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理论演变(修改).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2735952 上传时间:2020-05-20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80.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组织理论演变(修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产业组织理论演变(修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产业组织理论演变(修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理论演变,第一节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第二节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2,第一节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始于马歇尔的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来源于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与贝恩的系统研究。,3,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始于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说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开始于马歇尔的经济理论,其依据是:(一)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把“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并提出近似工业产业组织的“工业组织”概念。“有时把组织分开来算作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似乎最为妥当”马歇尔在考察工业组织时,首先分析了分工和机械对工业组织的影响;其次,分析了工业组织的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再次,探讨了适应工业组织管理的工业家所需才能问题。,4,二)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触及了产业组织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1、触及了垄断问题,论述了所谓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的。马歇尔指出:“实际上,如果某种商品的生产遵守着报酬递加规律,从而给予大生产者以很大的优势,那么,这种生产很容易为少数几家大厂所操纵”。2、触及了产品差别、生产条件差异以及广告费用等造成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垄断因素问题。产品差别是同类产品不完全替代的根本原因;生产条件差异是大企业同小企业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广告宣传则促使人们了解产品特性,扩大心理偏好,意味着垄断因素的增长。3、提出了被后人称作“马歇尔冲突”的规模经济与竞争的矛盾问题。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垄断的发展,而垄断又阻断价格机制、扼杀竞争,使经济失去活力。,5,当然,马歇尔的近似于产业组织的“工业组织”的概念的表述是含糊不清的。它既涉及了产业间组织的“各部门之间的机能”,又涉及了产业内部组织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涉及了企业内的组织关系。另外,马歇尔所触及的产业组织的基本问题,只是散见于其庞大的经济学体系中,均未作出专题理论分析。尽管如此,还是为后来的产业组织研究给予了很有价值的启迪。西方学者称其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6,二、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来源于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1933年,几乎同时问世的张伯伦的垄断价格理论和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围绕着竞争和垄断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的全面研究,奠定了垄断价格理论的基础。尤其张伯伦提出的一些观点和概念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来源。,7,(一)否定了纯粹竞争存在的条件,提出垄断竞争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在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这两种极端的市场形态之间,存在着广阔的“中间地带”。因为“产品如有任何程度的差别,即可以说该售卖者对他自己的产品拥有绝对的垄断,但却要或多或少地遭到不完全替代产品的竞争。这样则每人都是垄断者,而同时也是竞争者,我们可以称他们为竞争的垄断者,而称这种力量为垄断竞争特别相宜”。,8,(二)提出了生产同类产品的集团问题,由于供给者的商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因而产生了同类产品企业间的价格、产量协调的生产者集团。同时集团内企业因其产品的一定相互替代性而消除不了竞争。这就产生了集团内企业间、集团企业与非集团企业间纵横交错的竞争关系。张伯伦提出的集团问题,实际上是指集团内的一个企业既受集团内其他企业,又受集团外企业制约而决定其行为的问题。,9,(三)界定了“产品差别”的内涵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一般来说产品都是有差别的。这种标准可能是具体的,也可能是抽象的。只要它对购买者有其重要性,使购买者喜好这种产品而不喜好那种产品,都可能构成差别的标准”。张伯伦的“产品差别”有三层含义:一是商品的品质、包装等产品本身的不同之处;二是产品销售条件、服务态度的不同之处;三是消费者“想象”的心理差别。,10,(四)提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进入和退出问题,张伯伦从理论上证明,伴随着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集团和非集团企业也可能在某一点达到均衡。张伯伦指出,决定一个企业成本收益关系的基本因素是企业“进入”该产业的难易程度。,11,(五)对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分类,张伯伦对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这两端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分类,并且考察了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分析了特定产业内的结构、价格、利润、广告和效率等相互关系。这些分析为以后的经济学家,尤其是梅森和贝恩,提供了进一步分析的基础。,12,三、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与贝恩的系统研究,张伯伦的垄断竞争学说固然是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来源,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中的一些实证研究的方式方法和判别标准,却得益于20实际30年代以后的一些西方学者实证研究的结论,其中最有影响的主要有:,13,(一)伯尔和明斯对经济力集中的实证研究,伯尔和明斯于1933年发表了近代股份公司和私有财产,对股份制的发展更易使资金集中到大企业手中,造成经济力集中、扼杀竞争、价格刚性等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取得了为梅森和贝恩所借鉴、吸收的启发性成果:一是贝恩的市场集中研究是在经济力集中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是贝恩衡量市场绩效的“X非效率”得益于伯尔和明斯两权分离的股份公司内部非效率的实证研究成果;三是明斯通过工业产品价格的实证研究,首次提出管理价格,认为工业产品的价格往往是靠企业间的协定管理着价格,具有刚性。