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代化》PPT课件.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2722039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49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现代化》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社会现代化》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社会现代化》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三讲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现代化的涵义、内容与特征第二节理解“现代化”的主要理论模式第三节后发展国家及其中国的现代化,一、现代化的涵义,现代、现代化及其相关的概念,都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涵义。广义“现代”:被用来当作“目前”、“现在”、“今天”的代名词,被用来泛指人们正在经历的任何一个当前的时间阶段。狭义“现代”:主要指的是大约从17或18世纪开始以来(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一段历史时期。,广义的现代化:指的是向任何更“新”的“现代”时期或状态的转变过程,“现代化”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狭义的现代化:指的是十七八世纪(尤其是从工业革命以后)从欧洲起源,之后逐渐扩散到全球的、一种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从“传统社会”向这种新型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转变的过程。社会学中讨论的现代化,是狭义的现代化。,二、现代化的内容,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个人现代化,现代化的主要层面:帕森斯(1),将世界上曾经有过的社会和当今所有国家划分为传统的和现代的两种类型,现代化的过程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过程。其特点是:1从身份取向到契约取向(status-contact);由HMarine传统社会一切看人的身份,“谁是谁”;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互关系越来越依赖或建立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即契约。,现代化的主要层面:帕森斯(2),2从神圣到世俗(SacredSecular)由H.Becker提出,是受宗教、神祗和迷信等神圣符号和观念影响;现代是科学和理性。3从区社到社会(Community-Society),由F.Tonnies提出的,在区社之中人际关系是亲密的、简单的、有机的和有人情味的。而现代社会则是复杂的、有距离的。4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Agrara-Industria),现代化的主要层面:帕森斯(3),5从初级群体到次级群体(Primary-Secondary)6从特殊主义到普遍主义(Particularism-Universalism),帕森斯认为有五个变量之一。处事待人时由特殊身份而别;普遍主义则是一视同仁7从承袭关系到成就(Ascription-Achievement)与接近。承袭与成就8从功能普化到分化(Diffuseness-Specificity)如家庭功能既是生育单位也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单位。现代则分化。,现代化的主要层面:帕森斯(4),帕森斯的五个模式变项特殊主义普遍主义:对事物是区别对待,还是与其他一样扩散性专一性:扩散,连带关系,还是就事论事情感性非情感性:重感情还是重理智集体取向个人取向先赋性自致性,三、现代化的主要特征,1、现代化是一个激烈的转变过程。2、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变革过程。3、现代化是一个由于某些偶然因素而首先在4、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5、现代化是一个趋同化过程。6、现代化是一个功过并存的过程。,第二节理解“现代化”的主要理论模式,一、经典现代化理论50年代,美国一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相继开展了现代化研究。1951年6月,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经济增长委员会主办的学术刊物文化变迁举办的学术讨论会上;与会者认为,使用“现代化”一词来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比较合适的。1958年,丹尼尔勒纳出版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一书,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就是现代化。,1959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比较政治委员会召开政治现代化讨论会,随后出版了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学(阿尔蒙德和科尔曼,1960)。60年代西方陆续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现代化研究专著,现代化理论基本形成。例如,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主义宣言(罗斯托,1960)日本和土耳其的政治现代化(沃德和拉斯托,1964)现代化和社会结构(列维,1966),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历史研究(布莱克,1966)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埃森斯塔特,1966)现代化:增长的动力(维纳,1966)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1968)等。在7080年代,现代化理论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了五光十色的现代化理论。,西方学者开展现代化研究,历时50年(5090年代),最终形成了经典现代化理论体系。尽管这种理论存在许多固有的缺陷,并因此受到种种批评,例如,这种理论不能解释发达工业国家70年代以来的发展等,但是,它仍然被认为是用来阐述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革命性变化的有力理论,其他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它。,二、后现代化理论,几乎与现代化理论研究同步,西方学者对发达工业国家未来的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种新理论。例如,后资本主义社会(达伦多夫,1959)、后工业社会(贝尔,1973)、后现代主义(Lyotard,1984;Rose,1991;格里芬,1997)、后现代化理论(Crook,1992;Inglehart,1997)、知识社会(莱恩,1966)、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和数字化社会等,其中,后工业社会和后现代主义是与经典现代化理论紧密相关的,后现代化理论则与经典现代化理论相对应。