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修改.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12724258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4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修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修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修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了解演讲辞的特点。2分析文章结构,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3了解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他对中国教育的贡献。,1读准字音肄(y)业干禄(l)孜(z)孜求学弭(m)谤冶(y)游贻(y)误砥(d)砺(l)切磋(cu)相勖(x)訾(z)詈(l)商榷(qu),2解释词语肄业:在本文中是就学的意思。肄:学习。干禄:求功名利禄。禄,古代官吏的俸给。弭谤:消除毁谤。造诣:学问、艺术等所达到的程度。容有底止:或许能相当深。底止,深的意思。放荡冶游:放纵不受约束地四外游玩。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比喻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敷衍:做事不负责或待人不恳切,只做表面上的应付。塞责:对自己应负的责任敷衍了事。当轴:旧指当政大臣,比喻居于政要地位。语出宋史苏轼传:“积以论事,当为轴者恨。”贻误:错误地遗留下去,使受到坏的影响。砥砺:磨炼。日偷:越来越苟且敷衍,只顾眼前。偷:苟且。开诚布公:诚意待人,坦白无私。相勖:相互勉励。,訾詈:指责,诋毁,谩骂。商榷:商讨。旁稽博采:为了表示论证充足而广泛地查考,采用资料。,4走近作者蔡元培,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弃官从教,初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均曾被推为总理。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学。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而辞职,再赴德、法等国学习和考察。1915年与李石曾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次年与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提倡勤工俭学。1916年回国,次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1年,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在1924、1926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入选中央监察委员会。1927年,除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中央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常委委员、监察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外,并倡议成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被任为大学院院长。1928年辞去各行政职务,专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还兼任交通大学、中法大学、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改为杭州艺专)等多所高等学校校长、院长以及故宫博物院理事长、北平图书馆馆长等职。1932年,同宋庆龄、杨杏佛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推为副主席。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进国共合作。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名誉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5了解背景这是一篇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演讲辞。当时的北大,一些教师满身透着官僚习气,在学术上却无所成就。不少学生只为混个文凭,以便将来谋个官位,根本无心读书做学问。针对当时的这种局面,蔡元培在演讲中提出了“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三项要求,并开宗明义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段”。,6开阔视野北京大学简介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崭新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设疑激智作者要提出道德问题的背景是什么?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都围绕着一个怎样的核心内容?为什么?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内容,即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道德品行。首先,蔡先生批判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劝告学生要抱定正确的宗旨,要以专心求学的态度读书,不可抱有做官发财的梦,以致误己误人误国。这样才能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型知识分子。其次,蔡先生指出,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道德的沦丧,作者认为大学生有责任去扭转这种趋向。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纯洁的道德情操,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最后,蔡先生希望青年学生要敬爱师友,他尤其指出,道德修行不能仅止于独善其身,更要“道义相勖”,这样方能共同提高,收“切磋之效”。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认为道德教育是国民教育之根本,而人格培养又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健全的人格,甚至比第一流的研究成果更重要。所以,演讲的主要内容始终围绕着健全人格与道德品行这个核心。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蔡元培先生对学校改革的两项计划有何共同的目的?蔡元培先生对北大改革提出的两项计划既有针对性,又反映了他对大学性质的理解。他首先针对那些志在做官发财的学生,避免他们“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改良讲义,只列纲要”,迫使学生自行钻研,而“添购书籍”则是为学生自行参考提供条件。,其次,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的性质是钻研高深学问,它不同于一般的专门学校,不带有直接的实用目的,故而不能停留在传播专门知识上,更须学生旁稽博采;另一方面,蔡元培先生主张“兼容并包”,故而不提供详细讲义,更能使学生独立钻研,学有心得。蔡元培先生的两项改革计划都围绕“求学”二字,希望能借此让学生真正获得学问,而非敷衍塞责,只求文凭。,从这篇演讲辞中可以看出,蔡元培是怎样的一个人?首先,蔡元培是一个爱国的有志之士。他清醒地看到了当时人人追求功名利禄,道德日益沦丧的社会现实,心中慨叹、忧愤,欲尽自己之力挽救日益颓靡的社会风气。其次,蔡元培是一个满怀斗志的改良之士。当时,北大一些教师满身透着官僚习气,在学术上却无所成就。而少数学生只为混个资历以便将来谋个官位,根本无心读书做学问。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时”,但他曾经表示:“觉北京大学虽声名狼藉,然改良之策,亦未尝不可一试,故允为担任。”,最后,蔡元培是一个对教育有着科学的、深刻的认识的教育家。在本篇演讲辞中,他指出了大学的性质,即“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告诫人们对待学业不能敷衍塞责,要勤其学;又指出要砥砺德行,还要敬爱师友。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蔡元培科学、民主的教育观念以及对教育的意义和方法的独到认识。,设疑激智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有怎样的特点?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这是一篇满怀希望的演讲辞,细读课文,激人奋进。诵读后,你感受本文表达了作者哪些教育新思想?本文是一篇观念前卫的演讲辞。作者透彻地述说了自己对学子的殷切希望,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先进的教育思想: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观点;提倡学生自学,“不惟恃教员讲授,尤赖一己潜修”。,作者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中清醒地看到社会、教育的弊端,并针对弊端提出了救治的方案:需要远见卓识、义无反顾、始终如一地实行改革,需要一种热心肠,一种赤诚。而要在狂澜即倒的情形中力挽狂澜,要改变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的状况,改革者还要有道德的感召力,自身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我们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作者高尚的道德境界。他告诫青年学子砥砺德行,指出:“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作者就是这样的“卓绝之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