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的反思和总结-明清史学.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2720521 上传时间:2020-05-19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52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学的反思和总结-明清史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史学的反思和总结-明清史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史学的反思和总结-明清史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史学反思和总结明清史学,原因:古代史藉自先秦始纂,历三千年编纂,至明清已浩如烟海。但年代久远、社会变迁、人为破坏、自然界水火之灾等,史籍大量散失灭绝。幸存者往往存在着或残、或缺、或伪、或难等问题。极须认真清理、总结和研究。,条件:、私家藏书之风盛行。明清两代知名藏书家多达千人,藏书动辄数万卷,甚至数十万卷。丰富的藏书为研究、总结史籍准备了物质条件。、博古通今学者众多。明代以来出现了胡应麟、焦厷、方以智、徐光启、陈第等一大批著名学者,他们的博古倾向为后来的考据之风开了先河。、西学东渐。明中叶以来,资本主义萌芽开始滋生,西学渐入,利于开拓思路和改进研究方法。、文字狱严重。明清文字狱屡屡发生,学者噤若寒蝉,一般不敢染指近现代史籍的撰修,客观上也是兴起博古和考据之风的一个原因。明清学者的研究和总结,成就之大、范围之广,前无古人。,第一节史学反思和总结的概况,一传统史书编纂的继承和发展二历代史籍的研究整理三类书和丛书的汇编四古代史学理论的系统总结五方志的繁荣六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一、传统史书编纂的继承和发展1、纪传史:修成二十四史中最后两部元史和明史。元史:修撰时间短,前后两次,不到一年,错误、遗漏、混乱、重复现象严重。但确实保存了元朝历史的资料,为治元史必读之书。明史:二十四史的殿军之作,修纂时间最长、修纂规模浩大。布衣身份史家万斯同用力最多、贡献最大。(朱端强万斯同与明史修纂纪年、布衣史官万斯同传),2、编年史:受通鉴影响,修成宋元通鉴、明通鉴等。最有名的是毕沅主编续资治通鉴。【毕沅官至总督,学问很大,事务忙,自任主编,邀请著名史家参修,用力二十年乃成,价值较高,上接通鉴】3、典制史:清官修“续三通”:续通志、续通典、续通考。达“六通”清官修“清三通”:清通志、清通典、清通考。达“九通”。民国刘锦藻编清续文献通考,根据时代特点增加了四类:外交、邮传、实业、宪政。达“十通”。,4、纪事本末史:进入黃金阶段。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清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魏源圣武记等。抄编年抄纪传自主编纂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抄于纪传体宋史,因纪传史文字繁冗,故作了文字改动和剪裁。名宋史纪事本末,而内容包括宋、辽、金、蒙古的事。清初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自己搜集资料编纂成书,早明史80余年,质量高,价值大。,二、历代史籍的研究整理包括增、辑、考、改。1、增,即增补。前代已有,但清代为盛。王钟麟主编二十五史补编,补表志四五十种,知名者如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丁国钧、文廷式等补晋书艺文志,钱大昕、倪灿等补辽宋西夏金元史艺文志,郝懿行补宋书食货志等。特别著名史学家万斯同,一人之力补写了历代史表和历代职官表。弥补了旧史的缺陷,方便后人研究和应用。,2、辑,就是辑佚。宋人高似孙始辑佚。明代以降,辑佚作品日多,如吴琯古今逸史,屠乔孙十六国春秋,范钦今本竹书纪年。最大规模的辑佚则在清代,官方从永乐大典中就辑出佚书590种,收入四库全书388种,存目百余种,著名的有东观汉纪、旧五代史、宋会要、元朝秘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九章算术等。私人辑佚也盛极一时,成绩丰厚,如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丛书总计632种768卷,黄奭汉学堂丛书总计215种219卷,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746卷,辑出上古至隋3497名学者的散佚作品。