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辩试点班二》PPT课件.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2723748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PPT 页数:332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辩试点班二》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2页
《自辩试点班二》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2页
《自辩试点班二》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概论,内容提要及编写目的: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工程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本大纲包括四讲内容: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创立和发展;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工程与科技革命;现代综合和复杂性方法。通过相应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和正确认识如下内容: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与哲学的辩证统一关系;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机制;科学、技术、工程的本质及特点;科学技术革命与科学世界图景、科学思维方式变革的一致性关系;科学技术研究的当代综合性、复杂性方法。,本门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工程观,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有助于启发学生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现代科技方法提高解决和处理具体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学时安排:本课程计划安排18学时,14讲的学时分别为2、6、4、4,共计16学时,另有2学时为课堂讨论。,第一讲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创立和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讲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体系,以及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创立过程和发展脉络。要求学生合理认识自然辩证法学科在当代科学体系,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学科层次和学科地位,并能正确把握科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本讲参考学时:2学时。,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19世纪后半期(1873年)恩格斯在总结19世纪包括19世纪以前的自然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花费了13年时间,于1886年写下了自然辩证法一书,为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往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及其在现代科学中的地位一、现代科学体系的基本特征对象世界与科学体系具有同构关系。科学作为对对象世界(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反映和建构的知识体系,与它所认识、反映和建构的对象世界总是具有同构关系。现代信息系统科学研究表明,客观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的,即万物皆系统,所有物质系统都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普遍相互作用性(系统通过其内部和外部的物质、能量、信息流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与此相对应的,作为人类对其进行认识、反映和建构的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也具有整体系统性、结构层次性、普遍相互作用性的特征。,二、现代科学体系结构的图意示,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地位自然辩证法处于各门科学技术学科和总体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介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既不像各门具体的科学技术学科那样,以自然界某个领域的特定事物作为研究对象,又不像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那样,以整个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研究方法发展的一般规律,其研究范围大于各门科学技术而小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相应地,其(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抽象性和普适度也大于各门科学技术而小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如果把各门科学技术看作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最低层次,把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看作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最高层次,那么,自然辩证法则处于中间层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和各门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四、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定义和学科内容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整体自然界、整体自然科学和整体技术工程活动。或者说: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的总体性关系包括对自然模式的建构关系(即自然界的产生、存在、演化关系)、对自然的认识关系和对自然的改造关系作为研究对象。,2自然辩证法的定义: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和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的哲学。或展开为: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活动的一般性质、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的哲学学说。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或学科体系:自然哲学(自然图景)、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体系和逻辑主线一、关于自然哲学1自然哲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自然哲学不仅包括对自然图景进行建构和描述的哲学,而且还包括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义的自然哲学。