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37968 上传时间:2020-05-20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心理学核心考点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概述一 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一)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广义: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狭义:是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二)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教育心理学应当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二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向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二)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四大基本内容: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五种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德育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构成的“四板块”科学体系。另一种是以学习者的诸方面及影响学习的内外因素为主线,构建“学与教”一体两面的学科体系。三 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一) 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p351879年,实验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一场“实验教育学运动”。成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催化剂”。“实验教育学运动”提倡对儿童身心进行实验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理论家梅伊曼。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1. 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教育心理学通过日本传入我国3个途径1. 留日学生翻译或编译教育心理学教材。2. 日籍教员来华讲授教育心理学课程,并把教材翻译或编译成中文。3. 日本学者直接在我国出版教育心理学著作。2. 发展期(20世纪2050年代)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1924)是我国最早而且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3. 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4. 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取得成果,四个方面: p38(1) 主动性研究(2) 反思性研究(3) 合作性研究(4) 社会文化研究(三)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p38-391 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2 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3 关注实际教育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4 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与个别化教学研究第二节 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一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一)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1. 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分化2. 现代学期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二)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 学前教育心理思想研究卢梭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裴斯泰洛齐2.学前教育心理的实践研究(1)欧文与“幼儿学校”被誉为“为未来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教育的萌芽”(2)福禄贝尔与“幼儿园”,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创立了第一所现代幼儿园(1840)。并且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他称“恩物”(3)蒙台梭利与“幼儿之家”(1907)3.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形成P42 (1)皮亚杰 20世纪 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创立“发生认识论” (2)维果茨基 反对生物学化的自然主义理论,主张用文化和历史的观点去分析儿童心理的发展,创立了著名的历史文化学派。(三)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 研究内容的多元化2. 研究手段的现代化3. 研究程序的规范化4. 研究内容的本土化二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体系(一)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学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情境中学习与教学的心理现象极其发展变化的科学。(二)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幼儿学习心理2 幼儿教学心理3 幼儿教师心理三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一)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1. 理论建构:建设具有特色的学前教育心理学体系2. 实践指导:服务于学前教育改革,服务于教师自我教育(二)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 测量与描述2. 预测与控制3. 理解与说明第三节 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一、 观察法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一) 科学观察与日常观察 区别:1.科学观察有目的性,主动对特定事物加以观察。日常观察大多没有目的性,表现为消极的接受种种现象。 2.科学观察研究对象内在规律,全面获得研究对象的各种表现,用专业的知识判断、理解观察获得的结果。日常观察只限于短暂的“注视”,并以尝试或经验对所获接过进行分析和总结。 3.