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课程标准解读(讲座稿).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2705251 上传时间:2020-05-14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1.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版课程标准解读(讲座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2011版课程标准解读(讲座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2011版课程标准解读(讲座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与时俱进稳中有变变中求实,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李凤超,第一部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基点及追求目标,第二部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具体内容解读,第三部分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建议,第一部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基点及追求目标,一、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出发点,基本问题:学生普遍不喜欢思想品德课现象。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时事链接:思想品德课可能是目前所有课程中最为“尴尬”的一门课程,说其“尴尬”是因为它本身承载着重大的使命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为他们今后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奠定坚实基础。但因其课程设置及很多教师缺乏教育技巧使得思想这门课成为学生最头痛也最不愿意学习的一门课,所以它目前的地位确实非常尴尬,尤其是一些地区的思想品德课又是非考试科目,在当前这个升学竞争到了白热化的教育现状面前显得更加无力。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对北京、重庆、广东、宁夏四省、市、自治区就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使用情况开展的大规模调查则表明:有1/10的学生把思想品德课列为“最不喜欢的课程”,在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中排在第三位(共14门课),而在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中,思想品德课排在第10位(共14门课)。调查显示,决定学生是否喜欢思想品德课的第一原因是“教材的内容是否吸引人”,其次是“对生活是否有用”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等。时至今日,学生不喜欢上思想品德课仍是普遍现象。,根源何在?有社会和家庭因素,但我们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难道没有责任吗?这也正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的尴尬。有位教师讲过一个关于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的笑话。老师让同学们用热爱造句,甲同学说:我热爱我们的祖国;乙同学说:我热爱我的老师;丙同学说:我热爱我的父母。结果,甲同学得了优秀,因为他胸怀宽广心中有祖国。乙同学得了良好,因为他知道老师辛勤工作不容易。丙同学得了及格,因为他只知道关心自己的亲人。说完这个笑话教师没有笑,而是感觉到一种深深的悲哀。这种把孩子的善良划分等级的做法是多么可怕。,思想品德课的尴尬,一、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出发点,第一部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基点及追求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正是要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式框架体例,真正使教科书的编写发生实质的转向,由面向成人世界的规范设计转而面向学生的品德与生活实际。,一、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出发点,第一部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基点及追求目标,1.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一切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目的,一切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目的,一切以充实学生的生活为目的。(1)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都要以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教育工作者要具有“一切为了学生”的自觉意识,对于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高度的责任感。(3)要面向全体学生,决不放弃对任何一名学生的德育引导,确立“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二、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第一部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基点及追求目标,2.以生活为中心的课程理念道德确实不是知识,关于道德的知识确实与人的行为和内在品质没有直接关系。“道德上的不作为”现象、“故意失德”现象就是例子。“道德不能放假”:道德确实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品德确实是在生活中形成的,与学校整体生活都有关。品德不单是“教”出来的,而且是自己“学”出来的。因此解决思想品德课合法性的唯一出路就是要让德育回归生活。德育课程要想为自己的存在辩护,就必须解决好重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1)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向:培养有道德的人而不是“道德研究者”(道德知识的学习者)(2)课程的逻辑: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的逻辑。(3)德育课程与学生生活的关系:不能涵盖学生的整体生活,但力求反映学生的整体生活。,二、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第一部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基点及追求目标,3.以学生身心发展为重心的课程特点(1)思想品德课要反映初中生个体生命成长中所面临的种种变化,如身心方面的变化、个体生存状况的变化等。只有把握住这一点,思想品德课才能真正尊重个人的生命成长,才能通过展现学生生命成长中的矛盾和困惑而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并为学生的活动和成长提供一个空间,思想品德课也才能具有现实的针对性。(2)课程还要把握社会变化给初中生所带来的影响。社会的变化、重大事件的发生等都会给学生的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考虑,使学生在辨析中认同主流的价值观念。,二、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第一部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基点及追求目标,在本次修订中,我们明确了本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于两个方面:培养“好人”与培养“好公民”。这一基本思想既体现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也体现在课程总目标之中。在2011版新课标序言的课程理念部分的第一条就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这一核心理念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好人”(积极健康)的维度,一个是“好公民”(负责任的公民)的维度。,三、新修订的思想品德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目标,第一部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基点及追求目标,1、思想品德课不是知识性、灌输性的,而是生活化、开放性的;2、思想品德课不再直接、板脸、教训,而是对话、讨论、价值认同;3、思想品德课不再简单化、粗暴化、粗糙化,而是综合化、情感化、多样化。,第一部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基点及追求目标,1.以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为核心,将个人成长需要、知识学习与国家、社会要求结合起来2.