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写作课程期末重点.doc

上传人:s****u 文档编号:12737931 上传时间:2020-05-20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66.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写作课程期末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大学·写作课程期末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大学·写作课程期末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文章的性质与功能怎么理解文章写作的本质?文章写作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具有写作能力的人的制作文章的复杂的创新性脑力劳动。文章写作是人们运用书面的语言文字反映事物、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具体表现就是制作成文。什么是写作学,其主要内容有哪些?写作学是研究写作主体制作文章这一复杂创新性脑力劳动的基本规律及方法的科学。研究已有的文章,总结其写作的特点、经验及规律,作为学习写作的借鉴;研究文章的写作过程、探讨写作主体的能力结构、思维特征等主体因素,培养、增强作者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探索写作主体是如何运用智力和技能把生活材料、思想情感富有创新性地化为好文章的,以解决“怎样写”的问题,从而指导写作实践。文体的概念:是文章的体裁、体式或样式,它是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实际呈现出来的内容及其表达特点与结构方式的整体状貌。叶圣陶对文体分类提出的原则(要求)?p7要包举 要对等 要正确。对文体进行科学的分类和系统研究,有何意义?帮助人们了解各种文章产生、演变的情况,认识各种文体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写作要求,有助于人们认识各类文章的共性掌握每种文体的特征 有利于指导阅读和写作、便于教学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文章的社会作用。谈谈“文章”的含义“文章”是一个流变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春秋战国时期,“文章”是礼乐法度的意思。东汉末年,“文章”同今天所理解意义基本相同。六朝时期,“文章”又称“文翰”、“文笔”。现在可以理解为: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认识情感,具有相对完整的意思和一定篇章结构的书面语言形态。文章的分类方法:p7-p9文章的作用:1、促进人类的发展和人的自我完善。2、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3、可以帮助读者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激励读者积极地去改造客观世界。普通文章(一般文章)表现客观事物的独特方式:p10-p11以个别反映一般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用直述的方式进行表达普通文章(一般文章)的社会作用:p12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实用价用消遣娱乐作用什么是写作的客体和主体?(客体):客观事物,只有在它与一定的写作主体构成认识与被认识,放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时,才能称为写作的客体。(主体):指能够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进行写作活动,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为什么说文章对客观事件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因为无论哪一种写作主体,当他通过写作实践作用于写作时,对客体的反映具有创新性,都要经过作者头脑的加工制作,融进作者的理解、意志、情感、趣味等。再用经过整理、加工的书面语言,把对写作客体的感知,体验和认识表达出来,这才成为文章。第二章 写作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写作的基本特点(主要特点):p18-p22个体性、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目的性(不可割裂结合统一,构成文章写作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性文章写作的过程,有哪些阶段?包括哪些主要环节?p16-p17写作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采集”阶段2.“构思”阶段3.“表述”阶段包括六个主要环节:感知、立意、选材、谋篇、起草、修改。感知是采集阶段的主要环节;立意、选材和谋篇要在构思中进行;起草、修改则是表述阶段的主要工作。写作的基本规律:“物-意-文”双重转化律、多元因素交融化一律、提炼升华深化调整律、知行结合通变创新律 “物-意-文”双重转化律?为什么说“物-意-文”双重转化不是一个直线式的机械的发展过程?p23-p25多元因素交融化一律?