科学观察依据研究任务需要对所获取的结果要做出准确而系统的记录,以便对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日常观察则无需如此。(二) 正式观察法与非正式观察法 p48(三) 学前教育心理研究中常用的观察方法1.时间抽样观察法基本操作(1)时间单位分解(2)行为分类系统(3)记录表格的设计2.事件抽样观察法基本操作(1)给事件下操作定义(2)确定观察范围(3)记录表格的设计二、 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一) 实验类型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二) 幼儿教育心理实验1.幼儿教育心理实验的过程(1)准备阶段(2)实施阶段(3)总结与评价阶段2.幼儿教育心理实验的设计前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三、 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一) 调查的类型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原因调查、追踪调查(二) 学前教育心理研究中常用的调查方法问卷法、访谈法、活动产品分析法、情景法等。四、 测量法测量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一) 测验的类型智力测验、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二) 学前教育心理研究中的自编测验问题自编测验在使用时其应用范围和结果可信度等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实践指导性。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学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科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测量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幼儿教育心理实验: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通过预设教育情境与条件研究幼儿学习过程与教学效果的实验形式,是现场实验的一种特殊类型。第二章 幼儿教师心理第一节 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概述一、 幼儿教师的能力结构(一) 教师能力的含义幼儿教师能力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结合,是从事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能力。(二) 幼儿教师能力的层次宏观层面: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能力;组织能力;向儿童进行教育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表达能力;教育评价能力;自学能力。微观层面教师能力主要是领域教育能力。数学领域:教育科研能力(三) 幼儿教师能力的种类1. 观察与领悟能力2. 语言表达能力3. 人际交往能力4. 组织管理能力5. 教育科研能力二、 教师的人格特征(一) 教师人格的涵义教师人格是指教师个人稳定、持久的整体素质,是教师个人行为和品质的高度统一的集中表现,核心是教师的德行品质、专业精神。(二) 教师的人格特点1. 同理心强,富于爱心2. 有恒负责,细心周到3. 外向乐群,和蔼可亲4. 情绪稳定,自制力强5. 想象力强,敢于创新6.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三、 幼儿教师的角色(一) 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 p63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1. 由知识的传递者向学习的引导者转变2. 由课程实施者向课程研究者转变3. 由权威的统治者向平等的合作者转变(二) 幼儿教师的职业角色 格兰布斯:“教育学指导者”角色;“社会文化转播者”角色 吴康宁:社会代表者和同事 芬斯特马赫和索尔:第一种执行者;第二种治疗者、辅助者;第三种解放者(三) 幼儿教师的角色结构1. 教师是幼儿人格的塑造者2. 教师是幼儿的养护者3. 教师是幼儿的榜样4. 教师是沟通幼儿与社会的中介第二节 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一、 情绪劳动的界定情绪劳动是指个体管理自身的感受,与产生能够迎合他人心理状态的公共可见的表情和身体表达。(1)情绪以商品的形式(2)从内部来看(3)从外部来看(4)是否付出了心智努力二、 教师的情绪劳动1. 教学是以人际互动为基础的2. 在教学中,教师情绪是负载着特定功能的3. 教师的情绪活动处于控制之中三、 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的特点(一) 幼儿园组织氛围(二) 幼儿教师职业承诺(三) 幼儿教师的人际互动和人际行为(四) 幼儿教师的薪金待遇四、 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踢猫效应”是指人的不满情绪和坏心情,一般会沿着由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情绪管理在客观认识自我情绪情感特征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建立科学的情绪宣泄和控制机制,自觉克服和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五、 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症(一)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压力1. 保教工作负担过重2. 幼儿园安全责任巨大3. 工作上面临不断磨难的困扰(二) 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症”的主要症状及成因 p69(三) 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的疏解 p69-p70第三节 师幼互动与幼儿教师心理一、 师幼互动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广义:师幼互动包括在幼儿园所有情境中发生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互作用。狭义:师幼互动特指发生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一) 师幼互动的类型教师开启的师幼互动 与 幼儿开启的师幼互动言语型师幼互动 与 非言语型师幼互动(二) 影响师幼互动行为的因素1. 幼儿自身所具有的特征 (1)气质倾向与行为特征 (2)早期人际关系经历2. 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特征 (1)教育观念:卡根 (2)教育水平:豪斯 (3)反省能力:郝忆3. 师幼互动行为的外部特征4. 师幼互动行为的客观环境(三) 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应激1. 应激及其过程应激是指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能力的一种需求。(1)警觉阶段:引起机体的警觉反应和低水平的抵御,随后调动机体的防御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抵抗(2)抵抗阶段,通过改变适应的程度进行抵抗(3)衰竭阶段,由于持续的适应性反映无效而造成衰竭,并产生生理与心理上的奔溃。2. 