球变暖主要是因为_(填两个字母)增大的结果,晴天的气温日较差比阴天的气温日较差更_(大或者小)。20 纳木错湖被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活动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湖泊”第三名。湖面海拔4718米,草原绕湖四周,水草丰美。面积1920平方公里,是中国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内陆湖。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 比较湖岸a观测站8月与1月气温日变化的大小,并选择8月或1月气温日变化特点分析其原因。(2) 分别指出6月份a观测点白天和夜间的最大风频,并分析其原因。(3) 判断纳木错旅游的旺季。从自然环境角度考虑,旅游者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21. 读“亚洲某月风向示意图”,回答问题。(1)此图表示是_月的_季风,其形成原因是_。(2) C地气压中心名称是_。(3)东亚地区冬季盛行_季风,夏季盛行_季风。(4)冬季,陆地与海洋相比,_气温低,气压高,风由_吹向_。夏季,陆地与海洋相比,_气温低,气压高,风由_吹向_。(5)冬季风盛行时,亚洲东部地区气候特点是_,夏季风盛行时东亚东部近海地区降水量_,往西北内陆,雨量逐渐_,中国西北内陆和蒙古境内难以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_,属于_气候。22读下图,回答问题。(1) 图中地是撒哈拉沙漠地区,自然景观为热带荒漠,地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景观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什么两地同在回归线附近但景观差异这么明显?(2)图中地与地气候特征的最大差异是()A气温年较差 B年内平均气温 C年内降水分配不均 D降水集中季节不同(3)图中地的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在全球的分布规律如何?(4)图中地与地同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但在两地的分布却有很大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表。异同点主要成因相同点不同点23.下面左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右图为“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A,B,C三地与右图所示气候特征一致的是_地,简单概括其降水特点并分析其成因。(2)比较同纬度的A地与D地在气候特征方面最突出的差异。24.北半球近地面天气系统图(单位:hPa),完成下列各题。(1)按气压状况,地为_中心,地为_中心。(2)图中地吹_风,与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原因是_。(3) 图中地的天气状况是_,试简述其原因。(4) 简述图中地的天气变化过程。(5) 地周围形成的锋面,会不会在地周围存在?为什么?25.读“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图表示的是_半球(南、北)。(2)甲地的风向是_风。(3)A、B两处风力较大的是_。(4)下列两点的气团性质分别是A_,B_。(5)甲、乙、丙三地位于雨区的是_、_。答案【1】B读上左图可知,该建筑的檐角太多,不适宜在台风频发地区修建,A错。屋顶厚且陡,冬季暴雪不易在屋顶堆积,压坏屋顶,B对。屋顶设计与洪涝、地震活动无关,CD错。故选B。【2】C日本西部沿海,冬季降雪量大,多暴雪,而a、b、d三地位于冬季风背风地带,降雪少,故选C11.【3】A该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多降雪,属于温带季风气候。【4】D水温高时,蒸发旺盛,有上升空气;气温低,使得上升空气遇冷,容易凝结成降水。由图可知时期气温低,水温高,时期气温在0以上,不会形成降雪;时期水温低于0,不能产生水蒸汽,也不会形成降雪,故选D。【5】C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雨、雪、雾等现象。暖锋天气是冷空气遇到高空强势的暖气团,暖气团沿锋面爬升形成降水;两者降水原理类似。冷锋是暖气团遇到强大冷气团,暖气团被迫抬升,形成的降水,不同于大湖效应;气旋是低压中心,空气上升遇冷凝结形成降水,不同于大湖效应;反气旋不会产生降水天气。故选C。【6】B阿尔卑斯山区背风坡的焚风引起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而造成灾害。【7】C 海拔越高,距离地面越远,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越少,所以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8】D雾霾天气,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增多,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同时大气逆辐射会增强。【9】C 团雾指的是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影响,形成的小范围浓雾。秋冬季,空气中水汽充足,气温呈降低趋势。 【10】B满足风力小、水汽充足、凝结核充足这些雾的形成条件。晴天的夜晚地面辐射强、大气逆辐射弱,昼夜温差大。【11】C 和勃艮第地区相比,加州的纬度低,约35N附近,黑皮诺能够在加州受凉爽海风以及海雾影响的临海地区种植,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沿岸寒流使这些地区气候凉爽。【12】 D 图示临海地区多海雾的主要原因是沿岸有寒流经过,下垫面温度降低,有较大的海气温差,导致水汽凝结成雾。【13】D根据图中雾与霾天气形成条件,可知空气中水汽含量越高,微粒越少,越易形成雾;空气中微粒含量越高,水汽越少,越易形成霾;大风、雨雪天气会减弱城市雾、霾的污染程度;同等气象条件,城市规模大,来自于机动车尾气和工业生产排放微粒会更多些,更易形成雾、霾天气。【14】D【解析】雾霾多出现于秋冬季节,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凝结的产物。当降温时会进一步促使空气中水汽凝结形成雾霾天气。出现强风时会吹散雾霾;下雪和暴雨会净化空气,减少雾霾形成的凝结核。【15】B解析】若使我国雾霾天气从南向北开始消退,影响其天气系统必为暖锋。因为暖锋受暖气团影响,是由南向北推进的。