狭义的自然哲学仅指对自然图景进行建构和描述的哲学,它以自然界的整体模式为具体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图景、模式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在狭义规定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就是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即自然观、自然图景。我们所介绍的自然哲学主要是从狭义角度进行的。,2自然界中是否存在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学说。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变化的,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形而上学则相反,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永久不变的,如有变化,也只限于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变更,不承认事物的质变,并把变动的原因看作是事物外部的推动。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包括一些科学哲学家直截了当地做出了否定的回答。他们断言: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辩证法,只有在历史和社会的世界中才有辩证理性问题。他们认为,恩格斯虚构了自然辩证法,并将它强加到自然界中。据此,在现代西方哲学和科学哲学中掀起了一股拒斥本体论和自然哲学的思潮。,恩格斯在其自然辩证法手稿中明确地反对了两种倾向:一种是脱离自然科学的现实基础而只凭主观臆断来炮制自然哲学体系的做法,如黑格尔那样。黑格尔在他的自然哲学中认为“精神在自然内发现它自身的本质,即自然中的概念,发现它(概念)在自然中的复本(客体),这是自然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因此研究自然就是精神在自然内的解放”。另一种是蔑视一切自然哲学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态度,这种态度是一种藐视一切理论、不相信一切思维的最肤浅的经验论。(前者为忽视实证的客观唯心论,后者为忽视理性的经验论),由此,恩格斯讲我们“只想表明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因而对于理论自然科学也是有效的”;“辩证法的规律就是从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历史中被概括出来的”“思维规律就是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和反映”;黑格尔理论的“错误在于:这些规律是作为思维规律强加在自然界和历史上面的,而不是从它们推导出来的。”,3自然哲学的不同历史形态古代的自然哲学古代的自然哲学与古代的自然科学融为一体,其核心是探索自然界的本原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世界图景的描述问题。如泰勒斯的“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赫拉克利特的“火”,毕达哥拉斯的“数即万物”的数本主义哲学;托勒密的地心说(公元130年);中国的“阴阳五行说”。所以这一阶段的自然哲学不可能建立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之上,具有直观性、思辨性、朴素性、笼统性和猜测性的特点。,吴国盛:“说数即万物当然是荒谬的,但若说事物所遵循的规律是数学的,则是相当正确。近代科学正是在追寻自然界的数学规律中取得长足进步的,而且可以说,许多次重大的突破都是由于发现了新的数学规律。毕达哥拉斯主义传统确实是自然科学中最富有生命力的思想传统”科学的历程,黑格尔的哲学思辨的自然哲学随着近代自然科学从哲学中不断分化出来,一些哲学家们又试图根据当时科学发展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凭借抽象的思辨来建立一种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关于自然界的理论体系。18世纪到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自然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便是这一自然哲学形态的杰出代表。这一形态的自然哲学试图“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用个人思想的构造去超越人类认识的历史和实证科学对自然本性的揭示,这一形态的自然哲学显然与科学本身的发展相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恩格斯在对黑格尔式的自然哲学进行清算的同时,又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当时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所面临的基本任务是:以自然科学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对自然界自身的辩证联系的考察,建立起一个相对于当时时代的令人满意的“自然体系”,从而从整体上对自然界做出唯物和辩证的理论解释。,现代科学的自然哲学20世纪以来,随着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现代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基本粒子物理学、凝态物理学)、现代宇宙学、分子生物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复杂性理论等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的迅速崛起和深入发展,一幅建立在现代科学所提供的相关事实、理论和科学范式基础之上的信息系统复杂综合的世界图景日益清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正是这一信息系统复杂综合的世界图景成了与我们这个时代相匹配的自然哲学的崭新历史形态。,二、关于科学哲学科学哲学是以对自然界进行认识的方式和方法的自然科学的整体为其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质及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自然辩证法意义上的科学哲学就是关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法。1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科学认识论、科学方法论、科学价值论、科学发展观以及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等等,乃是科学哲学研究的一般研究领域。,2古代科学哲学问题早在古希腊时代,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等人就对科学本身进行过认真的思考,如,亚里士多德就曾试图通过区分经验科学与数学来阐明科学的性质,并提出了归纳-演绎法。中世纪后期的某些异端经院哲学家也曾对科学方法问题进行过讨论,当时提出的试验检验的要求和简单性原则(“奥卡姆剃刀”)等对之后的相关问题的思考都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奥卡姆剃刀原理(OckhamsRazor)是由14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ofOccam,约1285年至1349年)提出的一个原理。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对于科学家,奥卡姆剃刀原理还有一种更为常见的表述形式:当你有两个处于竞争地位的理论能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简单的那个更好。这一表述也有一种更为常见的强形式:如果你有两个原理,它们都能解释观测到的事实,那么你应该使用简单的那个,直到发现更多的证据。对于现象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比较复杂的解释更正确。如果你有两个类似的解决方案,选择最简单的。需要最少假设的解释最有可能是正确的。