幼儿教师应激的成因 (1)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不良 (2)幼儿教师的角色冲突 (3)社会及人际关系压力3. 幼儿教师应激对策 (1)悦纳自己,善待自己 (2)友善待人,乐观对事 (3)自我放松,自我疏导 (4)尽力保持以问题为中心二、 有效互动型教师的心理特征(一) 教师对儿童宽容尊重(二) 教师的情绪安全感(三) 教师的职业态度(四) 教师的教学风格(五) 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第四节 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培养一、 教师专业成长的界定教师专业成长,又称为教师专业发展,通常所有的旨在形成教师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他教师专业品质的活动。 是一个持续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状态,有事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这一概念隐含着对教师的三种基本看法:教师即专业人员;教师即发展中个体;教师即学习者和研究者。二、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弗勒 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四个阶段模式:教学前关注、早期生存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对学生的关注。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儿童阶段本尼尔 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精熟阶段、专家阶段。三、 幼儿教师的专业教育(一) 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的区别1. 活动计划的差异2. 活动过程的差异3. 课后评价的差异(二) 如何缩小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之间的差异 1. 训练新手2.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对教师的成长十分重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3. 外部支持(1)合作教师:将新手教师安置到那些经验丰富而又肯于指导合作教师的班上,使新手教师得到支持、指导、和反馈。(2)指导教师:从理解角度,帮助新手教师把教学实践与各种扎实基础联系起来,形成关于教学的有效图式(三) 专家型幼儿教师的成长1. 专家型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监控能力教育的监控能力,指教师未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将自己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和行为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进行积极、主动、自觉的计划、监察、反馈、评价、反思和调节能力。2. 加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名词解释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结合,是从事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能力。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师幼互动特指发生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情绪劳动:是指个体管理自身的感受,与产生能够迎合他人心理状态的公共可见的表情和身体表达。踢猫效应:是指人的不满情绪和坏心情,一般会沿着由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应激:是指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能力的一种需求。它是对应激源强弱的间接反应,并且是对心理/生理阻抗的直接反应。第三章 学习的概述第一节 学习的概念一、 学习的含义(一) 学习的一般含义广义: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心理变化,即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的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1. 学习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心理现象2. 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的习得性活动3. 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4. 不能把个体一切变化都归纳之为学习狭义的学习主要是指人的学习。(二) 人类的学习1. 人类的学习是在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2. 人类的学习是通过语言交际的中介作用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3. 人类的学习是有目的地、自觉积极主动的过程(三) 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为参与未来生活时间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发特殊认知活动。1.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2.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3. 学生的学习是为参与未来的生活实践做准备的(四) 儿童的学习 狭义的学习范畴。儿童的学习指儿童在教育环境中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的活动。1. 儿童学习的特殊性(1) 是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出现的。(2) 是后天习得的,不是生理成熟、衰老等因素导致的。(3) 具有稳定性。2. 儿童学习的特点(1) 儿童的学习是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中进行的。(2) 儿童的学习具有间接性。(3) 儿童学习必须依赖教师的指导帮助。(4) 儿童的学习是高效的。(5) 儿童学习的内容是全面的。(6) 儿童学习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二、 学习的分类(一) 雷兹兰的进化水平分类依据进化水平的不同将学习分为4大类1. 反映性学习2. 联结性学习3. 综合性学习4. 象征性学习(二) 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美国心理学家 雷伯 根据学习的意识水平不同,将学习分成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外显学习:是有意识的、做出努力的和清晰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第二节 学习理论一、 学习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一) 学习理论的产生学习理论产生阶段的主要特征:一是主要研究动物的学习过程,以动物实验为基础来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二是学习实验均是为严格控制的实验室实验;三是都是解释了直接经验的学习过程,尚不能恰当地说明学生间接经验的学习。