,3、考,即考证。主要对史籍注解、考释、校勘、订误等。清人用力极勤,范围极广,经、史、子书,无所不考,铸就了历史考证学的辉煌。考经: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343卷、皇清经解1412卷、王先谦续皇清经解1315卷、徐乾学通志堂经解1781卷等。考史:王鸣盛十七史商榷100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100卷,赵翼廿二史劄记36卷,武英殿本二十二史考证515条,洪颐宣诸史考异18卷,王先谦汉书补注100卷、续汉书补注30卷以及后汉书集解130卷等。俞樾诸子评议,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崔述考信录、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等。形成了“经世致用派”、“求实派”、“疑古辨伪派”等。,4、改,即改编旧籍。前代已有,但清朝最为突出。清人吴任臣摒弃宋史和新旧五代史封建正统观念及民族偏见,为“十国”改写出十国春秋,体例有变化,史料多有补充。元史改编热潮,邵远平元史类编42卷,魏源元史新编95卷,屠寄蒙兀儿史记16卷,洪钧元史译文证补等。成就最大者柯劭忞新元史257卷,订正了旧元史许多纰缪,补充了明清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外的研究资料。,三、类书和丛书的汇编1、类书。是博采群书有关资料,分类纂录编排而成的书籍。中国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即在此时编定。永乐大典成于明初,先后参编者有解缙、姚广孝、王景等2119位学者。22877卷,凡例目录16卷,约有三亿七千万字,装成11095册。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举世罕见的百科全书。引书七八千种,现存730卷,为后世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清修四库全书时,即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古书多种。,古今图书集成成书清代,由陈梦雷、蒋延锡等编纂。正文10000卷,目录40卷,另附考证24卷,总计一亿六千万字,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全书分为六汇编、三十三典,6109部。每部内容又分汇考、总论、列传、艺文、纪事杂录及补编诸项。全书资料宏富、编排得当,为后人学习和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很大的方便。,2、丛书。是将群书汇合为一,并冠以总名的套书。始自南宋俞鼎孙儒学警语,明代获较大发展,至清代有长足进步,数量多,质量高,规模增大。规模最大的是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纪昀为总纂官,参加编校和缮写的人员多达4168人。分经、史、子、集四部,分订为36304册,79309卷,十亿字。收书3461种,存目6793种。另纂总目200卷,简明目录20卷。编纂中官方寓禁于征,毁掉了不少珍贵文献,但其整理、总结和保存古代历史文化遗产的杰出贡献不可抹杀。,四、古代史学理论的系统总结1、明末清初三大儒: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提倡“经世致用”的史学,要求“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顾炎武日知录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2、三大史考名著: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赵翼二十二史劄记,在史学理论上都有特殊贡献。,3、章学诚文史通义:对中国传统史学理论作出了系统总结,涉及到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历史编纂学理论、史学批评方法论等众多领域,是继唐代刘知幾史通之后又一部最重要的史学理论专著。提出了“史学经世”、“六经皆史”、“史法与史意”、“撰述与记注”、“史德与文德”、“通史家风”、“志乃史体”等诸多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的方法论原则。代表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阶段。,五、方志的繁荣明代复兴,府、州、县都有地方志,省称通志,亦称总志,如四川总志。