或者以这种自我肯定的形式出现:让事情保持简单!,3近代科学哲学的诞生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哲学是在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之后才开始诞生的。从16世纪中叶(1543)到19世纪末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时期,科学方法和科学性质的问题被深入而详尽的进行了探讨。培根(15611626)是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主张实验方法是科学的工具,科学认识就是要进行实验,他讲“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归纳)去整理感性材料(由实验获得)”。伽利略(15641642)也非常重视实验方法,被人们称之为用实验方法打开近代自然科学大门的大师以及近代物理学之父,将实验方法与数学方法相结合(1590自由落体定律),成为近现代以来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达芬奇非常重视实验方法,他认为,一切科学都必须遵循实验的方法,根据实验结果,才能决定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与此同时比较、分类、类比、分析、综合等理性方法相继产生。,休谟提出“归纳问题”;康德提出的科学性质的“分界问题”;赫歇耳对发现与证明所作的区分;休厄尔提出假说-演绎法,并对科学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密尔提出的归纳逻辑;孔德和马赫对科学性质和分界问题的实证主义的解释;约定主义者迪昂强调了科学理论的框架系统构成;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科学的性质、功能、方法和发展规律等方面的问题也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爱因斯坦指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亚里士多德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体系中);培根发明的系统的实验方法(在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中)。,4现代科学哲学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的崛起和发展,科学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关于科学发展的模式:1、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维也纳学派的维也纳大学教授:施利克、卡尔纳普、赖兴巴赫、亨佩尔等人。他们从培根的归纳主义原则出发,认为科学知识来源于对经验事实的归纳,科学命题的真正意义取决于它得到越来越多的科学事实的证实。,2、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四段实模式)证伪主义(奥地利人,曾在新西兰、英国任教)。20世纪50年代波普尔第一个向实证主义挑战,他认为,科学理论是一个全称命题,不可能通过归纳得到证实,但可用一个单称命题来证伪;科学的发展就是理论不断被经验反驳和证伪的反复过程。P1TTEEP2问题(Problem)针对问题提出许多探索性理论(TentativeTheory)进行科学实践检验,消除错误(EliminationofError)形成理论问题(Problem),3、库恩的科学革命模式:(美国科学史家,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20世纪60年代,库恩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此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范式:科学家共同体所具有的理论信念、方法信念、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理论模式等科学观。前科学:范式未形成,此阶段科学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事实,各有各的信念和理论观点,处于争论时期。常规科学:科学家们经过长期争论形成新的范式反常:科学探索中不断发现反常现象,原有范式难以解释危机:大量反常现象出现,原有范式发生危机科学革命:打破原有的范式,提出新的范式新常规科学:新的范式产生。,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英国科学哲学家和数学家,剑桥大学哲学博士)20世纪70年代拉卡托斯在研究了波普尔、库恩等人的科学发展模式后,提出了此模式。他认为任何时代的科学理论体系实际上都是一套科学研究纲领,它是一个具有严格内部结构的科学理论体系:硬核:(基本观点、基本命题)保护带:(辅助性假设)启示法:正面启示法为保护硬核的鼓励性的规定;反面启示法为保护硬核的禁止性的规定,三、关于技术哲学技术哲学以对自然进行改造的方式和方法为其研究对象,同时,它还是关于技术的一般性质及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自然辩证法意义上的技术哲学就是关于技术活动的辩证法。1技术哲学的研究领域技术认识论(技术的性质、发展形式、发展模式、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特点、类型、程序)、技术方法论(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方法)、技术价值论(技术的价值倾向与价值标准)、技术伦理学、技术实践学(成功与效率的标准),以及技术对经济、社会、科学和文化的影响等,则是技术哲学研究的一般领域。,2技术哲学的创立(德)E卡普技术哲学纲要(1877)一书是系统论述技术哲学的第一部著作。该书把技术看作是人类同自然的一种联系,把技术发明看作是创造力的物质具体化。(法)A埃思比纳斯技术的起源(1897)。论及了技术的历史发展和它与文化的关系。(德)F戴沙沃技术哲学(1927),提出每个特定的技术问题,在一定时间和背景下,有而且仅有一个最优解的假设,认为这个解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被发现的(如1970-1971美国生物学家内森斯、伯格对DNA的切割与重组)。,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40年代至60年代的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流派就存在着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质疑,其代表人物是存在主义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他提出了“对技术的质疑”,他在对现代技术的本质进行追问时提出了“座架”这一独特的术语。他认为正是由于现代技术所导致的现代化工业社会,才使工人好比机器一样被捆绑在“座驾”上,无休无止的劳作,使人失去本我的自由,失去人性,导致的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从而使人陷入忧郁、烦恼、恐惧和绝望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技术伦理学的萌芽和端倪。,同一时期,即20世纪30年代后,在西方还流行着另一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其主要代表马尔库塞,他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劳资矛盾得到了缓解,在这种高度的物质和技术发展的发达工业社会中,人们在物质和技术的压制下已变成只求物质,不求精神;只顾现实,不讲未来;只按技术合理性行动,而没有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单面人”,社会也变成了“没有反对派”的“单面社会”了,他认为这就是“当代人的全面的异化”。使人失去了本我的自由本性。,3技术哲学的热潮世纪年代以后,随着现代新技术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技术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多负面效应的产生,使得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的哲学家们不能不对技术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哲学层面的反思,这便引发了一场技术哲学研究的热潮。