这一规律有何重要意义?p25-p27(概念):指文章写作过程中,客体和主体的众多因素,发挥各自的重要作用,并达到融化与交融,最后化为和谐统一的整体。提炼升华深化调整律?这一规律对学习写作有何意义?p27-p28(概念):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反映,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不断提炼,不断深化,不断升华的认识过程。(意义):只有不断提炼、升华、深化、调整,才能纠正写作主体认识上的片面性,才能推陈出新,有新意,才能综合好各种写作因素,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才能使“双重转化”、“多元化一”转化得好,融化得好。知行结合通变创新律?p28-p30(概念):指把学习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多读、多练、多思,融会贯通写作的基本法则,掌握各种文体的基本体制与写作的大体要求,进而变通妙运,出巧创新,写出高质量的文章。知行统一对学习写作有何重要的意义?“知”与“行”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提高写作能力与水平的有效途经。“知”与“行”的结合,是“通变”的必要条件通过学习,思考和实际的训练,对写作的理论知识,有了较为系统、深入的了解,对写作的本质、特点、规律、要求、方法、技巧等,有了科学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就可使自己的写作实践提高到自觉的、能动的、科学的高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写作的整个过程中,为什么说作者始终处于关键地位?因为,写作活动是写作主体的一种个体性的创新性精神劳动,是作者能动思维过程。任何社会活动,客观事理都必须经过作者头脑的整理、加工或才能通过书面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任何写作活动都要受到作者本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的支配。所以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始终处于关键地位。写作的特点与规律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互为表里,但是二者的内涵并不一样。第三章 作者的素养、能力与责任什么是素养?主要包括?(概念):素养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等。对写作活动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的,主要是心理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气质的概念:p33现代心理学认为:气质就是一个人在他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中所表现的某些关于速度、强度、灵活性、稳定性和敏捷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心理学的气质类型分类:类型特点胆汁质型具有很强的兴奋性,因而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均衡性。精力旺盛、活动力强,但受挫后容易泄气。多血质型具有很强的的灵活性,容易适应变化的生活条件与环境。情绪易产生,也易改变。黏液质型安静、平衡,始终是平稳、坚持和顽强的,但不够灵活,具有惰性。忧郁质型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容易受挫,忧郁质型的人较孤僻,在困难面前表现优柔寡断。气质的表现:情绪和情绪发生的速度、向外表现的强度以及动作速度和稳定性人类的类型:p33-p34类型思维特点写作类型理智型善于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手段揭示生活的普遍本质。长于说明文与议论文艺术型鲜明的直接印象,形象的知觉和记忆,丰富的想象,对客观事物的知觉十分灵活和敏锐。长于叙述和描写中间型介乎“理智型”和“艺术型”之间,兼有二者的特征均可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于一体,写作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性格的概念:p34-p35个性的核心,是一个区别于其他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较为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是一些最本质、最持久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兴趣的概念:p35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这种倾向又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作者的修养:p36-p38思想修养、文化修养、表达修养作者的能力:p38-p42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点。作者的责任:了解读者的意愿要求和兴趣,为读者而写,把优质的精神产品奉献给读者。作者通过文章帮助人们增智解颐,丰富生活内容,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温馨,富有情趣,这是人们的普遍需要。