清代进一步发展,全国省、府、州、县都有志,著名的镇亦有志,许多第一流的学者都写志,如戴震、洪亮吉、章学诚、段玉裁、钱大昕等。据统计,现存方志7400多种,初去宋代28种,元代11种。明代有860种,清代有6500多种。县志占70%。清代方志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六、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地理学是从地理方面研究历史的发展变化,亦称地理沿革史。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此后正史中有地理志、郡国志;唐代始单独成书,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明清有新发展。代表作: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16311692),明末清初人,自幼好学,熟悉经史。明亡时17岁。明亡后不做官,因家贫,20岁以后做塾师维生,刻苦读书,联曰:“早起鸟鸣先,夜眠人静后。”主张经世致用、反清复明。29岁始撰,广搜资料,实地调查。50岁乃成。纪要内容:共134卷,280多万字。1、自然地理。2、政治地理。包括疆域沿革、政区变化和历史建都(利弊和原因)。,3、经济地理。各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农业水利的发展。治理黄河的方法争论、盐铁业、历代城市的兴衰等。4、军事地理。主要记山川形势,及其军事价值。张之洞书目答问归“兵类”。价值和特点:内容丰富,考证详细,眉目清新,层次分明,文字生动。魏禧:“数千百年绝无仅有之作”。清朝学者称:“质之而无疑,据之而有用”。还有称:“千古绝作”、“千古奇书”。此书问世后,使历史地理学成为了一专门学科。,第二节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一、顾炎武的史学史学特点:宋衍申中国史学史纲要P236)二、王夫之的史学史学特点:宋衍申中国史学史纲要P242三、黄宗羲的史学史学特点:宋衍申中国史学史纲要P239,第三节历史考证学的辉煌成果,一、历史考证学的内容1、校正文字。涉及到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一是传抄中的错误;二是明人刻书喜改字,清人便对明刻本进行考证。2、解释文义。一字一词一句之解释,人名、官名、典制、地理、器物等解释,涉及训诂学、地理学、器物学等。3、鉴别真伪。扯牵到史料学。4、辨明事实。对不同记载的历史事件进行考证。,二、清代历史考证学盛行的原因1、历史著作的繁富。从尚书、春秋起近三千年的史著编纂,汗牛充栋,不免有内容上的矛盾和歧异,故需考证。2、学术风气的改变。宋明以来,空言心性,许多学者认为这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清初有志反清复明的学者讲实学,要求认真读书,读书就要辨真伪,故需考证。3、文字狱的严重。自明朱元璋搞文字狱,到清朝更严重。清前期四个皇帝140多年,就有100多起,有据可查的达80多起。如:南浔庄氏史狱,吴炎、潘柽章等七十多人被杀。【毕沅续资治通鉴只续到元朝,不敢续到明朝,怕牵扯到清】,三、清代历史考证学的演变(一)经世致用派: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顾祖禹1、顾炎武(16131682),学者称亭林先生。出身“乡宦豪绅”之家。自幼随祖父读孙子、吴起著作和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14岁读完通鉴,明末入“复社”【知识分子吟诗作文、议论时政的团体】。有志改革政治,反对宋明理学。明亡时32岁,清初参加江南抗清斗争,失败后流亡北方,长期在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四省,坚持不仕清朝,三个外甥徐乾学、徐元文、徐秉义皆仕于清,都想奉养他,皆被拒绝。,27岁始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前者着重记各地疆域、水利、兵防、物产、赋税。后者主要记地理形势、山川要塞。30岁以后陆续整理读书笔记,经30多年校订成为日知录。日知录是他一生考证史事的结晶,是一部包含学术思想、政治见解在内的重要著作。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短则几十字,长则一两千字。,“经世致用”史学思想:他研究风俗是为改变当时的风气;研究赋税,提出“为人佃作者什九,有田者什一”;提出国与天下不同,国是朝廷、君臣百官之国。天下是匹夫之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影响很大。