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273720 上传时间:2019-10-1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一框 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的来源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哲学并不是搞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3、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4、哲学的作用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5、哲学的任务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电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框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区别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2)态度: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之是哲学家的事情。2、世界观与方法论(1)区别: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联系:二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与具体科学(1)具体知识:自然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思维科学知识: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2)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区别具体科学哲学对象具体某一领域整体世界方式实证知识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再思考一般与个别个别的、特殊的方法一般的方法,具有普遍意义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划分唯物、唯心主义唯一标准存在决定思维唯物主义思维局定存在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可知论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不可知论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论什么活动都要解决这个公共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第二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本原先后决定唯物主义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1)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3、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常见观点评价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谢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进步:否认神创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本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狄德罗:自然界由树木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进步:坚持并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仍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正确揭示了物质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4、唯心主义常见观点基本观点主观唯心主义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王守仁:心无外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我思故我在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万物皆是我们的表象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神创论柏拉图的理念观朱熹:理生万物,理在事先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显示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5、两个对子(1)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具有从属意义,它们附属于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6、二元论(代表人物:笛卡尔、孙中山)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框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2、社会变革的先导(1)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2)任何反映自己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第二框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先进政党的领导,都失败了。19C30S,欧洲国家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指导自己行动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施莱登、施旺表明一切生物有机体之间不是各自独立、彼此无关的,证明了自然界的联系性和统一性。 让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目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成为可能,从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迈尔、焦耳证明了物质运动的客观性、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生物进化论达尔文说明了整个生物接处在有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也说明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在自然界本身。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不是将二者机械相加,而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杰出的丰美硕果。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2)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它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革命性: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事物;在历史观中,把实践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在认识史中,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离开实践,就不能科学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1)帮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2)帮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3)帮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成果的比较产生条件主要贡献主要内容三者关系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三者是与时俱进而有一脉相承的关系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第一次表较系统地回答了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6、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生活处处有哲学 美好生活的向导哲学就是知道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时哲学的基本问题 基本观点 百舸争流的思想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三种基本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社会变革的先导 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客观实在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可知性)。1、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它与具体事物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 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1) 联系:(紧密)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2) 区别: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 具体物质形态出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征,即客观实在性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具体物质形态是有生有灭。(3) 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3、 “客观实在”万事万物的根本属性。(一)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 人类社会是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任何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2、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3、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1) 自然界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2)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 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人脑中的反映,也是客观存在的(4)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4、 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同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一、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一)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 运动: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3、 运动是物质的载体,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4、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5、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 静止的含义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运动(2)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时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 只承认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或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二) 运动是有规律的1、 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 规律是普遍的。3、 规律是客观的:(1) 规律的客观性,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 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3) 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他是不可抗拒的。4、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遵循规律,不违背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5、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势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一、 意识的本质(一)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 从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映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映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3、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劳动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二)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使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2、 意识是怎样运动的?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3、 无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有具体事物刺激引起的反射)、第二信号系统(在语言刺激下产生的反射、人所特有的)(三)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内容上看、本质)1、 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的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意识的内容则是客观点额。2、 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志,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3、 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4、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5、 概括:意识的起源产生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生理基础高度发的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意识的内容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二、 意识的作用(一)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1、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3、 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二) 人能能动地改造世界1、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2、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紧密结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3、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4、 意识活动以来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积极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上进。5、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6、 意识能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方法论)1、 原理依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2、 坚持东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 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 具体要求: 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 实践及其特点1、 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主观限于客观的活动)(1)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2)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 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有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这些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主观能动性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a、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b、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烙印。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他人和社会的纯粹的个人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人类的实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第一第二两个特征并不矛盾,二者相互渗透,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夸大客观物质性否认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则会导致唯心主义。3、 实践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性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时间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4、 实践是在人的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活动。5、 实践的基本形式: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b、变革社会的实践;c、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二) 实践是意识的基础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主体对客观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 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2) 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3)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事物加起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这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知道实践,改造客观世界。