内容的综合性(三大关系、四大内容),体现的是“大德育”观念。3.内容呈现不是以年级为逻辑,而是以自身框架为逻辑。教材编写需要再综合4.行为动词表达的是在学生身心方面发展变化的结果,而不是对教育者的要求。,课程标准内容的特点,第一部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基点及追求目标,为跟进社会和教育的变化,体现党和国家对年轻一代思想道德成长的新要求,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更好地满足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公民的需要,在教育部领导下,2006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组成立,2007年底形成初步的修订稿。之后,依据中央及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参照调研数据和各方意见和建议,反复修改完善,定稿为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此次修订工作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完善原则。即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调整,精益求精。在标准(2011年版)中,仍然延续了标准(实验稿)的基本框架,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实施建议基本未变,仍然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社会为三大板块,综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的内容,来整体构建课程内容。二是与时俱进原则。即紧跟时代步伐,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标准(2011年版)合理增加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体系、生命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重视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和确立全球化视野,关注情感发展对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性。,四、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原则,第一部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基点及追求目标,一、明确时代背景和课程作用(前言部分),二、明晰课程性质(前言部分),三、理清课程特征(前言部分),四、明确课程基本理念(前言部分),五、清晰课程设计思路(前言部分),六、整合、细化、增加课程目标(课程目标部分),七、完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部分),八、对实施要求与建议的修订(实施建议部分),第二部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具体内容解读,注:红色字体为课标重点增加的新内容;蓝色字体为课标局部修改的新内容。,一、明确时代背景和课程作用,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明确时代背景和课程作用,注:修订稿原文,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课标解读:将原有对课程性质的概括作了更为科学的总结。我们的理由是:以前的表述太过宽泛,适合于任何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需要更准确地进一步突出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特点。特别注意:课标特别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性质。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形态的课程,表明它不是单纯的思想教育、普法宣传和政治理论传授的单一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这一课程定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综合应用知识解疑释惑,在解决问题中激发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引导学生不仅通过知识学习增进认知理解,而且通过活动增长经验和亲身体验,增强在日常生活中处理道德价值观、人生观方面问题的能力,通过道德学习改变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明晰课程性质,三、理清课程特征,注:修订稿原文,三、理清课程特征,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实践性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为一体。,课标解读:对课程性质的几个特点,如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具体表述作了一定的修改,以提高概括的准确性和指导性,目的是既符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又适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其中改动比较大的有,“思想性”中增加了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实践性”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与以前的课程标准相比,其明显的特色在于,在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确保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价值熏染与引导的同时,突出更广泛视野之中的人文启迪和人文渗透,即充分注重以优秀的人文精神资源来拓展、敞开学生的人文视界,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同时又“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把学生置身于个体与生活世界的各种交互关系之中,让学生在必要的认知的同时,积极自主地去发现、感受、体验、判断、理解,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思想性和综合性是多继承,有发展,而人文性和实践性则是发展重于继承。,三、理清课程特征,四、明确课程基本理念,注:修订稿原文,核心: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基础: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原则: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四、明确课程基本理念,课标解读:课程基本理念的修改。按本课程的核心、基础和教学观三个方面依次对原有基本理念的顺序作了调整,其调整的依据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同时,对个别的表述也进行了修改。与此同时,指出本课程在一些具体方面的任务,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等。在本次修订中,我们明确了本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于两个方面:培养“好人”与培养“好公民”。课程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这一核心理念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好人”(积极健康)的维度,一个是“好公民”(负责任的公民)的维度。这一基本思想既体现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也体现在课程总目标之中。,四、明确课程基本理念,(三大关系、四大内容),五、清晰课程设计思路,课标解读:将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块内容“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改为“课程设计思路”。我们的理由是:一是为了与其他两个学段品德课程标准统一;二是课程设计在内容上既可以包括思想品德课程的设计思路,又可以包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在内容上更全面,对于教材的编写与教学更有指导性。思想品德课涉及的知识不同于其他学科。该学科的知识学习最终指向的是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因此,知识的逻辑体系在生活中,并且来源于生活。所以,课程设计会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来提取、组织知识模块。强调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并非忽视知识的内部逻辑结构,思想品德课需要触及与学生道德生长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知识领域,如,法律、道德、心理健康等。