(法)J埃吕尔技术社会(1954)一书在欧美影响较大。他认为,现代技术已经囊括了一切,使人们生活在技术环境中、心理状态完全为技术价值所统治。技术使人类摆脱了时空的某些限制(认识和改造),但并没有使人获得自由。,在美国,学者们研究较多的技术哲学问题是:技术与价值、技术评价、技术发展的政治问题等等。在日本,以“技术论”的名义,探讨了技术的本质和规律等问题。如户坂润提出的“手段体系说”即技术是生产手段的组织或者说是生产手段的体系;武谷三男和星野芳郎所提出的“应用说”即技术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规律性有意识的应用。,当代技术哲学家M邦格认为,技术哲学的使命是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1)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有哪些共同特性?前者独有哪些特性?(2)在本体论上,如何区分人工产品与自然客体?(3)如何区分技术预见与科学预见?(4)经验规则、技术规程与科学定律有什么关系?(5)什么是技术的价值体系和伦理规范?(6)什么是技术与现代文化的其他分支的概念关系?邦格具体探讨的领域有:技术认识论、技术本体论、技术的价值准则、技术伦理学、技术实践学等。,4、“技术创新”及其模式的历史演化过程191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18831950年,美籍奥地利人)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第一个从经济学角度系统提出了创新理论。他认为,一个经济若没有创新,则是一个静态的没有发展、增长的经济。经济之所以不断发展,是因为在经济体系中不断地引入创新。那么,什么叫创新呢?他说,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的一种新的组合。具体来讲,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括下列五种情况:创造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实现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不难看出,他所指的这五种创新是企业得以发展的主要形式,即产品、工艺的创新;市场的创新;组织的创新和供应链的创新。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创新是一个新淘汰旧的“创造性毁灭”过程。他的创新理论有一句至理名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他看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就是“创新”和“创新者”。但是,熊彼特的这一创新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引起政府官员、经济学家、企业家们以及学术界的重视,只是到了二战以后,他的创新学说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是最早把创新理论引入到技术领域的,他认为创新有两种:一种是技术创新,它在自然界中为某种自然物找到新的应用,并赋于新的经济价值;另一种是社会创新,它在经济与社会中创造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取得最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另一位提出技术创新概念的是著名经济学家诺思,他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不断相互促进的过程:有时,制度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的保障;有时,技术创新又推动着制度创新。在德鲁克和诺思提出“技术创新”概念后,人们为了寻求技术创新及其发展的规律,广泛开展了关于技术创新模式的探讨。20世纪60年代,人们把技术创新理解为一个由科技推动的线性过程:即技术创新始于科学研究,经新产品开发和生产阶段,直至营销的“单向线性模式”。,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控制论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于技术创新的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源于市场又回归于市场的“环形反馈回路模式”:即从市场调研、项目确定到技术原理的构思、设计,再到研制、生产,直到市场销售的一个完整过程。,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技术创新的系统性,提出了技术创新的“系统网络模式”,其创始人是英国的技术创新理论专家弗里曼。他在对英国、德国、美国,尤其是日本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历史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技术要领先,经济要发展、仅靠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拉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国家的参与,要有一个国家的创新系统和战略。,进入90年代后,欧美、日本、中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家或组织的学者和学术群体广泛开展了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他们普遍认为,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系统,不仅包括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还应包括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信息中介机构、供应商、客户及基础设施等。技术创新的这种系统网络模式,主要强调国家政府部门在其中的重要组织作用,强调技术创新相关要素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20世纪末本世纪初,许多学者和技术创新理论专家又提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模式。这种技术创新模式实际上是对“系统网络模式”的浓缩或简化,主要强调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核心元素作用,强调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主体性,其目的是促使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上所述的几种技术创新模式,是学术界目前较为熟悉和公认的。但在一个真实的技术创新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技术创新模式,不论技术创新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其中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本质和规律:“设想构思设计试验”。而且,这种本质和规律将成为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永恒模式。,四、关于工程哲学工程哲学是以作为改造世界的具体建构过程的工程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整体为研究对象,是关于工程活动的一般性质及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自然辩证法意义上的工程哲学就是关于工程活动的辩证法。