如何理解写作是崇高的事业?p43第四章 写作技巧写作技巧的含义:表现的技巧、方法,是作者为表情达意而采取的有效艺术手段写作技巧的特点:p45-p47稳定性、互渗性、创新性、审美性稳定性:是指技巧的成熟和稳固。互渗性:文章写作过程中,各种技法往往相互参照、相互影响。写作技巧的举要:p47-p67构思与布局 定体 选技 遣言(一)构思与布局构思的含义和目的:是一种创新性思维活动目的是为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进行设计,预想出产品的蓝图。构思的基本原则:p48-p50构思是一种指向性的思维过程。构思是作者内心与外境交融的心理流程。构思过程充满着个别性特征。(表现在构思的启动阶段;从孕育构思的时间上考虑,有长短、快慢之别;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上)构思成果应具有可检验性布局的要求:依据文章表达的需要和题材、文体的特点进行思考在布局上不拘成法,敢于创新布局的常见方法:p51-p55正反比照法、博引作论法、一字立骨法、从一到多法、移步换景法、欲擒故纵法、欲扬先抑法、喻托寄意法、往复叠进法、举纲张目法、逻辑归类法、分条切割法布局与构思的关系:两者密切相关。构思决定布局,布局体现构思。布局之重要在于使构思落到实处,布局属构思的中心环节布局与结构的关系:布局是作者思维活动的指向性轨迹,而结构却是具体表达时行文轨迹。(二)定体p55-p57定体的含义:确定文章的体制样式文体:文章体裁的简称,是文章的总体形式决定或区分文章体裁的三要素:1、文章所写的材料2、写作文章的目的3、文章中使用的主要表达方式 (三)选技p57-p64选技的含义:作者进入具体的写作表达阶段,针对业已经过构思的某篇文章究竟应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或方法(一般的选技):是指按文体特点和内容表达的需要选用最为合适的表达方式或方法(特殊的选技):是指技巧的选择运用,益于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增强表达效果。例如:p57-64点与面、粗与细、虚与实、隐与显、断与续、素与密、张与驰、谐与庄断续之法,表现在文章中大致有三种方式:断在开头,续在结尾。断在穿插,续在照应断在列举各种事例,续于归旨说明(四)遣言p64-p67技巧的研究和学习:p67-p69研究生活 研究别人的文章和经验 写作实践第五章 观察与采访一、观察概念:在有目的和辨析的看的同时,调动其他感官,感知、认识客体,获得写作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观察的方法:p781.定点观察法(鸟瞰法 、类括法、脔尝法、凸聚法)2、移位观察法(移动观察点,变换角度)3、比较观察法4、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观察的步骤:p761.选好观察对象,确立观察重点2.调动作者的感官,占有丰富的表象3.分析比较、掌握细微差别 4.积累观察结果,贮存写作素材观察的要求:p771.准确2.全面3.精细观察能力的培养p80(一)培养观察能力的途径:1、观察概貌2、观察层次3、观察差异(二)培养观察能力的原则:1、循序渐进原则2、主动原则3、专一原则4、持久原则5、应用原则 p81(大脑记忆贮存法、资料积累法、书面文字积累法)作者搜集材料的方式:观察、调查采访、阅读(网上搜寻)观察和调查时获得直接材料的重要方法,阅读是获得间接材料的重要方法二、采访概念:作者为写作进行的访问调查,搜集素材的一种业务活动采访的方式(方法):p841、口头采访(优:方便自然 缺:反映情况有片面性)2、现场采访(优:第一手材料)3、蹲点调查蹲点采访(优:有利于全面了解情况,有普遍指导意义)4、随队采访(优:第一手资料,亲身体验,真实性)5、间接采访(优:可靠性程度高,重要参考资料)是直接采访的补充6、书面采访(优:回答问题一般较缜密、全面 缺:受时空限制,具有一次性)7、提问式采访8、电话采访(受时空限制)采访的程序(步骤):(一)采访前的准备:p821、思想准备,要学习有关的方针政策2、材料准备,要尽可能的占有有关书面材料。3、知识准备,要熟悉有关的专业知识。4、物质准备,要拟好采访计划、采访提纲。(二)具体采访环节:p831、问,作者询问、提问。2、听,调动听觉器官,广泛听取各方面反映。3、看,观察手段,表现和事实4、记,认真记录,尽量记下重要的原话、细节、事例;记下被采访者的神态、感情、声调等5、想,采访中的分析与思考。(三)采访结束后对材料整理采访应注意的问题(要求):1、要讲究谈话艺术作者态度要和蔼、亲切、善于和对方无拘无束地交谈提问要恰当,有分寸、有启发性要有计划,交谈按预定计划进行,不东拉西扯,漫无中心应熟悉对方专业,不说外行话,不冒充内行2、要充分发挥五官和四肢作用眼观六方、耳听八方、鼻要灵敏、嘴要善问、手要多记、腿要勤跑、脑要善于思考3、要重视心理分析,注重表情观察采访者应针对不同反应,采取相应措施,巧妙引导对方畅所欲言,以便获得理想的采访效果4、要善于掌握提问方法,要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设想如何提问。5、要注意题外线索。(话中话,顺藤摸瓜)6、采访过程中,作者自始至终要精神集中,注意观察采访对象每一个动作、表情,认真仔细听对方的每一句话(举手投足)7、要记好采访笔记。第七章 感受与审美一、感受感受的概念:作者对客体的刺激产生相应的感觉、知觉所呈现的富有情感和个性的心理活动功能:作者摄取信息,积累材料,积蓄情感,引发写作灵感,获得写作契机的重要途径。特点:1、感受的客观性2、感受的形象性3、感受的情感性写作对感受的基本要求:(赋予其浓重的感情色彩)1、感受要独特2、感受要深刻(客体对作者的刺激作用、作者的主观能动作用)3、感受要细腻(观察细致,体物入微感知精细,细中传神感知精细,细中传情)感觉:作者对客体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作者对客体各属性的完整的认识和反映(感觉与知觉的有时合称感知)感知与感受的关系:是作者审美和理解过程中两个既联系又区别的环节,感知是感受的基础,感受是感知的深化。