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本教研是推进新课程和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2727918 上传时间:2020-05-20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校本教研是推进新课程和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一校本教研是推进新课程和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一校本教研是推进新课程和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推进中的校本教研和课堂教学改革,贵阳市教科所杨崇显2006年7月29日,教育部2001年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应发生哪些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其他教育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新课程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白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摘自走进新课程(北京师大出版社2004年4月),一.校本教研是推进新课程和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同志指出:“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障制度。素质教肓观念的传播,新课程的推进仅靠集中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立足学校开展培训和研究,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促进教师个人实践和反思、教师之间交流合作峻猓专业指导的基地。这就要切实抓好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对我国现行教研制度的发展与创新,它将有利于创设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切磋、互相帮助促进、互相关心爱护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性组织。随着改革的深入,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推广。它将成为促进学校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及推动学校民主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校本教研的现实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遇到问题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师很多的教学经验(原行为积累)己不再适应教育的发展,需要及时的反思和整合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急需要专业引领教师迫切需要同伴的合作、交流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二).什么是校本教研,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修植根于学校本身的教育和教学问题一植根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植根于课堂,从实际教学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它的目的不是去验证某个教学理论,而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学价值它是研究教学中的问题,是研究教室内发生的教学问题,而不是其它问题。它聚焦于课堂。,(三).校本教研对教师的要求,1.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解、支持和全身心的投入2.对学科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3.对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渴求4.正确的价值观(自身的价值、课程的价值和教学的价值等),(四).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力量,基本要素:教师个人、教研组及专业研究人员2基本力量:自我反思、同伴合作、专业引领,(五).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行动研究,不但关注研究的结果,更关注研究的过程教研组长是校本教研的主要责任人学习和研究教学的新理念讲述自己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有一定价值的),是怎样解决的,效果如何,有什么值得研讨的问题(反思)对同伴“故事”的思考和见解,对同伴意见的思考和提炼加工,再实践,在行动中改进以课例为载体教学反思既是一种内省,也是一种学习,并且是一种挑战自我的能力。反思不仅获得知识的积累,而且是教育智慧、能力等整体素质的提升(反思的五种形式:教育日记(教学后记)教育案例教育随笔论文发表自己的意见)专业引领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萝卜烧萝卜的结果)“校本”的本质是土生土长,有地方特色教研组和教师本身对资料的收集和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六)校本教研和以往教研活动的区别,继承优秀教研经验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内涵技术生态取向到文化生态取向从研究教材教法到全面研究学生和教师的行为从重组织活动到培养研究状态从关注狭隘的经验到关注理念更新和文化再造,(七)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1.教师的基本功最终体现在课堂上2.提供的课例是真实的,未经反复加工的3.案例研究是开放的4.这种研究不可能揭示课堂教学中的所有变量,所以不可能是完全的研究5.课例研究的追求:a面向教学,共同分享b发展自我反思能力c重视积累,增加实践智慧,6.课例的形式a实际的教学案例b文本课例c声像课例d超媒体课例(教材分析评价教学理念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反思同伴和专家点评),二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改革和重建,新课程的实施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和重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和重建的基本要求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要素,(一)新课程的实施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和重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新课程的核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以人为本”教育价值最集中、最充分的体现,也是课程教育价值的本质回归。“发展”意义的诠释:三维目标、个性和创新精神。“发展”过程的差异:状况、特点、水平和独特性课堂教学形态的特征:公平性(机会、潜力、空间),民主、尊重,灵活、多样和选择性。,(二).改革和重建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实现三个转变:1.教学观念: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2.教学行为:尊重每一个生命主体;平等的沟通交流,启迪自信;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勇于体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鼓励质疑,鼓励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正确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仅是一种载体),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进行学习方法的启迪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充分运用能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各种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和自信的评价手段;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实效进行及时的反思和评价。3.教学评价:,思想态度理论素养现代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关爱合作研究活力(创造性)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教育平等的沟通交流启迪自信和创新德育的渗透和学科整合教学的氛围交流学习探究学生学习能力的充分体现多元化教育(知识方法情感)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贴近生活关注社会多媒体整合浓浓的学习氛围和启迪自性的学习环境,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课标的要求教学的意图学生的关注程度2.教学目标的落实3.教学主体的体现4.教学结构、流程和时间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5.知识和情感的交融,(三)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要素,教学的基本素养语言板书获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不断更新教学技术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观念方法和手段效果反思和评价,(四)关于科学探究,探究的基本特征:a问题b证据c解释d评价f发表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探究(自主了解科学方法树立科学创新精神敢于批判和质疑)对自己工作的论证和评估(责任心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交流与合作(不能教师包办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足够的时间集体主义自信自强),(五)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鼓励创新,对于每一位教师,课堂教学应是不断通过创新来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理念、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关键要素。对于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应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发现、探究,不断质疑、不断升华和超越自己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课堂教学应积极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发现和探求,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不同的解读。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1.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内涵,在学习兴趣上,有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求知欲,表现出出众的意志品质,能够排除外界干扰而长期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在学习动机入有理想,敢于幻想,思考问题比较执着,不轻易被他人左右。在学习行为上,善于标新立异和发表和别人不同的观点、见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喜欢设计、制作和小发明。,(六)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评价,1.教学目标行为性目标过程性目标教学中每一个步骤是否紧扣目标是否达到了目标教学目标分为两类:预设目标和课堂生成性目标,新课程更加关注生成性目标。预设目标要建立在课程标准、教材、学生、三维目标的基础上。三维目标是统一的整体,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融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无形的渗透,是长期的过程。,厂,教学目标的制定:了解课标了解教材了解学生了解能够利用的课程资源2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兴趣3.教师在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方面所做的工作有效性4.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方面做了些什么5.教学的反思:教学的设计思想、意图;学生的关注程度和主体性的体现;三维目标的落实;生成性目标的处理过程和方法问题的思考,结束语,本次课程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字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全国的教育工作者正仪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之中,它必将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谢谢!,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