,1工程哲学的研究领域我国学者殷瑞钰等在工程哲学一书中将工程哲学的研究领域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工程的性质、特点和类型;工程活动的一般阶段及各阶段间的关系;工程活动的不同参与者在工程活动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以及工程共同体的社会作用和基本特征;工程知识与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的关系,工程方法与科学方法、技术方法的关系;工程规范的形成、作用、可靠性和变化;工程创新的实质,工程创新与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的区别与联系,工程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工程教育及其与科学教育的异同;工程理念、工程观、工程价值、评价工程的主体和指标体系;工程师的基本技能、知识结构、行为规范、精神气质和成长规律;工程和工程师的社会影响、职业和伦理责任、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人类工程思想和工程社会形象的历史演进。,2工程哲学的创立最初,人们往往把工程活动或者作为技术活动的一个部分,或者作为技术活动的延伸和应用的方面来对待。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内外一些哲学家开始有意识的发展工程哲学。1991年美国理海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杜尔宾编辑的题为非学术科学和工程的批判观察的论文集。该书在“前言”和“序言”中提出了建立“工程哲学”、“研究和开发的哲学”的构想。,我国学者李伯聪先生较早地进入了自觉开拓工程哲学的研究领域。1988年他出版了人工论提纲创造的哲学,1993年,他发表了题为我造物故我在简论工程实在论的论文,1995年,他发表了题为努力向工程哲学和经济哲学领域开拓兼论21世纪的哲学转向的论文,2002年,他出版了工程哲学引论我造物故我在一书。2007年他与殷瑞钰、汪应洛等学者出版了工程哲学一书。21世纪初,大致与中国同时,工程哲学的研究在美国也开始进入了它的正式开创期。一些题为工程哲学之类的书目开始出版,美国工程院工程教育委员会还把“工程哲学”列为其2004年的六个研究项目之一。,五、自然辩证法体系的逻辑主线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自然辩证法的表述方式应当坚持这样一条人与自然关系的路线:从自然到对自然进行认识和改造。这就是先讲自然哲学,再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因为,人类是从自然中产生的,人类产生之后又作为自然界的对立物而对自然进行认识和改造。考虑到自然辩证法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内容应当具体包括四个部分: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创立和发展概述自然哲学科学、技术与工程哲学科学、技术与工程方法论,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一、科学与哲学的内在溶合1两种错觉哲学,无论在怎样的意义上,它都应该是在追寻一种普遍理性哲学,以力图超越感性的性质,使人们往往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它可以和具体的科学相脱离。同样,科学观察和实验的具体感性活动的特征,使人们往往也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它可以和抽象的哲学相脱离。,2普遍理性和具体感性的具体统一人是以产生了理性思维为标志的。而这种理性思维的结构、方式等等便是一种形式的哲学。由于产生了理性,人的感性得到了改造。在人这里,任何感性的材料都必然会纳入理性的框架结构来予以衡量。这便是人和动物的感性的区别,也是哲学与科学内在统一的最终根据所在。,3科学是由普遍理性的原理组成,是普遍理性的逻辑体系这些原理不等于一些观察、实验的事实的直接陈述。由种种事实陈述上升到普遍理性的原理依赖着某种哲学思维的观念、规则和方式。从同一组陈述中,之所以可能得出不同的普遍理性的结论,其根源就在于科学家们所拥有的哲学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4哲学和科学的统一不仅是一种外在衔结,而更是一种内在溶合任何一种科学的普遍理性都相应渗透着一种哲学观念,而这个科学的普遍理性便有理由被看成是某种哲学观念和具体陈述相结合的产儿。即具体的感性和抽象的理性的统一。如通过归纳所得出的普遍性原理。科学决不是一种纯感性的活动。用什么样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用什么样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对具体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处理,都是科学活动本身所固有的重要内容理性思维。如第谷与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培根的科学实验与归纳方法;伽利略的科学实验与数学方法。,5科学与哲学内在溶合示意图人类科学知识中的任何一门学科都将处在此棒的某一位置上,它们都只能是某种程度的具体感性和普遍理性相结合的产物,并且它们都只能与其他学科共处于同一条科学哲学之链上。,二、科学与哲学的相对性和统一性1普遍理性普遍程度的差异与世界观分层人类的普遍理性的普遍程度是有差异的,有的适域较窄,有的则较宽,由此构成了不同层次的哲学或某些零散的哲学观念。一般而论,普遍理性所适合的域限越窄,它的世界观程度、哲学意味就越小,反之就越大;科学的层次越深,它的世界观程度、哲学意味就越小,反之则越大。如生物学:动物、植物、微生物(学科分类与综合)。2哲学与科学划界的相对性由于任何一种科学都是由普遍理性的原理构成其科学体系的,所以,在所有科学学科之间只存在普遍理性的普遍程度上的差异,而不存在普遍理性有无的区别。,3普遍理性普遍程度的层次差异构成哲学的层次性普遍理性的普遍程度(适域范围)的大小,规定着普遍理性自身的内在层次差异。高层普遍理性体系构成高层哲学体系,低层普遍理性体系则相应构成低层哲学体系。由此又规定了哲学自身的层次性。那些适域范围过窄,或还未成体系的偶然、个别的普遍理性,虽然还不能算是成体系的哲学,但渗透着某种或某些哲学观念了。如:有些癌症是可以治疗的;有些癌症患者不治自愈等命题。4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的指导不同层次的普遍理性(哲学)之间具有一种双重意味的关系:低层普遍理性(哲学)是高层普遍理性(哲学)赖以成立的基础,高层普遍理性(哲学)是对低层普遍理性(哲学)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而产生的(归纳);低层普遍理性(哲学)又是高层普遍理性(哲学)合乎逻辑的推论,是在后者规范和指导下的产物。(如演绎推理),5科学与哲学的统一通常,科学界习惯于把高层普遍理性体系叫做哲学,把低层普遍理性体系叫做科学。但是,科学与哲学在学科分类上的这样一种区别并不是完全无可挑剔的。因为并不是科学中没有哲学,也并不是哲学中没有科学。科学与哲学的分离只是在科学与哲学都有了一些发展,但还并不很发展的这样一种条件下才具有的。哲学本身是不能脱离和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它本身也应该成为一种科学,而科学又是和人类正确的理性思维成果相一致的,它本身也应该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种哲学。在古老的人类知识体系中,科学和哲学是融为一体的,在未来人类知识的体系中,科学和哲学将会在一个更高的层级上达到某种新的统一。,三、科学对哲学的改造,哲学对科学的批判1科学对哲学的改造具有普遍性品格的低层普遍理性(范畴或原理)向高层普遍理性的跃迁的过程构成科学范畴或原理进一步哲学化。如果新跃迁上来的范畴或原理与原来这一层次上的普遍理性并不矛盾,或虽有矛盾但只是局部性的话,那么,原有的这一层次上的普遍理性体系就不会发生什么大的变化,或只是做一些枝节性的修正。如开普勒所观测的科学事实是对哥白尼天文学理论(具有哲学意义的普遍原理)的改造。,当新跃迁上来的普遍理性与这一层次上的带有根本性意义的普遍理性是相互冲突的,这时就可能迫使原有高层普遍理性体系采取两种态度:一种是拒斥新跃迁上来的普遍理性,维护自身的旧有体系;另一种则是用新跃迁上来的普遍理性改变或取代旧有的与之相悖的普遍理性,从而刷新整个普遍理性的体系。前一种态度往往是保守的理论体系所遵循的原则,而后一种态度则有可能会爆发一场该层次上的理性革命。如:1897年汤姆逊发现的电子对道尔顿的原子论的否定;生物学遗传学上的蛋白质与DNA。,2哲学对科学的批判由于普遍理性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所以,层级跃迁是普遍理性自我升华的过程,是普遍理性自我本质的再挖掘、再创造。这种再生、再挖掘、再创造的自我升华必须接受它要进入的那个高层上的原有普遍理性的审查。