(二) 学习理论的发展主要的学习理论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二、 行为学习理论行为学习理论都把环境看作刺激,把伴随而来的有机体的行为看做反应。1913年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一) 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 (领会)1898年桑代克提出学习的联结说,第一个学习理论(二)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三) 格思里的邻近性条件作用学习论(四)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论应答性条件作用学习:指个体行为中本来就具有某种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现经过刺激代替的方式,从而建立起新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这种刺激的替代学习就是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指实验者就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自发性的多个反应中选择其一施予强化,从而建立刺激与反应联结。三、 认知学习理论(一) 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学习顿悟说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苛勒提出(二)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 认识同化学习理论1. 知识学习分类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是指语言文字符号所表述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旧知识建立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根据学习内容及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把学习意义分成三大类:(1)符号学习(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2. 认识同化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简称组织者:是指先于新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种在概括和包容水平上都高于新学习材料的引导性材料,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在学习者能够有意义地学习新知识之前,在他们“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假设起桥梁。(三)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根据学习活动的复杂性程度把学习由低到高分为8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原理学习(8)问题解决学习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分类(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认识策略(4)动作技能(5)态度四、 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理解(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者的理解(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知识的理解第三节 学习的过程一、 中国古代的学习过程观构成这个学习过程结构模式的主线:1、是围绕智力因素展开的2、是围绕非智力因素展开的构成人才主体要素的根本,体现着学习者自身的内在因素,即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二、 信息加工的学习过程观(一) 加涅的学习记忆模式1. 加工系统2. 执行控制系统3. 预期系统(二) 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 p102学习过程模型 p102三、 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观(一) 基本观点首先,学习过程中,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对输入信息的解释。其次,人们在生成所知觉事物的意义是,总是与以前的经验相结合。(二) 学习生成过程生成模式包括四个主要成分:生成、动机、注意、先前经验第四节 学习策略一、 学习策略的界定(一) 学习策略的含义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二) 学习策略的特征二、 学习策略的分类(一) 认知策略 :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1.复述策略2.精细加工策略3.组织策略(二) 元认知策略 :是指控制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进行的策略。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3.调节策略(三) 资源管理策略 :是辅助学习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1.时间管理策略2.学业求助策略 三、 儿童学习的常用策略(一) 儿童学习策略的发展第一阶段:儿童不能自发地产生策略,而且,即使别人交给他们某种策略,他们不能有效地使用。第二阶段:虽然儿童仍不能自发地产生某种策略,但却可以在他人的指导下学会某种策略,从而提高认知活动的反应水平。第三阶段:儿童可以自发地产生并有效地使用策略。(二) 儿童常用的学习策略1. 复述策略2. 组织策略3. 表象加工策略名词解释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实践或训练而获得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心理变化,即有机体以经验方式引起的对环境相对持久的适应性的心理变化。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为参与未来生活时间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发特殊认知活动。儿童学习:指儿童在教育环境中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的活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应答性条件作用学习:指个体行为中本来就具有某种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现经过刺激代替的方式,从而建立起新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这种刺激的替代学习就是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指实验者就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自发性的多个反应中选择其一施予强化,从而建立刺激与反应联结。