感知重在客体,感受重在主观。感受是内情与外物的统一,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培养感受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一)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增强感受能力的根本途径1、观察与体验(观察)就是有目的、有辨析地看的同时,调动其他感官感知认识客体,获得写作材料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体验)一种情感活动,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一种心理活动2、同化与顺应(同化)把外物整合到自己已有的心理结构中(顺应)主体受客体影响,改变自己原有的心理结构,以适应外物现有的图式或结构(二)提高感官的灵敏度1、五官反应灵敏2、感知形象情化(视觉)人眼在光的作用下,对事物形态方位色彩等属性的反映(听觉)人耳在声波作用下,对外界声音的反映(嗅觉)人的鼻觉细胞辨别气味的反映(味觉)人的舌头对食物品识滋味的反映(肤觉)又称触觉,人的肌肤对外物刺激的反映3、五官感觉相通作者受外物刺激产生的各种感觉,能迅速得到沟通、综合,内情与外物融合。作者受外物刺激,相应的感官由大脑中枢沟通,出现“感觉挪移”的现象,即通感=联觉感受能力:写作者获取信息、材料,积淀情感的一种本领。是写作者选择感受对象,获得感受效果所必备的主观条件的总和。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构成感受能力的主观条件:感觉、知觉、表象、情感、联想和想象二、审美审美的含义: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的美的品鉴和领会。对象:社会的自然的艺术的客观物体特征:情理兼容、思维多样 p124写作对审美的基本要求:p124(文章最理想的物化形态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一)真实性 外物真意蕴真情感真(二)功利性 要把握审美对象在思想政治、伦理道德上的肯定性品格 善于将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三)形象性 直观把握审美对象的物质形态具体感知审美对象的个性特征 细腻地体擦审美对象情感变化的外在表现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p130(正确审美意识和健康审美情趣是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的前提)(一)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二)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三)审美创新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是审美者顺利进行审美活动,鉴赏和创造美的事物的本领。(主要包括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四者互补互用,互相渗透,只有协调发展,才可提升审美能力)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者凭借审美器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者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欣赏能力求真:把握审美对象客观存在的外形特征和内在意蕴,获得情真意切的审美感受。意蕴真:即审美对象的内在规律、意义是实有的,是客观存在的。个性: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可感性特征形象性:形象是美的外观,是美的可见可感的物质形态。形象性就是客观物体形象的表现程度。作者审美:坚持真善美统一原则 把握审美对象外形特征的同时,注意领悟内在意蕴 对审美对象的情感体验真实,将真实的情感熔铸于文章中 一方面要注意人们长期实践形成的习惯心理,另一方面要不拘成见,注意自然物体的两重性,根据自身独特的审美感受标新立异 必须以审美对象实有的肯定性或否定性品质为依据。 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情感 通过感官,直观把握审美对象的外部形态、属性和特征,获得其直观形象,再转为审美表象或文字图画。把握个性特征,不雷同 把握审美对象最富有情感的外在形式。第八章 分析与综合一、分析分析的含义:p134-p135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几个部分、方面、要素,逐一研究的方法分析的类型:p135-p1371、感觉分析 2、简单分析3、辩证逻辑思维的分析(方面分析、阶段分析、层次分析)分析的逻辑程序:p1371、明确分析目的,并由特定任务出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有效的分析提纲。2、对以积累并经过初步筛选的调查资料、文献资料进行鉴别、分析和归纳。3、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4、重视定性定量分析的结合。5、进行系统、严谨、周密的分析研究。6、充分利用分析研究成果,指导写作实践。