,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就产生了后工业社会的思想,1973年正式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在今后30年至50年间,发达工业国家将进入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的特征?1、逆分化(De-differentiation)2、逆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在权力分配方面3、认同群体取代阶级4社会政治活动日益从阶级政治转化为认同政治5生产领域中由固定分工向灵活分工转变。现代社会:固定分工6.科学的地位下降,受到削弱,第三节后发展国家及其中国的现代化,一、“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过程的特点1、发展逻辑的改变美国社会学家列维对此作过较多的研究,比较了“早发展”国家具有的优势和“后发展”国家具有的劣势。早发展国家是内源发展者,后发展国家是现代化的后来者。现代化的后来者具有五个方面的优势:(1)不是在未知领域内探索,因而对于自己的行动方向具有更为明确的概念;,(2)有可能直接采用和借鉴早发现代化国家的已经形成的计划、技术、设备和组织模式;(3)存在跳跃性发展的可能性(4)后来者国家的领袖可以通过展示其他国家或地区已经达到的成绩而直接加强其领导;(5)可以从已经现代化的国家中获得资本和技术上的帮助。,2、迟发展效果“迟发展效果”是学者们用来解释现代化进程起步较晚的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特殊条件和现代化特殊性的一种分析框架。迟发展效果主要反映了现代化起步较晚的国家由于其起步晚所面临的与现代化起步较早国家不同的制约条件。比如,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所处的不平等地位就是一种迟发展效果。,3、后发展国家的经济特征(见教材P335-336)4、后发展国家的政治特征(见教材P336-337),二、社会趋同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对不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论述1、社会趋同论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社会学家和现代化问题专家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问题是形成了社会趋同论理论。理论要点:现代化过程是所有社会、所有民族都经历的普遍的进化过程,尽管各国现代化的国情不同,起点也不尽相同,发展的具体道路和方式可能会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会经历同样的阶段,并形成大体相同的社会特征,即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组织管理上的科层化、城市化和文化的世俗化。,2、依附理论依附理论是以拉丁美洲和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为主体而建立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A.G.弗兰克,巴西社会学家F.H.卡多索、T.多思桑托斯和经济学家C.富尔塔多,埃及社会学家萨米尔阿明等。代表作有弗兰克的拉丁美洲:不发达或革命(1969)等。,依附理论是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基本立场是:反对现代化理论只从社会内部因素看待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问题,主张从西方发达国家、中心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边陲国家的经济联系,从西方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剥削、控制和不发达国家的依附中,解释不发达现象。坚决反对现代化理论的“西化”模式,认为西方化过程实际上是不发达国家被纳入不平等的“中心边陲”型国际经济体系的依附化过程,它将导致西方国家的发达化与非西方国家的不发达化。依附理论旨在通过外部因素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落后现象,从一个极端跑到另一个极端。,3、世界体系论沃勒斯坦(ImmamuelWallerstein)及其同事提出用体系观点来分析整个世界及其组成部分的发展与变化,探讨其总体的发展规律,并从其总体的发展过程中分析作为部分的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三、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参见相关书籍比较近期的现实情况见:,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全球化概念:60年代末70年代初“全球化”概念开始在国际经济学、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文化学中得到普遍使用,到80年代,“全球化”概念演变成一个概括未来时代特征的基本概念。英国学者J.米特尔曼在全球化的挑战:在边际上生存一文中指出:“全球化的概念是相互渗透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7)认为:全球化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的特征,民族性或地方性在减少(经合组织(OECD)1997年为部长理事会作的报告全球化与环境。参见,丁一凡著大潮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面临的挑战,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版,北京),参考书,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渗原、陈育国、迟刚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吉登斯,A.现代性的后果,田禾翻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何清涟:现代化的陷进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简惠美著,韦伯论中国中国的宗教初探,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民国77金耀基著,1999:从传统到现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马克斯韦伯著: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沃勒斯坦:世界体系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西里尔.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谢立中,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导论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谢立中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