鉴于以上这些新的认识,我们对这部分的具体表述也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着重指出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本课程设计的标准。并且,寻找与初中生成长密切相关的“经”(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和“纬”(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以此让课程标准的各个板块之间以及具体内容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联。,五、清晰课程设计思路,总目标(实验稿)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课标解读:总目标作了适度修改。理由有二:一是总目标应高度概括,不宜过细;二是高度概括的写作风格与小学课标保持了一致。,六、整合、细化、增加课程目标,分类目标(实验稿)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六、整合、细化、增加课程目标,(2011年版)(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有责任心、追求公正的品质。形成热爱劳动、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热爱和平。,六、整合、细化、增加课程目标,(2011年版)(二)能力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六、整合、细化、增加课程目标,(2011年版)(三)知识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知道基本的法律常识,了解法律在个人、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六、整合、细化、增加课程目标,课标解读:分类目标的修改主要体现在顺序的调整、措辞的润色以及个别子目标的修改与完善上。原条文:“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修改为:“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理由是:(a)原文“尊重法律”的提法比较中性,让初中生只是“尊重法律”,其要求偏低,还不能说是完整意义上的法治教育,因此作了修改。(b)原文中,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三者在逻辑上不顺。(c)现把“增强公民意识”作为分类目标之一,以回应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上提出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原条文:“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修改为:“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理由是:原文培养“鉴赏自然”的能力有点艺术化,培养“保护环境”的能力,对初中生而言偏高。现在的要求比较具体、贴切、恰当、实在。,六、整合、细化、增加课程目标,原条文:“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增强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修改为:“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理由是:(a)“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此句不够严密,且在小学部分着重强调和学习。社会生活范围很大,可以分为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或者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相应的“必要规则”很多,这些“必要规则”有些是法律规范性,有些不一定是法律规范。所以这样表述不够严密。(b)原文陈述不够精练,其中“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都在“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之中,实际上是一种重复。且:把法律规定放在前面,把必要规则放在后面,逻辑上是由大到小,也不妥当。(c)“能遵纪守法”“增强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把法律常识教育的重点落脚在守法、受保护上,是传统法律(法制)教育的提法,是一种被动意识和态度。应该与时俱进,提升到权利义务观的更高层面和境界。(d)目前的修改明确了知法的目标。法律的意义对国家对社团有不同的要求,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流派对法律的意义也有不同的理解,中学生更重要的是知道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这是法律最重要的作用。,六、整合、细化、增加课程目标,增加课程内容1、生命教育一是让初中生“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关系”,从整个生命体的高度来认识各种生命存在的价值,认识人类对于整个生命体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在尊重、珍惜和热爱生命的过程中领悟生命的意义。这体现了中小学的衔接,道德层次的递进,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理解生命。二是强调生命既有多样性问题,也有独特性问题。通过不断接近学生的个体生命,关心学生的生命状态,关注学生自身对生命的体验和态度,努力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生存能力、体现生命价值。上述内容的增加,体现了对生命教育理解的全面性,有助于帮助初中生健康地度过青春期的起始阶段,更好地服务于初中生的生命成长需要。,七、完善课程内容,2、公民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至此,公民意识教育的提出正式把公民教育提上了重要日程。“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公民自觉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意识。公民意识最重要体现就是公共精神的确立。公共精神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对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的认可并体现在践行上。它包括独立的人格精神、社会公德意识、自制自律的行为规范、善待生命社会的慈悲胸怀。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是公共精神、公民意识的基本内容。公民教育就是要将公民意识教育、公共生活、公共精神等思想贯穿于课程内容中,促进初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的理解,引导和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为此,本次课程内容修订,增加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保护环境”、“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公民的政治性义务”、“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维护社会公正”、“参与公共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习了解中华文化传统”等内容。,七、完善课程内容,具体调整的内容,表一:心理部分,表二:道德部分,表二:道德部分,表三:法律部分(一),表四:法律部分(二),表五:国情部分,(一)教学建议1.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2.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其他课程的联系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4.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5.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二)评价建议1.评价目标:考查学生达成的学习目标的程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删除了目标中“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内容。)2.评价方式(条目未变)。3.评价实施要求(原评价原则)(删除了“教师的教学评价”部分。),八、对实施建议的修订,【解读】教学和评价部分是此次修订的重点。根据专家意见,此次修改力求达到以下要求:形成结构,注重内容的逻辑关系,从整体上对教师有指导作用;力求具体,不泛泛而谈,具有一定操作性;力求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和特点,力求体现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具体的思路是:坚持课程改革的方向、理念和要求,推动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向前发展,而不是后退。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部分,增加了简单明了的指导语,确立了教学工作和评价工作的基本立场和方向。