这为贝恩对价格协调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14,(二)勒纳、卡莱基的垄断指标的探索,1934年,勒纳依据完全竞争和垄断性市场中价格决定机制的差异,以利润为基础来测定垄断度,得出企业的垄断度和其产品的需求弹性倒数相等的结论。之后,卡莱基将其从个别企业扩展到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并将垄断度和所得分配率联系起来,应用于经济动态分析。贝恩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利润率作为测量垄断度指标的尺度,使垄断度指标成为推测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重要因素。,15,(三)约翰.莫里斯.克拉克“有效竞争”概念提出和对其度量标准的研究,催育了贝恩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继克拉克提出“有效竞争”概念之后,包括梅森在内的许多学者对有效竞争的标准进行研究,促进了产业组织研究的深入发展。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贝恩在长期实证研究中,集前人研究成果之大成,并加以理论化、系统化,于1959年发表了产业组织,标志了以梅森、贝恩为代表的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16,(四)贝恩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贝恩对产业组织研究、分析框架通常是假定市场结构(Structure)决定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行为再决定市场绩效(Performance)。贝恩十分强调市场结构在产业组织分析中的突出地位。该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和产业组织政策四方面的内容。,17,1、市场结构,是指产业内企业的市场联系特征,即构成产业市场的卖者(企业)之间、买者之间,以及卖者和买者之间的商品交易关系的地位和特征。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集中度、产品差别和进入障碍。市场集中度是反映某一产业市场卖者或买者的规模结构。可分为卖方集中度和买方集中度,通常是指前者。产品差别是同类产品不完全替代的根本原因,因而扩大产品差别,就使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企业减少了可替代性,意味着该产业垄断因素的增长。进入壁垒是指准备和刚刚进入某产业的新企业在与已有企业竞争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即障碍。进入壁垒主要包括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壁垒、资源占有壁垒、产品差别壁垒和政策法律制度壁垒等。,18,2、市场行为,所谓市场行为,是指产业市场上企业为获得更大的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战略性行动。这种行动受市场结构的制约,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并直接影响市场绩效。卖方的基本市场行为可分为三类: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和组织调整行为。价格竞争与价格协调是最基本的价格行为,它们以控制和影响价格为直接目标。非价格行为主要考虑如何通过开发和销售产品获得较高的利润,包括:产品和技术开发;销售活动,包括销售策略、网络、服务、广告等。组织调整行为是指企业合并、兼并、联合等行为。,19,、市场绩效,市场绩效是产业市场运行的效率。说明和描述实际的市场绩效,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资源配置效率。是反映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指标。贝恩认为,可用产业的长期利润率是否趋于平均化,来测量资源配置是否有效。技术进步程度。技术进步是指发明、革新和技术转移,最终通过经济增长的市场绩效表现出来。产业组织的技术效率。又称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反映产业经济规模和规模效益实现程度。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经济规模企业产量占全产业产量的比例;二是垂直结合的企业的产量占各流程阶段产量的比例;三是有无开工不足,能力过剩。X非效率。指由于企业内部组织层次多,关系复杂,机构庞大,加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企业难以形成利润极大化和费用最小化的行为,导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20,4、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是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产业组织上述三个部分的现状测量和分析,是为了制定有效的指导和干预产业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的产业组织政策,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得良好的市场绩效的目的。产业组织政策的直接目标是促进实现有效竞争,即政府通过协调竞争与经济规模的矛盾,维持健全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21,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因果关系,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22,产业组织政策这种SCP分析框架所依据的微观经济理论,是将完全竞争和垄断作为两极,将现实的市场置于中间进行分析的自马歇尔以来的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因而这一分析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完全竞争状况的接近基本就能实现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由于哈佛学派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重点,因此信奉哈佛学派理论的人通常也被称为“结构主义者”。,促进竞争政策:适用于大多数竞争性产业,政府直接规制政策:适用于自然垄断产业,23,“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因此主张必须对这些产业采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以恢复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24,结构主义的反垄断政策从80年代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一是因为反垄断政策被认作是削弱美国产业竞争力的原因,二是大型反托拉斯案件带来了巨额的诉讼费用和大量时间消耗,三是产业组织的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对结构主义的哈佛学派展开了有利的批判。,哈佛学派重要特征: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25,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二、可竞争市场理论三、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奥地利学派四、博弈论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应用,第二节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26,代表人物:施蒂格勒、德穆塞茨、布罗曾、波斯纳等。