1、注重探讨实际问题;2、重视实行;3、注重实际调查;4、重视史料之依据。,2、黄宗羲(16101695),号南雷,学者称黎洲先生,浙江余姚人。身处“天崩地解”的时代,深感明朝政治腐败、社会动乱,曾入“复社”。明亡后,乃归里著书,著作多达60余种。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都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明夷待访录今本21篇,是一部政论与史论结合的杰出史著。认为:“夫二十一史所载,凡经世之业,亦无所不备矣”,提倡读经研史,提倡为经世而著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贬斥君为主子、臣为奴才的现象;主张“工商皆本”、“授田于民”;反对八股制艺,主张改革科举等。有许多积极进步的思想。二案创学案体,属学术史、哲学史范围。,3、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水西岸石船山,被称船山先生。1675年起隐居著述。一生著述百余种,包括哲学、史学、文学、政治等。今有船山全书。代表作读通鉴论、宋论等。二论是著名史论专著。提出:第一,治史目的上,主张撰写“经世之大略”、“得失之枢机”,即关注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其得失经验,以启迪后人。第二,史书编撰上,主张“直笔求实”和“言、义、事”相结合。视其为史学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保证。,第三,史学批评上,提出“因其时,度其势,察其心,穷其效”十二原则。“因其时,度其势”,是要求史学批评家要设身处地的了解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处境形势,“因其时而酌其宜”,“因时宜而论得失”,强调历史主义。“察其心,穷其效”,是要求史学批评家要认真分析考察当事者的动机和实际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评判。十二字原初具历史唯物主义色彩,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又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4、顾祖禹(16311692),明末清初人,自幼好学,熟悉经史。明亡时17岁。明亡后不做官,因家贫,20岁以做塾师维生,刻苦读书,自联:“早起鸟鸣先,夜眠人静后。”主张经世致用,反清复明。29岁始撰读史方舆纪要,广搜资料,并作实地调查。约50岁写成。共134卷,280多万字,涉及自然地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军事地理。内容丰富,考证详细,眉目清新,层次分明,文字生动。魏禧称“数千百年绝无仅有之作”。人称“千古绝作”、“千古奇书”。清朝学者称之:“质之而无疑,据之而有用”。,(二)求实派:王鸣盛、钱大昕、赵翼(三大史考学家)专门考证事实,是乾嘉考据学的正宗。1、王鸣盛(17221797),乾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42岁辞官住苏州,76岁卒。先治经后考史。史考主要三部:尚书后案、十七史商榷、蛾术编。十七史商榷最具代表。名十七史,实考十九史,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各合一书。内容:(1)校勘文字。(2)考证典制,以地理和官制最详细。(3)评论史事和人物。(4)评论历史著作。对研究史学史、研究历史都有参考价值。其治学精神:“予任其劳而使后人受其逸,予居其难而使后人乐其易。”,思想:(1)主张“务切实际”,反对凭空议论。()主张据事直书。“不虚美,不隐恶,则为纪传,为编年,皆良史矣”。()主张实录与笔记小说并重(取材)。二者“互有短长”、“不可偏执”。“采小说未必皆非,依实录未必皆是”。()反对以迷信入史。,2、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江苏常州人。官至贵西兵备道(地方官),46岁辞官返乡,主讲安定书院、专心著述。长于史学,精于考证,亦是名诗人(诗论瓯北诗话)。史考有廿二史劄记和陔余丛考。前者专门考史,后者涉及经、史、子、集。廿二史劄记实含二十四史,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各合为一种。内容:(1)考证史源。(2)考证记载的错误矛盾和歧异。(3)评论史事和人物。(4)评论史书的优劣、价值、编纂方法。考证特点:以正史证正史,以本书证本书。,评论特点:(1)采用归纳法。