通过审查,高层普遍理性对试图加入自身行列的原有低层普遍理性进行某种规范、修正和加工。这就是高层普遍理性在对低层普遍理性实施其方法论作用的同时,又把这些低层普遍理性的合理因素概括、总结、吸收到自身中来。这一过程所实现的便是一种哲学的批判。如各门自然科学与科学哲学的关系:自然界的万物统一于基本粒子、化学元素及其实物和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较为具体的普遍理性能否进入更具普遍性的高层普遍理性的行列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是这些普遍理性本身是否具有更为普遍性的品格;二是哲学对这些原来还处于较低层次的普遍理性是否作了适合于自身层次的批判。,3哲学的双重批判哲学对科学的批判:剔除具体的范畴和原理中某些狭隘局限,从而把这些范畴和原理可能具有的更为普遍性的本质揭示出来。哲学对自身的批判:破除自身可能具有的某些僵化、教条、落后、保守的一面。通过双重批判,哲学从外部引入信息,改变自身旧有的结构。如果这种结构的改变是全面的、整体性的,如果这种自我批判是针对最基本的范畴和原理的,那么,由此引出的便是哲学的革命。,第四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创立标志从18世纪中下叶至19世纪,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性质。18世纪后半期1789年拉瓦锡化学纲要出版,提出了氧化说,并对斯塔尔的燃素说提出批判;康德(德国1755年)、拉普拉斯(法国1796年)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法拉第、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赖尔的地质渐变论;施旺、施莱登的细胞学说;迈尔、焦耳、赫尔姆霍茨等人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汤姆逊、克劳修斯热力学第二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重大的科学发现,为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奠定了科学基础。(史称第二次科学革命),为了适应自然科学这一发展进程的需要,恩格斯(1820-1895)总结和概括了18世纪后半期尤其是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就,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于18731886年写作了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书稿。该书的出现则是自然辩证法创立的标志。恩格斯在该书中写道“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自然辩证法是一部没有写完成的著作,主要包括十篇论文、一百六十九段札记和片断、两个计划草案,共一百八十一个部分。,这一论著虽然由于马克思的突然逝世(1883年3月)而打乱了他的计划,使他把几乎全部精力投入到整理和出版资本论第二、第三卷的手稿及马克思的其它著作中,直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也未能使自然辩证法一书完稿。但其中所包含的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技观和科学认识方法论的基本思想是深刻而完整的,它标志着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完整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建立起来。,当时,恩格斯所关注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确立辩证自然观,另一个是指明辩证科学观。另外,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一系列著作中,都对自然辩证法理论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2恩格斯的基本贡献首先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来考察自然界和自然科学;首先从理论上阐明了反映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一般规律的相关概念、范畴和某些基本原理;区分出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几大基本领域:辩证自然观、辩证科学观、科学方法论、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1925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以德、俄两种文字对照的形式出版。接着,该书的日文版、中文版、英文版等多种文字的版本相继面世,从而使自然辩证法在世界广泛传播。1931年,原苏联物理学家在伦敦第二届科学史世界大会上作了题为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的报告,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为指导,从社会经济背景上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在西方科学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1932年,日本学术界成立了自然辩证法研究会。30年代中期,美国、英国、法国的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也致力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并发表了一些重要论著。30年代末,中国也出现了学习和研究目前辩证法的组织,促进了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在全国高等院校向研究生开设了自然辩证法课程,并成立了研究会。,20世纪初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19世纪末,由于物理学中X射线(1895德伦琴)、放射性(1898法居里夫人,4钍、7钋、12镭,1903物、1911化、1934去世67岁;其实最早发现放射性的是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1896)和电子(1897英汤姆逊)的发现,使得经典物理学的原子不可分割,质量不变的观念(1803英道尔顿的原子论)发生了根本动摇,引起了科学家的思想混乱,所谓的“物质消失了,原子不见了”的错误说法一时在物理学界四处流行。列宁为了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写下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在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真理观等方面,给予了正确的回答,提出了自然界物质层次无限分割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思想。