有意义学习:是指语言文字符号所表述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旧知识建立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先行组织者:简称组织者,是指先于新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种在概括和包容水平上都高于新学习材料的引导性材料,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在学习者能够有意义地学习新知识之前,在他们“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假设起桥梁。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第四章 学前儿童学习的概述第一节 学前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一、 婴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婴儿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一) 婴儿学习方式的发展 婴儿学习的最早方式表现为习惯化与条件反射的形成。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一种在婴儿时期经常出现的、二者有着密切联系的学习现象。2.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1) 经典条件反射(2) 操作条件反射(二) 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1.学习图式(1)简单图式(2)混合图式(3)社会性图式2.因果关系3.使用工具(1)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工具(2)将养育者作为工具(3)将物体作为工具4,理解空间二、 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一) 幼儿学习方式的发展幼儿的学习方式:是由单纯的刺激一反应联合学习或机械学习想中介性的联合学习发展。1.换位邱纳:两个刺激条件的换位实验2.辨别换位学习肯特勒:逆迁移与顺迁移3.概念学习奥斯勒和菲维尔4.解决问题的学习维尔:问题解决测验5.偶发学习(二) 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1. 观察模仿学习2. 语言理解学习3. 操作尝试学习操作学习: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对物体的研究与发现,对周围世界的探索都离不开幼儿的操作活动。(1)操作活动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2)幼儿的操作学习还可以弥补语言理解和表达的不足(3)幼儿的学习很多体现在运动方面,而操作学习是提高幼儿运动技能最为重要的方式。(4)操作学习会使幼儿获得成就感与 自我价值感操作学习作为学习方式分为(1)手把手的操作(2)常识错误的操作(3)模仿示范的操作(4)反复练习的操作第二节 幼儿学习的途径与类型一、 幼儿学习的途径幼儿学习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指向周围环境的及物活动,即在活动中学习;另一个是借助人际互动完成学习,即在关系中学习。(一) 活动中的学习活动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源泉与基础(二) 关系中的学习1. 同伴游戏中的学习2. 交往学习3. 合作学习4. 冲突中的学习二、 幼儿学习的类型(一) 按学习内容分类1. 知识学习2. 技能学习3. 社会性学习4. 创造性学习(二) 按学习方法分类1. 发现学习2. 接受学习第三节 幼儿学习的特点一、 活动性与游戏性二、 直观性与操作性三、 指导性与模仿性(一) 学习主动性需要成人保护1. 好奇2. 好问 3. 好探究4. 好模仿(二) 学习积极性依赖兴趣激发四 情绪性与依存性第四节 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因素一、 学习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一) 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二) 学习对发展的促进作用二、 影响学前儿童学习的内部因素(一) 脑的发育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1. 脑的神经系统发育2.关键期关键期是习性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之一,它是指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个体做好最充分准备来获得新的行为模式的发展时期。(二) 认知发展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1.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特点(1)自我中心(2)只能片面地看事物(3)不理解事物的可逆性(4)无逻辑性的转换推理(5)能通过语言认识事物(6)能做出延迟模仿(7)能进行象征游戏2. 认知发展与学前儿童学习的关系 p132(三) 动机发展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1. 学习动机及其种类(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2)辅助性动机与主导性动机2. 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动机的强弱会影响学习的成效。动机并非绝对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它与学习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互为因果关系。三、 影响学前儿童学习的外部因素(一) 学习情境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1. 学习情境的含义及其理论依据 p135学习情境主要是指通过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手段高效学习的方式。两条原则:第一,在知识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知识,把学与用结合起来,让学习者想专家一样进行思考和实践;第二,通过社会性互动和协作来进行学习。2. 学习情境与学前儿童学习的关系(二) 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1. 家庭教养方式及其类型1955 鲍德温 两个维度,分别是情感温暖 敌意和依恋 干涉。2.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影响学习品质是指幼儿具有的那些用于支持其取得学习成功的因素。学习品质主要表现:主动性、目标意识、专注程度、独立性、想象和创造能力、抗挫折能力、坚持性、好奇心等。首先倡导启发诱导型的教养方式其次,父母要转变自己对孩子的教养类型,尽量减少溺爱娇纵型教养方式,既要爱孩子,又要适当对孩子放手。最后,我们要遏止放任自流型和专制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比较极端,教养方式不足取。名词解释:婴儿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一种在婴儿时期经常出现的、二者有着密切联系的学习现象。幼儿的学习方式:是由单纯的刺激一反应联合学习或机械学习向中介性的联合学习发展。学习准备:指学习者在学习前所具备与学习有关的积极因素。