分析的方法:p138-p1431、单相分析法 2、相关分析法 3、分类分析法4、构成分析法 5、条件分析法 6、因素分析法7、参照对比分析法 8、平衡分析法 9、直接推理分析法10、趋势分析法 11、综合分析法1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 13、因果分析法二、综合综合的含义:p143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因素联结起来,结合成一个统一整体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综合的类型:p143-p1451、感性认识中的知觉综合2、抽象思维中的简单综合3、辩证思维的综合三、分析与综合相结合p145四、分析与综合在写作中的应用 p145-p146第九章 想象与联想一、想象想象的概念:是一种有目的的、主动的、创造性的特殊的思维活动。(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展开想象的条件:p1481、以现实生活和知识为基础2、以理性为指导(合理性、独创性)3、以激性为动力4、用语言表现和调节想象的特点:超越时空、变化多端、可吸收古今之精华、具有创造性想象的作用:p1521、可以开拓思路2、起胶合、熔铸的作用想象的种类: 1、再造性想象2、创造性想象3、幻想想象的过程:p152-p153静观默察、凝神结想、烂熟于心、一挥而就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的异同:(同):都是根据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不同):再造想象具有再造性,构造出的形象有原来的影子;创造想象具有创造性,它的主要心理内容虽然也有对原有表象的加工改造,但对原有的表象进行了极为精细的分解,组合时又做了精心的安排,摆脱了具体表象的束缚,因而构造的形象能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的感觉。如何进行再造性想象:p150培养再造性想象能力方法:p154如何进行创造性想象:p1511、要把社会实践的需要和人的创造要求结合起来。2、要重视原型的启发。3、要有对惯常心理过程的突破。(培养创造性想象能力常用假若法p154)幻想:是受愿望支配而不与创造活动直接结合的想象。幻想的积极作用:积极的幻想在人们生活中有重大意义。幻想的东西虽不能立即实现,但往往成为激发人们为促使其实现而斗争的动力。如何培养幻想能力:p152 1、储备丰富表象,重视原型启发,突破惯常心理2、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向往3、要扎根在现实的基础上想象力:是由多种因素复合而成的智力结构。想象力要以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记忆力为基础。判断想象力丰富或缺乏:p153(主要看分析力、综合力、判断力、推测力、注意力、选择力等智力因素的综合性配合和活跃的程度)1、 想象的有意程度,就是说要善于控制想象的方向2、 想象的新颖程度,就是说想象不是简单地再现一些已被自己或别人多次感知过的东西,而是以先前的阅历和经验为依据,大胆地去进行创造,构想出前所未有的,具有新鲜感、独创性的新形象。3、 想象的现实程度,就是说想象的东西虽是现实中没有的。但却深深扎根于现实4、 想象的丰富程度,就是说想象的内容应该是饱满的、充实的,要善于多角度、多方面地展开想象。想象的内心视觉能力想象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联系的中介,想象和思维密切联系着,像思维一样能分析和综合,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二、联想联想的概念:由当前的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观念想到乙观念的心理过程联想的作用:有助于解决写作的材料问题有助于唤起回忆,触发灵感,展开想象种种联想的迁发、扩散、引申是避免选材枯燥老化、开掘不深、立意不新的有效办法和主要途径。联想的种类:p155-p1591、接近联想(最基本的联想)空间接近联想、时间接近联想2、类似联想联想要贴切,要准确把握两种事物之间的共同点。联想要新鲜。新鲜感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3、对比联想恰当地选择对立面;在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摆在一起的时候,应当与作者所要表现的中心挂钩,把该对比的地方精心地编织到文章里。4、象征联想选择确切而新颖的象征体象征义应通过对象征的刻画和描述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5、推测联想6、连锁联想类似联想和象征联想的不同点:1、类似联想是建筑在两种事物相似的基础上的。2、象征联想的两种事物可能相似,也可能根本找不到相似点,它们只是由于在某种条件下有特殊的关系,因而被联想到一起了。第十章 立意与选材一、什么是立意立意概念:确立主题主题的概念: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材料和表达形式所表达的基本思想主题与立意关系:概念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在文章构建中起主导作用二、对立意(主题)的要求p162正确、鲜明 集中、单纯 深刻、独创、新颖表现独特的认识和思想感受需要借助于求异思维习惯性思维(求同思维)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怎么样才能把主题表现得集中和单一?