把同一类的事件归纳为若干个专题加以分析评论,如“东汉外戚之祸”,把东汉时外戚专权之史实归纳在一起加以分析评论。“八王之乱”等条,把纷繁的历史事件以简练的语言作叙述并加以评论。可避片面,又史实脉络清晰。(2)比较评论。史学比较、史事比较、人物比较。如各史例目异同、史汉互有得失、明代宦官先后权势、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等。,3、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居士,晚称潜研堂老人。江苏嘉定人。乾隆进士,官至广东学政,曾参修大清一统志、续文献通考、续通志等。48岁辞官,主讲钟山、娄东、紫阳等书院,专心从事研究著述。钱大昕不仅是考证学权威,而且在整个清朝学术地位最高。史考著作有廿二史考异和十驾斋养新录。前者考史,后者涉及史及史之外的许多方面。考异仿日知录而作。钱氏精通天文、历法、算学、地理、金石、文字、音韵、训诂、经学、文学。强调实事求是,不妄下结论、随意褒贬。,考异内容:从史记到元史,缺二十四史中的旧五代史和明史。(1)校勘文字。(2)辨明事实。(3)解释文意。此书全部为考证,没有评论,历来被公认为考证成就最高的著作。清朝李慈铭评曰:“读书精细,考证邃密,凡所论辨,精确可信。”,史学贡献:(1)提倡用金石学研究历史。有金石文跋尾,经他提倡开始重视。(2)开创了元史的研究。对宋、辽、金、元四史用功很深,尤对元史研究精深,著有补元史艺文志、补元史氏族表、元史拾遗、元史考异。首次指出元朝秘史的重要价值。首次提出研究元史须有多种语言,如蒙古文等。(3)第一个撰写历代名人生卒年表。著有疑年录,此前无此类著作。,(三)疑古辨伪派:崔述崔述(17401816),字武承,号东壁。生于乾隆朝死于嘉庆朝。乾隆举人,曾做过几任知县。后以病乞休,著述终老。著作30多种,收入崔东壁遗书。考证学代表作考信录。对儒家经典以外的先秦史籍一一加以考订,以求其实。疑古即认为战国以来所记先秦史迹多数是可疑的;辨伪是认为自晋以来许多史迹是作伪的、史书是伪造的。他说:“世益古则其取舍益慎,世益晚则其采择益杂。”以40年之功成考信录,主张“必考而后信”。对后世古史辨派影响大,頋颉刚的许多观点来自崔述,“层累造成的历史”之观点即源于崔述。,小结:考证是研究历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但考证是研究历史的必要手段。清朝学者在历史考证学上成就辉煌,近代学者对此多有继承。考证对辨明历史现象起积极作用。但只注意到局部而未注意全部,对历史现象的解释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支离破碎、流于繁琐,是其弊病。三大史考学家:王鸣盛、钱大昕、赵翼三大史考著作: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异、廿二史劄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清代三大史考学家:王鸣盛、钱大昕、赵翼清代三大史考著作: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异、廿二史劄记,第五节中国传统史学的理论总结章学诚和文史通义,中国古代最伟大史学理论家有两位:刘知幾、章学诚,二人可以相并称。梁启超认为,有了刘知幾、郑樵、章学诚,中国始有史学。,一、章学诚生平和著述(17381801)字实斋,浙江绍兴人。小王鸣盛16岁,小赵翼11岁,小钱大昕10岁。一生流离,四处奔波。主张经世致用,反对考据。不合时宜。生平特点:1、天资很低。背书不过二三百字,作文虚字用得不得当。23岁开始考举人,不中。25岁进京入国子监,平时小考常不及格,大考时三四百人中共有六七个不及格的,其中总有他。26岁时曾离开国子监回家省亲,28岁重入国子监上学。七次科考,40岁中举人,41岁中进士。科举虽不得意,学术研究却不断有长进,40岁以前已有许多著作。,2、终生不仕。一生未做官,“自以迂疏,不敢入仕”。以教书【在河北、河南、安徽的书院中作主讲】、编方志、助人编书【如为毕沅编书】维生。3、不搞考证。生在考证盛行的乾嘉时代,却不搞考证,故在当时未得名气,死后12年有人在著作中提到他竟写成“张学诚”,其著作在道光时期有刻印,但亦未受重视。直到清末才受到重视。,5、著作丰富。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史籍考(一直未印,原稿为毕沅保存,后被外国人抢走),湖北通志、和州志、亳州志、天川县志、永清县志、荆州府志等。不少已失传。代表作:文史通义,文史兼论。传记:仓修良章学诚评传(2种,南京大学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二、文史通义的版本和内容版本有三、单行本。其次子华绂于道光十二年(1832)在河南开封刻印,附有校雠通义。称“大梁本”。