关键期:是习性学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之一,它是指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个体做好最充分准备来获得新的行为模式的发展时期。学习动机:是发动、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机制。学习情境:主要是指通过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手段高效学习的方式。学习品质:是指幼儿具有的那些用于支持其取得学习成功的因素。(主要表现:主动性、目标意识、专注程度、独立性、想象和创造能力、抗挫折能力、坚持性、好奇心等。)第五章 幼儿知识学习与教育第一节 知识及其学习概述一、 知识概述(一) 什么是知识知识就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P145(二) 知识的类型 p1451.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2.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英国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三) 知识的表征1. 知识的表征知识的表征指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示形式和组织结构。2. 知识的表征方式(1)概念:幼儿重点学习的就是概念。(2)命题:命题和命题网络是陈述性知识的主要表征方式。(3)表象: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与现实世界的情境相类似的心理图像。(4)图式 (5)产生式二、 知识学习概述(一) 什么是知识学习知识的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知识学习既包括个体对知识的发现,也包括个体对知识的接受狭义的知识学习间接经验的学习主要依赖于知识掌握的过程。(二) 知识学习的类型1. 符号学习2. 概念学习3. 命题学习(三) 知识学习的过程生成与理解、知识的整合与深化、知识的应用与迁移三个阶段知识的双向建构过程1. 知识的同化2. 知识的顺应第二节 知识理解与幼儿教育指导一、 知识理解概述(一) 什么是知识理解p152知识理解主要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二) 知识理解的过程二、 幼儿的知识理解及教育指导知识理解也处在感性层面,即具有情境性与直观性。(一) 知识的情境性与情境性教学情境性教学是情境性学习观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二) 材料的直观性与直观教学1. 实物直观2. 模象直观3. 语言直观第三节 知识整合与幼儿教育指导一、 知识整合概述(一) 什么是知识整合知识的整合即是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系统化的实质就是,将互相关联的知识组成网络状的知识体系,就是把有联系的知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网状的结构。(二) 知识整合的过程二、 幼儿的知识整合及其教育指导(一) 幼儿知识整合的可能性与重要性1. 知识整合有利于幼儿知识结构中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2. 知识整合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认识潜力。3. 知识整合有利于培养幼儿用深入、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二) 知识系统化教学:一日生活经验的合理整合1. 学习活动中的知识整合2. 生活活动中的知识整合3. 游戏活动中的知识整合第四节 知识迁移与幼儿教育指导一、 知识迁移概述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P157知识迁移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1. 来自学习者的因素(1)学习者的学习心向(2)学习者已有知识的丰富程度与概括水平(3)学习者的认知技能和策略(4)定式的作用2. 来自学习对象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二、 知识迁移的实现:为迁移而教(一) 教给幼儿基本的原理、概念,鼓励幼儿概括活动经验(二) 使幼儿在问题情境中找到学习情境和真实生活问题中的共同要素第五节 幼儿概念学习与指导一、 概念学习的基本方式(一) 概念形成 p160概念形成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二) 概念同化 p161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学习以定义的方式呈现的概念,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将新概念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二、 幼儿概念学习的特点(一) 概念学习的操作化(二) 概念学习的个性化(三) 概念学习的情绪化三、 幼儿概念学习的指导(一) 幼儿错误概念的成因及纠正1. 幼儿错误概念的成因 (看书本几方面)2. 幼儿错误概念的纠正(二) 幼儿概念学习的指导1. 幼儿概念学习水平的测试方法(1)分类法(2)排除法(3)解释法(4)守恒法2. 幼儿概念学习的指导方法(1)例证法(2)变式法名词解释知识: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表征: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知识的表征:指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示形式和组织结构。知识学习: 广义的知识学习既包括个体对知识的发现,也包括个体对知识的接受; 狭义的知识学习间接经验的学习主要依赖于知识掌握的过程。知识的同化: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并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知识的顺应: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知识理解:主要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知识整合:即是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系统化的实质就是,将互相关联的知识组成网络状的知识体系,就是把有联系的知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网状的结构。知识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学习以定义的方式呈现的概念,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将新概念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含程度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或命题之下的学习,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变式: 就是概念正例的变化,就是使提供给幼儿的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不断变换呈现的形式初级概念:从具体经验中进行的抽象为一级抽象,所获得的概念。第六章 幼儿技能学习与教育第一节 技能学习的概述一 技能的界定(一) 什么是技能?