(史称第三次科学革命),20世纪初以来自然科学得到了飞速发展,极大地扩展和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而为丰富和发展自然辩证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爱因斯坦建立的相对论(1905狭义相对论、1916广义相对论;1842奥地利多普勒效应),深刻揭示了物质与运动,时间与空间以及物质运动与时空的内在关系;海森堡、布朗克、玻尔等人对量子力学的建立,突破了机械决定论的局限,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原子核物理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400多种:轻子、介子、重子,)对强子(介子+重子)的内部结构(1964美盖尔曼夸克模型:上、下、旁夸克或奇异夸克;1970美格拉肖:顶、底、粲夸克)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即,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电磁力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强力、电磁力、弱力和引力的强度之比为1:10-2:10-14:10-39)的统一研究,展现了物质层次深远的无限性和深刻的统一性以及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现代宇宙学对天体演化的研究,不仅从康德、拉普拉斯时的太阳系的星云假设推广到200亿光年的总星系(1光年=94605亿公里10万亿公里),而且从原始星云推进到宇宙起源的基本粒子的更深层次;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把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从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1953沃森、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后又发现了限制性内切酶工具酶1970-1971内森斯、伯格实现了基因的切割与重组)并揭开了遗传现象的秘密,从而改变了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的传统看法。,我们知道生物大分子主要指蛋白质和核酸等,它们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蛋白质基本上是由20种氨基酸组成,这些氨基酸由于排列组合不同,形成各种不同的蛋白质。核酸是由4种核苷酸组成的,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之一,它参与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也是遗传信息的主要携带者,对生物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物大分子由氨基酸、核苷酸、嘌呤、卟啉、嘧啶等生物小分子组成,美国科学家米勒1953年所做的模拟实验从而证实了这一过程,仅用8天就产生了5种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20世纪40年代末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系统论(美:贝塔朗菲)、控制论(美:维纳)、信息论(美:申农),以及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耗散结构理论(比利时:普利高津)、突变理论(法:托姆)、协同学说(德:哈肯)和超循环理论(德:艾根)等自组织理论形成的系统科学,它们撇开了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具体形态和内容,都把其作为系统去看待,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客观世界的共同运动规律,沟通了各种事物之间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二战以后在技术领域,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空间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海洋技术、新材料技术(包括纳米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等为主的现代高技术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引起了人类社会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的巨大变化。所有这些都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的辩证法。史称第三次技术革命。,思考题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地位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3、自然哲学的广义与狭义之分4、简述自然哲学的不同历史形态5、简述科学哲学及其研究领域6、简述奥卡姆剃刀原理7、为什么把伽利略称之为近代物理学之父?8、现代科学发展模式(4种)9、简述科学哲学及其研究领域10、简述技术创新及其模式的演化过程11、简述工程哲学及其研究领域12、简述自然辩证法体系的逻辑主线13、简述科学与哲学的相对性和统一性14、简述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过程,第二讲自然哲学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讲内容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和认识:物质和信息的关系;自然界的物质性的基本含义;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般演化过程和机制;自然生态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相应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自然观。本讲参考学时:6学时。,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要求我们在考察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自身存在、运动、变化、发展的原则。在这里,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便是自然界是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着?依据当代科学技术提供的信息系统复杂综合的世界图景,我们有理由认为:自然界是统一在物质基础上的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的世界。,第一节物质、信息与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性一、存在领域的构成1关于广义存在概念(简单介绍)广义的“存在”即“有”,它是世界上所有事物和现象的统称。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基于唯物论的基本立场,恩格斯并不把“存在”范畴当作哲学的最高范畴,它不只一次地对“存在”范畴含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予以强调,并认为需要从存在构成的差别关系中去揭示世界的本质。恩格斯说:“只要我们离开存在是所有这些事物的共同点这一简单的基本事实,哪怕离开一毫米,这些事物的差别就开始出现在我们眼前。”“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客观实在、客观不实在、主观不实在对于物质,列宁定义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使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这样,在客观世界的领域,列宁就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存在领域:一是客观实在的物质世界的领域,二是事物间相互反应的相关内容的世界领域(形态、结构、状态、特性、关系、规律等)。这后一个世界领域正是客观信息世界的领域。因为,在恩格斯看来:一切事物间都具有类似于反映的特性。在客观世界中普遍映射、建构的种种自然关系的“痕迹”正是储存物物间的种种反应内容的特定编码结构。客观信息正是对客观事物间的反映内容的指谓。这些内容虽然是客观的,存在的,但它却是不实在的。这是一类“客观不实在”的存在。,下面是客观信息的一些例子:“水中月、镜中花”;树木的年轮中凝结着的树木所经历的多年寒暑状况及其它相关关系的内容;DNA中编码的生命种系发生的历史关系以及个体发育的一般程序的关系的内容;地层结构中凝结的地质演化的历史关系的内容;现存宇宙结构状态中凝结的宇宙起源与演化至今的相关关系的内容等等,都具有客观不实在的性质。都是通过特定的编码结构而存在着。唯物反映论认为,主观的东西归根到底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映。既然是一种反映,那么反映着的内容就不是被反映的客体本身,它也就不可能是实在的。这样,通常所说的意识、精神之类的现象只能是一种“主观不实在”的存在,是主观信息世界。即储存到我们大脑内的信息。