今叶瑛文史通义校注采大梁本。,、遗书本。收在章氏遗书中(1922年刊刻)。两种版本内篇基本相同,外篇完全不同,单行本全是论方志的文章,遗书本都是杂文、书信、序跋。3、今新本。仓修良以30年之功编成文史通义新编(上海古籍,1993),后又作新注,即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浙江古籍,2005)。将上述两种版本的外篇合二为一。又新增80余篇。可视为文史通义的全本。,今新本:文史通义新编新注,三、章学诚的史学理论贡献章学诚的史学理论是在评论中产生的,故可称史学理论家或史学批评家。1、论治学(1)“札记之功,必不可少”。读书要勤记札记,不作札记“则无数妙绪,皆如雨珠落入大海也”。札记帮助记诵,积累知识,促进思考,借以练笔。(2)“为学之要,先戒名心”。追名逐利,难以为学,难有成就。“好名之甚,必坏心术”。做学问不能急于求成。,(3)“善取不如善弃”。“天地之大,人之所知所能,必不如其所不知不能,故有志于不朽之业,宜度己所长而用之。”扬长避短,专心求之。曰:“不切已者虽泰山不顾,切已者虽锱铢不遗”。(4)“著前人之说,示不相袭”。“鄙著通义,凡意见与古人不约而同者,必著前人之说,示不相袭”。,2、论“史学经世”这是章学诚的治史目的论,贯穿整部文史通义。他继承中国史学古老的“经世”传统,批判当时学界务考据和尚空言两种不良倾向,强调“史学所以经世”,力图补偏纠弊,端正学风。乾嘉时代,存在实证史学思潮(“汉学”)和义理史学思潮(“宋学”)之争,各是其是,互相诋毁,斗争激烈。,“汉学”务实学,以考据为特点;“宋学”尚心性,以议论为特点。务实学者,往往脱离实际、烦琐考证;尚心性者,不免空谈性理、不切人事。章学诚强调考订、义理、辞章都应当重视而不可偏废,反映了求真、重意、致用三者兼备的史学经世思想。,3、论“六经皆史”“六经皆史”乃文史通义开篇第一句。隋王通“三经皆史”(诗、书、春秋),南宋陈傅良“经即是史”,明宋濂“经即史”,王阳明曾讲过五经皆史,王世贞和李贽都讲过六经皆史。但未形成系统理论认识。章氏曰“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愚之所见,以为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六经特圣人取此六种之史以垂训者耳。子集诸家,其源皆出于史。”,章学诚赋予“六经皆史”以新的含义,成为“史学经世”的核心思想。其一,六经是先王之政典,是保存先王制度的史书。其二,古代无经史之别,没有“六经”之名。其三,“六经”乃周公制作的政典,孔子不过依“政典”而加以整理和阐发。其四,三代的学术没有“六经”之说,后世所谓“六经”之书不过是“切人事”之史而已。其五,“经”之名称不过有别于传注罢了。其六,著述必以史学为归,史学则源于春秋。,4、论“记注”和“撰述”章学诚侧重于从史书的性质和作用上去把史籍区分为“记注”和“撰述”两大门宗。他说:“易曰: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间尝窃取其义,以概古今之载籍,撰述欲其圆而神,记注欲其方以智也。夫智以藏往,神以知来,记注欲往事之不忘,撰述欲来者之兴起,故记注藏往似智,而撰述知来拟神也。藏往欲其赅备无遗,故体有一定,而其德为方;知来欲其抉择去取,故例不拘常,而其德为圆”。,“方”是指体例的严整有序,使之能够储存、容纳尽可能完备的历史知识;“圆”是指体例上的灵活变化,使之能够充分反映史家的历史认识。记注体“方”是“藏往之学”【集聚过去的知识】,撰述例“圆”是“知来之学”【预测未来的的食物】,这是章学诚对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功能的认识。,5、论“史法”与“史意”曰:“作史贵知其意”、“吾于史学,盖有天授,自信发凡起例,多为后世开山,而人乃拟吾于刘知幾。不知刘言史法,吾言史意,刘议馆局纂修,吾议一家著述,截然两途,不相入也”。又云:“郑樵有史识而无史学,曾巩有史学而无史法,刘知幾得史法而不得史意,文史通义所以为作也。”“史法”探讨历史撰述之形式和内容。“史意”探讨历史撰述中的思想,突出史学著作的个性和史学主体意识。,章氏强调“史意”,特别重视史家的“心裁别识”,“独断于一心”。是其史学理论的突出成就。实际上,史法与史意是有联系的,史法是史意的表现形式,史意又依赖史法来反映,史意是史法的进步与升华。,6、论“史德”与“文德”章学诚认为史德与史识有密切联系,“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史德是“著书者之心术”,心术是“尽其天而不益以人”。天指客观事实,人指人的主观见解,即要尽量符合历史事实而不搀杂主观见解。强调主观记载与客观事实的统一。“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述者之心术矣”。认为史家修史必须“心术”纯正,“善恶褒贬,务求公正”。