此外,十分强调思想品德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十分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十分强调教学与评价过程中正确的价值引领。在坚持改革的同时,又注重处理好一些关系,比如道德知识学习与道德践行的关系,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提出要加强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及国情等内容的整合,以指导教师在坚持改革的同时,辩证地处理问题。在力求具体的同时,又注意留出教师创造的空间,以鼓励教师,从实际出发,深度开发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为此,增加了一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上好课,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实施的根本途径和要求,而上课好的关键在于设计和优化教学过程。努力推进评价工作,将评价原则部分修订为评价实施要求。对评价工作的各个方面给予方向性的指导和建议。,八、对实施建议的修订,(三)“教材编写建议”【解读】对标题和内容作了修改,基本想法是:教材应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资源和载体,应为教学服务。将原来的第四条和第五条合并为修订稿的第四条,增加了“应充分考虑和体现不同地区的特点”的内容。(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解读题目顺序有调整,且增加了一些内容:一是增加了一条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强调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地取材,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二是增加了“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资源的开发”一条;三是删除了“渐进性原则”,我们认为这一原则在更大层面上是一种教学原则而非开发课程资源的原则。,八、对实施建议的修订,(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1.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开发、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目的性原则)2.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综合性原则)3.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使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性原则)4.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因地制宜原则)5.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实效性原则),八、对实施建议的修订,第三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一、课标先导,创造性使用教材,二、走进生活,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三、走进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四、走进心灵,让品德教育融入学生灵魂,五、创设话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实现自我教育,六、知行合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七、借力科技,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性,八、提升自我,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学生,一、课标先导,创造性使用教材科学的目标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没有明确目标的教学,就像一艘在茫茫大海中没有航向的船,它不可能成功抵达彼岸。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版)不但确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还明确了每一板块具体内容的目标,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要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要以贯彻和落实课程标准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使用和处理教材时,心中一定要有课标意识,要全面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准确把握课标实质,熟谙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努力做到以教材为蓝本,理解和加工教材。既要依托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文本。,第三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案例】初中思想品德课本中插图的创造性使用,一、课标先导,创造性使用教材,第三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案例】初中思想品德课本中插图的创造性使用,二、走进生活,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真实生活的一部分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在生活中进行教育”,脱离生活的问题是无源之水,没有生活的思想品德课将会失去应有的活力。学生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最后回归学生生活。新课标更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事件本后隐藏的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对生活进行反思,并形成理性认识,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延伸与继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案例1】小辉是我们的好榜样,【案例2】从班规制定理解环保法规的制定,三、走进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教学要真正走近学生,就要将学生社会生活实际中的知识、经验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创设教学情境,用耳闻目染的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经验,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教师创设的语境中,在合作探究、学习互动中去判断、选择,提升价值标准,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感悟教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第三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案例1】一节没有教案的思想品德课,【案例2】我们可以失败、但绝不能放弃,四、走进心灵,让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学生灵魂思想品德课说到底是帮助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是养育学生成人的教育,是影响学生形成适合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思想意识、道德修养的教育,是关乎学生人性、人格、人品的教育,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生活的教育。只有知识的思想品德课不是一门德育课,因为没有达到德育课的基本目标。新课标下的思想品德课应当是不断走进学生内心深处的教育,是不断撩拨学生心弦的教育,是不断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的教育。只有走进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品德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思想品德课。,第三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案例】妈妈光盘里的感恩,五、创设话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实现自我教育本次新课标特别提出要变课题为话题,实现德育教育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的安排,将课题的内容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题,转化成师生共同的话题,围绕中心话题,确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达到教育目的。