5、 主观能动性:“想”“做”和精神状态意识能动性:“想” 意识的力量带来了物质的成果意识的反作用:属于意识能动性的一种,又不等同于意识能动性6、 精神状态对人们认识世界起决定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决定作用。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 真理是客观的1、 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的认识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2、 真理: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结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3、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4、 真理只有一个(绝对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二)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真理)1、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2、 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三)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 认识具有反复性。(1)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客条件的认识 主观条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 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能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2)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3)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 认识具有无限性。(1) 人类认识史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2)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3) 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辩证发展的过程。3、 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1、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2、 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3、 解放思想: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与时俱进: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4、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自然界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 探究世界的本质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运动是有规律的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把握思维的奥妙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的作用 人能够能动能动地改造世界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实践及其特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求索真理的历程 真理是客观的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单元知识网络结构 联系的含义 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 多样性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自然界是发展的 发展的普遍性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矛盾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联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特殊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二者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意义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 联系的普遍性1、 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二) 联系的客观性1、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中的种种关系;认为事物的联系2、 认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3、 方法论要求:要从实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4、 对待联系客观性的正确态度:联系是客观的,并不以为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实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关系,建立新的联系。(三) 联系的多样性1、 联系多样性: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2、 方法论要求: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实践、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二、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统一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部分含义实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地位功能主导地位,整体统帅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服从服务于整体3、 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绝对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酒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 方法论要求: 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2、系统: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3、要素作为整体的组成元素、因素、方面、部分,具有特点:个别性、局部性;多样性、差别性;不可分割性;不确定性。4、系统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系统优化方法的核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要求人们对事物的属性的人士进入到“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开拓对事物整体性质研究的新领域有序性原则。系统内部都具有层次等级的结构,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的。 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各要素的结合是整体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征,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6、方法论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完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一、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 发展的普遍性1、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2、 方法论要求:坚持发展的观点,反对精致和僵化的保守思想。(二) 发展的实质1、 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 事物的运动变化分为前进的、上升的和下降的、后退的,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才是发展。3、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二、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具有强大生命力、远大前途的事物。新事物: 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消极过时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旧事物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2、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3、 判断一个事物究竟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不能以时间先后来判断、不能以发展速度快慢来判断、不能以是否成熟完善来判断、不能以形式、旗号、名称判断、不能以力量强弱判断,根本标志: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向符合。4、 道路是曲折的 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5、 方法论要求: 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 只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得到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二) 做好两边的准备 促进事物的质变1、 量变和质变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之态的飞跃 根本的、显著的变化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2、 方法论: 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物质的质变创造条件 坚持适度原则,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都是不可取的。 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1、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3、 同一性:矛盾上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 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5、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食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 普遍性:事事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时时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2、 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3、 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有其特点。 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这些不同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统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4、 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相互联结:A、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质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每于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B、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存在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 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换。6、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与联系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区别含义矛盾内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有其特点。特性同类事物的共性每一事物的个性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质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每于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有时可以转化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所以各一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一)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1) 含义: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 主次矛盾的关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村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A、 原来的主要矛盾解决或基本解决了,这时,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矛中矛盾就会突出起来,成为主要矛盾。B、 有的时候原来的主要矛盾虽没解决,但由于出现了新的条件,也会发生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2、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1) 含义: 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矛盾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2) 关系: 相互排斥:A、 辩证法认为,任何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力量是不平衡的。B、 正是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力量对比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矛盾次要方面,起主导作用,所以在规定该事物的性质中,起主导作用。C、 复杂事物或过程中包含许多矛盾,这些矛盾也是不平衡的,其力量、地位、作用都是不一样的。 二者相互依赖。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对事物的性质影响和作用。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 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关系:关系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区别外延主要矛盾就是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则可有多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就“统一矛盾”的双方比较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个,而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格内涵主、次矛盾将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一个”或“一种”。正因为主、次矛盾都是“矛盾体”,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双方,所以主次矛盾都有各自的矛盾的主次方面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是“矛盾侧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作用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其原因是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支配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其原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面超过矛盾点额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方法论意义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有不忽视一般。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看问题要把握病根制和主流,但又不忽视支流实践方面判断主要矛盾的字眼“重点”“中心”“关键”“突破口”“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实质”“九个指头”“优势”联系 都是将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都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 都是重点论所要把握的重点 主要矛盾中也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两者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4、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2) 两点论: 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既要看到矛盾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次要方面。(3) 重点论: 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主要方面,抓住主流。(4) 关系: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 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市错误的,要反对以点论和均衡论。(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集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4、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一、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一) 辩证否定关于创新意识1、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1)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肯定方面:事物中维持其存在,保持其性质和现状的方面 否定方面:事物中促使其灭亡和向它事物转化的方面(2) 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 辩证的否定的特征:(1) 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