要坚持重点论,反对“多中心”;要注重逻辑联系和理顺线索;要做到“贴紧”主题行文,“目标始终如一,方寸一丝不乱”。三、立意与炼意立意是确立主题,炼意是提炼主题。主题的提炼和确立同时进行,主题形成过程实际是不断提炼主题的过程。(一)主题的形成主题来自生活,来自社会实践,是作者对要反映的生活不断分析、研究、认识与感受的结果。主题的形成主要情况:p164-p1651、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2、长期积累,偶然得之3、到第一线采集,在提炼中形成。(先有任务调查采访提取资料精华形成主题)(二)主题的提炼提炼主题应遵循的原则:p1661、由于主题具有客观性,所以提炼主题必须从全部材料出发。(主题必须借助材料来表现,材料必须根据主题来组织。)2、由于主题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物,所以提炼主题必须发掘事物本质,把握事物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3、由于主题具有主观性,所以提炼主题必须以先进的世界观作为 指导。4、由于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所以提炼主题必须有现实的针对性。运用创造性思维,提炼独创性主题:运用变通思维,巧立新意以越轨思维,自铸新意(对材料范围的越轨、对习见的超越、注意事物本身审美特征和约定俗成问题)多路思维中择取新意诗意的裁判主题的主观性:是说主题的提炼要受到作者的世界观、思想感情、艺术素养、审美情趣,以至不同的经历、学识、才情禀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作者的世界观对文章主题的性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发掘事物的本质?1. 要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既要认清事物间的相互关 系,也要把握它自身的构成及变化规律;2. 不但要熟悉它的内部特征,还要了解它的内在联系。3. 要把事物放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进行系统的分析。怎样把握事物的个性?p167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特殊点,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它,抓住它一、选择材料的标准:p168严格挑选、取其精华。选取材料舍取的一般原则:选取本质的、典型的、真实的、生动的材料,舍弃非本质的、虚假的、陈旧的材料。二、选择材料的原则p169-1721. 要围绕主题选择材料2. 要选择真实可靠的材料3. 要选择典型的材料4. 要选择新颖的材料5. 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 第十一章 思路与谋篇一、思路补充:思路是文章结构的内在要求结构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本身的内部规律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经过深思熟虑而形成的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谋篇是对全篇各个部分的组织安排和布局方式的条理性反映开拓思路是作者进入写作阶段多方位、多层次的思维活动的展现,是写作主体充分调动自身聪明才智、广开文路的过程。思路的含义: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思路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产生的。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中,经过感觉、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于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和情感,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和情感理出头绪,就是思路运思的重要意义p177运思的基本要求:p178殚思竭虑,胸有成竹运思某篇,紧扣主题运思中的材料处理:p179从日常生活中选择和开掘材料小处落墨,以少总多运思中的主题表现方法:p182正面直叙侧面烘染托物立志以反取正常用的几种运思方式:p185拟腹稿、列提纲、边想边记 第二十二章 杂文概念: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兼有文学和政论两种因素,具有时评性、论辩性、灵活性等特点。它是一种以说理为主,叙议结合的文章体裁,往往以事引议,从一点生发开来,通过联想,广采博取,纵意而谈,给人以启发和教育。特点:短小、活泼、锋利、隽永 (一)时评性(二)论辩性(三)形象性 (四)灵活性 p367-p369分类: 杂文按内容、性质、社会功能区分,可分三类 p369-p370 讽刺性杂文 歌颂性杂文 知识性杂文如何写作杂文? P371-387一、选材和立意 大中取小,因小见大 广采博取,杂而不杂 选材与表现的典型化(杂文典型化的方法)二、形象说理 勾勒形象 取喻说理类比明理 对比显理 用典引理 三、结构 标题开头与结尾结构形式简练尖锐四、语言 幽默风趣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色彩补充:立意要深刻、构思要不拘一格、又有杂味,学会形象化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