依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结论:整个宇宙(世界、自然)中的一切“存在”都可以划归客观实在、客观不实在、主观不实在这样三大领域。,3直接存在与间接存在从实在和不实在的对应性关系可将存在区分出直接存在与间接存在这对范畴。由此可以得出如下四个结论性的等式:物质客观实在实在直接存在;不实在客观不实在主观不实在间接存在客观不实在客观间接存在客观信息主观不实在主观间接存在主观信息,4存在领域构成图示,二、直接存在的物质世界1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出发点直接存在的物质世界(客观实在)是自然存在、运动和发展的本原和根据。也可称谓为载体。2直接存在范畴具有两种性质它不能简单等同或归结为各种具体的直接存在形式;它又不能不包括着这些各种具体的直接存在形式的共同本质。因为它是从诸多具体的直接存在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3直接存在的外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直接存在物:实体(各类有质量的物体)和场(各类有能量效应的场、波或弦);直接存在方式(包括状态):运动、时空、差异、层次、形态、结构;直接存在关系(过程是事物纵向运动的关系):相互作用、功能实效、物物转化、流变生成。三而合一、三而为一。,三、关于“自然界”1“自然”概念的广、狭义解广义的自然指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现象,与宇宙、世界、广义的存在是同等尺度的概念。狭义的自然,则指与社会相对立的社会之外的世界,或指自然科学研究的总体对象世界,或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按照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人、社会(包括思维)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自然发展的一个特殊状态,它理应包括在自然之中,受自然总规律的支配。所以,“自然”范畴在自然哲学中应当做广义的理解。,2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学术界根据是否有人的影响的改变,将自然在总类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然自然,一种是人工自然。天然自然有三层意思:第一,在人类没有产生以前的整个世界是天然自然;第二,在人类产生之后,人类的影响所不及的地方,包括广阔的天域和地球的深部,都是天然自然;第三,人工自然的基础仍是天然自然。人工自然就是天然自然在人的影响之下有所改变的自然。人工自然也可称为社会自然,就是带社会性的自然。,3自然界的物质性说自然界统一于物质,并不意味着自然界中除了物质没有其它。正确的说法是,其它都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以物质为根据、为条件的。这一含义规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的区别和界限。在一般表现着的层面上,世界是由直接存在和间接存在两大领域组成的。但是,如果从世界的本源和本性的意义上来说,世界归根到底又可以归结为直接存在。由于自然范畴和存在、宇宙、世界等范畴是同等尺度的范畴,所以,整个自然的根据、本源也只能是这个直接存在的物质世界,整个自然也只能是统一于这个直接存在的物质世界。,四、间接存在的信息世界1信息的存在方式信息并不是一个直接、具体的物质存在形式,信息是在表征、表现、外化、显示事物及其特征的意义上构成自身的存在价值。信息是它所表现的事物特征的间接存在形式。2信息的存在范围信息在物质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由于物质相互作用的普遍性、物质和时间的无开端性,宇宙间任何物质系统都已将自身演化成了具有特定结构和状态的凝结着种种信息的信息体了。(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数据库)自然界的任何物体都是一个直接存在和间接存在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自身就同时具有信源、载体、信宿的三重属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信息的存在范围:信息与物质同在。,3信息的内容唯物论者必须承认,信息的内容从总括的意义上完全可以归结为物质本身的存在方式和状态。信息是自然界任何物质系统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4信息产生的动力物体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客观的相互作用,不断地向外辐射或反射粒子,这样就将自身的存在方式和状态的信息由这个具有特定性能和分布的粒子场传送了出来。这就揭示了产生反映着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信息的根源就存在于物质世界本身之中,就存在于物质的自身运动之中。,5信息本质规定的4个基本层次信息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属性这是就哲学唯物本体论的总括的意义上对信息概念的规定。但这还不能揭示信息与其它物质存在方式和物质属性的区别。信息是显示物质的存在方式、状态的物质的属性这是就信息内容及其存在方式对信息概念的规定。这已经揭示了信息独具的质,但还停留在信息表现的现象描述上。信息是物质自身显示自身的属性这一规定虽然仍停留在对信息现象的描述上,但它已考虑了信息产生的动力。信息是间接存在的标志这一规定已经从对信息的现象描述上升到了对信息的抽象概括。,6信息本质的哲学定义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间接存在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关于自身历史的反映(包括自身演化的和曾经与它物之间的关系);关于自身性质的种种规定;关于自身变化发展的种种可能性。这便是关于事物历史、现状、未来的三种间接存在。7信息的十大特性(简单介绍)对直接存在的依附性;存在范围的普遍性;载体的可替换性;内容的可储存性;内容的可传输性;内容的可复合性和可重组性;内容复合和重组中的畸变性和创新性;内容的可共享性;对内容理解的歧义性;内容的可耗散性。,8信息的十四大功能(简单介绍)显示功能;启示功能;代示功能;联系功能;消除不确定性(或解惑)功能;组织功能(信息结构规定静态模式,信息结构改变构成系统动态发展);传播功能(联系、消除不确定性、组织等功能都通过传播来实现。从主体主观信息加工操作,到人际间有意识的交往,再到各类团体、组织、大众传播);宣传与教化功能;探测与监控功能;评价功能(真伪问题、精粗问题、效用问题);保持功能;模拟功能(根据尚存信息复原、修复、再塑原型物体,对复杂对象建立模型);建构功能(最能体现信息之创造力。通过组织功能实现。物的结构建构、主体信息建构、目的向实物结构转化的建构);预见功能(对未来发展趋势方向的推动:假定、预测、决策。具有不确定性:未来选择)。,五、自然界的整体系统性1、系统的定义什么是系统?贝塔朗菲(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认为,系统是“处在一定相互联系中的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钱学森则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又是它们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系统是一种联系方式。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客观世界中的许多事物都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的。在整个自然界中,从微观粒子到宇观天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非生命界到生命界,从原始生物(细胞)到生物个体、群体、群落乃至生态系统都是由特定的要素组成,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和功能,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整体,即系统。,从系统概念可以看出,系统规定中有四个关键环节: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等都是规定一个完备系统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