将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结合起来,既遵循教材又不拘泥教材,既能发挥学科逻辑的优势,又符合生活逻辑的要求。,第三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案例】放飞情感的翅膀一堂人生AB剧式的思品教学案例,六、知行合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实现知行合一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国家从小学到大学,开设了不少相关的课程,不可谓不重视。然而在校园里学生抽烟、随手乱丢垃圾、破环公物的的现象屡屡可见,同学之间为一点小矛盾打架斗殴,在语言上出口成“脏”,甚至在网上贴吧辱骂老师同学的现象也见怪不怪,与父母恶语相向我们的父母、老师在抱怨现在孩子怎么这么难教。基本的道德规范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不是专门上过、背过、考过了吗?可学生的道德水准怎不见提高呢?根源何在?有社会和家庭因素,但我们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知行脱节也是其中最重要原由之一,这也正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的尴尬。而要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知行合一这最终目标,不是靠简单的课堂传授精讲,更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第三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案例A】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学前,他布置学生们回家做一个实验。实验分三步,首先测量一次洗手的用水量。先开水龙头洗手(以10秒钟为基数计量),再将洗过手的水倒入有刻度的瓶中,看看洗手的用水量是多少;第二次洗手时将水龙头开小一些,让水缓一点流出,再将洗过手的水倒入有刻度的瓶中,看看用水量是多少;再比较两次小水量洗手的用水,算出每次节约用水量。三天后上课时,老师让学生一起算算:如果每人平均每天洗4次手,一天、一个月、一年可节约多少用水?全班54名同学一年可节约用水多少?当学生们看到68吨左右这个数字时都惊讶地发出了感叹。【案例B】初一思想品德上册第一课新学校新同学,是为学生这一实际需要所设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某教师让学生围绕这一课的探究园“校园情况知多少”这一栏目,在校园走一走。并把一班的学生分成四小组,并要求各小组长负责带队、并做好分工的布置以及统计工作。学生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在校园走一走,再仔细观察和了解校园,进而使自己尽快适应新的学校环境。在本课教学的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自制名片活动,让每位同学准备一张稍硬、漂亮的纸张,在规定时间内设计自己的名片,名片设计完后,每位同学当面双手送给自己最想相识的同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七、借力科技,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性。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是文本资源,理论性强,相对比较抽象,而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以声、文、色、形作用于人的眼、耳、脑等多个器官,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的特点,它所创设的教学情景,更具有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展现认知过程的潜在功能。这为教师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丰富教学的内涵和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可以高效实现活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现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从而真正达到思品内化的目的,确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三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案例】动画入课精彩来张老师在上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一课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入。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这样一幅画面:贸易市场人浪翻滚(镜头拉近),聚焦在一张呐喊的嘴上,嘴巴越张越大(计算机模拟,镜头切换),逐渐取代进出的门框,形成一个鲜明的“口”字,“口”内的人群争先恐后向外挤;“口”外的人群摩肩接踵往内拥,你推我搡,互不相让。学生正迷惑不解时,教师问:若以此画打一字谜,是什么字?学生略一思索,异口同声“囚”字(画面切出一个大大的黑色“囚”字)。张老师又因势利导:老师把“人”与“口”这样搭配,是何用意?学生讨论开了,兴致盎然。很快他们理解了:人口太多,大大缩小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空间,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束缚人类自身的发展。那么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我们应怎么办?教学由此而自然展开。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图像情境,生动地揭示了人口问题的实质,画中寓理,动之以情,增强了感情色彩。学生在观看、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自然会对国家采取的基本国策产生心理认同,乐于接受,不仅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觉悟。,有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高尚的品格是无形而强大的教育力量。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单纯依靠灌输、说教,更应当靠教师有自己高尚的人格的魅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潜移默化地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在道德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的主要培养者的思想品德教师,我们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的道德模仿的典范。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健康个性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实施影响。”可见,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师的人格水平越高,其榜样作用也就越强。,八、提升自我,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学生,第三部分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经典美文:食袜蚁,【案例】一堂思品课的感触,【教学随笔】与清澈的心灵对话,【教育随笔】握住欣赏的笔(有录像),新课标的诞生不仅让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教学理念要经历一次浴火重生,同时它也迫切呼唤有一大批富有创新教学理念和新课程观的锐意改革的教师。思想品德教师只有站在改革潮头,只有立足现实生活,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为根本出发点,我们才能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中走出来,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来审视、规划教学目标、内容,以更高、更宽的眼光来设计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教学,落实新课标的内容。,结语,作为教研员,大量的工作是琐碎的教学研究、费心费力的教研培训。在我们的教研工作中也有许多想起来回味绵长,但写起来却极为普通的事情。透过这些平凡、平淡,普普通通,能捕捉一些和谐与快乐才是幸福的。我总是想:能够在这些岁月中一闪而过,能够服务于那些需要帮助的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够在他们需要绿荫时,及时的伸出一片宽大的叶子,是我的荣幸,是我的期待。像一位教师所写的那样:“让所有从事教育的我们在体验中享受阳光,在滋润中享受雨露,在轻舞中享受春风,不显山、不露水,在无痕的意境中期待最真的和谐。”作为教研员,我们将和新课程一起,伴随着我们的老师,彼此热爱,彼此扶持,共同成长。,结语,感谢交流,二零一二年八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