【16】(1)该地区位于热带地区蒸发旺盛,海洋水汽较多;(2分)水汽经过沿岸寒流流经洋面受冷凝结成雾;(2分)寒流经过,容易形成逆温现象,雾不易扩散;(2分)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水平风力小,使得雾不易扩散。(2分)(2)附近大雾弥漫,能见度低;(2分)沿岸遍布暗礁(部分地区暗流、湍流明显);(2分)风力强,船只容易失事;(2分)沿岸地区沙漠广布,极度干旱,水资源严重不足,食物匮乏,使船员难以获得必须的生活供给;(2分)该地为在欧洲通往亚洲的航线上,过往船只多。(每点2分,任答4点得8分)(3)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可抵御烈日暴晒;多晴天,昼夜温差大,红泥可以封闭毛孔起到保暖作用(抵御夜晚低温);防止蚊虫叮咬;通过擦红泥可以除去身体上的污物。(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17】(1)BC(2) B(3)画图略(逆时针方向画箭头)PAPBPBPA(或PAPBPBTATBTA(或TATBTABB A。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力原因,近地面气温高处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低处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因此气温高低排序为BA B A。(5)高空与近地面气压性质相反,由等压线可知A处为高压中心,B处为低压中心,因此A处气压低于B。若同一水平面气压不等,则等压面发生弯曲,高压区等压面向上拱起,低压区等压面向下弯曲。故B正确。【18】(1)波动上升趋势(2)1998年左右(3)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温室气体破坏植被(4)(F和H;B和C可互换)【解析】试题分析:(1)从图中不难看出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2)最暖的年份即气温最高的年份,从图中可以看出大约为1998年。(3)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这一方面和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人类破坏植被导致植物消耗的二氧化碳减少有关。(4)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和大量森林被破坏和砍伐使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高,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使极地冰雪融化和海洋表层出现热膨胀,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良田、城市被淹没。(1)A是太阳辐射,B是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C是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D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E是地面反射,F是地面辐射 (2). 大气逆辐射 大气的削弱作用 (3). G、I 大【20】(1)8月小(或1月大);8月降水多,白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多云雨,保温作用强,温差小;8月气温高,湖水位高,水域面积广,湖水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明显。(或1月降水少,晴天多,白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弱;夜晚保温作用也差,温差大;1月气温低于0C,湖水结冰,湖水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小)(2)白昼西北风,夜晚东南风。白天湖面气温低,气压高;陆地气温高,气压低,a地吹湖风,加上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西北风;夜晚湖面气温高,气压低,陆地气温低,气压高,a地吹山风,加上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东南风。(3)夏季。避免紫外线暴晒;昼夜温差大,夜晚注意保暖;预防高原反应(或预防缺氧、低压对身体的影响)。【解析】(1)根据图中曲线,a观测站8月与1月气温日变化特点是8月小,1月大。要从天气方面和下垫面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8月降水多,白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强,夜晚保温作用强,温差小;8月气温高,湖水位高,水域面积广,湖水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明显;故8月气温日变化幅度小。从1月的角度进行分析,则原因为1月降水少,晴天多,白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弱,夜晚晴天,大气保温作用也差,温差大。1月气温低于0C,湖水结冰,湖水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小所以1月气温日变化幅度大。【21】(1) . 1 冬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 (3). 西北 东南 (4)陆地 陆地 海洋 海洋 海洋 陆地 (5). 寒冷干燥 多 减少 少 温带大陆性【详解】(1)图中风从亚欧大陆吹向周围海洋,说明大陆形成高压中心,北半球为冬季,一般用1月代表。冬季风的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 C地气压中心位于亚欧大陆的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因此被称作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3)1月为北半球冬季,7月为北半球夏季。读图可知,东亚地区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夏季盛行东南季风。(4)陆地比热容小于海洋,温度变化更明显,因此冬季陆地较同一纬度海洋气温低,形成高压;夏季海洋较同一纬度陆地气温低,形成高压。风总是从高压吹响低压。