技能定义为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运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二) 技能与知识 技能与知识的区别、联系(三) 技能与能力二 技能的类型(一) 知觉技能、操作技能与认知技能(二) 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三 技能学习的特点 技能学习就是通过练习去逐步掌握特定动作、活动模式的过程。(一) 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内化外化”双向构建的过程。(二) 合乎法则的练习将极大促进技能的掌握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形成与学习条件一 动作技能的界定 p174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所组成的系统。1. 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细微型动作技能与粗放型运动技能2. 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连续型动作技能与断续型动作技能3. 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闭合性动作技能与开放性动作技能4. 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徒手型动作技能与器械型动作技能二 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一) 认知阶段(二) 联系形成阶段(三) 自动化阶段三 动作技能的学习条件(一) 内部因素1. 成熟与经验2. 智力3. 个性(二) 外部因素1. 知识经验2. 讲解与示范示范的三种方式:(1)相向示范(2)围观示范(3)顺向示范3. 练习有目的地多次执行某种动作以形成技能的过程,称为练习(1) 明确练习的目标(2) 及时反馈第三节 智力技能的形成与学习条件一、 智力技能的界定智力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一) 智力技能的特点1. 内潜性2. 观念性3. 简缩性(二) 智力技能的分类1. 感知技能和思维技能2. 一般的智力技能和专门的智力技能二. 智力技能的形成过程(一) 活动的定向阶段(二) 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三) 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四) 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五) 内部言语阶段三、 智力技能的学习条件(一) 原型的模拟(二) 分阶段练习提高分阶段练习的成效1.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2. 注意定向映象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 正确使用言语4.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第四节 幼儿动作技能学习与指导一、 幼儿动作技能学习的特点(一) 动作技能的学习层次低(二) 动作技能的动作结构简单(三) 动作技能的体能强度弱二、 幼儿动作技能学习的指导(一) 运动教育1. 运动教育的特点2. 运动分析(1)身体意识(2)空间意识(3)相互关系(二) 感受统合训练1. 感觉统合的由来感觉统合是指人脑将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分析,综合处理,并做出正确的应答,使个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中和谐有效地运作。2. 感觉统合训练与感觉统合游戏感觉统合训练是指基于儿童的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需要,引导儿童对感觉刺激做出适当反应的训练。优点:1. 它符合儿童的活动特点,提高儿童的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2. 它易于与幼儿园健康教育模式对接,也符合幼儿园健康教育政策的基本精神。3. 它可以获得更多的代替材料,弥补感觉统合器材的不足或局限。第五节 幼儿智力技能学习与指导一、 幼儿智力技能学习的特点(一) 幼儿智力技能的分化程度低(二) 幼儿智力技能处在感觉运动智慧(前运算)水平(三) 幼儿的智力技能主要在生活与游戏中自然流露二、 幼儿智力技能学习的指导(一) 感觉教育1. 感觉教育的由来2. 感觉教育的理论基础3. 感觉教育的特点(二) 幼儿阅读技能的学习与指导早期阅读是指0-6岁的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他人的读、讲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1. 阅读技能的界定2. 阅读技能的学习3. 阅读技能的指导名词解释:技能:定义为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技能学习:就是通过练习去逐步掌握特定动作、活动模式的过程。动作技能:也称运动技能、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所组成的系统。智力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运动教育:就是把身体活动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培养动作技能的一种教育模式。感觉统合:是指人脑将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分析,综合处理,并做出正确的应答,使个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中和谐有效地运作。感觉统合训练:是指基于儿童的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需要,引导儿童对感觉刺激做出适当反应的训练。早期阅读:是指06岁的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他人的读、讲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第七章 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第一节 社会性学习概述一 社会性学习的含义社会性学习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社会成员为满足社会需要而逐步了解和掌握某些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二 社会性的含义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征,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社会性包括三个基本成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社会情感是指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心理体验和心里感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三 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是指个体获得知识、语言、社会行为规则、价值观、交往技能等,从而能使个体与社会融为一体,并能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自如地行动,从一个生物的个体转变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影响社会化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第二节 