,文德即“临文必敬”、“论古必恕”。“临文必敬”指历史著述的态度;“论古必恕”指史学评论的态度。即要求“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也”,认为“不知古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要求历史地、逻辑地对待史家及其史著,考察史家及其史著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史家个人际遇的影响,做到“知人论世,知势论人”。,7、论“通史家风”章学诚将“会通”思想概括为“通史家风”,主张写通史(申郑、释通)。认为通史之作有六便、二长、三弊。六便:免重复、均类例、便铨配、评是非、去抵牾、详邻事。二长:具剪裁、立家法。三弊:无短长、仍原题、忘标目。所言通史之弊,并非指通史本身的弊病,而是指若写不好则会生此弊病。论述公允,不像郑樵偏激。,三、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与实践章学诚对方志很有研究,一般认为方志学是由章学诚建立的。详见大梁本“外篇”。1、提出“志为史体”。曰“方志如古国史,本非地理专门”,方志是史书而不是地理书,方志是“一方之史”,其为国史所取裁。2、提出“方志立三书”。即“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制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征。三书相辅而行,缺一不可,合而为一”。志为地方志的主体,掌故相当于典制,文征相当于文选。,3、总结出“乘二便,尽三长,去五难,除八忌,而立四体,以归四要”的修志指导思想。“修志有二便: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有三长:识足以断凡例,明足以决去取,公足以绝请讬。有五难:清晰天度难,考衷古界难,调剂众议难,广徵藏书难,预杜是非难。有八忌:忌条理混杂,忌详略失体,忌偏尚文辞,忌妆点名胜,忌擅翻旧案,忌浮记功绩,忌泥古不变,忌贪载传奇。有四体:皇恩庆典宜作纪,官师科甲宜作谱,典籍法制宜作考,名宦人物宜作传。有四要:要简,要严,要核,要雅。今拟乘二便,尽三长,去五难,除八忌,而立四体,以归四要。”,4、提出“修志十议”。议职掌、议考证、议征信、议征文、议传例、议书法、议援引、议裁制、议标题、议外编。5、建议在各州县立志科。为专管方志的机构,为修方志储备材料。此主张未被清政府采纳。章学诚对方志的全面论述,真正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建立了方志学这一学科。,四、章学诚的评价章学诚在当时不名于世,死后30年,著作才流传于世,且只有少数人欣赏。清末才有人把章学诚与刘知幾并提,至民国时章学诚始被推崇备至。20世纪20年代胡适撰章氏年谱,后姚明达为之补充,章氏著作才广泛刻印流传,章氏遗书全部出版。梁启超认为章学诚是中国史学之集大成者,是世界上最早讲历史哲学的人。何炳松认为章学诚是世界上很有地位的史学家,是世界史学史上的天才。,日本、法国、美国等都有专门研究的学者和专著。章学诚已成为一位国际文化名人。如:法戴密微(汉学家)章学诚与他的史学思想称:“章学诚是中国第一流之史学天才”。余嘉锡(50年代去世)章实斋遗书后批评:1、读书未博,立言不能无失。2、性既健忘,又自视太高。自称“吾于史学盖有天授”。3、考证文献则多谬误。章学诚读书不精细,故常出笑话。、文章拖泥带水,有时词不达意,废话很多。(与其一生流离,随处奔波有关。),案:章学诚长于发挥,短于征实,高明有余,沉潜不足,故论著中令人叹为观止的卓越见解与低级错误往往并存,当以平心取之、公心辨之。缺点:1、政治思想上。虽讲经世致用,但吹捧“自古以来得天下之正者,未有如我大清”;“我朝以讨贱入关,天与人归”。2、在社会观上。维护封建礼教和名教。3、在学术上。虽提出六经皆史,但并不批判经而是尊经。(与“名教”有关),章学诚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位史学大师、史学理论家。对传统史学作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应充分肯定其贡献和地位。其思想成果至今仍滋养着我们。清朝后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特别是随着伴进化论史观、实证主义方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传入,使中国史学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史学走向了终结,中国史学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