(5)冬季风来自较高纬度的大陆,受其影响亚洲东部地区寒冷干燥;夏季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盛行时东亚东部近海地区降水量多,往西北内陆,夏季风影响越弱,雨量逐渐减少;中国西北内陆和蒙古境内难以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22】(1)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形成了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从而出现热带荒漠景观;而地受季风环流控制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从而形成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2)D(3)地气候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而成,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4)【解析】【详解】(1)二者景观差异主要是因为气候类型不同。影响气候的首要因素为大气环流,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形成了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从而出现热带荒漠景观;而地位于世界最大大洲和最大大洋的交汇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来自海洋,带来丰沛水汽,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从而形成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2)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地位于地中海沿岸,属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故D正确。(3)地为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从纬度位置和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可知该气候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而成。 (4)读图可知地与地均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但其分布北界的纬度,地比地高得多;其分布区的东西宽度,地比地宽许多。气候类型的分布首先考虑大气环流因素,其次考虑地形、洋流等因素。西风和暖流对中纬度大陆西岸影响显著,地地形为平原,南侧阿尔卑斯山东西走向,利于西风进入大陆内部,而北美洲西部有平行于海岸的高大山系,西风难以深入大陆内部。因此西风与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影响的纬度范围远大于西风与北太平洋暖流对北美洲影响的纬度范围。【23】(1) B全年降水丰富,冬季更多。岛国位置,海洋提供水汽,全年降水丰富;冬季,西北风从日本海吹来,带来充足水汽,且B处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冬季降水更多。(2)A地气候海洋性明显,D地大陆性明显,A地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地区高,夏季较同纬度地区低,气温年较差更小;A地降水量更大,更加均匀;A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纬度更高。【解析】(1) 左图中A,B,C三地与右图所示气候特征一致的是B。 右图全年降水丰富,冬季更多,最冷月气温大于0。B是日本,岛国位置,海洋提供水汽,全年降水丰富。冬季,西北风从日本海吹来,带来充足水汽,且B处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冬季降水更多。(2) 同纬度的A地与D地在气候特征方面最突出的差异是A地气候海洋性明显,D地大陆性明显。A地受海洋影响大,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地区高,夏季较同纬度地区低,气温年较差更小。A地的季风气候海洋性强,降水量更大,更加均匀。A地受沿岸暖流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纬度更高。D地受大陆气团影响强,受海洋影响较小,大陆性较强。【24】(1)高压低压(2)西北(偏北)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3)低温晴朗冷锋过境后,地受高压脊控制。(4)受冷锋活动影响,将经历一次大风、降雨(雪)、降温等天气。(5)不会。因为地为高压中心,水平气流呈顺时针辐散,冷暖气流不能相遇。【解析】(1)根据图中等压线的分布可知,按气压状况,地气压高压四周,为高压中心,地气压低压四周为低压中心。(2)图中地西侧为高压,东侧为低压,根据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受向右地砖偏向力的影响,形成西北风,与相比,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所以地风力较大。(3)图中地位于高压脊控制,是冷锋过境后的情况,受单一冷气团控制,形成低温晴朗的天气。(4)地目前位于冷锋的锋前,随着冷锋向东南方向移动,将控制地,所以该地将受冷锋活动影响,将经历一次大风、雨雪、降温等天气的影响。(5)读图可知地周围形成的冷锋和暖锋,在地形成了锋面气旋天气系统,地为高压中心,是反气旋,锋面多形成阴雨天气,反气旋多晴朗天气,可知地不可能形成锋面。【点睛】在中高纬地区,一般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气旋的水平气流是向中心辐合。在槽线,如图中AB线、CD线,两侧冷暖气流易相遇形成锋面。而反气旋的气流呈辐散状,在脊线两侧气流不可能相遇,故不能形成锋面。【25】(1)北半球(2)偏西风(或西南风)(3)A(4)冷气团,暖气团(5)甲,丙【解析】(1)根据图示的锋面气旋的锋面移动方向可判断,图示为北半球锋面的气旋。(2)直接根据图示的等压线分布,风向斜穿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故可画出风向为西南风。(3)图示A处的等压线分布较B处密集,则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则风力较大。(4)结合上题分析,A位于冷锋锋后,为冷气团,B位于冷锋锋前,为暖气团。(5)根据锋面两侧雨区总位于冷气团一侧,可判断甲、丙附近为雨区。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