幼儿社会性学习及指导一 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方式(一) 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对榜样的模仿和认同获得社会行为方式,也是儿童社会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观察学习过程由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阶段构成1 注意阶段2 保持阶段3 再现阶段4 动机阶段(二) 角色扮演(三) 同伴交往二 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一) 随机性(二) 长期性(三) 实践性三 幼儿社会性学习指导的原则(一) 综合渗透性原则(二) 随机教育性原则(三) 实践参与性原则(四) 适宜发展性原则四 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一) 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途径1 专门性社会教育活动2 渗透性社会教育活动(二) 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法1 观察学习法2 强化评价法3 体验思考法体验思考法是指幼儿在实践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有许多体验,幼儿对这些体验经过思考后,调节自身的行为,从而获得社会性的过程。4 语言传递法5 角色扮演法6 移情训练法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移情训练法:是社会领域的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法,它主要涉及社会认知、社会情感两个方面。第三节 幼儿品德心理与教育一 品德心理概述(一) 品德心理的含义1. 品德与道德道德品质又称品德,是一个人的道德面貌,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个人身上的表现 2.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二) 品德心理的结构道德认知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动力,道德意志是坚持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去行动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关键。(三) 品德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二 道德发展理论(一)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杜威是道德认知理论的先驱。发展三个水平:前道德或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自律水平。1.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3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即无律阶段)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2.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969年 三水平六阶段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取向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第二水平: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男孩好女孩取向第四阶段:法律和秩序取向第三水平: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的取向第六阶段: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二) 道德情感发展理论代表人物:霍夫曼第一阶段:普遍性移情第二阶段:自我中心移情第三阶段:对他人情感的移情第四阶段:对他人生活状况的移情道德移情对诸多方面的影响1. 道德移情对道德价值取向的影响2. 道德移情对道德判断的影响3. 道德移情对道德行为的影响三 幼儿品德教育(一) 幼儿道德认知教育幼儿道德认知教育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 传授相应的道德知识2. 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3. 给予及时的信息反馈(二) 幼儿道德情感教育1. 创设良好的道德情感氛围2. 知情合一3. 引导幼儿学会情感调节(三) 幼儿道德行为教育1. 道德行为训练2. 道德动机的激发3. 道德品质的培养4.第四节 幼儿情绪智力与教育一、 情绪智力概述(一) 情绪智力的含义情绪智力是相对于智力和智商而言的心理学概述,又被称为情感智力,情感智慧或情绪智能。就是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的能力。(二) 情绪智力的重要性情绪智力反映了个人管理情绪的能力,包括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驾驭情绪、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激励等情绪能力。情绪智力的提出,进一步动摇了智力决定一切的统治地位,使人们认识到一个人成才和成为社会的栋梁,不仅要靠智力因素,也要靠情绪智力。二、 幼儿情绪智力的发展(一) 幼儿情绪理解的发展情绪理解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以及情绪如何起作用的认知,包括个体对各种情绪表达的识别、对自身和他人情绪产生原因的理解以及对与情绪有关的线索的理解等。(二) 幼儿情绪表达的发展(三) 幼儿情绪调节的发展情绪调节即是将自己的情绪状态调整得很适度,使我们能完成自己的目标。三、 幼儿情绪智力教育(一) 幼儿情绪智力与家庭教育1. 重视与幼儿的情感交流2. 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3. 善良仁爱地对待幼儿4. 富有积极意义的“约束”(二) 幼儿情绪智力与幼儿园教育1. 情境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是运用教师言语、情感、教学内容以及活动气氛和环境,造就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从而促使幼儿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达到和谐发展的目标。2. 赏识教育模式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名词解释:社会性学习: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社会成员为满足社会需要而逐步了解和掌握某些知识与技能的过程。社会化:是指个体获得知识、语言、社会行为规则、价值观、交往技能等,从而能使个体与社会融为一体,并能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自如地行动,从一个生物的个体转变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品德:指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情绪智力:是相对于智力和智商而言的心理学概述,又被称为情感智力,情感智慧或情绪智能。就是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