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了奈特以来芝加哥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强调新古典学派价格理论在产业活动分析中的适用性,坚持认为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问题仍然应该通过价格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力图重新把价格理论中完全竞争和垄断这两个传统概念作为剖析产业组织问题的基本概念。,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27,以施蒂格勒位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芝加哥学派甚至认为,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在这里,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28,德姆塞茨等人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批驳了哈佛学派的“集中度利润率”假说,指出高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是生产效率的结果。他们注重效率标准,坚信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由于芝加哥学派注重效率标准,因此信奉芝加哥学派理论的人通常被称为“效率主义者”。,29,芝加哥学派修改了进入壁垒理论,施蒂格勒认为进入壁垒是新进入企业必须负担市场中的现存企业不需负担的成本,即新企业比老企业多承担的成本。由于除了政府的进入规制以外,真正的进入壁垒在实际中几乎不存在,因此市场中的现存企业都面临着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哈佛学派认为进入壁垒限制了竞争,因而损害了资源配置效率。而芝加哥学派则认为,问题的关键是看是否存在人为的进入壁垒.,30,以施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是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他们坚信唯有自由企业制度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才是提高产业活动的效率性、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条件。他们对政府在众多领域的市场干预政策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认为应尽可能减少政府对产业活动的介入,以扩大企业和私人自由的经济活动范围。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市场结构的干预。,31,1982年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该理论的形成。代表人物:鲍莫尔、帕恩查和韦利格该理论认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传统哈佛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可竞争市场理论是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Sunkcost)等概念的分析为中心,来推导可持续的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态势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二、可竞争市场理论(TheoryofContestableMarkets),32,完全可竞争市场: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一个完全竞争市场的重要标志是对快速进入缺乏阻止力。因此,完全可竞争市场条件下理想的竞争,可以作用于所有的市场结构形态。市场是否是完全可竞争的,仅仅取决于是否存在沉没成本,而与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多少无关。沉没成本: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出该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部分。,33,在完全可竞争市场中,由于沉没成本为零,因此潜在的进入者为了追求利润会迅速地进入任何一个具有高额利润的部门,并能够在现存企业对进入作出反应前无摩擦地快速撤出,而且并不因此耗费特别的成本。这种进入形式通常被称为“打了就跑”策略(Hitandrunentry)。潜在竞争压力的存在迫使现存企业无论处在何种市场结构形态中都只能遵循可维持定价原则,而完全可竞争市场的均衡,就是在现存企业的价格和市场地位的可持续(Sustainable)条件下达到的。这时,有效率的产业组织成为一种内生的结果。,34,可竞争市场理论依据的也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方法,并强调长期分析。按照可竞争市场理论,在近似完全的可竞争市场中,自由放任政策比通常的政府规制政策更为有效。在鲍莫尔等人看来,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说重视市场结构,倒不如说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潜在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要尽可能地降低沉没成本。,35,产业组织的新奥地利学派在理论上的成就,是建立在门格尔(CarlMenger)、庞巴维克(EugenVonBohnbawark)始创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之上。代表人物:米瑟斯、哈耶克、里奇、阿门塔诺、罗斯巴德新奥地利学派注重个体行为的逻辑分析,在理解市场时着重过程分析,其研究目标是从个人效用和行为到价格的非线性因果传递。,三、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奥地利学派,36,重视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否定现代数学方法作为经济分析工具。反对传统的哈佛学派的反垄断政策,主张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重视人类行为的研究,认为经济生活的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要受有创造性的人的行为的制约,这种有创造性的作用定义为创造精神。市场竞争源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只要确保自由的进入机会,就能形成充分的竞争压力,唯一能真正成为进入壁垒的就是政府的进入规制政策和行政垄断。,37,新奥地利学派认为,社会福利的提高源于生产效率而非哈佛学派强调的配置效率,只要不是依赖行政干预,垄断企业实际上是生存下来的最有效率的企业,这导致新奥地利学派对大规模的企业组织持宽容的态度,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本来就是淘汰低效率企业的过程。,38,博弈论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可以说,产业组织经济学过去几年来在理论方面的重大进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博弈论的广泛应用而取得的,同时,博弈论及机制设计、不完全合同理论的应用也使得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大大加强。经典教材是法国学者泰勒尔的产业组织理论。,四、博弈论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应用,39,美国学者施马兰西认为博弈论在分析不完全竞争方面存在两个不足。首先,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即使简单的多阶段博弈也有多重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但如何处理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的一般方法尚不清楚;其次,大量使用的非合作博弈模型的多重均衡结果对假设的细微变化都很敏感,使得均衡非常脆弱,对博弈论模型的检验也变得相当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